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篇1

⑵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⑶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⑷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⑸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他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

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⑹乡村寂寞吗?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鸟声稀疏,寂寞再度袭击爷爷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儿子儿媳和陆续到来的孙子们填补暮年的寂寞爷爷总是来不及寂寞,就度过了他耕读的一生。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用天籁、天物、人伦、风情去一一填满。

⑺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摘自《读者》2013年第9期)

阅读答案:

1、请你从文中选一句恰当的话作为本文的题记,并说说理由。(3分)

答案示例: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1分)理由:描绘了乡村独有风景,既富有诗意,又能暗含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充满怀念之情。(作题记的句子必须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分)

2、读⑴⑵段,分析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与作用?(3分)

答案示例:对比手法(1分),有点题的作用----远去的乡村。并引发了作者对乡村诗意生活的回忆与怀念。(2分)

3、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整齐的葱给菜地带来了诗意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分)

4、下面的句子含义深刻,富有感染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大自然给人创作的灵感。我们要亲近自然,脚踏实地谦虚地辛勤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灵感。脱离生活,脱离实践,难有成果。(符合大意即可)

5、文章结尾说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作者仅仅是怀念屋梁上的燕子吗?还有什么?(3分)

答案示例:怀念的是乡村的天籁与风景、人伦与风情,乡村的生活。

6、这是一篇优美的时文,请你结合本文主题或风格,向其他广大读者朋友写一小段推荐语。(3分)

《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篇2

整个天空抹上一派均匀的蓝色,只有一朵白云悬在天际,似动非动,似散非散。微风不兴,晴光和煦……空气就如刚挤下的奶汁那么新鲜!

云雀鸣声悠扬;吃得鼓起脖子的鸽子咕咕叫个不停;燕子默默地穿梭飞掠;马儿打着响鼻,嘴里不停地咀嚼;狗温顺地轻摇尾巴,不声不响地站着。

空气中散发着烟火味、青草味———淡淡的像松焦油的气息,又有点像水果味。大麻长势正旺,散发出浓重然而悦人的气息。

深深的峡谷,坡度却并不陡。爆竹柳排成数行分布在两边的坡上,它们的树冠像顶着一个个大脑袋,树干向下分裂成道道裂缝。一条湍急的溪水流经峡谷。水光潋滟,水底的小卵石看去似在瑟瑟颤动。在远方,天地合一的尽头是一条蓝莹莹的大河。

峡谷里,一边排列着整洁的谷仓和门户紧闭的小栈房,另一边排列着五六间木板盖顶的松木小屋。每间小屋的顶上高高耸立着一根杆子,上面安着一个椋鸟窝;每个门廊的上方钉着一头领鬃高竖的镌刻出来的铁马。凹凸不平的窗玻璃辉映出彩虹般的光彩。百叶窗装饰着画得不高明的插花水瓶。每间小屋前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张完好无损的小长凳。贴外墙的土炕上猫咪缩成一团躺着,敏锐的耳朵高度警戒着。高高的门槛里面,穿堂暗幽幽的,阴凉可人。

我铺开一件马衣躺在峡谷的边沿。周围到处是一堆堆新割的干草,清香醉人。会理家的屋主人在小屋前扬草:让干草再晒上一会儿,然后就送进草棚里贮藏起来。到那时候,在干草堆里睡觉才美呢!

孩子们钻进每一个草垛,只露出头发卷曲的小脑袋;凤头鸡在草堆里寻找蚊蚋和小虫吃;嘴唇发白的小狗在搅乱的草堆里打滚戏耍。

几个长着淡褐色卷发的年轻后生,穿着干干净净的衬衫,衬衫的下摆低低地束在腰间,脚着沉重的滚边靴子,胸口靠在卸了马的大车上,伶牙俐嘴地你一言我一语说笑着。

一个圆脸的年轻女子从一扇窗户里探出头来笑着: 不知是因为小伙子们的说笑,还是干草堆里孩子们的嬉闹。

另一个年轻女子正用一双健壮的手从井里吊起一只湿漉漉的大水桶……水桶抖动着,晃荡着,挂下一长串火红色的水滴。

年老的女主人站在我面前,她穿一件方格呢裙子,一双新的厚皮靴。

大空心珠穿的项链在她黝黑瘦小的脖子上绕了三圈; 一块红点的黄头巾包着她的头,低低地盖在那双混浊的眼睛上。

然而那双老年人的眼睛却彬彬有礼地露着微笑: 她那张皱纹交错的脸也堆满了微笑。看起来老人家已有七十开外年纪了……即使到今天也还看得出当年是一位绝色美人!

她叉开右手五根晒得黝黑的手指, 握着一罐直接从地窖里取来的未脱脂的冷牛奶;罐壁布满了小玻璃珠一般的小水珠。左手掌心里托着一大块余温犹存的面包,递给我。“随便吃罢,外地来的客人! ”

蓦然间,一只公鸡啼叫起来,忙不迭地扑棱起翅膀;一头拴着的小牛也慢吞吞地应声哞叫起来。

“燕麦长得真不错哇! ”是我车夫的声音。

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间,多么惬意、安宁、富足! 哦,多么宁静、舒心!

我不由得想道:现在我们干吗还要皇城里圣索非亚大堂圆顶上的十字架? 还有我们这些城里人孜孜以求的一切?

