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

2022-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18号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已于2003年9月1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郑斯林

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第一条 为明确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的授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本规定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

本规定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规定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三条 上条规定的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O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第四条 领取抚恤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一)年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就业或参军的;

(三)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

(四)被他人或组织收养的;

(五)死亡的。

第五条 领取抚恤金的人员,在被判刑收监执行期间,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刑满释放仍符合领取抚恤金资格的,按规定的标准享受抚恤金。

第六条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第七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未参加工伤保险人员以及非本市户籍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可实行一次性支付或长期支付两种办法。实行一次性支付的,需由工伤职工本人或供养亲属本人(或其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并签订终止工伤保险关系书面协议。

一次性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未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遗属,以18周岁作为失去供养条件,以应按月发给的供养亲属抚恤金为标准计发;其他遗属以应按月发给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计发20年,但需扣除已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月份,5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周岁减发1年,但最低不少于10年,70周岁以上的按5年计发。

第2篇:限塑令社会调查报告 (500字)

“限塑令”社会调查报告

塑料袋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长久的危害。由于塑料不易被分解,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而塑料购物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 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 共发放问卷10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938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对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的危害,对限塑令的实施和评价,限塑令实施后的效果反响等几方面。

一、塑料袋的使用及其危害

您对塑料制品的危害是否了解?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塑料制品的危害25%的市民非常了解,56%的市民基本了解,14%的市民知之甚少,4%的市民不了解。

小结:塑料制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交通事故。

每一年在世界范围内塑料袋消耗的数量是5000亿。通过垃圾掩埋塑料袋需要500年才能腐烂。一个普通塑料袋完全降解需要的时间是300年。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储存了60个塑料袋,而仅有4个会用于去杂货店购物使用。塑料袋减少25%,相当于路上少了1.8万辆汽车。平均200个塑料袋中仅有1个塑料袋会被循环利用

市民对于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危害大部分都能意识到,这就给6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限塑令”在思想上打好基础。为限塑令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限塑令的实施

国家规定6月1日起实施“限塑令”, 您清楚“限塑令”的相关内容吗?23%的市民比较了解,51%的市民大致了解,21%的市民偶尔听说过,5%的市民不知道。

假如你是一位塑料厂商,面对限塑令你会如何?12%的市民认为惨了,塑料加工业必遭重创,我不干了。10%的市民认为限塑不等于禁塑,我继续生产,不怕没人要。22%的市民认为再观望下吧,冷静思考下该怎么办。56%的市民认为这可是塑料加工业升级换代的良机,赶紧转型,开发环保袋去。

你主要是从那些方面了解“限塑令”的?(多选题)有225个市民是从网络了解到的,有474个市民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有408个市民是从报刊杂志上看到的,有306个市民是从身边的人了解到的。

你认为此次“限塑令”推行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39%的市民认为要靠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监督,16%的市民认为要靠科技发展找到了较完美的替代品,36%的市民认为要靠消费者环境意识、增强消费观念的转变,9%的市民认为要靠企业商家的积极响应。

具体表格分析如下:

国家规定6月1日起实施“限塑令”, 您清楚“限塑令”的相关内容吗?

假如你是一位塑料厂商,面对限塑令你会如何?

你主要是从那些方面了解“限塑令”的?(多选题)

你认为此次“限塑令”推行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

小结: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源头上采取有力措施,督促企业生产耐用、易于回收的塑料购物袋,引导、鼓励群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严格限制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2、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

4、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5、大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

6、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责任

从6月1日起实行“限塑令”以来,由于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的宣传,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市民都已经了解和意识到“限塑令”和它的重要性,除了对塑料袋有偿使用的可推广性的讨论以外,更多的塑料包装生产企业的命运如何,会否造成整个行业的大洗牌,行业企业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此次国家明确提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对行业发展是很大的利好。限塑令实施后,生产技术不达标、产能有限的塑料袋生产厂家肯定会减少,没有了他们的低价竞争,行业可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这项禁令正式实施后,估计有一半左右的生产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将面临转产或关闭。

