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技术侦查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我国对物证管理的研究总体较少且不够深入,在实践中,物证管理的薄弱和欠缺将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由物证管理不善引发的一些冤假错案更是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公安机关应从刑事侦查的角度出发,解读刑事物证管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涵义,对改革改善我国物证管理制度提出一些构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物证技术侦查研究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证技术侦查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论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物证技术学作为“研究物证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构建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和确定的研究理论以及有效的研究方法体系,是确立物证技术学学科地位的必要条件。本文从方法与方法论谈起,主要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中技术原理构思的角度粗浅论述了物证技术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体系以及学科定位等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方法论;技术方法;技术原理的构思

1 方法与方法论

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是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科学性和独特性是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物证技术学作为“研究物证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是以物质转换原理、同一认定原理和种属认定原理等三大基本原理为其理论基础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物证技术学的研究内容虽同步处于不断的调整与扩展过程当中,可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其研究主体对象业已形成完整并且稳定的科学体系;只有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基本是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就使得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学化和系统化,相应的也就影响了物证技术学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出现了研究技术与研究方法不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等诸方面的突出矛盾。最为重要的还是物证技术学依托法科学才能生存和发展,物证技术学学科定位至今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除了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已然发展历程和现行的管理运营机制因素之外,这其中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包括——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体系缺乏自己鲜明的独特性。

方法是主体在活动中按照对象的规律和主体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认识和改造对象的规则、手段和途径的总和。把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专门学问就是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

人们进行科研活动的方法,按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概括的程度,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的哲学方法,它支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其他方法的理论基础,在方法体系中是方法论的最高层次,是最根本的研究方法。第二个层次是各门科学中通用的一般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统计方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科学抽象等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各门学科中的一些特殊研究方法。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当然不是哲学层面的“科学即方法”,只是在科学的哲学方法的指导下,物证技术学所通用的一般的研究方法以及物证技术学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这是因为上述第一层次与第二、三层次研究方法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第二、三层次的研究方法之间的界限有时就不那么显著。还有研究方法随着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进展而发展变化的原因,可能同本文之后所讨论的其他诸种因素一起而共同构成了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的综合原因。根据人类认识过程发展顺序和深度的不同又可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等等;二类是加工科学技术研究资料和做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方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

物证技术学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探讨的是物证技术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主要特点,它应以物证技术学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探讨物证技术学研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手段和进行的步骤。

在讨论物证技术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之前,无法回避的还是得首先讨论一下物证技术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2 物证技术学的学科定位

物证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其实就是要解决目前物证技术学依附于法学科才能生存和发展,研究方法似乎倾向于社会科学甚至于法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基于物证技术学是由于法律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学科。利用物证的过程要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其目的是为实施法律服务的认识。将物证技术学看作是法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这种观点明显存在的弊端以及诸多无法克服与解决的矛盾,基于这种认识的已然发展历程和管理运营机制因素,物证技术学学科建设已经严重偏离了应有发展轨迹的现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物证技术学的确是由于法律的需要而产生并且为实施法律服务的一门学科。但法的产生和发展又是以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为一般基础。法的内容、调整范围以及运作机制均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依据与上述同样的逻辑推理,是否又可以得出法科学是自然科学分支学科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

与侦查学的相互关系混淆不清也是影响物证技术学学科定位的另一重要因素。一方面纵观我国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物证技术学确是从侦查学分离出来而日渐独立的学科。所以两学科的密切关系不容否认。但不论是侦查学刑事应用法学的学科定位,还是警察学二级学科的理解认识,侦查学的学科性质也尚在探讨过程当中。侦查学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现阶段同样只是法科学诉讼法学之下的三级学科,学术地位低下的局面可以说是与物证技术学同病相怜。另一方面物证技术学并不能等同或包含于侦查学中的侦查技术,除了与物证技术学的交叉部分,侦查技术还包括现场勘查技术、行动技术等等众多研究内容。加之物证技术学的应用不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侦查过程之中(尤其是刑事侦查过程之中),因此将物证技术学从侦查学独立出来进行研究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不能不顾我国两学科的已然发展历程,抛弃所谓苏联模式又照搬欧美将其合二为一的发展模式。至于由于人为以及体制因素将侦查学的研究应用与物证技术学截然分离,造成侦查学目前的实际应用水平低下,则又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