1878 年 2 月

(选自《屠格涅夫全集》,屠格涅夫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与《蔚蓝的王国》一样,本文也是一篇散文诗。文章描绘了俄罗斯乡村的夏日美景,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一幅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生活画卷。天上的风云或地上的走兽,还有小孩、小伙子、年轻女子、年老的女主人等各有特点,并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甚至,我们仿佛还能闻到从画中飘逸出来的青草味、松油味、牛奶味……

[读有所思]

远去的乡村匠人 篇3

在当初,我们村庄的砂石土路上,常年出入着这样一拨人。他们来去如风,他们是商贾,是掮客,更是艰辛的体力劳动者。

记忆最深的是那些卖瓦缸的。那种瓦缸很大很沉,卖瓦缸的人一般都推着独轮车沿路叫卖。瓦缸在我们老家用途很多,家里的水缸用的就是它,还有厕所里面的粪坑,这两样东西并在一起说实在有些不雅,但是它们的确都是一样的货色。一辆木质的独轮车嘎吱嘎吱轧地而来,瓦缸被堆得很高,根本看不清后面推车的人。卖瓦缸是一件苦差事,一路艰难不说,大瓦缸由于是大件商品,相当于如今的彩电冰箱,只要不是女主人清早做事失手打破水缸,大瓦缸就笃定无人问津。我见过一个憋屈的掮客,他缩在路旁嘤嘤地哭,旁边是倾倒的独轮车和碎了一地的大瓦缸。

比推大瓦缸幸运的是挑货郎担的。他们轻飘飘地挑着货郎担在沙土路上甩着步子,一边走一边手摇拨浪鼓,“啵隆咚、啵隆咚”,一声声,一声声地拨动着村娃们的童心,撩乱了十七八大姑娘的闺仪。货郎担一般是由两个箩筐组成,箩筐上面各摆放一个大而周正镶了玻璃的木箱子。里面的东西多了去,最普遍的是香粉胭脂、百雀羚和小巧精致的梳妆镜,还有一些女工用的彩色丝线和刀剪。村妇和老太也会在货郎担选到一些东西,比如玻璃纽扣、裤头拉锁、皮筋、顶针以及刚淬火的镰刀。小孩子的东西也不少,一般都被放在最显眼处,吃的玩的都有,比如迎风呼呼乱转的风车和棒棒糖。

货郎担的拨浪鼓才歇,敲叮叮糖的又进了村子。叮叮糖就是一般的麦芽糖块,卖叮叮糖的人用小锤、小铲互相敲击发出悦耳的“叮叮壳、叮叮壳”声,以此吸引儿童的注意。那些在玩耍中的孩童一听到叮叮壳声,立刻心领神会,悄悄回家,把家中的塑料凉鞋、鸡毛鸭毛什么的拣出来交给来人。卖叮叮糖的根据孩子们提供"废品"的数量和成色,在整版的麦芽糖上敲下指甲盖大小的糖条给孩子。那些孩子往往刚刚尝过叮叮糖的甜头,接着就要品尝父亲铁掌的苦头,原因是他们的叮叮糖是父母午睡时搁在床下的塑料凉鞋换的。

上述都是经常进村入户的贩夫走卒,还有偶尔光顾村庄的牛贩子和赶猪牯。牛贩子负责贩卖小牛崽,他们有一个标志性的道具,走到哪儿,后脖领子都挂着一把黑漆漆的直柄弯头雨伞,这可能跟南方阴晴不定的气候有关吧。他们把这个村子的牛崽贩卖到另一个村子需要耕牛的农户手上,有的时候也把壮年的黄牛介绍给肉铺。赶猪牯一般是有求才应,在我们老家,猪成年之后都是要骟掉的,谁家要养母猪配种的话,就要赶猪牯的上门服务了。不知为何赶猪牯的一般都是瘸腿的残疾人,或许是残疾人当初从业门径不广的缘故吧。猪牯在前面慢悠悠地走,边走边用鼻子乱闻瞎拱,而瘸腿汉子在后面用一个竹梢鞭打猪牯朝前赶路。我们那时候还小,完全不能理解瘸腿汉子为什么那么凶巴巴地对待猪牯——他的衣食父母。

其实进村贩子们远不止这些,数得着的还有卖红烟的、卖凉布的、弹棉花的、磨刀的、爆米花的、修铜补锅的、改秤换锁的……这些人频繁出入当年贫穷闭塞的山村,以自己的艰辛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给山村的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更给我们当初的那群山里娃子对山外世界的想象和渴望插上了翅膀。如今随着山区交通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当年的那些贩夫走卒如烟尘一般散尽,除了如我这个昔初乡下馋童偶忆,谁又能于岁月长河中打捞起他们?

“啵隆咚,啵隆咚”,浪鼓声声;“叮叮壳,叮叮壳”,铁板叮当。这一切的一切啊,风也记得,云也记得……

匠客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手艺人什么时候走进农家院门完全是有律可循的。因为,他们的活计跟季节有关。

比如快到新年的时候,针匠师傅就一脚迈进了我家的门槛。那时的裁缝工具极为简单,一台蜜蜂牌的缝纫机便是最值当的。此外还有烫斗和熨斗。烫斗是一块不大的三角铁,插在炭火里,等烤热了直接往衣服上烤边;熨斗则是在它的腹中装进炭火,之后在衣服上喷点水,然后把衣服熨妥帖。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童年实在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看到烫斗和熨斗觉得很是新奇。针匠师傅负责做好我们的过年新衣,主要是那种塞了棉絮的棉衣棉袄,穿上身鼓鼓囊囊,却很是暖和。

惊蛰一到,桶匠师傅和篾匠就一前一后上门来了。桶匠把我家的破旧水桶修复好,还有秧盆、鱼盆什么的;篾匠的活计多一些儿,母亲一口气数落出好多要修补和新做的:斗笠、簸箕、篾席、蚕匾、粪箕、菜篮……这些都要赶在雨季和鱼讯到来之前完成。篾匠踩熄掉烟头,笑眯眯地劈着篾丝。其实,他第一个要做的是我要的虾笼,我跟他半年前就打好了招呼。

