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通用9篇)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篇1

一、村基本情况

石窑子村位于石窑子乡中部,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全乡最大的行政村。交通便利,坝场线贯穿于整个石窑子村,但村内道路均为土路、60%的房屋为土坯房,路灯年久失修,村容村貌较落后。全村共465户、1210人(其中贫困户386户、贫困人口1073人)、耕地面积2551亩,林地面积9854亩。石窑子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聚居村,全村89户、265人信奉天主教。村民以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要的收入来源,2011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20亩,大田作物1831亩;现有大牲畜503头、柴鸡38000只,2011年人均纯收入2340元。

二、石窑子村扶贫攻坚开展情况

紧紧抓住“新民居、基层建设年、扶贫开发”的有力时机,全力打造“设施农业、生态养殖”两大支柱产业,以建设有机农业示范村为目标,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战略,以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架豆种植,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产业园区。

主导产业方面:2012年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注:每个新建大棚补贴2900元,每亩架豆补贴500元)来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我村新增蔬菜面积800亩,其中大棚120亩、种植架豆500亩、露地蔬菜180亩,预计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320万元,人均可增收1900元。到2012年底,力争通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规划,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540元。

生态养殖方面:绿色田园禽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崇盛牧业有限公司

是我村养殖业发展的两大龙头产业,现年出栏鸡3.8万只,存栏肉牛120头。到今年年底,力争绿色田园年出栏柴鸡、种鸡达到5万只,由崇盛牧业带动农户养殖肉牛达到300头。

村庄建设方面:通过对村容村貌的改建及“四清四化”活动的大力开展,力求将我村建成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需省直帮扶单位帮助解决问题。

(一)产业项目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虽经过多年改革,但因为前期投资较大村民主动性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该村现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全村共计耕地2551亩,其中旱平地1351亩,比较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种植,以每个大棚需占地0.8亩计算可大约发展大棚1500个。需前期投资900多万元,除去县扶贫资金外,农户自筹能力低,希望帮扶部门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二是产业发展越来越大,需省直帮扶部门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三是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需省帮扶部门招商引资一处集销售,储藏为一体的蔬菜市场。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该村平地居多且气候温和,较适合发展大规模蔬菜种植,但因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落后的水利设施配备一直制约着蔬菜种植的发展。今年该村对水利设施建设经行了总体规划,计划投资174万元,新打机井4眼,管道4900米,完善水泵、井房等配套设施;进行水源维修,新建水塔一座,主管道4000米,支管道8000米,安装滴灌500亩。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的水利建设已完成大半,现还

有21万元的资金缺口。

(三)村容村貌改造工程。

1、为了提升对外形象,我们对村委会进行全面修缮,改善办公条件,争创五星级(市级)基础党组织。该村计划修缮了13间村委会、配套办公桌椅12套、新建澡堂1处,修缮红白理事房屋12间,建成村民活动、为民服务的综合性场所。现还需硬化街道2600米,总投资46.75万元,利用2012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4.5万元,还有资金缺口32.25万元。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篇2

作为“十二五”扶贫重点村,安义县乌溪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问题突出、农村居住条件差、产业发展落后等问题,一直难以摆脱贫困的帽子。如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摆在村两委和扶贫部门面前的难题。今年5月以来,在市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下,村里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以光伏扶贫为突破口,实现精准扶贫,打造了江西光伏产业扶贫“第一村”。

在乌溪村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一排排整齐的铁架撑起了一片较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乌溪村委会的集体电站。作为江西光伏产业扶贫第一个试点村,乌溪村不仅在‘三无’农户家建立了小型电站,还建了这个集体电站。乌溪村集体电站占地面积336 m2,共126片太阳能板,每片发电量有250度。乌溪村村委会刘书记喜滋滋地说:“我们村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全部采取1.35元的单价出售给国家电网,每年发电量近3万多度,村年收入近4万元,每户平均可收入3000多元。”记者一行走进太阳能发电房观察电表时惊奇地发现,短短几分钟电表涨了近8度电,按照电价计算就有数十元的收入。安义县委农工部部长刘宗彪告诉记者:“光伏产业作为一项无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扶贫产业,只要有太阳,就有收入,对于无劳动力、低收入家庭是极为有效的帮扶手段,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篇3