在塑料生产行业面临洗牌之时,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则可能出现更多商机。上世纪末日本和德国有关环境部门曾对聚乙烯塑料袋、纸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过数据对比分析,塑料袋比纸袋的环境适应性更优。在塑料消费难以舍弃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处置塑料废弃物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再生利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行业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前景十分看好。

“限塑令”的成功与否,其根本措施还是在于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其直接措施是政府的有效管理以及商家的积极响应,当然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三、限塑令的效果

以你的适应能力,你觉得你是 ?10%的市民认为:我绝对离不开塑料袋;37%的市民认为:我的适应能力很强的,很快就会离开的;42%的市民认为:离得开,但需要一段时间适应;12%的市民认为:这好难啊,我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你觉得现在很多人离不开塑料袋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的市民觉的太丑了;52%的市民觉得离开塑料袋太不方便了;36%的市民认为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太弱;9%的市民则认为替代品的价格太高了。

你会提醒自己循环使用环保袋吗?58%的市民一般会提醒;36%的市民偶尔会提醒;6%的市民不会提醒。

具体表格分析如下:

以你的适应能力,你觉得你是 ? 你

在 多

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觉现很人不塑袋

你会提醒自己循环使用环保袋吗?

小结:由此可见,国家“限塑令”推出后,“限塑令”实施初期,市场阻力不大,但仍然需要一个适应期。在超市和商场由于国家法律实施的强制性,限塑都顺利地推行了,也受到了多数市民的欢迎。

市民对于环保袋持欢迎的态度,大部分市民的环保意识较强,能够很好的执行限塑令,相信实施一段时间后,市民对于塑料袋的依赖性会逐步降低。 相较于“限塑令”实施之前,超市中人手塑料袋的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500个被调查者中有388个使用自带的购物袋,即,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费者群体至少下降了6成。有些没有携带环保购物袋的市民在购买小件物品或少量物品时,也都已经不再用塑料袋盛装,他们会选择手捧,或怀抱的方式。

从这些现象来看,人们已经意识到塑料袋带来的危害,虽然长久以来的习惯不能一下子改变,但是会有意识的去减少使用塑料袋改用环保袋就已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塑料袋会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也会有更好的代替品出现。

四、环保袋的使用

你认为目前的环保袋有什么不足之处吗?21%的市民认为很完美,没有缺点;34%的市民认为美观性不够,袋子太大;23%的市民认为环保袋漏水且容易脏;还有22%的市民则认为环保袋价格贵。

塑料袋有偿使用后,你是否担心商家趁机对塑料袋进行高收费吗?47%的市民比较担心;28%的市民认为无所谓,没多大影响;还有25%的市民则没想过商家会趁机对塑料袋进行高收费。

你能接受环保袋的价格是多少?73%的市民能够接受的价格为1元一下;24%的市民接受的价格为1元--5元;3%的市民接受的价格在5元以上。

具体表格分析如下:

你认为目前的环保袋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塑料袋有偿使用后,你是否担心商家趁机对塑料袋进行高收费吗?

你能接受环保袋的价格是多少?

小结:从以上图表分析可得,市民对于环保袋的态度大部分持同意的态度。关键在于环

保袋的价格方面,随着限塑令的分布实施,环保袋的功能会越来越人性化。

使用环保袋有很多好处有很多,使用环保袋,即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白色污

染;而且环保袋的使用寿命比塑料袋长,最重要的是环保袋可以循环使用。相比塑料袋使用寿命短而且不易被降解,环保袋好处多多。

超市有偿提供的塑料袋价格在0.1~0.3元之间,环保袋的价格则在3~5元之间。

一次购物,人们所需用塑料袋的个数在2~5个之间,用环保袋一般是一个就够了,少数买的多的顾客,需要2~3个。由于“限塑令”实施不久,人们购物还未养成自带的习惯,如果去购物时没有自带环保袋或塑料袋,使用塑料袋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再购买一个环保袋需要花3~5元。这是少数人依旧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因为忘了带而买环保袋,反而提高了购物成本。而且环保袋不方便对购买的商品进行分类,往往是把所有商品都混杂的放在一起,如果购买的商品较多,很容易造成一些商品的变形。

