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精选6篇)

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 篇1

——*县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党的十六大充分肯定了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陕西*县,能否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实现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非公经济逐步涌现。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县委、县政府把非公经济作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并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使非公经济不断发展。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5679个,注册资金15470万元,主要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商业、餐饮、服务等八大行业。2002年,全县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912万元,完成总产值39198万元,工业总产值1396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2.1%和 2.7%,实现税金461万元,利润总额28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7.7%;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13582个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务工经商,从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到全县农村劳动力的9.9%,全县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及其它收入达到6583万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24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054万元,占当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0.1%。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363万元,流动资产2347万元,民营企业人均资产6412元,人均装备固定资产4684元。煤炭、建材、粮油加工、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为繁荣城乡经济、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增加全县经济总量的突破口,按照“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思路,取消限制门槛,放宽准入领域,重点解决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问题,使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到6月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9336万元,总产值21485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7.6%和1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金794万元,利润总额1546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7.1%和23.7%。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2%,现价增加值7186万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3.6%。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民营企业为振兴我县农村经济 做出了重要贡献。纵向比,有发展,有进步,但横向比,差距大,困难多。一是表现在发展主体上的速度慢,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不平衡。从速度上看,“九五”以来,我县民营企业年均发展速度为18.6%,比全省、全市的平均速度分别低5.23和7.61个百分点,综合指标在全市属后进位次。从规模上看,全县民营企业中85%是个体工商户,而90%的个体户注册资金在1万元以下;私营企业中除百祥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太峪加油城、鹤阳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生力源药肥有限责任公司等6户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外,其余绝大多数企业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下。2002年全县民营企业户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2万元,仅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47%和43%。从水平上看,我县民营企业投资小,档次低,全县民营企业中90%以上以饮食、服装、运输、零售业为主,小打小闹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及出口创汇企业还是空白。从自身素质上看,从事民营企业的人员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市场经济知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管理水平跟不上,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比较松驰,这使民营企业在资本结构上呈现“家庭化”,在内部经营管理上呈现“家长化”,用人制度上呈现“家族化”。从发展面上看,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发展不平衡。16个乡镇中,除城关以外的15个乡镇,民营企业在数量上与城关基本持平,北极、新民两乡镇的个体户远远多于其他乡镇,没有集市的几个乡镇相对较少,发展缓慢。二是表现在发展环境上的场地缺,资金紧,协调管理松。从经营场地上看,经营场地缺。在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很难形成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牵动面大的集贸市场;在城镇,由于地域狭小,场地紧缺,不能提供充足的经营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资金上看,发展资金紧,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靠自筹资金创办,创业初期尚可维持经营,而扩大投资则无钱投入,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永乐多元素化肥厂、*县生力源药肥厂等企业因缺少流动资金,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产品的开发因此而长期受困。从协调管理上看,协调管理松。对民营企业宏观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职能部门服务机制尚未完全规范。相关部门大局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差,多头管理,多头检查,多头收费及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必须做到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分析我县与发达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的差距,根本还是观念滞后。为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尽快统一到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来,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非公经济作为繁荣我县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来抓。要坚持不懈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造舆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非公经济的目的、意义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宣传中省市及我县关于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扫除思想障碍,树立“丢官座牢何所惧,只要县兴民能富”的一心为公的思想意识和“敢为人先吃螃蟹,栽好梧桐引凤凰”的大无畏精神和博采众长的开发发展观,对非公经济实行重点培植,重点管理,重点扶持,在资金扶持、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强化管理与改革等方面都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一样对待,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二)必须做好发展环境的大优化。要为民营等非公经济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使它能够凭自身素质通过市场竞争逐步发展壮大。一方面既要营造适合本县人的投资环境,又要营造适合外县人包括外省人的投资环境;既要营造公正廉洁的党风政风,优惠宽松的政策法规,简化快捷的办事程序和太平的社会治安,自由的宗教信仰,和谐的人际关系,周到的优质服务等软环境,又要营造适于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包括方便充足的水源、能源、交通、邮电、原材料、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休闲娱乐设施等。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经济的需要,不断提高投资环境的质量和梯次,加强环境治理,使投资者来有信心,住得舒心,干得安心,玩得开心,一切都放心。采取必要措施,严禁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提高办事效率,搞好服务,要按照“公开程序,限定时效,跟踪监督,误时处罚”的原则,实行新的办事程序和运行机制,对民营企业在证照办理、用电、用水、贷款等方面提供便利。重新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放水养鱼,培植财源,休养生息,先付后取;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体现与公有制企业“同环境、同政策、同待遇、不岐视、不干扰”,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三)必须进行发展思路的大调整。从我县的具体情况看,今后在发展非公经济上,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抓住两个重点,做到三个结合”。

