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

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

摘要:在介绍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含义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农业的特征,重点从选用优质多抗作物品种、科学施药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机械节药技术四方面阐述了节药类绿色农业技术,从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技二方面阐述了节肥类绿色农业技术。

关键词:农作物;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生产多施用高强度的化肥和农药,以提高作物产量。高肥高药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农药残留、农田生态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等问题,更严重的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危害人类健康。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绿色转型,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为目标,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具有“现代”“节量”和“少污染”等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

一、绿色农业

(一)绿色农业的含义

在不同的时期,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绿色农业的含义。中国农业大学白瑛在2004年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绿色农业,提出以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较高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严立冬等人在2009年提出,绿色农业以充分利用绿色高科技手段,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绿色产品的农业生产模式。

综合上述分析,狭义的绿色农业是生产绿色农产品,广义的绿色农业是节约资源、注重生态平衡、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维护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以确保农产品安全,推动社会和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总之,绿色农业是指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有利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的特征

1、持续安全性和全面高效性。绿色农业合理使用工业化学品,注重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间的生物系统,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生态、资源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统一,它既注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2、开放兼容性及规范标准化。绿色农业是利用科技发展的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等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视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绿色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农产品,通过实施农业生产全程控制与管理的标准化,如,基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用水质量标准、施用农药及肥料类型及数量,实现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规范市场管理和秩序。因此,绿色农业要加强标准化全程控制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是受保护的多元结合的综合性大农业。绿色农业融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体,生产环境、生产资料及生产过程全程监控和管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农产品高效生产,体现了多学科的综合利用。因此,绿色农业是综合性大农业,是一项复杂的多目标工程,它既包括生态环境系统中大气、土壤和水质的保护与改善,也括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栽培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以及产后实施安全的加工、贮藏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

4、以绿色农业技术为依托,投入成本高。绿色农产品是在生产质量标准全程控制下进行生产的,只有采用绿色农业技术,才能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主要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抗病虫品种选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秸杆还田技术、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机械高效施药技术(无人机施药技术)等,加快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因此,绿色农业生产增加了生产用工的数量,增加了先进机械及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投入,还增加了科学技术研发、信息渠道、生产技术人才类型等投入,大大增加了投入成本。而绿色农产品产出率低,表现为果相对较小、粒瘪、虫蛀等现象,商品性不好,在市场秩序不健全的今天,其产值一般也较低。但随着市场秩序的完善及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认知的提高,更多的人追求食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将会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二、绿色农业技术

绿色农业技术是利用各种技术及技能、机械及工具,实施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通过全程监控生产质量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的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具有现代、节量和不污染或少污染的特征,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绿色化的源头,抓好生产环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生产环节的绿色农业技术,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绿色农业技术,产前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指保护性耕作技术,产后绿色农业技术包括秸秆还田技术、绿色加工技术和绿色贮藏运输技术。产中绿色农业技术涉及面最多,代表性的是节药类绿色农业技术和节肥类绿色农业技术。节药类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有推广高效多抗新品种技术、科学施药技术、机械节药技术等;节肥类绿色农业技术主要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缓控释肥技术。这里只介绍产中绿色农业技术。

(一)节药类绿色农业技术

作物病害几乎伴随作物生长的一生。为了消除或减轻病虫危害程度,多種防治技术不断被创新和发现,且农药施用量不断创新高。节药类绿色农业技术是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如农业措施、生物农药、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等,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效率,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一系列技术。

1、选用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利用抗病或抗虫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培育优质高效的抗性品种,如,抗病品种或抗虫品种、抗除草剂品种,因其抗病虫性较强,能有效降低农药施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且适应轻简栽培,这类技术是绿色农业技术中最经济适用的技术。

2、科学施药技术。科学施药技术是在了解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基础上,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型生物农药、植物免疫诱剂、害虫诱控产品或捕食螨、寄生虫等天敌昆虫产品。其次,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严格操作过程,安全施药、精准施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同时,可使用绿色施药助剂,提高农药吸收量,减少污染。

3、选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主要指物理防治技术及隐蔽的施药方法。物理防治技术,如,采纳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害虫;隐蔽的施药措施,如,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技术。这种防控措施具有成本低、见效快、产品安全的显著特点。

4、机械节药技术。先用节能、低耗、智能施药机械装备,提升施药过程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喷雾、精准施药。精准喷雾是机械节药技术的关键,可避免施药过程的漏药或不能精准杀蟲的缺陷,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二)节肥类绿色农业技术

节肥类绿色农业技术是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同时,采取一系列具有替代或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各种施肥技术。节肥类绿色农业技术目前主要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供肥性能及作物需肥规律,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确定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种类、数量和施用时期。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不仅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使作物增产,而且按需、按时施肥,能大大降低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尤其是氮肥的适量施用,能减少氮肥的淋移,减轻氮肥对地下水的污染,有利于饮用水及农业生产用水的质量安全。

2、选用环保高效肥料。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部分地区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高到180kg/667m2,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0%-30%,表明大量的肥料被损失浪费,且污染环境,降低农产品质量。环保高效肥料主要指高效液体肥料、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肥料、肥料增效剂、新型土壤调理剂,其中缓/控释肥料是利用具有缓释尤其是控释功能的肥料,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从而提高肥效的一种肥料。缓,控释肥料能减少作物生产中化肥施用次数,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大量施入,不需追肥,它具有释放期长效的特点,可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不仅降低作物生产成本,而且降低环境污染。

三、小结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为追求农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收益,施人大量的化肥、农药,污染农产品及环境。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则是以天然的环境为基础种植农作物,大大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降低有毒物质,有利于产品安全。

绿色农业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精耕细作、人畜结合,发展绿色农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的科技问题。农业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变绿色为效益,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作者:刘亚琴

第2篇: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

摘 要:通过构建绿色产业中涵盖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的指标体系,采用2008—2017年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分析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与协同度,再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各系统指标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2008—2015年三系统整体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2015年之后结束磨合期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受制于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水平不足,三系统整体的协同水平处于中等状态;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各指标灰色关联度均值不高,两者间耦合驱动作用不足,制约了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水平提升。因此,建议应整体推进三者协同发展,补齐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短板,完善三系统间监督与反馈机制,从而增强整体协同放大效应。

关 键 词: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耦合模型;灰色关联模型

DOI:10.16620/j.cnki.jrjy.2019.06.007

一、引言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也处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窗口期,其中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被视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路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以来“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 等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成为振兴实体经济、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三大动力。但就现阶段发展情况而言,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更多是处于“单兵突进”的运行状态, 这种状态既不利于各自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 在近年来的实践层面,三者的发展已经凸显出一些现实困境:在绿色金融的实践方面, 主要体现为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冲突,从行业整体来看, 绿色金融产品的服务本质是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但金融机构的自身利润却不会因这种正外部性而增加; 从金融业内部来看,绿色项目投资回收周期较长、收益率较低,金融“逐利”的特征使得绿色金融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要素整合环节和研发创造环节,例如企业、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资源的分散化造成了协同创新合力不够,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弱化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企业的专业化人才不足影响了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 而与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相配套的绿色政策在执行过程也存在“落地难”的现象,尤其是从政府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操作实施缺少更加精细的绿色政策细则, 致使绿色政策实施效果无法达到预期[1]。可见,协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充分发挥三者的整体效能,对于解决“单兵突进”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研究分析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者之间的关联协同水平,以及三者在交互作用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协同推进三者的政策建议,对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术史梳理, 关于绿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 政府绿色产业政策的效果等方面。

(一)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

关于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 学者们认为绿色金融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将绿色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 进而将金融活动绿色化的行为。除了金融产品,Beck等(2016)认为,绿色金融还涵盖基于绿色项目的制度创新, 包括绿色融资模式、制度激励方式、规则制定等[2]。就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温丽荣(2017)研究认为, 绿色金融通过新兴多元的融资模式、政策补贴和配套服务,提高了绿色产业的科技研发水平[3]。另外,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 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企业融资成本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环保意识提高有助于降低绿色信贷融资成本[4]。

(二)綠色技术创新

关于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 郭进将其界定为通过生态保护技术投入到绿色产业领域运营中, 进而创造出新的生态效益和环境价值[5]。余明桂等(2016)认为提高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可以有效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绿色增长[6]。对于如何提高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效率,Miao等(2017)认为要营造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环境, 提高政府补贴来激发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入[7]。尹秀等(2018)对我国工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环境规制促进了企业的工艺创新和技术投入, 但发挥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各大产业之间的有效互动[8]。

(三)绿色政策

绿色产业政策的效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引导绿色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领域,规范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全方位发展[9];二是通过财政补贴促进企业加大绿色研发投入,并出台政策支持绿色环保技术发展、绿色创新成果应用,为绿色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10]。齐绍洲等(2018)对排污权交易试点这一绿色政策进行评价,证实了该政策诱发了试点地区污染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11]。但是王凤荣等(2018)基于2010—2015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分析了绿色政策与绿色金融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 认为绿色财政政策并未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发展[12]。

在研究三者如何协同推进绿色产业层面, 目前仍以定性分析为主, 少有的定量分析方法也仅限于金融与科技两者交互作用的耦合模型。 佟金萍等(2016)通过耦合模型分析了全国省际间金融科技与技术创新的动态耦合关系[13]。在此基础上,谭蓉娟等(2015)测算了战略性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科技的耦合协调度[14]。但现有文献研究多是停留在宏观耦合模型分析和耦合协调水平测算, 缺少微观层面的内生动力分析。

总体而言,绿色金融、技术创新是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绿色政策是引导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 三个系统之间具有相互协同、相互关联的动态发展机制。学术界对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 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没能将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往往只涉及其中一类,即缺少对三系统之间动态耦合关系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绿色产业中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者的耦合关系,再次从宏观角度基于耦合模型测度三者的耦合协同水平, 最后从微观视角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三系统各个要素指标间的关联度,剖析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之间耦合协同的动力因素。

