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精选6篇)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
一、政治的涵义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道德说。2.权术说。3.法律说。4.管理说。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5.政治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动态体系。
由上可见,我们对政治概念可作如下界定:所谓政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以国家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形式、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政治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了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才能确定这门科学的性质与任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对政治的理解而定。由于在政治的含义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所以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定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可以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做如下表述: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之所以要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是因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国家政权是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各种政治现象无不与国家政权有关系。国家政权的管理形式就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政治活动,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种机关就是政治机关,政党、政治家活动的中心是政权,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目标是力图通过或影响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发展说到底也要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更新和完善。由此可见,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研究政治现象,首先就要研究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学的内涵,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内容体系;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是政治学的处延,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要与各国的政治发展状况相联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吸取各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
(三)比较政治。
(四)公共政策。
(五)行政管理。
(六)国际政治。
随着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广泛,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政治学不断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从政治学研究的内涵方面阐述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则由一系列分支学科来承担,政治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了政治学基本原理和学科体系。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所有政治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对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哲学始终居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
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从总体上讲,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新的和具有影响的哲学派别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研究方法的某些变化。
(二)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政治学与经济学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三)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这两门学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直接研究国家政权问题,而是研究政权以外的其他重要社会问题,如社会群体、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等等。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也有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形成了政治社会学,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奴隶制时期的古希腊。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阶级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总的来看,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历史演化和现实政治是一致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西方古代政治学
这一阶段大致的时间范围是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是西方政治学漫长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的政治学
中世纪是指西欧封建社会,长达1200年左右,这段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神权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教会的教条就是政治信条,因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神学,政治学和其他一切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成为维护教会统治的神权政治学。一切社会科学都以神学的形式出现,成为神学的科目,服从于神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Anrelius Augustinus,354-430)和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封建社会逐步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资产阶级逐步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同教会势力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打破封建政治,希望借助于王权(因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软弱,尚不能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实现和巩固民族国家的统一,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思想上,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向神权政治论和封建等级特权提出了挑战,他们“用人的眼光”,从“人”出发来观察、说明政治社会,同时也开始打破自古以来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以伦理作为政治思想核心的传统,而把政治社会的内容看成是一种“权力”关系,提出了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从而为新制度的诞生鸣锣开道。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和让·布丹等人。2
(四)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成熟和繁荣时期,政治学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旧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封建的上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形成了新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形式。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适用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理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对西方政治学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其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1页。参考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潘恩、杰弗逊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分权制衡论、人民主权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一系列政治理论。他们通过这些理论来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基础,为资产阶级统治权力的确立寻求理想的政治形式,即建立理性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资产阶级统治初期的政治学
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基础已经奠定,资产阶级已由争夺统治权力的阶级上升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社会冲突日趋激烈。资产阶级由夺取政权变成了维护政权。这样,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任务已经由论证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合理性,回击封建势力的反扑,寻求建立体现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政治制度,转变为进一步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稳定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巩固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和政治秩序。于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开始抛弃革命时期的激进民主观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侧重于经验的分析,以改良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实际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是以孔斯坦(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以边沁(Jeremy Bentham,l748—1832)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和以孔德(Anguste Comte,1789—1857)、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六)现代西方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社会政治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逐渐陷入危机的政治统治,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开始加强研究政治领域的问题。该时期,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方面从横向发展状况来看:1.派别林立。2.多学科性。3.应用性。这一时期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经常转移的,主要是根据执政党的需要、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这时的政治学不再是理论的论证,更重视现实的应用。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历史来看,该时期的政治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主
义政治学(Politics of traditionalism)、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behavioralism)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post-behavioralism)。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我国历史上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与管理经验。古代中国政治学说往往是同哲学、伦理学、法学、神学等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政治思想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政治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自秦汉之后至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牢固地统治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体框架内,政治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方面或问题做部分改造,缺乏进展。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题主要是研究治国安民之道,着重研究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研究如何处理君君、君臣、君民间的关系。以仁、义、理、智、信为中心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既是政治生活中的规范,也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尽管在明代中叶到清代的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政治研究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迹象。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曾对儒学体系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抨击,但由于明清实行绝对君权的统治,在专制主义钳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环境下,即使是最激进的挑战者,其研究仍无法摆脱传统政治研究的束缚。
