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精选17篇)
我市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1.8万亩,2014年预计全市水产品产量2.86万吨,渔业产值6亿元以上。水产品不仅丰富着城乡居民“菜篮子”,而且为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和食品安全,增加渔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市水产局始终把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来抓,全系统高度重视、全力以赴,现将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如下:
一、扎实推进,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几年来,水产局针对监管、检测和执法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各项工作有亮点、有突破、有成效,较好的完成了水产质量安全的各项任务,无公害水产品每年抽样检测合格率达100%。主要是做好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工作。
市水产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以局长周明华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分管局长任副组长主要抓,安全生产检测股、市渔政站、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等单位参与,具体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水产局与市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签订的责任书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力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二是突出科技培训,强化安全第一的理念。
每年举办各类培训会议不下于30次,培训渔民3500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和技术资料近5000份。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100户,辐射带动2000多户养殖户,每年组织发放各种安全渔需物资近1.5万元,引导养殖户正确用药。做到逢训必讲健康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渔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防病和用药知识。从思想上转变从业人员的健康生态养殖意识,规范用药观念,牢固树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这根“高压线”不能碰的的理念,确保我市水产品质量的绝对安全。
三是积极开展“两认”和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倡导健康养殖。
近年来,安陆市水产局为深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省部级示范场的辐射带头作用,促进全市渔业基地建设上规模、精养鱼池改造上水平、行为上规范渔业养殖和养殖投入品上标准的工作目标,积极组织和鼓励全市各养殖企业和各专业合作社申报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活动。目前,全市已创建市三河养殖场、市百花养殖场、碧涛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甲天桃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等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6家,创建王五水产养殖基地等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家。全市已有9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通过了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有42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各基地.通过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大大改善了生产设施,完善了相关技术,规范了养殖制度,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了建设水平,从而促进全市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是强化源头整治,加强投入品和三项纪录的管理。水产局每年根据不同时期的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为从源头强化水产投入品管理,针对农资市场每年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采取了突击检查,主要检查鱼用饲料厂、生产记录、销售记录以及相关资料,以及经营者的进货渠道(查看生产厂家相关资料),销售台帐,是否生产经营了违禁药品,饲料中是否含有国家禁(限)用药添加剂等投入品。年初要求经营门店签订了《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针对查出的问题并要求各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个别经营户未做销售台帐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当场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同时对于养殖基地组织力量到养殖现场例行检查。到养殖现场查看了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及饲料的来源记录等“三项纪录”,重点检查养殖过程中是否使用禁用渔药情况和携带有害物质残留的、变质和过期的饲料。促进各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公众水产品消费安全。
安陆渔政在工商、畜牧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行动,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来推动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开展节假日期间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和平时例行检查相结合,主要对城区各超市、农贸市场所销售的水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查。检查中从未发现使用国家禁止的渔药(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虾类氯霉素药物残留抽检全部合格,确实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六是积极配合上级抽检送检,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时了解我市产地和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保障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根据省局要求,每年至少两次赴各乡镇等地的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和农贸市场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抽检样品封样后将交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唑酮代谢物、镉、无机砷等药残、重金属指标检测。为进一步加强渔药、饲料等投入品销售、使用、储存的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大渔业投入品专项整治的力度,防止违禁渔药、“三无”渔药及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投入品在养殖过程中的使用,不断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我局几年的不断努力,我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有大幅提高,人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但与国家、省、市对我们工作要求相比和广大消费者的期盼,还有很多困难和不足。