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大、中、小并举,一、二、三产业并进,总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同步,走多元化、活机制、高速度、高效益、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的路子,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数量、质量和效益上有一个新的跨越。

抓住两个重点。一是依托资源搞开发,我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果业、畜牧等都是优势产业,民营企业根植于农村,创业于加工业,具有为农业服务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农业是必然选择。民营企业要充当龙头,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一体化经营,大上一批为农业服务、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山川秀美”工程项目。二是依托城镇搞服务。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切实抓好城乡市场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县城,要加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力度,搞好摊位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足够的经营场地。在农村,继续加大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把集镇建设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考虑、同部署,达到“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群众,兴一座城镇”的目标。

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推进各项改革相结合。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以购买、租赁、承包、兼并、入股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以延长土地承包期、四荒地开发治理、山川秀美工程、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农村改革和其他配套制度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以各种方式承包荒山、荒坡、荒滩,培育林特果树、果苗和树种,兴办绿色企业和为生态工程服务的项目,通过产权置换,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二是把发展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同扩大投资需求相结合,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以严格的质量监督为前提,鼓励民营企业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参与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把发展民营企业同启动市场消费相结合,充分发挥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体制灵活、经营多样的特点,鼓励他们多形式、多渠道地为群众提供符合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价格的商品,进一步搞活商贸流通,繁荣城乡市场。

(四)必须实现融资方式的大突破。资金短缺是发展民营等非公经济的最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从“贷、扶、引、积、切”五个方面下功夫。所谓“贷”,就是争取银行贷款,尽快探索和建立为非公经济提供贷款担保的新机制。所谓“扶”,就是利用扶贫资金,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农村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对非公有制经济兴办的扶贫项目要从扶贫资金上给予扶持和倾斜。所谓“引”,就是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外地私营企业到县内投资办厂,参股经营。私营企业也可以通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直接向社会融资。所谓“积”,就是建立发展基金,坚持每年从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地方税中提取5%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逐年积累,合理利用,滚动发展。所谓“切”,就是从财源建设资金中切出一块,专项用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 篇2

一、农村保障扶贫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记习总书记“吉安、井冈山要在精准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指示精神,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临时救助等制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使农村贫困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保障格局基本形成,防止了贫困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促进了吉安市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加速了吉安市全面小康进程。

(一)农村低保工作成效良好,筑牢了“脱贫兜底”防线。

2008年以来,吉安市每年都开展低保提标提补和统一年审工作,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低保听证、复议、核对、公示、备案、回访、渐退、信访等八项制度。2015年,全市清退农村低保对象1.3万人,新增农村低保对象2.8万人,农村低保扩面1.5万人,发挥了农村低保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作用;投入近5000万元,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9所,提高供养标准,改善了集中特困供养对象生活。2016年3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加强了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衔接。目前,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12万户18.9万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2.6万人。吉安县从2016年开始,对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对象和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发放30元/人/月扶贫生活补助金。遂川县正在进行城乡低保年审,年审后农村低保将扩面近5000人。永新县在政策标准的基础上,农村低保常补对象每人每月提高50元,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每人每月提高40元。

(二)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夯实了“老有所养”基础。

吉安市自2009年12月在永丰县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以来,到2012年7月实现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按照赣府发〔2014〕38号文件要求,于2015年顺利完成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工作。2015年底,全市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218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5.2倍,累计为15965名重度残疾人按每人每年100元标准代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吉安县对符合参保条件,但未参保的47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2015年度的保费。遂川县2015年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6.9万人,占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08%。永新县2015年为6062名农村特困群众每人代缴100元基本养老保险金,全县贫困户参保比例达100%。

(三)农村医保水平逐步提高,缓解了“因病返贫”问题。

吉安市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基本构筑起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疾病应急救助为主的“三重医疗保障”,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正在逐步缓解。2015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70元,财政补助提高到人均380元,参合率达98.8%,补偿总金额168638.6万元,住院一次性报账率为96.37%,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县级医院提高到80%,落实了14类大病的门诊补偿政策,提高了17种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扩大了支付范围,提高了贫困群众补偿标准。大病保险政策不断完善,筹资标准调整到23.5元/人·年,起付线调整到9000元,将14种门诊大病纳入可报范围,大病补偿21431人,补偿总金额8521.02万元。2013-2015年,经市财政、卫生、人社、民政、公安等五部门会审后,支付中央财政拨付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262万元,剩余224万元拨至各县(市、区)。吉安县2016年安排300余万元为全县所有精准扶贫对象购买了商业保险。遂川县2015年低保、五保等保障扶贫对象都参加了新农合。永新县2015年资助了16572名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