三、理论分析

(一)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的内在作用机理

作为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三类重要机制,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之间内在联系十分紧密。首先,绿色金融既要注重环境可持续发展,又要兼顾金融机构自身的投资收益, 当前背景下绿色产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新型环保产品, 污染企业也需要依托技术创新改良生产模式, 所以环保企业增长需求和污染企业治理需求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经济效益, 进而保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其次,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内在作用是建立于融资端与供给端之间, 绿色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资金量较大, 单单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很难覆盖技术研发需求, 因此需要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的金融支持, 而金融部门在绿色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也需要将资金投向环保科技类企业。再次,绿色政策在影响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基于三种渠道:一是环境规制对“本地—邻地”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15],通过污染产业转移实现绿色发展,但从长期看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措施;二是引导企业通过投资领域变迁进而实现地区间环境治理[16],但从实践经验来看,这种绿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三是“波特效应”, 即绿色政策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进一步, 将绿色金融引入绿色政策与技术创新的分析框架,绿色财政政策通过引导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领域, 绿色金融政策通过规范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而随着绿色金融市场新型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与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合作, 我国绿色政策体系也在不断修订与完善。因此,绿色金融也对绿色政策存在反馈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二)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的耦合理论

“耦合”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对相关模块单元间关联水平的度量, 反映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属性[17]。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会产生循环作用和反馈作用。当三者均处于良性发展状态时,正向循环和正向反馈会产生协同效应, 共同推进整体系统的效应提升;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其中任何一方发展缓慢,都会产生反向循环和负向反馈作用,使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受到制约[6]。

在正向循环作用中, 商业金融机构在绿色政策的指导下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企业在获得绿色贷款和财政补贴后,会向环保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方向投入资金。 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其在市场上获得的销售收入和转让收入都会以收益回报的形式返还企业与绿色金融投资机构, 即完成了正向第一次循环作用。同时,绿色政策与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之间也产生正向循环作用。 我国的绿色政策体系是在不断实践与试点中完善的, 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 绿色金融产品的应用都会促使相关绿色产业政策法规根据现实问题修订与完善, 进而更加科学地引导绿色金融业务与技术创新规范。 因此三者之间存在“金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政策修改与规范——金融产品再创新(技术再创新)——政策再修订与完善”的激励循环过程。

正向的反馈作用也有利于三者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各系统的运行效率。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进行信息共享和职能对接, 有益于金融机构为环保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投融资服务,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而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反馈作用可以对绿色金融、技术创新进行信息传输,更好地提高绿色金融政策、 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实践效果。 总的来看,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通过正向循环作用和正向反馈机制实现了整体协同效用, 提高了三者作为耦合系统的整体水平。

当然, 负向反馈作用也可能出现。例如绿色金融过度投资会使绿色产业出现技术项目的粗犷式增长,导致恶性竞争以及技术的低端化与同质化,严重影响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会使部分企业缺少市场竞争力, 而绿色产业的利润下降会使绿色投资的资金回报率也随之下降, 导致绿色金融资本外流。 当绿色政策过分宽松时,环保企业会过度依赖财政补贴, 那么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效率就会低下, 欠规范的绿色金融产品会充斥于行业市场, 容易引发绿色产业市场的金融风险。所以,反向循环作用和负向反馈机制会使整个系统出现风险波动, 耦合系统的协同水平大幅降低。

综上分析,绿色产业中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三者通过各自之间的循环作用与反馈机制, 形成协同发展的动态耦合关系。当三系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时,整体耦合协同度才可以显现,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构建

1.绿色金融指标体系

对于绿色产业领域而言, 绿色金融具有双重效应, 一方面可以正向激励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低碳制造, 另一方面可通过融资约束的方式对高污染企业進行逆向惩罚。 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绿色产业领域, 故只研究绿色金融对环保企业的正向激励指标,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证券、碳金融等四个一级指标。 而诸如绿色保险之类具有逆向约束性质的指标并未纳入研究范围,另外,由于绿色债券在我国起步较晚, 且数据不具有完整性,也未纳入指标体系中。

(1)绿色信贷。该指标反映商业银行机构对低碳環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参照沈洪涛(2007)[18]的做法, 本文选取21家主要商业银行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08—2017年)以及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2008—2017年)中公开披露的“绿色信贷占比”作为二级指标。

(2)绿色投资。按照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绿色投资指引(试行)》关于绿色投资内涵的界定,绿色投资是促进企业环境绩效、发展绿色产业、减少环境风险的系统性投资行为, 所以该项指标不仅包括绿色风险投资, 还包括政府环保支出,以及环保项目的外商直接投资。故设定二级指标为:绿色风险投资占比、政府绿色产业财政支出占比、环保型FDI占比。

(3)绿色证券。该指标反映证券市场中绿色产业的投资规模。 本文采用绿色股票指数和绿色产业市值进行分析, 前者是证券市场中生态环保板块的重要投资指标, 能够代表资本市场绿色企业的投资热度;后者是反映环保类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融资情况。故设定二级指标为:绿色股票指数个数/中证A股指数总数、生态环保企业市值/A股总市值。

(4)碳金融。由于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还未健全,本文采用清洁发展机制(CDM)交易量来代替碳金融规模。清洁发展机制是国际公认的碳交易机制,是基于减排项目转让来获得CO2减排量。截至2016年8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全部CDM项目为5074项;截至2017年8月,已获得CERs签发的全部CDM项目为1557项。故设定二级指标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批准项目个数。

2.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既要考虑投入指标也要考虑产出指标, 本文设定绿色产业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出两个一级指标。

(1)技术研发投入。该指标反映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涵盖科研项目、技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故设定三项二级指标:绿色生态研发项目个数、绿色企业技术人员数量、绿色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总额。

(2)技术研发产出。该指标衡量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 包括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相关专利技术转让、绿色技术专利数量等。故设定三项二级指标:绿色新产品产值、专利技术转让合同交易额、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量。

3.绿色政策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赵玉民等(2009)[19]以及世界银行关于产业政策的分类方法, 将绿色政策划分为三类:管制类政策、市场型政策和信息披露类政策。

(1)管制类政策。该类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出台的生态环保政策,政策涉及环保标准、环境评价标准、环境监测标准等等,用于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根据管制类政策规定内容,可设置三项二级指标:生态保护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生态监测政策。

(2)市场型政策。该类政策主要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基础, 通过财政政策激励企业绿色发展,引导金融机构绿色投资, 或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因此,可设置两类二级指标:一是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排污权交易政策和绿色信贷政策。

(3)信息披露类政策。该类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出台生态环境的相关发展规划和披露环保类公开信息,来引导社会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督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故设定两类二级指标:生态环保发展规划、信息公开政策。

关于绿色政策的量化分析, 本文做了以下两方面处理:第一,参考黎文婧等(2014)[20]的统计方法,只考虑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 而对“两高一剩” 企业的约束性政策不纳入统计范围。参照祝继高等(2015)[21]提出的政策判断标准,主要统计政策文件中关于绿色产业的“重点支持”“大力发展”“加快发展”“积极鼓励”等字样。第二,关于绿色政策的统计时间界定, 将政策中明确提出的实施时间作为开始时间, 没有明确说明实施时间的则将政策发布时间作为开始时间。

综合考虑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所有指标的可得性、完整性、科学性,研究时间设定为2008—2017年①。 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权重设定(熵值法)通过Matlab2018a软件实现,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二)耦合模型分析

1.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的耦合度分析

首先构建两系统的耦合模型, 设第m个系统的第n个指标为δmn, 当两系统完全耦合时耦合度为1,离差C为0,离差等于两系统标准差除以均值。

Cv2=■/(■) (1)

进一步变形推导可得:

Cv2=■=■ (2)

即两系统的耦合度为:

Cv3=■ (3)

在两系统耦合模型的基础上, 由平面坐标演化为空间坐标可得:

Cv3=■ (4)

进一步变形推导可得:

Cv3=■ (5)

综上可推得三系统耦合度为:

C3=■ (6)

通过公式(3)和公式(6)可计算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两两之间的耦合度以及三者共同的耦合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参考徐玉莲等(2017)[22]关于耦合度的分类区间(见表3),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者的整体耦合度从2008年以来呈稳中上升的趋势, 并于2015年进入了高水平耦合状态,反映出三者经过若干年的磨合期,逐渐产生化学反应并实现协同发展。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 绿色金融与绿色政策之间的耦合度除2009年有轻微波动外,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均于2015年后达到了高水平耦合。 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在2009年、2013年有所下降,随后又回暖上升,于2014年开始进入高水平耦合状态。从变化趋势上分析(见图2),无论是两系统还是三系统, 基本上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均有所下降,三系统的整体耦合水平也受此影响出现下滑, 随着经济回暖和各系统的逐年磨合,各系统均在2015年左右显现出协同发展的良好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作为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却落后于其他系统,这是下一步需要重点加强的薄弱环节。

2.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的协同度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之间耦合作用的协同水平,在两系统耦合模型和三系统耦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发展水平因子Z,进而构造耦合协同度模型。

两系统耦合协同度模型D2、三系统耦合协同度模型D3分别表示为:

Z2=(aδ1+bδ2)D2=■a=b=1/2a= Z3=(aδ1+bδ2+cδ3)D3=■a=b=c=1/3

进而可测算出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的协同度,如表4所示。

按照协同度的分类区间(见表5),三系统的协同水平在2013年之前基本处于中等状态,2014年后逐步进入了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较高协同水平。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长期处于低协同水平、中等协同水平范围,直至2017年才产生较强的交互协同作用。绿色金融与绿色政策、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之间整体协同发展度均处于中高水平,反映出近年来绿色政策的政策效果能够较好与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相契合,协同推进绿色产业发展。从变化趋势上来看(见图3),受制于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协同度不高的原因, 三系统的协同水平低于其余两个系统,没有能显现出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系统协同叠加效应,即未能最终实现“1+1+1>3”的预期效果。