其实就是物证技术学是法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观点,至少也承认目前法科学的学科属性定位并不全面的状况。物证技术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应用科学技术。显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中,物证技术学更加偏重的是自然科学,其产生是以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其发展也是以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条件的。顺理成章的在所有研究方法当中,物证技术学应该是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为主导的一门应用科学技术。

从其称谓也不难得出结论,物证技术学应该定位于自然科学中的技术科学。而自然科学中的技术方法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强的社会性、更强的综合性等特性,因此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分,势必也就是其研究方法体系独特性的理论基础。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只是从自

然科学中技术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但它同样几乎涉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所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自然也包括了社会科学中法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所谓自然科学的技术方法是从一般的方法论的高度,总结概括普遍应用各类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方法。一般技术方法主要分为技术决策方法和技术创造方法。技术决策方法包括技术预测方法和技术评估方法,技术创造方法又包括技术选题方法、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技术设计方法、技术研制等。我们仅从其中技术原理构思方法的角度来探讨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3 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不考虑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使用的频度、信度和效度。从技术原理构思方法的角度出发,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不外乎由以下几种具体研究方法构成。

3.1 科学原理推演法

这是指利用新的科学原理或者采用各种原理的新组合或创造某些使科学原理起作用的新条件而形成技术原理的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应是当代物证技术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特征。物证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现阶段利用新的科学原理所进行的科学原理推验只能是值得期待的突破性进展。倒是后两种情形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异常活跃,物证技术学的外延涵盖因此也在不断扩展之中。各种原理的新组合例如利用法医学和昆虫学原理的新组合,法医昆虫学就此应运而生。为分析推断事件性质、案发时间,乃至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又一科学方法与途径。某些使科学原理起作用的新条件例如依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证技术学中的所谓分析推断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由此产生了“专家分析系统”等等。

科学原理推演法相比传统的应用研究中所概括的“移植法”既有重叠又有分别。“移植法”作为应用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思路、方法、手段中均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诸如“物理检验法”、“化学检验法”、“医学和生物学检验法”等都是物证技术学中利用物理学、化学以及医学和生物学,采用“移植法”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对本学科进行研究而获得进展的研究方法。

3.2 科学实验法

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观察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现象的方法。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现代科学认识方法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在科学实践中,两者相互联系且互为补充。所以这里的科学实验法还同时包括观察分析的研究内容。

3.2.1 观察分析

观察分析方法是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因应用学科属性之故,实践经验在观察分析方法乃至物证技术学的应用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的来说物证技术学的科学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具体既包括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利用实践经验的观察分析;也包括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的观察分析;还包括利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的定性、定量或结构的观察分析;甚至同时包括利用“专家分析系统”等对物证及其关联性问题的观察分析。令人非常遗憾的是目前物证技术学学科的建设水平与应用现状。大多的物证技术学实践还基本停留在观察分析的初级阶段,局限于认识者的经验水平,与模式化、系统化、标准化与法制化的物证技术学实践尚有相当的差距。

3.2.2 科学实验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尽可能的减少主客观因素对实验过程中正确判断结果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实验的根本原因。实验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经济。所以为了阐明或证实某种现象在特定条件下能否产生和变化,解决物证技术学出现的新课题,经常采用的就是科学实验的方法。这也是物证技术学应用频度最高,以及学术探讨前沿最为活跃的领域。

科学实验本身就是用来验证事件发生或发展过程或某种物证能否形成的常用方法,如果将实验成果进行提炼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自然在解决物证技术实践问题的同时,也丰富扩展了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和领域。而物证技术学的理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科学的检验,这中间就包括科学实验。

最为重要的还在于科学实验包括物证技术学中的检验鉴定技术。检验鉴定可以看作是为了解决物证相关的专门性问题而对有关客体进行的科学实验。而检验鉴定技术在物证技术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是物证技术学三大基本原理最为重要的实施方式与途径。有比较才有鉴别,检验鉴定也是所谓“比、较研究法”在物证技术学的具体应用,是对物质实体的属性、特征或者存在状况的比较检验。

还有将计算机实验作为科学实验的新形式进行研究的思路。而物证技术学科的发展,越发依赖的技术手段无疑就是计算机技术。例如射击弹道现场模拟技术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

3.3 自然模拟法

按实验在科学中的认识作用来划分,实验有析因实验、对照实验、中间试验和模拟实验。因此模拟试验其实本来就可界定为科学实验的研究内容。作为是技术原理构思的有效工具,如果把自然界中可以利用其结构或功能的客观事物作为原型,利用模拟法构建相似的人工系统,可以使该系统就有类似原型的结构或功能。在这样的技术创造中,技术原理就是通过模拟自然物或自然过程构思出来的。此种技术学原理构思方法在物证技术学中利用频度颇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虽不乏采用这种方法的成果,但鲜有本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例证。

