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汇报

2022-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组织成员,或者组织外部进行交流,而汇报则是与组织内外部进行交流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写好汇报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乡村产业振兴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乡村产业振兴汇报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主要出发点在于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共筑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是产业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农村改革40年的实践启示人们,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进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外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同样表明,构建契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

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对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片面认知,以为“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的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承袭于这种思维方式,农村产业结构显得较为单一,基本上以传统动能驱动的产业为主。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村经济不活跃,农业生产经营效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同质性强、替代率高。这给当下乡村振兴带来的启示就是,必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特别是要促进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不少农村不断涌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夯实了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而且促进了产村融合,提升了乡村现代化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回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下乡休闲置业的城市居民。其发展态势表明,转换农业发展新动能、以农村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来临,也意味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巨大。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就当下情况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才刚刚起步,远未成燎原之势。很多农民还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还不熟悉,尚未完全掌握借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销售农产品的技能,生产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动力也远未激发出来。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忽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由,恰恰说明应该加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不仅要融合发展,还要错位发展。诸多经验乃至教训表明,千篇一律的产业形态不仅无法彰显自身特色,而且容易导致产品积压,难以形成竞争力。因此

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尊重自身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通过差异化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展销模式,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

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大计。要建强党建工作队伍,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度,精准选才、着力育才、高效用才,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盘活资产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由“单一型”低层次推进到“多元化”高水平发展转变,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持续完善餐饮、休闲、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综合环境、创新特色文旅产品、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努力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

第二篇:申论热点: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时代的农业产业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延伸。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提出观点]

当前,很多人对乡村产业振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么就是简单地理解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要么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难把握的问题,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权威论述]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习近平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习近平 [重要性]

首先,乡村产业振兴,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整个国家五大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十九大再次明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大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关键的改革起点标志和目标方向,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就是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其次,乡村产业振兴,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要求。

中公教育

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首要就是让农业兴旺。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发展的全局来说,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农业中的大田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都是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都是为了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即便是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也与吃饭问题相关,能够让人民吃得更加愉悦。

最后,乡村产业振兴,是农民的迫切要求。

对于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最大最直接的意义,是解决两大问题:就业和收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谋生。但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仍然是遥遥领先的最大就业部门。我国农民的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所占比例已经达到最高,但是,农业收入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仍然留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

[作用意义]

一是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其实,落后的农业状态,对生态的破坏最大,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代农业更注意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

二是有助于乡风文明。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但是如果物质文明低下,那么精神文明好不到哪里去。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三是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四是直接推动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涉及到多种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民自己的收入情况。收入高,生活的富裕程度就高。另一个方面,是各种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等,这主要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产业兴旺了,不仅直接促进农民的生活富裕,也对农民接受公共服务、维护公共服务、支持公共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一是生产效率低,不管是农作物种植,还是家禽养殖,都存在效益不高的问题。 二是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农产品价格波动一般在正负300%上下浮动。

三是农民主要靠劳动力低廉优势、地理优势、气候土地资源优势等取得收益,而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明显,小农户并没有真正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

第一,坚守生态红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充分评估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可能对资源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应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自然风貌,这是乡村的宝贵资源,也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选择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坚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说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解决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大人畜粪污、废弃农膜等垃圾的集中处理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保护乡村文化。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挖掘、保护与发展乡村文化的理念融入产业选择与定位中。首先要保护好乡村文化符号。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保护好原有的山水脉络、古路古道,避免开山填河等对自然风貌的破坏行为;保护好古桥、古庙等历史建筑,使新建房屋在造型上充分体现传统地方特色,传承好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其次要提升乡村文化生命力,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制造业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通过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品升级,通过挖掘其教育、体验、展览等多种功能使其继续保持强大生命力。最后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形象,将地区独特的文化转化为品牌、地理标志,融入不同产业之中,使其不仅成为产品“溢价增值”的资本,而且成为吸引人们了解乡村、认识乡村的有效途径。

第三,突出地方特色。乡村产业振兴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首先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支柱产业。其次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进行“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产业引进,将地方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最后要充分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围绕“地标”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以名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注重产业融合。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农业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链延长、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其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体验、养老等结合起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最后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大胆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一二三产业,促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在各个生产环节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不同节点的共同进步。

[精彩标题]

