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陕西关中农民收入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 在对陕西关中一个村民小组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制约该组村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上级政府责任缺失,村干部长期空缺,农村企业发展受挫,乡村债务缠身,农产品市场难以把握,村民残疾和非正常死亡缺少救助。提出的建议有:尽快明确管辖权划归问题,通过指标选举村委会,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出让费化解部分乡村债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托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农村“专业化→组织化→企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乡村债务;村干部空缺;农产品卖难;管辖权划归;示范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2006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260元。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7》资料,同年这一数字在中国东部、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为:5 188、3 745、3 283和2 588元,大约是陕西的2.3、1.7、1.5和1.2倍。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上述前3个地区尚在预料之中,但差距如此之大,尤其是低于西部的平均水平确系意料之外。而且这种差距呈逐年扩大态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2005和2007年的差距依次为783、1 203和1 495元。

如果说陕南、陕北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那么陕西关中是否好些呢?关中地区包括4市1区,即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不妨采用公式:

关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Σ(各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市区乡村人口)/关中地区乡村总人口

结合这些地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所公布的数据,不难算出关中地区2006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717元。因此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是陕西关中的1.9、1.4和1.2倍。关中是陕西的“白菜心”,在省内经济最发达,技术力量最雄厚,农业生产条件最好,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却仅仅比中国西部高出100多元,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这就说明,陕西农民平均纯收入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西部也是偏低的,甚至陕西最发达的关中地区也不例外。这一显现不仅应当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广泛讨论,而且也应当引起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动机,对陕西关中一个村民小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并比对该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1]的现场登记数据,对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能对提高该组农民收入有所帮助,对破解关中农民收入增长难题有所裨益。

一、基本情况介绍

本文所调查的村民小组虽紧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但辖属于宝鸡地区。该组地貌呈西北高、东南低态势,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对耕地进行了大面积的平整,因此沿南北方向由低到高依次形成了台塬阶地,南川采用渠水排灌,低塬采用渠水抽灌,中塬采用机井抽灌,北塬无灌溉条件。耕地总面积32.41公顷,可灌溉耕地28.52公顷,约占总耕地的88%。该组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实际登记农户132家,共计580人。据此,该村民小组户均人口4.4人,户均耕地0.246公顷,人均耕地0.056公顷。

该组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主播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1年两料、轮作栽培。2006年小麦播种面积29.4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5.1公顷。在132个农户中,未经营耕地的有3户,转包经营耕地的有4户,其中1户种植苗木花卉,3户种植粮食。与附近的农村相比,该组2006年没有果树和蔬菜专业户。同年该组机耕、机播面积达96%,机收面积也超过了90%,绝大多数农户施用了除草剂。小麦每0.067公顷平均用工26个劳动日,玉米每0.067公顷平均用工34个劳动日,单位面积用工数量比1996年各减少了近一半。

2006年该组21个农户共养殖奶牛55头,户均2.6头。74个农户养殖了413头生猪,户均5.6头。18个农户共饲养了61只山羊,饲养30只、20只的各1户,其余均为1-2只。28个农户养殖了845只鸡,养殖350只的1户,养殖5-20只的农户占75%。上述养殖户没有一家放弃经营耕地,养殖方式均为分户圈养。

据调查,2006年该组在19岁或以上年龄的427个村民中,除去33个65岁以上的老人和34名在校生后,实际上剩余的青壮劳动力328人,约占总人口的62%。在19-60岁的人口中,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69人,约占总劳动力的72%。19-45岁的青年农民247人,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22人,约占青年农民的90%。在所有的19-60岁的劳动力中,2006年他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时间只有3个月,而从事非农生产的平均时间为8个月。56岁以上的农民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即种植业+养殖业。36-55岁之间的农民以农业为主,以外出打工为副,打工地点局限在本省以内。20-35岁之间的农民是外出打工的主力军,打工地点不再局限在本省以内。[2]该组农民具有代表性的分工模式是60岁左右的老人常年在家从事农业劳动,而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

改革开放前夕,该组所在的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就率先成立了农民建筑队,承包了许多楼房建筑工程并取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所谓的“建筑村”致富模式很快在当地得到了推广,成为该组所在县农民致富的样板村。改革开放后,该组所在的村委会还先后开办过铝厂、农药厂、土炼油厂、面粉厂和砖厂,但均以破产或停办而告终,由此造成的欠款大约在20万元左右。1997-2002年,农业税赋增加、各种摊派项目繁多,多数农民又不愿意交纳,村干部被逼曾向信用社贷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随后上级政府不是采取正确的措施,有效化解债务,而是说服银行继续贷款,由于利息贷款数额逐年增大,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在乡村债务和群众不满的双重压力之下,该组所在的村委会1996-2000年没有村干部,2000年以后村干部也常常空缺,至今村支书仍然是乡上派下来的,村长继续空缺,村务主要靠村民小组长与村文书承接。

据调查,该组现在因病致残的有16人,男13人,女3人,平均发病年龄26岁。其中:脑中风6例,小儿麻痹后遗症和先天性痴呆症各3例,骨髓炎2例,肺气肿和聋哑人各1例。近5年来,该组因病死亡的有10人,男性6人、女性4人,平均发病年龄39岁,平均寿命54岁。其中由心脑器官疾病引起的有5人,由精神分裂症和肺气肿引起的各两人,由腹积水引起的1人。1987-2006年,该组先后有18位农民属于非正常死亡,男性13人、女性5人,最小的5岁,最大的60岁,平均寿命31岁。其中自杀和建筑事故各6人,交通和农药事故各2人,溺水和医疗事故各1人。上述44人不仅给家庭成员带来了莫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也加剧了这些农户收入水平增加的难度。

二、农户收入现状分析

2006年该组共有132户,在所有的农户中,仅有3户的最多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最多收入来源于非农工资的高达87户,来源于畜牧业的有23户,来源于非农经营的12户,来源于非农服务的有7户。但是,在收入超过5万元的4个最富裕户中,有3户来源于非农经营户,1户来源于非农技术服务户。因此,非农收入已成为该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真正富裕的是非农经营户和非农技术服务户,而非外出打工户。

毋容置言,在获取农户的准确收入数额时遇到了困难,除属于个人隐私和不愿透漏外,多数农民没有记账的习惯。另外,这些数据也无法准确考证。表1是通过综合平抑后得到的该组农户2007年的收入情况,数值是以下3个渠道所取数据的平均:家庭实地考察和直接座谈,比对农户普查数据,亲戚朋友和邻居的基本估计。尽管这些数据带有一定的估计成份,但得到了多数村民的认可,所以用于分组研究是可行的。依惯例,分组区段指标含下限,不包括上限。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推算出,该组农民2007年的人均纯收入为3 817元,尽管这一数字高出陕西的平均水平,但依然低于全国和附近示范区的平均水平。[3]从绝对数字看,该组农户的户均纯收入达1.68万元,但人均2 645元或以下的农户有101家,占总户数的77%。5万元及以上的农户只有4家,介于3万到5万的只有8家,两组合计不足1/10。依据户数分布图,众数偏左,而且低收入户数接近高收入户数的3倍,属正态分布类型中的偏左分布。

表1中第6组农户以个体建筑公司经营为主,第5组农户以技术服务为主,第4组农户以外出打工为主、畜牧养殖为辅,第3组农户以外出打工为主、种植业为辅,第2组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第1组农户以老弱病残者居多。需要说明的是,表1的调查对象是该组的常住人口,所以反映的是农民本人的实际收入状况。与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农民本人的实际收入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因为村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与家庭成员状况密不可分。试想同样收入水平的农户,即就是人均收入也完全相同,但一个疾病缠身的成员家庭,与一个在外工作可以接济的成员家庭是不可同语的。

