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教育网络传播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拍客等即时通信软件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自媒体网络以其革命性的方式进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虽然以往传统的政治信仰教育取得了很卓越的成果,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政治信仰的教育环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仰教育网络传播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仰教育网络传播论文 篇1: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价值引导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以求是精神统领信仰教育全过程,以创新精神构建信仰教育的体系,以实践精神加强信仰教育的环境建设,重塑大学生的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价值引导

[作者简介]彭斌,中共衡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副教授,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文献标识码]A

《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就是教化育心,引导受教育者的终极价值。教育是蕴涵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但是,在对受教育者价值引导方面,一些教育者的行为却令人失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以求是精神统领信仰教育全过程,以创新精神构建信仰教育的体系,以实践精神加强信仰教育的环境建设,重塑大学生的信仰。

一、以求是精神统领信仰教育全过程

(一)坚持科学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就是强调信仰教育中贯穿的真理性和规律性;方向性是指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信仰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仰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精神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必须坚持鲜明的方向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在科学辩证地对待中外社会思潮的前提下,在不断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条件下,高校信仰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多样性的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正视客观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坚持主导方向,鉴别比较各种信息、内容、思潮,合理选择正确内容体系开展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又要允许多样信仰的存在,对不同的思想观念采取包容的态度,同时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展开思想斗争与理性批判。宽容是对不同生活方式、态度、信仰的容忍、宽大,人们思想、精神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离不开对不同思想、信仰的宽容精神。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应是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对错误的价值体系,要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和理性批判,自觉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比较和批判中坚定大学生的主导信仰。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信仰教育要坚持“三个联系”:一是联系经济全球化的思潮进行信仰教育;二是联系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信仰教育;三是联系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诸多“多样化”进行信仰教育。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诸多“多样化”,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影响极大,加大了信仰教育的难度,这也是信仰教育不力的重要原因。邓小平说过,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现实的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及自身的行为实际。另一方面,要到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信仰教育中,求是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只有将信仰教育的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实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收到信仰教育的效果。

二、以创新精神构建信仰教育体系

(一)信仰教育的内容创新。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植根于宏大的马列主义体系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植根于现实和未来的经济生活之中,植根于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之中,植根于与时俱进的开放理念之中。信仰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系统,其最低层次是生活信仰,即对生活的信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二层次是道德、法纪信仰,是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其最高层次才是政治信仰,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高校信仰教育要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新的水平,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基础是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侧重于政治信仰教育,侧重于把党和国家所坚持、倡导的信仰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信仰教育内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信仰教育的方法创新。信仰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关心学习、尊重学生,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胡锦涛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问题。信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因而,在教育方法上必须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的原则,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思想特点,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由于新世纪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具有很强的价值评判色彩。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问题,肯定大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想特征,并利用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丰富閱历,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心灵震撼、情感感化、理论说服的方式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信仰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内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在信仰引导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高校网络信仰教育的空间,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文化观念的渗透。网络所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主动依托网络提供的各种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信仰教育与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网络传播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丰富学生对科学信仰真实性的情感体验。爱因斯坦在《论和平》中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和信息,提高辨别