进入立夏,什么东西都开始疯长,尤其是是鸡鸭和猪羊。劁猪匠和阉鸡匠这个时候会满村转悠,只要吆喝一声,他们就会上门来。劁猪是个体力活,发情期的猪既会蹦高又会跳远,精力无穷。劁猪匠动员我们全家把猪摁住,然后手秉一把明晃晃的三角刀锥拉开猪腹,捋上衣袖,进入猪腹一阵乱掏,便把一只健全的猪变成了太监。阉鸡没有那么血腥,工具也更为小巧,我亲眼看到,阉鸡的工具是一个类似掏耳勺的东西。劁猪和阉鸡,既没有麻药,也没有止血棉,是我此生见过最不人道的手术。所幸母亲说,劁过的猪不再发情开始长膘了。

秋雾浓重,也是木匠和砖匠开始跑火的时候。我家的谷仓想要翻修,准备贮藏新谷;放养的牛也要进圈,必须在冬天到来之前把牛圈弄好,让辛苦了一年的牛过个安逸温暖的冬天。还有好多人家要建新房,只有在农事稍闲的时候,才找得到帮工。建新房,砖匠和木匠齐上阵,砌墙的砌墙,刨梁的刨梁。再有就是婚嫁,打个樟木箱子、梳妆台子、脸盆架什么的,靠的仅是木匠。父亲是个兼职的木匠,农活不忙的时候,便给别人做新房打家具。稻谷上岸,他就几乎很少在家。母亲好不容易找了个砖匠把牛圈修砌好了,谷仓无论如何找不到人修。谷子和大豆日晒雨淋的,烂了大半,母亲为此一肚子怨气。父亲披着一层寒霜到家的时候,母亲执拗着不给他开门。父亲陪着笑,喃喃道:卖菜的吃黄菜叶,正常,正常。

寒冬腊月,杀猪宰羊。杀年猪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杀猪匠的地位也就因而显得很重要。杀猪的牛老二在我父亲千求万求下,才带了一众弟子晃晃荡荡上了我家。母亲把养了一年肉滚滚的猪赶出圈门,牛老二用一个长铁勾勾住猪的颈项拖上屠凳,待父亲把鞭炮点燃,一刀下去,猪血喷薄而出,涌入凳下盛血的大盆内。据说这一刀是最关键的,猪血流得干净,肉质才鲜嫩;猪血旺足,还有一层意义,代表着主人家兴旺发达。牛老二干完这些,便把手擦拭干净,在父亲的陪同下坐上堂前大桌,享用茶水果点,剩下去毛剔足、开膛剖腹之类的小事便交给徒弟们去料理。其后宴请杀猪匠的杀猪饭,更是相当不错的美食,有猪血豆腐、醋溜肚片、红烧猪蹄、爆炒猪肝等等,上演的是全猪盛宴。

nlc202309082250

吃完杀猪饭,我站在门口巴巴地眺望,就快过年了,那个瘸腿的针匠师傅该上门了啊。

岁月悠悠,往事如风。置身于街头的灯红酒绿之间,放眼看,商贾云集、熙来攘往,车如流水马如龙。果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顽童

在村庄,隳突乎东西、叫嚣于南北的,永远是那些顽童。他们大多介于七岁至十二三岁之间。他们不一定都是男孩,他们成群结队,永远有一个最顽劣的领着头。

他们整天好斗,村庄里什么东西都倒他们的霉。最先挨整的,一定是那些猪狗和鸡鸭。老家的猪大半是放养,它们鼻子哼哼,甩着小尾巴,四处觅食。和放学的顽童狭路相逢,其中一个便会把黄书包交给同伴,一骗腿便纵上猪背。猪攒蹄飞奔,猪背上的“骑士”居然揪着猪鬃,颠颠地就是不下来,俨然有草原跃马的气势。至于狗,千万不要在路上表演恩爱。如果被顽童们看到一定会治你个流氓案强奸犯之罪,不把其打个遍体鳞伤,是不肯罢休的。

门板在村子里算是最老实听话的吧。消夏的时候,可以卸下来做铺板;需要晾晒什么东西,还可以将它们摆布在太阳底下充当晒席。可就是它们,受顽童的伤害却是最深。他们有事没事,总把自己制作的飞镖、飞刀之类的暗器磨得飞快。在门板当间画一个白粉圈,有时是场比赛,有时是独自单练,霍霍声不断,暗器嗖嗖地往门板上扎。门板伤痕累累,疮疤密布。这也只是门板,换了别的早就哎呦声不止,甚至跪地求饶了。受欺侮的还有屋瓦和窗玻璃,只要一语不合,顽童们一个石头子嗖地就飞了出来。窗玻璃是应声便碎。屋瓦坚挺一点的,石子会哗哗啦啦从瓦楞间滚下坠地。屋瓦老旧的,会仓啷碎裂,有时候还会殃及屋内的铁锅。

路人也是偶尔可以“欺侮”一下的,但凡听得算命瞎子二胡声响,便有顽童潜伏于其必经之处。瞎子杖着探路的马刀,拉着二胡,哼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调笃笃走近。孩子王一声呼喝,猛地上前撇掉他的马刀。众顽童呼拥而上,搬脚的搬脚,拽胯的拽胯。瞎子经不住拉扯跌落尘埃,一身蓝卡布袍沾惹牛粪猪屎无数。瞎子作势欲打,坏小子们作鸟兽散,顷刻间踪迹绝无。瞎子抖衣起身,再寻马刀。口里骂声不绝,却不真骂。因为他知道,每走进一个村子,这样的顽童都有。不出意外的话,顽童们的亲属会闻讯赶来,一边大骂顽童,一边帮算命瞎子拍打灰土,而后搀其到住处闲坐喝茶,顺便掐一掐八字或者摸几张命牌,由是他的生意也便开了张。

顽童们干过的坏事远不止这些。经典的还有打枣偷瓜、纸弹弓袭人、轰炸路上的粪堆、编歌谣讥讽对方阵营顽童的身体缺陷、数落人家父母不雅的外号、在洁净的粉墙上糊涂乱抹说小伙伴里谁谁是老公老婆……