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由于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小规模养殖不需要填写就业方式,所以只有252个其他行业的兼业者填写了就业方式,其中雇主4人、家庭帮工6人、自营35人、务工205人、公职2人。在其他行业的兼业者中,务工人数高达81%,因此该组村民2006年的非农就业仍以外出打工为主。但与1996年相比,除打工人数增加、打工时间加长外,打工所涉及的行业也扩大了1倍。另外,农民的就业地点也趋向多元化、理性化,大致情况是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技术特长、年龄较大的农民以就近打工为主,中年农民打工的首选地点范围是市外省内。青年农民以外省为主,就业地点从多到少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山东、青海和宁夏。

通过现场考察,该组所处的自然村内虽有一个T形水泥公路,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多数住户靠土路连通,二是与村外的公路要么夹着1公里左右的土路,要么是常年不修坑凹不平的“石子+泥路”,是农村交通“最后1公里问题”的真实写照。除基本情况部分所介绍的集体经济赤字和村干部长期空缺外,与示范区内的农村相比,这里没有大棚菜,没有托牛场,没有果园和大型养殖户,没有沼气池,也没有农民协会和文化站。截止2006年年底,该组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只有171人,仅占总人数的28%,农民个人上交的合作医疗费与示范区内的农民相同,但集体和国家补贴的费用仅是示范区的1/4。农村信用社与农行给农户的贷款数,农民加入保险的人数皆是零。农村不发寿星证,也没有老人生活补贴,困难户补助与民政扶贫款少得可怜。更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一村一品”,农民至今没有找到好的致富模式。

三、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首先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难。引起这种困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多地少,也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大规模生产后的农产品销售问题。1996年,村干部看到附近有些村民因为种植苹果苗木而大幅度提高了收入水平,所以就选择了两片适宜种植苗木的耕地,并征得经营耕地农户的同意,包括该组在内的两个村民小组,每组把80公顷的耕地全部种成了苹果苗木。在技术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农民的辛苦劳作之后,一年实生苗、两年成品苗,苗木长势良好。但销售市场急转直下,先是价格大幅下跌,接着是5分钱一棵也卖不出去,最后未销掉的苗木只能当柴烧,还赔掉了两年4料庄稼的收成。与此类似还有“超大穗”小麦品种的繁殖,第一年种植的两家农户收入颇丰,第二年跟进的几十家农户则叫苦不迭。猪价高时猪娃是宝贝,农民愿意抱在怀里。猪价低时猪娃满街跑,无人收留。该组也曾发生过小面积的洋葱呕肥、蔬菜喂猪等事件。至于种了果树、又挖果树的现象则时有发生。由于农产品有严格的生产期限和保质期限,对于农产品市场的把握,不仅当地农民力不从心,也常常令附近的教授和专家一筹莫展。[4,5]难怪农民无奈地说,我们种什么都行,就是种不出钱来。

其次是农村企业发展受挫,村民对集体经营毫无信心。该组所在的生产大队率先成立的农民建筑队,虽然效益不错。但经县公安局调查后发现,存在给建设单位赠送农产品的行为,以“行贿”罪逮捕了负责人并撤消了该建筑队。虽然,7年后予以平反,但该建筑队早已人去楼空、名存实亡。不可否认的是,该建筑队为该组村民外出打工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建筑行业已成为该组农民外出打工的首选。该组所在的村委会创办的铝厂由于生产技术陈旧、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倒闭,虽然并没有亏损,但集体创办并管理企业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如果把集体建筑队的消失归咎于政策环境的缺损和执行方面的过失,则铝厂的倒闭则是对集体经营能力的打击和否定。当时已无人能承受得起集体经营的压力,所以随后的农药厂、土炼油厂、面粉厂和砖厂,均以个人承包形式运做。农药厂和土炼油厂在策划方面就存在失误,因为它们根本就不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办不久,双双均以高悬银行债务而告终。[6]面粉厂和砖厂失败的原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承包合同不规范,致使利益相关方经常发生纠葛,终应调节无效而搁浅。二是“红眼病”蔓延,看别人搞得好,就认为事情很容易,都想自己也来试一下。结果每况愈下,面粉厂的最后一位承包人携款逃跑后,村干部将库存的小麦用以抵债,同时又下欠了农户的几十万斤小麦,至今仍未归还。更重要的是搞散了民心,人们对发展集体经营毫无信心。该组村民说:“集体经营不好搞,要致富得靠自己。”这样一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的共同富裕之路——发展集体经济之路几乎被挖断或封堵。

第三是村干部长期空缺,村委会名存实亡,对农民增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村干部长期空缺的内因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群众对村干部缺少信任,因此丧失了支持村干部工作的原动力。二是村干部工作难度增加,许多人不愿意担任村干部。由于村集体企业发展受挫,集体经济不仅崩溃,而且债务缠身。[7]许多人不愿意担任村干部,认为这样的烂摊子不好收拾,此时担任村干部只能充当“替罪羊”的角色。又由于缺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充分支持,村干部工作的难度势必加大,加上政治地位低、经济待遇低,费时多、得罪人多,有时出力不讨好,远不如给自家干。所以,愿意当村干部的人并不多,愿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一意为村民谋利益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三是受利害关系的驱动和户族观念的影响,村委会民主选举时提名分散,投票不集中,导致多次选举无果而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村干部长期空缺,与上级政府的软弱无能或不作为不无关系。从表面上看,村干部的长期空缺,并没有影响该组村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但是,这种空缺实际上对该组村民增加收入相当不利。虽然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也得到了落实,如免除农业税,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粮猪补贴等。但支农项目没有很好地去争取,如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村庄治理方面,农民组织和文化建设等方面。从发展眼光看,村干部长期空缺对实现城乡社会统筹,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极其不利的,有些甚至是致命的。[8]可惜的是村干部长期空缺,至今并没有引起当地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该组所在乡的许多其它村委会干部也长年空缺就是例证。

第四,重大疾病是妨碍农民致富的主要原因,非正常死亡是该组农户返贫的罪魁祸首。该组现在因病致残的有16人;近5年来,该组因病死亡的有10人;近20年来,该组非正常死亡的有18人。该组终生未娶的男性村民现有5人,皆因残疾所致,2008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0.2岁,其中超过60岁的有两人。现在这5人均未吃上五保,另1位83岁高龄的老人,仍未落实到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只能靠侄子接济。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这里刚刚起步,所以无法化解当地农民看病贵的矛盾。[9]对残疾病人的医治和供养,已成为该组引发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令人震惊的是这18位非正常死亡的农民竟然来源于12个家庭,具有一定的连带性,其中非正常死亡3人的家庭有1户,两人的有3户。另外还有1个农户,家里1人遭遇车祸死亡、1人因病死亡,平均年龄只有32岁。与病残、病亡相比,非正常死亡对农民的心理打击更重,经济损失更大。在该组返贫的7个农户中,有5户是由非正常死亡引起的。所以,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当地农户返贫的罪魁祸首。

最后是来自于政府责任方面的问题。示范区与该组所在乡接壤,示范区中心距离该组不到3公里。在示范区刚成立时,就有将该乡划归到示范区管理的传说。可由于种种缘由,该乡至今仍归宝鸡地区的某县管辖。该组距县城接近30公里,3公里与30公里的辐射效果差异是可想而知的,况且两个辐射源也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该县早就认识到该乡划归到示范区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对该乡的关注就会相对少些。据2007年8月21日的《陕西日报》报道, 20日省长袁纯清主持召开第15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同意将该乡划归杨陵区管辖,按有关程序报批。[10]时至今日,又过去了8个月,管辖权依然没有下文。由此可看出该组所在村委会名存实亡,集体经济崩溃,公共服务产品欠缺等实际问题长期存在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当地政府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四、结论与建议