中公教育

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 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经济的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乡村的社会和谐、文化发展以及村庄空间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则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有助于实现更高水平、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示例二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和基础前提。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生产力的进步,就没有农民的持久、深层、源头的富裕,也就没有农村发展、改善、变美的根本支撑,农村其他一切美好设想和规划,也就都只能是“睡中梦”,农村的“新”发展,根本还得靠产业“兴”旺。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加强产业支撑,只有壮大我们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只有产业兴旺、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更强,农村经济更加繁荣,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让农民充分分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示例二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中公教育

第三篇: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我国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只有依托健康食品、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现代农业元素,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才能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为落实好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我旗从农业大旗向农业强旗迈进步伐,我们要突出优势特色,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一、我旗乡村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盟委行署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精准产业扶贫,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了乡村产业发展。

(一)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扎赉特旗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下设产业振兴推进组,统筹指导乡村产业发展。围绕“两米、两牛、两糖”产业,出台了《扎赉特旗加快安格斯牛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试行)》、《扎赉特旗家畜改良补贴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生产管理和保障措施,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组织保障。

(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通过整合资源,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万亩,实现灌排设施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区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家,其中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和绰勒银珠水稻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实施农业科技兴农行动,建设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旗级和15个基层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35项,其中覆膜水稻旱作技术示范田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示范田亩产达309.3公斤,创东北地区大豆实测亩产新高。

(三)产业优势日益凸显。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两袋米、两头牛、两盒糖和全域旅游”产业。全旗种植玉米350万亩、水稻90万亩(旱作水稻12万亩)、甜菜甜叶菊20万亩、中草药5万亩、青贮2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43.5亿斤;

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场88家、肉羊标准化规模场377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场37家。2019牧业年度,家畜存栏总数达290万头只。全力打造农旅休闲体验区,围绕10万亩“千亩花海、万亩稻浪”融合景观,建设30公里自行车赛道环线,促进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和观光农业游客接待逐年增加。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荣获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

(四)品牌战略应运而生。积极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创新“我在扎赉特有一亩田”私人订制认领农业。成立扎赉特大米行业协会,制定了产业质量执行标准,出台了品牌建设政策措施,注册了“扎赉特味稻”和“岭南稻花源”两枚商标,打造了“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系列公共区域品牌。蒙源、绰勒银珠、极北香稻3个品牌大米,被选定为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指定用米。同时扎赉特大米、扎赉特木耳、扎赉特中草药等8个产品得到地理标志认证,逐步规范了扎赉特区域品牌。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旗在产业发展上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一是农牧基础设施薄弱。全旗真正的高效节水农田仅50余万亩,占全旗耕地面积的1/10。标准化棚圈建设滞后,大部分农牧户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经营的现状。二是发展模式相对简单。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575万亩,其中传统的玉米种植比例达60%以上,粮经饲比例8:1.6:0.4,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服务三农人才匮乏。缺少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基层农技队伍和实用人才不足,缺乏引领新技术“尖兵”团队。四是创新驱动力量不足。新型田园综合体、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能力有限,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

三、推进2020年乡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乡村振兴的支撑力。突出围绕“两袋米、两头牛、两盒糖和乡村旅游”,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两米”方面:大米产业要进一步扩面提质。在保证种植90万亩以上水稻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中高端品质大米,占领中高端市场,服务中高端人群,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从“卖米”向“卖地”转变,达到“一水两用”“四稻共生”“一地多卖”的绿色产业引领效应,不断提升扎赉特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玉米产业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依托300万亩玉米资源,引进玉米饲料或淀粉深加工企业,提高玉米加工转化能力;

引进知名种业集团建设优质玉米种植基地,扩大鲜食玉米、腊质玉米面积;

实施“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项目,推进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两牛”方面:肉牛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继续扶持安格斯牛产业,培大、引强标准化养殖企业,争取2020年肉牛存栏达24万头,其中安格斯牛存栏4万头。加快推进天牧臻屠宰加工项目,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奶牛产业要进一步扶持培育。实施奶牛中小养殖场改造提升项目,增加奶牛存栏量,并积极与伊利等奶业集团对接,以龙头企业带动奶牛基地发展。“两糖”方面:进一步扩大甜菜、甜叶菊种植基地面积,落实《扎赉特旗扶持甜菜产业实施方案》,发展“两甜”基地20万亩。在抓好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产业跨界,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农业的创新创造,全力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力争达到“双万”目标。