(四)农村临时救助有序推进,发挥了“救急解难”作用。

吉安市进一步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优化审批程序,救助标准提高到500-8000元。2015年,全市临时救助10502人次,救助金额达2892万元,人均2753元。2015年,吉安县救助困难群众339例,发放临时救助金142.82万元;遂川县救助困难群众316例,发放临时救助金73.9万元;永新县救助因病、因学、因灾等临时困难群众855人次,发放救助金141.56万元,较好地帮助了临时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象识别存在困难。

由于农村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多样化,家庭收入多元化、隐性化,加之部分贫困群众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进来了就不想出去”,导致在认定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保障对象过程中,收入核定、精准识别等存在偏差,增加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难度。

本文作者一行深入永新县高桥楼镇白堡村慰问贫困群众

(二)工作力量有待加强。

农村保障扶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政策标准不一的现象,扶贫资金“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存在工作人员不足的困难,有时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临时抽调工作人员,影响了相关工作深入开展。如吉安县农医局仅6个编制,但要完成38万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经办服务和监管任务,工作力量捉襟见肘。

(三)保障经费缺口较大。

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均需县级配套资金,且配套数额逐年增加,而吉安市各县(市、区)普遍财力不足,遂川、永新等国定贫困县尤为明显,经费紧张制约了低保标准提高、补差水平提升、医疗救助提标等。如永新县每年社会救助需县级配套约2000万元,使得财政收支矛盾越显突出。

(四)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部分贫困群众对农村保障扶贫相关政策还不了解,导致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有的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愿参加新农合、城乡居保,或者参保缴费水平低;有的对保障政策存在疑虑,怕政策变化而不愿参保;有的认为自己身体好,参保是自己吃亏;有的认为参保等同于“自己吃自己”,还不如存银行……影响了参保率的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

三、推进农村保障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做好精准识别,解决“保障谁”的问题。把精准识别作为农村保障扶贫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做到“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一是严格筛选甄别。依照上级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临时救助困难群众等识别指标和操作办法,使之科学规范、令人信服。建议对重病、重残、无子女等毫无脱贫能力的农村贫困群众进行单独核计,由民政等部门负责救助,使之与有能力脱贫的保障对象区分开来。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民评议、村乡县逐级审核、逐级公示程序,认定不同类别的农村保障扶贫对象,做到脱贫则出、返贫则进、进出有据,坚决杜绝人情户、关系户。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各地各部门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和衔接,建立健全市县乡互动互通、数据共享的农村保障扶贫对象信息数据库,定期对保障对象信息进行核查,及时更正错误信息,更新保障对象动态变化情况,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避免养懒人。三是加大监管力度。面向社会公布投诉热线电话、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平台,发动群众力量广泛监督农村保障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及时有效处理群众投诉,让“暗箱操作”无处藏身,使真正贫穷的农村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二)明确保障重点,解决“保什么”的问题。

农村保障扶贫工作千头万绪,目前根据吉安市情况,建议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重点抓好健康扶贫。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到42%。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吉安市农村保障扶贫对象因病致贫居多。毋庸置疑,重大疾病已成为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因此,抓好健康扶贫就是抓住了农村保障扶贫的“牛鼻子”,建议进一步完善全市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疗救助体系,尤其是提高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补偿标准,避免“病倒一个人塌下一个家”。另一方面,重点抓好低保扶贫、特困人员供养扶贫。低保扶贫、特困人员供养扶贫是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抓好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切实发挥低保扶贫、特困人员供养扶贫兜底保障作用。

(三)强化工作力量,解决“谁来保”的问题。

农村保障扶贫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保障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高规格的农村保障扶贫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民政、人社、卫计委、扶贫和移民办等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不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相关工作顺利推进。二是注重人才建设。根据农村保障扶贫工作需要,适当增加相关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充实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加强农村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办医条件,提高乡村医生经济待遇。整合市内高校及社会办学机构资源,加大各类农村保障扶贫工作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三是大力表彰先进。隆重评选表彰农村保障扶贫先进集体、个人,使先进工作者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受尊重,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倾向,充分调动有关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拓宽投入渠道,解决“有钱保”的问题。

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做好农村保障扶贫工作关键,建议从四个方面破解资金瓶颈。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推进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等有利契机,深入研究上级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包装,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更多的农村保障扶贫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加大市县财政投入。积极整合民政、人保、卫计委、扶贫和移民办、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资金,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发挥综合效益,避免“撒胡椒面”。建立完善部门对口帮扶制度,进一步增加农村保障扶贫工作投入。三是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积极拓宽社会化、市场化筹资方式和途径,抓好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及社会捐赠,引导、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保障扶贫工作中。探索成立市农村保障扶贫基金会,将富有爱心的企业家、社会人士吸纳为会员,发挥其影响力,筹集更多保障资金。四是加大资金监督审计。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保障扶贫资金的监督审计,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和效益,让有限的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使其用在“刀刃”上。