影响该组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市场因素、自身因素和政府因素。其中这3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加大了该组农民收入增长的难度。首先,政府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尽快解决该组所在乡的管辖权划归问题,这不仅有利于示范区的持续发展,而且可使当地农民尽快产生实质性的归属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才能为重新全面设计该组所在乡的规划布局,解决这里长期存在的村干部空缺,农民企业发展受挫,乡村债务缠身,农村公共服务欠缺等实际问题提供前提和组织上的保证。

由于农产品季节性强,生长周期长,即就是对于某些结构性短缺的农产品,待产品收获后往往市场又转变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加之农产品销售时间短,单位利润的储运成本高,农民只能降价甚至亏本销售,严重挫伤了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因此农业部门和上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产品市场深入而仔细的研究,并定期免费发布相关市场信息,以提高农民通过农产品增加收入的机会。该组所在的乡划归示范区后,有利于依靠“农户+企业”的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

如果该组今后存在出让土地的机会,则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提出诉求,以化解该组所在村的债务问题。当然,这些必须在充分保证失地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进行,以充分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可为村委会的民主选举铺平道路。在进行村委会选举前,先要设置村干部评选指标,并结合候选人以前的实际作为和业绩,进行具体打分。打分可分组进行,如党员组、前任干部组、群众代表组,最后扩展到全体具有选举资格的村民。打分过程既是村民明确应选什么样的带头人的过程,也是提高候选人如何当好带头人的过程,待这两个问题真正解决后,大家的意见才容易达成一致或达到比较接近,此时,选举才可能出结果。

新的村委会成立后,应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条例。要以制度作保证,使新的村委会能在党支部的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个人能力,去想尽一切办法,带领群众致富。另外,村干部应加强与示范区科教单位和企业的联系,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化铺路架桥,为农民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地农民也需要转换观念、开阔思想,明确外出打工仅仅是权宜之计,重要的不仅是为了赚钱,要培养自己适应市场的能力,吸收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突破迷信、户族等思想的羁绊,争取自己当老板。只有专业化的生产,才能解决技术难题;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只有企业式的管理,才可提高产品的标准化,才有利于扩大市场;只有农业或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农村才能全面发展,农民才能真正富裕起来。因此,“专业化→组织化→企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过程,该组也不例外,也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该组所在的村委会急需抓两件事:一是修路,二是对困难户的救助。把该村的T形公里与农户和村外的主干公路用水泥路连通,不仅有利于群众出行,还可为农民购买商品和销售农产品提供方便。对老弱病残进行照顾,对困难户进行帮扶,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上级政府也应对上述两件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奉贤区统计局.普查知识问答[EB/OL].[2007-2-5].http://www.stats-sh.gov.cn/fxnypc/moban.asp?id=97.

[2] 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7(1):127-128.

[3]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EB/OL].[2008-05-11].http://www.shaanxi.gov.cn/0/1/9/41/49541.htm

[4]彭泰中,廖文梅.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农产品市场风险研究——从农民承担的风险视角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7(5):9-10.

[5]陈卫洪,朱青.农产品非价格竞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19):83-84.

[6]郑家喜.乡镇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农业技术经济,2003(2):53-55.

[7] 张德强.乡村债务的合理存量及偿还思路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3):67-68.

[8] 郭斌, 王征兵, 张岳,等.村干部职能转变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基于陕西省户县35个村49名村干部的调查[J].陕西农业科学,2007(2):144-145.

[9] 陈向明,陶运堂.金融机构应向农民开办重大疾病治疗贷款业务[J].河北金融,2006(7):41-42.

[10] 陕西省人民政府.袁纯清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EB/OL]. http://www.shaanxi.gov.cn/0/1/9/39/43014.htm

作者:李写一 霍学喜

第2篇: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楚雄市中山镇传统农业生产正初步向特色农产品生产方向转变,受科学技术及商品意识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山镇农业生产在不断加速,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山镇村民近六年的收入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中山镇农民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业产业链短,规模化、产业化能力低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农民增收存在的潜力,从政策及农业产业化角度,提出农民增收的渠道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 中山镇

一、基本情况

中山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山区,海拔861~2370米,年降雨量780~1200毫米,距市府鹿城121千米。全镇含11个村委会,共有住户5527户,全镇总人口28525人。在全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7754人,占总人口的97.3%,非农业人口771人,占总人口的2.7%。

2014年2月,研究小组对楚雄市中山镇哨房村、洼子村、洒巴苴村、中山村、务阻村、六街村6个自然村村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走访、观察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04份;问卷涉及收入来源、收入状况、影响收入增加因素、农民文化程度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农民收入来源可分为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四种类型。

二、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总量

2013年底,中山镇农民总收入1.9126亿元,人均纯收入67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088亿元,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工资性收入759万元,其他收入4024万元。

2、2013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

表1反映的是中山镇农民四类收入来源及其所占比重情况。

第一,种植业收入12088万元,占农户年收入的63.2%,占据主要地位。调查中进一步发现:种植业收入主要以烤烟、魔芋、核桃等常规经济作物为主。2013年间,全镇有75%以上的农民栽种烤烟,烤烟给农户带来的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核桃户均种植核桃40—50棵,60%的农户核桃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全镇有70%以上的农户种植魔芋,魔芋带来的收益在1000—2000元之间。

第二,养殖业收入2255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11.8%。从实地调查看,养殖业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养殖为主,没有规模养殖场,停留在自给自足阶段。养殖业具体户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

第三,工資性收入比重小,由于中山镇地处高寒山区,远离城市,外出务工的农民相对较少。调查显示,2013年全镇工资性收入人群(具备相对稳定工作和外出打工者)共计1046人,工资性总收入759万元,工资性收入仅占农民年收入的3.9%。

第四,其他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份,达4042万元,占农民年收入的21%。根椐实地调查,其他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家庭商铺经营性收入。二是部分农户租地收入。三是政府补贴性收入,含低保、农业政策性补贴等,年人均1200元左右。

3、村与村之间农民收入情况比较

表1反映的是全镇农民总收入中各收入来源所占比重的总体状况。那么,各个村是否都一样呢?根据对所调查六个村的问卷材料进一步整理,得到六个村委会收入来源结构,如表2所示。

总体看,中山镇六个村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一定差距:最高洼子村委会人均8559元,最低六街村委会人均6394元。但以种植业为主(比重63.3%),养殖业(10.8%)、工资性收入(4%)比重小,其他收入(21.8%)占重要收入来源的总体情况和全镇情况基本一致。

六个村委会收入较高的前三名:洼子、务阻、中山分别有矿场资源和相对优越的商业区位优势,这也反映了“无工不强、无商不富”的一般性规律。

三、楚雄市中山镇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存在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农民年收入中,第一产业占63.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明显的发展支撑项目。这就导致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产、供、销三大环节组建困难,造成产业链不完整的残酷现实。另外,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或者缺失的背景下,农民就业和增收途径受到极大限制。

2、产业内部结构不均衡

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而畜牧业比重较小,农民收入来源面窄。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新、优产品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创新能力,扩宽市场渠道是中山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

中山镇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和产品供求信息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现代化生产方式,另一家一户的生产也缺乏科学的投资和管理决策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农户用于购买肥料的费用支出在500—700元之间。在同样情况下,有30%的农户在肥料支出方面达700—1000元。生产技术不纯熟增加了成本,以养猪为例,70%的农户用于饲料的支出费用每头在500—700元之间,20%农户在700—1200元之间,仅10%农户在500元以下。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灾造成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80%以上的农户认为,缺水是目前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但从目前最基本的水利设施尚不到位的现实看,中山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任重而道远。

5、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87.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文盲半文盲人口在农村仍占绝大多数。尤其在中山镇,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农民仅占10%,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90%。