(二)中国近代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带来武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侵入, 儒家政治思想受到西方政治学说的冲击。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屈辱,令一部分有识之士投身于政治思想研究,企图寻求救国真理。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
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特点是:
1.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出版了一批政治学著作。
2.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三)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学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分野。一方面,在不断引入和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旧中国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在介绍西方政治学名著和政治思潮的同时,有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的政治问题,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文和著作,如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高一涵的《政治学纲要》和《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高希圣的《现代政治学》、李剑农的《政治学概论》、黄公觉的《中国制宪史》、平心的《中国民主宪政运动史》、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陈茹玄的《中国宪法史》以及《中国选举史略》、《中国历代党争史略》、《唐代地方行政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不少大学也开始设立政治学系或政治学专业。1932年9月,旧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宣告成立,当时会员有80余人。这标志着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群中崛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中国得到传播,使中国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政治学的著作。1918年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已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翻译出版,对进步知识分子产生巨大影响,不久,张大雷就在上海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政治学》课程,恽代英也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政治学概论》。1930年,邓初民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写出并出版了《政治科学大纲》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科书。30至4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实际政治问题,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论著,奠定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学本应在解放前已经初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把政治学片面地看作是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加以否定。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取消了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断了。建国后近30年时间里,“中国只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科,只有政治工作而没有政
治研究。”3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讲:“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性被社会各方面广泛肯定和认知。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的正式恢复。学会的成立,使一批分散研究政治学的人员开始组织成为一个学术团体,促进了学术交流。这以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政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步开展。1981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三所高校率先设立了政治学专业。1985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了部分重点高校从事政治学或相近专业的专家和负责人会议,共商政治学发展问题,会后国家教委同意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增设政治学专业,且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始培养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他很多大学也开设了政治学方面的课程。与此相应,政治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队伍迅速建立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社科院也陆续成立了政治学研究所。1995年《政治学研究》杂志创刊。以这些系、所、学位点、刊物等为基地,政治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了一批著作、教材、论文和工具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问世。
2.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对于政治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科体系,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已出版政治学教材达几十个版本,政治学辞典、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也分别出版了数本,基本上形成了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3.政治学研究逐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起了政治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政治学在理论研究上,已不像初期那样,仅仅限于从宏观上介绍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或对某些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只重视学说体系的严整性和基本范畴、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而是逐步转向了宏观和微观并重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性质问题,更加关注对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例如,34 张永桃:《中国政治学二十年》,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181页。
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既注重在宏观上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作用、原则、目标、方法、步骤等,又注重在微观上研究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具体政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开始关注对村民自治、社区建设、大众参与、选举机制、社会协商对话、政策分析、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等中观、微观政治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正在形成一种宏观和微观政治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局面。与此同时,政治学方法论建设也得到了重视,特别是实证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尤其受到了年轻学者的欢迎,在研究工作中的初步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到90年代末,政治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也引起了重视。因此,我国政治学研究工作的层次正在逐步提高。
4.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起来。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作为集体会员加入了国际政治学会。80年代以来,中外政治学者的互访、交流工作也广泛地开展。国外许多著名政治学家先后应邀来中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中国政治学界的许多学者也应邀去国外访问或讲学。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学科的发展。
我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国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国民主政治的平稳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稳步前进。可以预料,随着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政治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政治学研究在中国还很薄弱,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对政府过程特别是地方政府过程的考察、研究还很少见,系统介绍我国政治体制运转机制的著作也不多。因此,政治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密切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不断加强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密切注视国际政治学的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走向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致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政治学,严格说来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他们至多是对客观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作了一些说明,不可能全面正确地揭示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开创了人类认识和掌握政治现象的科学的时代,政治学从此具备了科学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条件
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阶级条件。这三大工人运动是指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斗争内容上,三大工人运动不仅有经济上的要求,而且有政治上的要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斗争形式上,从破坏机器的原始斗争形式,发展到罢工、示威甚至是武装起义;在组织上,不仅存在工会,而且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政党。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为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产生的。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他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19世纪上半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方面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重新认识了国家与市民的关系;摒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吸收了他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等。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政治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的。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块基石。这两块基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5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848年 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又写下了许多著作,如《1848至1851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学理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一方面,列宁写了大量的著作和重要文章,如《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与战争》、《论国家》等。列宁对政治斗争、党的学说、战略策略以及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和国家的本质、类型、职能等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都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特别是《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和列宁晚年口述的几篇重要文章,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理论,具体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执政党的建设、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还研究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格局等一系列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付诸实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著作,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阶级、国家、革命、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等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5 申文杰、王风鸣:《政治学概论新编》,第35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先后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以及“一国两制”等许多重要政治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根本上改造了旧政治学,实现了政治学的伟大变革,它与旧政治学相比,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1.高度的科学性。2.鲜明的阶级性。3.彻底的革命性。