村子里一茬一茬的顽童,层出不穷。像村口老樟树上鸟巢里次第出壳的鸟蛋,这一批爬出蛋壳,飞出窝子。新的鸟蛋又挤挤挨挨续满了鸟巢。

踏着年的脚步,我候鸟一般地回到村庄。一帮顽童唿哨一声,眼前晃过,朝我脚底丢下一个震天响。我在硝烟中抱头鼠窜,而顽童们偷袭成功,远处随风飘来的笑声是那么畅快恣意。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尽管不情愿,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村庄已经不再属于我,虽然我对它日思夜想。

鞋匠

一抬脚发现皮鞋前面豁了一个口子,我就满大街溜达寻找补鞋人。不远四五百米处,我发现了一个补鞋摊。摊主是个老者,围着块灰布围裙,在小弄堂的口子上,正摆布自己的家伙什。我上前打探行情,他盯着我的鞋子看了一会说,小口子,三块钱可以。我心中一喜,不怎么贵嘛。又问要多少时间?他说十来分钟吧。

他取了个马扎示意我坐,我坐下来脱鞋。我注意到鞋摊上,最大的物件是一个木头箱子,箱子敞开,里面很多小阁子,摆放着钻子、胶水、剪刀、锉刀、钢锯、针线之类,最多的还是各种尼龙线和麻线,其中有颜色区别和粗细之分。看得出来,有些是买的,大部分是其自制的。我脱下鞋子,老人一把接过,而后从身后口袋里取来一张干净的报纸,搁在我的脚底,方便我那只光着的脚着陆。

老人取过我的鞋子,先用一块布打湿了抹了抹灰,而后掉个头老花镜凑到鞋子破口处,张望了一番,取来一把錾刀,把我的鞋子破口处用錾子錾齐,而后由外往里塞进一块狭长的鞋皮底子。

底子塞好后,再把鞋子架上他身边的那台补鞋机。补鞋机是那种老式的手摇的,其实我不知道称呼那个类似于缝纫机,但又比缝纫机小得多得多的小机器,叫做“补鞋机”对还是不对。

老人从木头箱子里拽出一卷和我鞋面颜色吻合的尼龙线圈。将其插到机头线柱上,而后将线头引导到补鞋机针头针眼里。虽然老人戴着眼镜,但穿针引线这个细活,他却是几秒钟搞定。老人一手掌鞋,一手摇着机臂,咔哒咔哒咔哒,声音匀称有力,动作舒缓娴熟。

我左右无事,一眼瞥到老人箱子里有一个铁刷子。这种刷子一般是给胶鞋刷毛糙,方便粘胶的,我小时候看过,主要是给人补雨鞋的时候才用得上。我哈哈一笑说,老人家,你还会补雨鞋呐。

老人回视了一下箱子说,岂止补鞋,打铜补铁,修伞锯碗,我哪样不会,哪个没干过!

老人说的这些行当,我小时候都亲眼看过,知道那些玩意是怎么回事。比如给锅碗瓢盆修缺补漏。村子里常来常往的都是那些修铜补铁的手艺人,一声吆喝,他们就会走进家门,排开阵势给家里所有的破烂玩意搞一次集中会诊。

我点头道,你说得没错。我记得我小时候,那时候还没有皮鞋,穿的凉鞋破了就用烙铁烫好;雨伞坏了,搪瓷盆漏了,找个修铜补铁的给修补修补。还能接着用个三五年。

老早人,这些家常物件都是要传三代的,不像当今,破了就门外一扔。老人接住我的话题,跟我唠叨上了。我那时候可吃香咧。家里七八个,我是老大,弟弟妹妹吃用和家里开销,我全包了。嗨,我老太婆还是那时看上我的呢。别小看这个鞋摊,它可是我一家人的救命恩人……

我打趣道,那个时候就没有城管吗?老人从眼镜边上溜一道光看我,管的人多了,最早的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上街摆摊,紧接着是“四清”、“社教”工作组,后来是“文明”办,再后来又有工商、税务,如今才轮得上你刚才说的“城管”……可能是对过去的光阴和岁月起了感慨,他叹了一口气。低头从架子上取下鞋子,用剪刀将多余的线头剪掉。我以为就这样好了,伸手去接。老人摆了摆手。把鞋子搁在自己膝盖上,回身取来一把小钢刀,划开我的鞋帮,用钻子绕上麻线,把鞋子豁口处用线密密地扎了一圈。刚才补鞋机上的线立刻就隐匿在了鞋帮深处。

nlc202309082250

我估摸着这下已经好了,再度伸手去接。老人又摆了摆手,把鞋子立在掌心,打开一瓶胶水。胶水未及开封,老人随手拿了剪刀,铰了个口子,而后胶水吱吱地注入我鞋子刚刚修补好的地方。老人把鞋子对着太阳,去嘴吹一吹,晾一晾,待胶水完全渗入,胶合牢固了,才把鞋递还给我,道了一声,小伙子,等久了吧!虽然是新补的旧鞋。那一刻,我郑重接过,如获至宝。

老妈

我不识字的老妈有意无意地总是介绍一个大人物让我认识——老天爷。

她常为她的善良被欺找籍口说,她的好心,老天爷会知道,会报答她的。好心的确是好心。譬如,叫花子上门,桌上的好菜被她一扫而尽扣在乞丐脏了的饭钵里;譬如,尼姑和尚化缘,她兜里有钱便拿钱、缸里有米便拿米。

我们做子女的经常数落她:“你这样无原则的好,到头来没人感谢你;说不定,那些人是骗你害你的……”她争辩不过我们,在多次的做完善事发觉受骗之后,喃喃自语:“我这样做,老天爷是晓得的。我给儿子女儿修心,老天爷会眷顾他们的……”

我们开始还有些“怒其不争”,听到这话便惭愧地闭了口。的确,蒙老天保佑,我兄妹三人二三十年来确实无病无灾。前年,妹妹遭遇一场车祸,人被铲出去好几米远,到医院检查居然器质无损,老妈由悲转喜,每天不辞辛劳照顾卧床的妹妹,还乐颠颠四处烧香还愿,意思是她的诚意感动老天,妹妹才得以平安脱险。

我问母亲有什么信仰没有?她毫不犹豫地说,信天。

冥冥中真的有老天爷这个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神仙吗?