6、政策支持效果不明显

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利民惠民政策,从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但资金安排上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项目多而分散,单个项目补助标准低,支农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如现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性质一样,但补贴下达时间不一致,过于分散的补助资金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增加楚雄市中山镇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抗灾保收、确保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应重视对农业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山镇,首先最有效的是兴修水池,储水蓄水。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鼓励政策,对缺水严重的自然村应鼓励和支持农户修建水池,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其次是村级公路建设,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小村,力争做到“水电路”三通。

2、引导农民更新观念

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的观念问题,如何将常规生产向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方向转变,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做大做强种植业的关键。其次是适度发展养殖业,当地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对发展养殖业十分有利。然后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家庭经营筹划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鼓励和支持成立农产品生产经营民间协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有组织地安排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转移,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3、提高农产品初级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关键在于组织培训农户相应的生产技能。镇政府可培植树立一定的样板户,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参观学习,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当地村民成立现代农机服务经营专业户,在生产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服务,以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劳动强度。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在全面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尽快补充紧缺学科的专业教师,缓解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其次,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術教育。

5、突出重点用好财政资金,改进政府补贴发放方式,酝酿农村重大政策的改革新举措

对于年度财政资金,需着重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位置,克服“撒胡椒面”现象,注重积累效应,逐年夯实农业基础。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不断改进补贴方法,尽量合并发放补贴,增强可操作性,方便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让补贴真正成为各年度生产要素而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村民全民社保、土地承包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进程,以改善农民收入重大政策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建立农民生产致富的政策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洪绪:辽宁省凤城市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 高建民:中国农民概念及其分层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王珊珊:云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2.

[4] 高宏: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2.

[5] 李莉: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报,2007(23).

[6] 曹艳杰:影响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及对策选择[J].特区经济,2006(5).

[7] 曾令秋:浅析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增收[J].生产力研究,2007(3).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奚联光 佳佳 鲁洪菊

第3篇:包头市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调查

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方式由间接方式改为直接方式补贴。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由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资综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4部分构成。改革6年来,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如何,我们以包头市为例进行调查研究。

一、包头市农业补贴、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包头市辖区9个旗、县、区,其中农业旗、县、区主要有3个: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和九原区。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选取这3个旗、县、区作为研究对象。三个旗、县、区共有耕地面积338.8万亩,占包头市耕地面积457.5万亩的74%,2008年、2009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86.23万吨、89.45万吨,分别为2008年、2009年包头市粮食总产量100.1万吨、100.6万吨的86%、89%。这3个旗、县、区的农业补贴和农民收入情况可以反映包头市整体情况。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九原区将部分区域划给开发区,其耕地面积由69万亩缩减到30万亩,3个旗县区的统计数据中,绝对值会受到影响,相对值不受影响。

(一)包头市(3个旗县区)农业补贴基本情况

包头市自2004年开始粮食直补,包头市(三个旗县区)的直补金额稳定,年补贴额在2180万元左右;自2006年开始农资综补,金额逐年扩大,增幅明显;自2007年开始农机补贴,补贴规模稳步上升;自2002年开始良种补贴,2009年使用良种的补贴标准为:小麦、大豆、玉米10元/亩;马铃薯80元/亩,2010年马铃薯调整为100元/亩。4项补贴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补由财政局负责发放,良种补贴由农牧局负责发放,农机补贴由蒙级主管部门负责发放。

从上表可以看出,包头市(3个旗县区)农业补贴总额和人均补贴额在2006、2007和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农业补贴总额和人均补贴额增幅分别为113.08%和155.80%。2004至2009年人均补贴增长额为71.85元,平均增长70.61%。值得关注的是,九原区在2008年进行的区域调整,具体情况见下表:

九原区和土右旗同属包头市管辖,农业补贴政策趋同,补贴金额增长具有可比性。土右旗2007至2009年的农业补贴总额分别为4778.48万元、9551.48万元和10235万元。因此可以判断2009年九原区补贴总额下降是2008年区域调整的结果。调整的延迟会使2008年人均补贴增长偏大,使2009年补贴总额增长偏小。

(二) 包头市(3个旗县区)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农民收入基本可以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耕地收入),工资收入(务工收入),转移支付收入(补贴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统计部门采集的数据仅包括前三项,同时,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相对较低,在此忽略。

我们将包头市(3个旗县区)农民收入构成情况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下表:

表3:包头市(3个旗县区)农民人均收入基本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耕地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但是比重逐步下降;务工收入增幅明显,已经接近农民收入的40%;转移性支付收入稳步提高,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2004年至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额为246.43元,平均增长率为7.09%。

(三)农业补贴收入与补贴收入的差异说明

从本文的数据采集,我们发现了农业补贴收入大于补贴收入的情况。这主要由是两个原因的结果,第一个原因是统计口径差异,补贴收入仅统计了财政发放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补两个补贴,而农业补贴包含四项农业补贴;第二个原因是统计方法差异,补贴收入统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与实际均值存在偏差,而农业补贴以发放补贴金额和农业人口计算均值。我们以土右旗2009年数据具体说明。

2009年土右旗农业人口20.66万人,粮食直补、农资综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金额分别为1588万元、7097万元、1000万元和550万元,人均分别为76.86元、343.51元、48.40元和26.62元,粮食直补和农资综补合计420.38元,四项补贴合计495.40元。2009年土右旗人均补贴收入为382.31元,其中粮食直补70.26元,农资综补312.05元。

由于统计口径造成的偏差为75.02元,统计方法造成的偏差为38.07元,约为10%。

二、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人均农业补贴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这个比例反映人均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现实影响,人均农业补贴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大;第二是人均农业补贴增长速度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反映人均农业补贴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趋势,当农业补贴增长速率大于农民收入增长速率时,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

根据第一部分对农业补贴基本情况和农民收入基本情况的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人均农业补贴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2006至2008年增幅明显,达到了9%以上。农业人均补贴增长率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004至2009年人均农业补贴平均增长71.85元,平均增长率为70.61%,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246.43元,平均增长率为7.09%,这样的增长说明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影响力有待加强。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补贴总额不足

虽然自2004年以来,包头市(3个旗县区)人均农业补贴年均增长率为70.61%,但其在人均收入中的比例不足10%,2009年为200元人民币。美国仅农产品直接补贴就占到销售收入的6%,每位农民年补贴上限为36万美元;英、法等国的农民每年可获得5000美元的直接补贴,年补贴上限为30万美元。相比之下,我们的农业补贴总额严重不足。

(二)农业补贴方式的普惠制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效果不明显

要提高农民收入,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的目的就是通过补贴促使农民耕种优质良种和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目前的农业补贴方式是根据计税耕种面积,设定相应的补贴标准进行补贴。农民拥有土地的多少和补贴标准的高低共同决定了农民的农业补贴收入的数额,而农民在这两个变量上都是被动的。这样的农业补贴方式很难提高农民提高生产力的积极性,能补农,不能富农。

(三)农业补贴发放渠道的复杂性,弱化了补贴的作用

农业补贴设计财政、农牧、税务、物价、银行机构等多个部门,比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补由财政局负责发放,良种补贴由农牧局负责发放。一个单位负责一项或者几项农业补贴,并且相互独立,这不仅增加了发放农业补贴的成本,而且分散了补贴,弱化了补贴的作用。复杂的代理结构也容易滋生腐败。

四、对策及建议

(一)增加农业补贴力度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采用“剪刀差”利润分配方式,完成了工业积累。工业不断成长壮大,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模式,目前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要想我国整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消除二元经济。不仅要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更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改进农业补贴方式

改进农业补贴方式,就是要把获得补贴收入多少的变量一部分交给农民。这有很多种方式。

第一、可以按照产量进行农业补贴。这样可以改变农民目前不管种什么,产多少都拿固定数额农业补贴的现状。补贴和产量挂钩,改变了原有的投入产出结构,只要补贴标准合理,农民会自动选择耕种良种,采用机械化耕种,并且在农作物生长的整个周期投入更多的人力,来获得更好的收入。真正发挥补贴促进生产力发展,富农强农的目标。当然,补贴方式也不能完全与产量挂钩,在播种期也要有相应的补贴,保障农民可以顺利耕种。