3.4 综合创造法

综合方法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方法,它可以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综合抽象出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技术方法中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各个层次和各个因素,并分别对各部分加以研究,揭示出普遍本质的东西,然后按其内在联系重新合理的组织起来,形成新的系统和结构就是综合创造法。

这中间既可以包括将一个技术领域内的先进的新成果加以综合,创造出同类产品中的新产品,也可以包括两种技术的综合从而产生一项新技术,还可以包括把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加以综合。例如足迹分析技术中的脚步压力测量系统就是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综合探索研究。

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综合抽象出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即利用实证研究的成果得出的分析结论,所以也可以概括为“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当然也包括“案例分析法”等所谓物证技术学概括程度较低的研究方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分析法是实证研究法的有效组分,科学实验法也是广义实证研究法的深化和延续。

4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研究设计是研究方法正确运用的前提基础。例如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或步骤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可大致分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以及总结和评估等几个阶段。按研究目的

区分物证技术学的研究能有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类型的区分;按照研究成果应用的特点和研究方向来区分科学学科,又有纯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类型划分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性研究虽经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但包括基本知识和论证理论的独立的理论部分亦渐成体系。故应用科学的界定并不排除纯理论研究。所谓区分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问题,应当被理解成是分析不同的科学知识的组织方法的问题。物证技术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当然同样也有纯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划分,无奈现行运行管理机制的制约,物证技术学“主流”研究方向却基本可以界定为物证技术学与诉讼法学的交叉部分,尤其是程序法学、证据法学交叉部分的所谓纯理论性研究。造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的局面。

在物证技术学原有的研究方法体系中,突出存在着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混淆不清的问题。所谓技术是人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生产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生产工具、机械设备。因此研究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研究目的而为研究方法服务的。物证技术学主要包括物证的发现提取技术,显现记录技术,分析推断技术以及检验鉴定技术等几方面的内容。按科研活动的不同分类方法不难得出如此结论,除了“数理统计法”与“观察分析法”属于物证技术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所谓“图像比对法”、“仪器分析法”只是研究技术而非其研究方法。其实物证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项物证技术学研究可以说都是在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而完成的研究过程。

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等十大门类的比较复杂的分类方法,而物证技术学日益扩展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则或多或少涉及了其中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技术上必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物证技术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进行观察与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物证技术学的理论和学说又不能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物证技术学成为既有系统的理论,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立分支学科。

作者:傅晓海 魏克强 沙万中 俞 文 刘海燕

物证技术侦查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刑事物证的管理构想

内容摘要:我国对物证管理的研究总体较少且不够深入,在实践中,物证管理的薄弱和欠缺将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由物证管理不善引发的一些冤假错案更是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公安机关应从刑事侦查的角度出发,解读刑事物证管理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涵义,对改革改善我国物证管理制度提出一些构想。

关键词:刑事;实物物证;管理

2011年3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涉案财物管理问题的专项整治,在物证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台账、设立物证保管室,对违规现象进行先期整改,并要求各省建立健全的涉案财物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此同时,物证管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物证改革初见端倪,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笔者认为,物证管理制度应严格规范刑事物证从发现、提取、鉴定、移交、借阅、调取、保管到销毁的各个环节,防止整个物证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漏洞,也保证物证从现场到法庭上时,保持其证据资格和证明力。

一、加强各环节的物证管理

(一)对物证在发现、提取时的保护和监管

接到案情后,侦查人员赶赴现场开始便是刑事物证管理的起点。侦查人员到达现场时,首先应采取紧急措施,同时对现场进行保护,对现场的保护即包含了对刑事物证的保护,防止无关人员对刑事物证的接触和破坏,并对刑事物证原始及变动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

在初步巡视现场时,现场人员在技术人员到达前,应对现场易变动的物证进行保护,并做好相关记录,或以拍照、摄像来固定物证。比如,对刮风或雨雪天气,或室内有特殊气体的现场,应先关闭门窗,并注意痕迹物证易遗留的位置,防止留下痕迹物证而干扰或破坏现场痕迹物证。又如对流动的水中的尸体,应用竹竿或绳子拦截,或者以尽量不破坏原状态的方式将其打捞上岸。尤其要注意防止情绪激动的被害者或其家属对刑事物证的破坏,并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他人员为犯罪嫌疑人逃避惩罚和犯罪而改变或转移物证,不利于侦查和破案。