力和政治敏锐性。

(三)信仰教育的模式创新。因为信仰的确立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和精神性,改革开放以来的信仰教育实践已经证明,离开学生个体的自由选择谈信仰教育就是企图建立一幢空中楼阁。要充分认识到,信仰本质上是自由的。目前出现的信仰对象多元化状况,是人的意识、精神或信仰的自由性决定的,是我国目前多元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我们对多元的信仰不必惊慌失措,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前人们做得最多的就是拼命“优化教育环境”,努力筛选“最好”、“最纯”的精神食粮,“越殂代庖”地替成长中的大学生主体作出选择、作出决定,一厢情愿地希望他们在我们设计好的人生坦途上顺利成长。却很少有人探究那些发展中的主体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领情。有鉴于此,我们建立的信仰体系在稳定的框架内也应该是多指向、多元素的,这个体系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提供不同的信仰养成方案。我们应该建立开放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模式。所谓全方位渗透是指信仰教育渗透于教材、教学过程、管理工作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手段和新型教育技术的出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加快,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社会信息量迅速增加,各种思想、思潮不可避免地渗入高校,这就使得高校信仰教育的严肃性、统一性的特点受到强烈冲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受到挑战,教学效果受到质疑。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多渠道、多途径、立体化全方位渗透式的教育模式。由于在新时期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因素是多向的、立体的、纵横交错的,因而在教育模式上也要求高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链”,形成合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齐抓共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许多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高校要把信仰教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落实到管理与服务之中,形成广泛的信仰教育载体。每个家庭都有责任把对子女的信仰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消除信仰教育只是学校单边活动的误区。社会对大学生信仰形成的渗透性影响越来越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社会对他们信仰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因而,规范政府与政党的活动、社团的活动、大众传播媒介等的宣传与导向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以实践精神营造信仰教育环境

(一)大力加强宏观环境建设。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如果说我们昨天的社会是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那么今天的社会则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使我国对外开放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结构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也使社会政治、文化及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外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仰理念、生活方式也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进来,从多角度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其中西方思潮的影响较大。如何在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抵御“西化”、“分化”的图谋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首先,继续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内的改革与建设。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容否认的是,伴随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等多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方面的变化还将继续下去,这使得高校的信仰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环境。因而,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继续加强党风党纪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严格选拔党的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加强惩治腐败的力度,树立起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光辉形象,这不仅关系到青年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度,也直接影响他们接受信仰教育的效果。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立法,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以确保社会环境积极因素的增长。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利于高校信仰教育主体依靠有利的社会环境,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大学开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要努力营造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运用各种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制定有关法规,对商业性文化包装、文化商品和文化消费活动承担社会教化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通过严格执行法规,消除干扰主旋律的“噪音”,保证时代精神的弘扬,让科学的理论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防止和抵御非马克思主义的入侵,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崇尚文明、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文化宣传、文化活动,创作一大批优秀作品,为青年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高雅的、健康的、进步的文化滋润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和理想信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江泽民曾强调,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双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环境。我们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多层次建设,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以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进行以校风、校训为表现形式的校园精神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在思想上的“免疫力”;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用高雅文化取代媚俗文化、“快餐文化”;以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办校园有线电视节目,利用画廊、板报、互联网,弘扬主旋律,优化高校信仰教育的信息环境;以管理为载体,逐步建立起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新的管理环境;以物质为载体,加大经费投入,美化校园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创建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环境,使学校环境与教育目标相符合,为信仰教育助一臂之力。同时,还要加大净化高校网络环境的力度。首先,高校要切实加强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学校要成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网络建设工作的校领导和学校宣传思想、学生工作、稳定工作和网络技术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校园网络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其次,建立网上信仰教育和宣传阵地,开设网上党校,开展网上理想信仰讨论,设立理论学习、時事政策、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人性化网站,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理想信仰教育工作,在网上形成正面声音,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御不良信息冲击的“防火墙”。我们还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家庭环境。首先,要积极倡导和宣传正确的婚恋观,以避免由于婚姻的不稳定及单亲家庭的增多给子女身心带来的伤害。其次,全社会都要关注对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的有效教育,这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掌握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最后,家长应在思想和行为上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进取的家庭氛围,倡导与社会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荷叶]

作者:彭 斌

信仰教育网络传播论文 篇2: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拍客等即时通信软件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已悄然而至,自媒体网络以其革命性的方式进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虽然以往传统的政治信仰教育取得了很卓越的成果,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政治信仰的教育环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自媒体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产生的影响,审视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的问题,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政治信仰;意识形态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传播大行其道,中国的传播生态和意识形态因微传播的盛行而发生着急剧的变革。大学生群体由于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且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成为自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又处于正在形成和完善时期,往往对西方的一些政治思潮充满好奇心,由于阅历尚浅,缺乏政治敏锐性,很多人对是非的鉴别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一、自媒体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带来挑战