第二、可以采用集中补贴的方式,加强对农业大户的补贴。一方面,农业大户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相对优越,对其进行补贴可以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较高的农户,可以租种别人的土地,租金高于原耕种户的耕种收入还有富余。可以加快土地流转到生产力更高的农户耕种和管理,提高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做大做强才能富农兴农。另一方面,对大户的集中农业补贴,有利于监督和管理,降低补贴成本。

(三)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农业补贴的发放

为了消除二元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一定会不断强化,资金往来加大和补贴标准细化是发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粮食补贴的发放、监督和管理工作,减少发放代理层级,真正实现直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中心支行)

作者:李俏文 张健峰 刘永华 金友军

第4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摘要: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到底如何?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在哪里?农民增收的潜力在哪里?又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呢„„带着一系列问题,运用入户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调查等形式,对几个农村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农民 收入 劳动

正文: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实际收入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况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

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

2.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

3.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4.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己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

5.生产成本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

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多

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通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

7.落后的消费意识造成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

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工作的思路不明确

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己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

2.农民的效益观念不强

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以上只是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情况,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农民增收的潜力

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

2.农民已经启蒙性地接受市场经济意识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

3.富饶的土地是农民致富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稳定的保障。

4.国家已具备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

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

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

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

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形成规模经济

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起,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

3.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

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

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硚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

5.继续在农村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可以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

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

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可以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农村就可以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希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结束语:通过本次调查,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我们应该给农民更多的尊重。

参考文献:《乡镇经济》《中国经贸导论》

第5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问卷:

姓名:年龄:性别:

一、 您是:

1、 土生土长的村子里的人

2、 嫁过来的人

3、 迁过来的人

二、你的学历:

1、没上过学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学

6、其他

三、15年前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四、十五年前您一年的收入是:

1、5000元以下

2、5000-15000元

3、15000以上

五、现在您的收入方式是(多选):

1、耕地

2、种菜

3、养猪

4、养鸡(鸭、鹅)

5、养鱼

6、外出打工

7、其他:——

六、现在您一年的收入是:

1、10000元以下

2、10000-25000元

3、25000以上

论文

关于农民收入状况的调研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 ,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农民的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为了寻求答案,2013年7月份开始,以我的家乡——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大稳村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加上我多年来的自身的了解和感受,对全村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农民的收入现状:

15年前,大稳村的农民大部分的收入来源于种植水稻,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在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和访谈中得知,52.2%村民的主要收入为务农,村民以此为基础,寻找其他途径去增加收入。村民在其分得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或改为养殖。农作物多为稻谷,还有有小部分人拥有多一点的土地去种果树,另外,还有一部分家庭靠种西瓜卖西瓜来赚钱;养殖业多为渔业、养猪。即使是这样,村民的年收入还是不高。接近60%的农民年收入不超过10000元。减去各种支出,村民们勉强算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离小康生活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村民的主要任务还是务农,但是务农所得的收入远远不够家庭开销。从调查中了解到,大稳村的村民绝大部分都有了自己家庭的第二副业。10%的村民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有四户人家里有养鸭场;两户人家里有养猪场,9%的村民家里养有几头猪。还有一个老板在村子里办起了一个农场,养兔子,鸡鸭鹅猪等。还有大部分的农民靠着打零工来赚取一些收入。所谓零工,就是在村子里要修河道,除草要请人。还有的是去帮忙捉鸡,建房子等等。大部分是妇女干这些活来赚取生活费用。

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

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

二、第三产业收入。在平时的走访中观察到,不少家的门前都经营一些小店、维修、理发等。村民都是在家干活的时候,就开着小店增加收入。

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调查 中了解到,村民中的年盛者,多有外出打工经历,他们说,外出打工的收入更有利与供养家庭生活。而且现在在村子里,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比较年长的人。我村有40%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男丁的外出务工,其次就来源于庄稼的一些微薄收入。对于外出务工的男丁来说,每年基本上可以为家里带回两万元左右,这部分的钱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四口人家基本的生活、子女的学费以及就医等。之所以说庄稼的收入是微薄的,是因为我村土地少,每户人家所分的土地也就几亩,再加上劳动力外出,或者遇上灾荒,收获的粮食只够家里吃,更不用说拿去换钱了,如今粮食的价格也不高,所以大多数年轻的劳动力宁愿出去,也不愿呆在家里。

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务农收入的确比以往有很好的上涨,但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有时会有所增长,但也很牵强地过日常生活。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持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

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因此,家庭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在乡从事农业经营生产的收入方式在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了解到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是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情况还不是那么地乐观,我们村子农民收入虽然比以前增加了一点点,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水平”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还有一些农村家庭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任然在温饱线上挣扎。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原因:

通过调查来看,我国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从村民中了解到,一个村的耕地面积是根据该村的人口总数划分下来的,然后再按比例划分到每家每户,因此村民要想争取跟多的土地耕作,要不就增加人口数,然而人口数的增 加意味着更大的额外支出。这就造成了村民的劳动力有余,不能更好地务农,争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是租赁别人的土地,又不能保证该年的利润收成。所以,农民想要很好地通过务农致富是有很大的极限的。

4、由于外界的影响,比如说天气、禽流感等等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特别是水稻、蔬菜类的种植和收成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有时候甚至是没有收成。而禽流感就会导致鸡鸭猪卖不出去或者只能低价卖出。无论是哪一个,农民损失都很严重。就拿今年8月分来说,下了好几场大雨,在20-24号这几天,台风来袭,伴随而来的是几天的大雨。村子里16个鸡舍都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损失,其中最严重的是有一家死了一千多只成年的鸡。蔬菜、水稻都被淹了。所以说这也是限制农民致富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5、农家孩子上学、农民看病、物价上涨等问题也会使农民收入增不高。 怎样才能让农民增加收入:

1、农作物作为我们粮食之本,政府应适当提高回收价格,促使务农者有理由继续务农,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政府可适当提供务农者劳动工具及提供保养维修,减少务农成本;政府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根据市场供应变化理性调整自己的生产。

2、政府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分给村民耕作;在耕地分给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的耕作水平,防止个别的土地过剩,使分给更有成效;政府协助,在不允许开垦的山上种植农业果树等。

3、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政策。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不断减轻农民的负担,不断解放思路,寻找农民致富的新方法。还有为想外出工作劳动力提供必要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使之能适应更广泛、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设法为外出的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方便他的外出打工。

4、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建设。在教育上要加大投入,把好乡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一关,树立起一种加强教育的思想;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做好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养成有病就医的意识。还有的就是要农民注意买医疗保险,还有各种其他保险。使得灾害来临时,能将损失减到最少。

我认识到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我应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带回到农村去,并在农村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去帮助去带动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家乡的农民朋友从贫困中迈着大步走进小康,也让更多的农民子弟走出农村,进而更好的服务农村。也希望党和国家,各级政府

和部门出台一些更好的政策,服务农村。

第6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望城县铜官镇太丰村农民收入、支

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年暑假期间

二、调查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太丰村

三、调查对象:__________

四、调查内容:调查了解农民在种植各类作物,牲畜养殖,鱼类养殖等方面的收入情况,以及农民在外务工的收入情况,最后计算出农民的年收入。并对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五、调查方法:首先上网查找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在结合资料的基础上联系家住农村的同学,并在她们的帮助下进入农民家庭了解具体情况。最后填写调查表格以及编写调查报告

六、调查目的:了解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情况,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办法