在人员到位之后,要对进入犯罪现场的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登记。在现场勘查时,在对刑事物证处理之前要注意对物证状态进行固定,包括拍照、摄像、录音、笔录、现场图等,最好采用全程录像的方式。在采集物证时要根据不同的物证以尽量无损的方式进行采集和固定,保证每个物证分别包装。要详细记录勘查的方式方法,并将案件相关信息、物证提取位置、提取方法、提取人、提取时间以及物证信息等详细记录在物证包装袋上,并由提取人亲笔签名和封口,交由专人保管。

刑事物证自被发现之日起就应当有记录,先期到达的人员对物证情况进行记录后,应将记录的物证信息传达给后期到达的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勘查人员将物证移交物证保管人员时物证保管人员应将物证信息、案件信息、提取情况信息、人员接触信息等纳入物证档案或物证管理信息系统,使刑事物证信息的来源和原始信息完整,保证物证从现场到库的全程“安全”。物证在现场提取之后应及时入库,侦查人员侦查需要借用物证的,再行相关手续调取借用。

对现场取证环节的监管的执行机关并非物证管理部门,而主要是侦查机关,对于重大案件,检察机关也可能提前介入。

(二)对物证鉴定环节的监管

对于鉴定时效较短的物证,为保证物证的鉴定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现场采集后由侦查人员直接送检,办好委托和交接手续,由交接双方检验物证状况是否完好并签字登记。

在物证鉴定环节,物证管理工作主要由鉴定机构负责。送检人员递交鉴定委托书给鉴定机构,物证鉴定之后,鉴定机构出具鉴定结论并归还物证。鉴定机构在接收物证后应做好物证接收的登记,并对鉴定人、保管人进行明确和登记。物证鉴定时,鉴定人员应按规范取材、鉴定,并做好操作的具体记录,消耗性检材应注意留存。鉴定书应由鉴定人签名,检验报告由检验人签名,并加盖“刑事技术鉴定专用章”。 对鉴定完毕后的物证,应及时移交送检者,或者根据送检者要求,对物证进行处理,对物证进行销毁处理的,应凭送检方的书面证明,并注明销毁人、送检方、销毁日期。鉴定机构应完善自我的物证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送检的物证进行科学的保管,设专门的物证管理登记薄和交接登记薄以及设立专门的物证保管设备。

(三)对刑事物证的接收和保管

对于不需要立即送检的其他物证,侦查人员必须及时入物证保管库,并做好交接手续,由物证管理人员进行登记入册,对物证建档。在移交时要做好登记等相关交接手续,并注意对物证状况的检查,并在物证登记本和物证档案上详细记录,对于物证损坏或者丢失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和报告。

物证管理部门在接收物证之后要对物证信息进行登记,并进行统一编号后入库保管。有条件的地方,将物证信息录入物证信息管理系统,可对每个物证贴上条形码,进行电子信息化的管理,但应注意对电子类物证的干扰。

对于刑事物证的保管,要单独放置,根据物证特性分类,保证特定的环境条件,尽量减少物证因自然条件而造成的损坏。对物证保管室要做好安全管理措施,包括防火、防盗和保密措施,最好安装监控,并尽量减少与物证接触的人员,任何人员不得无故进入物证保管室,有必要进入的或者使用物证的也必须进行相关程序的审批,依实际凭据并做好登记,对物证的处理情况进行如实记录。有些案件可能侦查几年,甚至几十年久侦未破,这种情况下,对物证的保管也不能松懈,否则很可能在案件发现新进展后,由于物证的缺失而无法证明其犯罪事实。

物证保管的方式有:

1.原物保管。主要适合体积小的物证,将原物提取入库保管。

2.复制或影像保管。对于一些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在原物无法提取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复制保管,若原物体积较大,还可以进行拍照、摄像等用影像进行保存。在复制或影像保存时,须仔细核对与原物相符,并附上复制或影像操作的时间、地点以及操作的具体过程,注明原物的情况,并由操作人签名或盖章。

作者:胡张力

物证技术侦查研究管理论文 篇3:

现场足迹运用的几点体会

[摘要]现场足迹是现场勘查中最常见的一种痕迹物证,在侦查破案中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各种高科技侦查手段的运用,现场足迹的运用不断被弱化。如何重现发挥好现场足迹的作用,是如今刑事科学技术一项重要科研项目。