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 篇3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我国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XX县农村小康建设的现状如何?离全面小康的距离还有多大?如何才能加快XX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倍受各界关注。

一、2004年XX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2004年,XX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5.02%,标志着XX农村已经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㈠农村全面小康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

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的六个方面中,实现或超过全面小康标准的只有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100%,位居第二的是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83.3%,其余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程度均在10%以内,而生活质量实现程度是负数。在18个具体指标中实现程度为100%的有4个,分别是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实现程度在50%以上的有2个,它们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

1、经济发展指标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三项,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和小城镇人口比重。经济发展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中所占的权数最重,为29分,XX县得2.16分,实现程度为7.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为2431.90元,总体小康值为2200元,全面小康值为6000元,实现程度为6.1%,综合得分1.22分;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2004年为50.08%,总体小康值为50%,全面小康值为35%,实现程度为-0.55%,综合得分-0.03分,说明XX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但距离全面小康差距很大,而且尚未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小城镇人口比重2004年为20.6%,总体小康值为16%,全面小康值为35%,实现程度为24.21%,综合得分0.97分。

2、社会发展指标

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有四项,分别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覆盖率、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中所占的权数为20分,XX县仅得0.86分,实现程度为4.3%,其中,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04年为9.6%,总体小康值为10%,全面小康值为50%,实现程度为-0.5%,综合得分-0.04分;农村养老覆盖率2004年为1.74%,总体小康值为1.8%,全面小康值为60%,实现程度为-0.1%,综合得分-0.40分;万人农业科研人员数2004年为0.5人,总体小康值为1人,全面小康值为4人,实现程度为-16.7%,综合得分-0.70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2004年为0.25,总体小康值为0.35,全面小康值为0.3~0.4,实现程度为50%,综合得分2.0分。

3、人口素质指标

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有两项,分别是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人口素质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中所占的权数为15分,XX县仅得1.06分,实现程度为6.9%,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2004年为7.5年,总体小康值为7.4年,全面小康值为9年,实现程度为6.3%,综合得分0.76分;平均预期寿命2004年为70年,总体小康值为69.5年,全面小康值为75年,实现程度为9.1%,综合得分0.27分。

4、生活质量指标

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四项,分别是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农民信息化程度。生活质量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中所占的权数为23分,XX县仅得-1.03分,实现程度为-4.5%,其中,恩格尔系数2004年为55.0%,总体小康值为49%,全面小康值为40%,实现程度为-66.7%,综合得分-2.67分;居住质量指数2004年为20.8%,总体小康值为18%,全面小康值为75%,实现程度为4.9%,综合得分0.54分;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2004年为2.5%,总体小康值为2.5%,全面小康值为7%,实现程度为0,综合得分0分;农民信息化程度2004年为35.0%,总体小康值为28%,全面小康值为60%,实现程度为21.9%,综合得分1.10分。

5、民主法制指标

衡量民主法制的指标有两项,分别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民主法制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中所占的权数为6分,XX县得5分,实现程度为83.3%,其中,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2004年为75%,总体小康值为55%,全面小康值为85%,实现程度为66.7%,综合得分2分;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2004年为85%,总体小康值为60%,全面小康值为85%,实现程度为100%,综合得分3分。

6、资源环境指标

衡量资源环境的指标有三项,分别是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资源环境指标在农村全面小康体系中所占的权数为7分,XX县得7分,实现程度为100%,其中,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2004年为0,总体小康值为-0.3%,全面小康值为0,实现程度为100%,综合得分3分;森林覆盖率2004年为27.4%,总体小康值为16.5%,全面小康值为23%,实现程度为100%,综合得分2分;万元农业GDp用水量2004年为747立方米/万元,总体小康值为2600立方米/万元,全面小康值为1500立方米/万元,实现程度为100%,综合得分2分。

㈡XX与全市及三大经济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对比

2004年XX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2%,XX为15.02%,高出全市4.82个百分点。但XX主城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较高,为29.2%,比XX高14.18个百分点。渝西经济圈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次之,为17.8%,比XX高2.78个百分点。三峡经济圈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低,为4.5%,比XX低10.52个百分点。

二、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

由于XX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偏低,实现全面小康的路程仅走完了1/7多一点,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民收入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和前提,是XX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所在,全县各级党政要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落实。

1、在“破”与“立”上下真功夫。

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得过且过”等小农意识,确立敢干实事、善创新业、增收光荣的新观念;破除制约“三农”工作的体制弊端,确立对农民增收工作的强力领导和具体指导;破除制约农民增收的机制障碍,解决部门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形成生产要素的最佳聚集,确立“农民增收,人人有责”的服务理念;破除“就农抓农”的工作定式,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民增收的工作新思路;破除落后低效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确立高起点、重科技、外向型的发展新路子;破除传统的组织、经营、管理模式,确立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为目的的新模式。

