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户竞赛活动方案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康户竞赛活动方案集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康户竞赛活动方案1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镇党代会精神,在全镇农村继续深入开展“小康户”竞赛活动,进一步营造想富、学富、创富、比富的浓烈氛围,激发广大群众创业的内在动力,增强广大群众创富的内在本领,促进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形式多样的竞

赛活动,力争小康户数每年递增10%左右,小康户、小康示范户不断进档升级、小康标兵户数不断递增。

三、工作措施

“小康户”竞赛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引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平台,它是一项考评活动,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村(居)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工具,进一步加大对开展“小康户”竞赛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标准的宣传,在全镇上下努力营造“人人争当创富人、户户争当标兵户”和“敢为人先、你追我赶”的浓烈氛围。

(二)分类指导,典型带动。在对小康户创评情况建档立册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评上小康户的农户,引导他们开展“创富奔小康”竞赛活动,力争使更多的农户进入小康户行列;对已评上小康户和小康示范户的农户,引导他们开展结对帮扶奔小康竞赛活动,带领和帮助更多农户跨入小康户行列,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发现和培育一批创富典型,组织召开“小康户”竞赛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请先进典型走上讲台,介绍创富经验,让更多的农户学到经验,受到启发,增强创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气,对被评上“小康户”的农户,镇政府将印发光荣册,予以表彰。

(三)部门联动,镇村共建。各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切实帮助各村共同推进小康户竞赛活动。农业部门要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传播农业信息、推广优良品种等手段,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工业部门要通过积极鼓励广大农民自办企业、扩大企业规模等形式,引导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城建部门要充分利用好300平方米优惠政策,引导发展好庭院经济;劳动保障部门要通过对广大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就业渠道等形式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科技部门利用提供科技服务等手段,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创富热情,计生部门要利用国策,推动少生快富,共同致富,不断将“小康户”竞赛活动推向高潮。

四、竞赛内容和标准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竞赛热情,依据小康涉农的重点指标,结合当前全镇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小康户”竞赛内容和标准分为三个档次。

(一)小康户

1、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2、遵纪守法,家庭邻里和睦。

(二)小康示范户

1、人均纯收入15000元以上。

2、拥有工商部门颁发的个私营业执照。

3、人均居住楼房50平方米以上,配备有线电视、自来水、电话等设施。

4、对周边邻居创业致富发挥影响和带动作用。

(三)小康标兵户

1、人均纯收入30000元以上。

2、拥有300平方米以上生产经营场所的私营企业或20人以上的劳动队伍。

3、人均居住楼房50平方米以上,居住舒适,宽敞美观,注重庭院绿化美化。

4、家有大屏面彩电、冰箱、手机、摄像机、空调、电脑、汽车等现代家庭设备中的若干件。

5、帮助10个以上农户创业致富达小康,热心公益事业,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美誉度。

(四)竞赛要求

在全镇继续开展“小康户”竞赛活动,是全面发动群众创业创富的有效手段,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重要内容,各村(居)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各村(居)要成立“小康户”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要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小康户”竞赛活动落到实处。

二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镇将通过广播,大力宣传“小康户”竞赛活动。各村(居)要进行切实可行的宣传发动,使全村广大农户对继续开展“小康户”竞赛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竞赛活动的内容、标准、步骤及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做到家喻户晓,全镇掀起“人人争当创富人、户户争当小康户”的热潮,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三是坚持标准,务求实效。各村(居)要在坚持竞赛内容和竞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将竞赛活动融入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活动中,务求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效。

小康户竞赛活动方案2

参加“千名干部大下乡、万户群众奔小康”工作总结

参加“千名干部大下乡、万户群众奔小康”活动工作总结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今年三月份,我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千名干部大下乡、万户群众奔小康”活动,作为下乡干部中的一员,我被抽调到天山村工作队,与工作组其他同志一道,共同开展带领责任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现将几个月来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开展“大下乡”活动是全体党员和广大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加快我旗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县委、政府决定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就是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基层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真心关怀、真心帮助农牧民群众,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子,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切实承担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带领群众的职责。因此,我深刻领会活动精神,在活动开展伊始,我就以便民、为民、服务于民做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增收为目标,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二、深入了解社情、民情,找出工作突破口要想把工作开展好,必须掌握好当地的基本情况,经过实地踏查和对群众的走访,我对自己责任区内社情、民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基础。天山村属于贫水丘陵山区,年降雨量为240-300毫米,以传统农业为主,全村有158户、612口人,牲畜存栏数2429头(只),人均收入1089元。18的农户属于富裕群体,67的农户属于中等收入群体,15的农户尚未脱贫。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当地群众增收步伐缓慢。这种情况说明,天山村离小康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把“大下乡”的目标真正实现好、把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我和工作组同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本着为当地群众出实招、办实事、广开增收渠道的原则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方案,三、认真安排落实、拓宽增收渠道脱贫致富方案确定后,我们工作组同志立即着手落实。1、古语道,授人以财,不若授人以技。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组织当地群众走出去学习实用新技术,聘请农牧业技术人员传授实用新技术,把外地的先进农业(牧业)技术、经营模式引入当地,加大了对当地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学习新经验、新技术,目前,每户都有了一名技术员,每人都掌握一到三门种植(养殖)技术,造就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走出了一条技术致富的路子。2、畜牧业位居我县主导产业的首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我们对当地群众进行了广泛宣传与动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地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了解市场需要,找出市场缺口,我们在天山村通过引进优质种羊(牛)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化舍饲圈养。截至目前,共发展养殖户近20户。3、在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我们鼓励群众改变以往单一的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优质吨粮谷、笤帚苗种植、地膜打瓜、培育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4、装部电话信息灵,农民致富好途径。由于天山村属于丘陵山区,地理位置较偏僻,安装程控电话不便,加之手机信号网覆盖不理想,因此必须解决电话不通、信息不畅的难题。今年9月,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帮助下,我们工作组协助当地安装程控电话48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经过几个月来的具体实践,我们的脱贫致富计划收到了明显的实效。目前为止,我们工作组还帮扶了10户贫困户、为当地群众协调支农贷款2.1万元、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价值近4000元、帮助养殖户协调牧场三处,解决无草牲畜1872只(头)、为贫困户无偿提供枝柴75四轮车。四、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要想彻底改变农村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牧民致富达小康,关键是要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这是根本问题,我们工作组以“四五”普法为契机,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通过以案说法、入户送法等多种有效形式,运用法律讲座、法制专栏等多种载体,向当地群众宣传党对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耕地保护条例》、《草原法》、土地管理、经济合同等与农牧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力度和法律服务力度,对群众进行守法教育,促进群众知法、懂法,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工作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准则,结合当地实际,帮助群众制定出村规民约,并结合小康建设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的实践活动。重点开展以诚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诚信环境、培育诚信典型、完善信用制度,逐步养成诚信道德规范,提高了群众的诚信素质。通过这几个月在基层的锻炼与生活,我增进了与当地农民群众的感情,对自己责任区的基本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有决心也有心信心把下一步工作做得更好!

上一篇:小型餐饮行业营销模式研究论文下一篇:信用信息信号传递机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