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方案

2022-05-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方案二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方案1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准入负总责。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准入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市县(区)工商、质监、卫生、城管、公安、商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市场准入的实施工作。

二、各县(区)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网络,正式机构未成立之前,要尽快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检验临时工作机构,承担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准入的业务指导工作。各县(区)要保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所需经费,要将农产品监管和检测检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凡进入我市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具的产品合格证明和具备国家认可资质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单,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或行业规定的质量安全标准,方可准入市场。对国外进口的农产品必须具备我国政府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单和检疫证明,方可准入本市辖区内销售。

四、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出具由认证单位颁发的认证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章后,可作为进入我市市场销售农产品的质量证明,实行入市抽检制度。

五、对未取得相关认证证书,但出具有产地证明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进入我省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实行入市抽检。对无产地证明和检查合格报告单的农产品,实行入市登记、现场检测制度。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室)现场检测合格的,准予进入市场销售;检测不合格的,禁止进入市场准入销售,并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置。

六、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检测人员。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后不得经销,不得自行处理,应及时向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七、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部门按规定对本辖区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主要农贸市场应当自觉接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抽检,并提供必要的相关证明资料。

八、准入市场的农产品,要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生产者要向经销者,经销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做出质量安全承诺保证。实行召回制度,对自己生产销售的不合格农产品应当免费召回。

九、对同一产地、同一产品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其产区的相应品种农产品六个月内禁止进入本市辖区内销售,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主要农贸市场,必须在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每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产地、质量等级、销售价格进行公布,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专销柜台,实行优质优价。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十一、实行市场准入的农产品,应当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识管理要求使用标识。鼓励农产品包装销售,其包装、标签等必须符合国家农产品包装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采收日期、保质期、质量等级等内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上市销售。

十二、农产品经营者应对其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农产品销售、运输者拒绝、阻碍检查或拒不提供相关资料,将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方案2

近年来,随着成品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节油性产品受到了部分车主的青睐,节油器、节油剂、“油改汽”等节油产品热销,为了更好的加强“节油”产品的市场监管,荣成市工商局组织专人对辖区的节油产品市场进行了调研,认真分析了目前节油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部分监管建议。

一、目前节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部分节油产品经常出现“拥有中国最先进技术”、“最新款”、“最优越”、和“保险公司保险”等不规范广告用语,并宣称节油产品具有具备抗磨、减噪等效果,随意夸大产品的作用,部分经营者甚至宣称节油产品大多可以省油20%以上,并且动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虚假宣传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使知情权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作出盲目的判断。据专家介绍,节油产品大多多是通过清洁喷油嘴、清洗油路来增加燃油雾化程度,从而达到节油目的。一般情况下,节油产品的实际节油率为3%至10%,这还是依赖损失部分加速性能换来的。因此宣称20%以上的节油效果并提升动力从技术上来说是不现实的。