4.显著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打开科学宫殿大门的钥匙。任何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都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就达不到正确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客观地科学地考察和分析各类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正确地认识和结论。然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批判,攻击它是扼杀主体能动性的“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一种必须抛弃的“非科学的偏见”。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突飞猛进的自然科学浪潮的冲击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研究方
法。尤其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一度成为雄踞西方政治学界的主导方法论。它主张采用数据测定、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政治进行“纯科学”、“纯技术”的研究,使政治科学成为一门可以精确计量的科学。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开发人类政治思维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但由于其最根本的方法是错误的,西方政治学研究往往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机械论,只看到一大堆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和数据,只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和过程,而不能真正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强调坚持马克届主义的方法论。
具体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历史分析方法。
(二)经济分析方法。
(三)阶级分析方法。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方法。
(五)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此外,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西方学者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积极借鉴,如利益分析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计量理论等)、历史研究法、制度(system)研究法、制度(institution)分析方法、新现实主义的方法等等。总之,不能以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政治生活是复杂的,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和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实现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而促进我国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政治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论总结,反映了客观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
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人民群众普遍缺乏民主锻炼,政治素质较低,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加上整个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或比率很低,或难免越出正确的渠道,变成政治盲从盲动。建国以来,我们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所以,必须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的现实政治问题,才能增强自觉的民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才能提高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管理人才,保证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治理和国家管理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而且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管理才能的国家管理人才。过去,我国的管理人才中存在着知识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人浮于事、瞎指挥等不良现象,致使决策失误、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分严重。现代国家管理的复杂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国家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修养,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广大国家管理干部不仅能够知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研究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懂得行政管理的知识,掌握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规律,进而能够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对政治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加工,对政治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对政治决策进行科学的咨询和论证,对政治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这必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其治国安邦的能力,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对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动着全社会,没有科学的政治理论指导是搞不好的。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政治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而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分析的依据, 从左栏 “内容目标”和右栏“提示与建议”看出,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 从教学内容看, 该综合探究根据课程标准1.1设计, 包括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与后果、衡量政治参与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第二, 从教学目标看, 按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表达。 1.知识目标:了解有序和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代价、后果, 理解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研究文献、剖析案例、制订规则的能力, 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有序参与的意义, 培养有序参与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 从呈现方式看, 教材在第一单元安排了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要查阅资料, 列举政治参与中有序与无序的表现, 依据法律讨论其代价和后果。 尝试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
二、综合探究的逻辑结构与作用
第一, 宏观上看, 第一单元由两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组成。 教材立足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政治生活为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公民生活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中, 享有哪些政治权利与义务, 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一方面, 综合探究沟通了本单元的知识, 既对前面所学理论观点进行概括和延伸, 又为开展本次活动进行理论准备, 使第一单元的知识实现整合和系统化。 另一方面, 综合探究架起了书本知识和社会的桥梁,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增强公民意识。
第二, 微观上看, 教材用蓝色黑体字揭示了所研究的主题是“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开篇用三段简洁的文字归纳了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以此作为理论综述。 两个子课题“有序与无序的代价与后果”“有益的尝试真实的体验” 与主题紧密相关, 通过事例和问题的呈现, 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范例和方法上的指导。
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热点
教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2015年10月30日南京举行了听证会, 上午的水价听证中, 14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能最大限度保证多数家庭不受影响。 6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利于节水宣传。 还有1人反对两个方案, 认为水价成本中其他捆绑费用没公开。 下午的气价听证中, 7人赞同方案一, 认为老百姓能承担得起。 1人赞同方案二, 认为调整幅度可弥补企业成本。 另外10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对意见。市物价局将对听证参加人的意见进行梳理, 形成情况报告, 上报市政府。
教师除了呈现热点事件, 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分析热点事件。 价格听证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市民代表积极参与阶梯水价、气价听证会体现了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在听证会上, 公民充分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订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修正、完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重点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和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 依据在于:课程标准1.1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可见该知识点对于内容目标的实现很重要。 同时, 该知识点对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政治素养很重要。 确定教学重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第一,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改善公共管理, 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 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后果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 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到损害;社会生活的安定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的稳定受到影响。
本综合探究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依据在于:该知识点从理论上说比较容易, 但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有一定难度。 同时, 学生参与真正的政治生活的经验比较少, 该知识点能为学生有序参与提供方向。 确定教学难点后, 应对它作具体阐释。 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做到以下几点:衡量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是法律与规则。 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时要遵循法律、规则、程序;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教材处理与完善的建议
