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知识教案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为教师设计使用的(一般不向学生公开),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印发给学生),教案和学案的统一设计要体现两者的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图知识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地图知识教案

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比较分析

摘 要 知识地图和概念地图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从“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的内涵、起源、特征、功能、应用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知识地图 概念地图 比较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Knowledge Maps and Concept Maps

ZHANG Lia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Key words knowledge map; concept map; comparative analysis

1 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的共性

从广义上理解,概念地图是知识地图的一种,知识地图包括概念地图。

1.1 本质上一致

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都是知识管理的(包括可编码的客观知识和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视觉表征方式。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就像是可视化的导航系统,它们两者本身虽然不能代表知识资源,但是可以指导用户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并且显示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①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是知识管理的终端界面,在整个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

1.2 功能上一致

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有着类似的功能:(1)导航图的功能。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本身不是知识,它们是知识导航系统。通过这两个工具我们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信息和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分类、链接与导航。按照知识节点之间的关系将各个知识节点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庞大有序、动态的知识地图。(2)揭示隐性知识。知识地图和概念地图不仅能够显示显性知识,而且能够挖掘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3)引出新知识。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是一个动态的活的地图,知识节点之间的交错往往能产生新的知识。

1.3 应用上一致

知识组织和知识检索是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知识组织实质就是知识的序化,是编制知识地图,而知识检索的实质是知识的提取,是按图索骥。使用知识地图,可以改变传统基于关键词的检索模式。基本构造方法为:先建立相关知识地图,将该领域的信息知识收集起来按照知识地图的导航进行分布然后标注。用户检索时将其检索指令转化成知识地图规定的格式,在知识地图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知识资料通过可视化界面输出。②③④

2 知识地图与概念地图的差异

2.1 内涵差异

知识地图的内涵十分丰富,如Speel等人认为知识地图是知识领域用来分析知识的程序,方法和工具。借以知识地图能使知识的特点和含义以易被理解,清晰易懂的形式出现。人们将知识的一部分用地图的形式表示就形成了知识地图,它能使知识容易理解。⑤Gomezt等认为知识地图是需要通过复杂的方式制成的智力图表,在逻辑命令下得以运用。⑥概念地图具有特定性。Novak教授认为,概念地图是特定知识范围内某个主题的各个概念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形化表示,事实上概念地图也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在概念地图中,方框或者圆圈里面的内容表示概念,箭头的方向表示概念往下发展的层次。

2.2 学科差异

知识地图源于情报学,其核心思想是研究如何对知识进行组织、控制和传播。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相互关联,影响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联合起来就构成了知识地图。

概念地图最早萌生于教育与教学科学领域。

Novak团队反复研究了奥苏伯尔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自己的经验和在学校学习中获得的相关概念的质量和数量可以决定儿童能否理解抽象概念。而当时皮亚杰团队所研究的 抽象的认知操作能力对儿童能否理解抽象概念并无决定性影响。

2.3 结构差异

知识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认为凡是可以将组织内部存在或者所需要的知识资源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图型都可认为是知识地图,如图1。概念地图通常呈树形和网状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

2.4 功能差异

知识地图包含的是所有形式的知识资源,可以无限延伸。概念地图源于教育科学领域,它更加强调一个命题范围内各个层次内部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层次之间各个概念节点的关系,即上位概念对下位概念的影响。⑨概念地图的提出有其认知心理学背景,符合人类认知习惯,因此,从它被提出到现在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2.5 应用差异

知识地图源于情报学领域,它强大的搜索导航功能以及可视化友好的界面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概念地图更加偏重于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它是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以及课程和教学设计的工具。此外,概念图的研究范围超出了科学的范围扩展到各个学科。一个抽象复杂的命题需要被简洁、清楚、有条理、明确表达出来时,概念地图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和方法。⑩

注释

① 廖宇峰.国外知识地图研究现状和展望[J].新世纪图书馆,2009(3):80-83.

② 史忠植,蒋运承,张海俊等.基于描述逻辑的主体服务匹配[J].计算机学报,2004(5).

③ Martin J E. Handbook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1, Springer Verlag,2002.

④ Logan D, Caldwell F. Knowledge Mapping: Five Key Dimensions to Consider.Gartner Group, 2000.

⑤ Speel P H,Shadbolt N, Vries W,et al.Knowledge mapping for industrial purposes.12th workshop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Alberta,Canada,1999.

⑥ Gomez A, Moreno A, Pazos J, et al. Knowledge maps: an essential technique for conceptualization.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2003.33(2):169-90.

⑦ 李丹,张会平.知识地图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30-132.

⑧ 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中的应用(I):概念地图的基本内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6-12.

⑨ 李秀芬,路线.概念图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65-68.

⑩ 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2002(10):31-34.

作者:张亮

第2篇:知识地图——实现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

摘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地图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是高校整体力量提高的途径之一。该文主要从知识和知识地图的基本概念、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概念和现状、知识地图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证明知识地图是实现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推广知识地图的使用,将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知识共享,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更能够实现高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知识;知识地图;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工具

Knowledge Map—The Important Tool for Achieving College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JI Jin, XU Zhi-li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 Beijing 100102, China)

Key words: knowledge; knowledge map; college teacher; knowledge sharing; tool

知识地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地重视、研究和开发。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个体知识管理和群体知识共享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整个团队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都有迅速提升作用。知识地图采用图形化和高聚化的知识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师知识共享,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将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的知识共享工具。

1 知识和知识地图

1.1 知识的定义

何谓知识?这个词汇非常普遍,但对于知识的定义,各国的学者和流派不尽相同。

英国的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知识的概念是无法确定的,他将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七大类,分别是:常识、经验性知识、神话故事和传说、科学知识、哲学、艺术知识、宗教。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源自个人的体验,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技术说明书和手册等。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模式,即知名的SECI模型。

