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故事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仰的故事(精选11篇)

信仰的故事 篇1

2012-07-09 05:27:4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信仰,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词,但未必每个人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历史中各个时期优秀党员的故事,让我们在深深的感动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信仰和信仰的力量。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演员,讲的都是当时当地真实的事和真实的人。这中间,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士兵;有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有功勋卓著的科学巨匠;有视死如归的勇士,也有不为威逼利诱所动的英烈;有一个个为理想和目标贡献出一生的英雄个体,更有团结奋斗、创造伟业的英雄群体。他们在性格、阅历、出身、职业、岗位等个体特征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坚守一个共同的信仰,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共产党员。

信仰,是一种伟大的目标和崇高的人生向往。谈到信仰,人们很容易首先从远大目标、普遍真理这些方面去思考,这是对的。就像在本片一开始,首先映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样。没有远大的目标、普遍的真理,信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信仰又表现为一个个与远大目标相关的具体追求和具体信念。这部片子最可称道之处就在于,它不是靠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工作和生活追求来诠释信仰,让人们从真实的故事中去体味信仰。所以,这里的信仰,是鲜活的信仰、生动的信仰、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很强榜样作用的信仰。看到彭湃毅然放弃万贯家财投身农民运动,看到渣滓洞的先烈面临死亡绣出的五星红旗,看到王铁人冰天雪地手握闸把的身影,看到张秉贵售货台前那永远的笑容,看到孔繁森再次去西藏前给母亲长长的一跪,看到谭千秋地震中用身躯护卫课桌下学生那瞬间的体型……看到这一切,是血肉之躯,谁能不为之震撼?有情感之体,谁能不为之动容?这就是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是驱动这些主人公奋斗的力量,也是我们今天为之感动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信仰凝聚起来的先进政治组织。九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度过了数不清的暗礁险滩,付出了旷古少有的牺牲和代价,一步步地走过来了,一步步地成功了、胜利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一次次从血泊中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能够一次次从危机中转出来,总结经验教训又继续前行。根本的一点,就是共同的目标没有丧失,共同的信仰没有垮掉,有一个为共同信仰而奋斗的优秀群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党也是这样,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坚强的精神支柱。

信仰的故事 篇2

将近90高龄的金泽民老人讲述了他从13岁参加新四军起, 跟随罗炳辉师长“三打来安、盐城”打击日寇, 追随陈毅、粟裕将军参加“淮海”、“渡江”等解放战役的故事。

129路驾驶员——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志愿者袁健用大量的图片, 讲述了长征历史。

坊前 (线区) 党支部书记从成长篇、学习篇、创建篇、发展篇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63路争创“红色先锋号”的历程。自今年以来, 63路全体员工在公司党组织的引领与党员的带动下, 挖掘沿线的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并把这种精神落实于每一项为民服务工作中, 让“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活动在红色品牌争创工作中生根开花, 让红色文化精神激励全线员工努力打造着无锡市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红色先锋号”。

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赵宏对63路争创红色先锋号的做法和大家的争创热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63路的驾驶员们要发扬长征、抗战精神, 传承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色革命传统, 展示公交人的良好形象与红色信仰。

从民间故事论壮族的风俗信仰 篇3

关键词:壮族 特掘 民间故事 信仰 水神崇拜 祖先崇拜

一.前言

壮族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尤以南宁、百色、河池以及柳州这四个地区居多。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其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1]自然与鬼神崇拜孕育了众多神秘的民间故事,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掘”扫墓》便是其中一个经过世代口耳相传,至今仍然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特掘”为壮语译音,念作Daeg3 gud3,汉译为“尾巴断了的蛇”;“特”(Daeg3)字在壮语中指代年轻男子,故“特掘”应详译为“年轻的雄性断尾蛇”。另外,根据故事题目中的“扫墓”二字,结合壮族的风俗,可推断此故事发生的时间大致为阴历三月初三至清明之间。这条断尾蛇(“特掘”)究竟有何神力,为何壮民对它如此膜拜,以至于每逢清明都会被人们重温一遍?为何故事发生在清明扫墓时节?是否暗含特殊的文化指向?对“特掘”扫墓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解开这些疑问。正如金荣华老师在论著中提到,民间故事“反映了当时民间的某些观念和某些信仰”[2],本文欲从这条断尾蛇的身上,浅析壮族的民间信仰,并由此反观“特掘”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文化基础。