一是我市目前没有快速检测的检测设施和技术人员,只能配合部、省的水产品抽检活动,不能自行检测水产品和渔药、苗种。这与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我局水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在机构和经费保障上还存在一定困难。我局的二级单位渔政船检港监管理站和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目前共同承担了水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但该两单位目前既不是参公参管单位,也没有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这种人事管理体制和经费制度影响了其更好地发挥其管理职能
三是投入品的监管存在职能不清。渔药生产、销售经营的审批权不在水产部门而在畜牧部门不利于有效监管。
三、狠抓重点工作落实,扎实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市现阶段建设现代渔业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健康养殖,是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局一方面将继续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重点抓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保障水产品产出安全;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增强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严防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大范围蔓延和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将逐年加大对渔药市场和鱼用饲料等投入品的抽检频率及检查力度,强化对鱼用生物制剂的管理。
三是进一步加强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
产地抽检是加强产地监管、依法查处违法生产单位的重要手段。我局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抽检方案,每季度例行抽检一次,每年随机抽检2次,年抽检品种不少于10个,被检单位不少于3家。
四是主动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
一方面建设水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完整建立每条鱼从繁育基地到苗种培育再到成鱼养殖整个环节的养殖数据库,并能提供查询。另一方面建设产地准出制度。只有合格、安全的水产品方能上市销售和流通。
五是深化水产养殖和质量安全执法。
水产养殖和质量安全执法是近几年形势发展多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养殖证发放、生产记录、养殖用药、水域环境等重点环节,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执法手段、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渔业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以渔政部门为主,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环境监测和服务中心等机构协作配合的水产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机制。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建立安全监管机制
充分认识畜产品安全工作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以及对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做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是保障动物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职责,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做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监管到位。
2 加强检疫监督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2.1 健全检疫执法队伍
截止2013年, 全县各个乡镇都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经过严格培训, 县乡镇配备执法人员42人, 为了确保村一级产地检疫工作需要, 还建立了以村级动物防疫员为依托的动物检疫协检队伍, 全县已聘用协检员217人。形成了涵盖县、乡、村三级的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 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加强检疫执法人员培训
结合工作实际, 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级培训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组织检疫员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严明工作纪律, 增强工作责任性, 认真遵守检疫操作程序, 努力打造出一支业务精通、政治合格的动物检疫执法队伍, 为动物检疫工作的稳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健全检疫人员管理制度
除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外, 还制定了《渭源县动物检疫员管理制度》、《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渭源县畜牧兽医局行政执法六条禁令》等制度, 并制作成框子牌子, 悬挂在墙。经常派出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对基层站检疫执法人员的检疫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对执法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规范了全系统检疫执法行为。
2.4 层层签订责任书
县畜牧兽医局与乡镇兽医站;兽医站与每位检疫员;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养殖企业、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动物贩运户等层层签订了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责任书。对防疫、检疫监督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责任要求和义务。
3 加强饲养场监管
严把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办理, 不符合条件绝不办证, 符合条件的迅速办证。并对全县养殖企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进行划片, 责任到人。分管领导包片, 检疫监督人员包企业、小区、合作社。检查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 并指导建立健全购销台账, 健全用料、用药、消毒、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等畜禽养殖档案。加大对饲养畜禽的监管力度, 切实掌握饲养场的饲养情况, 严把产地检疫关, 检疫人员严格落实生猪宰前“瘦肉精”尿样检测制度, 凭尿样检测报告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对符合规定要求的畜禽凭产地检疫证明方可进入流通环节。规范了动物饲养, 有效控制了药物残留和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4 实行报检制度, 及时到场检疫