(二)做大项目载体,提升乡村产业的聚合力。依托农牧业重点项目,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一是推动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联合国家和区盟旗四级农技推广部门,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技术为代表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创立旱稻、玉米、大豆、甜菜、甜叶菊的高效节水示范区,推动建设节水农业示范旗。二是创建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新林为中心、九禾农业为核心龙头企业,创建集“北药”种植、研发、加工、仓储、交易、文旅等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带动北部乡镇发展中草药种植。三是大力实施合作共赢项目。推进校地协作共建试验站,建设玉米、水稻、甜菜、甜叶菊、肉牛等5个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牧原生猪企业建设规模生猪养殖场,鼓励新兴牧业采取“联养”模式,改造升级原有养猪小区大场,盘活生猪产业。

(三)做优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发展的保障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搭建好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围绕不同阶段的生产需求,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一是着力强化利益联结和技术支撑。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落实《扎赉特旗家畜人工改良暂行办法》,实现牛羊人工改良的新突破。二是积极搭建网络信息和电商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立“互联网+”信息服务快速通道,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成功嫁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三是全面落实党委领导和资金保障机制。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进入新时代,全国各地农业创业创新如火如荼,乡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坚信,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乡村产业定将成为充满希望的富民产业、朝阳产业,将为全旗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篇: 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兴旺调查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为了解全市乡村振兴发展情况,根据省统计局的统一部署,我们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在三县统计局和农业农村局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在全市 3 个县 9 个乡镇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察看和部门交流等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依据调研情况撰写了此调查报告,力求在总结马鞍山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成效基础上,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产业兴旺的措施和成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在此次实施乡村振兴如何促进产业兴旺发展情况调研活动中,全市选取了当涂县、含山县、和县 3 个县、9 个乡镇、27 个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共 100 份。调查对象的构成为:50%的调查对象为乡村普通居民,24%为乡村干部,26%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或规模农户经营者。

-2-

(二)被调查村。在被调查的 27 个行政村中,58%的村地形地貌为平原,30%为丘陵和 12%为山区。

被调查村与乡政府或县政府的距离。54%的村离乡政府(县政府)在 5 公里以内;40%的村距离 6-10 公里;6%的村距离 11-30公里。

被调查村公共交通便利情况。82%的村通公交站点或招手即停的公共汽车,18%的村不通公交车辆,但村内外路面全部达到了村村通的标准。

二、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村新变化和成效

1 1..产业发展兴旺,乡村振兴考核全省领先

2019 年,我市编制印发了《马鞍山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规划》突破了一产化农业的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新认识、新思路与新举措,从乡村的产业创新树点布局以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目标,着力在面上开展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创设,在点上加快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点,扎实推进并实现了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2019 年,在全省 16 个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市位列第一,产业兴旺的主要考核指标均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4个指标超过2020年计划目标值(见下表)。

全市产业兴旺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表

主要指标 单位 2017 年基期值 2019 年实绩 2020 年

目标值 指标值 比基期(%)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21.4 21.7 1.6 >21 2.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55 3.41 33.7 3.5 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4.4 77.7 3.3 76 4.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 亿元 5.6 13.9 1.48 倍 13 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300 725 1.42 倍 600

我市乡村振兴取得的突出成效得到了广大乡村居民的广泛认可。据调查资料,有 94%的被调查者知晓国家和本地产业振兴政策,有 88%的被调查者知晓本地相关政策。在问及农业产业发展对村民增加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的问题时,有 88%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有 78%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2 2..传统农业因势立业,五大特色产业确立

据统计资料,目前,我市现有耕地面积262.4万亩,水面107.9万亩,林地 117.1 万亩,属江南丘陵地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市以当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历阳现代农业示范区、运漕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省级现代农业范区为核心的农业园区体系基本形成,以优质粮油、生态水产、特色畜禽、精品果木、精细蔬菜等五大特色产业已经确立,三县“一县

-4-

一业”已具相当规模。2019 年,当涂水产、和县蔬菜、含山专业品牌粮食产值分别达 40 亿元、30 亿元、20 亿元,分别占全市一产总产值 26%、13 %、20%,合计占全市 59%。