(三)灰色关联模型分析

1.模型介绍

研究不同因素间关联度的常规方法是回归分析、协方差等,但就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这些难以量化且相对复杂的指标来说,常规计量分析方法难以适应。鉴于三系统间各微观因素间存在灰色关联,可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系统间各因素的关联互动作用。 灰色关联模型是基于微观主体的角度,测算不同系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按照灰色关联理论,首先对参考序列X0(k)和比较序列Xi(k)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测算参数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系数γ0i。

γ0i=■ (7)

在公式(7)中,?驻0i(k)为比较数列Xi(k)的每一个点与参考序列X0(k)的每一个点的绝对差值,?驻(min)为第二级最小差,?驻(max)为两级最大差,ρ为分辨系数(ρ>0,一般取0.5)。

為了更好地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整体性比较,将关联系数γ0i求平均值得出灰色关联度d0i:

d0i=■∑■■γ0i(k),k=1,2,3…N (8)

2.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指标关联度分析

根据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Matlab2018a软件计算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之间的关联度如表6至表8所示。

按照关联度的分类区间(见表9),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大部分处于中等关联状态,关联度高于0.7的指标只有两个,反映出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的微观要素缺乏互动联系。 相对而言,绿色金融与绿色政策、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的指标关联度要高出一个等级,很多指标都处于“较强关联”的状态,尤其是绿色金融与绿色政策的要素关联更加紧密, 大部分指标都处于0.5至0.7之间。为了进一步分析系统间耦合的驱动因素, 本文将三系统的各指标平均关联度进行排序, 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微观要素的灰色关联度(见图4至图6)。

从图4中可以看出, 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之间绝大多数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均值都低于0.6,只有绿色信贷占比、绿色技术专利数量超过0.6,但仍未达到较强关联状态。进一步分析,作为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绿色风险投资、政府绿色产业财政支出等重要指标的关联度却均处于中等水平;在技术创新领域,绿色生态项目研发、绿色企业技术研发等关键因素也都处于中等水平, 这就造成了两系统之间耦合水平的下降, 使绿色金融的资金配置效率降低, 资本无法高效进入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领域。

从图5中可以看出, 绿色金融与绿色政策之间大多数指标均值大于0.6,其中生态环保发展规划与绿色金融的灰色关联度最高, 反映出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顶层设计有效地促进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凸显。另外,绿色股票与绿色政策的关联程度也处于较强水平, 反映出在资本市场绿色产业板块发展与政策引导密切相关, 这些指标也成为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政策耦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图6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与绿色政策之间的各个指标较为均衡,且都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绿色生态研发项目与绿色政策之间关联度较高, 这体现出企业的绿色发展导向与政府政策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绿色生态研发紧密围绕国家出台的政策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绿色政策聚焦绿色产业的发展新趋势, 适时完善修订现有政策不足,进而引导绿色生态项目更好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耦合水平偏低的症结可能在于, 绿色资金与绿色技术之间缺少一条能够打通“资金链、产业链、技术链”三链融合的通道。当前,虽然绿色信贷、政府绿色财政支出、绿色风险投资已经初具规模,但监管机制的欠缺致使绿色财政款项层层拖欠、 企业绿色研发经费乱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造成了绿色金融资金的绩效低下,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所获得的资金并不多。同时,绿色技术的成果转化率、应用率偏低,导致经济收益不足, 进而影响绿色投资的可持续性。 因此,监管不到位带来的资金不通畅、 机制不成熟带来的成果转化不高导致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耦合效果不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者耦合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先后采用耦合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对三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通过耦合模型对三系统的耦合度进行测算,2008—2015年三者整体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2015年之后结束磨合期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 受制于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水平不足, 三系统整体的协同水平处于中等状态。 二是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间各指标灰色关联度均值不高,两者间耦合驱动作用不足,制约了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的耦合水平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形成与绿色产业相衔接的“金融链+科技链+政策链”三链协同体系。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要统筹推进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和绿色政策,注重三者的协同放大效应,不应单兵突进。建议在国家绿色金融试验区、 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加强制度创新,尽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三链协同发展经验。

第二,补齐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之间协同发展短板。一是完善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激发绿色风险投资基金与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的要素融合, 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流动。二是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综合体机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以技术创新带动经济效益, 有利于绿色金融投资的可持续性,形成互动互助正向循环。三是注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甄别、 环保企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完善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绿色政策三系统之间的监督机制与反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政策绿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确保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效用,提高企业绿色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要全方位监督绿色金融资金的动向,切实做到监管全覆盖、无死角。另一方面,完善绿色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绿色金融、技术创新的政策效用,政府部门应根据绿色金融市场、绿色企业反馈信息修订完善绿色政策, 从而形成系统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2]BECK T,CHEN T,LIN C.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Bright and the Dark Did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16,72(2): 28-51.

[3]温丽荣.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40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31(1):45-50.

[4]邱牧远,殷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業ESG表现与融资成本[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108-123.

[5]郭进.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波特效应”的中国证据[J].财贸经济,2019(3):147-160.

[6]余明桂,范蕊,钟慧洁.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5-22.

[7]MIAO C,FANG D,SUN L.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ources,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17, 126(7):153-161.

[8]尹秀,刘传明.中国工业创新能力的行业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5):110-120.

[9]陆旸.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J].经济研究,2011(7):42-54.

[10]沈洪涛,马正彪.地区经济发展压力、企业环境表现与债务融资[J].金融研究,2014(2):153-166.

[11]齐绍洲,林屾,崔静波.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能否诱发绿色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8(12):129-143.

[12]王凤荣,王康仕.“绿色”政策与绿色金融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8(5):1-14.

[13]佟金萍,陈国栋,曹倩.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6(6):18-23.

[15]谭蓉娟,刘贻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效率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4):110-115.

[15]董直庆,王辉.环境规制的“本地—邻地”绿色技术进步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00-118.

[16]沈坤荣,金刚,方娴.环境规制引起了污染就近转移吗? [J].经济研究,2017(5):44-59.

[17]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8(3):79-93.

[18]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9-16。

[19]赵玉民,朱方明,贺立龙.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85-90.

[20]黎文靖,李耀淘.产业政策激励了公司投资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4(5):122-134.

[21]祝继高,韩非池,陆正飞.产业政策、银行关联与企业债务融资——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5(3):176-191.

[22]徐玉莲,于浪,王玉冬.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15):15-20.

Green Fin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reen Policy

——Based on the Coupling Model and Gray Relational Model

Wang Re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nan 250002, China)

Key words: green fin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een policy; coupling model; grey relational model

(責任编辑、校对:李丹)

作者:王韧

第3篇: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增长

摘要探寻合理的环境规制手段与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绿色经济转型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市场激励型和命令控制型两种环境规制手段、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基于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以2006-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双重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影响以及转移机制,并对其传导效应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不仅取决于环境规制强度,也取决于环境规制类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在超过阈值时呈现出线性向非线性转换的特征,并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②两种环境规制手段均在超过一定的阈值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且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在高、低体制转换中呈现非线性关系;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著大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且在东部地区市场激励型规制手段已跨越阈值且对绿色经济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③传导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手段与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经济的两大推手,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通过激发绿色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因此,本文提出根据不同的规制手段设计差异化环境规制强度,发挥市场激励手段对绿色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研究为完善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的环境规制政策研究框架、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经济;面板平滑转移模型;中介效应

我國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资源与环境的 双重约束,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理念,“绿色经济”这一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同时,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 划中,在涉及发展问题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也处处体现出 “绿色”这一核心理念。绿色发展俨然成为现代经济高质 量发展背景下的首要发展理念与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式。 而面对以往环境与经济此消彼长的怪圈,绿色技术创新成 为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力手段和有效衔接者⑴。 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不同的作 用机制,对于解决环境问题自然也有着差异化效果。因 此,如何通过制定适当的环境规制工具倒逼企业进行绿色 技术创新从而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产品的高技术质量,进 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绿 色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1文献综述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与不断恶化,我国早在 1983年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作为最早将环境 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⑵,中国越来越重视 由过往高能耗与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自然与 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增长的绿色经济转型。鉴于环境污 染问题的外部性以及环境的公共品属性,环境污染问题很 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环境规制就成 为弥补市场失灵,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突破。但从长期来 看,想要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要依靠技术进 步⑶,尤其是以绿色技术为导向的创新⑷。然而,目前我 国还有亟待解决的诸如贫困人口数量巨大、社会福利水平 偏低、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全实现等问题,这也意味着 我国在利用环境规制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必

须将经济增长问题纳入考量。同时,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 的动力,在当前中国难以继续承载粗放式经济发展的背景 下,亟需依靠创新驱动保持经济增长。因此,在绿色及可 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历程中,环境规 制和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平衡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 两大关键要素。

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 点,传统的新古典学派认为,环境规制手段会增加厂商的生 产成本,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下降[5]o大量文献从静 态角度出发,强调环境规制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负面 影响,增加了企业的“遵循成本”,降低了厂商的生产率以及 竞争力回。而以Porter等⑺为代表的学者从动态角度出 发,认为环境规制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倒逼企业进 行技术创新并且使生产效率提升,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即 著名的“波特假说”,并得到了大量学者的证实叫。此外,还 有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并 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门槛现象㈤。

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那 么,环境规制政策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 影响?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有相关学者进行了探究。例如, 刘和旺和左文婷如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 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原毅军等[11]将环境规制手 段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经济 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不仅取决于环境规制强度,也取 决于环境规制类型。而在绿色技术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 方面,一部分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并对创新驱动影响经济质 量进行了实证检验,但结论并不统一?。