近年来,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认真制定《大桥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沂洋村为带动点,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始终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严格依据全镇5.37万亩粮播面积分摊入户,足额的发放了粮食直补款241.5万元,良种补贴款58.7万元,确保粮款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结合本镇产业实际,进一步推进“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战略,新建了5家银耳烘干厂,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坚决取缔银耳熏磺,捍卫了古田银耳“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在10年经济危机、出口不利的大环境下,全镇食用菌销量仍达5642吨,增长8.5%,其中银耳4096吨;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农副业发展,走规模化战略道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水果、蔬菜、畜禽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万元、1148万元和433万元;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劳务信息、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组织开展“科技百村行”活动,对各村农业人口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群众的生产技能。据统计,全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年收益4251元,增长5%。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041万元,完成了广胜、门里、横洋、明洋、岭南、金坑里、筹洋、潮洋等8个村27.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实现了全镇36个行政村的全部通水泥路目标,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岭南、中村、苍岩等3个移民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多人,改变了原先村民饮水难的状况,全镇共有26个村庄3.3万多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库区项目大桥村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投资124万元的洋中土地整理项目,并全力做好通畔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得省国土厅的立项审批;完成了二中综合教学楼建设和中村小学建设;实施了中村、横洋水利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

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村级民主化管理。

我们以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为重点,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让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在规范村务上积极运作的四项制度:即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两委”联系制度,干群交心议政制度,提高了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在财务管理上推行公开透明,监管审核制度,通过村务公开栏,让广大村民对本村财务运作方面有充分的知情权,强化了村级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同时在村民当中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引导村民以法律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培训,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村民自主维权相结合的权益保护机制。

四、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仅注重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我们利用各村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积极做到:

一、以提高村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技水平,法制意识为主要内容,通过电教、宣传单、学习文件等方式,在各村广泛开展道德素质教育和文明意识教育,积极引导村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恶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二、在各村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等竞赛活动,提高村民争先争优的热情,引导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先后在横洋等15个村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并以此带动全镇各村实施了此项行动,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通过以上三点,大力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整村扶贫开发工作

目前我镇有溪源里、筹洋两个扶贫开放重点村,我镇在扶贫开放工作中,将对这两个村的工作统揽全镇扶贫工作的中心位置,根据上级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实现全面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抢抓“海西发展,环三先行”、“古宁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的,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倡导,力争扶贫工作“相对稳得住,努力不返贫”。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具体工作:

一、加大农业投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镇始终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10年我镇严格依据全镇5.37万亩粮播面积分摊入户,足额的发放了粮食直补款241.5万元,良种补贴款58.7万元,确保粮款直补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科技兴菌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了5家银耳烘干厂,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促进我镇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种植业、农副业发展,走规模化战略道路,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益,水果、蔬菜、畜禽业分别实现产值648万元、1148万元和433万元。

二、依靠科技扶贫,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我镇认真开展扶贫培训,把非农技能培训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努力通过培训输出提高非农收入。一是将扶贫培训工作建立在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入户的基础上将非农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积极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进行贫困人口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通过劳务输出提高贫困人口的非农收入;二是加大镇、村干部的扶贫知识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调动广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树立新的扶贫开发观念;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对农业技术、劳务信息、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组织开展“科技百村行”活动,对各村农业人口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我镇先后投资1041万元,完成了广胜、门里、横洋、明洋、岭南、金坑里、筹洋、潮洋等8个村27.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确保了全镇36个行政村的全部通水泥路目标,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投资109万元,完成了岭南、中村、苍岩等3个移民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多人,改变了原先农村群众饮水难的状况,全镇共有26个村庄3.3万多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投资65万元,完成了库区项目大桥村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了投资124万元的洋中土地整理项目,并全力做好通畔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得省国土厅的立项审批;实施了中村、横洋水利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市级扶贫村筹洋村完成了通村和村内水泥路、自来水等一批工程建设,并兴办了银耳烘干厂、实施了竹山垦复等群众增收项目,为该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谋划古宁路沿路发展带,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机遇。

古宁路建设对我镇的扶贫工作来说,是个大机遇。我镇牢牢抓住不放手,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好,严格按照规划,力争通过努力,形成发展的雏形,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宁古路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在完成好b1标段征地拆迁扫尾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全面完成大桥境内其他标段的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宁古路大桥段建设顺利实施。二是坚决打击乱滥建行为。沿路发展带沂洋、苍岩两村一体规划即将完成,下一步我镇将严格按照规划,分步实施,力争把这一片区建设成库区新农村示范点。在规划未实施前,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乱滥建。同时,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宅基地管理,引导村民按规划兴建住宅。

五、加大帮扶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桐木村整村扶贫汇报材料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现在就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桐木村扶贫开发工作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桐木村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东北角,是“十五”期间确定的重庆市市级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4亩,辖7个村民小组,570户,2044人。全村平均海拔超过850米,村内沟壑、岩石遍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基本地理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软弱是桐木村扶贫开发的“三座大山”。2010年有近500人在贫困线下挣扎,贫困人口发生率一度高达20%以上,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群众生活苦一度是困扰在镇、村干部的心头病。

