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推荐8篇)

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1

—— 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陈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甘守清贫的乡村,从未有过动摇;他们奉献无悔的青春,从未想过回报;他们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坚守着不计回报,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信念;他们用“人生奋进无终点,源水长流润无声”的坚定,诠释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理念。这就是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10位教师真实呈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坚守,书写人生。

如果我没有亲眼观看“2013年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真是难以相信。在偏僻的山村学校,有这样一个人,他29年坚守在一个地方没挪过“窝”,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他就是重庆市巫溪县天元高楼乡新田村唯一的一名教师——刘坤贤老师。

大宁河的发源地——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海拔1400多米,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几乎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来教书。几间简陋的教室,几张破旧的桌椅,一个不大的空地,这就是一所学校。可就是在这我要给大家介绍身体残疾但却十分乐观自强不息的刘坤贤老师。

有幸在一次政治学习中,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2012年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节目介绍了十位乡村教师的伟大事迹,而这十名获奖教师的事迹都让我感动,其中宋玉刚的事迹令我记忆犹新,感触颇深!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宋玉刚几乎马全部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他的父亲当年随军修理修青藏公路时来以西藏,便留在了西藏,一留便是53年,宋玉刚在日多乡小学也呆了15年,和爱人结婚5年了,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一家人还没有见过面。当看到这里,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宋玉刚为了学生,放弃了和父母团聚时间,因为在他的心里不能离开学校,因为学校还有很多事情要他去做。

当主持人白岩松说:“有请老一辈的援藏先进者,宋玉刚的父母为他颁奖”,当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手捧着奖杯来到儿子宋玉刚老师面前,没等老人开口,宋玉刚就深深地鞠下了躬。这是一场阔别5年的团聚,面对艰辛的高原环境,面对完全陌生的藏族语言,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的“汉族阿爸”,这一刻却是泪流满面。老母亲的一句“我不生他的气,支持他,长期干下去,多培养几个大学生,”从这些话语中体现老母亲充满了对儿子的肯定和骄傲!看到这,泪水使我梗咽了。是的,五年的离别,这份一切为了学生的“坚持”令我震撼。再想想我,从毕业到工作,一年和父母见两次面,每次见面时间都比较长,而我还时不时的打电话偷偷“抹眼泪”,说不出的想念,何况宋玉刚是五年不见自己的老父母,这份高原上的“坚守”真的很难得,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

看到这,我在想,作为一名教师,是什么让我选择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又是什么让我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呢?所有的问题在看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之后,找到了答案。当在我抱怨学生调皮不听话的时候,我在工作疲惫喊累的时候,原来在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些恶劣的工作环境存在,这样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还有这样一群奉献自我的人存在。我哭了,为不曾想象的环境而哭,为不曾知晓的故事而哭,为不曾关注的人而哭。当片中每一位乡村教师站在领奖台上,当学生喊出:“老师好”的那一刻,现场所有的人眼睛都红了!一个个强烈的声音在内心深处迸发。

“我想要做这样的老师,我想要拥有这样的人生!”我能懂得他们的处境与感受,更能明白他们的付出与伟大,也因此更敬佩他们的坚守与大爱。物质的贫穷对比精神的富有,这鲜明的对比分明诉说着什么是真正的教师。想想我以前的那些大学同学,他们为了留守儿童而甘愿留在农村;再看看这些乡村教师,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教育就是身体力行,就是言传身教。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坚守,什么是人世间的大爱,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短短几十年,可以有许多种度过的方式。而他们却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可就是这条路,照亮了许许多多孩子们的路。孩子们的稚嫩与老师们的苍老,这样一幅强烈视觉效果的画面呈现着,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什么叫“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些诗词准确地表达着我此刻的感受。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敬佩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付出。我有着比他们优越的环境,却做不到他们的坚持;我有着比他们强健的体魄,却没有他们的勇敢;我有比他们优秀的学生,却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

我顿悟。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我也要拥有这样的人生!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心中的那个声音在看完视频之后这么响亮。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充满爱,都向往着美好。只是不经意间丢失了,或者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了。真的非常感谢那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让我重拾起了心中的美好,重燃教育的热情。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惠及他们的学生,更激荡着我们做老师的心灵。

乡村教师是一个光荣又普通的职业,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农村人才的基础工作.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比起城市要差许多,会遇到不少城市人难以遇到的困难,片中十位最美乡村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赢得了众人的好评与赞美!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与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爱心、责任心是分不开的,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教师来说,这些老师身上体现的可贵之处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他们为众多普通教师树立的了榜样,我想说,我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自豪!

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2

这些反映最美群像的典型人物报道是如何契合了受众心理?是如何让人物真实、鲜活、可信、可亲、可学?是如何让这些“美丽心灵的力量”在充满情绪性宣泄和戾气怨言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最美群像”说起, 谈谈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

一、关注“小人物”, 普通人谱写出“最美”旋律

今天的典型人物, 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 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中来看。“所谓重大典型人物, 并不一定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 普通人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 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 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 都可以成为重大典型人物。[1]”这些“普通人”的典型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 贴近生活, 贴近百姓, 让普通受众感到平实、亲切, 具有很强的可学性, 也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

由此, 新闻媒介在推出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的同时, 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豆腐教师”吴金城;从“最美司机”吴斌到90后“最美铁警”李博亚等, 在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之前, 他们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 有着酸甜苦辣的生活感受。但他们或凭多年的坚持, 或以瞬间的选择, 诠释了什么是“最美”。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 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 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 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2]”

“最美群像”的身份虽然普通, 事迹虽不轰轰烈烈, 但却代表了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是平凡中见不凡, 普通中见崇高。他们的出现, 既是时代的呼唤, 又是时代的骄傲, 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核心价值观, 弥补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缺失。[3]”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 发掘和肯定“小人物”的美德与伟大精神, 注重传播“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理念, 使受众感到自身并非只能当一个“看客”, 而且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这样才能使受众与典型人物产生共鸣, 完成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 实现传播效果的不断累积、深化和扩大。

二、凸显人文关怀, “最美”中闪烁着人性光芒

典型人物报道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时代特征产生一种道德模范的作用, 发挥示范功能, 激励更多的人以典型为榜样。然而, 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 见义勇为也非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脱离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环境, 这些“最美群像”没有为国捐躯的功勋, 有的只是教师、医生、司机、农民等普通身份。无论聚光灯是否打在他们身上, 他们都是朴素而平凡的。

面对4车连撞后冲来的大客车,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迎上去推开了学生, 自己被车轮碾压而过;贵州民族大学生杨艾菁, 用价值200元的戒指在微博上“以物易物”为山区孩子换来教学楼;42岁的“弯腰哥”张伟, 身患强直性脊柱炎长达11年, 脊椎严重变形, 最严重时腰弯近90度, 行动极为不便, 但他毅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他们的事迹并非轰轰烈烈, 但其中关于悲悯、善良、坚持还有梦想的人性力量, 却分外打动人心。“当人们质疑社会道德是否面临滑坡时, 这些‘路人甲’选择的不是在他人陷入危难时冷眼旁观, 而是施以援手, 用善良和勇气谱出了人们心中的主流价值旋律, 传递足以撼动社会的正能量[4]”。