不难发现,传统的文献研究重点关注环境规制政策、 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两两关系研究,而普遍忽视将其三者 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未重视绿色技术创 新在环境规制政策与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衔接作用。另 外,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已有文献将环境规制进行分类,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 分析仍需进一步细致研究。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 文的拓展工作如下: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将不同类型 的环境规制工具、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纳入同一研究 框架,对三者之间的关联进行综合考量;其次,在变量选取 上,本文借鉴《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4—2017)》的 绿色专利分类方式,以“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环境材料、替 代能源、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循环利用、新能 源、绿色建筑、绿色管理”为关键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 专利检索及分析服务平台上获取相关专利数据,对绿色技 术创新进行衡量。这一衡量方式与目前大多数文献所采 用专利数据对技术创新衡量相比,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技术 创新能力,也凸显了 “绿色”的相关概念;第三,在研究方 法上,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PSTR)模型,对不同类型环 境规制手段与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关系进 行实证检验,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对环境规制、绿色技 术创新、绿色经济三者之间的中介传导效应进行识别。

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及绿 色经济的作用机理

2. 1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根据现有的理论,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既 有“创新补偿”E,又有“遵循成本”效应⑹,其作用路径 见图1。

“创新补偿效应”的大小决定着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 创新的影响方向,即环境规制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在 于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创新补偿”是否足以 弥补企业为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成本[2]o而基于 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会不 尽相同。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主要是以排污费收入、环境 税收等手段为依托,其目的在于借助经济激励手段增加企 业的成本,倒逼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这一手段 利用“污染者付费原则”,间接达到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 目的[13:。而以法规政策、地方性标准规章等为手段的命 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其特点为强制性、命令性。它以行政 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遵守相关规定,对于违反标准的企业 进行处罚[14]o

企业作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目标往往是利 润最大化。企业在面临政府对污染物进行排放限额、征收 排污费等市场激励型规制手段或者规定环境准入条件、设 定环境技术标准等命令控制型规制手段时,为了达到利润 最大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一般会选择直接投入资金控制 排污水平或者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以达到污染减排的目的。 考虑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 高等不利因素,此时企业可能选择关闭一些高污染的项目或者直接投入资金进行污染治理;而在严格的环境规制强 度下,企业不得不将一些生产所需的要素投入到减少污染 排放的非生产性活动中[15],从而带来企业的绿色技术创 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说1。

假说1: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依据规制强度的变 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呈现非线性关系。

2.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影响机理

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其最终的落脚点是服 务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绿 色经济的增长。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作 用过程比较复杂。这是因为绿色经济将资源利用和环境牺 牲代价纳入生产过程中,并综合考虑了资源的投入和非期 望产出[16]o这直接导致了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 响面更大,对其影响的方向性也更加不确定。一般来说,环 境规制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影响是以环境成本和以绿色技术 创新为传导机制综合作用实现的,其作用路径见图2。

从环境成本的角度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会增加企 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成本,从而使产品成本增加, 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挤出企业利润;同时,环境规制 强度的提升会使企业增加用于减少污染的资金,挤占企业 原本的生产性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17]o从绿 色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一般来说,绿色技术创新在初期会 呈现出高成本、低收益、长周期等特点,所以初期的绿色技 术创新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并且会对其他类型的创新产生 挤出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一方面,从长期的角 度看,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升企业的生产 效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 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绿色经济發展。因此,环境规制对 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是难以确定的。由上述分析,我 们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说2和假说3。

假说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手段依据规制强度的变化 与绿色经济呈现非线性关系。

假说3:环境规制通过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传导变量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3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及绿 色经济的非线性分析

3.1面板平滑转移模型设定

环境规制类型和强度的不同,可能导致其对绿色技术 创新和绿色经济的影响效果也不同,为检验市场激励型环 境规制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 存在的非线性影响,大多数学者在进行变量之间的非线性 研究时,通常采用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PTR)模型。 而面板平滑转移模型(PSTR)则是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进 一步拓展,它用一个连续的转移函数代替了面板门槛模型 中离散的示性函数,不仅可以更好的把握面板数据的截面 异质性特征,还允许参数随着转换变量的变化进行连续且 平滑的非线性转变。本文参考Andres等[19]提出的面板平 滑转换(PSTR)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 新和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同时考虑到绿色经济和 绿色技术创新可能存在滞后效应,本文将绿色技术创新 (GTE)和绿色经济(GEPI)的滞后一期纳入模型构建动态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构建的动态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如下:

GTE".=国 + aGTE.i +尻 ER” +0A“ +

(aGTE"_[ +尻 ER” +0耳.)

C( ;y;c) + sit (1)

GEPI” =国+ aGEPI'i +/% ER” + /3iXi:l +

(aGEPLz +0。ER“《 +"“)

C( %,.;") + eit (2)

其中,X”为控制变量集合,分别包括城镇化水平 (URB)、产业结构(INDU')、对外开放程度(FDI)、政府干 预程度(GOV)以及物质资本投入(RD),转换函数6( %“; y,c)是一个连续且有界的逻辑函数,其值在。~1之间连 续变换。当转换函数C(牝;y,c) =0时,模型处于低体 制;当C(=1时,模型被称为高体制;转换函数值 在0和1之间进行平滑转换,从而模型也在高低两个区制 之间进行平滑转换。是转换变量,其大小往往决定着转 换函数处于何种状态,本文选取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FEE)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LAW)为转换变量。y是平 滑参数,它代表着转换函数从一种机制进入到另一种机制 的速度也即调整的平滑性。c是位置参数,是状态进行转 换的临界值。

鉴于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不仅受到环境规制的 影响,还受到包括城镇化水平(URB')、产业结构(INDU)、 对外开放程度(FDI)、政府干预程度(GOV)以及物质资本 投入(RD')在内的诸多其他因素影响,故本文选择上述变 量作为控制变量。/表示第/个地区/表示第t年,所表示 固定效应,气'为随机误差项。

3.2变量选取、数据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3.2.1关键变量测度

(1) 被解释变量。包括:①绿色技术创新(GTE):本文 借鉴《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4-2017 )》的绿色专利 分类方式,以“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环境材料、替代能源、 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循环利用、新能源、绿色建 筑、绿色管理”为关键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及 服务平台上获取2006-2016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市 的专利数据,并对绿色专利取对数表示绿色技术创新。② 绿色经济(GEPI):本文借鉴李江龙、徐斌[20]对于绿色经济 的衡量,基于Chung等心、Oh网提出的全局生产技术条 件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GML)对我国的绿色经 济进行测度,其值越高,表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投 入产出数据及相关说明见表1。

(2) 解释变量(阈值变量)。包括:①市场激励型环境 规制(FEE)。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一般是通过排污费征 收、排污许可证交易等手段通过市场发挥作用。鉴于我国 排污费征收制度已发展的相对完善并考虑到数据可得性 问题,本文借鉴张倩'曰的做法,选用排污费收入的对数表 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②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LAW)O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往往是国家通过强制 性政策法规对企业等进行管控,从而达到环境管制的效 果。国内学者多用受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颁布的环境规 制法规政策数量等来衡量。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参考李斌 等㈤的做法,本文采用各地区颁布的环境法规、地方性规 章以及环境标准个数衡量。

(3) 控制变量测度。包括:①城镇化水平(URB),用 各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城镇化水平;②产业 结构(INDU),本文利用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 值的比重衡量产业结构;③对外开放程度(FDI),以各地 区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当年GDP比重表示对外开放程度; ④政府干预程度(GOV),本文采用各地区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衡量政府干预程度;⑤物质资本投入(RD),本文用各 地区R&D内部研究支出占GDP比重表示物质资本投入。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本文选用 2006-2016年间我国30个省、自治区、市(不包含港澳台 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上所有数据来 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 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3.2.2 变量统计性描述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从表中均值可以看出, 过去十几年间我国地区绿色经济保持较高水平,接近。.9; 同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均值也较大,这也侧面反映 了我国排污費征收制度的相对完善。另外,我国城镇化水 平均值虽突破50%,但标准差较大,说明我国各地区城镇 化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另一方 面,绿色技术创新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标准差也反映 出我国各地区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实施环境政策法规 方面的地区不平衡性。

3.3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3.1 非线性检验

PSTR模型首先需要对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进行检 验。本文借鉴利用LM、LMF、LRT三个统计量对上述构建 的四个模型进行非线性检验,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在 H° = 0;g方=1时,模型(la)和模型(2b)在1%的显 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模型(lb)和模型(2a)在5%的 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这表明所有模型均是至少有 一个位置参数的非线性模型,故选择PSTR模型是适合 的。也就是说,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命令控制型环境 规制设为阈值变量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绿色 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进一步 检验发现,在 :y = l;g:y =2 时,模型(la)(lb)( 2a)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了原假设,模型(2b)在1%的 显著性水平上接受了原假设,这表明上述模型的最优转换函数个数均为一个。

3.3.2 估计结果

在非线性检验完成后,须确定门槛参数的个数,本文 通过Andres等[19]提供的方法,经过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 模型均存在一个最优门槛参数,即最优m =1。PSTR模型 属于非线性模型,并且含有未知参数y和c,采用普通最小 二乘法(OLS)进行估计是有偏的。本文采用网格点搜索 法进行参数估计,首先通过去均值的方法消除固定效应, 然后通过网格点搜索方法得到使模型残差平方和最小时 与之相对应的参数y、c,即为最优的参数估计。在确定了 平滑参数和位置参数之后,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S) 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具体见表4、表5。