以前塑料袋不流行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篮子、布袋购物,也没觉得不方便。但也要确

实认识到以前商品的种类不如现在的繁多,人们的购物需求不同。现在的人,往往习惯于把几天内所需的商品一次性买齐,所以环保袋的设计上也需要改善,并不是越大越好。

五、限塑令实施后的影响与不足

你认为有偿使用塑料袋对日常生活影响大吗?13%的市民认为有偿使用对日常生活的

影响大,会增加自己购物的成本;39%的市民认为还行,只要有偿使用收费不离谱就行;48%的市民认为可以,支持国家政策,能够减少污染,促进环保。

你认为限塑令再哪种场所会给你带来最大的不便?50%的市民认为在超市和百货商场; 42%的市民认为在农贸市场,7.5%的市民认为在餐馆酒楼;还有0.5%的市民选择其他。

你认为限塑令再购买哪种商品时会给你带来最大的不方便?63%的市民认为是鱼肉方

面,26%的市民认为在散装零食方面;7.8%的市民认为是生活用纸;还有3.2%的市民选择其他。

具体表格分析如下:

你认为有偿使用塑料袋对日常生活影响大吗?

你认为限塑令再哪种场所会给你带来最大的不便?

你认为限塑令再购买哪种商品时会给你带来最大的不方便?

小结:限塑令的实施导致了塑料袋的有偿出售, 和超市严格执行“限塑令”相比,菜场执行情况要差得多。超市商场以外的农贸市场以及水果摊位,“限塑令”并没有起到很强大的“限塑”作用。“限塑令”不“限塑”并不能够说明“限塑令”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反而更能够体现出环境对“限塑”的需要以及“限塑”从硬性规定到人们自觉执行之间的距离。

诚然,在限速令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

其一,宣传力度不够。在农贸市场,问起消费者,很多人表示忘记“限塑令”从6月1 日起实施了。问摊主,摊问反问,不用塑料袋用什么?有一卖包子的摊主直接表示,如果每个塑料袋收费2毛,那么这些包子要直接留给自己食用了。甚至有摊主质问:用塑料袋碍你什么事?在“限塑令”刚出台之际,我们还能见到不少宣传。然而之后,这样的宣传却明显少了。尤其接近6月1日的几天,本应是宣传的集中期,可让人失望的是,无论是媒体还是相关部门,关于“限塑令”的宣传都少得可怜。正是因为宣传的乏力,直接导致商家、消费者对“限塑令”的陌生。

其二,处罚不力。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联合发布

《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今年6月1日起,商品零售场所有不标明塑料购物袋价格,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行为之一的,将受到最高1万元的罚款。问题的关键是,到底谁来处罚,怎么处罚?

由于宣传的不力,应对措施的不实,导致仍然有大量的小摊贩免费提供塑料袋甚至是厚

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对于大型超市,相关部门可能更有处罚方法,对于大量的小摊贩,如何处罚?而且一只小小塑料袋,有多个部门管,除了商务、发改委、工商之外,还有环保、质监等多个部门。也正是由于部门众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前期的宣传不到

位。在执行期,虽然部门众多但又有哪个部门主动愿意担这一责任?

