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工作的通知(共6篇)
(农质安发[2009]8号)
自2003年4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启动以来,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确保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和消费安全,现就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发布单位】 农业部
【发布文号】 农质安发[2009]8号
【发布日期】 2009-03-09
【生效日期】
【效力】
【备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总站)、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自2003年4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启动以来,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确保获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和消费安全,现就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立先培训后认证制度。严格的内部管理和熟悉质量安全的内检人员,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基础的保障。从2009年9月1日起,将拥有经培训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作为申报单位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资质条件之一。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工作由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根据《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管理办法》要求
组织实施。凡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尚不具备内检员的无公害农产品获证单位,应当选派人员参加有关培训,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有效期内达到内检员资质条件要求。
二、严格界定认证申请主体资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主体应当具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条件,具有组织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承担责任追溯的能力。从2009年5月1日起,不再受理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非生产性的农技推广、科学研究机构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
三、明确限定申报产品范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范围,严格限定在农业部公布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内。从2009年5月1日起,凡不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范围内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一律不再受理。
四、科学把握便捷式复查换证条件。对到期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根据《关于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便捷式复查换证工作的通知》(农质安发[2008]4号)要求,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农产品生产实际和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及例行监测结果,在2009年8月底前制定出本地区、本行业详细的便捷式复查换证条件和操作规范,从严把关便捷式复查换证工作。
五、加强产地环境检测管理。产地环境检测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重要环节。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要科学布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严格资质委托条件和检测能力考核。对已委托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建立检测工作质量考核和工作总结制度。对新委托和不再具备委托条件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部中心备案。未经部中心备案认可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所出
具的《产地环境检验报告》和《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报告》,不能作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依据。
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衔接工作。要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运行,防止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脱节、主体不一致和证书有效期不衔接。凡产地认定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复查换证的,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要及时提请农业行政主管厅(局、委、办)撤销产地认定证书,并及时报部中心备案,以便部中心依法对相应获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后续处理。
七、严把文件资料和现场检查关。在文件资料审查过程中,要将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来源证明和生产过程档案记录作为审查重点。对疑似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要进行现场核查。对首次申请认证产品和质量安全风险高、隐患大的复查换证产品,要全部实施现场检查。便捷式复查换证产品现场检查比例不得低于到期复查换证产品总数的5%。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有疑似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或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农产品,要重新实施抽样检测,待检测符合要求后再行核报。凡现场检查新申请和到期复查换证产品,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报告》中应当附现场检查报告。
各地区、各行业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部中心审核处联系。
为加强对体外循环管道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粘合剂、溶剂应用工艺的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和使用安全,国家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生产企业提交的体外循环管道类产品再评价报告和粘合剂、溶剂应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就加强体外循环管理类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体外循环管道类产品生产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物理连接方式,减少粘合剂和有机溶剂的使用。
二、生产企业在生产体外循环管道类产品时,如果使用粘合剂或溶剂进行连接,应进行以下研究,并在产品重新注册时提交相关资料:
(一)粘合剂、溶剂等辅料的选择依据、采购来源、实行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质量标准和检测报告。
(二)粘合剂、溶剂应用工艺,如使用方法和使用量的控制资料以及工艺可靠性验证资料等。
(三)产品的安全性评价资料,包括粘合剂、溶剂毒性评价、残留量指标控制及论证、检测方法及结果等资料,也可通过提供较完整的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研究数据。
(四)在产品的质量标准中增加对粘合剂或溶剂的控制要求及残留量要求。
(五)对婴幼儿型产品,如果使用粘合剂、溶剂作为连接材料,应说明残留量控制标准,在使用说明书中增加相关警示说明。
(六)提交产品使用情况追踪报告,重点是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三、其他使用粘合剂或溶剂、生产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企业,应依据产品使用情况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体外循环管道类产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生产企业使用粘合剂、溶剂工艺控制情况的检查,确保公众用械安全。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 ;产地 ;问题 ;发展对策 ;海南省
分类号 F323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in Hainan Province
WAN Dehui CAI Huifeng LI Xiaohui
(Modern Agricultural Inspection Testing and Control Center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in Hainan Provin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Hainan Province ;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place of origin ; existing problems ;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食用农产品[1]。无公害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认定和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划分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前提和条件,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基[2]。海南省地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阳光充沛,长夏无冬,具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冬季菜篮子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滨海沙滩,大部分地市平坦,以花岗岩、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3-4]。海南生态省建设阶段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无公害瓜果蔬菜等食品基地占总种植面积90%以上的主要指标与预期目标,同时加强对已认定的21.18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跟踪监测。