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做出如下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1.2 知识地图的概念

知识地图的概念是由情报学家布鲁克斯 最早提出来的,他对知识地图的定义是:在精辟分析和筛选文献逻辑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蕴含人们创造思路与被研究客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结点,像普通地图那样,将其直观而形象地表达,以展示知识的有机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地图并不是具体知识的集合,而是一个知识向导,是关于知识的来源的知识。对用户来讲,大部分的信息是在知识地图所指向的知识源中,而并非包含在知识地图本身。这些知识源包括显性知识(固化在载体上的文献、数据库、符号语言资料),也包括专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知识地图不仅仅揭示知识的存储位置,通常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共享。

1.3 知识地图的功能

知识地图作为帮助使用者进行知识溯源的导航系统和知识管理工具,作为知识目录和专家指南,作为一种显性的、形象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在知识的吸收、转移、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

1.4 知识地图的技术实现

知识地图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知识的存储、表现和更新三个方面。关于知识地图的技术分析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主要来说,知识地图是一种以数据库为存储载体、以网页为表现形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更新手段的综合知识管理系统。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知识地图可分为:数据存储层、业务驱动层和应用表现层三个层面。数据存储层是知识地图的数据源、框架结构和数据关联的存储载体,可以利用Sqlserver、Oracle或Mysql等关系型数据库来实现。业务驱动层,是知识地图中知识的存储、关联、更新的逻辑实现层,通常采用编程语言来完成。应用表现层是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进行浏览展示的页面。知识地图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数据存储层、业务驱动层和应用表现层这三个层面都是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导航。

2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概念及现状

2.1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概念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面向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另一个层面是面向高校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这里所提到的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是高校教师群体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吸收、转移、创新的过程。

根据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将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解释如下:

1) 知识的“潜移默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高校教师从其他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学习方法、技能、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生成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是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首要内容。

2) 知识的“外部明示”(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教师把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比喻、演绎、推理、归纳等方式表示为显性知识,可以让别人来学习和领悟。实质上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是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 知识的汇总组合(组合化,Combination)。即将外化了的概念通过编码、排序、分类、组合等方式,将知识元整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系统,完成知识库的补充和更新。实质上时显性知识整理、萃取、提升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环节。

4) 知识的内部升华(内化,Internalization)。教师知识的内化,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吸收的过程,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将外化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即显性知识隐性化,形成被个人所掌握并致用的模式和技巧时,知识才能变成有价值的“资本”。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这是最终目标。

2.2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现状

若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是一次从理念到行为的变革,在各个高校中,还存在着知识不能共享的局面,笔者调查一些高校,发现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存在以下现状:

1) 技术平台的不完善。在许多高校中,虽然有校园网和数字化平台,能够发布教学和科研通知,可以查阅到科研项目的立项通知,但尚不能公开发布教师每个人的教学科研动态,也不能提供个人研究成果的下载,让教师无法了解其他人的教学和科研状况,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孤岛”,缺少技术平台实现知识的转移。

2) 学校制度的不规范。在教师群体中,隐性知识的共享多是通过言传身教、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例如某个授课广受好评的教师,他的教学技巧应该是被多次通过教学观摩等方式慢慢学习与领悟,并在此习得的基础上,学习者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能力特长和个性特点,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技巧。但是在某些学校,教师之间的观摩教学制度没有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每学期虽然都有硬性规定的听课任务,但诸多已经被形式化,多数教师属于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而教师的不坐班制度,也让教师很难在课余交流,有时甚至一个星期只有例会的时候才可以见面,面对面进行知识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知识无法实现流动和共享。

3) 教师个体缺乏知识共享意识。尤其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很多时候的项目申报,完全是凭借私下良好的个人关系,结合成一个团队,而忽略了这个项目所真正需要的是不同领域的知识成员。

4) 一些教师缺失共享精神。在教学、科研“传帮带”上,个别资历较老的教师缺乏知识共享的精神,生怕自己的东西被新来的同志学习之后,自己处于“落后挨打”的状态,所以新教师只能靠自己的摸索,在教研之路上缓慢前进。

5) 整体缺乏共享氛围。某些学校的个别系部还有一个特点,是女教师数量占较大比例,女教师,尤其在走入婚姻家庭之后,和同事在一起交流更多的话题是孩子的教育和婚姻的问题,相对来讲,关于教学方法和研究的交流就会减少,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氛围,即“多论家事,鲜论教学之事”,教师之间无法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 知识地图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3.1 有助于新教师掌握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教学环境

在高校教师知识地图中,首先查到的应该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任职的资质要求。新入职教师应该逐一对照,检查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若出现没有达到要求的项目,知识地图可以提供解决方法,使新教师尽快弥补自己的缺点。同时,在这幅知识地图中,新入职教师还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查找到自己所在位置,查找到其所在系部、所在教研室,查找到本系部的其他教师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和教学特点,了解自己所在系部的整体氛围。获取这样的知识,都能有效地帮助新教师积极利用资源,快速融入环境,进入教师的职业状态。

3.2 有助于相同专业的教师之间进行知识共享

在高校教师地图中,分布着所有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数据,因为专业相近导致兴趣相同,所以相同专业的教师可以很容易互相找到对方的研究方向、研究动态和研究内容,可以实现知识的类聚和叠加,并从中进行知识的吸收——转移——创新,实现知识共享。比如,某教师的专业是网络技术,通过知识地图的导向,可以寻找到凡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的教师,因为专业知识的类似便不容易有疏离感,可以快速地将思想的火花碰撞,在教学、科研方面组合,完成知识共享过程。