其三,替代品烦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商家都购进了大量的无纺布袋和纸袋

以替代塑料袋。这些布袋,一来价格高,向市民免费发放的布袋采购成本即达到5元;二来使用次数也有限。据称,一个无纺布袋最多可反复使用10次。更大的问题在于无纺布袋的清洗较为复杂,很难一次清洗干净,由此直接导致在清洗时浪费更多水资源。 用纸袋不仅同样价格偏高,而且防渗、隔热性能差,更会造成木材的大量浪费。有数据

显示,每生产4万个纸餐盒就需一吨纸浆,需砍伐300多立方米的树木,而造纸过程中又会对水造成污染。也就是说,这些替代品会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

六、限塑令在国外

世界各地不管是美洲、欧洲还是非洲,都在出台各种政策法规禁止或限制使用塑料购物

袋。其中,通常的做法是使用替代性可降解产品、收取处理费、设置回收箱以及对违反者罚款等。

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在2007年3月通过法案,要求超市等零售场所禁用普通塑料购物袋,使旧金山成为美国首个对塑料袋下禁令的城市。法案实施后,商店还可以使用能进行生物降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袋,如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塑料袋。

在英国,德文郡的莫德博里镇是最先发起“无塑料袋”运动的城市。莫德博里的43家商店,从2007年5月开始自行停止向顾客提供免费塑料袋,改为出售环保购物袋。当地居民也开始自觉抵制塑料袋,使用纸袋或棉麻袋。随后,英国的其他一些郡也纷纷效仿莫德博里的做法,开展“无塑料袋”活动,如西约克郡和汉普郡等。目前,英国已经或即将禁用塑料袋的城镇已有约80个。英国虽然在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方面没有出台全国性的规定,但英国的一些大型商店已经开始行动,对顾客使用免费塑料袋进行限制。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利夫拉皮兹是北美第一个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城镇。这个人口不到550人的小镇规定,消费者只能够使用纸袋或布袋,所有商店不得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违者将被处以最高达1000加元(1加元约合人民币7.05元)的罚款。 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地区,都出台了禁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很多独立超市现在对塑料购物袋收费,同时还规定消费满一定金额可以免费获得可重复使用的购物篮。在德国,大多数商店为顾客提供塑料、帆布和棉布3种购物袋,但不论顾客选用何种购物袋,都需要先付费。塑料袋根据大小来收费,从0.05欧元到0.5欧元不等。帆布袋或棉布袋售价不到1欧元,而且不管顾客是否使用塑料袋,只要商店向消费者提供了塑料购物袋,都要缴纳回收费。

在瑞典,当地政府鼓励塑料袋生产商开发更环保的绿色购物袋,国内两大超市连锁店都向顾客提供纸袋和可重复使用的布袋。

七、减少施行阻力的措施

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与问题同时产生。要使“限塑令”施行过程中的阻力减少,我们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了几点。

1. 继续宣传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危害,以使更多的居民确立起环保意识,尽量减少或不 用塑料袋。

2. 尽快制定有偿塑料袋的标准,其中包含环保指标,一面在取消免费塑料纸之后形成

新的污染源。同时,有偿塑料袋的定价不能太高,以免过度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3. 倡导生产厂家、民间环保组织、超市等零售商等各方合作,为消费者提供可以循环

使用的布袋、菜篮等器具,费用则可以通过布袋或菜篮上的广告来筹集,形成商家、消

费者、环保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4. 在超市等大卖场开辟“无塑料袋快速通道”,凡是自带购物袋的顾客可以在此通道

快速结账,而需要购买塑料袋的顾客则在其它收银台结账,顾客分流后加快流通速度。 5. 塑料袋批发市场转变思路,把原先放在摊前的各种颜色的超薄塑料袋用可降解的厚

塑料袋取代。

6. 厂家优胜劣汰洗牌提速,有的包装用品公司原先既做超薄塑料袋,也做厚塑料袋。

有的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技术投入生产后,新型塑料袋的厚度符合标准,不但更环保,

成本也大大节省。面对限塑令,企业放弃从前的生产线,全力投入新品生产。 7. 通过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把自觉摒弃塑料袋变成习惯。找到既能兼顾百姓生活便利,

又环保的塑料购物袋替代品。

8. 对市民来说,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虽然眼下的“限塑令”给市民带

来了些许不便,但从长远考虑,合理的使用塑料购物袋,逐步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总

量,可以从根源上遏制“白色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第3篇:最低工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

最低工资规定

最低工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

《最低工资规定》已于2003年12月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 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郑斯林