2、在“加”和“减”上做新文章。

加大对“三农”的政策、资金、科技投入,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优化增收环境;加大对生产经营全过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力度,努力减低农业和农民的风险;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增收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减少农民闲置资金和农业闲散耕地,变资金为资本,变农闲为农忙,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减少盲目外出务工现象;增加农村“留守”人员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减少“职业农民”的数量;增加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注重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减少附加值低的传统农产品的生产。

㈡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XX小城镇发展,一是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遍地开花,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是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小城镇规模较小不利于节约耕地,且功能差、效益低,辐射带动力弱。三是加强和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要加快和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街道、商业网点、水、电、路、通讯设施等建设。此外,还要加强小城镇的服务设施如学校、文化站、电影院、公园、医疗机构等的建设。四是合理调整小城镇的产业结构,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㈢构建农村合作医疗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尽快建立新的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加大医疗资金投入,完善各级卫生设施,增加农村医务人员的比重,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素质,真正让农民享受到有病可看,有疾可医的便捷,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金和办好养老院,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让农村贫困户、受灾户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农业灾害保险制度,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各大保险公司也限于农业灾害风险太大而不愿承保,国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灾害保险。给承保公司以政策性补贴,降低农业保险费用,让农民都参加农业灾害保险,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后续劳动力迫在眉睫。我们要在“普九”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扩大高学历继续教育,为劳动大军充实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加强职业和成人正规后续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

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虽然近年来XX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消费,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通车、改水、土墙房改造、普及卫生厕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实现消费行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相互攀比以及赌博等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氛围。

㈥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民参政议政水平

关于县纪委工作报告 篇4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纪委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保持坚强政治定力,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各项规定精神,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为实现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一)突出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切实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自己,做到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开展核查,对存在不报、瞒报、漏报或弄虚作假等问题将严肃追责。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中央和省、市、县委政令畅通。

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县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党章、自觉尊崇党章、坚决维护党章,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营造人人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党章为遵循,以《准则》和《条例》为准绳,做到纪法分开,用纪律衡量党员干部行为。

(二)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着力推进主体责任的落实。严格执行县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县委和县委主要工作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试行)》制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自觉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定期向上级党委和纪委报告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形成各级党组织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真正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

完善主体责任制度建设。继续执行乡镇和县直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每年向县委、县纪委进行述廉述责和接受评议制度。按照市纪委统一部署,认真执行对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两个责任”考核机制,把落实主体责任作为年度检查考核的重点内容,实现落实主体责任长效化、规范化。

严格责任追究。以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为重点,把问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四风”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选人用人失察、任用干部连续出现问题,巡视、巡察整改不落实,都要坚决追究责任。坚持“一案双查”,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形式,既要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也要追究领导责任、党组织责任。定期报告追责情况,公开曝光典型问题,使问责形成制度、成为常态。

(三)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发挥县委反腐败协调领导小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查办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犯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纪检、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职能作用。加强对乡镇纪委、县直单位纪检组和派驻(出)机构纪律审查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重大案件督办机制。

紧盯纪律审查重点。重点查办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是重中之重。正确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成为大多数;给予重处分或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对在信访约谈、函询过程中,隐瞒事实,欺骗组织的将严肃追究。严格分类处置问题线索,扩大谈话函询覆盖面,坚决把存量减下来;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更多运用第一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坚决把增量遏制住。

提高监督审查的质量和效率。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对问题线索定期清理,分类处置,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案件审理工作,认真做好受处分党员回访教育和处分决定执行工作,切实履行审核把关和监督制约职责。纪律审查要把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作为重点,对问题线索迅速查处,该纪律处分的及时给予处分、该组织处理的作出组织处理、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尽快移送。

(四)完善监督机制,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三转”,继续开展纪检监察机关议事协调机构清理工作。认真执行“两个为主”要求,贯彻执行线索处置和纪律审查在向县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市纪委报告的规定,加强对乡镇纪委、县直单位纪检组上报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监督指导。贯彻落实乡镇、县直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建立纪委书记、副书记备用人选库及相应管理制度,健全推荐交流制度。

强化巡察监督。认真落实《中共定远县委党风廉政建设巡察工作暂行办法(试行)》,聚焦突出问题,重点围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决定情况、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相关规定落实情况、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以及“三重一大”情况开展巡察工作。两年内完成对全县59个县直机关、28个二级机构和258个村(社区)巡察工作,实现巡察监督全覆盖,适时对已被巡察的乡镇和县直单位开展“回头看”。在巡察工作中要紧扣“六项纪律”,深化“四个着力”,对巡察反馈的问题,被巡察的乡镇和单位党组织要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县委巡察办要加强对整改落实情况和移交事项办理情况的跟踪督办,对敷衍整改、责任不落实的,将严肃追责。强化巡察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巡察工作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