总体来看,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的编写是成功的, 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 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列举事例、作补充、说想法、制订规则等活动, 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第二, 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事例一是出租车司机维权, 事例二是选举村委会主任, 这两个事例比较典型, 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便于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结果。
第三, 教材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心理, 采用多种方式呈现。 事例一是以一段文字材料呈现的正面事例, 事例二是以文字概述加上5张图片呈现的反面事例, 内容上正反对比、形式上图文配合使得教材文本更具有可读性。
但是,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也发现了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指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 教材在论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可以怎样”时已经列出了5点, 在论述“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 会造成什么”时已经列出了4点, 这给学生再从其他角度补充增加了难度。 因此笔者建议, 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材编写者适当减少要点罗列的数目, 可能各列出3点即可。
第二, 教材设计的活动与问题的数量有点多, 可能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所有要求。 活动过多, 会导致活动形式化。 问题过多, 会导致思考流于表面。 因此笔者建议, 教材编写者适当精简活动与问题的数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作适当取舍和调整。 比如说课前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查阅宪法的规定, 第二组查阅法律对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定, 第三组搜集有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第四组搜集无序政治参与的事例。 如果学生在课前分工合作、准备充分, 就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就能在课上直接展示各个小组成果, 展示完毕后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讨论之后制订、评估一个选举班长的规则, 如果对规则的评估来不及在课上完成, 就放到课后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新人教版
1、知识方面
识记: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
理解: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
2、在能力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方面
使学生明白: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相当 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要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教学重点
1、政治的含义
2、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政治的含义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第一框题:政治常识基本内容为一课时。
第二框题: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为一课时。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高一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高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什么是对立统一?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这两部分知识的内容。(以上前二个提问设计的目的使学生知道,高三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前两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的,它们之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第三问的目的是为分析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服务的。)导入新课
根据同学的回答,我们已经明确了高一和高二思想政治课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高一的学习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归纳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一本质,从而提高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必然性的认识。高二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视野推进到对人类社会中深层次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在各种社会现象中我们来分析社会的政治现象。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提示政治的本质,这就是我们高三学习的内容。也就是继续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基本常识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前言课。(要求粗读,即只读课标题、框标题、黑体字。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前言知识总体框架结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政治常识的 政治的含义
基本内容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
前言 学习政治常识 重要意义 的意义和方法 科学方法
一、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板书)
1、政治的含义(板书)
对“政治”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对党的十五大的召开,我们说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我国的“一国两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国策等等。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间围绕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在激烈的竞争,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具有国际政治性的大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难看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极丰富的政治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认识社会的政治现象,并透过政治现象进一步提示政治的本质。政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内涵丰富而外延又广阔,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都对政治作为不同的解释,但都没有提示政治的本质。唯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洞察到了政治的深刻内涵,从不同侧面提示出了政治的本质。设问:
革命导师列宁是从哪向方面阐明政治的本质的?
(要求学生详细阅读第一页倒数第二自然段至第二页第五自然段,教师边提问边讲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理解和把握政治的含义,应从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联系中,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提示政治的本质。我们先从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认识什么是政治。(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板书)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选集》第4卷,第916页),这是列宁是1921年为了批判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写了《再论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以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政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对这一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应如何理解?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怎样的?
2)你能否对课文中举出的我国解放前中国革命的实例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在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边提问边讲。)我们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必须从政治现象入手分析。
以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为例来分析。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帝国主义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财政大权;封建地主阶级由于占70%~80%的土地,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占统治地位;官僚资本主义当权的20多年中,他们暴敛了巨额资本,并占有全国约2/3左右的工业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敌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国家的政权,残酷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形成了旧中国反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同学们再思考第二个问题: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会引出什么样的社会革命?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规律(或原理),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会严重阻碍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决定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人民摆脱苦难,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铲除反动、腐朽的经济制度,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符合全国人民最根本的经济利益,这种政治斗争是全国人民根本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政治。
从以上分析,同学们可以归纳出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道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板书)1)经济决定政治。(板书)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政治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是根源于经济的。
2)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板书)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破坏、阻碍的作用。
(为了巩固对这一关系的理解,教师举一例,由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再作总结。)请同学们分析下列事例中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日本是二次大战中的战败国。日本经济崛起于60年代末期,成熟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三,相当于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总和。
日本要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会的成员国,参与世界大事的处理;日本正谋求世界大国地位;日本通过了海外派兵法。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看到,日本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世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强烈要求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日本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也正是为了保护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经济利益。
从实例的分析中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既然政治活动都是为了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这就说明政治与经济之间存牵头质性的联系,所以必须要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入把握政治的实质内容。(2)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板书)设问:
1)既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不能脱离经济孤立存在,那么是否有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就一定必然存在政治活动?