检疫人员分片包干, 对所辖区域畜禽的进出及时登记发放建议报告通知书, 明确报检时间及报检电话, 养殖户在畜禽出栏前, 向检疫人员报检, 检疫人员按时到现场进行检疫消毒, 并将检疫情况记入档案。对不报检而私自出栏的推行了社会举报制度, 鼓励当地群众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举报。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会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对责任人依法查处。为了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总结推广了一些站所的新做法, 注重发挥协检员、养殖场、大户的作用, 让他们及早提供一些有关畜禽进出的时间、数量、以及出栏时间、地点、销售对象等情况。同时县局设立动物检疫报检点16处, 本着方便群众, 高效快捷的原则, 合理布局每个报检点, 设立公示牌进行公示, 并注明保健和监督电话、负责人以及职责。有力的促进了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有效防止产地检疫漏逃现象的发生, 提高检疫密度, 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5 强化证照管理, 加强检疫工作, 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了《渭源县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的管理制度》, 对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的领取、发放、缴销作了明确规定。实行专人、专柜、转档管理, 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的每个环节都做了详细记录, 领取人经签字方可领取, 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 保证了全县检疫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6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动物检疫知识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區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態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4]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
工作的情况汇报
市农业局:
根据《XX市农业局关于切实加强中秋国庆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省农业厅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确保中秋、国庆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障全县人民群众在双节期间的消费安全,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局领导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的问题,积极响应市局文件精神,随即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研究与部署,具体工作的实施由我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负责执行。会后,我站领导又再次强调双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和我站平时工作经验,实行了领导带班制度,并将值班领导、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送与食安委办公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信息沟通及时、畅通,积极做好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二、突出重点,扩大抽查范围
主要以南北两个蔬菜市场、县城三个超市和大水果超市为重点,在进货渠道上进行排查与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将予以封存,不得销售,与此同时要求其完善进货台账、质量追溯等制度,切实促进农产品市场科学、规范运营。深入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指导建立完善安全用药施肥记录,生产销售记录,科学合理生产,为我县双节的蔬菜市场供应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由于我县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多农产品销售小贩一般难以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我们还扩大了抽查范围,对一些小贩进行了抽查并实名登记,若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不法分子的一些投机
行为进行相应处罚,确保我县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双节。
三、加大抽查力度,积极做好检测工作
为了确保双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我站加大了样品的抽检力度,在我县三大超市、蔬菜市场和大的水果超市共抽检样品200多个,在实验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检测工作。
四、加大宣传,营造安全消费氛围
一、关于加强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抓各类专项整治,二抓加强基础管理和日常巡查、监督抽查。
1、20_年初元旦春节期间专项检查。20_年_月上旬起全面启动开展食品生产安全百日监督大检查行动。出动执法人员人次,对区域家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儿童食品、桶装饮用水;并对桶装饮用水、肉制品、特别是禽类制品进行了抽查检测。桶装饮用水及禽类制品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2、桶装饮用水整治,与市局食监所配合就解决饮用水生产过程中微生物超标、违规添加除垢剂、滥用添加剂等顽疾进行了调查,并加大整治力度,责令其中一家生产企业停产整顿。同时结合本区实际,就_月_日下午区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提出的看法,对饮用水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无序等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和专项整治。
3、月饼和夏令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我局将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点转向月饼生产、夏令防暑降温食品,如茶叶、包装绿豆汤等产品方面,进行重点抽查监控;并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结合起来向社区延伸,把食品安全落到实处。
4、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等非法行为。
5、配合市生产卫生监督所进行了食品用包装材料生产企业调查整治,共家包材生产企业涉及食品用包装材料生产,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范围。
日常巡查、监督抽查等基础管理工作主要是:
1、按计划对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开展巡查工作,重点检查各类企业的原料进货把关、质量卫生关键控制点、食品出厂检验、不合格食品处置、食品标签标注等环节,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同时按计划完成预定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抽查任务。并完成国家监督抽查、市局监督抽查后下达的后处理工作。共立案查处食品案件起,确保全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卫生安全总体情况良好。
2、两证发放、管理工作。今年,着重加快推进糖果、茶叶等食品生产企业的“qs”获证工作。
二、关于严厉打击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和坚决取缔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窝点。主要开展下列工作
1、组织开展查处无证生产、无证销售食品、生产经营性使用无证食品的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止违反《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违法行为。并根据举报对于部分零售店及酒楼饭店无证销售、使用植物食用油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处理。
2、充分利用建立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案件移送交办制度,受理、处理各类投诉举报。
三、关于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开展食品重特大安全事故紧急演练
1、由市局牵头开展了食品重特大安全事故紧急演练,大大提高了监管队伍的应急应变和处置能力。进一步细化了方案,经受了实战考验,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2、在建立各生产企业和业余食品安全信息监督员网络的基础上,
今年逐步发展各主要大卖场、超市的售后客服管理人员加入网络,今年争取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
四、关于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全面宣传贯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落实“四有两责”要求,完善监管机制。
二是制定食品“五小”摸底普查方案,对“五小”生产经营户进行摸底登记;全面完成有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据初始化,实现“一户一档”制度。