近年来,桐木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整村脱贫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大提升、农民素质大提高,桐木村经济社会正呈现出快速良性发展局面。围绕整村扶贫工作,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瞄准目标,系统编制扶贫规划。规划是蓝图、是方向。我们突出规划的导向性和科学性,以推进“整村推进”为抓手,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基本知识、一定技能、稳定住房,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通电,解决温饱、人畜饮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目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从公共服务到基层组织建设、从民生改善到扶贫培训,系统编制完善了桐木村整村扶贫工作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前瞻性和操作性,既适度超前,又结合实际,使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一是饮水工程。人畜安全饮水一直是制约桐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镇政府把保障人畜安全饮水作为最重要的扶贫载体和方向,整合资金370余万元,累计完成新建蓄水池2950多立方米,安装管道6.8万余米,彻底解决了桐木的人畜安全饮水难题。二是通畅工程,多渠道、多途径整合资金500多万元,实施硬化村主干道7公里,新建产业路1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6公里。三是安居工程。有效整合财政扶贫、危旧房改造、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资源,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扶贫搬迁70余户,260多人实现安居梦。四是环境整治工程。以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为契机,实施改灶改厕320多户,新建沼气池200余口、院坝硬化3000多平方米。五是阵地建设工程。累积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群众服务大厅、村支两委办公室、党群连心室、信息网络室、标准卫生室,建成了集村务办理、医疗服务、电子阅览、图书借阅等诸多为民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一改往日办公、开会无固定场所的局面,大力提升了桐木村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三是因地制宜,着力推进产业扶贫。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镇按照“主导产业不放松、特色产业有突破、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构建有市场、成规模、高效益贫困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建设优质现代烟草基地的目标,在桐木村常年发展烤烟种植1800亩以上,覆盖农户200余户,今年交售烟叶3000多担,实现产值380余万元。二是积极突破特色产业。积极瞄准市场,盘活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依托濯水古镇大景区,成功引进业主流转土地300余亩在村内建设以车厘子、蓝莓、草莓等高端水果生态农业观光园,建成了集农产品供给、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有特色、出效益、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支撑体系。三是巩固发展畜牧业。全村有生猪、山羊、土鸡等养殖农户120余户,年出栏生猪800余头、山羊200余头,土鸡1000只,实现收入200万元。四是有序推进劳务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累计转移劳动力4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800万元。在多产业并举的推动下,2014年桐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300多元,同比增长了14%。

四是整合资源,多方推动社会扶贫。桐木村以着力构建政府、行业、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目标,强化与帮扶部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积极引导社会爱心力量参与扶贫,共筑扶贫开发强大合力。一是帮扶部门持续加力。强化了与区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区级部门的支持,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支持桐木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助学等活动。如区畜牧局积极助推贫困村畜牧业发展,为桐木建卡贫困户送去仔猪120头;区武警支队捐助30余万元改建便民服务中心等等。二是定点帮扶成效显著。选派6名政府工作人员与区级相关部门人员一道组建扶贫工作队,深入贫困桐木村定点开展帮扶工作,与建卡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积极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做到定户、定人、定责开展扶贫工作。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引导爱心组织、人士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如骆科盛爱心团、渝北区爱心服务队等社会爱心组织多次到桐木村开展贫困户慰问活动,为留守儿童、老人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有效拓宽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渠道,也增加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七潭村扶贫工作汇报 篇5

2018年是七潭村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为确保本村55户126人2018年顺利脱贫,七潭村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帮扶责任人和联户组长扩大会议,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总目标,精心谋划,倒排工期,合理安排,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政府、行业、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举三方之力,全面实施“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扶贫”夏季攻势,集中力量扶贫攻坚,不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动力,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总目标

截止到2018年底,实现全村55户126人全部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低于0.78%,七潭村脱贫摘帽,到2020年全村245户768人逐步达到小康水平。

三、基本情况

(一)、村基本情况:七潭村位于七里坪乡东北部25公里,距县城65公里,东部和北部与南召县接壤,南部与内乡县马山口镇接壤,西部与本乡野獐村接壤。海拔1100 米,属于典型深山区,位置偏僻、资源匮乏、山多地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8亩,林地面积4.9万亩。全村辖14个村民组,32个自然村,245户,768人。全村现有党员38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