母亲说,善事做多了,自然有好的报答。

我常一脸坏笑地问她:“您希望得到怎样的报答?”她说:“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全家平安健康。”

听到这,我禁不住掉泪了。二老这几年,疾病缠身。父亲还好,一有头疼脑热,便告诉我们,开点药吃吃也就好了。母亲则很固执,病了总是一拖在拖,不肯去医院治。我发现母亲总是挠头,一头枯发乱蓬蓬的。我扒开她的头发,发现密密麻麻尽是红的瘆人的出血点,我找出止痒药水混合着洗发液给她洗头,边洗边掉泪。母亲身体欠佳,时常会莫名昏倒。我们多次带她到医院去就症,但好几次都走在医院的路上被她偷偷溜掉,她说信不过医院的西医。除了心疼我们挣钱不易,还有她顽固不化的信仰。她说,老天要收你,医院条件再好也医治不了你,反之也是。后来,我们找了一个老中医彻底治好了母亲的顽疾。我以为母亲之前的顽固思维会好转。不料母亲说,你们真以为这个老中医是街上就能碰到的?这是我善事做得好,老天派他来搭救我的!听完这会,我们是哭笑不得。

母亲这种不伦不类、不明不白的所谓信仰,说实话,我是持怀疑态度的。闲谈中,我告诉母亲,瞧人家要不信基督、要不信佛,您怎么就信天呢?人家动不动真主保佑、上帝爱人、阿弥陀佛的,而谁来爱护和庇佑您呢?母亲反诘道,上帝、安拉、如来都住在哪里?我想了一下说,都住在天上啊。母亲说,那就是啦,他们都是天神,我信老天爷总之没有错!

其实,我并不想诋毁母亲的这种朴素的信仰。而且骨子里头,我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及未来,人一定要精神有所寄托、灵魂有所敬畏才好。一个人有敬畏之心,一定在生活中会心有善念,行有善举。所有人都这样操守,这个社会和国家呈现的必定大大不同,一定是风清气正、满目谐和。纵使有那些极个别的无法无天的暴力分子或者政治狂徒,那也只会是跳梁小丑,不得善终。现实中遭人唾弃,史书里万世臭名。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我信天的母亲对我的谆谆告诫。想来可以与某些不信天、不信地,甚至“人定胜天”自以为是“万物之主宰”们共勉。

木匠

在农村做个手艺人是很吃得开的,那时的故乡遍地走的是各种各样的手艺人。数得上的有这几类:木匠、泥瓦匠、桶匠、杀猪匠和针匠。其它的也有,比如阉鸡匠、篾匠和漆匠,由于平时揽的活不是太多,就不被人记得,吃酒的时候,也多半坐的是下席。

无论是起房子还是打家具,靠的都是木匠师傅。新屋落彩,喝梁唱彩的主角必定是木匠,喜筵的主桌上席的位子留给的也是木匠师傅。

我二舅干的就是木匠,他那时十八岁不到,就木匠学出师了。二舅虽然年轻,手艺却是无可挑剔的。他做大木,可以将一根主梁刨的浑圆通达、光鲜锃亮,无用刨光。他做小木,能够将雕花大床打磨得象牙床一般剔透雅致。有这样出众的手艺,请他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用今天的话说,那是要提前预约的。二舅经常被人往酒桌的上席引,因为年轻,多少会有些脸红,有时候便推辞一番,可怎么推得了呢。于是席间,热情的男女主人会更加热情了打听二舅成没成家,农村有很多热心此项公益的妇女。在我们老家有成就三桩婚就是积善成德,可以直接下辈子托胎做人的说法。像我二舅有门好手艺,给他做媒牵线的人哪里会少。她们笑吟吟地鼓捣说,小刘木匠,该找个师傅娘了。

她们疏忽了一个问题,我二舅是寡母一手带大,底下还有仍在读书的小姨和小舅,家中是一贫如洗。虽然常常给别人家做房子,自己住的仍然是茅草屋,什么样的姑娘会垂青我的二舅呢?往往在被主人问及家境的时候,二舅没有喝酒也便会立刻红起脸来,于是更加努力地喝酒,去浇灌心中的郁闷。了解底细之后,男女主人为了掩饰尴尬,多半会安慰道,先把自家房子盖起来吧,有了梧桐树,就不愁引不来金凤凰。

这个时候,一个愿望在内心逐渐强大起来,二舅决心要凭自己的力量盖起三间大瓦房来。二舅就是这样做的,他不再有求必应地去主顾家赶活,而是背起干粮进了山。我们老家做房子之前都是进山选木料的,我们称之为“打青山”,都是新砍下来的木料和梁坯,为的是博一个“万年长青,子孙延衍”之意,有钱的人家可以顾人去深山里砍,顶多十天半月就可以把木料备齐。二舅不行,他只能靠自己,他寄住在别人放养香菇的菇棚里,饿了啃把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在深山里一待就是三个月,然后将自己千挑万选的木料用胶轮车一趟趟往山下家中拉。打完青山,二舅又去了村后的青石崖,买来雷管炸药,一点一点地往往扣青片石,这种片石很硬实,最适合给新屋做基。做完这些的时候,二舅胸膛鼓壮,一身黑黝,很像个爷们。之后二舅和相熟的瓦匠换工,竟是今天一砖明天一瓦,耗时两年,盖起了自家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nlc202309082250