二○○四年一月二十日

最低工资规定

第一条 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 本生活,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 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 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本规定所称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 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产) 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 供了正常劳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执行本 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对本规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违反本规 定的,有权要求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

第五条 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 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

第六条 确定和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参考当地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 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

确定和调整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应在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单位应缴纳 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因素,同时还应适当考虑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 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测算方法见附件。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不同行政区域可以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八条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 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研究拟订,并将拟订的方案报送劳动保障部。 方案内容包括最低工资确定和调整的依据、适用范围、拟订标准和说明。劳动保障部在收到 拟订方案后,应征求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意见。

劳动保障部对方案可以提出修订意见,若在方案收到后14日内未提出修订意见的,视为 同意。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方案报省、自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批准后7日内在当地政府公报上和至少一种全地区性报纸上

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发布后10日内将最低工资标准报劳动保障 部。

第十条 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本规定第六条所规定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应当 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10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

第十二条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 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的用人单位,在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基础上,其支 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由于本人原因造成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未 提供正常劳动的,不适用于本条规定。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可责 令其按所欠工资的1至5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第十四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发生争议,按劳动争议处理有关 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4年3月1日起实施。1993年11月24日原劳动部发布的《企业最 低工资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

附件

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方法

一、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 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用公式表示为:

M=f(C、S、A、U、E、a) M 最低工资标准;

C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

S 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A 职工平均工资; U 失业率; E 经济发展水平; a 调整因素。

二、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1.比重法 即根据城镇居民家计调查资料,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为贫困户, 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2.恩格尔系数法 即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 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以上方法计算出月最低工资标准后,再考虑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 平均工资水平、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就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必要的修正。

举例:某地区最低收入组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为210元,每一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87,最 低食物费用为127元,恩格尔系数为0.604,平均工资为900元。

1.按比重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210×1.87+a=393+a(元)(1) 2.按恩格尔系数法计算得出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127÷0.604×1.87+a=393+a(元)(2)

公式(1)与(2)中a的调整因素主要考虑当地个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 积金等费用。

另,按照国际上一般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月平均工资的40—60%,则该地区月最低工资标 准范围应在360元—540元之间。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20.92÷8)×(1+单位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 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 ×(1+浮动系数)

浮动系数的确定主要考虑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 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各地可参照以上测算办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第4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16号

《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67次部务会审议通过,并经国务院同意,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5日起施行。

部 长 尹蔚民

二○一一年九月六日

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维护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是指依法获得《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专家证》、《外国常驻记者证》等就业证件和外国人居留证件,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在中国境内合法就业的非中国国籍的人员。

第三条 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或者登记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依法招用的外国人,应当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与境外雇主订立雇用合同后,被派遣到在中国境内注册或者登记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以下称境内工作单位)工作的外国人,应当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由境内工作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的,应当自办理就业证件之日起30日内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受境外雇主派遣到境内工作单位工作的外国人,应当由境内工作单位按照前款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件的机构,应当及时将外国人来华就业的相关信息通报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相关机构查询外国人办理就业证件的情况。

第五条 参加社会保险的外国人,符合条件的,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在达到规定的领取养老金年龄前离境的,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予以保留,再次来中国就业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经本人书面申请终止社会保险关系的,也可以将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六条 外国人死亡的,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第七条 在中国境外享受按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的外国人,应当至少每年向负责支付其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一次由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生存证明,或者由居住国有关机构公证、认证并经中国驻外使、领馆认证的生存证明。

外国人合法入境的,可以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行证明其生存状况,不再提供前款规定的生存证明。

第八条 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外国人与用人单位或者境内工作单位因社会保险发生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或者境内工作单位侵害其社会保险权益的,外国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第九条 具有与中国签订社会保险双边或者多边协议国家国籍的人员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其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按照协议规定办理。

第十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根据《外国人社会保障号码编制规则》,为外国人建立社会保障号码,并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

第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对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或者境内工作单位未依法为招用的外国人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者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社会保险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章的规定处理。