七、调查人: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广大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普遍有所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次我们的暑假作业便是以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为题进行调查。于是我首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总体收支情况,以从大的方面进行了解。然后与两位家住农村的同学一起到铜官镇太丰村进行实地调查,选取三户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家庭进行调查。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收据显示,我国农户调查人均出收入为2709元,按上、中、下等收入来看,农户人均收入为上等户为3680元、中等户为2799元、低收入户为1582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农牧业。主要是水稻、油菜、玉米、等植物类以及猪、羊、牛、鸡、鸭、鹅等牲畜、家禽类;

2、手艺活。如木匠、瓦泥匠等。像我所调查的铜官镇,作为我国五大陶都之一,这里的居民也大多数都具备些冶陶的手艺。且这类收入一般比较稳定;

3、做生意。包括收购和卖出农副产品从中赚取差价以及开小型的商店、茶馆等,商店多数以经营南食、服装、农药等为主;

4、纯体力劳动。即一些技术含量很低或者不需要技术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收入往往也比较低,很难满足生活所需。

从农民总体消费情况来看,以前农民消费一般仅限于吃、穿、住这几个方面。如今,在出行的方面有所增加,并且也慢慢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娱乐消费。很明显,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逐年地提高。

就我所调查的情况来看。第一个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父亲_____从2009年开始在家经营茶馆生意。由于是经营的第一年,在购入设备等方面开支比较大,所以2009年一年的纯利润为5320元。之前在海旭工厂打工,月工资为800。空闲时便烧制瓦片贴补生活。母亲也在附近工厂打零碎工每月600元左右的工资。同时两人一起照顾农田和家畜,每月生活开支为300至400元。大女儿在外务工多年,现在广州做前台工作,每月1700元收入、700元左右的支出。小女儿现今仍在校就读,每月支出约为600元,学费每年10000多元。

现如今由于建设,农田减少,_____家中也留有2亩田。2009年早稻亩产600斤左右,价格为48元每100斤。晚稻大约为850斤,价格为52元每100斤。由于子女大部分时间在外,只有两人食用,每年自家使用的稻米为800多斤,所以稻谷大部分可以卖出。由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水稻方面2009年的总收入为1600元,除去农业税、农药等成本外,则剩下1200元左右。

除稻田以外,还有自留菜地约0.2—0.3亩,种有空心菜、辣椒、豆角、南瓜、冬瓜等,能够满足家庭需要,且有一定量外售。但收入较少,难以计算。此外,在家畜方面则养有一头黑母猪并下有10头仔猪。黑母猪当初以500元购入。仔猪每只20—25公斤。2009年市场价格为10元/公斤。所以仔猪总价格为2000—2500元。

该家庭在支出方面,主要以生活开支、子女教育、人情开支、医药开支四点为主。娱乐消费、休闲旅游方面近乎为零。从总体上看,虽然该家庭全年都比较忙绿,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没有什么积蓄,一旦遇到病痛、天灾则不得不依靠借债度过,所以也是前几年才将债务还清。

我调查的第二户家庭,户主______在长沙市务工多年,月工资3500元每月开支800—900元。妻子在铜官镇工厂工作有冶陶技术,月收入1000元。闲余时帮_______母亲料理家中农田。家中每月生活开支1300元左右。家中有一儿一女,均为在校学生。其中儿子在校寄宿,月生活费700元。儿女学费每年12000元。

该家庭拥有基本农田3亩,同样以种二季稻为主。2009年早稻平均亩产550斤,晚稻平均亩产900斤。每年自家食粮1100斤。由此可得出,每年该户在农田上的收入约为2096元。除去成本纯利润为1540元。其次,自留菜地为0.2亩,所种的也都是空心菜、豆角等,并能够满足家庭需要。此外养有2只母猪和18只仔猪以及5只母鸡,平均每只鸡每年产鸡蛋进200枚。

该家庭与第一户家庭相比,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在农业上的收入并不比前一户家庭高出太多。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该家庭的主要收入。可见外出务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收入与消费呈正比,该户家庭消费水平也明显有所上升。从生活开支方面看约每年30000多元。除生活开支外主要开支也集中在子女教育、人情开支、医药开支三点上。

第三户家庭,户主_______与三女儿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型超市,日收入约400元左右,是该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妻子料理家中农事,或帮助照看超市。三人每月生活开支2000元。大女儿在长沙市从事会计工作,月收入1900元,每月开销约900元。二女儿大专毕业在望城县从事销售工作,月薪1100元,每月开支约700元。

该户家庭拥有基本农田2亩。2009年早稻平均每亩产量600斤,晚稻平均每亩产量880斤。除去自家食用的粮食1200斤外,还剩下1500多斤出售,价格约为1000元。再减去成本费用,则只剩下几百元。该户在农业上的收入同样也十分微薄。除此之外,还养有5只母鸡、1只公鸡和4只小鸡,母鸡每只年产蛋200枚。

消费方面,由于该户人口较前两户多些,且收入比较可观年生活开支也明显多一些。其次,子女都已经从学校毕业,子女教育上的开支也明显减少。费用主要集中在生活开支、人情开支、医药开支和住房建设上。

综合以上对三户农民家庭的调查其情况不难看出,由于农民手上的农田在减少,农民只能从农业劳动中获得相当微薄的收入,同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都发生了变化。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劳动以外,都会从其他地方赚取一些费用来维持

生活。但由于个人技能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这也就成为了该地农民之间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应更进一步(彻底的)推行农业税费改革。虽然这些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说明国家对农民提高了重视。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的现状。而且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农业税收制度不合理不完善。这些都极易打击到农民的积极性。

2、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农民及时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收益。

3、 让农副产品从单一性趋于多元化。

4、解决农民农业产品的销售问题。

5、多发展养殖方面的农业好手。该地的养殖业明显十分薄弱,且该地养殖厂数量几乎为零,可见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我所调查的家庭支出结构分析表可以发现,该地不论是收入较低的家庭还是收入比较可观的家庭,在娱乐生活方面都比较缺乏。首先这种现象与农民本身所具有的消费观念分不开。认为钱应该花在实地、用在吃、穿、住、行上,即使有多余的钱也会存起来。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从家庭成员务工情况表上可以看到,这些家庭终年都比较忙碌,除了在家务农以外,大多是给他人打工,也就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了。

对于该地农民消费情况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消费与收入是成正比的,要促进农村消费,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提高农民收入。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以上便是我这个暑假在太丰村调查的结果,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虽然想法不够深刻,但也反映出了先进农村的居民经济方面的一些情况,希望日后在政府的帮助之下这些问题能有所改善,也希望看到今后我国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第7篇: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湖南XX大学

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

调查报告

作者:

院系: 年级: 专业: 学号:

1

一.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现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

农村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1、 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仍高达15.2%;农 2

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长1.51倍。第二阶段为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423.8元增加到708.6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长65%。第三阶段是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84.0元增加到1926.1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长1.46倍。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收入增长缓慢、增幅下降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绝对增加值仅为163.3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两年间实际每年增幅分别仅为1.01%和1.69%。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10.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反映出收入水平 3

也相差较大;1985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相差值减至4.5个百分点,相差幅度缩减126%,足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1986~1991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上涨了1.4和1.3个百分点,表明城乡收入增长均进入缓慢阶段;1992~1996年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上下1个百分点之间浮动,最终下降1.3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下降了4.3个百分点,其下降幅度是农村居民家庭的3.31倍;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最小值为1997年的8.5个百分点,最大值为1999年的10.7个百分点,10.7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197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值差。显而易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农民收入状况更加堪忧。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收入是财富积累的源泉,长期的收入差异必然要积累成为个人财富差距。1978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为73.55%,农村居民储蓄占26.45%。1985年,城镇居民储蓄占的比重下降为65.19%,农村居民储蓄比重上升为34.81%,上升了8.36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281 .2亿元,增 4