(二)、贫困发生情况:七潭村现有贫困户72户18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8户164人,低保贫困户7户10人,五保贫困户7户13人。因病致贫8户23人,因残致贫20户51人,缺资金2户8人,缺劳动力10户18人,缺技术2户4人,交通条件落后20户48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0户36人。通过社会帮扶和个人勤劳致富2016脱贫退出贫困人口5户18人,2017脱贫退出贫困户9户38人,现有贫困人口58户132人。

四、村致贫原因

一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本村道路多为沙土路,通畅率低,生产生活物资进出困难、成本高。二是,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淡薄。由于全村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且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的能力弱,干事创业能力期待提高。三是,资源匮乏、资金缺乏。全村水资源匮乏,种植业基本上靠天收,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四是,因病因残。因患重大疾病及自然灾害、突发性事故等造成贫困,逐渐凸显。

五、“两业”方案

2018年七潭村计划通过发展食用菌、林果种植、生态养殖、中草药种植和旅游项目,实现55户126人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村脱贫摘帽。

(一)发展产业脱贫

1、食用菌产业。依据本村传统优势食用菌产业为依托,在原来92户的基础上又鼓励5户贫困户种植香菇45000袋,现在全村共有97户农户种植食用菌达690000袋,其中有32户贫困户种植香菇280000袋,按照每袋净利润2.2元计算,扣除坏袋30000袋,这32户通过种植食用菌总收益达550000元,户均收入17187.5元。

2、林果种植业。七潭村山高气寒,林果成熟较晚,错开高峰销售期,而且果品天然无污染,果品鲜、脆、甜特点明显,品质较高,价格高于市场价1.5倍。2017年我村种植黄金梨10亩,2018年在薛庄组通过流转8贫困户土地45亩,计划成立内乡县海群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黄金梨,带动8户贫困户土地流转和转移就业6人,每户年收益达6000元以上。

3、生态养殖业。依据七潭村良好的生态资源,按照“公司+金融+农户”的模式,以品质时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投资150万元,大力发展生态散养土猪产业,计划在2017年出栏300头的基础上,2018年鼓励7户贫困户扩大养殖规 模,年底争取出栏达450头以上,户收益达6000元以上。

4、中草药种植业。七潭村地广人稀,山林资源丰富,中草药漫山遍野,由于原来缺乏统一管理,导致价格不稳定和种植不成规模。2018年以来七潭支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及联户组会议,共同商议,合理流转山坡林地1200亩,初步规划了本村主要以山茱萸、杜仲、天麻、猪苓、川柏为主的中草药种植基地3个,成立合作社1个,种植、采摘、销售、分红一条龙服务,带动贫困户52户,每户年新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

5、旅游服务业。随着近年乡村游、自驾游趋势的日渐升温,七潭村依据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2018年计划招商引资5000万元,开发荆子垛、木子坪、塔草帽和楚长城旅游景点,目前正在同郑州一家旅游开发企业进行洽谈。该旅游区建成后,将带动至少30户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预计年户增加收入达18000元以上。

(二)转移就业脱贫

七潭村通过转移就业安置贫困人口42人,基本实现“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1、省外就业。七潭村通过深入开展“三带五联”活动,依靠帮扶人介绍、帮扶企业对接、政府推介、自主择业及“打工直通车”就业平台介绍就业,安置贫困人口29人到香港、贵州、北京、深圳等各大城市务工,每人每年收益42000元 以上,基本实现“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2、县外省内就业。为了满足部分贫困人口需要照顾家中老小的要求,七潭村通过“四缘”(血缘、亲缘、地缘、人缘)关系,介绍贫困人口到郑州、周口、南阳、巩义等市、县务工,共转移安置贫困人口10人,每人每年收益32000元以上。

3、公益岗位就业。七潭村积极争取公益岗位3个(刘占国、马虎生和郭金党),优先安排给贫困人口,用于保洁、绿化,每人每月工资650元,基本满足贫困户日常家庭生活开支。

六、保障措施

2018年七潭村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多次召开“三带五联”助推“两业”脱贫推进会,评出“黑旗”、“黄旗”和“红旗”户,并且通过每月的“5号、15号、25号”帮扶日活动,不断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激励先进,带动落后,逐渐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彻底摆脱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走出去,奋发图强,为2018年七潭村55户126人实现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篇6