推进派驻(出)机构建设。实施“归口派出为主、重点派驻为辅”的派驻(出)机制,实现派驻(出)全覆盖,重点向权力集中、资金密集、人员相对较多的县交通运输局、教育体育局、财政局等14个单位派驻纪检机构,进一步完善派出工作室工作机制。建立派驻(出)机构与驻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廉政谈话和约谈、问责等制度。派驻(出)机构要重点加强对驻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中层干部的监督,从问题线索抓起,延伸监督触角,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有了问题就谈话诫勉,严重违纪就立案查处,全面发挥派驻(出)机构的监督作用。

(五)强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市委二十六条规定精神,将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经常性工作,锲而不舍、扩大成果、不断深化。继续抓住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持之以恒反对和纠正“四风”、“小四风”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持常抓的韧劲和耐心,不断巩固和深化作风建设成果。

聚焦突出问题。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各项规定精神列入纪律审查的重点,紧盯“四风”问题的新形式、新动向,警惕穿上隐身衣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加强对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三公”消费、办公用房、公车改革等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收送礼金红包、滥发钱物、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治理。对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建设、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窗口行业和领域违规违纪问题持续开展治理。认真抓好省市巡视巡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深入推进全县“落实乡镇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乡镇纪委‘三转’”等十个专项整治工作。

强化责任追究。对出现严重顶风违纪问题或“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的,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对所在乡镇、部门和单位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进行问责。建立公开曝光机制,实名通报“四风”方面的违纪案件,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要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形成常态,保持威慑。

(六)强化预防监督,进一步加大源头治腐力度

强化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13-的实施意见,努力打造“不想腐”的保障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认真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五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制度。贯彻落实《滁州市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营造主动尽责、敢于负责的干事创业环境。继续巩固和发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成果,完善村务听证会制度。各乡镇、县直单位要认真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贯彻执行廉政风险防控责任落实机制、动态监控机制、预警处置机制、检查评估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凡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县纪委派出工作室必须列席。

加大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作风建设责任清单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抵制不良风气。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剖析典型案例,用好反面教材,发挥警示、震慑和教育作用。进一步规范纪检监察系统新闻发布工作。加强定远纪检监察网、廉政微信平台建设,打造“廉洁定远”宣传平台。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认真做好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包青天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推进县廉政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倡导党员干部反“四风”、树新风,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社风民风。

(七)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压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各乡镇党委要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乡镇纪委要发挥好监督职责,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监督,对失职渎职的要严肃问责。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梳理问题线索,拓宽信访渠道,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曝光违纪问题,坚决遏制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要求,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加大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和纠正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违规收缴群众款物或处罚群众,克扣群众财物、拖欠群众钱款等突出问题,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和惠农等领域强占掠夺、贪污挪用等问题。严肃处理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吃拿卡要甚至欺压群众的违纪行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八)落实监督责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纪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严格人选推荐程序。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专题培训、轮岗交流力度,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生机活力。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健全纪检干部作风状况定期分析、动态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实践“四种形态”,转变理念思路,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严教育管理干部。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坚守道德操守,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强化“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的意识,决不以纪律做人情,决不拿原则做交易,决不把执纪监督权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坚守底线,不踩“红线”。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机构的作用,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对在问题线索清理、处置和纪律审查工作过程中,违反审查纪律,跑风漏气,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坚决防止“灯下黑”,用铁的纪律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 篇5

【摘要】

在xx派出所实习期间,我对xx县域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一次实际的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所近期以来所立刑事案件有抢劫、盗窃、赌博、吸毒、诈骗、杀人、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交通肇事逃逸、重大责任事故、吸收非法存款所得、隐瞒犯罪所得等等,其中青少年和文化程度低下者违法犯罪居多。经过这次的实习生活,使我对当前xx县域社会的治安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这些存在的状况及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治安违法两抢一盗

前言

社会治安情况的好坏,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2012年1月到4月,为了更好地调查县域社会治安状况,我到xx县公安局所辖城区派出所——xx派出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在我实习期间,我对xx域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实际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了当前xx县域范围内的治安状况。在县委县政府、公安机关以及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城乡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抢夺、抢劫、盗窃等一系列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当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响极其强烈的焦点问题,直接危及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力加强对抢夺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增强公众的安全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县域社会治安状况的特点

1、抢劫、抢夺、偷盗等侵财案件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城区入室盗窃现象时有发生,案值虽不大,却严重影响了群众安全全感。