2)为什么社会会存在政治关系? 3)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表明了什么?(同学看书,思考以上问题)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 的无产阶级的关系。”这是列宁1920年在 《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所以这个论述在当时是有针对性、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
怎样把握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我国近现代史,分析旧中国的经济关系;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一文中,就非常详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的种种复杂的政治关系。旧中国,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形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小资产阶级的右翼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即以蒋、宋、孔、宋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官僚买办阶级与地主阶级,大买办、大地主阶级内部的亲日派、亲美派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正因为旧中国有着如此复杂的政治关系,才导致中国几十年的内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三在敌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这一事实表明了,旧中国的每个阶级,每个集团都在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根本经济利益而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
从具体中归纳抽象出共性的认识:1)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是与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则是指政治关系。2)政治关系的形成,则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和分配方式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出现不可调和的根本经济利益的对立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政治对立,因而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关系。简单说,人类社会产生阶级,才形成政治关系。3)政治关系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4)政治关系说到底,实质上就是阶级关系,也是经济关系。伴随阶级关系的产生,则是各阶级、各集团为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进行各种各样形式的斗争。这便是政治的实质内容。5)从政治关系的产生、活动的内容、目的来看,都是以阶级的产生,为其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即:政治的本质是阶级性。6)政治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当经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时,政治关系则也发生变化。归纳结论:(板书)
1)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板书)
设问:
1)在阶级社会中,是否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进行的?举一事例说明。2)国家政权是否对任何阶级都是极为重要的? 举二例说明:
例一:1905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人民革命斗争风起去涌。工人罢工,农民夺取土地,黑海舰队中的装甲舰“波将金”号水兵举行起义,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工人、士兵或工农代表苏维埃组织,着手酝酿武装起义。面对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统治阶级惊惶失措。10月3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全国颁布了一个“诏书”。他在诏书中说:“你们要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人身等自由权利我都可以给你们。你们要求什么,我就答应什么。不过,请你们保留我的权力。除了国家政权,一切我都给予。”后来,在他利用欺骗手段得以缓过劲来以后,就运用手中的国家政权 对人民进行疯狂的屠杀。例二:重庆谈判: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文字资料)
在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的焦点有两个问题: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国民党反动派扬言:“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中国共产党郑重指出:“什么时候中国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中国解放区的军队就交给它,必须坚持要建立一个 民主的联合政府。”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从种种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拥有一整套带强制性的国家机构,拥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手段,使之成为最重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的工具。结论:
1)国家政权是最得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
2)各种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其主要内容都同国家政权有关。3)无论是对反对的统治阶级,还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政权掌握在谁手里,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所以,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从三个侧面提示的政治的本质,我们已经作出全面的分析,从而对政治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巩固新课
从三个关系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政治的科学含义。思考下面问题:
怎样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2)现阶段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
(通过对第(5)个问题的回答,引出对我国当前最大政治的认识)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内容: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经济。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们经济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政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板书)(学生看书,教师提出问题)议一议:
1)政治被赋予的新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2)怎样理解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板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而且发展经济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板书)
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
从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看,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受制于人。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我们能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人民根本经济利益所在,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是经济问题,但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我闪当前最大的政治。
3、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板书)
这部分是从总体上介绍我们学习政治常识的基础知识,共七方面的知识。(学生看书,分出七方面知识,画在书上。)
以上我们对政治的科学含义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认识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又明确了要学习的基本知识,那么作为一名面临高中毕业的青年人,马上步入社会,开始人生的旅途,在这关键的时刻,必须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关知识。那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应如何学习?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说明。
二、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和方法(板书)
1、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板书)
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板书)
(学生看书第三页,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并要求学生简单地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举正反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态度的人生结果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例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的童年时代正是我们的祖国处于灾难深重的时候,那时他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中学时代,就有着为祖国为民族富强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他鄙视那些为金钱而活的人,鄙视那些为官而百般钻营的人。他提出,只有为公的志向才是远大的志向。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勤奋刻苦学习。1917年夏,他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决定赴日本留学。在他赴日前夕,为了表达他的报国救国之志奋笔疾书:“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 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种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几十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他,使他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贡献出毕生的精力,成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例二:张钰哲——为“中华”小行星命名
以自己祖国命名自己的科学发现,在我国就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1923年张钰哲前往美国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成为中国留学生第一个学天文的学生。1926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的叶凯士天文台进行实地观测,准备考博士学位。他白天学习,夜间观测,从未间断。他每天晚上坚持给星空拍照,冲洗出照片后再和星空图相比较,这样就可以从星星的位置变动中发现行星。经过两年多的连续艰苦的观测,在1928年冬,他发现了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的小行星,为了证明这颗小行星是否是第一次发现,他进行了大量准确的计算,并通过权威的行星中心站鉴定,最后证实:他发现了一颗从未被人发现的小行星。按惯例请发现人自己给这颗小行星命名。张钰哲面对自己的成功,想到的是自己祖国当时正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要国祖国争光,要为中华民族争光,他毅然决定以“中华”来命名这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在国际上的编号是“1125”,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这一年,张钰哲才26岁。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的祖国。”张钰哲不就是心里装着自己的祖国吗?这就是他奋斗进取的人生信念和动力。例三:一个“学习尖子”的毁灭
1981年随着一声枪响,盗窃行凶,伤人致死的罪犯冯大兴,年仅二十几岁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句号。
冯大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四年级的学生,是学习尖子。他之所以走上盗窃杀人的犯罪道路,正是实践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曾总结进自己的人生观:“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周围的人基本上都在为自己谋利益……”他还宣称:天才人物就要“唯我独尊”。他还在日记中写道:“里根从一个鞋匠的儿子,能够今天做到美国总统,我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切就 是为了我,”“目标达到了,什么手段都行。”就这样,国家花了大量的经费,并寄予很大希望的“高材生”,发展到了一个残忍的,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不惜用盗窃的手段,直到杀人来实现他的目标,以使他出人头地,换取他的尊严。他辜负了人民的嘱托,国家的希望,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犯罪道路。冯大兴的自我毁灭,发人深醒。我们的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是至关重要的吗?