幅为36.2%,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126.7亿元,增幅为28 .92%,这一切恰好是完成在1978~1985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的最后一年。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年中,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积累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1999年,城镇居民储蓄占储蓄总额的比重上升为81.19%,农村居民储蓄下降为18.81%,比1978年的26.45还低7.64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5438.2亿元,增幅为12.66%,农村居民存款余额比上年增加776.3亿元,增幅为6.76%,增幅相差近一倍。2000年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重为80.79%,农民储蓄存款比重为19.21%,城镇居民储蓄增量减少的原因与储蓄存款利息征税,其他投资市场分流了一部分存款有直接关系,在此显示出的农民储蓄存款比重相对上升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增长幅度的变动情况,进一步说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迫在眉睫。

二.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现状分析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这,农民生产人口严重过剩,大家纷纷出去打工,比如广州,深圳等地,使得青壮劳动力六十,更加阻碍了农业发展。

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乡—崔家山旁边的文川的东部、南部地区,针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展开了调查,发现了困扰农民的两大因素。

1.其一是天灾,主要是干旱。

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个月的时间内,文川大部分地区滴雨未落。这期间正是高粱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灌溉用水的天价又让农民却步,只好眼睁 6

睁地看着庄稼干枯变黄,甚至枯死。也有部分农民舍不得将前期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付诸东流,只好忍痛花钱买水灌溉施肥。这样做也只是确保秋天有一点点收获,其实根本没有盈利可图。调查后我做了如下计算:一季庄稼,至少灌溉两次才能成熟,费用为14元每小时,一般情况下每亩一次要灌溉4小时。这样,每亩花去水费115元左右。另外,每亩需化肥约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虫灾时,农药每亩花费约25元,每亩地总共合计花180元。如将所得产品拿出销售,如大豆,亩产约150公斤,每公斤约2元左右,所得不过300元。去除耕地费、种子费、运输费、农业税等,进农民腰包的不超过30元。所以农民辛勤劳动下来,基本上算是无偿劳动。更何况人多地少,生产的粮食仅能够自己消费,根本无节余去换钱。

这些年林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果业),由于先前缺乏市场经验和战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种无非是红星、金光、国光、富士等老品种,除富士销路好一点外,其他几种则难以出手。因此果农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还要面对卖果难的尴尬。

2.困扰农民的另一因素为人为因素。

在人文因素中,部分领导的决策失误,也给农民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发展果树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种不佳,质量不高,收成小,更换品种或农业结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上述的两种因素,导致农民的人均收入极低,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形成以工养农和以商养农的格局。当然,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盖技术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广。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岳壁乡,两项技术的推广率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陕西作为全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文川地区又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严格地说,以上的情况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通过此次调查,我感慨很多,作为农民的女儿,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广大农民终年劳作的艰辛、痛苦和无奈。不过我坚信,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三.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问题解决

1.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而广之,扩大受益面积,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注意维护改革成果,控制反弹。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要依法征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要严格控制对农民的收费项目,制止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摊派,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2.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需求有限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单纯追求增加农产品总量来支持农民增收已不是上策。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稳定总产量,提高内在质量,大力扩种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使农业从数量型增长向以质量为前提、以 9

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转变: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科技是农民增收的法宝,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科学种田,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展关键性农业科技攻关,并尽快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特别是要加强重大农业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入户率,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明确本地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重点,使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更为稳妥的基础之上。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和文化教育,增强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技术的本领,为不断推出和实施新的农业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4.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障碍,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节,致使乡镇企业效率提高受阻,竞争能力不强。现阶段应该以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推进乡镇企业改革,提升乡镇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用城市化理念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把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非农化。

5.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并辅之以其他财政手段,切实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首先,政府应继续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重点用于水利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农业技术创新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降低自然风险,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其次,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 11

节地区差异、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开发等工作中,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再次,改进财政补贴方式,将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村基础教育补贴等作为补贴重点,并发挥其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非财政资金投资到农业领域,将好处直接落实到农民身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四.参考文献

1.耿明斋,邓淑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J];2002年05期

2.张伟,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

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5期

3.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第8篇:关于农户基本情况及农民收入构成状况

的 调 查 报 告

县委、县政府: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宝鸡调研时关于“必须弄清农民收入的构成”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基本情况及农民的生产、收入、消费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为县委、县政府掌握农村经济形势、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我局在县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的配合下抽调16名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5日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县12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共1933户农民的2007年家庭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程度、住房面积、生产条件、牲畜存栏、收入构成及外出劳动力等55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式,即全县每个乡镇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低排队各抽选一个中等水平的村作为调查点,共抽选12个行政村,对抽中调查村的所有农户采取与乡、村、组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询问调查户、实地查看、电话询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调查。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先后到县城、延安、靖边、

- 1

0.1亩,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其中薯类(折粮)161公斤,户均大牲畜、猪和羊子的存栏数分别为0.5头、0.9头和1.8只。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扣除新型民居建设补贴和土地征用补偿人均57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占33.7%;家庭经营纯收入2368元,占41.2%;财产性收入40元,占0.7%;转移性收入1403元,占24.4%。如果再扣除退耕还林补贴人均纯收入为4518元,较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140元、2645元和2845元分别高出378元、1873元和1673元,高9.1%、70.1%和58.8%,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占42.7%;家庭经营纯收入2368元,占52.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1237元占27.4%;

二、三产业纯收入1131元占25.0%;财产收入40元,占0.9%;转移性收入179元,占4.0%。(见表2)

(四)农村住户生活消费及构成情况。

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3元,扣除新型民居建设支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3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53元,占31.1%;衣着消费支出317元,占7.8%;居住消费支出344元,占8.5%;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174元,占4.3%;交通和通讯支出426元,占10.5%;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697元,占17.3%;医疗保健支出656元,占16.2%;其他商品服务支出166元,占4.1%。(见表3)

- 3

家外出进城创业,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集中办学的影响,进城打工,以便供孩子上学方便。在调查的1933户农民中,全家外出的有488户、共1799人,占总户数的25.2%,扣除退耕还林和新型民居建设补贴及土地征用补偿人均纯收入7355元,较在家农户人均纯收入3756元高出3599元。从外出户情况分类来看:

1、从外出原因看有62.7%的户是由于在家收入低,为了外出创业致富,有20.5%的户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方便,有16.4%的户是随亲外出,有0.4%的户是其他原因外出。可以看出,外出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为了脱贫致富,其次是为了供孩子上学。

2、从外出的地点看,有9.2%的户在本乡镇范围内,有65.0%的户在乡外县内,有13.1%的户在县外省内,有12.3%的户在省外,有0.4%的户情况不明。这就说明外出户的主要地点是县内,占外出户的74.2%,其中有83.4%户在县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户一方面为了供孩子上学方便,另一方面便于经营

二、三产业或找零活打工,同时还由于我县近年来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加,使农民得到了不少的实惠,因而使一些外出户不愿意离开本县境内,有些外出离开本县多年的户已经开始返回。

3、从外出从事的行业看:有6.6%的户从事农业,有14.3%的户从事运输业,有13.9%的户从事商饮业及服务业,有47.2%的户依靠体力劳动打工,有17.4%的户是职工及家属,有0.6%的户情况不明。可以看出外出户从事的行业主要是打工,占总户数的47.2%,这就说明外出户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没有一技之长者较多。

4、从外出的时间看:有

- 5

737元,占10.9%,其他商品服务支出115元,占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出进县城的农民虽然他们的收入高于农村常住户,但他们的生活消费支出也远远高于农村常住户。造成进县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的原因,除正常的生活消费外,用于教育、医疗、居住等消费的支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在居住消费中的房屋租赁费就占到生活消费支出的8.8%,年人均达到594元。在调查的182户进县城农民的居住消费情况中,自有住房的48户,占26%,借住的15户,占8.2%,依靠租赁房屋居住的119户,占65.4%,房屋租赁户年均房租费支出3587元。这就说明房租费也是加重进县城农民生活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