由表4、表5可以看出,四个模型中核心解释变量的估 计结果几乎全部显著,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 创新和绿色经济增长均存在双区制影响。不仅如此,城镇 化、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物质资本投入、外商直接投 资在不同的模型中,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影响也 存在相对显著的双区制非线性特征。具体而言,结合模型 (1)(2)可以得出,在模型中位置参数的两侧,市场激励型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由负向转为正向,且 其转换速度为13. 126 4,转换速度较快;市场激励型环境 规制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影响系数同样 由负转正,其转换速度分别为3.441 5和0.4767。为了更 形象刻画随着转移变量的变化,模型由低区制向高区制的 转换,图3、图4绘制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 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平滑转移函数图。

结合表4、表5与图3、图4可以看出,当市场激励型 规制强度处于低于门限值(8. 557)的低区制时,随着规制 强度的增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抑制作 用;当规制强度处于高于门限值的高区制时,规制强度的 进一步提升对绿色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并且结合图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转移函数图可以 看出,随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转移函数值 由。向1的转换速度很快,这表明此时转换趋向于简单的 两机制PTR模型。当规制强度处于低于门限值(9. 394) 的低区制时,随着规制强度的增强,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呈 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当规制强度平滑转移到高区制时,规 制强度的进一步提升则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结合图4分 析可知,随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转移函数 进行转换的速度较为平滑,且我国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大 多处于由低区制向高区制转移的中间区制。究其原因,主 要是当政府制定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较弱时,企业为了 获取更高的利润往往会选择抽取资金进行治污减排,在短 期内将减少企业进行创新的资金投入,故而会降低企业当 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同时会对绿色经济产生抑制作 用。但从长期视角看,政府出台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进 一步增强,超过一个特定值后,直接抽取资金进行治污减排不再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为了长期的 治污效果以及长远利益,必然会尝试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 人,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利润弥补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的资金投入。此外,政府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力度 越大,势必会将部分企业挤出市场,这就导致企业在市场 集中度更高的状况下愈发重视绿色技术创新以保有市场 竞争力。正因如此,在更加严格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作 用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这也将直接导 致我国绿色经济的提升。由此可见,假说1和假说2对于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成立。由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可知,城镇化水平(URB)和对外开放水平(FDI)分别与绿 色技术创新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这也要求我们在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时要同时推动城镇化进程,以及提 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在对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 物质资本投入(RD)与绿色经济同样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关 系,表明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适当提高物质资本投 人可以更好地促进绿色经济增长。

从表4可以看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 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命令 控制型环境规制一般是通过政策、法规、命令等对企业进 行强制性要求。而环境立法往往是通过抑制低生产率企 业进入和促进低生产率企业退出而达到优化企业之间资 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因此,环境立法一般只有对高研发 强度的企业才会起到优化行业资源配置的作用'㈤。故 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下,低生产率企业被限制在 外,而高生产率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往往更长。 因此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与绿色技术创新的非线性 关系并不显著,假说1对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并不 成立。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经济非线性关 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存在一个门 限值2.521。当规制强度处于低于门限值的低区制内,其 对绿色经济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当规制强度转移到高 区制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将会显著促进绿色经济。 随着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相应转换函数的 转移速度较低,且我国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大多处 于由低区制向高区制转移的中间区制内。其原因可能在 于低强度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常常意味着法规政 策等的少量出台,而有效的法治体系同时依赖于文本立 法与执法实践[27],环境立法的效果更取决于实际执法的 严厉与否。而中国,书面立法在实际中普遍存在“非完全 执行”的情形[28]。此时规制手段将会对绿色经济产生抑 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一般是由于执法力度不到位导 致低效率企业治理负担加重,加之高强度的行政压力等 直接或间接抑制绿色经济的提升。而当命令控制型规制 强度提高时,就会直接通过设置高门槛限制一些高污染 低效率的企业进入,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强 度的行政手段还可以通过责令关闭、停业整顿、吊销许可 证等强制性手段促使资源流向更加清洁高效的生产部 门,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提 升从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增长。

通过对比分析市场激励型和命令控制型两种不同的 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影响。我们 可以看出,模型在由对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经济产生抑 制作用的低区制通过平滑转换到促进两者的高区制后,无 论是对绿色技术创新还是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市场激 励型环境规制的估计系数都显著高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 制政策。这一结论说明了以市场手段为基础的市场激励 型环境规制政策在推动我国进行绿色发展方面效果显著, 这也与我国所提倡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强制 政策相契合。

3.4地区异质性分析

鉴于中国各区域环境规制水平及程度的发展差异,本 文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研究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 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参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分组 方式,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湖北、辽宁、上海、江 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区市,中部地区 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 个省区市,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 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1个省区市。限于文 章篇幅,本文只列示出核心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具体内 容见表6、表7。

由表6可知,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方面, 东部地区基本与全国水平保持一致,这表明在我国东部地 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表現为跨越阈值后促进绿色技术 创新的发展且相关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这可能由于我国 东部地区依托其固有的经济、地理、技术等优势,市场激励 型环境规制手段在东部地区执行得到有效实施。

而在中部地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 的影响持续为负,且超过阈值水平11.511后,影响显著为 负,在命令控制型规制方面,中部地区经历了一个在低区 制显著正向影响向高区制显著负向影响转换的过程。其 中可能的原因在于中部地区经济水平一般,企业大多为劳 动密集型,在面对以排污费征收为代表的市场激励型规制 的约束下,没有足够的资金与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行创新, 从而只能挤占企业的生产资本进行治污,而强制性的命令 控制型规制则可以帮助中部地区限制高污染、低效率企业 的进入,通过责令关闭、停顿整改等手段保护现有企业,促 使资源流向更加清洁高效的企业,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优 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西部地区的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走向与全国水平保持一致, 其命令控制型规制手段的非线性影响与中部地区的走向 一致,但均不显著。

表7的结果显示,在对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影响方面, 东部地区的市场激励型规制手段在高低两个区制均对绿 色经济有着正向影响,且在高区制内十分显著;命令控制 的非线性影响走向与全国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这表明我国 东部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仍需增强以促进绿色 经济进一步发展。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较 高,大多聚集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企业,该种企业在面临以排污费征收为代表的市场激励型规制手段约束 时,往往从长期利润出发,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减 少污染,从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市场激励型环 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走向与东部地区基本保持一致, 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在高低两个区制均为正但 均不显著。在西部地区,两种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经济的 非线性影响均和全国水平保持一致,且均十分显著。

3.5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前文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用环境污染治 理投资额和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案件数重新衡量市场激励 型环境规制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并采用PSTR模 型对式(1 )、式(2)重新进行估计,将结果与表4、表5进行 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还是对 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影响,其估计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因 此,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都是稳健的,估计结果再次 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4中介效应分析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可 能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这一 传导机制作用于绿色经济。本文参考温忠麟等m提出的 中介效應检验程序,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在市场激励型环境 规制与绿色经济中的中介传导作用,并选用在上一实证检 验中超过阈值且同时促进绿色经济创新与绿色经济发展 的270个省际样本进行分析。

4.1模型选择与构建

本文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引入绿色技术创新(中介变 量),分析其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自变量)与绿色经济 (因变量)中的传导作用。首先分析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其次考虑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激励型 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影响,最后分析市场激励型环境规 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考虑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 经济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本文选择系统GMM方法来对其 进行分析,构建含中介效应的三个动态面板模型如下:

GEPI、. =0。+ aGEPI^ +0茂气,+场以如 +

03 indui4 + 0成妃.+ 0遛。%” + 06+

Si,, (3)

GEPIj = % + aGEPI"_i + BJee” + /3gte” +场”也“ + 禺 ind%,. +0*",. +0s g。% +06凶“ +气.

(4)

GTE",=00 + GTE'i +0 茂e." +02 "也“ +03 induj + 0抻".+ 0遛。电+尻气. (5)

上述模型分别代表中介效应的三种情况,已有研究指 出,GMM估计可以较好的解决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 为解释变量而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并且对比差分GMM和 两阶段最小二乘,系统GMM估计方法可以利用更多的样 本信息。因此,本文选择系统GMM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 4.2模型的GMM估计结果实证分析

基于系统GMM对模型(3)(4) (5)的估计结果如表8 所示。由表8的结果可知,AR(1)和AR(2)的P值均显示 扰动项存在一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Sargan检 验结果显示无法拒绝“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的原假设, 这表明本文的工具变量设置是合理的。

在三个模型的实证结果中,模型(3)对应市场激励型 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总效应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市场激 励型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的提升,同时滞后一期 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对其自身也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 这说明在控制了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 府干预程度以及物质资本投入等变量后,市场激励型环境 规制手段总体上会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这也与上述非线 性实证结果一致。模型(4)是直接效应回归结果,可以看 出,绿色技术创新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都有 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绿色经济对自身仍具有显 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模型(5)是间接效应模型,考察的是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发现,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作 用且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技术创新也存在显 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三个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对其中介效应进 行如下分析:三个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 系数均是显著为正,并且均通过了 1%的显著性水平检 验。根据温忠麟等⑶的研究,我们可以判断其存在中介 效应,并且根据直接效应模型中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水平 的显著系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的结论。 我们根据文献中相关计算公式可知,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 的比重为22. 89%。这一结论使假说3得到验证,即市场 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可以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 产生促进作用。