1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基本情况
1.1 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规模逐年扩大
为了科学确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选择地开发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以来,海南省以生产基地为单位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据统计,2009年6月,全省共238个生产基地通过产地认证,认证面积18.89万hm2;2012年299个产地通过认证,认证面积16.4万hm2[3];2014年共318个产地通过认证,认证面积21.18万hm2。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数量与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2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根据《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考核认证办法》,通过组织专家组深入产地现场,查阅资料、现场考察、专家提问、专家评议等工作,已有318个生产基地经考核合格,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涉及瓜菜、水果10多个品种[5]。其中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293个、无公害畜禽养殖生产基地25个,150个种植业企业生产的343个产品已被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年销售额超36亿元。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7家24个产品,面积0.92万hm2,产量12万t,年销售额3.7亿元。累计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5家,产品总数212个,有机食品面积达606 hm2,产量17.7万t,年销售额3亿元。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几年来,全省坚持层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省一级负责培训各市县的主管领导、技术干部、检测、管理骨干,市县一级负责农民技术员及基地管理人员培训。截止2014年12月,全省农业部门共举办75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达18万多人次,且培训人数逐年增加,技术队伍逐步扩大。
1.4 农业执法力度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各市县农业部门通过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整治,从源头上杜绝生产基地环境和产品污染。近年来,全省累计查封销毁高剧毒农药和伪劣农药43 t,查处劣质化肥1 200 t[3]。各市县政府为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批准建立农业执法大队,每月对农资市场进行1~2次检查[5],为无公害产地建设及无公害瓜果菜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无公害意识淡薄,未真正形成全社会共识
全省范围内,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普遍不高,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导致高毒剧毒农药、变质的农业投入品等仍在隐蔽性销售和使用,无证生产经营以及产品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仍然严重,严重阻碍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的发展[6]。
2.2 监测体系不完善,检测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工矿企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仍然在向农田排放,造成农田污染。另外,全省尚未形成健全的监督监管和检验检测机制,检测队伍的专业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基地数量较少,面积较小
目前,海南省只有3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只有21.18万hm2,与农业部要求及兄弟省市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投入资金较少,发展缓慢
海南省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及评价等费用由企业等生产单位负担,严重影响了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大部分无公害基地有效期已过,需要进行复查换证,这些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
3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发展对策
3.1 加强无公害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如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已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7],使全省的每个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生产、销售和管理过程中自觉自愿遵守有关无公害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是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源头保障。必须加大无公害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使无公害意识深入民心。此外,全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部门应做大做强无公害农业的技术管理培训,在广大农村继续培训、培育生产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组织。一方面加快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地向前发展[8]。
3.2 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督管理机制
为贯彻落实“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净化产地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省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生产基地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生产基地建设,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管理工作步入法治管理轨道。加强生产基地监督,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定期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安全状况监测评价,确保生产基地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另外,建立省、市县和乡镇三级示范网络,使得村村有基地,每个田洋有示范点,形成“上有机构、下有窗口”,层层抓落实的管理网络[5],采取质量监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使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走上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创建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加大科技创新、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人员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研究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无公害农业全面发展的瓶颈[5]。二是抓好科技示范带动工作,继续培育生产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组织,建设形式多样的科技示范区,并通过拓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兼职等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技推广能力,充分发挥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三是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充分发挥以推广中心、推广站等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纵向技术服务推广网络的作用,并积极组织利用行业协会、生产基地、科技大户等社会力量,构建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横向服务网络,将先进实用技术及时应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9]。
3.4 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的扶持力度
目前,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主要靠企业等生产单位投入,这是制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省各级政府应积极作为,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颁发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的优惠政策,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引进资金[10],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叶丹宁,樊虎玲,高 林,等. 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3):169-178.