通过三个实例学生讨论,并明确以下几点:
1)政治是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国家、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2)每个人的行为在政治上对国家、对民族都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幻想“超脱”政治,不问政治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错误的。4)年轻时选择人生政治道路至关重要。所以,青年学生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现阶段,我们青年学生要树立的政治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的政治方向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当代,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方向,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这就需要学习政治常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联系及本质区别,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二,有助于我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板书)
(学生看书,要明确为什么能通过学习政治常识,就可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现代化的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历史责任落在你们青少年身上,这不仅是艰巨的,更是神圣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要懂得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就需要认真学习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掌握政治学方面的一些理论观点,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助于我们开阔政治视野,了解国际社会。(板书)
(学生看书,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政治常识与了解国际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政治常识的必要。)教师归纳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而且要加快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和国际环境,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政治常识对国际关系、国际社会有关问题的认识,掌握正确观察和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和政治形势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2、学习政治常识的科学方法(板书)
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学到的政治常识的有关理论能理解、掌握和运用。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学好、学活这门课程?(学生看书,教师边讲边归纳)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板书)
政治常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是学习这门课的最基本的方法。掌握这一方法,首先要学好理论,理解掌握好理论。再次,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第二,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板书)
学习政治常识,就是要透过政治现象,提示其政治本质,这就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实事求是地把社会政治问题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历史范围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还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运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识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从而提高辨别政治问题的是非能力。
第三,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板书)
因为政治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我们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就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才能了解其阶级背景、反映的阶级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举一例说明::
英国前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把英国石油公司等国有企业产权卖掉,让人们购买股票,并规定200股以上一律不卖,使持股人分散,从而使大部分工人拥有股份。1979年至1987年,英国持有股票的人数几乎增加了3倍,从7%上升到20%,达900万人。撒切尔夫人的口号是“把英国工人都变成资本家。”对这一政治现象应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论:1)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手段更为隐蔽,富有欺骗性。2)美化资产阶级。3)企图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在以后各课的学习中,都需要运用这一方法。巩固新课
对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和方法进行归纳。教师对前言部分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前面出现的图表为基础,让学生对这一图表进行充实。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典型题目讲解。学生做题目,老师点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A、赤道 B、极点 C、极圈 D、回归线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出视野好
(二)综合题
3图1为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请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点和线的名称:A为北极点;B为
南极点;C为纬线纬线;D为经线经线。
(2)图中E点位于F点的西南方向;A点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
图1 图2
4、读图2地球仪经纬网图判断: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西经600,纬度北纬600 ; B:经度00,纬度00 ;
C、经度东经400;纬度南纬400。
(2)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 地,位于东半球上的是BC地
位于西半球的是A 地。
(3)B地位于A地的东南方向。
三、课堂总结
回顾所讲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纬线中,能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是(D)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A、赤道 B、200W经线 C、00经线 D、1600E经线
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长度都相等 D、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4、已知某地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地经度肯定是(D)A、1800 B、00 C、200W D、1600E
(二)填空题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圈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三)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5、甲图中,A地的地理坐标是600S,300W;乙图中,B地位于东(东或西)半球。
6、B地在A地的东北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复习目标:
了解地 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 地理意义 复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球的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P9)
例1:下更现象是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C)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2.昼夜形成的两个条件?(①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②太阳光是平行光)3.同一时刻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所差异,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的交替 D、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4.自然界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以极点为中心的自转: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转动)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