[关键词]现场足迹;运用;体会

现场足迹在办案侦查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和现代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的技术应用。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经验借鉴,建立了我国公安机关的足迹分析工作。现场足迹发展到五十年代末,公安部和内蒙古公安厅发现和总结了以马玉林为代表的民间“码踪”经验,并且通过认真仔细地考察和研究,在全国推广并普及了“步法追踪”这一技术。“步法”指的是人在行走运动过程中的习惯性规律,通过对步幅、步态的分析,抛开了鞋底形象特征占据主要地位的方法,进一步捉住了每个人长期形成的落脚、碾压甚至起脚各阶段的运动力特征,从而可以做到认定或否定行走人。进入上世纪6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足迹的理论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技学科,开启了足迹全新的运用时代。但进入21世纪之后,指纹、DNA、各种高科技侦查手段的运用,现场足迹在侦查实践中的地位不断弱化。从领导到一线技术员对现场足迹的提取、运用也缺乏了足够的耐心。然而现场足迹其本身具有的一些优越性却是其他痕迹物证不能取代的。以笔者所在市近三年来为例,每年现场足迹的提取率均在35%左右,远高于指纹20%,DNA15%的提取率,而利用现场足迹直接或间接破获案件呈现上升的趋势。2014年全年利用现场足迹直接或间接破获案件达200起以上。本文就以基层一线技术员对现场足迹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现场足迹在侦查案件中的运用

足迹,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常说的脚印。足迹是人的赤脚或者穿鞋袜的脚踏蹬在地面等承痕体上从而形成的痕迹的一种总称。因为足迹在犯罪现场的出现率非常高,所以足迹毫无疑问成为了侦查案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证据。在现在的侦查过程中,分析足迹是现场勘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是运用足迹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现场反映出的一些特征,并且紧密结合案件发生的环境条件和现场存在的其他痕迹物证,临场对犯罪嫌疑人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包括,犯罪嫌疑人穿鞋足迹的鞋类、性别、年龄、身高等个人信息。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可以准确划定侦查范围,确定重点排查对象,节省了办案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一)利用现场足迹直接破获案件和排除嫌疑人

根据现场遗留的足迹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在基层一线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运用,由于足迹在作案现场的出现率高,提取率高,以及足迹的不易伪装性的特点,用来排除嫌疑人是最合适的。如2014年7月,本市象珠镇某小区发生一起踹门入室盗窃案件,事主放在床下暗格里的2000元现金被盗。经现场勘查,现场没有大面积的翻动痕迹,家中的电脑等财物也未被盗,再结合事主家已多次被盗,而且每次被盗的现金都不多,且还会剩下一些,分析熟人或周边人员作案的可能性大。由于现场破坏严重,技术员仅在现场出入门上提取一枚较短的可疑足迹(全长18cm)。细心的技术员果断对周边的人员进行一一排查,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为住在一楼9岁的男孩。在事实证据面前,最终该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二)利用现场足迹进行现场分析,重建作案现场

罪犯在现场留下足迹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认真发现、提取足迹,确定其所留的位置、方向,就会比较完整的发现整个作案过程,确定现场作案人数。作案过程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作案习惯、特点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侦查破案线索。如2014年5月,本市东城街道某小区一出租屋内发生一起卖淫女被杀案件。现场勘验检查中,在房间角落的一简易帆布衣柜前地砖上发现一对穿袜血足迹,该对足迹足尖朝向衣柜,并伴有踮脚的动作。分析犯罪嫌疑人杀人之后,来到高度不到1.7米的衣柜前踮脚在衣柜内翻找过什么,且该犯罪嫌疑人的身高较矮。而对该衣柜进行勘查,发现衣柜的拉链只拉开了一角,衣柜内的衣服叠放非常整齐有序,只是在衣服堆中留出了一个空位,似乎在该处应该放着什么东西,而现在不见了。由此大大缩小了侦查人员的排查范围和提供了较好的侦查方向。经过多方的询问,被害人的一只随身小手包(包内有银行卡、身份证等物)不见了。而最终也正是通过该包内被害人的身份证破了此案。

(三)利用现场足迹进行串并案工作,扩大侦查范围

如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刑事犯罪案件呈现出跨区域、连续性、团伙性的特征。出现了一些很难想象的案件,例如,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伙团伙某日早上9时多在某市的小区犯下了一起撬防盗门入室盗窃案件,当日下午15时许便在另外一个市犯下同样的案件。针对此类案件我们只有加大串并案力度,而足迹在这方面就能展现它的强大优势。以本市为例,2014年全年,通过足迹串并69串,共326起案件,其中跨县市案件31串,226起。为本市带来了不少的破案效益。