3 3..二三产业逐步兴起,产业融合增添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大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突破产业融合阻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融合新业态。2019 年,全市第一产业总产值达 152 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 445 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725 万人次,农村产品网络交易额达 13.9 亿元,达到并超越了产业兴旺计划目标值。问卷调查资料显示,乡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各具规模,被调查村拥有 10 个以上农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经营者占比重达到 33%。其中,一产种植养业占 52.9%,二产农产品加工业占 10.7%,三产的物流流通业占 2.1%、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占 15%、农村电子商务占 8.6%。

4 4..产业兴旺带动收入结构变化、水平提升

2019 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473 元,居全省各市之首,增长 10.4%。问卷调查资料显示,2019 年人均收入超过 2 万元的农户占到 64%,人均收入在 1.5-2 万元的农户占 36%。被调查对象在村里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或规模农户从业的占比重达到 52%,从业报酬收入占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比重为 34%;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达到 28%,两者合计占比重达62%,此外还有 36%的收入来自于外出打工。在被问及与 2017

年人均收入水平相比情况,基本不变的占 34%,增长 1%-20%的占 38%,增长 21%-50%的占 16%,增长 50%以上占 12%。

5 5..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市聚焦长三角农产品消费升级趋势,以打造长三角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现实路径,分类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实施产业扶贫系列“金字工程”,推动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此次调查了解到的当涂县的乌溪镇、护河镇的“金色田园”、含山县的联邦科技公司等乡村创新发展中的经济体、“金菜地”、“金稻渔”等产业扶贫的“金字工程”,是我市乡村产业振兴、转型升级的典型范例。

( (1 )“ 一村一品” 示范镇:“ 小蟹苗” 驮来“ 大产业” 乌溪镇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蟹苗养殖起源于九十年代初,经过近三十的发展,全镇蟹苗培育面积达 1.2 万余亩,分布在七房、永保、金庄、南广等村,从事蟹苗培育农户达 3200户,占农业总户数的 50%,蟹苗培育成为该镇农业主导产业。2019 年,蟹苗产值达 1.5 亿元,占全镇农业产值近 50%,从事养殖业及饲料渔药供应、鱼具制造等配套的服务人数达 8000 余人,占全镇劳动力人数的 60%。2019 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9000 元左右,其中来自蟹苗培育收入占 55%,全镇 80%农民住上了别墅式楼房(美称为蟹苗楼)。乌溪镇蟹苗培育产业同时也带动了全县及周边地区河蟹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壮大,成为“产业+”的成功典范。

-6-

(2 )田园综合体:助力农村产业转型 马鞍山市金色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坐落于当涂县护河镇兴禾村境内,是国家 3A 级景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五星级农家乐餐厅、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市级龙头企业、马鞍山最美民宿、市级田园综合体等。公司按照分期实施、逐步发展的理念,结合大公圩自然资源,突出江南水乡文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园将建设成农业景观、休闲娱乐、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副产品销售、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等六大功能区,核心是“为农增收”。自 2015 年建成以来,综合体始终秉持“绿色和谐,互惠共赢”的思路,积极投身乡村产业转型,为护河镇乃至当涂县的乡村振兴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 (3 )“ 龙头企业+” 模式: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安徽联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3 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农林种植、粮食加工与销售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企业。6 年来,建成了5000亩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和3万吨绿色大米加工生产线,创建了“小河村”牌大米,并通过了有机和绿色认证。2016 年升级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挂牌于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2018年被全国工商联和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公司大力推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基地”的带动模式,融合“小河村”品牌和“含山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2016 年以来,公司和 9 个贫困村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签订了品牌粮食订单种

植合同共 3 万多亩,牵头成立了“含山县联邦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带动了 15 家农业合作社、30 多家家庭农场、数十个种粮大户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在种子、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销售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公司还与大专院校合作,创建现代农业产学研基地和孵化器,逐步形成了种植技术、品种和规模在“长三角”区域的“稻农”优势。

( (4 )产业扶贫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升级 我市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施了产业扶贫系列“金字工程”、“种植大户+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经营模式,由贫困村试点到向全域推开,推动乡村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一是升级“ 金菜地” 、“ 绿游游” 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将“金菜地”、“绿游游”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重要内容,聚力打造产业扶贫品牌,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其中,和县加快推进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实现了“种一亩菜、脱一户贫”的目标。含山县深入推进 “绿游游”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加快建设“万亩花果园、千户农家乐、百户民宿房”。我市通过实施“金菜地”、“绿游游”工程,每个贫困村年均收入增长 3-4 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 2000 余元。“金菜地”、“绿游游”工程向非贫困村推广实施,覆盖非贫困村 186 个,受益贫困群众达 2 万多人。二是升级“ 金稻渔” 扶贫工程。我市将财政支农资金项目投入和“三变”改革相结合,以贫困村为重点,在全域范围内遴选具备稻渔综合种养条件的村,开展建设一个稻渔种养生产基地,组织一个村集体经济主体与一个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建利益链