用人单位招用未依法办理就业证件或者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的,按照《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5日起施行。

附件:外国人社会保障号码编制规则

外国人社会保障号码编制规则

外国人参加中国社会保险,其社会保障号码由外国人所在国家或地区代码、有效证件号码组成。外国人有效证件为护照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所在国家或地区代码和有效证件号码之间预留一位。其表现形式为:

XXX X XXXXXXXXXXXXXX

(国家或地区代码) (预留位) (有效证件号码)

1.外国人所在国家或地区代码按“ISO 3166-1-2006”国家及其地区的名称代码的第一部分国家代码规定的3位英文字母表示,如德国为DEU,丹麦DNK。遇国际标准升级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确定代码升级时间。

取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所在国家或地区代码与其所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号码中第1-3位的国家或地区代码一致(也为三位)。

2.预留位1位,默认情况为0,在特殊情况时,可填写数字为1至9。

3.编制使用外国人有效护照号码,应包含全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不包括其中的“.”、“-”等特殊字符。编制使用《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号码,为该证件号码中第4-15位号码。

(1)以在我国某用人单位工作的持护照号G01234—56的德籍人员为例,其社会保障号码为:DEU0G0123456

国家或地区代码 预留位 有效护照号码

DEU 0 G0123456

(2)以在我国某用人单位工作的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号DNK324578912056的丹麦籍人员为例,其社会保障号码为:DNK0324578912056

国家或地区代码 预留位 《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号码

DNK 0 324578912056

4.数据库对外国人社会保障号码预留18位长度(其中有效护照号码最多为14位)。编制号码不足18位的,不需要补足位数。

5.外国人社会保障号码在中国唯一且终身不变。其证件号码发生改变时,以初次参保登记时的社会保障号码作为唯一标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对参保人员的证件类型、证件号码变更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录。

第5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 8 号

第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工伤认定应当客观公正、简捷方便,认定程序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四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 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56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颁布的《工伤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工伤认定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按照前款规定应当向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

第五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六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

(二)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第七条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限内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决定受理的,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第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需要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并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

第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伤认定中,可以进行以下调查核实工作:

(一)根据工作需要,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

(二)依法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并作出调查笔录;

(三)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调查核实工作的证据收集参照行政诉讼证据收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格式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第十四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五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守有关单位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

(二)为提供情况的有关人员保密。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与工伤认定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十七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者调查取得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第十九条 《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受伤害部位、事故时间和诊断时间或职业病名称、受伤害经过和核实情况、医疗救治的基本情况和诊断结论;

(四)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依据;

(五)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

(六)作出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决定的时间。《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用人单位全称;

(二)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份证号码;

(三)不予认定工伤或者不视同工伤的依据;

(四)不服认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

(五)作出不予认定工伤或者不视同工伤决定的时间。

《认定工伤决定书》和《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加盖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伤认定专用印章。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第二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第二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认定工伤决定书》和《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的送达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 工伤认定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保存50年。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中的《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工伤决定书》、《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的样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颁布的《工伤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编号:

工 伤 认 定申 请 表

申请人: 受伤害职工:

申请人与受伤害职工关系: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清楚。

2、申请人为用人单位的,在首页申请人处加盖单位公章。

3、受伤害部位一栏填写受伤害的具体部位。

4、诊断时间一栏,职业病者,按职业病确诊时间填写;受伤或死亡的,按初诊时间填写。

5、受伤害经过简述,应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所从事的工作,受伤害的原因以及伤害部位和程度。职业病患者应写明在何单位从事何种有害作业,起止时间,确诊结果。

6、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受伤害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者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工受伤害或者诊断患职业病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聘用合同或者其他存在劳动、人事关系的证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一)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二)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其他相关证明;

(三)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证明;

(四)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五)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六)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七)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旧伤复发的确认。

7、申请事项栏,应写明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签字。

8、用人单位意见栏,应签署是否同意申请工伤,所填情况是否属实,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9、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查资料和受理意见栏,应填写补正材料或是否受理的意见。