8、从外出户的收入结余情况看:虽然在182户进县城农民的调查中,人均年收入净余额达到3307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有26户占到调查户14.3%的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于年纯收入,依靠举债为生。(见表

4、表

5、表6和表7)。

- 7

了劳动力转移大军的绝对主力。

2、从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以小学及以下的居多,占总数的46.4%,初中文化占总数的39.5%,高中及以上文化占总数的14.1%。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但从外出劳动力文化层次在全部劳动力文化层次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占全部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59.8%,初中文化占全部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的48.9%,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全部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29.5%,这说明,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有绝对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外出从业人数越多,文化程度越低,外出从业人数越少。

3、从外出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看,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主要以打工为主,占总数的33.1%,其次是有一技之长的占总数的21.0%,家务劳动占总数的21.2%,职工占总数的11.4%,商饮业占总数的9.1%,农业占总数的3.3%,情况不明的占0.8%。

4、从外出从业的地点分布来看,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主要在县内,占总数的74.6%,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临时外出从业的,大部分在本乡内,占总数的11.4%,一部分是长期外出从业的主要在乡外县内,占总数的63.2%。其次在省外的占总数11.5%,在县外省内的占总数10.2%。

5、从外出从业劳动力的性别看主要以男性为主,占总数的65%以上。

6、从外出从业的组织形式看,主要以自发性外出为主。(见表8和表9)

- 9

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对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影响较大。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劳动力人均纯收入46832元,初中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23028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10806元,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均纯收入高出36026元。从事

二、三产业和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收入明显高于依靠体力劳动和从事农业的外出劳动力,而且收入差距较大。调查表明,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的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94584,分别较从事打工和农业的收入高出82364元和81017元,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22757元,分别较从事打工和农业收入高出10537元和9190元。

(三)农村居民住房状况。

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户住房质量较高,据调查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7㎡,其中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砖石接口)住房比重占90%以上。

(四)农业生产状况

2007年我县人均占有耕地2.6亩,由于耕地荒芜和种植油料、蔬菜、瓜类、水果、牧草等多种用地,致使实际种植粮食的面积人均不到1.5亩,加之2007年由于受干旱和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25公斤,其中薯类(折粮)161公斤,因而使农民的口粮自给严重不足,有30%的农户家里基本没有余粮,人工种植牧草面积人均不到0.6亩,据此推算全

- 11

万元。庙沟乡米渠村村民温仲海,2007年底羊子存栏35只,全年出栏23只,销售收入12000元,纯收入8000元。王洼子乡狼儿沟村村民赵正佐2007年羊子存栏42只,全年在没有出售羊子的情况下,仅羊绒毛和羊羔纯收入达4000多元。五谷城乡桐寨村村民张彦财,2007年底养鸡存栏20000只,全年出栏20000只,销售收入50万元,纯收入10万元。这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的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

(六)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状况。

1、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不包括土地征用补偿及新型居民建设和退耕还林补贴)。其构成:①工资性收入。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931元,占总收入的42.7%。其中,乡村干部及职工收入人均366元,占总收入的8.1%,外出从业收入人均1565元,占总收入的34.6%。②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368元,占总收入的52.4%,其中,农民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237元,占总收入的27.4%,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20.2%,牧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7%,从事

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131元,占总收入的25%,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47.8%。③财产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40元,占总收入的0.9%。④转移性收入。农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179元,占总收入的4.0%。

2、农民收入的特点。

- 13

入。1000元—3000元的户占20.7%,这部分户基本上没有外出从业和经营

二、三产业收入。3000元—5000元的户占26.9%;5000元—10000元的户占33.3%;10000元—20000元的户占14.4%;20000元以上的户占3.6%,这部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建筑业和商饮业收入以及一些土地征用补偿数额较大的户。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户较多,占总户数的63%,这就说明收入集中在少部分农户中,大部分的农户还没有达到富裕程度,有的甚至没有摆脱贫困。(见表10)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7年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2136元,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低4519元,中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3476元,中等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5177元,中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7681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5742元,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高出9087元,这就说明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低收入农户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相差13606元。(见表11)

- 15

为种粮不如打工,所以一些有文化、懂技术、年轻有为、体力强壮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种地农民多为妇女、老人和病残人员,耕地被闲臵和撂荒的达30%以上,加之主导产业和其他农作物用地,实际种植粮食的耕地人均不足1.5亩。

②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使有限的粮食生产能力难以发挥。要发展粮食生产,就要靠政策、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近年来,虽然国家在粮食产业的发展上提出了好多优惠政策,但由于农民靠种植业的收入较低,对粮食生产的预期收益不高,认识不足,所以投入十分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

③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受到威胁。我县的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较为突出,据调查2007年我县粮食产量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干旱和霜冻的影响。

2、草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①草场退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我县人工种植纯草地面积不足6万亩,且80%都在山坡地带,产量较低,林草混种面积40万亩,现在的利用率不足20%。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羊子产业的饲草需求量。许多养殖大户面临有畜无草状况,一些靠近县境边远山区的养殖大户往往都要靠偷牧散牧来解决这一问题。

②发展草畜产业劳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向老、弱、

- 17

化程度的低36026元。

5、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大

据调查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在调查的1933户农民中,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户占总数的63%,在纯收入水平5等分分组中,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是2136元,较高收入户相差13606元。收入水平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纯收入集中在一小部分农户手中。

五、几点建议

1、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种粮,制止耕地撂荒现象。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对各项扶农政策和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真正地把政府鼓励粮食生产,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措施传达到每家每户,引导农户恢复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其次要向农户宣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粮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料,民以食为天,而耕地又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从而使农民能够将有限的耕地充分的加以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再次,建议政府可以根据农户对耕地荒芜时间的长短采取处罚或组织农户无偿耕种及收回承包经营权等措施,杜绝将耕地荒芜的现象发生。

2、在草畜产业的发展上,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要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一系列符合我县草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办法,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 19

第9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报告一: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报告二: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郭 荣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今后的长远目标。现以上盐湾镇为例,就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了如下的调研。

一、农民的现状和困难

(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党委、政府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农村"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科技因素。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四)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运用综合措施,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富裕的新农村。通过此次调研,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增加农民增收工作。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并把这种重视体现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坚决把主要精力从处理一般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真正投入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当中去,多谋促进农民增收的门路和渠道,切实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力为民所使、智为民所谋。

(二)把全面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转变干部作风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当前的农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解决好农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把干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转到服务上来,让干部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引路人。进一步强化对农民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通过信息指导,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产销动态、价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农民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二是当好明白人。新形势下的农村干部不仅要全面掌握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知识、工业基本常识,还要让农民掌握科学致富的本领,通过典型宣传、教育培训、进村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也具有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较高的农业科技素质。三是当好带头人。新时期的农村干部首先要会干、能干,会富、能富,才能领导和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因此,应倡导乡村干部直接领办、参办项目,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

(三)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树立起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市场主导意识。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要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二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三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是要解决好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现象的发生。

(五)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要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鼓励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有工业优势的,可整合资源,建设工业集中区,形成企业集聚效应。有种植业优势的,可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形成发展种植业的规模效应。有水产养殖优势的,可引导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规模化、合作化的市场效应。

(六)注重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从"多予、少取、放活"三个方面为农民增收提出新思路。目前,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应该是"放活".首先,应该从土地经营方式上放活。农村的现行状况是"家家有田",但是我们要打破"家家种田"的局面,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其次,应从金融环境上放活。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没有资本是不行的,而靠农民原来种田的收益是无法办到的。城市有许多方式的抵押贷款,农村也应创新金融扶持方式,为从事

二、三产业的农民缓解资金困难,让农民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更大的事业。(作者系上盐湾镇纪检书记)

上一篇:加强农技培训下一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