三是完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流程和工作规范,实施分类监管;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工作。
1 畜产品监管常见问题
1.1 检测能力滞后
当前, 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完整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 也没有现金的畜产品检测仪器与检测设备, 所以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在例行检管时, 大多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将样品送到省检测部门进行检验, 所以滞后性比较明显[2]。
1.2 饲养环节质量管控能力差
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差及饲养环境没有达到无公害要求等问题, 都会影响到人们在接触到畜产品以后的安全性。部分地区防疫条件比较差, 且在养殖场内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模式, 单项关注产出量, 但是在投入方面却比较轻视, 管理设施与养殖户法律意识都不达标, 滥用各种添加剂[3]。因为监管工作会对违规操作的养殖户产生制约, 所以尚存在部分用户对监管存在抵触情绪的情况, 提升了监管难度。
1.3 产品流通环节监管效率低
虽然各地区在畜产品产地检验方面比较关注, 但在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却比较差。对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缺少监管手段, 经常出现动物卫生违法案件, 导致畜产品的安全性遭到质疑。
1.4 投入生产经营存在问题
首先, 动物饲料生产企业的规模普遍比较小, 且这部分小企业的资金有限, 所以技术工艺相对也比较落后、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导致企业的产品质量也比较差。其次, 兽药和饲料企业经营条件与环境比较差, 导致工作人员素质低且进货渠道混乱, 经常出现劣质兽药或者是劣质饲料, 影响畜产品的安全性。
1.5 安全监管机构欠缺
从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来看, 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监管经费的欠缺, 导致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及人员数量都不足以满足工作的需求, 执法强度较弱, 甚至不会办案。
2 提升畜产品安全性的措施
2.1 提升宣传力度
各级监管部门要全面提升宣传力度, 宣传各方面和安全相关的法律条款, 提升养殖户法律意识及对各种情况的辨识能力, 让畜产品安全管理理念深入到体系中所有工作人员的心中, 创建良好社会氛围。
2.2 完善执法队伍建设
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到检疫检测、投入品检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所以作为执法工作人员首先要树立科学化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来完善自身, 提升业务能力以及执法能力。其次, 要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 让全体执法工作人员掌握法律知识以及业务知识等实用技能,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与执法能力。构建完善的责任自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签订岗位责任书, 保证纪律严明、奖罚科学化, 提升执法公正性和执法效率[4]。最后, 要不断的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执法力度, 履行行政处罚以及行政许可职责, 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优化技术服务
只有保证饲养环节的科学性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对养殖户进行教育和管理, 引导其学习科学化的养殖知识才是提升畜产品质量以及整体安全水平的关键方式。通过优化服务的方式对企业、小区以及各种养殖基地提供服务, 以教育培训为手段, 督促养殖户, 使其合理用药, 全面提升安全意识以及养殖水平。从完善制度的角度出发, 知道养殖户应当如何做记录, 规范养殖档案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饲养环节质量差等问题, 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
2.4 加速监测体系建设
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 要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 根据国家标准或者是行业内部要求, 结合先进化设备仪器, 配备专业监测工作人员来全面评价。当前, 大部分地区的畜产品监测环境都不够理想, 和畜牧业未来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 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安全监测体系, 设置专业部门、购买专业仪器、培养专业人员,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先进水平。通过管理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 并对这两个环节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测, 提升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保证人民的生活健康。
2.5 抓好动物防疫工作
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 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和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 确保存栏畜禽强制免疫率达到100%, 免疫抗体检测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
2.6 从饲料与兽用药角度提升监管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饲料和用药管理力度, 按照拱架标准与法律条款要求, 对饲料生产厂家以及药品生产厂家进行治理整顿。整顿的方向包含经营许可证、经营行为、违规经营等方面。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升兽药、饲料添加剂日常监督管理。最后, 要对各种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通过抽样检测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打击劣质产品。近年来, 因为我国出现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品, 所以工作人员要格外关注这些可能引起社会不安的因素, 保证社会稳定。
2.7 优化流通环节监管模式
全面提升畜产品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工作效率, 如果发现运输产品无检疫证明, 或者是通过一些非法的方式进行运输、屠宰, 要对其严加整治。对于检疫结果不达标的畜产品, 要按照无害化处理条例进行处理。防疫条件审核一直以来都是规范养殖的第一道关卡, 但是因为各种人情世故的影响。近年来, 出现了一批未达标, 但是依然可以正常办理合格证的养殖户, 这些养殖户会对畜产品行业的正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近年来我国畜产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发现, 还有部分地区出现过变造、伪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事件, 对类似事件都要严加管理, 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敢于办案。
2.8 提升执法投入
各地区都用当将畜产品的安全监督以及执法过程中需要的经费作为年度财政预算的一部分, 只有保证了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才能保证工作效率。
3 结语
从当前畜产品行业从养殖到生产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入手, 阐述通过何种方式对其进行完善, 提升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建纲.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之我见[J].中国牧业通讯, 2012 (20) :28-29.