5结论和政策建议

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怪圈”难题的关键, 在于如何结合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手段激发绿色技术创新 从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而合理区分不同类型环境规 制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影响及作用 机理更是核心。本文探讨了市场激励型和命令控制型环 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的非线性影响,并 对其传导效应进行深入剖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基于 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环境 规制工具对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在跨越阈值后 其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且这一结果很稳健,即使考虑了不 同的环境规制手段形式等依然成立。②异质性分析表明,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手段对绿色技术 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凭 借其经济、区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两种规制手段均对绿 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③传 导机制识别进一步揭示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绿色技 术创新是推动绿色经济的两大推手,同时市场激励型环境 规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因此利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驱动绿色技术创新是 我国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为了破 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应正确发挥不同环境规制对 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鉴于市场激励型政策工具对 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更显著,政府应侧重支持市场激 励型政策的制度完善,通过环境税、排污交易许可证等手 段充分发挥其外部效应。对于命令控制型这种监管执行 较为困难的强制性规制工具,政府需合理进行规划,监管 落实到位,推动规制内容向现实的转变以达到预期效果。 ②政府对于环境规制手段的合理运用才能成为绿色经济 转型的“催化剂”。因此,政府对环境规制强度的制定须 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适度范围内跨越阈值门槛推动绿 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与企业的良好发展、协同 构建创新体系,让绿色技术创新真正成为环境保护和经济 发展的有效衔接者。③依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特 征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性环境规制政策。根据本文的研究 结论,东部地区两种规制手段均显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命令控制型的环境规制手段下的政 策效果更加显著。因此,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命令控制型环 境规制政策要进一步落实,同时加强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 制手段应用环境的改善。东部地区应重点保持现有规制 规模与强度,完善税收、补贴、环境产权交易等制度,并辅 之以合理有效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手段,提升环境规制 的有效性,加强对中西部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我 国各区域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

[1 ] PELIN D, EFFIE K. Stimulating d^erent types of eco-innovation in the UK: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firm motivations [ J ].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70(8) : 1546 - 1557.

[2]张成,陆防,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 研究,2011(2):113 -124.

[3 ] JAMES A, ARIK L. The simple an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 J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2001,80 (2) : 269-286

4.2.1ACEMOGLU D, AGHION P, HEMOUS B D.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 J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1) :131 -166.

4.2.2蔣伏心,王竹君,白俊红.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 应——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L中国工业 经济,2013(7) :44 -55.

4.2.3JAFFE A B, STAVINS R N. Dynamic incentiv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he ejects of alternative policy instruments on technology diffus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5,29(3) :43 -63.

4.2.4PORTER M E, LINDE CVD.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 J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 : 97 -118.

4.2.5贾军,张伟.绿色技术创新中路径依赖及环境规制影响分析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44 -52.

4.2.6李斌,彭星.环境规制工具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基于政府 职能转变视角的空间计量分析[JL产业经济研究,2013(6):38 -47.

4.2.7刘和旺,左文婷.环境规制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 响[JL 统计与决策,2016(9) :141-145,

4.2.8原毅军,谢荣辉.FDI、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基于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J ] .国际贸易问题,2015(8) :84 -93.

4.2.9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L中国软科学,2013 (11):26 -39.

4.2.10王红梅.中国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选择]J].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16,26(9) : 132 -138.

4.2.11张红凤,张细松.环境规制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2.

[15 : AMBEC S, COHEN M A, ELGIE S, et al. The Porter Hypothesis at 20: 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hanc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 [ J].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7) :2-22.

[16]钱争鸣,刘晓晨.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 析]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3,23(7): 104 -109.

[17: CHRISTIANSEN G B, HAVEMAN R H. The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o slowdown in productivity growth [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81 ( 8 ): 381 -390.

4.3.1HANSEN B. Threshold efl^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2) :345 - 368.

4.3.2ANDReS G, TIMO T, DICK D, et al. 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Models[ R]. 2017.

4.3.3李江龙,徐斌.“诅咒”还是“福音”:资源丰裕程度如何影响中 国绿色经济增长? [ JL经济研究,2018(9):151 -167.

4.3.4CHUNG Y H, FAT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1997,51(3) :229 -240.

[22 ] OH D, HESHMATI A. A 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considering the progressive nature of technology [ J ]. Energy economics ,2010,32( 6) : 1345 - 1355.

[2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一 2000[ J].经济研究,2004(10):35 -44.

[28]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 管理世界,2003(11):18 -27.

[29]张倩.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 差异化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L工业技术经济,2015,34(7) :10-18.

[30]李蕾蕾,盛丹.地方环境立法与中国制造业的行业资源配置效 率优化】J] .中国工业经济,2018(7) :136 - 154.

[31]包群,邵敏,杨大利.环境管制抑制了污染排放吗? [J].经济 研究,2013 (12) :42 -54.

[28 : WANG H, MAMINGI N, LAPLANTE B, et al. Incomplete enforcement of pollution regulation: bargaining power of Chinese factories[ 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3 , 24(3): 245 -262.

[2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 理学报,2004 (5):614 -620.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green economic growth

FAN DG SUN Xiao-ting1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2. Center for Econometric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een economy; Panel Smooth Transfer Model; intermediary effect

收稿日期:2019 -09 -18 修回日期:2020 -01 -22

作者簡介:范丹,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管理o E-mail:fandamx@ 163. 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绿色技术创新视阈下我国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及差异化环境规制路径研究”(批准号:71603042);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际能源消费的变系数非参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批准号:71773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常态下 我国宏观经济监测和预测研究”(批准号:15ZDA011)。

作者:范丹 孙晓婷

第4篇: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绿色技术是由相关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的动态系统。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们可以知道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对将来这都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协调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发展与环保,那么绿色技术将是重中之重。绿色技术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绿色技术,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将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路线。因此,此门课程的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今环保问题已然迫在眉睫,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却依然淡薄,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对我们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目标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绿色技术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演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以高消耗、高排放、易污染为特征的现代技术,奉行“人类中心主义”,追求的目标是征服自然。实践表明,现代技术正在改变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这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进行技术范式转换,由现代技术过渡到绿色技术,制止人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维持现阶段地球的基本演化方式。与传统工业技艺相比它拥有着强大优越性。所以发展此项技术是解决当下问题的良好方法。

环境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是绿色技术中的重要部分,现在各区域与全球都已形成环境监测网络,对世界的各个方为进行严密检测,全球监测系统业已形成。同时,资源的节约也是绿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有效的利用资源,从资源的开发直到消费为止,从各环节有效避免其浪费与损失,提高效率。不但如此,从具体方面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机物污染都有相应治理技术。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在学此课程之后我们便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相信这在将来必将。有重要用途

第5篇: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食品的卫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不少老的熏蒸品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先后淘汰.新的可被广泛接受的品种又难以开发出来,这使国际上可用的烟熏剂品不断减少,剩下的被长期广泛应用的品种,只有磷化氢和溴甲烷.而溴甲烷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2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列为破坏大气臭氧层物质的受控名单;1997年该议定书第九次缔约国大会又决定,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应完全停止使用.这样可继续使用的有磷化氢了.磷化氢也面临储粮害虫对它产生日益严重抗拒性的问题,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抗性水平有的已经达到了按常规熏蒸方法处理无效的程度.面对这一严峻现实以及人们现在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迫切,绿色粮油逐渐成为消费潮流;绿色食品---大米的卫生要求磷化物(以PH3计)不得检出

.因此,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安全,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发展得绿色储粮技术,不仅是确保粮食储备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粮食产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何谓绿色储粮技术?绿色储粮技术是指不采用化学剂,而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进行综合防治,避免储粮污染,保护环境,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要搞好绿色储粮要从两个基本途径入手:一是内因,提高粮食质量,防止或减少有害生物的感染和侵入,增强粮食的抵抗力;二是外因,调节环境因子,破坏有害生物的生态平衡,防止或减少有害物的危害,保证储粮安全.对于前者,主要从管理上下功夫,保证储备粮的质量.对于后者,则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开发新的储量技术,如气调储量、低温储量、生物防治、非化学药剂防治及害虫综合防治等。

一、气调储量

气调储量是通过人为地控制粮食堆中的气体成分,使之不利于储粮害虫的新陈代谢活动,达到杀虫,抑菌和缓储量陈化得储量方法。气调储量主要有降氧、充氧、充二氧化碳等三种技术。气调储粮不产生任何的有害作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绿色储粮技术。其中二氧化碳气调储粮就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储粮技术,它能杀死各类储粮害虫,却对粮食没有热播和污染,并有利于白痴粮食品质,现已在我国建成了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示范仓,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储量性能。它用二氧化碳供气系统、自动检测系统、压力保拧装置及智能控制系统等构成。

二、低温储粮

低温储粮是现代储粮技术中经常用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子,使粮食处于一定的低温状态,增加了粮食的储藏稳定性。由于粮食是具有生命的有机物,因此,低温必须在不冻坏粮食的基础上,在保持器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将粮食置于一定范围的低温中,同时这低温又必须能抑制虫霉生长、繁育、限制储粮品质的变化速度,从而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认为15°C是粮食低温储藏的理想温度,可以有效地限制粮堆中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延缓储粮品质变化。

低温储藏的方法常可分作如下几类:

(一)自然低温储藏。

在储藏期间单纯地利用自然冷源即自然吧条件来降低和维持粮温,并配以隔热或密粮措施。自然低温储藏按获得低温的途径不同,又可简单地分为地上自然低温储藏、地下低温储藏和水下低温储藏,由于自然低温储藏完全利用自然冷源,因此受地理外置、气候条件及季节的限制较大,其冷却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

(二)机械通风低温储藏。

利用自然冷源——冷空气,通过机械设备——通风机对粮堆进行强制通风使粮温下降,增加其储藏稳定性。机械通风低温储藏仍然属于利用自然冷源的范畴,同样受气候条件和季节性的限制,所以粮堆的机械通风常在秋冬初进行,但是机械通风低温储藏由于实行了强力通风、强制冷却,所以冷却效果常好于自然低温储藏。

(三)机械制冷及空调低温储藏。

在隔热仓中利用一定的制冷或冷气调节设备使粮仓维持一定的低温范围,并使仓内空气进行强制性循环流动,达到温湿分布均匀。此低温储藏法是利用人工冷源冷却粮食,因此不受地理位置及季节的限制,是成品粮安全度夏的理想途径,是低温储藏中储藏效果最好的一种。