“这一群在刹那间因为勇气、大爱和无畏而铸成精神群雕的人们, 以他们挺拔而温情的身姿, 匡扶了略显倾斜的道德大厦, 重新找回了我们在心底无数次呼唤的‘真善美’。作为平民英雄, 他们瞬间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底片上。[5]”这种普世的人性光芒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报道形式, 全媒体描绘“最美”脸谱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于6月11日正式启动。在100多天的时间里, 参与寻找的记者、编导多达数百人, 足迹遍布22个省、市、自治区, 行程十万多公里。主办方共收到全国各地的推荐函和来信2000多封, 微博粉丝达220万, 微博信息覆盖人数超过5000万。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讲述、共同关注等栏目共播发报道近百篇。光明日报开辟专栏, 共刊发报道近40篇。

乡村教师典型人物的故事还通过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活动启动的同时, 在央视网、光明网开通了官方网站为400多名参评乡村教师搭建了专题推荐页面, 同时开展了诗歌、歌曲、摄影征集等活动。活动还在CNTV、新浪、腾讯、搜狐、网易5家门户网站开设了官方微博, 微博粉丝数量达200多万, 覆盖人数4000万。最新的微博产品——微访谈也被运用到活动的宣传推广中来, 优秀乡村教师以及采访乡村教师的记者受邀走进演播室, 共进行了14期微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的持续性、规模化的新媒体平台, 我国首个为乡村教师搭建的公益类网站“乡村教师网”也于9月8日在北京发布上线。

电视、网络、报纸等全媒介手段联动报道, 形成地毯式覆盖, 形成宣传强势, 引发广泛关注, 增强了宣传效果, 使最美形象在网上网下广受关注、深入人心。全媒体互动的报道形式成为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 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践行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和成功范例。

四、力挺正能量, 传播真善美

去年以来, 类似小悦悦的事件一次次刺激人们的良心、“扶不扶老人”的集体疑问更让道德的底线浮沉不定, 不少人开始为道德失范而忧虑。

判断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 要看整体、看本质。“从极个别不道德现象的出现, 到这么多‘最美群像’网上被追捧、被赞扬, 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良心和价值观的回归, 这才是道德的真正力量。[6]”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曲文勇说, “从‘最美叔叔’、‘最美女孩’到‘最美女教师’, 一大批典型人物涌现并非偶然, 他们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充分显现, 他们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仁爱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典型人物的社会道德价值, 更多的是一种激活、一种唤醒。榜样的力量恰恰不是他们的惊天动地, 往往是他们的平淡如水。恰恰是这些朴素、平凡, 最容易在全社会广泛散播。爱心没有大小、微重之分, 平凡人的举动更易为更多人学习和效仿, 也可以成为人们面对“小善”和“小恶”的抉择时, 最真实和最具说服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2]郑先聪.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的“骨”与“肉”[J].中国记者, 2012 (2) .

[3]赖国洪.从“最美现象”看典型人物报道[J].新闻实践, 2012 (4) .

[4]程迪.“最美”群像, 传递社会正能量[N].新华每日电讯, 2012-7-21.

[5]燕志华.“最美”群像凸显网络向善力量[OL].http://opinion.people.com.cn/h/2011/0828/c159301-2752728568.html.

[6]从“最美草根”受热捧看道德力量的回归[OL].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11-08/26/c_121911180.htm.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 篇3

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

贵州省遵义市金鼎镇扇子林教学点

在贵州省遵义市金鼎山镇大山深处的一条蜿蜒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马的中年人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来回往返从不间断,他就是金鼎山镇扇子林小学校长徐德光,当地群众都称他为“马背上的校长”。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大板水次生带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1 500米以上。学校覆盖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居住着苗、汉两个民族的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学校目前除校长外还有2名代课教师,22名学生。徐校长把学校看做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起跑线,作为一校之长他自然成为了这些孩子走出大山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的希望。1975年8月,刚刚高中毕业年仅17岁的徐德光便自告奋勇到扇子林小学任教,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深山中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多年来,随着山民逐渐往山下搬迁,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山上的老师也陆续下了山,但徐德光坚持了下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扇子林小学,校长一当就是20年。31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20多人考上中专,100多人读完了高中。为此,徐校长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推荐理由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千米,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千米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1 000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2008年凝冻后的大年三十,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徐德光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千米、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最美乡村教师:邓丽——绽放在“高原”上的美丽之花

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高原小学

推荐理由: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主要事迹:

邓丽,2009届支教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中共党员,现任高原小学副校长。

高原小学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 800多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与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得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

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個年级的语文,4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她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20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地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她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锯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近3年来,邓丽在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她注重引导,不断鼓励,让一个个羞涩的孩子变得自信,让一群群成长的孩子增长才艺。邓丽班上有个9岁孩子叫春琼,这个孩子以前很害羞,很自闭,每次回答问题总是怯生生的,经常低着头,不停地咬手指。邓丽不厌其烦地教她唱歌跳舞,用相机录下她的歌声,放给她听,引导着她逐渐放松自己,不断激发她的文艺兴趣。现在,春琼像个城里的小姑娘,落落大方。

支教几年来,邓丽先后被评为恩施州师德模范,鹤峰县优秀共产党员,恩施州优秀校长,并在全州各县做师德巡回报告,很多老师和学生受到深深的感动。2011年11月,邓丽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支教生树立了榜样。近3年来,她还为孩子们募集到了新课桌,新衣服,学习用品等等,还为学校特困生彭少莲找到了资助。2011年10月,她又努力争取,为全校孩子们募集到免费午餐基金20万元。这意味着,在此后3年里,全校每个孩子每天中午,都可以吃到免费可口的饭菜。

邓丽在这个偏远高寒的学校一待就是3年,她从没怨言!用自己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有不理解的人说她是“傻女”,这么年轻在这里浪费青春。对此她只是微微一笑,依然把这份真挚的爱传递给这高山之巅的孩子们。

最美乡村教师:

宋玉刚——给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宋玉刚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唯一的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宋玉刚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终于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推荐理由:

4 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宋玉刚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著、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主要事迹

1997年,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13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4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5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二: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级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与坚韧的琼中女足

推荐理由: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3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 500元。过去的6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挠,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今年只有46岁,却已经是两鬓斑白;他还没有孩子,却被一群十几岁的女孩子叫做“足球老爸”;7年前,他本来在大城市工作,月收入两三万元,却毅然来到一个穷山沟支教,每月领1 000多元的工资,一直到现在。

他带着一支还没有固定队服的女子足球队,却先后夺得全国性比赛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七名。因为这支女子足球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海南有个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他就是肖山——琼中中学体育教师、琼中县女子足球队主教练。

2005年,琼中县作为国定贫困县,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 000多万元,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县。应恩师谷中声的邀请,肖山辞掉湖南一家男足俱乐部教练的职务,来到琼中中学担任体育支教教师,负责组建琼中县女子足球队。2006年2月,球队组建,第一笔经费只有10万元。这还是县领导化缘来的,其中包括20名队员的伙食费、服装费、教练工资等开支。肖山有点抓狂,足球是个“烧钱的运动”,这点钱怎么玩下去?