一、基本情况

1、武宁县油茶优势。截止2014年春, 全县优质高产油茶种植面积达3.7万多亩, 主要分布在上汤、东林、南岳、船滩、罗溪、石门楼等地, 已建成千亩以上油茶基地7 个, 500 亩以上油茶基地7 个, 100 亩以上油茶基地27 个。全县已注册油茶生产经营企业8 家, 专业合作社10 家, 50 亩以上种植大户66 户。财政500 元/ 亩扶持政策持续执行, 已拨付扶持资金1282 万元。毛茶油市场价已涨到40 元/ 斤左右, 部分经营主体开始受益。试验表明, 盛产期亩产茶油可达100 斤左右, 产值可达4000 元/ 亩以上, 油茶产业成为富民富县的一个好项目、好产业。

2、油茶扶贫的意义。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 油茶生产作为全县农村传统特色产业, 曾闻名遐迩, 几度辉煌。据有关资料介绍, 国际上通过科学检测, 茶油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降血脂、降血压) 远远超过惯被奉为上品的橄榄油, 是上乘的绿色保健食用油。武宁县有丰富的油茶资源, 立足资源优势, 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刻分析县情、广泛吸取民意、科学判断形势, 全县上下统一共识, 把大力发展高产油茶作为实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 县乡村组层层宣传动员、排兵布阵, 通过统筹安排、加力推进, 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油茶30000余亩, 超额完成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198 人人均1亩以上的目标任务。

二、主要作法

1、科学定位, 谋划发展。坚持精准调查、精准谋划, 科学选择油茶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贫困人口的发展愿望, 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了贫困户入户走访, 就扶贫特色产业促增收进行专项调研, 就发展油茶推进精准扶贫开展专题座谈, 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第一手详实资料。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 县委、县政府慎重抉择, 决定把历史条件好、山地资源好、群众熟知程度好、生产技术条件好、政策条件好的油茶产业, 作为全县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突破口, 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以高产油茶特色产业带动精准扶贫, 让贫困户从发展油茶产业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2、强化权属, 保障发展。把确立贫困户对油茶的经营管理权放在首位, 坚持油茶产业利益精准链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 确保落实贫困户的权益。当前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帮助贫困农户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和房前屋后空余地种植油茶, 全县60% 以上是这一模式;二是村、组搭平台, 协助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针对无地、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由村组出面协调, 将集体的河滩地、山场以及荒芜田地流转给贫困户, 并由村组统一组织挖山整地, 以减少前期投资成本。土地流转费用由村集体承担, 贫困户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开垦、打穴和购苗, 结算多余资金由贫困户用于日后管理。三是利用增减挂土地种植油茶。无论哪种模式, 首先考虑的必须是依法划定贫困户利益权属, 明晰贫困户对栽植油茶的产权和经营管理权, 不搞贫困农户受益权限不确定的“入股分红”模式, 确保了扶助的贫困农户从油茶产业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3、明确机制, 强力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一是组建了专门班子。成立了全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县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油茶产业办公室, 负责全县油茶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工作。二是细化了实施方案。已出台的《武宁县油茶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中, 就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补助标准以及验收方式和工作措施一一予以了明确, 确保了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①把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列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责任追究制。②项目管理上严格操作规程, 未落实贫困户作为经营主体的不进行作业设计, 未进行作业设计的不列入项目, 未落实苗木的不进行整地, 整地不符合规格的, 不供应苗木。③干部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帮扶工作队精准到户, 因户施策进行产业指导, 跟踪服务, 对症下药, 及时协调解决各种困难问题。

4、政策引领, 支撑发展。坚持油茶扶持政策精准滴灌到每一贫困户。针对油茶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比, 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 设立了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按照每亩20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 (从2015 年开始, 分五年按照500、500、500、300、200 元奖补) , 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 坚持油茶产业发展奖补资金直接打入“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一卡通”存折, 确保了奖补资金的专款专用, 安全运行;坚持用GPS测量验收油茶种植面积, 保证了油茶面积结果的准确性;坚持推行“四统一分”的经营原则, 即统一整地质量标准、统一供苗栽植、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组织验收和分户管理的模式发展油茶产业, 实现了科学管理与发挥贫困户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5、完善措施, 扶持发展。坚持政策宣传、技术服务、项目督查“三到位”, 确保了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效益。一是政策宣传到位。项目实施以来, 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分片联乡座谈会, 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 提高了贫困户的信心和认同感;通过召开乡、村、组动员大会和技术培训班, 强化对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宣传, 确保贫困农户对油茶扶持政策、建设内容、补助标准的知晓率, 坚定种植油茶的信心。二是技术服务到位。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 从调苗、种植、抚育、病虫害防治等环节都有人服务、有人把关、有人验收、有人签字、有人负责。为确保油茶种植的规范化和成活率, 今年已举办油茶栽培技术培训班20期, 印发油茶科技资料21000 余份, 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贫困农户进行油茶种植技术培训, 深入山头地块对农户进行帮教, 解决农户在种植、管理油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三是项目督查到位。县领导小组定期抓调度推进, 加大对乡镇油茶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督查指导, 就实施进度、建设质量、建设成效等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考核。今年以来, 已先后组织了三次专项督查和一次现场推进会, 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稳妥有序推进。