三、硅藻土防治害虫

硅藻土是一种无毒的惰性物质,对粮食无残留、物污染,防虫效果好。用于长期储备的粮食,不仅经济、高效,而且符合绿色储粮的要求。

硅藻土的杀虫机理是:昆虫活动时,接触到硅藻土后,体表的蜡质保护层受到破坏,致使害虫体内水分蒸发,最后因大量脱水而死亡。因此,利用硅藻土杀虫是一种物理的杀虫方式,其药效的好坏与害虫是否接触药剂有关系。根据广东省粮科的实仓实验结果显示,硅藻土对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的当代和下代成虫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四、臭氧防治害虫。

臭氧可以利用高压电弧的电离作用,将空气中氧气(O2)分解重组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强的氧化剂。实验表明,臭氧浓度达到1-3ml/m3时就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300ml/m3就可以杀灭储粮害虫,浓度在100ml/m3以内能将所有储粮害虫杀死。

五、综合防治害虫。

我过现行的保粮方针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是主动的,积极地,无虫时防感染,有虫时防扩散。所以,切断虫源,杜绝害虫的传播途径,防止害虫的感染是储粮害虫防治的根本。所谓综合防治就是不能单独依赖某一种防治方法,同时应考虑储粮生态统的各个因素,采取各种防治技术的最佳组配方案,尽可能地将害虫彻底消灭,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之,要照“安全、经济、有效”的储量害虫防治原则,利用各种有效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来保护储粮,保护环境,这是保粮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资料:《粮油储藏学》

《粮食保管》李福儒主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版

第6篇:浅议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正在进行建筑施工阶段的工地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是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污染源。因此,传统的施工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建筑与绿色共生,发展和生态谐调,创建花园式施工环境,营造绿色建筑,给周围居民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就衍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要求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在环境保护方面,对土方作业阶段、结构安装装饰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对噪音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也提出了定性或定量要求。对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从节材措施、结构材料、围护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到周转材料,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如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

传统施工以追求工期为主要目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处于从属地位,当工期与节约资源和环保发生冲突时,往往不惜以浪费资源(拼设备、拼材料、拼人力)和破坏环境(严重污染、破坏地貌、植被……)为代价保工期[1]。显然,固守传统的施工模式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环保(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施工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位于宁波市大学园区, 占地6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一期已完成14万平方米)。随着学校的发展,二期工程陆续启动。由于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后续工程与一期投入使用的生活区、教学区等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很大。为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减少污染环境、保障周边生态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组织好施工,针对诺丁汉大学的要求和特点,2006年在二期工程的全过程施工中推广应用了绿色施工技术。

1.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

绿色施工是一项高度复杂且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领域各单位及各方面人员的通力协作与努力:建设单位应组织协调好施工及其它有关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监理单位是实施绿色施工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监督检查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应大力提倡和鼓励建设各方采取绿色施工技术并严格做好各专项验收、监督、检查工作;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照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

2.绿色施工的组织设计

施工单位根据宁波诺丁汉大学二期工程的具体情况及要求编制绿色施工方案专篇:根据施工场地所处的位置,合理地进行平面布置, 在人、机、料、法、环方面全方位进行考虑;对进场人员进行绿色施工教育,提升劳动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制订“四节”措施,依靠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对施工机械设备、车辆进行合理配置,根据施工组织统一安排,进行合理调配,尽可能采用噪音小、耗能低、操作舒适、安全可靠的先进设备;结合文明施工、安全施工、标化工地制订环境保护(参照ISO14001)和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计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亲近自然”的管理理念。

3.绿色施工的技术及措施

宁波诺丁汉大学二期工程重点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与安全以及施工管理几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1)节材技术及措施:控制建筑垃圾并又寸产生的碎砖、落地灰等分类清理,并同粉煤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作为地基填埋或路基使用,利用率大于65%;采用损耗少、周转次数多的模板、脚手架.搭拆有方案及措施,并由搭拆一体化、专业化队伍统一施工;全部采用散装水泥、全部使用商品砼和商品砂浆(宁波本地该行业很发达),提倡应用粉煤灰(电厂副产品)及外加剂;钢筋尽量采用高强钢筋(HRB400)和冷拔低碳钢丝,连接主要采用对焊及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 以节约钢筋及减少损耗(平均每个接头与绑扎搭接比

可节约钢筋1.7kg,每万平方米可节约钢筋17t左右):建筑墙体采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GRC板等轻质隔墙板,大大减轻了房屋的总荷载(砌体荷载与粘土多孔砖相比减轻2/3左右),减小了梁柱承重结构的截面积及配筋量,节约了材料;桩基采用Pc及PTC管桩,采用静压方法施工,根据地质报告,针对场地地层起伏多变,采取分区域,按不同桩型、桩长施工,避免不必要的配桩浪费;临时施工用房及临时围墙由建设单位统一搭设,采用可拆卸的彩钢聚苯乙烯夹芯板, 可满足校园后续施工重复使用(每万平方米为建设单位节省临设投资35万元左右)。

(2)节能技术及措施:施工现场施行生产、生活、办公、设备用电分区、分块、分类分别挂表计量:生活区采用节能灯照明.塔吊、升降机、电焊机、对焊机等采用节能(低能耗)设备;合理安排作业面及工序, 尽量减少作业机械和机具的数量.提高机械设备和机具的使用率和满载率; 临时用电设备接入220V/380V三相供电系统时一定保证三相平衡;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定期定时供应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临时生活区布置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沿河、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率;合理制订施工工艺和工序,充分利用机具资源,严格执行绿色施工组织方案中材料采购贮存、堆放回收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规定,提高能源利用率。

(3)节水技术及措施:施工采用生活、生产用水分别计量,生活用水按时段管理,并采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利用校区河网作为雨水收集的贮水池,砼养护(符合JGJ63—2006要求)、车辆清洗、绿化养护、降尘用水全部用河水;在施工出入口车辆清洗处设置简易沉淀池、过滤池、贮存池,收集雨水及洗车废水重复使用(并用河水时时补充)。

(4)节地技术及措施:生活、办公等临时设施布置在校外空地,可减少人员(施工人员)对学校的干扰,布置紧凑合理、自然,不破坏周边的环境,尽量减少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施工区域只能在建筑场地周边不大于8m的区域进行(受周边条件限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临时占地,且不留施工死角;基坑施工采用流水段作业,上下流水段开挖及回填合理统筹,尽量不采用大开挖方式,减少原土扰动;又寸于深基坑及淤泥质粘土基坑开挖采取钢板桩支护等技术,减少开挖面积。

(5)环保措施:依照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二期工程施工时积极采取施工场地门口设置洗车槽、施工场地临时围墙采用隔声效果很好的双面彩钢聚苯乙烯夹芯板(高2.5m)、对产生弧光等瞬时光的电焊作业采取临时遮挡措施、现场对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等用塑料收集桶集中收集和处理、基础开挖的回填剩余泥土全部作为绿化底土使用等相应环保措施,严格控制扬尘、噪声、光污染、水土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的影响。

(6)职业健康保障措施:对所有进场人员进行健康情况调查,对特殊工种(天车工、电焊工、油漆工等)实行建档管理、定期体检;办公、生活、生产区分开设置, 按照省、市文明标化工地要求配置各类临时设施;对施工现场临近高压线路进行安全隔离防护措施(立砼电杆加围网保护);施工各出入口及临时设施周围均设置中英文标识的安全警示标志;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上岗,特殊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罩、护目镜、防护手套等上岗;高温天气现场配备降暑药品(每人一份)及防暑饮料(茶水、绿豆汤等),合理调整作业时间。

4.绿色施工的典型实例。

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中心大楼是用绿色施工技术完成的一座典型绿色建筑。该大楼材料均为环保节能绿色建材, 不但设计理念先进、造型漂亮,而且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满足大楼的正常能源要求,在未来25年内可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450t,减少cO。排放1080t左右。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集成技术自动采集,自动调节控制, 同时也可对灯、百叶窗以及制热、制冷系统、通风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遥控调节。由于采取了先进的节能设计理念和绿色施工技术,该大楼于2009年3月荣获国际房地产投资交易会颁发的绿色建筑奖,这也是此次盛会上中国唯一获奖的建筑项目。

5.结语

我国的绿色施工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宁波诺丁汉大学通过实施绿色施工技术,不仅节约了资源、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而且实现了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的综合效益,并且对施工企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实施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对提升现阶段建筑业施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落实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的高效、低耗、环保的施工体系及技术措施,还要考虑建筑整个寿命周期的绿色概念

建设部近日下发《绿色施工导则》,要求在工程建设中推广绿色施工技术。

导则明确,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

方面组成。

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导则要求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在环境保护方面,导则对土方作业阶段、结构安装装饰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对噪音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也提出了定性或定量要求。

对于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导则从节材措施、结构材料、围护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到周转材料,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如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凡具备条件的应分别计量用水量。

导则还对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7篇:.绿色食品乌龙茶规模生产加工配套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开发目标:

引种乌龙茶新品种,调整基地茶树品种结构,开展茶园覆盖遮荫技术试验示范与配套加工工艺研究,实施茶园病虫害区域多元化综合防治技术及茶叶初制与精制加工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主要技术内容:

(1)茶树新品种引进繁育研究

安溪县乌龙茶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采制季节过于集中,部分茶农粗炒温制影响茶叶品质。通过引种示范,可尽快筛选出适宜安溪县推广种植的优异品种,避免盲目引种,进而扩大福建省茶树良种的选择范围,使新建或改植换种的茶园良种化,更新茶园品种结构优化,加快福建省茶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实现新的跨越,寻求新的增长点,确实提高茶叶效益。