自媒体是在网络自由开放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获取信息,自主选择交流的对象。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政治信仰教育模式将面临变革,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大大增强。但是网络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削弱了积极正面的政治信仰教育内容在网络上的地位。另外,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技术上处于优势地位,在这种优势地位的影响下削弱了其他国家对信息的控制,使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传播和信息管理陷入了不公平的状态。一些西方媒体严重违背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别有用心的歪曲新闻报道,故意挑拨民族矛盾,使大学生对党的领导政策和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工作产生误解,从而误导大学生。所以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对人的警惕性和自律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警惕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的话很容易迷失自己、放纵自己,从而受到不良思潮和妄图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轨分子的影响和利用。比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受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思潮的挑战;我国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击;网络道德观、法制观受到网络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冲击。

二、西方意识形态透过自媒体渗透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多元化

在自媒体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背景下,多元的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引导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以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为主导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自媒体使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渠道多元化,大学生不仅仅通过学校和家庭建立自己的政治信仰,他们的触角更深入到了社会层面,特别是在自媒体的帮助下,他们政治信仰形成的渠道更多样,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客体更加多元化,除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些西方积极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都影响着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出现无政治倾向的表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动机更加多元,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未来的工作储备能量等等,已经不再接受单一意识形态的引导。政治信仰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大学生不再被校园象牙塔局限,他们更倾向于将政治信仰外化为实际的政治行动,积极参与到政治实践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掌控的主要工具,通过自媒体手段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从而将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都涌现在大学生面前,有少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这部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认识模糊,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等,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媒体给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自媒体拓展了政治信仰的宣传场域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用正确、丰富、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过程。自媒体的到来给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而且网络的平等性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体创造性,自由的发表言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学生的近期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者还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开展如直播讲座、微信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思想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

(二)自媒体丰富了政治信仰的教育手段

传统的政治信仰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的制约,成效不是很理想。传统政治信仰教育的缺陷,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国内外的社会消极因素会对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具有负面影响。自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有效化,能赋予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优点,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育内容,使信仰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四、结語

政治信仰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石,而且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政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非常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提了出来。要求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自媒体信息极为庞杂,交互性、自主性极强的信息渠道和海量的信息不仅给大学生带了极大的便利,也带来了很多的迷茫和困惑。这就要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利用自媒体的特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方晓强,姜皓,刘丽娜.论互联网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1):59-60.

[2]张学昌,肖容.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机制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8):299-300.

[3]邱钰斌,林伯海.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3(03):156-162.

[4]薛红艳,朱文武,费文晓.“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12-115.

[5]王孝如,王立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信仰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13-16.

作者:徐文辉

信仰教育网络传播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分析

摘要: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及坚持。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出新形势下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特点、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分析;对策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和指南,甚至终生深信不疑执著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信仰的形成受到诸方面因素影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但一经形成一般很难动摇。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信仰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不仅关系到他们本身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了理性、全面地考查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正确指导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我们在省内8所高校组织了一次在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90份,有效答卷880份。现仅就问卷数据作如下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处于信仰的选择探索之中

大学生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高知识群体,青春期是人从幼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也是人的信仰形成、保持以及变更的关键时期。从信仰形成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处于信仰的比较探索之中。当问及“您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信仰吗?”时,回答缺乏信仰的占53.1%,回答不知道的占26.10%。这表明,目前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还未形成,仍处于选择探索之中。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对于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信仰没有过深入的思考,因此说用“大学生处于信仰的选择探索之中”概括大学生的信仰特点是客观的。

(二)大学生的信仰认知差异较大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始终是处于一种矛盾运动之中。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来源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信仰教育在大学生心中可形成不同的认知基础。有21.6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信仰有对错之分,39.20%的被调查者认为信仰没有对错之分。