做完这些,我年轻的二舅就满以为可以张罗自己的婚事了。那时二舅相中了一家女子,央媒人上门去说,结果其父是满口答应,谁不知道小木匠刘二呢。可是女子的母亲却死活不答应,说是倒插门可以,要女儿嫁进刘家却是不行,问过缘故,依然是嫌二舅家穷,底下有两个未成人的弟妹,还有一个垂垂老矣的娘。

二舅也是气,谁能丢掉自己的老母和弟妹,那还是人呐?干脆回了这门亲事,依旧今天张家明日李家给人打家具,将自己的事情完全抛开了,有句话说,替他人做嫁衣裳,二舅也就那个心态,他给别人打的家具,涂上艳艳的红漆,很多都是婚嫁用的。

待二舅靠自己的手艺活挣出了小舅的大学学费和小姨的嫁妆,那时的二舅已经不再年轻,胡子都透出了几根白茬。

不知道是哪一年开始,二舅的木匠活不是那么紧俏了。老家的人做新房选择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洋楼。也不用打家具,直接上城里的家具店拉就是。二舅虽有雕梁画栋的好手艺,但终究是斜阳落寞。他一直没赚够结婚成家的钱,光棍一打就是三十年。 进城了的小舅来接二舅到城里养老。二舅总是叹气,说,去那里干吗,撂斧子的地方都找不到。二舅有个习惯,总是把斧头劈进屋柱里,说那样不会生锈。

估计是把斧头当成他媳妇了。

笨伯

乡间是个摇曳多姿的地方,有花草、有虫鱼、有阡陌原野、有炊烟缭绕。这是我少时的回忆,如今很多东西都已经悄然消逝。乡村越渐荒芜,根本原因是它少去了很多人气,像一个空空的鸟巢,高挂枝头风雨飘摇。大量的青壮劳力倾巢而出,散布四面八方。只有年关将至的时候,才陆续可见那些人儿叩响家门。而过完元宵,他们又会卷起包裹,重新远离。这一点,连候鸟们都自愧不如。

每个周末,我都要回到乡间去。我的女儿在母亲那里寄住,我去看她。走下短途汽车的时候,无出意外,母亲都会抱着女儿在路口迎接我。女儿还小,欣欣然朝我展开双手,要我抱。女儿有好多伙伴,大多比她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也很欢迎我的到来,女儿猴在我的怀抱里乐不可支,而他们一大群跟在我身前身后,眼神里写满羡慕,还有莫名的忧伤。

村庄沿河而卧,百余户人家,河这头一半,河那头一半。我下到河埠头擦把澡,堂嫂水月也在洗东西。她寒暄道,回来了?我说是啊。聊着聊着,她说明天就要去堂哥打工的地方。我一愣,你不是还在坐月子吗?她说,你不知道你堂哥,就那么点本事,我不去赚点,孩子奶粉都没着落。我问小孩谁带?她说,给你奶奶带。我默默洗着衣裳,无语。

隔河望去,笨伯又在晒场上独坐。笨伯是个不错的劳力,可惜他打工去错了场子。他打工的是个钙粉厂,开始的确带回家不少钱,但后来他就查出患了肺病,还有肝癌。他已经完全散失了劳动力,老板只用区区2万元,便打发他回家了。笨伯回来的时候,家人拉他去县医院检查。医生看完片子,叹了一口气说,不用看了,尽量多做点好吃的东西给他吧。此后,他只在自家院场里发发呆,有时候给晒在院子里的麦谷赶赶鸡或者飞鸟。他总是独坐院中,忧郁的眼神看得太阳都不寒而栗。他一坐就坐很久。日头早已经落了,他还要独坐多久?又能坐多久呢?

回到家里,堂弟阿顺坐在我家堂屋。女儿张开手要他抱,他抱着女儿问我,阿兄,你说我去哪里打工好?我很惊讶,你不是初中还没读完吗?他抓一抓头,读书也没什么意思,我想早点出来做事,帮家里一点忙。我给不了他什么意见。回望村庄,炊烟寥落,心里添了莫名的梗阻。第二天,我把女儿带回了县城家中,我说该是她上幼稚园的时候了。

也就是把女儿带回城的三个月之后吧,母亲打电话来说,笨伯去世了。我回老家奔丧,在笨伯的丧礼上,我不胜哀戚。更让我哀戚的还有,在母亲和其它族人的絮叨中,我听说:堂哥离婚了,起因是水月嫂在外面做不干净的事。还有堂弟阿顺给关进了看守所,他出去打工,找不到工作。想回来也没有了路费,便和几个一道找工作的小伙子拦路抢劫。据说他们抢到手的仅仅是一包十块钱的香烟。持刀抢劫的后果是判刑三年,虽然堂弟还未满十八岁。

《远去的邮驿》阅读答案 篇4

唐代的官办驿站遍设于交通线上。一般是30 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公元630 年前后,共有驿夫18000 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峰戍断无烟。”这短短的30个字,把为传送紧急军情驿骑在飞雪中急驰的情景写得真真切切。关山飞雪,连烽火台都燃不起告警的烽烟,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五里一亭,十里一障”,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92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驿站。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便是安史之乱后在吐蕃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从敦煌向肃州(今酒泉)所发出的一封求援信。可是由于战乱致驿道受阻,这封信终未到达目的地,而在敦煌藏经洞中沉睡了千年。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唐代杜甫也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同样抒发的是对民间通信不畅的感慨。

在描述邮驿的文字里,有“古驿通桥水一弯,数家烟火出榛菅”以及“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类对古代驿站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难以掩盖邮驿给民众所带来的苦难和沉重负担。唐玄宗命人在秦岭的群山奇峰之中修建黄花驿,后据考证,竟是为了迎接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进京而设置的。 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佟凤彩曾上书皇帝,列数当年驿夫的苦难,说“夫抬一站,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烂”。