(2)提高乌龙茶品质的覆盖遮荫技术的试验与示范

夏暑乌龙茶由于强光高温气候难以制出好茶,而在茶园中采用覆盖遮荫技术是提高夏暑乌龙茶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3)老茶园生态环境、茶树树体和茶园土壤改造技术规范的实施

(4)茶园病虫害区域多元化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

对茶园区域茶树主要病虫害与天敌的发生和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同时,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采取农艺措施、生物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以及通过植物、矿物源农药的筛选与应用,防治病虫害。

(5)乌龙茶初制新工艺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6)乌龙茶精制微机投料与拼配自动化生产线中试

通过设计安装提升投料机、自动化称重机、多次限量拼配机和微机调控识别系统的建立,解决包珑茶精制投料摭配、人工操作存在的量少、碎末多、不均匀、不卫生的问题,提高茶叶品质,确保茶叶卫生和质量稳定。

筛选出适合云南种植的澳洲坚果良种3~4个,并开展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完成30-35个品种的环境适应性早期评价,推荐3-4个生产性种植的澳洲坚果良种,品质与单株产量和澳大利亚的相当(果仁脂肪含量≥72%,果仁率≥31%,单株鲜壳果产量达10公斤);建立一套完整的澳洲坚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示范面积1500亩,亩产鲜壳果300公斤以上(树龄10年左右)。

第8篇:海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多选答案

第1题: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危害有 A.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频发 B.降水量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C.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 D.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题:

以下哪几个方面“逼迫”人类社会向低碳转型 A.化石能源的短缺 B.太阳能的利用 C.气候变暖,环境恶化 D.风能的利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3题: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A.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实施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C.有义务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基本原则,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D.有责任寻求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遵循全球利益的发展道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4题: 发展低碳农业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在技术创新上求突破,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碳源,具体措施有

A.中低产田改造 B.培育新品种 C.推广高效种植技术 D.推广农村沼气工程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5题:

以下哪几项是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途径 A.找寻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代为转让 B.传统基于市场的商业性技术转让 C.多边或者双边的国际技术合作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技术转让机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6题:

为什么说低碳技术是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A.能源效率提高离不开低碳技术 B.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 C.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低碳技术 D.低碳能源开发离不开低碳技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7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 A.政府评价阶段 B.技术评价阶段 C.经济评价阶段 D.生态评价阶段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8题: 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种类包括

A.核电、水电、风电 B.光伏发电 C.太阳能利用 D.生物质能源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9题:

下列选项中,与碳金融有关的活动有 A.对气候变化受害方的资金补偿 B.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交易 C.对低碳技术和项目的投资 D.无害环境技术开发的融资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0题:

以下哪些选项是我国未来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 A.清洁煤技术 B.新能源汽车技术 C.智能电网技术 D.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1题:

以下哪几项是城市层面区域碳排放核算的范围 A.增量温室气体排放 B.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C.电力和热力消耗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D.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2题: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有

A.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重量计算 B.利用生命周期评估 C.利用人为监控评估

D.通过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3题: 国际大都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有 A.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

B.整合不同政策,全方位减排 C.决心应对气候变化 D.制订减排目标,方向明确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4题: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有 A.《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B.《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C.《清洁生产促进法》 D.《节约能源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5题:

CCS技术的核心是 A.碳存储技术 B.碳捕捉技术 C.碳生产技术 D.碳排放技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6题:

碳市场的供给方包括 A.项目开发商 B.国际金融组织 C.碳基金 D.咨询机构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7题:

在碳市场中担当中介角色的机构有() A.银行 B.保险公司 C.政府 D.对冲基金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8题: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市场机制有() A.清洁发展机制

B.联合履约 C.排放贸易机制 D.竞争机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19题: 碳市场是指包括()在内所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和交易活动的总称

A.直接投融资 B.保险 C.碳指标交易 D.银行贷款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0题:

碳基金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 A.国家碳基金 B.企业碳基金 C.银行碳基金 D.碳汇投资基金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1题:

全球的碳投资载体可以分为() A.碳基金 B.碳汇投资 C.政府购买计划 D.项目机构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2题: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A.风能 B.太阳能 C.核能 D.地热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3题: 下列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风能 B.太阳能 C.生物技能 D.水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4题: 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上升。当前的能源利用面临几个问题()

A.资源自给率不高,愈来愈依赖外部市场。

B.煤炭使用比重大,国内能源转化效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C.清洁能源应用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D.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对外依存度增加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5题:

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的重点是() A.抓实节能减排

B.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开采 C.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D.清洁利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6题:

绿党的基本原则包括()

A.“生态优先”原则 B.非暴力原则 C.基层民主原则 D.社会公正原则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7题:

低碳经济的特征()

A.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 B.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 C.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D.低碳经济具有公众性,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特征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8题: 下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 B.将冰箱尽量塞满,多存放点食物 C.挑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住房 D.多去健身房运动锻炼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C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29题:

打造绿色建筑的途径有() A.建筑建筑使用寿命 B.提倡统一装修 C.减少灰色能耗 D.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AB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30题:

绿色GDP就是传统GDP扣减()以后的国内经济生产总值。 A.节能成本 B.减排成本 C.资源消耗成本

环境损失成本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为:CD (请选择正确答案后再点提交)

第9篇:绿色制造技术

一、技术概述

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传统的制造模式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二、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1.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世界议事日程,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2.国外现状

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已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1991年日本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加拿大政府已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绿色计划”。美国、英国、德国也推出类似计划。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除政府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外,广大消费者已热衷于购买环境无害产品的绿色消费的新动向,促进了绿色制造的发展。产品的绿色标志制度相继建立,凡产品标有“绿色标志”图形的,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并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这为企业打开销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如德国水溶油漆自1981年开始被授于环境标志(绿色标志)以来,其贸易额已增加20%。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授予环境标志,法国、瑞士、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于1991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日本于1992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在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绿色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地位和份额。

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再过10年,所有产品都将进入绿色设计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

3.国内研究基础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在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绿色制造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索。

机械科学研究院已完成了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清洁生产技术选择与数据库的建立、机械工业基金项目--绿色设计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围绕机械工业中九个行业对绿色技术需求和绿色设计技术自身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在国内首次提出适合机械工业的绿色设计技术发展体系,同时还进行了车辆的拆卸和回收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以环境保护绿色技术评价体系为研究载体,将ETV评价技术导入机械制造业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建立制造业的绿色概念、描述方法和ETV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为创建绿色大学,已将绿色工程技术列为优先发展和支持项目,在美国“China Bridge”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已与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先进制造实验室建立了关于绿色设计技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关系,对全生命周期建模等绿色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针对汽车开展可回收性绿色设计技术的研究,与Ford公司合作,研究中国轿车的回收工程问题;与内贸部中国物资再生利用华东分公司合作,撰写了“探讨中国汽车销售、维修、二手车交易及回收利用一条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报告”;与法国柏林工业大学IWF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废弃工业品回收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

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机械产品可回收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回收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

重庆大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CIMS主题资助的关于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CIMS(S-CIMS)的体系结构研究、清洁化生产系统和体系结构及实施策略、清洁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

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院校也开展了绿色制造技术研究。

国内已形成了一支从事绿色制造技术研究的专业队伍,为我国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十五”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目标

(1)提出绿色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绿色产品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出绿色设计工具,并与其它设计工具(如CAD、CAE、CAPP等)集成,形成集成环境。

(2)与企业结合选择若干典型产品,建立产品绿色制造示范点。

(3)以汽车为对象,提供可回收、可拆卸成套技术,并与企业结合,建立示范点。

2.主要研究内容

(1)绿色产品设计评价系统模型的建立

①绿色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

从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产品的内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绿色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

②绿色产品的描述和建模技术

在绿色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绿色产品进行描述,建立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所有与环境相关的过程输入输出进行量化和评价,并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数学模型。

③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

建立与绿色产品有关的材料、能源及空气、水、土、噪声排放的基础数据库,为绿色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④典型产品绿色设计系统集成

针对具体产品,收集、整理面向环境设计的资料,形成指导设计的设计指南,建立绿色产品系统设计工具平台,并与其它设计工具(如CAD、CAE、CAPP等)集成,形成集成的设计环境。

(2)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技术

①节省资源的生产技术

本项目主要从减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消耗三方面着手研究。

②面向环保的生产技术

主要研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包括减少生产过程的废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降低噪声和振动等。

③产品包装技术

包装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产品包装形式、包装材料、以及产品贮存、运输等方面都要考虑环境影响的因素。

(3)产品可拆卸、可回收技术

①产品可卸性技术

提出产品可卸性评价方法,提出产品可卸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拆卸结构模块划分和接口技术研究。

②产品可回收技术

提出可回收零件及材料识别与分类系统,并开展零件再使用技术研究,包括可回收零部件的修复、检测,使其符合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再使用(再使用包括同化再使用和异化再使用)技术、材料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同化再利用和异化再利用)。

(4)机电产品噪声控制技术

①声源识别、噪声与声场测量以及动态测试、分析与显示技术;

②机器结构声辐射计算方法与程序;

③机器结构振动和振动控制技术;

④低噪声优化设计技术;

⑤低噪声结构和材料;

⑥新型减振降噪技术

(5)面向环境、面向能源、面向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

①面向环境的绿色制造技术

研究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水、气、固体三种废弃物减量化、降低振动与噪声等环境保护要求的相关技术。

②面向能源的绿色制造技术

研究能源消耗优化技术、能源控制过程优化技术等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③面向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 研究材料无毒、无害化技术,针对高分子材料,研究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的绿色技术,高分子过滤材料--功能膜材料,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对现有材料的环境性能改进技术等。

上一篇:诗歌鉴赏下一篇:教师入职一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