10、此表一式二份,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人各留存一份。

第6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36号《企业年金办法》及政策解读

企业年金办法

来源:法规司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21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财 政 部 令

第36号

《企业年金办法》已经2016年12月2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114次部务会审议通过,财政部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

财 政 部 部 长 肖 捷

2017年12月18日

企业年金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企业年金发展,更好地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国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建立企业年金,应当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运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

第四条 企业年金有关税收和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由企业代表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人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也可以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

第二章 企业年金方案的订立、变更和终止

第六条 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企业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第七条 建立企业年金,企业应当与职工一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第八条 企业年金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参加人员;

(二)资金筹集与分配的比例和办法;

(三)账户管理;

(四)权益归属;

(五)基金管理;

(六)待遇计发和支付方式;

(七)方案的变更和终止;

(八)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

(九)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第九条 企业应当将企业年金方案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中央所属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跨省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其总部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省内跨地区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其总部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企业年金方案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企业年金方案即行生效。

第十一条 企业与职工一方可以根据本企业情况,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经协商一致,变更企业年金方案。变更后的企业年金方案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并重新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年金方案终止:

(一)企业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致使企业年金方案无法履行的;

(二)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企业年金方案无法履行的;

(三)企业年金方案约定的其他终止条件出现的。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企业年金方案变更或者终止后10日内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并通知受托人。企业应当在企业年金方案终止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清算,并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企业年金基金筹集

第十四条 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企业缴费;

(二)职工个人缴费;

(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第十五条 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具体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一方协商确定。 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第十六条 实行企业年金后,企业如遇到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当期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中止缴费。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消失后,企业和职工恢复缴费,并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中止缴费时的企业年金方案予以补缴。补缴的年限和金额不得超过实际中止缴费的年限和金额。

第四章 账户管理

第十七条 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合理确定本单位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与平均额的差距。企业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与平均额不得超过5倍。

第十九条 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及其投资收益自始归属于职工个人。

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企业可以与职工一方约定其自始归属于职工个人,也可以约定随着职工在本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归属于职工个人,完全归属于职工个人的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完全归属于职工个人:

(一)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

(二)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企业年金方案终止情形之一的;

(三)非因职工过错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或者因企业违反法律规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劳动合同期满,由于企业原因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

(五)企业年金方案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企业年金暂时未分配至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以及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未归属于职工个人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计入企业年金企业账户。 企业年金企业账户中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二十二条 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新就业单位已经建立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权益应当随同转入新就业单位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

职工新就业单位没有建立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的,或者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以暂时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也可以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的集合计划设置的保留账户暂时管理;原受托人是企业年金理事会的,由企业与职工协商选择法人受托机构管理。

第二十三条 企业年金方案终止后,职工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的集合计划设置的保留账户暂时管理;原受托人是企业年金理事会的,由企业与职工一方协商选择法人受托机构管理。

第五章 企业年金待遇

第二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领取企业年金:

(一)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企业年金,也可以将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全部或者部分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依据保险合同领取待遇并享受相应的继承权;

(二)出国(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三)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第二十五条 未达到上述企业年金领取条件之一的,不得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第六章 管理监督

第二十六条 企业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的,企业年金理事会应当由企业和职工代表组成,也可以聘请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参加,其中职工代表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企业年金理事会除管理本企业的企业年金事务之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活动。

第二十七条 受托人应当委托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投资运营和托管。

第二十八条 企业年金基金应当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自有资产或者其他资产分开管理,不得挪作其他用途。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第三十条 因订立或者履行企业年金方案发生争议的,按照国家有关集体合同的规定执行。

因履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1月6日发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本办法施行之日已经生效的企业年金方案,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变更。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就《企业年金办法》进行解读

发布日期:2017-12-22 来源:部官网 打印本页

浏览次数:1159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年金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就《办法》有关情况进行解读。

问: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及其职工有什么作用?覆盖范围有哪些? 答: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协商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职工薪酬体系,展现企业良好文化、增强人才吸引力、稳定职工队伍。职工参加企业年金,有利于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一份养老积累,进一步提高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企业年金办法》主要适用于企业及其职工。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社会组织及其专职工作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工作人员等。《办法》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参照本办法执行。因此,只要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问:企业年金采取什么形式的管理模式?