2、发案率以盗窃为主。2012年1月县域“两抢一盗”总立案数31起、2月县域“两抢一盗”总立案数23起。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

3、违法人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据统计,在2012年1月~2月所立刑事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违法犯罪占全部违法犯罪的98%。

2、赌博现象严重。群众尤其是对招赌、聚众赌博问题反响很大

4、青少年犯罪势头有所上升,参与偷盗、打架的青少年较多。在城乡部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准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创业上,而是沉迷崇尚武力、迷恋色情,有些青少年没有得到及时帮教,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校园周边和街道拐巷治安问题比较突出,时常发生打架斗殴、抢劫等违法案件。

6、社会不稳定因素还大量存在。就我县而言在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林权改革、企业改制、生态环保、医患纠纷、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诱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有些处理只是表面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

7、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基层基础工作仍显薄弱。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干警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基层的法庭、司法所缺编、缺人、缺钱的问题也较突出,由于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力量薄弱,基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预警管控和打击犯罪的能力均显不足。

8、监控网络不够完善。就我县而言,在很多重点区域、路段由于没有安装监控摄像探头,案件发生以后,在调查取证时难以捕捉到案发时的情况,以致于破案速度慢、破案率低。

9、发性的案件尤其是伤害案件较多.这类犯罪起因往往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口角,双方在“评理”过程中发生争执、打斗导致的.他们在法律意识和情绪冲动的对抗中,许多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总是居于下风,但当犯罪既成后,被告人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深深的悔恨和自责。

10、爆竹非法生产、运输、销售仍没有得到根除

二、导致县域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原因

通过对各类案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每个案件的共性研究和个性对比中,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1)是对犯罪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盗窃犯罪分子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由于对犯罪的认识不够,只看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实施盗窃行为。(2)是居民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庄“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因此,犯罪分子瞄准这个群体,乘虚而入。(3)是青少年犯罪突出。由于青少年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杀人谋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一些影视中播放的犯罪过程和人物语言的腐朽观点,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电子游戏中的大量宣扬暴力、色情的东西,强烈刺激着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处于发育期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他们纯洁的心灵。当青少年产生犯罪动机,在犯罪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就会实施犯罪。

2、当地基层组织职能弱化观念滞后是管理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来计划经济下基层组织设置的有些岗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职能作用,造成一些岗位功能缺位。如某些基层政府的司法办,原本设置功能是普法和处纠、定编人员较少,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纠纷大量增加,原有的编制已无法适应繁重的工作,他们整天忙于处理纠纷,而导致普法功能的弱化。另一方面,综合治理过程中一些部门过分强调职能部门的独立行使职能,导致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打、防、控预防体系没能建立健全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3、警力不足,对治安管理工作上台阶造成影响。比如在扫黄抓赌方面,有很多时候由于警力不够,公安机关在接到群众报警赶到现场后,看到赌馆里聚集了很多的赌徒,难以控制,导致处警成了形式问题,从而没有达到禁赌的目的。

4、基层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基层自治组织,对社会治安工作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现象依然存在,综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乡、镇的巡防经费、人员待遇、安全技术防范装备经费得不到保障,群防群治组织难以为继;对流动人口和

私房出租仍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办法;对重点场所的管控上,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不够,没有形成合力;社区和警务室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防治县域人口违法犯罪的建议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城区街面,特别是案件易发路段、区域的巡逻,降低案件的发生率

具体措施为:

1、为特巡警装备“警灯”(自行车)装备,实行亮灯巡逻,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震慑犯罪;

2、以凤仪镇社区为试点,推进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降低发案;

3、深化“红袖套”工程,推广“治安观察哨”,拓展信息渠道,提高破案率。

(二)加大刑事案件侦破力度,以当前开展的“扫黑除恶”、“打击盗窃摩托车”等专项行动为契机

通过抓现形,力争侦破一批案件、抓获一批犯罪分子,打击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维护社会稳定。具体措施为:

1、加强治安卡口建设与应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破案服务;

2、积极开展严打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

3、积极开展信息化网上作战,力争现场抓获;

4、加大宣传力度,预防和减少因自我防范漏洞而出现的被盗抢、被诈骗案件的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创新管理,增强服务质量,提升警民和谐度

具体措施为:

1、以xx镇社区为试点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2、以110指挥服务台 “文明示范窗口”和擦亮我县各个服务窗口,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调整工作机制,进一步调动民警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

具体措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办法,将民警工作效果与加班工资相

挂钩,最大限度地提高民警工作激情

(五)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群众创建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以提高群众安全感。