-8-

接,带动一批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三个一”建设试点。目前,在10 个贫困村建设了“金稻渔”基地 12 个,带动贫困户 1000 多户,户均增收 800 元。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建成基地 60 个,超过 10万亩,惠及群众 4 万多人。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和认可度相当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品牌、规模效应优势不够凸显。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产品规模、品牌等效应优势还未形成。调查结果显示:46%的被调查者认为品牌效应明显缺乏,有 40%的被调查者认为市场规模有限,销路难以打开;有 32%的被调查者认为地理位置、交通等客观条件限制了农业产业规模发展,此外还有 8%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保成本偏高。此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 3 家,龙头企业量不大、规模小、带动力弱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2..融资困难与投入不足较为突出。乡村要振兴,融资与投入是关键问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周期长,风险高。从财政投入来说,土地出让收入、政府债务资金等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较低。从社会资本来看,由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 74%的乡村干部和产业经营者认为资金缺少、扩大规模难度大是目前乡村产

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需要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大力支持。

3..人才缺乏尤为明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不能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据有关调查资料,当前农村常住居民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92%,明显低于城市平均水平。目前,我市现有各类农业实用人才约 2.3 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 1.7%,分别占乡村从业人员的 2.9%、农业从业人员的 7.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产业发展缺少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人才,66%的乡村干部和生产经营者急需要得到专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帮助。

4..。

改革红利释放得不够。虽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接近完成,但改革成效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虽然绝大部分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但仅有少数村的合作社实际运行,而且大多运行程序不够规范。一些村虽有分红,但来源大多是土地流转收入,和村民并未形成紧密型联系,调查结果显示:从集体收益中得到分红仅占 40%。

四、对策建议

我市产业振兴的重点是瞄准长三角,抢抓发展契机。合理优化布局,打造长三角有机绿色 “菜篮子”;加强精深加工,创建长三角食品加工的“新高地”;推进农旅融合,建设长三角都市休

-10-

闲“后花园”。

一是要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根据全市优势产业进行布局,突出差异定位和错位发展,分县区、分乡镇、分产业规划安排和梯次推进。大力推进市级以上各类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与扶优扶强工作,以“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布点,打造产业强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是要发展品牌农业、园区农业、电商农业。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创建行动,鼓励企业创建“三品一标”、驰名商标。重点打造含山大米、和县辣椒等地理标志产品和食宝含山、当涂姑溪河等区域公共品牌。实施农业园区升级行动,推动农业园区转型升级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优化升级农村电商行动,加快构建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电商乡村服务站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体系。

三是以要素保障为突破口,完善产业兴旺制度保障。

一是解决“ 地”。

的问题。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用地难。要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盘活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的保障力度。

二是解决 “ 人 ” 的问题。要推动 “ 人才入乡 ”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制定落实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三是解决 “ 钱 ” 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引导

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要优化招商环境,引导更多社会资本积极投向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盘大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促进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和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奋力谱写我市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第五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工作方案

陈堂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

工作方案

(产业链延伸型)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陈堂村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推进陈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我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陈堂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陈堂村位于***镇东部,距***县城15公里,耕地面积3750亩,有473户,1713人。近年来该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预计亩产200公斤,收入8000元/亩。樱桃100多亩,收入30000元/每亩。现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两家,年产值600余万元。陈堂村成立了宏兴旅游合作社和“泉家乐”家庭农场,实现了旅游发展专业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以核桃、樱桃和养殖为主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方式,该村生态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陈堂村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优势条件

陈堂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核桃产业发展条件,现已发展核桃种植面积1600亩,均已进入挂果期。目前陈堂村集体与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签订核桃供应协议,年供应核桃260吨。实现核桃产业从生产、储存到精细化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紧密,产业链延伸较长,为产业链延伸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具备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优势。