3.3 有助于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实现知识共享

除了相同专业的教师,还有更多不同专业教师数据元分布于高校教师知识地图中,“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容检索,进行知识的互补——吸收——内化,实现知识共享。比如,某教师的专业是中文,可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多媒体和计算机平台,那么依靠知识地图,可以找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数据元,补充计算机方面的内容;而反过来,计算机教师也可以从中文教师那里,收获写作技巧、演讲口才等非专业类知识,完成知识互补和共享的过程。

3.4 有助于管理层和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地图是高校内部所有知识资源的一个总体视图。在这个规范而系统的知识地图中,管理层可以及时了解每个教师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这些情况可以确定进人目标、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组建学术团队、确立骨干教师团体等。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可以通过比较,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和专业方面的不足,不再是高枕无忧,而是有了危机感,以便尽快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这样一来,学校和个人都能够有的放矢,迅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 结束语

知识地图在高校教师群体知识共享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的课题。在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和共享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知识地图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工具,作为完善知识库必备的导航系统,也将被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本文仅是一种探索,关于高校教师的知识地图系统设计与实现,还有待作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Polanyi M. Study of Man[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2] Ikjurio N.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of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3):40-50.

[3] 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4] 司莉,陈欢欢.国内外知识地图研究进展[J].图书馆杂志,2008(8):13-17.

[5] 王天平,肖庆顺.论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方式[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6):65-67.

[6] 吴岩,谭玉红.论学校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J].教学与管理,2004(12):3-5.

[7] 陈立娜.知识管理中企业知识地图的绘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3(8):44-47.

[8] 张英,王儒敬,魏圆圆.基于知识地图的隐性知识获取系统的设计[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5):17-20.

作者:冀津,徐志立

第3篇:从“经验总汇”到“知识地图”

收稿日期:2010-09-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返观与阐释——新时期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研究(1978-2008)”(09YJC860001)

作者简介:刘勇(1978—),男,安徽池州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

摘要:本文展示了1978年以来我国新闻写作教材的变迁轨迹,并对其基本特质进行了“深描”。作者认为,新时期以来新闻写作教材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总汇”到“知识地图”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新时期新闻写作教材对新闻文体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写作教材;新闻文体

文献标识码:A

从历时性的维度看,新闻文体发展史实质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记者在原有文体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文体实践,并不断改进甚至突破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与受众需求的写作“陈规”,继而建构新的规范,重新投入实践。有鉴于此,新闻写作教材就是在总结记者文体实践的基础上为“后来者”提供文体规范和文本“范例”,实质也是记者的“实践指南”。然而,1978年以来的新闻写作教材却经历了从简单套用“政治经验”到汇聚记者“从业经验”,再到努力建构“知识地图”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最终才逐渐找寻到相对清晰的定位。

一、编撰思路:从突破“政治经验”到回归“新闻本位”

教材的编撰思路不仅是对新闻事业指导思想、文体实践的一种呼应,也直接体现了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宣传本位”,尤其是1978年以前,新闻传播的目的即是为了宣传,当时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源自“文革”、以摘引领袖只言片语等同于学术研究的“语录新闻学”——“这些东西,在当时很多新闻单位人手一册,不少大学的新闻系和中文系作为教材,传播很广。”[1](P40)以197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编印的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该书在“写在前面”的话中就明确指出:“编写这本教材,我们力求以阐明和宣传毛主席关于调查研究和无产阶级革命文风的论述为指导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上说明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单纯介绍新闻业务知识、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而主要是为了引导读者去学习革命导师的有关教导,提高读者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新闻报道这一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2](P2)

编写教材的核心目的“不是传授新闻业务技能”,而主要是“引导读者去学习革命导师的有关教导”,进而帮助读者进行阶级斗争。听说上去很讽刺,却反映了当时新闻学研究的真实状况。基于这样的认知,教材中大量引用革命导师的语录,用政治性取代专业性,甚至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为“党八股”开列的“八条罪状”作为阐释新闻写作基本要求的理论框架,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不顾时间、空间、条件来生搬硬套领袖只言片语,动辄上纲上线,实质是用“政治经验”取代新闻文体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导致“新闻无学论”甚嚣尘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11卷第6期刘勇:从“经验总汇”到“知识地图”——试论1978年以来新闻写作教材的嬗变

1983年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全国新闻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开篇就指出:“目前新闻学教材缺乏,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在职干部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抓紧新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实为当务之急。”为此,教育部决定成立全国新闻学教材规划评审小组,“立即开始规划、评审和推荐教材的工作。”[3](P6)此后,新闻写作教材建设首先从突破这种用政治经验取代专业规范的叙述模式开始。尽管初期的很多教材还是处在“新闻即宣传”的话语框架内,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突出新闻写作的文体特点。比如叶春华的《新闻写作》、汤世英等的《新闻通讯写作》等。其中,四川大学新闻系张惠仁的《新闻写作学》则将新闻写作视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新闻写作学是新闻领域中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重要学科,是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新闻写作方法论为主要对象的专门学科。”立足这样的逻辑起点,她建构的“新闻写作学”的范畴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新闻基本规律与新闻学基本原理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二、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三、新闻体裁形成史;四、新闻体裁分类史;五、新闻记者的素质与新闻写作;六、新闻写作方法论(含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方法);七、新闻派生学科的写作规律的探讨、研究,等等[4](P2)。

一边是一味强调政治服从的“宣传本位”,一边是凸显新闻文体独立性的“新闻本位”,两种编撰思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实在不为过。90年代之后的教材则更加注重新闻本位。2005年,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编写的《新闻写作教程》,则明白无误地将“新闻本位”作为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特质:“新闻写作有三个重要特征使之与其他的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任何新闻作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客观真实,二是广泛传播,三是具有新闻价值。”[5](P3)这里,新闻文体的独特性、新闻写作的独立性都已完全纳入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中。