(二)超范围经营,质量难保障。部分加油站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向消费者推销节油产品的行为,而加油站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通常没有销售节油产品,因此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消费者的节油产品60%以上是从加油站购买的,部分加油站没有严格建立“购销货台帐”,存在着销售、使用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的违法行为,甚至销售的节油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由于加油站无法确定专门人员负责建立进销货台账,缺少严格的质量把控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工商部门很难进行质量追溯,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三)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汽车“油改气”由于能够减少消费者的支出,近年来有了逐年上升的势头,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车辆在“油改气”时,要在原燃油管道附近增加钢瓶、调压阀等设施,改变车辆的结构,而从业人员大都未经专业培训,服务工作不规范,服务态度、质量经常引发消费投诉,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比如若改装后,车辆压力容器密封性不够出现漏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自燃事故。同时部分“油改气”经营场所大多隐藏乡村居民房内,地理位置十分隐蔽,给工商部门的查处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了解油改气属汽车改装范畴,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公共安全,如果不能规范实施,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四)容易导致保险“拒赔”。车辆在“油改气”时要在原来的燃油管道附近增加钢瓶等设施,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车的结构,超出了其投保范围,根据保险合同条款中“在保险期间内,保险车辆改装、加装或从事营业运输等,导致保险车辆危险程度增加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保险人。否则,因保险车辆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一旦使用节油剂或“油改气”而造成发动机堵塞、车辆损伤等造成的车辆损失保险公司将拒绝赔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五)售后脱节,消费维权难。部分经营者销售节油产品不出具正规“发票”,一旦消费者因使用节油产品出现发动机堵塞、车辆损伤等问题时,经销商总是把责任向外推卸,说是由于消费者的操作不当,从而形成十分曲折的关系链来逃避责任。同时执法部门由于调查取证难,很难界定厂家、经销商、用户三者的责任,对于一些较小的质量问题,许多受害消费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自行处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节油产品“无法定效”的弊端。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指标来规范节油产品,其节油效果目前也尚无定论,消费者购买节油产品后是否有效只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没有相关部门能够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产品效果很难确定,即使消费者认为节油产品没有效果也不能出具相关证据证明,由于车辆的耗油量的大小还与驾驶技术、风阻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这就为节油产品经营者的虚假宣传、推脱责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消费者“缩减开支”的心理。近年来,随着油价的上涨,对于那些以车代步或靠车吃饭的车主来说,一升汽油贵两三角钱,一个月就得多掏上百元油费,因此,消费者对于节油产品的需求强烈,节油产品正是由于迎合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几十元或者几百元的节油器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了人们渴望获得节油产品的心理,打着高科技幌子骗人,消费者往往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因此节油器、节油剂等节油产品“热销”,扩大了节油产品的市场,增加了监管部门监管的难度。

(三)经营者“诚信缺失”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汽车配件市场、汽车品牌经销服务店以及加油站的不断增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经营者法律意识差,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以致为追逐利润,置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顾,开始将逐利目标向虚假宣传、销售假冒和超范围经营商品转移,不讲诚信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失信的成本远远小于因失信而获得的效益时,市场主体便会选择失信,通过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节油产品等方式,实现收入的增长。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要针对当前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的弱点,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节油观念,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比购买节油产品更重要,工商部门要根据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热点问题,定期消费警示,倡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将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同时鼓励消费者多学法多用法,提高维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侵权案件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投诉,要据理力争,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发现的身边的违法行为能够及时向工商部门投诉、举报。

(二)建立购销台账,建立信用指导制度。要求经营者效仿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进、销货台账制度,监督销售者建立并切实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严格查验节油产品包装、标识,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既方便责任追究,又能对问题产品流向实行追根溯源化管理。同时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从产品质量、消费维权、守法经营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经营单位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最高级别,C级为最低级别,同时实行等级浮动制度,对于持续三个月保持无违纪记录的经营主体实现“升级”,对于日常监管中发生新的违法行为被立案查处的实行“降级”处理,通过运用信用激励机制,促进经营者自律,积极引导和扶持市场规范化发展。

(三)强化“内律外督”,规范市场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内部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是规范经营行为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的独到作用,引导行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促进,实现自身内在的健康发展,广泛开展行业自律评价活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失信必惩的行业氛围。二是强化外部监督作用。开展借力监督活动,在社会各界聘请义务监督员,发放“监督卡”,正面印有监督内容、反面印制了监督电话,要求持卡人对照监督卡内容,进行外部监督,与工商部门外部监督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延伸工商部门的监管触角,形成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监管网络。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联合执法体系。开展节油产品市场专项整治,加大检查力度,强化日常巡查,对发现的没有标注产地、产品名称、商(经销商)以及没有产品合格证等标识,责令清退出市场,涉嫌严重质量问题的,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加大与交通运输和质监部门的协作力度,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对汽车节油产品、“油改气”等行为的监管力度,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通报监管执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

上一篇:作风兴教活动方案下一篇:县政府全体会议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