(1)自然条件。陈堂村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山地类型,山地坡度小于25度的占总面积的60%,基岩为太古代片麻岩,分化程度较深,土层厚度25—50cm,温湿润季风气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年日照时间2745小时,无霜期190天,土壤以褐土分布广。PH值5-7,有机质平均13.4%,以上因素均为核桃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产业链延伸效果显著。依托核桃加工产业链延伸,全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加工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通过土地流转平台,引导企业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吸纳农村人力、土地、山区等资源,统一解决农民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陈堂村“纸皮核桃”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金奖。

(3)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显著。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陈堂村通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盟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济宁安鑫养殖有限公司位于陈堂村辖区内,通过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被评为省级种畜禽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及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带动效果显著。

三、发展目标

核桃产业链充分延伸。以核桃种植、储存、加工为基础的产业链充分延伸,至2018年济宁森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精品核桃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户以核桃林作价入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以核桃精细化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比例进一步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形成实体、电商、大宗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交易模式,核桃销售交易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70%。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陈堂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镇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协助陈堂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的投入力度,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建设覆盖优势产区的产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持陈堂村核桃特色产业优势地位。 (3)增强产业链条支撑。坚持产业先行,推动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核桃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基础延伸,向上链接市场,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阿里巴巴电商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构建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

第六篇:街道乡村振兴与产业结合工作情况

近年来,XX街道充分发挥农业强办的优势,坚持先行先试,发挥政府引导、扶持、监管职能,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更加发达、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规模经营,鼓励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截止目前,全办共流转土地近1.2万亩,打造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华家金硕蔬菜种植基地、北关盛世庄园等多个样板。规划建设大葱、白莲藕、苹果、核桃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拓展旅游渠道,举办女郎山山会、“五一”7天乐等活动,将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北关盛世庄园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层级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以XX古城建设、桃花山拆迁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进德国维克勒赫斯蒂文森葡萄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不断提升农业项目的品质。

二是加强特色园区建设,大力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推动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继续打造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支持北关盛世庄园、华家金硕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鼓励各村种植大户发展特色园区,加快推进高铁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着力打造特色园区群。

三是加快都市田园休闲区建设。着力打造沃泰龙山瓷、荷香生态园、女郎山葱岭郊野公园、章丘大葱博物馆、西关总理恩师祠堂、华家民俗文化等工农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工业、农业、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组团。

三、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

XX村:聚力打造农业综合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该村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流转土地900余亩,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力打造集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高端特色的农业产业综合体,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村集体收入由无到有、由弱变强,2017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单位、济南市蔬菜标准示范园、济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XX村:打造高铁站前的花样乡村。济南市果覃园科技有限公司流转该村土地400亩,安排就业30余人,建立果覃园产业基地,种植向日葵、扶芳藤、食用百合等经济作物,让外地游人一出高铁站就能欣赏到“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花海美景。该项目后期将开展种子繁育销售,并拓展深加工,远期年收入可达上千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村还依托金硕白莲藕种植基地,积极打造百亩荷塘园,发展生态立体养殖,亩均年产值近万元,既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田园风光,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XX村:发展花卉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南河村西依桃花山,东临绣源河,土地平整肥沃,该村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流转土地200亩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安排就业20余人,种植牡丹、玫瑰、百合、剑兰等成本低、产值高、效益好的花卉,预计亩均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XX村:小草坪种出大产业。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夯实美丽乡村产业基础,该村流转土地200亩,安排就业20余人,种植早熟禾草坪,每年可销售3次,预计亩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目前该村已与江苏沭阳的采购商初步达成了采购意向。

XX园:发展苗木产业。该村流转土地300多亩,安排就业20余人,目前以种植国槐、白蜡等苗木为主,预计亩均年收入可达6000元。下一步,绿竹园村将引进樱花、鸡爪凤、紫薇等观赏苗木,进一步提高苗木种植品质,同时结合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积极发展苗木观赏旅游,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XX村:发展花卉苗圃产业。该村先后流转土地300多亩,安排就业30余人,分别建起了120多亩的绿化花卉苗圃和近200亩的蔬菜大棚,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规模,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村民收入从五年前的50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人均3万多元;村集体也从空壳村变成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在不久的将来,宜居宜业的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将与气宇非凡的XX古城、精致优雅的红酒庄园、高端大气的桃花山清华启迪智慧城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

上一篇:乡镇冬春火灾防控工作方案下一篇:乡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