这样的孩子能踢得动足球吗?她们没有一个是为了足球运动而来的,“吃住不要钱,有鞋穿”是对这些偏僻山村孩子最大的诱惑。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位初带女足的教练身上。还好,身处困境中的他得到了妻子吴小丽的全力支持。2006年6月,吴小丽放弃在海口的工作,来到琼中,成了足球队的“管家”,担任起了球队心理辅导员、采购员、厨师、勤杂员的角色。不过,她没有“名分”,不算是球队的工作人员,没一分钱工资。后來,吴小丽加入了球队,但每月也只领400元的工资。

肖山和他的妻子可以不在乎钱,但球队的正常运转不能没有钱。因为经费少,肖山这个教练不光要负责球队的训练,还要为球队“四处化缘”。有些男子足球爱好者组成的球队上门要和女足打场比赛,肖山厚着脸皮开条件——比赛中队员们喝的水你们负责,比赛后给队员们买一双球鞋。

开源,节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在肖山的带动下,队员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赛时喝完水后,瓶子收集起来,也能卖一点钱呢!学校东南角的一片空地也被肖山盯上了。在得到了学校的批准后,肖山组织队员们翻地种上了豆角、南瓜等,既能改善孩子们的营养,又能节省点伙食费。每天,训练之后,天色已黑,但女孩们都要跑到自己的责任菜地,借着校园里微弱的路灯光,拔草、浇水。

搞竞技体育,成绩是个硬杠杠。琼中县领导特别理解,不给任何压力。对于肖山来说,这样更有种无形的压力。他知道,支持球队的人们心中有期望,只有取得成绩,才可以堵住那些反对球队的声音;只有取得成绩,球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队员,不加压力不行,不严格不行。

一开始,肖山和谷中声一起设计的一种名为“综合训练”的项目,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这一项目包含了10多项训练内容,其中折返跑难度最大:30米冲刺,5个来回;50米冲刺,5个来回;80米冲刺,5个来回;100米冲刺5个来回;接下来,单脚左右跳、前滚翻、胯部停球、蛙跳……全部都在下午的两个多小时训练时间里完成。在严格的训练下,王晓妮曾连续颠球1 270个,至今保持着球队的最高纪录;12分钟跑,王薇超过了3 100米,创下了不少成年男足队员都渴望的成绩。

国内的女足圈子里,琼中女足博得了“个个拼命三郎”的名号。“你们不要再跑了,我们都要跑死了。”在2011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项目比赛时,对方球员近乎哀求的语调,“提醒”10号队长王丽莉“脚下留情”。

这两年的时间里,肖山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按照正常的运动训练规律,一支球队要出成绩至少要5年的时间,我们成立3年时就打到了全国第三名。”肖山曾效力甲B球队江苏加佳,司职前锋。肖山曾梦想:进入国家队,为国效力。不过后来由于身体上的原因,肖山28岁就挂靴了。

恩师的邀请,对肖山来说有诱惑——海南这边之前没有女子足球队,训练得好,可以参加全运会、以及其他全国性的女足比赛。而在其他省份,论资排辈起来,很难轮到他这样初出茅庐的教练带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说到当初的选择,肖山承认,是“带队诱惑”战胜了“薪水的尴尬”。

2010年10月,陈欣、王丽莉入选中青队集训。今年6月,陈欣又入选2012世青赛中青队女足大名单。手把手教出来的球员接连入选“国字号”球队,肖山最是自豪——“她们实现了我年轻时无法实现的目标,达到了我作为足球运动员无法达到的高度,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1年9月,根据海南师范大学的体育招生政策,琼中女足首批主力队员陈欣、王丽莉、王晓妮、高禹萱、陈巧翠、伍子璇6个人,在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之后,开始了大学生活。今年9月,王玺燕、王薇、周亚利、王小玲、林娜、王亚哎等6人,成为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2012级的新生。

今年7月初,最新一批25名队员开始集训。她们大都出生于1999年、2000年,颠球、运球,拉体能……一如6年前的陈欣、王丽莉们。带着这些“小不点儿”训练的,是林娜、王小玲、周亚利、何欣云等几个第一批主力队员。场边不时招呼训练的肖山,虽然已经两鬓斑白,嗓门依然响亮。在肖山的眼里,这帮孩子就是海南足球的火种。她们如果一个带20个,20个带400个,海南足球就会处处开花,海南的足球就会腾飞!

最美乡村教师: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推荐理由:

筋疲力尽的河北省承德县孤山小学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56年3月任教学科:语文

毕业学校:河北师范大学自考大专班

任教经历:1980年,在承德县邓上乡东三十家子村小学任教。1990年,到承德县孤山小学任教。1991年,担任该学校校长并坚持任教至今。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主要事迹:

1990年,34岁的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现实比于贵勤的想象要残酷得多。12间破旧不堪的平房,没有院墙,没有窗户。穿着几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桌子前,仅有的几把凳子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个约18平方米常年没人居住过的小黑屋,锅台上长着蘑菇,另一端则连着根本住不下一家4口人的土炕。地上有几处明显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衅的眼睛。

于贵勤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个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助的孩子。作为老师,她看不到事业的希望。作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昨日还哭闹的孩子在身边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吸。于贵勤心里也渐渐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于贵勤对自己说。

心安定了,一切便稳当下来。然而,现实的残酷才是个开头。于贵勤带的是毕业班,通过上课她才发现,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三年级。在取得校长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于贵勤把24个孩子领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没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沒有凳子,她跑到外边找到木头自己做……

一年后,这个历年来都顶着全县倒数第一帽子的学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绩把孩子们送进了初中。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成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夏天,孩子们在没有院墙的学校里玩耍,经常看见从附近山上爬下来的蛇趴在操场上。冬天,没有窗户的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穿着拖鞋和单薄的衣服站着上课。站在黑板前的于贵勤心里很疼。

于贵勤想让那些纯洁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动物的侵扰,坐着上课。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贫困的学校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买,于贵勤就想到了“化缘”。1993年的腊月,她准备到承德市寻求帮助。在这个距离县城120多千米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通往市区,乘车的地点还在4千米之外。

清晨4点钟,于贵勤便起床往村外走。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边的树影。寒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于贵勤顶着内心的恐惧,一路小跑。前日下的一层小雪,路面湿滑,等到于贵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袄全都湿透了,可是班车却已经开走了,地面上只剩下两道车辙印……

她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冰凉冰凉。

1995年,于贵勤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加河北省劳模大会。在这么一个聚集了各路人才的会上,她抓住了“化缘”的良机。在大会之后的学习讨论会上,她说出了学校的困难。

3 000元、5 000元、一车水泥、几吨钢材……劳模们纷纷伸出热心之手,帮助这个把学校看得比自己家还重要的校长。

就是在她这样一次次的“化缘”之下,学校的院墙有了,学生们的旧衣服有了,学校的教学楼也有了。而于贵勤有的,除了高兴,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发。

对于学校来说,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勤杂工。学校的楼房盖起来后,问题又来了。数九寒天,要保证教室的温度,必须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便得添一次煤,这又累又脏又得精心的活儿没人愿意干。

看着老师们为难的表情,于贵勤说:“我干!”