乡村的灯火阅读答案 篇5

①灯火是乡村的眼睛。

②无论多疲惫的脚步、多寒冷的夜,远远地看见村子里的灯光,就知道村庄还没睡,还醒着,还暖着。于是,心总能感到踏实:到家了。一颗游子的心转瞬就被那如豆般的灯火融化成一潭清清的水……

③在没有电灯之前,村庄的黑夜是被煤油灯和蜡烛点燃的。蜡烛很贵,又不禁点,煤油灯才是主角。一个用过的墨水瓶,找一枚铜钱,搓一条棉线穿过去,浸在煤油里,灯,就亮了。那飘忽不定的灯光,好似小姑娘那双扑闪闪的眼。

④昏黄的灯光下,是一张方桌,一家人头碰头地吃饭。吃了饭,收拾了桌子,孩子们趴在煤油灯下,认真地写作业,女人们就在旁边纳鞋底,说着家常。男人们讨论着地里的活计,该收了,该种了,种什么挣钱了。新婚的夫妇每天必须要去父母家里,等墨水瓶里的煤油渐渐退尽,家里的长者说:“天不早了,回去歇着吧,明天一早还要出工。”年轻的小两口才辞了父母甜蜜地回到自己的小窝里。很多时候,邻居们都奔着最亮的灯光去串门,越聚越多。所以,单纯从谁家的煤油消耗量就能看出人气来。

⑤月亮是乡村最亮的一盏灯。月夜的村庄就像一个欢乐的剧场,而拉开剧场帷幕的则是那皎洁的月亮。每当明月升起,只要有人喊一声:“捉迷藏喽!”孩子们便会丢下饭碗,急急地跑出去,三五成群,奔草垛,躲墙角,大呼小叫,不亦乐乎。大人们干脆不再点灯,他们或是聚在月下闲聊,或是在月下和邻里一起划拳行令。他们面红耳赤,嘶哑的嗓音此起彼伏。村里偏僻的小路还偶尔闪过一两对恋人,他们的身影一会合在一起,一会又分开,就这么若即若离的。猫狗们也不甘寂寞,它们在月下撒欢、追逐。这就是乡村的月夜,它几乎月月都烘托出乡间生活的美妙。

⑥后来,又有了电灯,煤油灯一下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村是1986年冬天才通的电,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村子里的狂欢。当电工把所有的线路都装好,全村的人都站在屋子里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就像盼子心切的`人等着一个新生儿的降生。突然,一下子,整个村庄都亮了,亮的耀眼,亮的不可思议!这是怎样的一束光啊,我们再也不用油灯照明。这时,村里如同过节一样的热闹。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在各家各户跑来跑去。有些男人因为高兴喝了很多的酒,酒后还摇摇摆摆地在街上看灯。那些平时就爱唱爱跳的姑娘、媳妇这时还特意描眉画眼,并穿上节日的盛装,在街上扭起了秧歌。那一天,村里每家每户都让电灯亮了整整一个夜晚。

⑦但是,乡村的灯火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城市里的明亮。我们渐渐长大,开始到城里去上学。一到城里,就被那满城的霓虹灯、路灯所诱惑、所愤愤不平,人都睡觉了,还不关掉,得花多少钱啊?可是,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早起了变化,那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啊,和乡村里大不同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啊。

⑧有一年元宵节,城里办灯会,一片灯火辉煌,绚丽的烟花在城市的上空不断绽放,我们都看傻了。下雪了,灯会还没有结束,我们就回家了。越往村庄方向走,越觉得冷清。过了一条路,村子里灯光一下子黯淡了,大多数的人家都已经关门闭户了,几条狗在空阔的天地间尽情地叫着。但我的心里却充满了惆怅,昔日那灵动的乡村灯火,此时在我看来既像痴儿的眼睛那么呆滞,又像将死之人的眼光那么灰暗,我不愿再看它那副可怜相,低头向村中走去。

⑨城市的霓虹灯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欲望。很多年以后,我们中间的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成为了熟悉霓虹灯、路灯的城里人,但早就失去了对于城市灯火的热情。挣钱、提升、房价又涨了、孩子的学费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家一户的各顾各,哪里还能聚一聚?我的心里不免又惆怅起来,于是我常常在明亮的环境中想起昔日乡村老家的那些灯火,怀念一家人都聚在一起,母亲做活计,我们做作业,怀念一村子的人在月光下欢乐地闹。

⑩该有多少人需要那盏乡村的灯火来温暖自己的心灵,和家园的回归啊……

阅读题:

1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补充完整。(11个字以内)(3分)

昏黄的煤油灯下其乐融融

城乡灯火对比中羡慕惆怅

14.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答:___

15.文章第⑤段再现了昔日“灵动的乡村灯火”渲染下的一个个极富乡村生活情趣的精彩场景,请你试举一例进行赏析。(不超过150个字)(5分)

答:___

参考答案:

13.答案示例:

①明亮的月亮灯下欢声不断

②耀眼的电灯光下彻夜狂欢

③辉煌的霓虹灯下惆怅思归

(共3分。每空1分)

14.答案示例:

《我爱乡村的傍晚》阅读答案 篇6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还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呢?这里看不到城市的——④——,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①一阵晚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③一边唱歌④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⑤一个个大西瓜⑥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辉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①——的乡村晚景,“鸣鸣”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远去的打麦场 篇7

唯一不同的是,从前对时光的打量,我们往往习惯从麦子收割开始,然后是蝉鸣,然后是打麦晒粮,最后是颗粒归仓或入国库。而现在却是先听到蝉鸣,见到即将入库的麦子,才想起麦收,才想起童年的趣事,才想起那些流逝的岁月———