一是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和意见,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将群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工作方法上由打击惩治向教育引导转变,工作管理上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工作重心上由群众上访向政法机关下访转变;工作措施上由“堵”向“疏”转变。二是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式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三是积极探索开展“平安协会”群众性自治防范组织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四是将道路交通安全和学校及周边安全治理工作纳入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主体考核内容,制订落实了督促指导包保责任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管理和整治。同时,强化落实并完善全镇各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和班级法制辅导员制度。五是开展“招募一百个志愿者、服务一千个小时、温暖一万个对象”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金沙”建设,对提升金沙整体文明程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六是将与征地拆迁有关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动员公证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办理,为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出积极的贡献。七是开通语音普法热线,提高法律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提高群众满意度。

(六)加强巩固“严打”整治成果,纠正“重打轻防”倾向,下大力气狠抓治安防范基础工作。

关于县小康调查报告 篇6

一、在组织层面上, 通过建制度、定标准、抓督办, 建立推动创建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是下发创建活动实施办法。该办法对“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的意义、原则、目标、标准、条件、申报评选、表彰推介、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是建立领导责任制。省里成立了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 副组长由省政府副省长担任, 成员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负责组织“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申报评审、项目库建设、扶持奖励资金落实及宣传推广。办公室设在省文联, 办公室主任由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兼任。全省各地都参照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机构, 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部门大力指导、各级文联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创建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专家评审制度。采用聘用制成立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专家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负责论证各地申报文化品牌的科学性、可行性, 对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项目进行初评、检查验收, 并向领导小组呈报初评和验收情况。

四是建立调研督办制度。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开展调研、建设项目库、编印创建资料汇编、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 及时掌握全省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 并加强分类指导。

五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明确提出“四纳入”的创建要求, 即把文化品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要点、纳入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核、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对全省各地创建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评审, 通过评委审议、实地考核、评委投票等环节, 评出年度创建先进单位或入选品牌, 并召开工作会、现场会进行公开表彰, 由各级财政拿出相应的资金进行奖励, 并利用各种渠道对入选品牌进行宣传推介。

二、在实施层面上,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建立有利于促进基层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创建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政府作为创建活动的管理和服务主体, 重点抓好政策制定、规划指导、培育主体、宏观调控、重点引导性投入等工作, 为文化品牌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社会参与。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的界限, 以创建项目为标的, 按照“股权配置、参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互利双赢的用人机制, 广泛吸引社会组织、民间资本等多层次投资主体和社会各方面人才参加创建。

三是市场化运作。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 建立文化品牌运营主体法人治理结构, 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积极构建文化品牌生产、营销组织, 通过活动造势、媒体推介、消费补贴等多种方式, 培育多样化的文化品牌消费群体, 增强文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产业化发展。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把文化品牌创建与经济、科技、教育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大胆开发, 延伸服务, 实行多元化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形成文化品牌产业集群, 走出一条县域基层文化单位发展新型注意力经济的新路。

三、在创建实践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坚持以文化人、以义取利的原则。把市场机制引入“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 发挥市场在创建中的资源整合作用, 提高投入产出比, 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是我们在创建中一直坚持的做法。但必须看到, 文化品牌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 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 在创建活动中,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运行机制, 强化文化品牌营运主体的社会责任, 积极引导他们以产业化的形式推出积极健康向上、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适销对路的文化品牌产品, 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从而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正确处理土与洋的关系, 坚持突出特色、继承创新的原则。特色是文化品牌的核心和价值所在。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特色的形成, 又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创建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土与洋的关系,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按照尊重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世界眼光的要求, 组织力量进行缜密的论证和科学的规划, 博采众长, 大胆创新,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 人特我新”, 打造出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为一体的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品牌的穿透力。

三是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 坚持厚积薄发、以质取胜的原则。“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过程, 就各地区而言, 既是本地优秀文化资源长期积累和保护的过程, 又是通过策划、创新、运营将这些资源加以整合、提高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形成系列化品牌产品和产业的过程;就全省而言, 则是通过各县 (市) 区“一品突破”的累积, 形成全省文化品牌“百花齐放”繁荣局面的过程。因此, 在创建活动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量与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既要重视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存量、种类、内涵、价值等的调查摸底, 更要重视文化品牌的策划、营运与包装, 还要关注全省各地创建全局, 注重品牌资源的整合, 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做到好中推优、优中选特, 浓墨重彩、凸显亮点, 努力实现各县 (市) 区“一品突破”与全省文化品牌“百花齐放”的成功对接, 把“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做成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四是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坚持虚实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是一项秉承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文化工程, 难在立项、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因此, 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创建任务的落实、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把创建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单位推进文化建设的有效抓手确定下来。要像抓经济建设工程那样抓文化品牌打造, 把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化、实事化、标准化, 切实把创建的组织机构、项目、投入、人员、宣传等落到实处, 确保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出影响。要把文化品牌建设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规律, 积累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提高文化品牌的学术价值。

上一篇:设计院公司简介下一篇:县委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