三、工作打算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把油茶生产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民心”工程列入领导议事日程, 认真研究、跟踪服务;二是各级确定领导分管, 设立专管机构抓油茶生产;三是立足县情、乡情, 建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让农民身体力行地尝到油茶生产带来的实惠, 使政府的感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展开宣传教育。针对部分贫困户对油茶生产认识上的偏差, 适时展开宣传教育是必要的。应大张旗鼓地宣传油茶生产的重要意义, 在全县上下形成氛围, 造足声势。在乡、村建立油茶栽种的典型示范户, 通过典型示范和算细帐的办法, 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树立长效意识, 摒弃短期行为, 真正把精力放在油茶事业上来。

3、启动融资机制。搞好油茶栽种, 没有资金投入是一句空话。可以采取跑部门立项目争取政策性资金扶助一点、银行贷一点、县乡两级财政补贴一点、农民投工投资自筹一点的办法进行融资, 并通过无息借贷的方式投放, 力争新造油茶和油茶栽种在现在补助的基础之上再加大补助幅度, 苦干实干三至五年, 必能得到回报。

4、强化科技管理。一是乡村级两级要平整集中连片土地, 然后按标准尺寸挖穴。二是林业部门在油茶生长过程中, 对深挖追肥、疏林补植、打药整技等技术措施进行指导, 以提高其结实率和产油量, 落实科技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引进新品种, 大力营造高品位油茶, 如亚林一号、三号, 赣油三号等, 确保油茶优质、高产、稳产。

5、实施深度加工。通过招商引资, 实施茶油深加工是油茶增收揽税的有效途径。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利用外资实施茶油深度加工, 在垦复、产果、取油、加工的全过程中, 实现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7

一、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村道公路建设顺利实施。莲花村村道公路规划新建7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村道公路的建设。xx村有贫困户138户,贫困人口434人,要投资新建村道公路,除国家扶贫专项资金补助外,村民仍要集资每公路上千元才能弥补资金缺口。本来就不富裕的xx村民,面临这样的资金压力,一筹莫展。县审计局了解该情况后,决定补助资金8万元,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致富能力,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

二是产业扶持,培养致富带头人。近日,县审计局对全村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脱贫帮扶。具体办法:一是贫困程度较轻的,且亲朋友好友中一定资金能力和技术的贫困户,通过与亲朋友好友的联系沟通,让其提供必要帮助,让他们早日脱贫;二是对各社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0只小鸭进行养殖,培养一至二户的养殖能手,能为其他社员起到示范作用,为脱贫致富多提供一种渠道;三是对因病致贫的,或家庭成员有残疾的等其他原因致贫的,主动联系县主管部门,寻找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为此,审计局为了使xx村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向他们提供必要措施、资金和技术的帮助。

三是对极个别特殊特困户给予特殊帮助。贫困户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通过必要的资金、技术帮助就能让其脱贫,但是,有极个别贫困户失去劳动能力,又没有亲朋友的帮助,国家的扶贫措施也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审计局给予足够的`资金帮助。如:1社xx患慢性肾炎,给予补助现金8千元,1社xx长期患病且失独,给予补助资金1万元、3社xx长期患病,且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家庭,给予资金的扶持1万元。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芦溪村扶贫双到工作总结汇报材料 篇8

芦溪村位于樟市镇西南部,是革命老区村,还是一个瑶族村,距离樟市镇中心有12.8公里的公路路程,管辖中洞、芦溪角、石离下、后山4个村民小组,全村107户(其中低保户33户),总人口516人。全村山林面积38987亩、耕地面积176亩,其中水田面积87亩,人均耕地较少,生产粮食不能自足。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在山林种植冬菇、木耳、灵芝、毛竹、茶叶,养殖蜜蜂、山羊、养猪、养鸡等。芦溪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23人。全村2009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户有55户269人(其中低保户13户59人)。

开展“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后,在省、市、区的正确领导和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投入帮扶资金145.7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芦溪经济发展,当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3元,同比增长8.3%,其中有24户118人脱贫,占贫困户总数的43.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628元,同比增长103.07%。村集体年收入从2009年前的2.5万元增加到2.7万元,同比增长8%。