[2]任进龙.兰州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 2013 (3) :21-23.
[3]张海富.从几例畜禽代谢性和中毒性疾病谈畜产品安全之我见[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15) :54-55.
1.政府支持,财政扶持,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舒兰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把保障食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健全机制,常抓不懈,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着力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在市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3~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项经费,保证了基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也保证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的食品,近几年舒兰市无任何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因此,政府的重视和财政投入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
2.独立建站,明确职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局作为食品安全成员单位,履行职能,强化管理,创新开展工作。2009年经农业局请示,市委常委会讨论,市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隶属农业局,为独立法人科(股)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名。单独建立农产品质检站,改变了以前混编混岗职能不明确、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求紧了干几天,工作棘手放一边的现象。实现有专职人员指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贯彻宣传和培训;监督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市场抽样检查、检验检测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防止高毒禁用农药进入市场、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安全。
2010年,农业局在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农产品安全监管科,同时借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产品监管机构和体系建设,把农产品乡镇监管服务机构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提高监管服务能力。做到了一套人马,两个职能。每个乡镇农业站,确定一名工作人员具体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解决了乡镇的监管盲区。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建设中逐步配齐检验检测设备,实现了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有检验人员,有检验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中心下移,县乡联合发动,深化源头管理,是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行之路。
3.建管并重,严格管理,圆满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任务
舒兰市作为我省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县市之一,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在省农委的指导下及时进行前期手续的报批及建设工作。同时争取了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如期按标准完成了舒兰市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
舒兰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此项目列为2010年全市重点工程、建县百年献礼工程。县农业局更是将质检站建设作为完善检验设备,提高检测能力,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契机,将一栋四层办公楼划归质检站单独使用,建检测实验室。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指导、监督与实施运作。多次召开会议,通报项目的进展、成效、问题及整改措施,倒排工期,有序推进项目。由项目法人单位舒兰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事宜及建成后的检验检测工作。项目建设坚持四制原则,即坚持招投标制,坚持项目监理制,坚持合同管理制,坚持法人负责制。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70万元,地方配套130万元,改造检测实验楼三层16个房间,实验室面积543平方米,同时进行了周边环境美化,保证了工程形象。采购的仪器设备80台(套)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目前部分已投入使用。建设资金按合同计划已分批拨付给中标单位。在项目投资专项检查中,得到了省农委计划处的肯定,认为政策落实好,财务管理规范,建设标准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达到标准化试验室标准。
4.加强执法,强化宣传,切实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舒兰市一直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一是每年都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农业技术培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作为必讲课;二是借助舒兰电视台、舒兰消息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知识。在《舒兰消息》上发表了“生产优质蔬菜、保障消费安全”等多篇调研文章,在市电视台“黑土季风”栏目定期做专题,就无公害农产品知识进行电视讲座辅导;三是借专项整治、科普大集,在各农资商店,公共场所、生产基地等发放“拒绝高毒农药,珍爱生命健康”宣传画、食品安全宣传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小册子、张挂宣传条幅等;四是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范围,通过标语、板报等形式,进农村、进社区,让安全消费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安全的农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只有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流程全面纳入系统化和规范化轨道,才能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消费安全的目的。在标准化基地生产上我们坚持“五统一”模式,即统一技术模式、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检测标准、统一制度规范、统一包装上市。在基地管理上印制统一的生产记录本发放到农户手中,建立生产经营档案。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顶岗实习中的义务与责任,特别是明确实习安全责任。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为所有顶岗学生办理实习保险。
二是加强顶岗实习学生信息管理。建立、完善和不断更新顶岗实习学生信息库,要求指导教师每周对实习学生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做到顶岗实习学生情况早知晓、早预防、早化解。
三是切实做好顶岗实习学生服务工作。通过QQ群、微信群、现场巡视等方式,掌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表现,及时回应学生的各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认真开展了各项食品市场专项整治
先后组织开(二)强化了食品安全日常监管
认真贯彻《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按照“六查六看”要求,将监管重心下移,严格落实基层工商所食品安全日常巡查和属地监管责任制,突出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销售者,采取增加巡查频次、完善巡查内容、提高巡查效率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巡查,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规范食品销售者的经营行为。要将食品市场巡查与经济户口管理、食品质量监测、食品分类监管与信用分类管理等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建立违法案件信息库,完善监管档案,并加强对监管数据的统计分析,切实提高了日常巡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了食品质量监测和食品快速检测
(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活动
(五)推进食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制定和下发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实施方案》,参加了3月13日在九亿步行街举行的**市首届“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启动仪式和对授牌企业和经营户的检查验收,开展了真假商品现场咨询活动。
二是扎实开展创建“农村食品放心示范店”联系点工作。在今年初,为61个乡镇示范店联系点进行了验收和授牌,目前,采取局领导和股所干部挂点联系的方式,在所有行政村或中心村开展创建工作,确保在今年年底前每一个行政村或中心村有一个示范店联系点。
二、主要做法