例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区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点早上些,所以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产生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即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一小时)
例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区的时间是(C)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各地冷热;〇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可以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则都受到太阳斜射;〇五带因此划分并有不同的气候特点。P11-12(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代)
例1: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只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下图说明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3.关于五带的划分及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年阳光斜射的地区一定是寒带地区 B、有极昼极夜现象不仅在寒带地区 C、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四季分明的地方为温带 D、热带地区跨纬度范围广,占地面积最大 例如:教材P10-12活动 形式 中心 方向 周期 转动特点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地轴倾斜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指向不变 五带的划分:教材P12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名称 范围 获得热量 气候特点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最少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四季明显 热带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最多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第三节地图
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列表、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剖面图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草图 复习目标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复习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②公式:比例尺= ③表示类型:(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内容简略
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 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 海拔 特点
山地 500米以上 坡度陡峻平原 低于200米平坦广阔
高原 较高 地面平坦,边缘陡峭 盆地 没有一定标准 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③等高线与等深线:(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3、.地图的应用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实际运用注意事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表示方向。实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内北外南,顺东逆西;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①比值确定时: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扩展: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七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第八章 诉的要素 诉的标的 诉的种类(区分标准、特点)反诉条件
第九章 既判力的概念
第十章 这一章都比较重要,重点中的重点是: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十二章 地域管辖第四个分类(一般 特殊 专属 协议)及其条件和范围 注意确定管辖的案例。
第十三章 当事人 共同诉讼人 第三人
第十五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的概念和使用条件 诉前保全和诉讼中保全的区别
第十六章 期间、送达这部分考得较少,但要注意送达的方式(新诉讼法修改的地方)第十七章 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第二十章 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举证责任倒置
第二十一章 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特点
第二十四章 第二审程序的特点 上诉的条件
第二十五章 监督程序的特点 申请再审的条件
第二十七章 司法协助的概念
第二十八章 注意新增的程序 调节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的条件、时期、申请人(结合法条)实现担保物权的特别程序
第二十九章 督促程序的概念、特点 支付令申请的条件
第三十章 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特点
第三十一章 申请执行的条件 执行与审判的关系
传统经济马力不足新业态表现抢眼
7.4%,这一增速为1990年以来新低。如果说将2014年中国经济用4个字来归纳的话,那么就可以归结为“喜、乐、忧、盼”。进中提质之“喜”、创业创新之“乐”、困难压力之“忧”和稳中求进之“盼”。
(1)进中提质之“喜”。
喜,即是高兴。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或许,就可以称其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之“喜”。
数据显示,全年GDP同比增长7.4%,其中第四季度增长7.3%。2014年中国克服诸多压力和挑战,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实现7.4%的增速,实现了2014年定下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
尽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传出一些令人欣喜的“好消息”:经济增速下调同时,产业结构初见成效,逐渐从对投资、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中走出来,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初步核算,2014年中国GDP为63.6万亿元,若按去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超越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继美国之后成为第二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稳居世界第2,约是日本的2倍。这意味着中国还处在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还需保持较高增速才能迈过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那就更需要通过转型创新和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持续增长。
(2)创业创新之“乐”。
乐,意为快乐。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就业不降反增,更掀起一波创业创新的浪潮。新常态下,中国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消费驱动。此谓创业创新之“乐”。
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城镇就业人员3.93亿人,同比增加1 070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2014年中国在简政放权、发展新兴行业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正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简政放权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推动新一轮创业浪潮的到来。在中关村、张江、东湖等众多科技园区,出现了聚合创业现象,而创业又带动了创新。创业者越来越年轻,创业空间越来越广阔,风投也越来越活跃。新一轮创业浪潮,正在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支撑新常态的重要引擎。
2014年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2014年下半年,沪深股市也走出了一波多年未见的上涨大行情。上证指数全年上涨近53%,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一枝独秀”。
(3)困难压力之“忧”。
忧,即担忧、隐忧。2014年,中国经济遭遇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楼市低迷、地方债务高企、工业产能过剩等,可谓经济发展的困难压力之“忧”。
相关专家认为,CPI、PPI等价格指标持续下行,实际上反映了内需的低迷,通缩风险将再次考验中国经济承受力。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下挫,其对下游各个产业的传导效应或许才刚刚开始,这将进一步加剧通缩的可能。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下降2.2%。2014年底,CPI持续下行进入“1”时代,PPI则连续34个月下跌。
房地产市场同样处于低谷。数据显示,2014年12月,除厦门和郑州外,70个大中城市当中有68个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均同比下降。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5%,增幅明显回落。去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较前一年大幅回落9.3个百分点。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表示,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多,政府工作艰巨繁重。