答: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为每个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下设企业缴费子账户和个人缴费子账户,分别记录企业缴费分配给个人的部分及其投资收益,以及本人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投资运营,投资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

问:建立企业年金有什么条件和程序? 答: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应当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企业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企业和职工一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建立企业年金,而后制定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年金方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企业年金遵循信托法原则。企业年金方案备案后,企业和职工(合称委托人)应当选定企业年金受托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或者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由企业代表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受托管理合同签订后,受托人应当委托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投资运营和托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按照国家规定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企业年金基金的依法合规运营和保值增值。 问:企业年金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是否可以变更、终止?

答:企业年金方案应当包括参加人员、资金筹集与分配的比例和办法、账户管理、权益归属、基金管理、待遇计发和支付方式、方案的变更和终止、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等内容。

实践中,企业确实有变更和终止企业年金方案的需求。《办法》规定,企业与职工一方可以根据本企业情况,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经协商一致,变更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企业年金方案无法履行的,以及企业年金方案约定的其他终止条件出现的,企业年金方案终止。企业年金方案变更和终止所需材料,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年金方案备案工作的意见》(人社厅发〔2014〕60号)规定执行。

问: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是如何规定的?

答: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8%,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不超过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2%。具体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一方协商确定。

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问:企业年金缴费如何分配? 答:企业缴费应当按照企业年金方案确定的比例和办法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职工个人缴费计入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企业可以根据职工岗位、责任和贡献等不同,在分配企业缴费时存在一定的区别,体现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应兼顾公平、控制差距,企业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最高额不得超过平均额的5倍。

问:企业是否可以中止缴费?对恢复缴费和补缴有无规定?

答:《办法》明确,企业在经营亏损、重组并购等情况下,经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中止缴费。不能继续缴费的情况消失后,企业和职工恢复缴费,并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中止缴费时的企业年金方案予以补缴,补缴的年限和金额不得超过实际中止的年限和金额。这样规定,既符合企业年金的运行实际,体现了企业年金制度的灵活性,以及对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照顾,又有利于企业及职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合理补缴中止的缴费,能更好地维护职工的企业年金权益。

问:企业年金权益归属问题是如何规定的?

答:实践中,对于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企业年金方案普遍设置了归属于职工个人的规则,但一些企业年金方案设置的归属规则不够合理,不利于保护职工权益。《办法》兼顾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企业与职工一方协商,可以规定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的企业缴费及其投资收益自始归属于职工个人,也可以规定随着职工在本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归属于职工个人,全部归属于职工的期限不超过8年,并明确了几种例外情形。

问: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如何转移? 答:为保障流动就业职工的企业年金权益,《办法》在完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转移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与职业年金转移接续的规定。即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新就业单位已经建立企业(职业)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权益应当随同转入新就业单位企业(职业)年金;职工新就业单位没有建立企业(职业)年金的,原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可以暂时由原管理机构管理,也可以由法人受托机构发起的集合计划设置的保留账户暂时管理。另外,《办法》还明确了企业年金方案终止后,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的转移办法。

问:职工什么情况下可以领取企业年金待遇?

答:《办法》规定,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时,可以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或者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其中,职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领取企业年金是新增内容,这有利于进一步体现企业年金的保障作用,适当改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生活。

问:企业年金的领取方式有哪些?

答:与职业年金办法基本一致并保持适当灵活性,是企业年金待遇领取方式的特点。一是倡导按月领取,有利于发挥企业年金长期养老保险的作用。二是允许分次领取,有利于退休人员根据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额,结合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政策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领取次数。三是保留了一次性领取方式,更加人性化,给予退休人员更多选择。四是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丰富补充养老保险方式。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级职称评定下一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