强化了组织领导和责任追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属地监管领导责任制、职能机构指导监督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岗位责任制。我们针对人员变动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和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切实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职能机构按职责分工协作抓的工作格局。我局党组和各县市区局党组(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组(党委)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监管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工商局都与当地政府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县市区局与市局、工商所与县市区局、管片干部与所长层层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省级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创建工作汇报
《通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大巡查检查和风险监测力度。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围绕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禁限用农药整治为重点,全面加强监管,对于发现问题的农业投入品,会同有关部门彻查源头,依法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和非法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等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中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使用的指导,合理用药,科学施肥,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健全生产记录,规范生产行为,同时把散户纳入监管范围,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做到诚信生产,守法经营,确保生产和流通秩序稳定。
加强重点产品监测。加大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监测力度,重点加强对冬季大宗蔬菜生产和消费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做到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抽检相结合。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跟进调查,开展专项检查,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对问题产品及时追溯源头,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加强联合执法。各级农业部门加强与食药、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对于发现的问题,实行检打联动,及时消除隐患。对于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从严從重从快处理。
1 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机构设置庞杂,亟待协调统一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颁布实施,该部法律调整的对象涉及了农产品的生产、仓储流通、销售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几乎面面俱到,需要农业、环保、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协同进行监督管理。细化到具体的实际监管工作中,由于所涉及单位部门多,各部门职能存在交叉重叠情况,缺乏协调和统一联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削弱了监管的整体效果,制约了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1.2 专业机构设置落后,监管部门执法不力
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也都设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当地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但这些机构大多设立在农业部门的相关科室。由于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对象广、环节多加之安全监管机构所附属的科室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重点,所以这些机构往往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安全监管工作。
1.3 农产品安全生产制度不够完善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2006年颁布实施的,无论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角度看,还是和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衔接来说,都需要尽快修订。由于当前全国农产品生产并无统一标准,导致出现农产品生产无规可依的现象;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上市来源去向难以追踪,出现了问题往往无矩可循。这些问题都对农产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2 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面极广,所以应通过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完善监管职能;通过部门联动、统一调摆,有效查处问题和案件。同时,将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糅合统一进行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制度约束,强化领导责任,强化政策导向[1]。
同时,应当明确农业行政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行政执法和监管主体地位,有效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存在的多部门混乱低效管理问题,政府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监管应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监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有序的开展,建议自上而下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能进行重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脱离“兼职”处境,形成真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确保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此外,建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民生所需的实际情况,尽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全面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基础。通过相关立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强化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从严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使农产品的监管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
3 结语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任重而道远。单凭借农业部门的力量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只有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公民认识,整合各部门力量共同管理,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营造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一、质量监督抽检制度: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对农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实行定期监督抽检,并将抽检结果予以公示。同时,在重点产地、重点季节、重点批发市场要加大抽检力度,不定期组织检查。
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批发市场、超市要在显著位置制作公示牌,对抽检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如实标明农产品品种、产地来源和检测结果。农产品质量检测部门要及时将监测和抽检结果汇总分析,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引导群众安全生产和消费。
三、档案管理制度。要加强种植、养殖生产环节的源头管理,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的基地要建立健全种植、养殖生产管理档案和产品检测档案,每月要加强对辖区农产品基地的监督检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和违规处罚为主的产地准出制度。凡无公害基地农产品质量经检验不合格的,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要依法收回产地认定证书和标牌。
四、质量安全承诺制度。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要建立农产品入市检查验收和销售台账制度,检测人员每天对入市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检测,公布质量安全结果。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向消费者做出承诺,确保销售产品达到安全卫生质量要求。