一边上课,一边实施学校的管理,一边给学校烧锅炉,于贵勤把自己分成几个人用。每个冬天,她都住在学校里,晚上每隔40分钟就起来添一次煤。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锅炉房的偏房里却冷得要命,她需要盖6个被子才能勉强暖和手脚。

被窝、锅炉房;凉被窝、锅炉房;冰冷的被窝、锅炉房。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有好多次,于贵勤都拄着两米多长的火炉钩子在锅炉房里睡着了。发现这一幕的老师吓得够呛,她却拍拍身上的炉灰,笑着说:“屋子暖和就睡着了,没事儿。”

对于学生来说,说她是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母亲。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3兄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3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面对着3个即将失学的孩子,于贵勤咬咬牙:“上学的钱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3个孩子的开销,生活捉襟见肘。开学后,于贵勤交完3个孩子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后,手头只剩下5毛钱。她紧紧地握着这5毛钱,生怕被人抢去,似乎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张立民忘不了。看着妻子每次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各种劳模会,他心疼啊,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双皮鞋,却被穿在了她资助的孩子的脚上。

儿子张继伟忘不了。六一儿童节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礼物拿,妈妈却用奖金给李德民3兄弟每人买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贵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学的那一天,哭着喊她“妈妈”。在孤山小学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

有人说于贵勤傻。她说:“如果我的傻能让这些孩子都通过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辈子吧。”

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深山里的红烛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東镇五一小学

推荐理由:

刘效忠30余年扎根在东北木兰县最北端的深山里。他为只有20从户人家的西二屯,培养了16名大学生。他的一名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在他任教的30多年里,西二屯再也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和中途辍学的学生。还有两年退休的刘效忠,决定站好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现在住宿在中心小学,兼任学校的值班员。

主要事迹: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20多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30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置下伸点。

30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代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由于屯里的11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刘效忠每天要备一至四年级,各学科的课。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业务能力有限,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中函学习,从此每个星期天和寒暑假他都要骑车几十里去镇里学习。

由于学校门前那条小河一到汛期就会涨水,刘效忠每天早早的站在河边挽着裤脚等待着迎接学生的到来,把他们一个个抱过河去,放学时再把他们送过河来。这一抱就是30多年。

30年前交到刘老师手里的学校是两间四处透风冬天不暖夏天阴冷潮湿的小土屋,一块大黑板、两盒粉笔、四五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刘效忠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从村里要来报纸带领学生把墙棚裱糊一新,自费买来玻璃和油漆把门窗装饰一新。

刘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他的爱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活,安排着一家人的起居,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

西二屯地处贫困山区,农民们对孩子上学的事并不十分在意。学生辍学在当地是常见的事,也是农村学校最头痛的事。作为班主任,刘效忠下定决心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王晶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刘效忠主动承担了王晶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顶着家人的反对,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王晶顺利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

1992年春,村边的树林引发了一场山火,坐落在村边山冈的学校,和火场只有一道之隔,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刘效忠当机立断跑回家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抱来了,在河沟里浸湿蒙在了校舍的屋顶上,火被扑灭了,学校保住了,可他家的被褥已经千疮百孔,污水淋淋难以再用。一家人只能用外套当被褥将就了好几天,为此,刘效忠的爱人埋怨了他好久。

后来政府投资大面积改造学校教室。学校领导决定让学生放假几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刘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家,把年迈的父母,白天寄住在邻居家,晚上再接回家中,他的爱人成了孩子们的临时清洁工。他利用课余时间,抬石头、垒墙脚,到村林场砍树。早上帮泥工们把泥和好,白天上课、课间干勤杂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几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终于提前竣工。

朝鲜族学生金明明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去韩国打工,多年杳无音信,金明明失去了母爱,每天还要承担很多家务活,几次想要辍学都被刘效忠一次次的家访给找回来了。刘效忠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他,赠衣物学习用品,还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一起玩耍,让金明明感受到了学校集体的温暖,走出了生活的阴影,通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高等学府,走出了大山。

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冬雪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刘效忠踩着湿滑的小路去家访。从一条冰冻的河面上走过时,因为着急,他重重地摔倒,脚被扭伤了。看到这一幕,学生的父亲被感动了,表示就算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就是凭借这种真诚与执著,刘效忠在任教的30余年中,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

刘效忠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给父亲在县城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西二屯距离县城有20千米的山路,从外面根本派不来老师。刘效忠放不下他的学生们,放弃了这一切。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刘效忠十分注重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成立绘画小组、阅读小组等课外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从1995年至今,只有20多户人家的西二屯,由刘效忠教出来的学生,先后有16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

刘效忠使西二屯这个落后的村落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西二屯虽然至今不富裕,但家家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读书的重教精神是全县闻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刘老师的功劳。从西二屯走出来的学生以及村里的人对他都心存感激。

魏茂岭是刘效忠的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怀着对刘老师的感恩和尊敬,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我庆幸我生在那个小山村,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我有幸成为您的学生,而且您教了我整整4年。

您选择了乡村最荒芜的一角——孩子的心田来耕耘。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老师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就定格成您的样子:亲切、朴实、有活力,写字一笔一画,讲故事绘声绘色,在冬季您默默地为我们生好炉火,让我们走进教室就感到家的温暖,夏天背我们趟过那条小河走向文明和知识。

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师却在贫穷的村落里驻足下来,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

您就像家乡田野蒲公英一样朴实,在山野田间年复一年用胸怀放飞着一代又一代的种子。用青春和智慧引领一拨一拨的学生,我钦佩当年老师选择留下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您失去了很多,我们才得到了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西二屯小村走出了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航天事业的工作者……”

正是那些飞出大山的孩子电话里的问候,贺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以及乡亲们看待他的真诚与期待。让刘效忠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如今,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西二屯适龄学生只有一两名,不得已和其他几个下伸点合并为五一分校。由于资金不足,人手短缺,59岁的刘效忠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搬到了学校里,兼任学校的值班员,还有两年退休的他决心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最美乡村教师:

马复兴——用残臂给山区孩子插上翅膀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

推荐理由: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旅行要靠什么辦法?”一段遒劲有力的板书在一对光秃秃的残臂挥动下迅速呈现在黑板上。残臂的主人回过头,用左臂的尖锐处翻开夹在腋下的书本,带领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流传于网上各个论坛和微博中的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公叫马复兴,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

主要事迹: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那年,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他用好不容易借来的30元钱,买来复习资料,全身心准备高考。可是,当他满怀信心地去报名的时候,却因残疾的理由挡在了门外。当时,这个吃尽了苦头都没哭过的青年却哭了。他不停问自己—— 一个残疾人的知识,奉献给谁?一个残疾儿,拿什么回报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回报期盼自己20年的山村乡亲?

1981年3月,县里一位领导来到乡里,给乡村干部建议:让22岁的马复兴学有所用,试试给小学代课。好多家长看到没有手的马复兴当老师,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眼看着下麻尔村小学只剩下不到40名学生,就连他家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农活了。许多人在背后议论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学习?”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马复兴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开始每天坚持苦练教学本领。几个学生的家长,偷偷跑到学校想探个究竟。当他们躲在教室外面看马老师熟练写字、翻书时,他们放心地走了。在马复兴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适龄儿童没有一人失学。

为了备课,马复兴要超常地付出,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这两年,一直有短信从兰州发来:“敬爱的马老师,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从小没有了爸爸,是你一家人照顾我,教导我,改变了我……”发信人是2005年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的沈振轩。他原是湟中县上五庄的苦孩子,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姐姐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母亲靠着上西宁卖土豆、酸奶,含辛茹苦地支撑着家庭。

马复兴和爱人赵玉花得知这一家人的窘困,很快把沈振轩姐弟俩接到自己家,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新书包,送他们上学。上初中时,沈振轩和姐姐随母亲搬到西宁。谁知,他母亲根本供不起一个西宁的高中生。“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交给我,我们供他上学,行吗?”马复兴和爱人得知消息后,再次把沈振轩接到了家里,送他读汉东乡高中,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了3年,终于使小伙子顺利考进了大学。

1985年,马复兴与一位名叫赵玉花的小学老师喜结良缘,山村讲台从此有了一对连理园丁。当问起他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赵玉花俏皮地说:“一个没手,一个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呗。”赵玉花说:“马复兴乐观和坚强的性格吸引了我,同样是残疾人,我能理解马复兴的心情,我为他感到骄傲。”