(4)稳中求进之“盼”。
盼,意为期待、盼望。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2015年仍然有望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此谓稳中求进之“盼”。
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相互推进,是中国经济2015年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中国商业模式和金融模式,蕴藏着巨大潜力,将对经济产生巨大推动力。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房地产市场风声鹤唳
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 03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64 352亿元,增长9.2%,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7%(图2)。
2014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52 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20 662亿元,增长8.5%,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21 433亿元,增长12.8%,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
政策方面:
由于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和房地产市场自身调整的双重影响,2014年,楼市走得很艰难。但是从2014年3月起,尤其是下半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或多或少地提振了楼市。3月4日,两会召开,面对记者有关房价问题的提问,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副部长齐骥透露了房地产市场“双向调控”的政策信号。在这个基本思路的指导下,2014年的中国楼市逐渐进入“新常态”。3月末,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提出,未来,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等具体目标。5月,国土部正式挂牌成立不动产登记局,不动产登记工作整合归一,此后各项工作进展迅速。6月,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正式启动;8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
到2014年9月底,除北上广深以外,几乎所有曾经限购的城市,都已经取消限购了。限购政策曾经挡住了不少购房者的脚步,但当这个政策取消的时候,却没能重燃大家的购房热情,市场依旧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市场变了,房子的投资价值小了。9月30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放松了与自住需求密切相关的房贷政策。此次央行新政的主要受益对象为改善型需求,他们恰好是之前被政策抑制的意愿购房人群。10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各地降低公积金门槛,包括取消数项收费,只要连缴6个月就能申请贷款,实行异地互认等,而最重要的是表态支持二次使用公积金。11月2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土地供应方面:
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3 383万m2,比上年下降14.0%,降幅比1—11月份收窄0.5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0 020亿元,增长1.0%,1—11月份为下降0.1%。从2014年土地购置面积增幅走势看,整体基本处于负增长区间。全年土地购置面积跌幅处于一年半以来的较低水平,主要与2013年同期基数大幅上升有关。
与之相反的是,土地成交在量减的价格却出现上涨,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均价3 001元/m2,同比增长17.5%,增幅比2013年回落5.5个百分点。从土地价格看,全年土地价格整体呈现平稳上行态势,价格继续创历史新高。特别是2014年底,政府积极供地,在各项利好政策以及企业补仓需求的推动下,企业拿地也很踊跃,各地总价地王、单价地王也是陆续浮现,意料之外地成就了一个新的“地王年”。
住宅市场方面:
201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26 482万m2,比上年增长9.2%,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15 096万m2,增长5.9%。房屋新开工面积179 592万m2,下降10.7%,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24 877万m2,下降14.4%。房屋竣工面积107 459万m2,增长5.9%,增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0 868万m2,增长2.7%。
2014年5—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跌幅1.2%,跌幅创近10年最大。面对楼市的低迷,开发商使出各种降价、打折手段,仍然无力挽回楼市衰态。直到9月30日出台新政,央行降息等有利政策因素,直接导致第4季度楼市明显升温。
商业地产市场方面;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 649万m2,比上年下降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1%,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3.4%。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 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21.4%。
与2013年相比,内地城市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合肥、郑州成为热门的商业开发潜力城市,大型商业地产开发商加快在这些城市布局的步伐,不仅有多个新进驻开发商,原有开发商也表现活跃;一线城市中广州2014年依然吸引大量商业地产开发商的投资。同时,一线城市空置率在2014年年末时几近稳定在10%之水平的同时,二线城市在下一波大量新增供应到来之前,其当前空置率低至约8%。
上游产业链市场跌宕起伏
制冷剂方面:
2014年可谓是制冷剂行业坎坷发展的年。2014年3月16日,欧盟召开议会起草立法叫停含氟气体的使用,会议指出氟气体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同时论证了第四代制冷剂HFO-1234yf的环保性,将推广新型高端制冷剂。4月1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裁结果,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一种制冷剂产品获得超额政府补贴,拟对该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双反”自此而始。5月国内R22主流报价14 000元/t左右,R134a主流报价19 000元/t,均达到年内最高价。6月,国内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已与14家企业签署了22条生产线改造合同,其中与9家企业签署了12条R290空调改造合同,与3家企业签署了3条R290空调压缩机生产线改造合同,与6家企业签署了7条R410a空调生产线改造合同。9月15日,中国宣布关闭5条HCFC(含氢氯氟烃)生产线,其中有2条R22生产线(鹰鹏化工、浙江东阳化工),合计生产配额3.3万t,与削减的要求十分吻合。这一举动将淘汰逾5.9万tHCFC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0%,R22作为重要的HCFC制冷剂,2014年真正进入淘汰期。11月,工商制冷空调生产领域有12家企业完成了HCFCs淘汰改造项目(共改造25条生产线)合同签署或项目建议书的评审工作,批准项目资金约3 600万美元,这些项目完成后可淘汰约7 000 t R22;
铜价方面:
2014年铜价整体呈下跌态势,但波动较大。2014年年初在悲观预期下,国内铜价在52 000元/t左右开始震荡下行、3月份超日债违约事件直接造成了铜价的暴跌,随后在国内经济数据企稳、国内收储以及大型铜冶炼商停产检修等系列因素影响下,铜价在2季度出现了明显的持续回升;进入三四季度,随着印尼铜精矿出口事件的解决、前期投产的大型矿山的放量,国内经济下行以及美元持续升值的情况下,铜价出现连续震荡下行,11月底前后更是受到油价暴跌也出现了大幅的下跌,到12月下旬国内铜价在45 500元/t位置维持弱势震荡。国内外铜价整体走势比较一致,伦铜则从年初7 400美元/t左右下跌至年底6 350美元/t左右。
稀土方面:
2014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稀土市场的情况,只能用一个“跌”字形容,稀土产品的价格已经跌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多数产品的价格回落至2010年年底的水平,有部分产品甚至已经低于当时的价格水平。
纵观全年的价格走势,只有在2月份部分产品出现了小幅反弹,主要也是因为春节前部分下游企业有补库计划,刺激采购,价格出现了阶段性反弹,而后就不断下滑。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推荐阅读: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言稿07-25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警示教育活动总结07-17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话稿10-25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习材料11-07
高一政治第一次月考题07-19
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试题10-31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07-12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选择06-27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提纲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