小麦收割前夕,乡亲们就忙着用轱辘轧麦场。先从家里取来麦糠碎草,将土地平整,然后撒上它们,在轱辘两端拴上绳索,来回滚轧。泼水,潮湿后再轧,如此几遍,等场地变得平整结实了方可使用。那时农村没有收割机,只有脱粒机,乡亲们完全靠着镰刀,靠着地排车将它们运到麦场,堆放在一侧。麦场是集中在一起的,一家连着一家,一垛连着一垛。所以防火变得格外重要,防降雨同样不能疏忽。

很多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少,乡亲们往往两三家合伙,打完一家再打另一家。随着一声声机器轰鸣,黄灿灿的麦子哗哗流淌下来,堆放在麦场中。打下的麦草堆放在另一侧,形成麦垛。糠皮被运到家里,或者喂牛羊,或者沤粪,或者存起来以备来年打场用。家里有平房的,往往将麦子运回家里晾晒,没有的就将就着在麦场里晾晒。中午烈日炎炎,很难在麦草垛旁找到阴凉地方,头上带着草帽,手里拿着竹耙,来回将麦子翻晒。口渴了,就到附近的园子摘些黄瓜、西红柿来解渴,有时候还能吃上西瓜。

到了傍晚,麦场就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尽情地在其中嬉闹,捉迷藏。。蜻蜓在头顶翩翩起舞,远处布谷声声,小伙伴们在麦草垛间来回穿梭,像一尾尾自由自在的鱼,又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疯玩起来,忘记时间,直到父母大声吆喝,到处寻找,才极不情愿地赶回家里。

《乡村里的月光》 阅读答案 篇8

在乡村的上空中,她圆圆的胖脸,喜笑颜开、和颜悦色而又满面亲切;温润润、月白白的月亮光芒,漫漫地洒向万籁俱寂的座座村落,让乡村在她温柔的怀抱里,恬静地睡去。城里的月光却不这样,因为城市的上空,永远充满着灰蒙蒙的烟气,上空的月亮,被熏得苍白着脸,病怏怏的,没有了皎洁的光芒,而且毫无精神。于是,城市便与这原本皎洁的大月亮,日渐生疏、相隔遥远。月亮真的就是乡村上空的灯儿啊。曾几何时,有着月亮的每日凌晨,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是乡人走夜赶路的好时间。他们挑着挑担,必须赶在天明之前,到达要去的集市,否则一家人的生活,就会没有了着落。

圆圆的大月亮,露着笑意,洒下银辉般的光,漫地的银光,积盈了起来看,似乎就像一条亮亮的.大河。讨生活、大踏步行走的先辈,踩着光溜溜的月光,心情好极了,他们简直是在疾步如飞。(A)满地如银的月光,就被先辈们的脚步,趟得四处飞溅,叮咚流淌起来。就着亮堂堂的月亮光,他们从来就没有在道路上摔过跤或者迷失方向,因为,天上那一盏明明亮亮的月亮灯儿,像路标,在前面照着引路;赶路的先辈们也永远不会寂寞,因为上面就有月亮灯儿笑眯眯地陪伴着,像极了家里人的亲切的笑脸。

在温润温润的月光下,祖先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啊!抬头望望明月,低头想想家人,劲儿足得很,调换一下被扁担压得酸痛的肩头,趁着这亮光光的好月色,快快行路。

有时,月亮高升起的时候,看见农人在院落里忙活,就会停在半空中,故意不动,好方便乡亲们干农活。农家小院里堆积的玉米啊,花生啊,在月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清香,那清香,有时候,顺着月白的光,就爬到半空中了,(B)闻到香味的月亮笑裂了嘴,与乡人一同体验着收获的喜悦与兴奋,于是,乡人就称呼她为月婆婆或月姥娘,以示亲切。

慢慢地,祖先对这圆圆的大月亮,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他们首先会把刚从地里收获而来的劳动果实,在 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装在大瓷碗里,供奉给月亮先品尝,然后,再向孩子们讲一讲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在孩童的心灵里,就烙下了对月亮的感激与印象,等他们长大后,这一切有关月亮的回忆,就是对故乡老家的乡思了。这圆圆的月亮,就和乡愁与乡思纠结在一起,成就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只要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就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那轮圆圆白白的大月亮。无论走到哪里,月亮的清辉永远会在心里亮堂着,温润着。它永远会在你的床头边,抖落一地的白霜,提醒你抬头去望它,去思念那遥远的故乡。

1. 文章题目是“乡村里的月光”,作者宕开一笔去写城市的月亮,是否多余?

2. 请你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文中画线处的句子。

3. 文章第二段中说:“于是,城市便与这原本皎洁的大月亮,日渐生疏、相隔遥远。”结合全文,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岳勇《乡村教师》阅读答案 篇9

23.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24.插叙。(1 分)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25.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26.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英雄壮举………………

感悟到了“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感悟到了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舍身忘死;感悟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情情无价;感悟到了什么叫人道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

★ 乡村素描阅读答案

★ 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 《乡村的炊烟》阅读答案

★ 翁卷乡村四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 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传统中国乡村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年高望重者)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就可以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而现在“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

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们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尽管到垂暮之年,不能再有大为,但只要身影出现在乡土上,那曾经有过的荣誉就会发出光芒,激励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2015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毓庆,原文有删改)

6.下列关于“乡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原文说“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C“乡绅即士大夫”错;D“在周代就已经出现”的应为“这一传统”)

A.乡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两部分人组成。

B.乡绅代表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对一方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

C.乡绅即士大夫,一部分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D.乡绅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7.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D(“呼吁人们回到乡村”错)

A.历史悠久的乡绅群体为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B.面对乡绅群体的消失和叶落归根观念的日渐淡化,作者表现出无奈之情。

C.乡村文化开始沙漠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作者深表担忧。

D.乡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错;B以偏概全;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错)

A.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都变成了城市人。

B.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

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这是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的。

上一篇:扶贫日活动小结下一篇:现代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