最近,赵玉华身体不好,经常会摔倒在讲台上,但是她依然坚持教学。如今,马复兴教数学,赵玉花教语文,夫妻共同战斗在三尺讲台上。

如今,马复兴的两个女儿也要接过父母的教鞭成为老师了。马海蕾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女兒是马复兴心中的骄傲,父亲同样是女儿的骄傲:“小时候我向父亲要练习本,他经常不给,却总是见他给学生送本子。我们总怪他偏心。现在我才理解:女儿是他的义务,而学生是他的责任。责任才是他的生命。”如今马海蕾毕业在另一村当老师。小女儿也上了咸阳师范大学即将毕业。两代人的教鞭在延续。

最美乡村教师:

陈万霞——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陈万霞开办的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的寄宿制小学,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村子甚至其他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43岁的陈万霞特意去学了开车,到了周末校长就变成司机负责接送孩子。到王圩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让陈万霞到家里去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一个多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她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又调转车头赶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来来回回一下午她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很早就睡下,而陈万霞还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有300多学生却只有13名老师,所以作为校长陈万霞也兼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和班主任。

主要事迹:

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小学10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17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17万元,手头的这10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17名老师的社保让陈万霞犯难。

眼看要进入雨季,陈万霞惦记着学前班门前的空地最容易积水。这天下午,她发动全体老师一起用捡来的砖头在空地上铺出一条小路,让学前班的孩子们不至于一下雨就弄脏鞋袜。

干活的时候,陈万霞最担心的事儿出现了,学前班的赵老师突然向她问起社保费缴纳的情况。

赵春棉老师:保险办成什么样子了?

陈:别急,不要急。

赵春棉老师:今天上午看你跟吴校长去教育局是不是给我们办这个事情?

陈:有其他事,别急,反正是买的。讲买了肯定要买的。

赵春棉老师:我就是问一下。

陈:啥意思啊?

赵春棉老师:就是感谢。感谢CCTV、感谢爱心人士、感谢我们校长。

敷衍了赵老师几句,陈万霞就赶忙找借口走开了。

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10万元钱给所有老师缴社保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给部分老师缴纳,给谁办不给谁办,陈万霞心里也很没底。

在阳光小学里,于老师来的时间最长,大学一毕业就过来了,这一呆就是6年。任老师和唐老师也是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的,她们都是陈万霞的老朋友。而小李老师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却是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老师,并且对孩子们特别好,现在还有个胆小的小姑娘每天跟着她一起睡呢。

一个个掂量着这些曾共同患难过的同事,陈万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吴校长,吴校长,在不?

自己实在没辙了,陈万霞决定找学校德高望重的吴老师商量商量。吴老师过去是村小的校长,管理经验很丰富。

陈万霞:情况是这样的,那个五险一个教师一个月要800多元钱,一年将近1万元钱,我们现在只有这10万元钱我们这保险怎么买啊,我们已经跟教师说出来了。

吴怀国:我的意见是……,如果是长期在这里时间长的(才给上保险)。

陳万霞:那怎么算呢?你讲的意思是有个年限?

吴怀国:对,干3年的或者干5年的。

陈万霞:还有啊,如果今年买了,明年就必须再买,不买就要交滞纳金。

吴怀国:哦,这还成问题了,我们学校太困难了,除掉生活费除掉教师工资就没有了。

陈万霞跟吴老师商量定了,就以在阳光小学工作的年限为标准,划出一条线,先给够条件的老师办理社保。

主意定下,陈万霞又一次召集老师们开会。

陈万霞开会: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扔到了我这里,我跟吴校长一再地商量,我想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只能划一个年限,在我们学校工作到这个学期结束为止,达到3年的老师上这个保险。

3年工作年限这个标准的制定,陈万霞和吴校长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按照这个标准,学校里有6位老师符合条件,这样再添些钱,10万元钱就够给这6名老师缴纳两年的社保费了。

陈万霞:我们规划一下10万元钱我们至少买两年的(社保)。明年过完了,下一年怎么办,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越走越好。

目前没有能力给上保险的这部分教师呢。比如明年我们能够改观了,我们不是讲就不买了,甚至明年就把所有人的保险都买了。本身单位上保险就是单位的义务也是职工的权力。请同志们理解一下,不是一定要达到3年才买,也许明年我们的情况好转了,所有人都可以上保险了。

陈万霞硬着头皮一口气说完这番话,整个会议室却陷入了安静。

陈万霞:大家有什么想法就说说吧,有什么委屈也都可以说。

万荣芳老师:做出这个决定我相信校长也很纠结,作为老师我想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理解支持她的工作吧。

任桂梅老师:五味杂陈,说不好。

赵春棉老师:心里面也很难过,即使(我)能(上保险)了,但是还有其他人买不上,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这个机会好好为这里的孩子付出吧。没有什么了(哭)。

在会上,没能办理社保的老师们都表示理解陈万霞的决定,够条件办理社保的老师却很多掉下了眼泪。陈万霞理解老师们的心情,平时都是一起吃苦的同事,如今有了福利却不能一起同甘,谁的心里都不会好受。

陈万霞:我对不起大家,我会想办法努力的,真的对不起你们。

六一儿童节到了,阳光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歌舞联欢。

经历了种种风波后的陈万霞,在这个时候总是最满足、最欣慰的。这些年刚40出头的陈万霞头发几乎都白了,要靠很重的染色剂才能遮掩住。

阳光小学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而更让陈万霞高兴的是,这天下午县里派了个工作组来到了阳光小学。

工作组由路县长带队,主要任务就是调研目前县里小学教育布局情况。陈万霞的阳光小学被列为考察的一个重点。

路县长:你觉得这里能招到这么多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陈万霞:是寄宿,有住宿。

路县长:这对我们是一个反思和提醒,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大寄宿制的建设。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加大对这一块的投入。

看到阳光小学的校舍条件很简陋,路县长把随行的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开了个现场会。

县长:如果民办学校它主要体现了公益性,政府还是要支持。体现公益性就是公开透明,怎么对它成本进行核算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拿这里做一个点。

工作组肯定了阳光小学是具有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在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后将列为政府帮扶的对象,这消息让陈万霞备受鼓舞。

送走了工作组,陈万霞心情还难以平静。她听说乡里中心小学的宿舍楼就快竣工了,就忍不住开上校车去亲眼看看。

中心小学的校长陈明耀是陈万霞的老朋友了,见了面就很热心地带着陈万霞参观校园。

陈万霞:几栋(宿舍楼)啊?一二三四,四栋是吧?

校长:是,一共3 200平方米。

陈万霞:哦,住宿费用怎么收呢。

校长:国家对公办学校住宿生每个学生补助900还是1 000元,小学补助700元,一年。一年收学生的大概在一千几百块钱。

陈万霞:给孩子安全温暖的童年

陈集乡中心小学是肥东县第一所兴建宿舍的公立小学,预计明年开春就可以招收住宿生了。而陈万霞知道,县里面正在研究的就是公立小学增加寄宿制的课题。看来未来,陈集乡的孩子们将会有环境更好、收费更低的寄宿小学了。

陈万霞:孩子好了,大人就好了,老师就好了。我也不会失落。至少阳光小学在它存在的这些年里是有意义的,是被孩子和家长认可的。

陈万霞说,在公立小学宿舍建设好之前,她会一直坚持办好阳光小学。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温暖的童年本就是她办学的初衷,无论是阳光小学还是公立小学,只要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照顾,陈万霞心里就由衷地宽慰了。

最美乡村教师:吴金城——“豆腐”老师吴金城

湖南湘西凤凰县茶寨小学

推荐理由:

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主要事迹:

认识吴金城老师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个做豆腐的师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像个电工又像个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个已经毕业5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舍弃诸多好机会,宁愿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老师,更不能跟一个毕业5年的大学生联系到一起。

吴老师告诉我,因为家离学校有一个小时的山路,为了赶在9点前能到学校,他每天早上都是這样开始的,5点起床,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

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 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两个多小时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终于出炉了。

吴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为他会特意挑选颗粒比较大的豆子,这样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钟的工夫,豆腐就全卖光了。

除去成本,吴金城的豆腐能挣12元。我原以为磨豆腐是为了贴补家用,可吴老师说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差,这些钱他是要给孩子们买学习和体育用品,能挣一点,买一点,从黑板到三角尺,从跳绳到羽毛球拍,从修缮学校用的石棉瓦到奖励孩子们学习的字典、糖果,这些都是靠着吴老师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挤出来。

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城“豆腐老师”。不过这个“豆腐老师”干的可不都是老师的活,每天,吴金城来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班级的桌椅,因为年久失修,它们大部分都无法使用,只能靠这样的修修补补,吴老师说这些桌椅已经用了快20年了。

其实,不仅桌椅该换了,学校也该重建了,孩子们一个月前暂时搬进了这栋民房的二层,因为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

学生们告诉我,下雨的时候,吴老师经常上着课,就上到了房上去了,这修修,那补补,但还是无济于事,担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学生。吴金城多次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终于同意出钱给孩子们先租个房子,每学期700元。

不过临时的教室并没有电,天稍暗一点,孩子们就看不清黑板了。吴金城又多次跟房东协商,几天前,房东终于同意可以拉电线过来,不过这电费可得自己交,吴老师说买电线电表的钱少说也得200元,还得至少磨上半个多月的豆腐,孩子们就只能先这么凑合。

看着吴老师为难,我们到镇上帮他把东西买了回来,没想到吴老师高兴地捧个豆浆机过来,告诉我们,有了电,孩子们就又可以喝上鲜榨的豆浆了。

吴老师说,学生们的家大都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所以中午他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看着孩子们中午不是啃个冷馍馍就是嚼个凉红薯,吃不上热乎的东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买了豆浆机。几个月前,按照国家新政策孩子们有了营养餐,不过这豆浆孩子们还是想喝。

豆浆机一次可以榨1 200毫升,孩子们可以轮流着喝。吴老师说等下个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喝到鲜榨的梨汁了。

最美乡村教师:

阿力甫夏——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小学

推荐理由:

地处祖国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3 100米,被昆仑山所环绕,居民散落在深山峡谷之中。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生活贫困,不懂汉语,一生也难得去过两次县城,很多孩子失学在家。从2005年到现在,“80后”的塔吉克族阿力甫夏老师,在这片大山里已坚守7年,让山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汉语,他骑着骆驼上百次地翻山穿河,劝说家长,7年来共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为大山里的人们能够走出大山作出了贡献。

主要事迹

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小学。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

在班迪尔乡小学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30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高考。

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小学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小学。马尔洋乡小学距离县城130千米,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阿力甫夏来到这里后,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而且没有一个能代课的老师,更别说汉语老师了。为了让孩子都能够上学,阿力甫夏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一共走访了40多家。最远的路程骑骆驼来回要半个多月,最近的也要四五天,道路艰难的难以想象。每次走访都要穿越叶尔羌河24次,爬过十几处陡峭的悬崖路,阿力甫夏的脚都磨出血来。最终,经过阿力甫夏的努力,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已经有61名学生,阿力甫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挽救了40多名已经失学的孩子。

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只有三个年级,阿力甫夏身兼校长和汉语、数学、体育老师。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阿力甫夏都要组织老师,骑着骆驼翻山越岭、穿越河流去接送孩子,这让原本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们感到温暖和放心。

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阿力甫夏都要骑着骆驼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访过程中,阿力甫夏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买西来普的家庭处境,买西来普的父亲放牧时摔下山崖身亡,家里剩下母亲和妹妹,生活上只能解决温饱。为此,阿力甫夏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多方联系寻求帮助,最终,为买西来普找到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每年有600元的补助。受到这样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在阿力甫夏的努力下,几年里共有20多名孩子受到红十字会的帮助。

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阿力甫夏想到了登记新出生孩子的办法,每半年登记一次,数着日子,只要孩子到了7岁,他都要骑着骆驼到牧民的家中把孩子接到学校。

培养学生成果

1.改变了学校缺乏汉语教师的现状,为学生打下了汉语基础,目前已30多名的孩子考上中专或高中,今年还将有一批孩子参加高考。

2.阿力甫夏多年来,骑着骆驼,翻越大山,行走在悬崖峭壁上,上百次穿越叶尔羌河,游走牧民家庭,寻找失学儿童,目前已经挽救了40多名失学儿童。

3.为了解决家庭有困难的学生,阿力甫夏多方努力,寻求帮助,目前已为20多名孩子联系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

观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4

达拉特旗第八小学 丁春燕

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晚会后,感受最深的是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他们用最纯真的情感,最纯净的心灵,最纯粹的生命,给我们的时代,给我们的老百姓,给我们的孩子们,做出了一份承诺,用他们的生命写下了一首首好诗。

“美”,已不是单单形容他们的外表了,此刻,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精神,是“美”的最好诠释。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甚至是不算工作环境的地方,没有正常的生活水平,当一切都是困难的,艰苦的,我们所能想到的已不再是工资的优越,我们所希望的是尽早的结束时,我看到的他们,却是不离不弃的守候,守候着他们的职位,守候着一个个孩子的梦想,更为孩子们撑起了另一片希望天地。

徐德光、邓丽、宋玉刚、肖山、于贵勤、刘效忠、马复兴、陈万霞、吴金成、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这十位朴实的乡村教师,在自己的大山里,在自己的那一方天地里尽情演绎一个教师的灿烂人生。一个人,在艰苦的环境里熬上一年两年,我觉得没什么难的,但是他们,是将自己的一辈子,将自己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都是凡人,是怎样的意志与信念让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作为教师,从来都知道教师要教书育人,但不曾想,老师自己就可以是一本“活”教科书,就像马复兴老师一样,用自己伤残的手臂谱写坚强的篇章,用不屈的意志描绘人格的魅力。为了备课,马复兴要超常地付出,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付出很大努力。

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热泪盈眶之后,我不能再无动于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许不会有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的牺牲,也许不会有宋玉刚的寂寞,也许不会有徐德光的坚持,也许不会有邓丽的奉献,也许不会有肖山的洒脱,也许不会有于贵勤的执着,也许不会有刘效忠的遗憾,也许不会有马复兴的感动,也许不会有陈万霞的积极,也许不会有吴金城的清贫。但是我会从备课、上课、批改、补课的点点滴滴做起,会从爱学生、爱工作、爱学习、爱同志、爱家长的普普通通小事做起。

观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5

教育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培养关系到未来国人科学人文素养和国家的发展前途。当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许多贫困地区缺乏教师,而在有老师的学校,老师的生存状况却也不容乐观。每年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人才投身到西部的支援当中去,但学校缺乏老师的状况在这些贫困地区依旧很普遍。志愿者来一批走一批,几乎没有人愿意终身投入到这样的事业中去,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很不稳定。当然,这不能怪志愿者们。

在这些贫困地区的学校,一所学校一般只有一两个老师。他们除了教所有的课程外,还要负责学生的吃饭、睡觉甚至是走路(一些地区的路况与地势还异常曲折和险峻,不得不由老师来亲自接送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吃的喝的都相当简单,每顿饭都是土豆、玉米或者面。这里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代理”教学,由于不是正式人员,他们的工资与我们工资的平均水平比起来少得可怜,每月不超过四百元。这里的老师承担着最光荣的使命,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始终不离不弃。