2011年,我们在巩固去年帮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三个相结合”的帮扶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帮扶力度,加快了脱贫步伐。到目前为止,共落实帮扶资金99万多元,其中省市区镇政府拨款44.85万元,帮扶单位资助36.63万元,社会捐款1.8万元,引进资金16万元。帮扶资金的投入,较好地解决了村集体收入和贫困农户生产投入困难问题,促进了芦溪村经济大发展。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6万元,同比增长122%。全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502元,同比增长28.18%;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234元,同比增长61.1%。全村55户贫困户269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100 %。上级下达2011年贫困户危

房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双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一是在总结去年帮扶工作取得成效的经验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同村委多次召开研讨会,深入农户家座谈,摸清贫困农户想做的是什么,需要帮他们解决的是什么。我们根据芦溪村山多、田少、林地广的实际情况,结合贫困户的意愿和特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按照上级要求采取一户一策帮助全村55户贫困户制定和调整了脱贫措施计划,坚定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致富脱贫的信心。

二是为帮扶对象订送农村科技书报和开办培训班。由于瑶族村民传统习惯长居山中,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科技兴农和市场经济意识较欠缺,因此我们投资了15738元为他们订送了《农村百事通》、《农家致富》、《南方农村报》等书刊共165份。今年1至10月份,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共4期,参加培训人数共258人次,其中种植、养殖技能的培训班2期,劳动就业转移培训2期。通过种养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转移培训,提高了贫困户的生产技能水平和自我发展以及社会竞争能力。现全村贫困户转移就业人数有31人。

(二)坚持产业化带动和零星种养相结合,调动群众多渠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积极性。

一是抓好茶叶、食用菌、毛竹3个龙头产品规模发展。芦溪村民有传统种植茶叶和栽种食用菌习惯,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研究决定,以茶叶和食用菌、毛竹这3个项目为龙头,重点开发茶叶加工、毛竹和食用菌种植,扩大这3个项目产品的生产规模。今年4月在驻村工作组、镇村干部的努力下,引进老板投资16万元建成了芦溪村茶叶加工厂,现每天可产茶叶2000斤,预计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茶叶加工厂建成使芦溪村的茶叶加工走

上集约化、产业化。与此同时,村还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入社栽种食用菌。这两个项目的启动,带动了全村种植茶叶和栽种食用菌生产快步发展。全村种植茶叶面积达1800亩,预计年收茶叶12万斤,产值300万元,人均年产值5816元;其中贫困户种植茶叶面积达360亩,预计年产值63.2万元,人均年产值2349元;种植冬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2.2万包,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万元,人均年产值3717元。全村种毛竹面积3000亩,预计年产值75万元,人均年产值1456元,二是加大零星产品的扶持力度。根据贫困户每家每户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鼓励贫困户在着力发展拳头产品生产的同时,结合家庭实际发展零星种养增加收入。目前全村55户贫困户已养山蜜蜂1100多箱,预计今年可收蜜糖1.3万斤,产值20多万元;贫困户种植柑橘面积130亩;有酿酒户7户,月产米酒2500多斤;还有8户规模养殖了山羊、竹鼠、猪、鸡等;所有这些项目的发展,对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帮扶相结合,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一是对全村发展生产进行全面部署和指导。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村委会制定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帮扶规划和措施,引导启发群众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做大做强以种植茶叶、毛竹、食用菌为主导的项目产品,实现经济收入跨跃式发展。

二是对全村贫困户进行分类指导和帮扶。今年我们将55户贫困户进行分类,其中划为放心户的有22户、跟踪户23户、重点户10户。对放心户和跟踪户继续指导和资金、技术上适当扶持,巩固脱贫成果。对劳动力欠缺或有重病人的重点户分别进行重点帮扶,对3户有重病人的特困户发放了特殊救济金,帮助他们缓解家庭经济困难问

题。

(四)坚持搬迁新建和原址拆建相结合,全面完成上级下达危房改造任务。今年上级下达芦溪村危房改造任务为15户,由于芦溪村山高坡陡平地少,相当部分村民长久以来都居住于深山之中,有几家村民居住地连机耕路都没有通,虽然这些农户有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但由于路况差,运输材料非常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委研究,决定为后山几户村民修建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机耕路,解决危房改造运输材料困难问题。对于一些原居住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农户,我们耐心动员他们搬迁新址建房,有10户农户进行异地新建房屋,有5户农户在原址建新房屋。目前危房改造已竣工的有10户,尚有5户正在动工兴建,有望在年底可搬入新居。