根据肃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肃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肃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结合肃州区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意见,西峰乡成立了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并且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结合本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发展的实际,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进一步突出整治重点,强化整治措施,完善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对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现就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了宣传培训,营造了浓厚气氛
加大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技术培训、科技进村、开展农资打假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等形式,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管理
乡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开展主体资格审查。对进入本乡的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实行备案登记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为。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进销货台账制度,对经销的农业投入品要索证索票,认真登记产品的销售流向。三是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专项整治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投入品的源头安全管理。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和全乡奶牛养殖户签订了鲜奶安全生产责任书,指派专人定期对鲜奶收购过程进行检查,结合上级部门下发的“瘦肉精”专项整治,禁止使用泔水喂猪、喂羊等安排,对全乡养殖户进行检查整改,提高了养殖户的安全生产认识。对销售高毒农药、禁用农(兽)药、假劣农资及在蔬菜上使用高毒农药和饲料添加瘦肉精等有害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严格检查。坚决杜绝违禁产品及高毒农药流入我区市场和农产品生产环节。
三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技术服务站技术力量,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一是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力度。围绕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无公害农产品有关农业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推广符合我乡实际的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二是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规划建设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内,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引导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在广大农民中间普遍开展农业投入品科学合理使用等知识的培训,指导生产者严格按照农(兽)药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的规定,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和有机无土栽培、标准化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坚决杜绝高毒、禁限用农、兽药和有毒有害饲料添加剂。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地区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一些地方干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农民怎样种植生产是农民自己的事, 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和生产规范,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 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1.2 生产者法律意识薄弱
一些生产者道德水准不高, 加之法律观念淡薄,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加大或超量使用激素和生长剂来改善产品的卖相和口感, 不按农产品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未过农药间隔期就采摘上市, 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1.3 农业投入品品种繁多, 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 获取非法利益, 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另外, 部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者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片面考虑价格和自身利益, 对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鉴别能力差, 一旦使用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很大损害。
1.4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一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没有专业性技术人员, 现有人员虽经过短期培训, 但由于是半路出家, 造成自身检测水平低, 一些检查结果也不很准确, 已不能适应现代检测工作需要。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不足
一些地区由于财政收入等原因, 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仅仅可以保证对部分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无法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限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空间。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2.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监管责任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层层分解, 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依法监管”的工作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 严格执行考核奖惩制度, 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见成效、达目标。
2.2 强化宣传培训工作
加强对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培训和指导,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水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媒体及科普大集、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方式, 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 营造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升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依法生产、诚信经营意识。
2.3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的监督管理, 完善健全经营台账、主体备案等制度, 防止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流入生产者手中。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巡查抽检力度, 督促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档案, 严格遵守有关农 (兽) 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休药期) 、严禁使用禁用农药及超剂量使用限用农药的规定, 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2.4 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
从人员、职责、设备、制度和档案等方面完善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对现有检测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 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同时, 引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整体素质。
2.5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全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保障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工作任务
1.1 成立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吉林省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指导各市(州)、县(市、区)开展具体工作。
1.2了解和掌握国家农业部和广州及相关城市相关部门制订的具体方案和要求。
1.3 组织各市(州)、县(市、区)农委对本辖区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掌握本辖区在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期间有供穗农产品合同、协议及具体行为的生产基地和企业全面情况。