二、现场足迹运用的发展问题

现场足迹在很多方面均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侦查手段的运用,足迹运用的发展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足迹检验技术的停滞不前,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人多年来的研究、发展,足迹检验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但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理论更新,一些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足迹检验技术无法被基层技术员所掌握。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如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犯罪活动越来越高端化、无痕化,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在面临网络的冲击时遗忘了一些传统的侦查手段,传统的技术正在被忽视。

其次,足迹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复杂的抽象的学科。加之近些年来,我们在足迹鉴定中出现了一些差错现象,引起了法律界的质疑,证据效力在不断的弱化。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员对足迹的运用失去信心,纷纷“跳槽”选择其他痕迹专业。这样一来,足迹就慢慢的变成了“冷门”,也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最后,各种高科技技术手段在侦破案件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也排挤了足迹运用的发展。比如,手机的技术侦测,快速的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位置。更多的现场监控视频,使犯罪嫌疑人的人数、作案手段、作案过程及体貌特征变得更加直观、准确。而GPS的运用,延伸了犯罪嫌疑人的行走轨迹等。

三、现场足迹运用的发展方向

面对种种挑战,作为老牌传统侦查手段的现场足迹,我们在传承的同时,也应当顺应时代,寻求突破性发展。

1.增加培训,增强人才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重新建立起大家对足迹的证据意识,让更多的年轻优秀技术员参与到现场足迹运用中来。建立足迹运用人才储备库,继续发展现场足迹在传统项目上的运用。

2.继续在计算机管理足迹上的投入,增强计算机储存、管理足迹的运用能力。

已经在本省普遍使用的创恒足迹花纹自动识别系统,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一个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单个现场足迹进行自动或手动方式提取花纹特征,并搜寻现场足迹库中的足迹,将之与大类花纹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进行筛选,供技术员进行比对、分析。系统还能够自动提取犯罪嫌疑人的足迹花纹特征,并发送到现场足迹库内进行比对,比对结果供技术员分析,实现了嫌疑足迹的快速倒查。创恒足迹花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使现场足迹的归档、整理、比对、犯罪嫌疑人足迹的提取变得十分简便,使串并案变得容易,足迹分析、鉴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过系统还有待改进,比如在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上。平时系统在运用中时常会有掉线,无法比对的情况。在足迹花纹自动提取上,应当提高精确度,增加系统的比对成功率。

3.以计算机网络信息为依托,充分发挥现场足迹在串并案中的作用。这将是今后现场足迹运用的一片开阔地。

针对当前刑事犯罪案件呈现跨区域、连续性、团伙性特征的形势下,串并案案件显得尤为的重要。通过对一些跨区域的流窜作案现场足迹的串并有利于深挖犯罪,现场足迹形成串并后,任何一点的突破(情报、指纹、DNA、技侦、网侦、GPS等)都可能带来整串案件的突破。也可通过足迹系统的串并案的研究,分析犯罪分子的作案规律和作案手段,为提出防范性意见、重点区域设卡拦截提供参考。刚刚进入2015年,本市西城街道就发生了一起案值较大的盗窃案件,被市局列为了督办案件。当时在现场只提取了两枚嫌疑人足迹,其他侦查手段也无法开展,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不过细致的技术员通过该现场足迹进行积极串并,截止当年5月份,共串并了案件二十多起。其中在一起案件中提取到了嫌疑人的唾液,并成功比中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再结合技侦、信息查询等运用,三名犯罪嫌疑人渐渐浮出水面。随着犯罪嫌疑人的相继落网,一下子就侦破了二十多起案件。

如今,单纯的利用技术或单单依靠信息、情报进行破案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开阔眼界,拓宽触角,打破部门、专业之间的界限,在现场足迹系统串并的基础上,再利用情报、指纹、DNA、技侦、网侦、GPS等信息结合交叉,力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打击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吴旭芒,高以群.足迹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

[2]张锋.浅谈现场足迹在侦查实践中的运用[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158期.

[作者简介]胡醒(1983-),浙江永康人,本科学历,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董志成(1983-),浙江永康人,本科学历,浙江省永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

作者:胡醒 董志成

上一篇:工商部门工作计划下一篇:秘书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