甘肃省会宁县一位名叫王建林的“代理老师”, 在贫瘠山村任教25年,患有严重眼疾,几乎失明,却仍凭记忆讲课,而月薪却从未超过200元。当年做代理老师的哥哥去世前让他继续这样的事业,他便放弃了兰州城里的工作,下乡执教,义无反顾。中午下课后他要给孩子们做饭,吃的饭是土豆煮面条。吃过午饭还要照顾孩子们睡觉。他的的眼疾却因为没钱而不能去治疗,一边他还在担心他走了孩子们的课就被耽误了。

像会宁县这样的情况,根据这几年的不断报道,应该不少吧。现在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有些原本上不起学的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再加上新入学的一部分孩子,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老师已经承担不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即使承担了下来,也是很不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发展的。

孩子长大后长时间的教育都在学校进行,老师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直接决定学生的质量。我们却看到,贫苦的条件让许多有志于教学的人望而却步。人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建立这样的生活少不了的支撑。“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是我们多年来提倡的口号了,相信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话沦为闲谈。提高老师待遇,吸引更多的老师到这些地方来,让学生在好的学校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我们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

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6

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颇为感动,其中几个镜头令我看了之后久久留下思索。

邓丽老师,湖北恩施高原小学的教师,在她来到这所学校前,这里没有女老师,7位男老师的平均年龄是52岁。邓老师2008年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在来到高原小学前是武汉一家知名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每天出入写字楼,月收入4000元左右。一年后,邓丽参加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主动要求到海拔1800多米的高原小学任教。高原小学的老师们知识结构老化,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教英语,学生流失比较严重,邓丽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说服家长把辍学的孩子送来,哪怕一个学期先看看效果。结果从那以后,高原小学的学生减少不超过1人。邓丽让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英语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宋玉刚老师,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教师。1997年,年仅22岁的宋玉刚从拉萨师校毕业,分配到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宋玉刚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宋玉刚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时候忘记了吃饭,饿了就买些方便面。细心的藏族老师看见了,便邀请宋玉刚到他们

家吃饭,拿出酥油茶、风干牛肉等招待他。宋老师说:“我喜欢这个只有两千多人的乡,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能越来越好”。

于贵勤老师,河北省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于贵勤将一所破烂不堪、教学质量较差的村级小学逐步打造成固定资产达220多万元,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都成为县、市、省、全国所关注的品牌学校。她帮助许多孩子走出深山,成为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她却放弃多次进城机会,无怨无悔地工作在深山的第一线上。

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千百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我想起了那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那句话,多么感人至深。基于教师的不辞辛苦与诲人不倦,政府也越来越关心教师这一群体,为老师建立医疗保险,每年进行体检关注教师健康,提高了教师在各方面的待遇。因此,我们更是应该学习“最美乡村教师”那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品格:第一是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最美老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他们敢于负责,敢于担

当的精神。向他们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地干事,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观。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怀,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第三是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赞歌。向他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振兴永康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教师最美的一面,在那些条件艰苦的乡村里,他们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坚守阐释了什么是希望的守望者。“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从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里,我们看到了“最美乡村教师”的坚持和责任,体会到了他们那份始终不变的执着情怀。在中国大地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

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7

乡村教师ZU (MEIXIANGCUNJIAOSHI最美乡村教师周丽娜:“高屌花朵”的守护神她是沈阳女儿, 却扎根新疆。她用她那对孩子们特殊的爱感动着周围的人, 也感动了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她就是“高原花朵”的守护神——周丽娜。“我是一名乡村教师, 每当看到孩子眼中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的职业使命油然而生, 关心学生, 是我一个教师该做的事情。”2006年, 周丽娜跟随丈夫从沈阳来到新疆阿图什定居。在2700多人的卡依拉克村, 周丽娜是唯一的汉族人, 她应村民的请求, 教村里的孩子们说汉语。很快, 卡依拉克小学的教导主任找到了周丽娜, 希望她能够到学校里来教书, 于是, 她成为卡依拉克小学一名临时教师。“中国, 我们的祖国!”“中国, 我们的祖国!”“民族团结好。““民族团结好。”“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周丽娜就是这样一字一句, 不厌其烦, 年复一年地给学生传授着知识。以心换心, 使周丽娜和卡依拉克村的乡亲们水乳交融。亲人多次劝她回沈阳老家生活, 但为了这里的孩子, 她把阿图什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卡依拉克小学任教期间, 周丽娜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 所带的学生前后有13名考上了区内新疆班。她还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 所辅导的学生也多次在阿图什市、克州各类比赛中获奖。201•年9月, 周丽娜被调到上阿图什镇中心双语幼儿园工作, 如今又到要维勒克村双语幼儿园当园长。工作岗位调整了, 但周丽娜对孩子们的爱没有变, 对工作的热情没有减, 依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周丽娜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学生, 让大山深处的孩子学会“用知识改变命运”。说起今后的生活, 周丽娜说:“为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我会一辈子呆

看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篇8

她觉得学了很多东西,就想赶回来,教家乡的孩子们读书

格桑德吉现年36岁,出生于墨脱县帮辛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在她童年时代,全乡1000多人口中,只有一名老师和10个学生,80%以上村民几乎不识字。小学时的格桑德吉就当起了小老师,妈妈给她做了一个黑板,晚上回家给弟弟上课,村里好多跟她同龄的孩子,都会来她家听课。从那时起,格桑德吉就有一个愿望,长大要给孩子们当老师,教孩子们学习,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都能够上学读书。格桑德吉在家乡读完小学后,来到湖南省岳阳市,在岳阳市一中西藏部藏初13班读书。秦丽霞老师是她的班主任,还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在秦丽霞眼中,格桑德吉是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好学生,读书认真,劳动踏实。她当时任班级的生活委员,负责班级卫生方面事务,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岳阳市一中毕业后,格桑德吉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她是帮辛乡有史以来第一名大学生,当时整个乡里都为她感到骄傲。墨脱县因为尽是山路,外出求学对她来说面临的困难很多,她要翻山越岭几天时间,才能走出墨脱县。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格桑德吉在民族学院读书的几年时间里,没有回过一次家。

格桑德吉给人的印象不错,她的同学尼玛扎西、洛桑强巴对格桑德吉的评价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洛桑强巴记得大学二年级时,一次上体育课,有名女生训练中晕倒了,格桑德吉赶紧跑过去帮忙扶了起来。在大家眼里,格桑德吉是班里公认的团结标兵,和同学们的关系都很好。课外闲下来时,她还会和老师们聊天,和大家开开玩笑。

在民族学院临毕业时,老师问她要不要继续读书学习,格桑德吉回答:“我想毕业后尽快回到西藏,去教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读书,让孩子们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2001年6月,格桑德吉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她请求到帮辛乡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帮辛乡是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夏季常会出现山体滑坡,或者暴发泥石流。格桑德吉刚当上教师,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一是山路弯弯,行走不便。二是当地村民生活困难,适龄孩子不能及时入学。当地村民生活十分贫困,有的家徒四壁,有的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大字不识一个。由于当地山路陡峭,家家户户缺少劳力,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上学。有的家长还固执地认为孩子读书没有用处,不支持孩子上学。有的孩子刚上两年学,就被家长叫回去干零活,当地孩子辍学情况很严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不顾个人危险,一个人行走在悬崖边和满地泥石流的路上,遇到山体滑坡的道路还要攀上山顶,再从山上爬过去。格桑德吉的到来,给那里的适龄入学孩子带来了希望。