两年来的帮扶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以人为本,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在整个帮扶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始终保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互相支持。区镇和相关帮扶单位领导以身作则,按上级要求每个季度到村检查督导工作,并到农户家开展慰问座谈活动。有扶贫挂钩到户责任的67名干部均按要求到户开展帮扶活动。驻村工作队员始终坚持按上级要求,灵活安排处理好本岗位业务工作与驻队帮扶工作的关系,主动做好与区镇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按要求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帮扶工作,共同想办法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了整个帮扶工作有条不絮进行。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示范作用,是确保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组织和思想保障。为确保党的基层建设和“双到”工作同步发展。驻村工作队进村以来,始终重视村两委的建设,组织支部党员学习,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每星期

一上午开支部工作碰头会,研究一个星期的工作,布臵下步工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在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村“两委”干部当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人。开展帮扶单位与村委党务挂钩互动活动,即帮扶单位的一个党支部负责若干贫困户的帮扶,做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们抓住贫困户陈汝强的致富典型事例,在村民中广泛宣传,树立典型的好人好事,在全村营造一个勤劳致富、科学种养的良好氛围。激励村民积极学习科学种养知识,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村民个个遵纪守法,社会治安良好,两年来,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现象,为推进扶贫双到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是推动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帮扶成效的关键。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干部不怕艰苦,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到农户家巡迴座谈,深入生产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养,掌握第一手资料,抓准农户发展生产的项目和产品销售市场情况,动员鼓励农户不断加大生产投入,形成产品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收入。对贫困户分类扶持和指导,实行一户一策,资金倾斜帮扶,使较贫困农户看到了希望,坚定了脱贫信心,确保了55户贫困户全面脱贫,实现了三年扶贫开发两年脱贫的工作目标。

村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篇9

一、成立机构、高度重视

为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xxx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和驻村工作队为成员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治理办公室设在村支部委员会,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督导和协调,由村文书xxxx任办公室主任。

二、自查自纠、注重实效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和县委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相关精神,坚持挺纪在前,突出问题导向,认真组织好专项整治。

一是强化领导,压实责任。我村多次组织召开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认真贯彻了上级对本次专项治理的相关要求,布署了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并成立了分区域工作小组,强力推进专项整治任务扎实完成。

二是全域覆盖,突出重点。此次核查重点是2019年以来的扶贫资金发放和使用情况,由乡纪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扶贫资金的来龙去脉进行充分自查剖析,尤其是对扶贫资金管理和账目规范,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公款消费、损失浪费和随意调项等问题,进行严格、深入、细致的专项整治。

三是措施多样,方式灵活。我村成立工作核查小组,由驻村联系领导负责,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为成员,对全村67户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采取个别谈话、入户走访、查阅档案、公示公告情况等形式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项整治;通过走村入户,全面核查人员信息,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是否存在着扶贫攻坚不坚决不到位,是否存在着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甚至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优亲厚友等行为。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整理汇总,限期整改。

四是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落实,同时注重加强问题整改的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和完善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治根本的有效制度,达到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的效果。对扶贫领域存在突出问题坚决一查到底,以零容忍的态度抓实抓好专项治理工作,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通过自查,我们发现在各村存在一些主要共性问题:

(一)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面

部分扶贫资金存在着未完全用于产业发展的问题,尤其产业扶贫资金,尚未完全用于产业发展。

整改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使用和管理,跟踪资金去向,确保专款专用。二是通过精准帮扶干部逐户督促产业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充分利用到发展产业方面,达到预期效果。

(二)干部作风方面

个别干部对脱贫攻坚和相关惠农惠民政策理解不透彻,引发矛盾纠纷等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针对问题,举一反三,以召开村干部会、村民说事会、院坝会、农民夜校等形式,适时组织干部群众加强对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学习,开展扶贫业务培训,带领各级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扶贫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同时,协调乡纪委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村社、院落、农户了解收集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不讲原则、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等问题情况,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张清单,通过检查督查、批评教育、谈话提醒等形成震慑,扎起制度的笼子,树好标杆,在全村营造扶贫领域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环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专项整治发现:尽管我们高度重视,做了一系列工作,但是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见真章、出实效、常态化。

(一)加强学习培训。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强化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作风建设事关脱贫攻坚成败的理念,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把作风建设抓实、抓细、抓常、抓长,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取得实效。

(二)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配齐配强村支两委干部,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和坚决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强化干部驻村管理,提升驻村干部能力水平,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建设一支懂政策、会帮扶、作风强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

(三)强化资金监管。严格落实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做实扶贫资金公示公告工作,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协助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健全完善扶贫项目、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上一篇:浅谈科技创新政策下一篇:裸婚刘易阳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