[2] 常洪友.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对策[J]. 天津农林科技,2005(1):1-3.
[3] 蔡汇丰,谢 茵.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0):282-283.
[4] 邝继云,高彩均,符少怀,等. 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做法和思考[J]. 食物安全,2008,25(2):68-70.
[5] 高彩均,邝继云,周仕强,等. 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0(5):11-12.
[6] 赖云芝. 普洱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 云南农业,2011(12):6-7.
[7] 樊红平,丁保华.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6,43(1):64-65.
[8] 杨曙辉,宋天庆.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5,24(3):42-45.
[9] 刘晓琳,白义川,孙淑琴,等. 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05):113-116.
文件
财 政 部
环发[2012]110号
关于组织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审核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财政厅(局),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34号,以下简称《办法》,见附件1),为确保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政策,现就组织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审核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国家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对于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回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办法》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核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以下简称“处理企业”)拆解处理种类和数量;财政部负责按照环境保护部提交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种类、数量,核定每个处理企业补贴金额并拨付补贴基金。各级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坚持公开、公平、廉政、高效的原则,切实抓好审核工作,保障基金使用安全。
二、制定审核工作方案。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处理企业拆解处理种类和数量的审核工作。要制定审核工作方案,配置专人负责审核工作。审核工作方案要明确审核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限等内容。审核工作要充分发挥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专家的作用;对涉及处理企业相关资金往来的信息,可委托或邀请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审核;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不断提高审核效率。对未制定审核工作方案的省(区、市),环境保护部不予受理该省(区、市)的审核申请。
三、严格审核。各相关环保部门要依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企业补贴审核指南》,对处理企业回收和拆解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比对审核,确定拆解处理种类和数量。对处理企业不能提供材料证明的,或者有关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信息不一致且不能提供充分合理理由的,不予认可。对危险废物类拆解产物(如含铅玻璃、印刷电路板等)的处理情况,不仅要核对委托处理合同,还要核对危险废物接收单位返还的转移联单;无接收单位返还转移联单的,不予认可。省级财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就保障基金使用安全开展相关工作。
四、及时报送审核结果。省级环保部门要按季度组织开展审核工作,督促处理企业在每个季度结束次月的5日前上报拆解处理的种类和数量,确保在每个季度结束次月的月底前以省级环保部门正式文件形式将审核情况上报环境保护部,并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表》(格式见附件2)、《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基金补贴审核报告》(辖区内一个企业一个报告,报告由具体负责审核的环保部门出具,格式参照附件3),省级环保部门不得无故不上报或者拖延上报审核意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表》须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环境保护部核实汇总后,提交财政部;财政部核定每个处理企业的补贴金额后,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支付资金。有关审核资料应当归档备查,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拆解处理种类和数量从处理企业获得拆解处理资质之日起开始计算;对“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期间,国家已给予补贴的,不得重复计算补贴产品数量。
五、加强处理企业监管。省级环保部门要制定监管方案,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组织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原则上每两周现场检查一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驻厂监管。原则上负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的设区的市级环保部门是处理企业的第一监管责任人。要重点抽查核实处理企业每日报送的拆解处理种类和数量,检查含铅玻璃、废弃印刷电路板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等环境保护情况等;对处理企业发生视频监控系统、信息系统故障等不利于审核情形的,应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并停止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收集和拆解处理活动直至整改符合要求。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将组织对处理企业进行随机抽查。
六、建立基金补贴企业退出机制。各省级环保部门要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对辖区内处理企业进行综合评估,适时调整本省(区、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布点,淘汰缺乏诚信、不符合环保要求、回收体系不健全、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或者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增补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资源利用效率高、回收体系健全的企业,并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审核后调整纳入基金补贴范围的企业名单,逐步提高处理行业整体水平。
七、完善监控措施。各级相关环保部门要督促处理企业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资格审查和许可指南》的要求,完善处理企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具体要求见附件4),对拆解处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与省级环保部门联网;督促处理企业建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要求见附件4),在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实时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后,能够与之对接联网。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辅助审核作用,加强数据分析,查找风险,提高监管和审核的针对性。
八、经费保障。对各级环保部门在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审核工作中发生的委托专业机构审核经费、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经费及其他相关经费开支,由各级环保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同级财政部门在环保部门预算中予以核定,切实保障环保部门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审核工作的需要。