二、体例框架:从强调个体经验的“讲座式”逐步转向凸显新闻特质的“体系化”

如果说,80年代初期的教材强调的是对“政治经验”的服从,那么,8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材则开始凸现记者、报人的“个体经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此时的新闻写作教材、专著常常冠以“讲座”、“漫谈”、“散论”、“浅谈”等标题,基本以记者、报人的经验总结、体会描述为主,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学理层面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1981)即为一例。该书目录如下:

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穆青);有关新闻写作二三事(田流);我爱新闻工作(萧乾);奔腾在火热的战斗生活里(阎吾);战斗在生活的激流里(纪希晨);谈谈记者的基本功(顾行);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一名战士(顾雷);记者工作漫谈(柏生);两篇通讯的采写经过(陆拂为);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黄钢);关于报告文学的写作问题(理由);新闻工作与文学修养(程光锐);语言美的探索(白夜);散文漫话(姜德明);谈谈国际随笔的写作(司马达)。

不难看出,这本由15篇讲话稿组成的教材,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体系,更多的则是新闻写作的个人经验与感悟。该书“写在前面”的话则明确指出:“这些文章多是1979、1980年这个专业聘请的一部分老新闻工作者、教授和作家为该系研究生讲课的记录,少数选自书刊杂志。这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经验和心得的汇集”[6]。应该看到,这种强调记者“个体经验”的“讲座式”体例已经比初期简单套用“政治经验”的教材要进步不少,但个体经验毕竟取代不了新闻专业的总体规范。

不可否认,当时新闻教育和研究力量的薄弱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文革”十年,新闻事业被肆意蹂躏为政治的工具,新闻教育遭遇被撤并的境地,新闻学研究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业界与学界都开始了艰难的求索。相比而言,此时的学界力量更为薄弱,业界则部分充当了学界的角色。一批学者型记者开始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个人的新闻实践进行思考与总结。徐铸成、戴邦、穆青、安岗等老记者成为新时期最早一批的研究中坚。他们相继撰写了一批有分量的著作,例如,徐铸成的《报海旧闻》(1981)、戴邦的《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1983)、穆青等的《新闻采写经验谈——新华社记者训练班专题报告集》(1983)都成为畅销一时的专业书籍。这就建构了当时新闻写作教材的基本特征:多以记者的业务自传、写作经验谈、体会谈等为主要内容,实质是对传统新闻工作中的报道经验、报道方法的总结与提炼。这些书虽然缺乏体系,但在教材匮乏的80年代初,却非常畅销,影响了一代新闻工作者。

此后,伴随学界的崛起,新闻写作教材也开始突破这种“讲座式”的体例框架,80年代中期以后的教材则逐步循着“体系化”方向发展。这些教材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将新闻业务合而为一组成一个整体。譬如:叶春华等的《新闻采写编评》(1996)、刘海贵等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1997)、高宁远等的《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1998)、丁晓萍等的《新闻采访与写作》(2005);二是专门针对新闻写作方向。这是新时期绝大多数教材采用的方式。最为常见的体例是将新闻写作细化为总体写作规则阐释、新闻基本体裁分类和写作技法介绍等多个层面。刘明华等撰写的《新闻写作教程》(2002)体例就很有代表性:

该书上编为“总论”,每章内容依次是: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角度、新闻跳笔、新闻语言;中编为“消息”,每章内容依次是: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导语(之一)、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主体与结尾(之二)、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背景(之三)、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下编为“通讯”,每章内容依次是:通讯的基本特征、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通讯的主题(之一)、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通讯的选材(之二)、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通讯的结构(之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和网络新闻写作[7]。

这样的体例,基本涵盖了新闻写作的理念与技巧、体裁与题材等方面,学科建构的目标非常明确。在此基础上,还派生出了一些新的体例。比如,方延明主编的《新闻写作教程》(2005)体例就比较独特。该书分为“理论篇”、“要素篇”、“体裁篇”和“题材篇”四个部分[5]。

这些教材的体例虽然有的尚存争议,有的也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但这种“体系化”的撰写风格对于确立新闻写作规范、厘定新闻文体的内涵与外延、规范新闻业务教学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建构“知识地图”:由注重单纯文体技巧转向文体理念与技巧并重

任何学科、专业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教材则是对这一过程的见证。从写法上看,80年代以来的新闻写作教材就经历了由“术”到“学”的过程。前期绝大部分教材基本集中在技巧层面,主要是对消息、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写作方法的总结与提炼。应该看到,对新闻体裁、文体技法等知识性内容的介绍是新闻写作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为初学者提供一张清晰的“实践指南”,但如果绝大部分教材都选择这样的写法,不仅会造成教材内容上的同质化,还容易流于僵化,缺乏学理的观照——“众多新闻写作学教材、专著,也是着重于新闻文体知识及新闻写作技法、章法等表面层次的汇集、整理;而较少致力于新闻写作的系统分析,缺乏对新闻写作思维、心理、审美意识、语言机制、最优化处理等深层结构的探索和概括,同样缺少理论的深沉和郑重”[8](P58)。

于是,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寻求教材写法的突破。近年来比较通行的方法就是尝试将新闻写作上升到学理层面,将文体观念与文体技巧熔于一炉。例如,强月新、单波的《现代新闻写作》(1998)、张家恕的《颠覆与建构——新闻写作原理探究》(2002)、林晖的《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2005)、刘志宣的《新闻写作技艺:新思维•新方法》(2005)、高钢的《新闻写作精要》(2005)等教材都体现了这种努力。尤其是陈作平的《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2000)一书,作者完全跳脱出传统教材的写法和体例,寻求把“对新闻报道的规律性探讨与实践操作紧密融为一体”,以新闻选题、新闻角度、新闻深度、新闻表现、新闻分寸、新闻思维和现代新闻观念为主线来架构全书,提出了建立新闻报道认识论的构想[9]。这些尝试表明,新闻写作教材既不能仅仅专注“工具层面”,流于肤浅,也不能一味“深化”,过度“诠释”。相反,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上建构新闻写作的“知识地图”。