她一如既往地走村串户,动员辍学在家的孩子上学

2003年,格桑德吉结婚了。有一次,丈夫格多陪同她去帮辛乡岗玉村,那个村离乡里最远,除了山路崎岖,行走困难外,还要过险滩,横渡铁索桥。铁索桥全长200多米,只有两根铁索横在空中,铁索两端固定在两座大山脚下,铁索下面是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江水滔滔,巨浪翻涌。丈夫来到江边就心生胆怯,还没来得及开口,格桑德吉就说:“别怕,我给你做一下渡江示范,我先滑过江去,然后,你再渡江。如果你不敢过去,就在这里等着我回来。”说完,格桑德吉想都没想,就抓着滑锁飞过了江对岸,丈夫看得目瞪口呆。

辍学孩子的家长不同意让孩子上学,可格桑德吉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在村里住了下来。格桑德吉问:“想让你的孩子上学吗?”家长摇了摇头:“不想,孩子会识字能当饭吃吗?”格桑德吉听了有些生气,就问:“你当家长的能看懂藏文还是会说汉语?”家长无奈地摇了摇头。格桑德吉见状,知道揭到了家长的短处,就耐心地说:“既然你什么也看不懂,一个大字不识,还不会说汉语,那你不让孩子上学,孩子长大了也是什么也不会,还要走你的老路,你还是想想孩子的前途吧!”家长听了,半晌无语。倒是孩子那种渴望读书的愿望让格桑德吉有了充分的信心。格桑德吉说:“还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吧,学校住宿条件比家里要好得多,隔三差五还会改善伙食,有鸡蛋,有牛奶,至于书本等学习用品,不用家长操心,学校会按时发给的。给你下一条命令,9月份开学时,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每个学期,格桑德吉都要深入村户,劝导辍学的孩子上学读书,开学前的一个月,是她最忙的时候,也是工作最难做的时候。有些家长感动于格桑德吉的诚意,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她。就连丈夫格多也不得不佩服妻子执着。她做家访,有时一个月就得去一次,碰上要到离学校远的学生家里,需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她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往返,把40多名学生劝回了校园。

有时,碰上别的村缺老师时,格桑德吉还会前去代课。有一次去代课,她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可全然不顾,背起糌粑就上路。格桑德吉很感谢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们,是他们曾经从死神手中把她病重的孩子拉了回来。有一年,格桑德吉的孩子突然高烧不退,必须立即到县医院就诊,那时的帮辛乡不通公路,步行需要三天。当时,丈夫在外出差,格桑德吉一个人无法带孩子出山,乡亲们听说后,轮流背着孩子走过悬崖,爬过塌方,翻过高山,一路奔跑,仅仅用了一天半就赶到了县医院,及时将孩子抢救了过来。这让格桑德吉十分感动,她要继续留在家乡,给孩子们教书,回报乡亲们。后来,为了不影响教学,格桑德吉把年幼的女儿送到拉萨让婆婆照看抚养,自己全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

nlc202309040901

帮辛小学是全乡唯一一所学校。有130多名学生,四分之三住校,由于离家较远,而且路途艰险,有的学生要4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学校没有围墙,不便于管理,每到放假前,格桑德吉和老师们每两个小时检查一下宿舍,防止学生提前离校。晚上11点了,格桑德吉最后一次检查完宿舍,发现一个学生都不少,才安心回到家中。

由于当地交通不便,老师要全程护送孩子们回家。晨曦初露,太阳冉冉升起,照亮了崎岖山路和狭窄的马行道。一边是万丈峭壁,高耸云天;一边是深不见底的雅鲁藏布江。这条路经常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格桑德吉和丈夫还有另一位老师领着孩子们行走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格桑德吉一会儿跑到前面,一会儿跑到后面,不停地嘱咐着孩子们要注意安全。帮辛乡通往各个村庄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一米多宽的马行道。因为刚下雨,道路泥泞不堪,从悬崖上掉下去的话,就会滚到江里,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学生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要安全护送这90多个孩子回家,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每次他们回家,老师和乡干部都要护送。

十数年如一日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

“这段路比较危险,前面由索次来带,索次把町町村的孩子们带好,洛桑克珠帮果村和宗荣村的你来带。”格桑德吉是副校长,她在下达着命令。2013年暑假护送学生,她最担心的就是过悬崖时和马队狭路相逢。正在这时,她发现前面有一帮马队往她这边走来,急忙让索次老师在前头守护,让孩子们一字排开,靠近峭壁等待马队过去。她不停地告诫孩子们,左边是悬崖,悬崖下面是滚滚的江水,千万不能掉下去。孩子们也不停地应和着:“老师,我们知道了。”要过铁索桥了,格桑德吉清点人数,突然发现少了4个孩子。她问作为乡干部帮助护送孩子的丈夫:“宗荣村不是有4个孩子吗?那4个孩子呢?”格多回答说:“走了。”格桑德吉一听就急了,质问丈夫:“你怎么看的孩子?不是说了,不要让孩子们单独回家吗?”格桑德吉冲丈夫发火,是因为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吊桥,她怕孩子们过吊桥时出现意外。在格桑德吉的眼里,这些孩子的安危,比她的生命还重要,决不容许出现半点意外。一路上焦急寻找,格桑德吉终于在吊桥前,截住了4个离队的学生。

第二天的护送任务更加艰巨,因为到最远的岗玉村,要走7个小时,格桑德吉必须准备好路上的用水和食品,由于路途太远,格桑德吉只能背少量的饮水。尽管她和丈夫又渴又累,但是,他们还是把水和食物给了孩子们。

走完山路,孩子们还要溜铁索渡大江。这里无法架设桥梁,只有两根铁索横跨江上。铁索上面挂着一个巨大的滑轮。这根溜索全长200多米,距江面有30米高,是岗玉村孩子们回家的必经之路。每到渡江时,格桑德吉总要亲自护送。她不停地嘱咐着孩子们“注意安全,别出差错”。每次过溜索,格桑德吉都是让丈夫先滑过去,一方面是为了看看溜索有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丈夫可以看护好已经到对岸的孩子。岗玉村也会派出胆大心细技术好的人来接孩子们回家。格桑德吉每次都是最后一个过溜索。当把孩子们送到父母身边,看着孩子们像小鸟一样扑向父母怀抱,是她最高兴的时候。

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今天入学率达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有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院校。如今,格桑德吉已在乡里执教了13年,是全校任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也是大学同学中唯一的乡村老师。她先后将200多名孩子送出大山,自己却很少从这条小路走出墨脱。由于冬季大雪封山,格桑德吉每年只能在暑假护送完所有孩子回家后,才匆匆赶赴拉萨,看望自己的女儿。这些年,她和女儿只见过4次面。格桑德吉的女儿叫格桑央珍,回家后,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家里的人跟格桑央珍说这是你的妈妈,她就特别开心地拉着妈妈到处去告诉她的小伙伴:“谁说我没妈妈,你们看,这是我的妈妈!”一提这事,格桑德吉就掉眼泪,感到亏欠女儿太多。

2013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格桑德吉荣获“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为格桑德吉颁发奖杯,送上了鲜花。2014年2月10日,格桑德吉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感动中国”给格桑德吉的颁奖词是:“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责编 孙礼勇)

上一篇:以体育课为话题的作文700字下一篇:妙笔生花美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