1.4 指导相关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关培训及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对有供穗农产品合同、协议及具体行为的生产基地、企业的全过程监管工作。
2.时间安排
2.1 2010年10月15日前,组织各市(州)、县(市、区)农委对本地区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我省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期间供穗农产品情况。
2.2 2010年10月25日前,各市(州)农委将供穗农产品明细表统计汇总后,加盖单位公章传真至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2.3201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组织各市(州)农委对有供穗农产品合同的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全程监管,同时对全省各地蔬菜生产基地和企业继续进行排查,发现有供穗农产品合同、协议的生产基地、企业,随时上报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加入监管名单,立即对其进行全程监管。
3.组织领导
吉林省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由省农委统一领导并负责协调,成立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吉林省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市(州)农委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对本辖区内蔬菜生产基地、企业进行排查,组织有关县(市、区)农业局开展对有供穗农产品合同、协议的生产基地、企业进行具体监管工作。
4.工作要求
4.1切实加强对供穗农产品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是今年继上海世博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确保亚运会和亚残会期间不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至关重要。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把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4.2切实掌握供穗农产品供应信息。各地农业部门要对本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进行定期清查,对已经准确掌握亚运会期间供穗农产品信息的,要及时指派专人进行监管,并请各市(州)农委及时将供穗农产品明细表填好后加盖单位公章传真至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同时上报该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和联系人名单、电话、邮箱。
4.3切实落实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凡有供穗农产品项目的市、州(县、市、区),要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各部门分工负责机制,实行属地管理,强化执法监管,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及要求,明确措施,健全机制,监管任务要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有供穗农产品生产合同、协议的县(市、区)农业局要指定专人负责对相关生产基地的监管,必要时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驻点监管。
4.4切实保证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抓好供穗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监管,严格落实生产操作规程和农业投入品进货、使用记录制度;加强产品包装标识管理,确保其包装规范、质量合格;加大对供穗农产品检验监测力度,严格实施产地准出制度,供穗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达到农业部提出的“有记录、有检测、有标识”的三有要求,确保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
吉林省供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单
组 长:于文波 省农委副主任
成 员:邬晓东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
张永林 省农委农业处处长
张大明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处长
潘希波 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站长
孙振天 省园艺特产管理站站长
张辉 省参茸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邬晓东(兼)
成员:赵然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调研员
李小松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调研员
董广夏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科员
徐建维 省农委农业处副调研员
柴秋泉 省农委园艺特产处科员
乔冬云 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科长
赵伟光 省园艺特产管理站科长
冯家 省参茸办公室科长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障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依法科学监管,以民为本,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工作目标,强化监测监控,健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目标任务
1、成立镇覆盖全镇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队伍,建立落实镇街专管员3人,检测人员3人,村级协管员52人。
2、完成生产基地农产品定量检测64个批次,确保生产基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8%以上。监督检测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100%。
3、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查处率100%。
4、“三品”基地产地和产品复查换证、续展认证和保持认证率100%。
5、完成生产基地农产品快速定性监测6个批次。
6、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三、工作重点
1、健全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室和专职农产品监管人员,加强农产品快速定性检测室建设,完善检测室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配备相应检验检测人员。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标准化为重点,建立完善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全程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按照“集成一套生产标准,编制一本操作手册,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管理制度,创建一个追溯平台”的要求,开展全程标准化生产建设。
3、强化“三品一标”建设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应100%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鼓励主要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开展对“三品”基地的`规范化指导与监管工作,严格证后监管,规范“三品”农产品的用标行为。
4、强化产地准出管理。完善提升农产品基地快速检测点和追溯示范点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准出管理制度,加大生产环节追溯工作实施力度,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管理模式。
5、完成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监测。按年度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计划,开展生产基地农产品和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监测工作。积极配合完成省、市对我区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的例行抽检工作。
6、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打击蔬菜、水果生产中使用禁限用农药,水产养殖中使用禁限用渔药、人用药及销售假劣农资等专项治理。突出对生产源头投入品的监管,突出对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的监管,加大对生产环节违法行为的查办力度。
7、抓好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围绕“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日及重大活动事项,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落实人员,加强值守,明确责任,开展节前专项检查,及时整改质量安全隐患。
8、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的要求,认真落实监管责任,检查监管执行情况,坚决消灭监管盲区。落实“三品”农产品证后监管工作要求,强化生产者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强化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执行情况监管。按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职责,严查违法违规行为。
9、加强宣传培训。多渠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开展对生产主体、“三品”基地内检员、追溯管理员、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培训。
【安陆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安陆市2010年经济工作情况汇报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