公允地看,在新时期新闻写作“知识地图”的建构中,来自西方的经验大大拓宽了中国的新闻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在对待“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新闻学术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抵制与批判阶段、引进与译介阶段、借鉴与创新阶段[10]。80年代开始,学术界大量引进、翻译了一批有影响的西方(基本都源自美国)新闻写作教材,其内容主要是记者和教授的讲稿。譬如,[美]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1980)、[美]麦尔文•曼切尔的《新闻报道与写作》(1981)、[美]威廉•梅茨的《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1981)、[美]杰克•卡彭的《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1988)等。不过,此时新闻界在引进这些书籍时依然是“小心翼翼”。1986年出版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的开篇,译者就在“一点说明”中提醒读者:“由于本书是为培养资产阶级报刊的新闻记者而编写的,它讲的当然是资产阶级新闻学,宣扬的是资产阶级新闻观点。这是我们在阅读本书时必须注意的。”[11]

与中国的新闻写作教科书不同,美国的新闻教材更多地突出实用,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指向“怎么写”。因而,这些译著对当时乃至今天中国的新闻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新闻写作教材中开始尝试借鉴西方的经验,有意识地融入“国际化”。代表作包括:洪天国的《现代新闻写作技巧》(1986)、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1993)、芮必峰、姜红的《新闻报道方式论》(2001)、程道才的《西方新闻写作概论》(2004)、黎信的《英语对外新闻报道指南》(2009)等。

2011年,李希光等三位作者编著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则更加强调国际化视野。该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学院课程模板”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实际和个人经验。全书共32讲[12]。相比之下,该书的体例与内容都有别于国内同类教材:一是将采访、写作、评论视为一个整体,将以往分开的内容又整合到了一本教材中;二是添加了诸如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人权与战争报道、财经报道、健康与医学报道、灾难新闻报道、网络与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新闻题材,这往往是传统教材所忽略的内容;三是强调了文献研究、数字的运用、新闻故事化的技巧等新闻采写方法,这些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也不多见。

如果我们将该书与西方的教材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其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与融合。例如,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选用、由梅尔文•门彻撰写的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其体例、内容都与该书有相近之处。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27章,依次为:在岗位上;报道要素;何为新闻;职业工具;导语;报道结构;写作者的艺术;特稿、长篇报道和系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挖掘信息;充分观察;建构与使用背景;发现、培养与使用消息来源;采访原则;采访实践;演说、会议和新闻发布会;预感、情感和刻板成见;事故与灾难;讣闻;警事新闻;法院新闻;体育新闻;商业报道;地方政府与教育;记者与法律;品位——为适合作界定;新闻职业道德[13]。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国家之间存在各种差异,但在全球化浪潮裹挟的今天,新闻写作教材的国际化却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四、余论:新闻写作教材对新时期新闻文体发展的影响

教材是对某一学科理论与内容的总结与经典化。新闻学教材的作用在于:“教给我们如何制作标题,好的导语应该是什么样子,告诉我们对各种主题进行报道的首要原则;教科书还让我们知道了收集信息的基本原则,收集到的信息在何时、何处、源于何人、以何种方式编写入报道中。”[14](P99)因此,记者文体意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材的影响。概而言之,教材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追认传统文体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新闻写作规律和方法,并运用专业术语将之总结、提炼为成文的文体规范。比如,所有教材都给予了消息写作以较大篇幅。陈力丹先生就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把重点放在消息的研究上,这对于现在大量涌入新闻业界门槛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及时的。……研究消息基本的‘规定动作’,让这些‘动作’成为职业理念,然后才谈得上‘自选动作’,从必然走向自由。”[15](P3)可以说,新闻写作教材就是总结新闻写作中的“规定动作”,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专业层面的“常识”。

第二,对业界的文体创新予以“认同/反对”的回应。换言之,教材体现的就是一种专业层面的“合法化”建构。按照英尼斯的说法,“被编入教科书”是“特定观念与意识形态得以以结晶形态嵌入现有知识体系的重要标准”[16](P172)。这一点,我们从新时期新闻写作教材的变迁中就能体悟出来,很多教材都对新时期新闻业界的创新成果进行了讨论和评价。例如,周胜林的《高级新闻写作》就辟有专章对短新闻、大特写、深度报道、散文笔法写新闻、新闻与文学“合流”等问题做了分析[17]。胡欣也在《新闻写作学》中专门设置两章来探讨“现场短新闻和深度报道”以及“散文式新闻”的历史与现状[18]。

当然,新闻写作教材对新闻文体发展也包含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大多数教材基本上滞后于新闻实践、教材编写的同质化现象等。“它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是众口一词地重复已有的一些原则和原理,在已知的领域和约定俗成的熟路上踯躅徘徊,对我们已取得的认识表现了过分的信任与眷恋,只讲合理性,不讲局限性,不介绍其由来与发展,不说明这种知识的本质,似乎新闻写作知识就到此为止。于是新闻写作的理性的风帆,就长期搁浅在我们自己固有的经验系统的沙滩上。”[19]这种情形之下,记者的文体意识就容易被教材所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写作教材的体例与写法都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实践亦步亦趋,而是要做到有所前瞻、有所超越。惟其如此,才能对新闻文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感谢“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与培养计划”对本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绩伟,等.评“语录新闻学”[Z].中国新闻年鉴,1987.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77.