在回答“您认为信仰最能带给人的东西是什么?”问题时,55.00%的被调查者认为“信仰最能带给人的东西是精神寄托”,只有36.20%的被调查者认为“信仰最能带给人的东西是动力”。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信仰本身的认识模糊。

在回答“您认为没有信仰会对人生造成影响吗?”问题时,认为没有信仰对人生造成影响的占54.60%,认为没有信仰不会对人生造成影响的占14.20%,认为没有信仰对人生有一点影响的占31.20%。

(三)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并存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人们产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追求,变得世俗甚至庸俗,忽视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在学校中,大学生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然而,面对现实的选择,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大学生的选择往往是现实的。

在回答“您认为最符合您心目中信仰的中心词”时,选生命的占27.78%,选生活的占25.93%,选自由的占25.31%,选发财的占8.02%,选祖国的仅占8.95%。

在回答“您的人生目标或准则是什么?”的问题时,具有可观的收入占27.20%,拥有较高的职位和地位占25.60%,为祖国作贡献仅占14.60%。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集中体现在他们价值观的“利己”性上。

大学生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5.00%。

(四)大学生信仰选择取向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不仅仅表现为各种思想、观念的平行排列,更多的是传统的、转型的、西方的各种古往今来的思想的叠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状态中,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是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在大学校园里,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都有市场,政治家、科学家、球星、影星、歌星等,只要是名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

二、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信仰与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相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反之亦然。信仰对人的重要意义可以这么概括: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信仰是人生的导航系统,信仰是人生的动力装置,因而,从教育本身的意义来说,从全面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来说,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思想敏锐,可塑性强,个人信仰正逐步确立,此时进行信仰教育可谓恰逢其时。

(一)从教育对象来说,要把握学生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主要任务就是:使其错误的信仰得以矫正;模糊的信仰变得清晰;缺失的信仰得到构筑。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其思想状况、年龄特点、接受条件等情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鉴于当前大学生信仰系统普遍尚不完备的实际状况,进行信仰教育要以了准确、及时了解学生为前提,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弘扬主导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为关键,以着眼最高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为根本,以切实增强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从教育本质来说,要把握教育原则,遵循教育基本规律

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源自于我们对教育的信仰,然而,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原则、教育载体等方面都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在实施信仰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四点原则:一是牢固树立目标性原则,要确认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教育目标。二是全面把握完整性原则,要实施以“五信”(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教育,使学生信仰系统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切实增强实效性原则,要恰当地隐蔽教育意图,化解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把信仰教育融于生活实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四是充分发挥主导性原则,要充分利用两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切实发挥好课堂信仰教育的主导作用。我们还应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推动大学生信仰教育健康发展。

(三)强化和完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仰形成的重要职能

当前信仰教育的困惑之一是社會环境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强烈反差。因此,除了需改进学校教育外,社会环境也需不断改善。首先,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舆论是社会教育的基本方式,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强化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信仰方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翻开各种报纸杂志,很少看到有关信仰方面的内容。应该充分利用舆论手段,净化舆论环境,恰如其分地宣传理想信仰。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理论,以正确的方法吸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网络信仰教育的空间

网络所提供的形式和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主动依托网络提供的各种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信仰教育与网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网络传播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丰富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性的情感体验。将校园里、课堂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网络上,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数据库,使学生在网上能选择到正确的信息,受到正确的信息流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冲击和影响。例如:在学校网上开辟德育网站、政策网站等,公布学校关于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规定;提供多媒体德育教育资料,在网上与青年学生就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开展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的研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信仰教育,使抽象死板的信仰教育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增强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信仰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我们要在把握大学生信仰的一般规律的同时,着力提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规律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主动而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工作。

作者:王玉华

上一篇:演讲礼仪(通用3篇)下一篇:自我介绍演讲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