九、严肃纪律。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廉洁自律,坚决杜绝权钱交易。要实行信息公开,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应当在门户网站上公开本地区各处理企业的审核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对发现处理企业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基金补贴的,要提请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取消给予基金补贴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省级环保部门要督促第一批纳入基金补贴范围的企业在落实相关整改要求的基础上,尽快全面开展拆解处理工作,并相应做好审核工作。请各省级环保部门于2012年9月30日前将本省审核工作方案、负责人及联系人联系方式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备案。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 陈瑛 熊晶
电话:(010)66556254 66556291
传真:(010)66556252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胡楠 郑洋
电话:(010)84665586 84665582
传真:(010)84634708
联系人:财政部综合司 马宇
电话:(010)68551470
办(2014)55号)各设区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定州、辛集市食品安全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冀政办﹝2014﹞11号)精神,加强全省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强化属地管理责任
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负总责,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规划制订、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行政执法、标准化经营等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尽快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各级政府食安委及其办公室,要结合本地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及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责分工和监管责任,避免交叉执法,减少监管盲区,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村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保障工作条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改革到位后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工作保障,加快提升食用农产品监管能力。坚持依法监管、属地监管原则,不断完善和创新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全面落实各项监管制度,认真排查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督促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依法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查验记录、经营自律制度。严格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发现违法经营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各层次管理责任要明确到人,强化检查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全面实施准入制度
我省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行进货查验、查验记录和检验检测等准入制度。进入我省销售的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应当具备有效的检验检测合格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证书复印件(需加盖获证单位公章)。对票证齐全的实行抽查检验制度;对票证不全的,实行入市检测制度。现场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检测不合格的,禁止销售,并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处理。对同一产地、同一产品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的,该产区的相应品种食用农产品六个月内禁止进入市场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食品)等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附加标识的农产品(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须包装或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标识应按规定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农产品,应当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标识;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按照规定标明添加剂的名称。进口的食用农产品应当具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和海关签发的通关证明。
三、严格规范经营管理
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查验制度,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经营资格,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方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存供货方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仔细验明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明和标识,确保交易对象主体资格合法,购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应当建立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产地、规格、数量、供货方及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食用农产品批发经营者应当建立销货台账,如实记录所售产品的品种、名称、销售去向、数量等,并出具有效销售凭据。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以下简称市场主办者)应当依法审查场内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的经营资格,督促其依法亮证经营;建立并落实进货查验、查验记录等制度;与场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制止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并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要将检验结果及时公布,使经营者和消费者及时了解产品质量信息,对检验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不得入市销售,并按规定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和销毁。
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类经营农产品的市场主体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督检查,对执行不规范、不按要求进行自检、委托检测和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市场主体要责令其整改,直至停业整顿。要加强对食用农产品市场的日常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对销售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的处罚力度,确保市场准入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四、切实提升检测能力
各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在整合检测资源、共享检测信息的前提下,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技术力量,努力拓展检测项目,提高食用农产品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到2014年底,市级检测机构做到主要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定量检测基本自检。到2015年底,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或实验室,并做到一般性农药残留检测不出县(市、区)。市、县检测机构检测经费要依法列入各地财政预算。食用农产品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区、县城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要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对检测室的建设改造,增加检测批次,切实做到应检必检;乡镇农贸市场和食用农产品专卖店要在2015年底前,设立检测室(点),并做到检测正常化。