[3]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闻教育工作的意见[Z].中国新闻年鉴,1984.

[4] 张惠仁.新闻写作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 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

[7] 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罗以澄.罗以澄自选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10]刘勇.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学研究的特质与拓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11][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M].褚高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2]李希光,等.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展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4][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5]陈力丹.把新闻写作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A].孙发友.新闻报道写作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美]伊莱休卡茨,等.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C].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8]胡欣.新闻写作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9]樊凡.拓展新闻写作研究的思维空间[J].新闻学刊,1987,(2).

From “Experience Center” to “Knowledge Map”

— Changes in News Writing Textbooks Since 1978

LIU Yong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China)

Key words:new era;news writing textbook;news style

(责任编辑刘传红)

作者:刘勇

第4篇: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 1. 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南北半球划分: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度数后面跟N是北半球 度数后面跟S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小于20°,一定在东半球

大于160°,一定在西半球

大于20°,小于160°,看度数后面跟W在西半球,跟E在东半球 经纬网的应用:A利用经纬网定位

B利用经纬网判方向

地理方向确定的基本原则

①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距北极点近者在正北方,距南极点近者在正南方

②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纬线上,它们只有正东方或正西方的关系。具体比较时,应将两地置于经度差小于180°的范围(劣弧)内比较东西方向。

③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均不相同:可将其先按纬度数进行南北方位比较、按经度和进行东西方位比较,然后叠加综合。

两地分别为东、西经时,若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若两地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读方向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离北极点近的地方为北方,从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南方;离南极点近的地方为南方,从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北方。

2、根据南北极点,在图的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

C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距离

赤道上经度1°的实际弧长约是111km 任意经线上纬度1°的实际弧长为111km 任意纬线上经度1 °的实际弧长为111×cos纬度 km

D利用经纬网确定对称点: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其经度相等,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2) 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 其纬度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

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E最短航线

原则: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近(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 明确两点:

一、最短航线——球面大圆的劣弧段;

二、球面大圆——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向正东或正西走。 2)、若两地经度数之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3)若两地经度数之和不等于180°,则两地间的最短航线为

北半球向东走:先向 东北 ,再向 东 ,最后向 东南 走。 北半球向西走:先向 西北 ,再向 西 ,最后向 西南 走。 南半球向东走:先向 东南 ,再向 东 ,最后向 东北 走。 南半球向西走:先向 西南 ,再向 西 ,最后向 西北 走。

(二)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 图上距离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比例尺相同:图幅越大,表示的地区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图幅越小,表示的地区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用原比例尺×(放大的倍数+1)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用原比例尺×(1-缩小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假设反映的范围不变:图幅的变化就是比例尺变化数的倍数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假设图幅不变:所表示地区的范围应为比例尺变化数的倍数平方分之一;如果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所示地区的范围是原图的四分之一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和注记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③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2)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①.A、读两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两点均在等高线上:相对高度=两点的海拔之差

两点不在等高线上: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x-1) ·d <相对高度 < (x+1) ·d (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②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A:100米

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顶<大+d 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d< h底≤小

陡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 (x-1)·d≤相对高度<(x+1)·d

(x为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④坡度的比较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坡度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成正比,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 ⑤通视问题:凸坡等高线高疏低密(不能通视)

凹坡等高线高密低疏(能通视)

均匀坡可以通视 3)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2)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等高线特征,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A选点

1、码头(港口):

应选择海水较深(等深线密集)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避免航道淤积

2、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3、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B选线 1.引水线

线路尽可能短,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2. 交通线

要考虑距离远近;一般沿等高线走,可以减少施工难度;避开地下溶洞、冻土,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为好 C 选面

农业生产布局: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等高线密集,地势较陡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工业生产、居民区布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第5篇:中国地图农业知识习题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下图是薰衣草北半球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薰衣草的商业栽培,主要是要取得薰衣草的花来提取薰衣草精油,薰衣草精油可以作为杀菌剂和高级香水、香料的添加剂等。中国伊犁河谷平原的薰衣草基地,冬季时将薰衣草插条贮存在菜窖内,春暖雪化时再在农田扦插。而对于已经“长大成人” 的植株,则把薰衣草底部用厚厚的土掩埋,浇透水,越冬率达到95%。

1.薰衣草对分布区具有独特的要求,北半球几大产区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 A.纬度较为适中 B.地处沿海地带C.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 D.海洋性气候区 2.中国伊犁河谷对薰衣草的处理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 ( ) A.冬季干旱 B.冬季严寒 C.积累养分 D.强太阳辐射

某地农民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眼睛盯着城里人的餐桌找市场,变“咱种啥他吃啥”为“他吃啥咱种啥”,既丰富了城里人的菜篮子,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依据是 ( ) A.国家政策和措施B.城市发展和工业建设 C.市场需求D.气候、地形、土壤的特殊性

4.当地农民为了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害虫 A.①③ B.②⑤ C.②④ D.③⑤ 读图,回答5~8题。

5.该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 A.水稻、大豆、玉米 B.小麦、油菜、大豆 C.甘蔗、柑橘、青稞 D.水稻、油菜、柑橘

6.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地势平坦 C.水源充足 D.热量丰富

7.该地区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是 A.有色金属冶炼 B.毛纺织加工制造 C.粮食食品加工 D.电视机生产组装

8.该地区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漠化 ③酸性土壤改良 ④盐碱地整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阅读下面四幅图,回答9~10题。

9.四幅图中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分别改造的区位因素是

A.温度、地形、水源、土壤 B.光照、土壤、地形、水源

C.湿度、土壤、地形、水源 D.通风、地形、水源、土壤 10.新疆采用坎儿井这种引水方

式是为了 A.创造旅游景观 B.减少

水分蒸发C.防止水污染 D.节省建设成本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该区域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属于 A.基塘农业 B.绿洲农业 C.坝子农业 D.河谷农业

12.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有 A.水稻、小麦 B.小麦、青稞 C.水稻、青稞 D.小麦、玉米 北海道(如下图所示)是日本重要的农业地区。据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北海道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的农业种植主要集中于该岛中部B.气候的大陆性强,利于农业发展C.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D.该岛的渔业不发达 14.为了预防和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北海道采取了许多比较有效的对策,其中包括 A.禁止使用化肥,控制使用农药B.重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C.限制农业的发展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

2010年10月13日从非洲传来喜讯,宜昌专家组在塞内加尔水稻种植获得重大技术突破,杂交水稻新品种喜获成功。地处非洲的甲国(如下图)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以缓解其粮食供应紧张问题。结合非洲略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图,完成15~16题。

15.为解决粮食问题,甲国政府在充分利用该国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应促使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16.甲国发展以上农业地域类型,图中显示的其优势条件是 (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充足 D.土壤肥沃 下图为某海岛等高线(单位:米)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南半球B.年降水西多东少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D.南北长约10千米

18.该岛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读下图,回答19~20题。

19.本区域最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成因是

A.市场巨大 B.地势低平 C.海运便利 D.加工能力强

20.本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是 A.降水稀少 B.气温偏低C.劳动力不足 D.运输距离较远

二、综合题

21.下图是山西、陕西农业产值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读图并回答问题。(18分)

(1)该区域主要属________(温度带),发展苹果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区域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区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苹果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最重要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十年来,我国钢铁企业迅猛发展,但在2008年末,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钢铁企业相继出现减产、限产、甚至停产的状况,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中。 材料二 下面是攀钢和宝钢的区位略图。

(1)试说出与宝钢相比,攀钢发展钢铁企业的主要优势。

(2)从区位因素变化的角度分析攀钢、宝钢减产、限产的主要原因。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两家企业如何通过优势互补更好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23.读我国南方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建设了大型水电站,该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2)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

(3)图示区域内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部门众多,该地域内工业发展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24.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图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2007年5月,“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之外的首个飞机总装线合作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并于2008年8月开始组装第一架空客A320飞机。每一架大型飞机有上百万个部件,涉及70多个学科和工业领域大部分产业,需要庞大的配套产业群支撑。

滨海新区通过对国内外招商引资,促使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天津的总装线上,“中国制造”的比例将从开始的15%逐年上升,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加快国家民航高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到2015年底,该总装线生产的飞机将全部销往国内,以后再考虑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空客”公司在天津选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而中方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________和________。

(2)与传统工业相比,航空工业等高技术工业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3)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第6篇:知识地图中图书馆知识管理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知识地图,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种新方法,也是对传统高校图书管理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改变单

一、落后的图书馆运行策略,将知识管理与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结合起来,对知识模块加以整合。另外,基于新技术的知识地图运行方法也可以改变原来管理耗时、效率低的不足,创新融入信息技术,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查询的效率,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知识地图;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应用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多以区域划分为主要形式,书籍信息也是按照类型集中管理的。这种方法只能够让查询者找到书籍所在的区域,要确定找到哪一本书,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如今,信息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运用知识地图的查询模式,则能够摆脱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通过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以地图的方式划分书籍的区域,并对庞大的数据系统加以管理,从而更好的整合信息,推动高校图书馆建设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知识地图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述

知识地图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数据管理方法,这种管理主要应用在知识工程、情报管理之中,且能够用地图的方式加以划分,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该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此同时,有知识学者发现,知识地图还具有自身的特殊优势,它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挖掘隐含的信息。高校图书馆一直是藏书量较大的地方,且学生、教师的查询次数和阅读总量较多,将知识地图应用到其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方便读者,体现各种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做好及时的信息查询。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的重点,它也是将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的一种手段。高校图书馆书籍信息和资料的整合,依靠的就是知识地图的广泛使用,只有挖掘出隐形与显性的知识,才能合理的做好书籍管理,在人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人们获取信息。

二、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图书馆中的书籍信息基本上都是显性知识,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的构建和应用,必须要确保全面搜集,整理好各类信息和资源。具体而言,在图书馆的知识地图构建上,要保证全员参与,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都要切实加入建设行列,对地图进行规划,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想法。实际的应用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分析阅读人群的需求、习惯,建立大方、简单、全面的知识地图,并突出数据信息技术大容量的特点,建立庞大的数据系统框架,分类划分知识结构模型。知识整理人员需结合高校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将知识地图中的各个信息进行区域划分,将概念信息与概念知识进行组织,将理科与理科书籍进行组织,按照年代、类型、专业领域等进行归类分档,并注重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减少知识出现孤岛状况。当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知识地图的设计要简单和一目了然,读者只要能够通过地图获得正确的导航,查找到信息的源头即可;其二,要提高知识获取的时效性,不断更新地图中的信息,及时加入新知识;其三,知识地图保持简洁的同时需要能够充分包含所有知识类型,使其做到简单而全面。

三、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积极效果

(一)对高校知识资源建设带来的作用

高校知识地图的建设能够使学校各个专科信息、科学信息、学习信息等资源得到有效总结,改善以往高校图书馆管理出现的信息混乱和信息盲目查询等现象,高校在建设知识地图后,知识查询者可通过知识地图结构来获得信息资源方向,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质的改变。

(二)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

知识地图的应用和推广,改变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单一模式,加快了图书馆的运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另外,知识地图还具有导航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对书籍加以分类,缩短查询的时间,提高书籍的使用效率。