五、探索推行协议机制
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与供货方签订协议,应当明确供货方保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对不合格食用农产品实施召回、退货等责任。市场主办者与场内经营者签订协议,应当明确不合格食用农产品主动退市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转往其他市场销售;对有违法行为的经营者,市场主办者可以解除协议令其退出市场。鼓励市场主办者与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的食用农产品主要产地、基地签订“场地对接”协议,通过互认检测结果,采取方便入市措施,建立主要食用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渠道。鼓励食用农产品经营者与有一定规模,信誉良好,质量可靠、包装标识规范的食用农产品合作社、生产企业签订供货协议,大力支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现代食用农产品企业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从整体上逐步提升我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鼓励食用农产品经营者自发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遏制和打击力度,建立食品安全自律体系和长效机制。
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以蔬菜、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案件。强化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曝光重大违法案件,营造打假维权的良好社会氛围。省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重点加强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组织开展针对性监督抽检;市、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重点加强监督抽检,及时规范经营行为,查处违法案件。各级要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七、提高监管服务能力
加快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提高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鼓励经营者和市场对接,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河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1 以法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监管
在垦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同时, 各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管理服务职能, 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要求, 切实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管力度, 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2 加强获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每个过程, 每个环节, 始终坚持质量至上, 从严要求, 依法管理。加强获证产品的监管, 主要是加强投入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要建立产地的定期检查制度, 重点检查产地环境变化、生产技术规程执行情况, 生产过程的记录以及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使用情况, 从净化源头、规范生产过程保障无公害农产品安全。采取“企业自查、分局检查、总局抽查”的形式, 各分局要组织获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自查自纠活动, 对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逐一进行自查, 分局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 组织人员对获证企业进行检查, 总局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组织抽查。从申报主体、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标志使用质量管理等方面实行全程监管。在此基础上,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企业信誉档案, 定期进行评比, 利用网络等媒体给予公布, 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每年按一定的比例数对垦区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抽检, 承检单位为农业部授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单位。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对抽检结果不合格的下整改通知书, 责令限期整改, 整改后不合格的, 报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撤销其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3 加强到期产品复查换证的监管
通过加强到期产品复查换证的监管, 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产品3年到期需要换证, 要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在复查换证工作中, 严格按照复查换证的程序和要求, 认真审查复查换证材料, 认真做好环境和现场检查及产品抽查工作。对不符合复查换证条件或没有通过复查的产品一律不得推荐换证, 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4 加强宣传, 提高获证产品标志的贴标率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通过各种媒体, 引导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推介活动, 要求参展的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在展会上全面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形象。黑龙江省从2007年3月1日起, 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主要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 其认证复印件可作为产品质量证明, 即可进入市场或超市销售。市场准入制的建立, 利于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公信力, 使群众信赖无公害农产品, 企业主动加贴无公害标志。
5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管理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与农业、畜牧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配合, 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严厉查处伪造、盗用、冒用、买卖和转让标志, 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维护消费者权益, 保护无公害农产品声誉, 建立健全标志监管机制。
6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管理者把生产者的全部生产信息录入到系统之中, 将相关信息进行记录、累加和传递, 最终将信息集成到特定的质量安全追溯条码中, 并以追溯条码标签的形式加贴在产品包装上, 成为产品质量保证的“身份证”, 实现一个包装条码标签对应一个产品。
【关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工作的通知】推荐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意见07-13
关于加强机关工作作风的通知07-23
关于加强学校反恐防暴工作的通知09-29
关于切实加强暑期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06-04
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09-07
关于加强冬季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09-30
关于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11-05
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11-09
关于加强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的通知06-29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