(三)丰富了图书馆知识取得的方法

知识地图的优势相当明显,不仅体现在图书馆知识的管理中,还体现在查询功能的使用上,它能够科学合理的布局信息资料,并运用Push技术充分体现信息之间的关联,将图书信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与此同时,它能够打破信息的孤岛状态,便于学生和教师查询资料,实现信息的共享。

(四)协助高校建立科学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地图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整合到了一起,可以量化的存储信息,对数据做好精细划分。知识地图的构造实质是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各个知识资源进行总结,并且能够对图书馆各个资源做出合理处理与划分,通过计算机技术平台将各个类型资源进行形象呈现,从而对图书馆复杂的知识系统做出明确导向,使读者在查询图书馆知识时,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信息的存储位置。结束语总而言之,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最快的定位资源信息,促进图书馆建设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习卫妮,周晓玉.基于知识地图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J].当代图书馆,2011,02:16-18.

[2]马玉芳,伍思静.知识地图在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9,06:22-25.

[3]韩秀娟.高校图书馆知识地图与成教多元服务平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1:150-151.

[4]徐国良.试论微书评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创新实践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8:103-105.

[5]赵捷.基于知识地图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管理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4,01:67-68.

第7篇:《地图的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三种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2、记住经纬网或指示向标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3、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地图上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2、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地图的能力。

3、初步学会绘制地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

2、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 教学内容:《地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教学难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投影仪或计算机。 课型:多媒体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参考书

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迷语:“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什么吗?(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1、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预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2、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3、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预期:把课桌缩小。

4、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预期:缩小了10倍

(二)进入新课

1、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活动一: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2、(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3、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活动二: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4、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板书)

二、地图上的方向

5、“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略

3)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6、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板书)

1、经纬网定方向

7、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预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板书)

2、指向标定方向

活动三: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指向标↗,判断:科技园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黑板画板图

8、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预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预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板书)

3、一般定向法

9、思考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预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活动四: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预期:1)可用指南针 2)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3)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10、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板书)

三、图例和注记

11、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活动五: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课堂小结: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低地,这些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的?请同学们预习“地形图的判读”。 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第8篇:《地图的运用》教案

《地图的运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2、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材分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而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认识图例和注记则是地图学习必须要掌握的三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辨别方向有两个层次:一是能正确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二是能正确地在地图上辨别两个点的相互位置。量算距离要求能够在各种比例尺的地图上进行正确量算。同时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地图,其内容也会有所差异,因此要求通过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的地理信息差异,根据需要选择地图并能从中获取所需地理信息。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因此能够比较快速的利用经纬线来判断方向,结合生活中常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针对在地图上的方向判断是没有问题的。

学生系统地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计算,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是较为容易的。关键在于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比例尺所呈现的内容详细程度是不一样的,这里需要用心设计。另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正确的地图,并从中获得所需信息,老师应该针对这点训练学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上表示方向的几种方法以及判读方法

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公式和三种表现方式 了解不同比例尺所承载的信息差异 识记常用的图例

2、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正确判读方向

会正确量算距离

初步学会阅读地图的方法,能够从地图上正确查找并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量算的方式,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通过读图、判别等方式,培养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难点: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关系 【设计理念】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形成固定的S-R联结,知道认识事物。在认识地图的过程中,本课的设计用“试误”的方法,让学生“出错”,结合学生的错误展开本课的主要内容:地图的三要素。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点,最终达到会画地图、会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和获取所需地理信息的目的。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该课针对“有用性”进行设计,学会认识地图,学会使用地图,并养成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地图素养。 【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力以解决共同问题,并形成竞争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媒体】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问题引入“课前一画”

学生能向初次到达通才学校的老师介绍咱们学校吗?能在地图上表示初中教学楼和操场之间的位置关系吗?试着将其画出来

二、承转:

老师没法用这地图找到方向,来到校园该往哪个方向走才能到达教学楼呢?

三、自学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28到30页的文字部分,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

老师带领下,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老师给予奖励

四、“对学”——地图上的方向

学生在三幅图(有经纬线的地图、有指向标的地图、一般地图)中尝试着判断两个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老师个别指导

学生之间相互纠正答案,说明理由。老师给予奖励

老师带领下小结判断方向的步骤

五、“群学”——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以冬奥会为主题,引入学习内容,学生就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相对应的问题。老师在小组中个别指导、解决疑惑。

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说明自己的理由。老师给予奖励

老师小结在做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比例尺大小和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六、反馈练习

学生回忆学习内容,并完成导学案的练习

七、课后一画

现在大家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了,那么请再一次仔细地较为精准地画出咱们学校的平面图。

第9篇: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并绘制简单的地图教案

第二课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并绘制简单的地图

教学内容: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并绘制简单的地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完成填空

小红早晨上学时,背对着太阳,她的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2、说一说,你们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二、自学探究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才能让别人看懂方向?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一画吧。

2、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划出路线图吗?

三、小组讨论交流

1、相互看看同学们自己画出的示意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你能看懂别人画的示意图吗?

2、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画才能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呢?我们画简单示意图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绘制地图时,通常按照( ),( )的原则来绘制,并在地图上用( )标出( )。

3、教学例3中,我们应该怎样确定去少年宫的行走路线呢?

4、小组内部交流。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四、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2、说一说绘制简单地图的方法,并完成下面填空。

绘制地图时,我们首先应该选好( ),把选好的( )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的( ),按照( ),( )的原则来绘制,并用( )来表示出北方。

3、请同学们简述一下看简单线路图并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吧。

五、学习反馈

1、请同学们在下面空白的地方用自己学到的东西画一画我们学校的简单示意图。

2、完成课本第5页做一做。 教与学的反思:

上一篇:精神文明创建方案下一篇:欢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