二.《“特掘”扫墓》的故事及在壮乡的流传

广西壮族地区,特别是环大明山一带的壮乡,千百年来流传着《“特掘”扫墓》的故事,每逢清明扫墓时,“特掘”总会被壮民提起并带着某种神秘感。据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塘红乡的一位55岁壮民讲述,“特掘”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上林县塘红乡的石门村里,住着一位没有儿女的妇女。村里缺水,并且没有引水技术,于是,这位妇女每天不得不独自一人去潭里挑水。一天,妇女在用木桶打水时,无意中捞起一条小蛇。她立即将小蛇倒回潭中,可当她再次打水时发现小蛇竟重回桶中。如此反复多次后,妇女决定把小蛇带回家。从此,妇女把这条小蛇当儿子养,自己吃什么就喂蛇吃什么,还讲故事给它听。小蛇也很喜欢这位“养母”,无论妇女去哪儿,小蛇总喜欢跟在后面。

一次,妇女在厨房切猪菜,小蛇陪伴在一旁,时不时摇晃着尾巴。不料竟将尾巴摆到砧板上,妇女没来得及收手,“咔”的一声把小蛇的尾巴砍断了一截。此后,这条小蛇便有了名字,叫“Daeg3 gud3”(壮语发音,汉语译为“特掘”。“Daeg3”即“特”,壮语中是年轻男性的代称;“gud3”即“掘”,壮语表示尾巴断了的蛇,即rang2 guann1,意思是尾巴断)。妇女也因此被村民叫作“Me4 Daeg3 gud3”(壮语发音,汉语译为“妈特掘”,即断尾蛇的母亲)。“特掘”特别能干,常常帮助母亲做家务。更神奇的是还在一次大瘟疫中,找到解药救了所有的村民!

那年阴历三月初二,九十九岁的“妈特掘”过世了,断尾蛇很难过。第二天,“特掘”施法,瞬间雷雨大作,一阵巨大的龙卷风从天边刮来一口上等的红木棺材。“特掘”将母亲入殓后,葬在山中峭壁上。每年清明,“特掘”化为风雨雷电,祭拜母亲。

虽然故事的细节在流传中存在差别,但是,蛇神回家祭拜“养母”这一情节大同小异。据当地的壮民说,每年三、四月,总有那么几天会刮起巨大的龙卷风,还伴有雷电暴雨,足以掀翻房顶的瓦片。每当这时,年长者总会若有所思地念道,“Daeg3 gud3回家扫墓了。”神情中充满了敬畏。于是,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筹办祭祖事宜。现如今,在壮乡里,或许已没有多少人能如此详细地把这个故事讲完整,但是,一提到“Daeg3 gud3回家扫墓”,他们的脑中便会浮现出风雨交加的时候,一个叫Daeg3 gud3的断尾蛇神回来给母亲上坟,年年如此,从未中断。故事被简化了,但故事所起的神圣感召力依旧还在,壮族人把祭祖扫墓视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神灵都回来扫墓了,人们岂能懈怠?

三.故事中折射的民间信仰

壮族人生活在群山环绕的闭塞丘陵平原中,互相之间说着壮族自己的语言,有着壮族人独特的民族信仰。从《“特掘”扫墓》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探见壮族民间具有水神崇拜以及浓厚的祖先崇拜信仰。

1.水神崇拜

“特掘”故事中,妇女每天挑水,潭中偶遇小蛇,蛇化作风雨等情节,都与壮族对水特有的情结息息相关。壮族人对水的崇拜首先源于缺乏,在《壮族简史》一书中提到:“壮族地区石山面积大,且分布广,尤其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广西西部地区,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占了当地土地面积的60%以上。喀斯特地貌是‘九分石头一分土’,可谓是当代人类生存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生产条件极差,连人和牲畜饮水都难保证,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3]故事中的“石门村”,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严重缺水的喀斯特地貌区,然而,壮族世代以务农为生,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灌溉。因此,故事以妇女每天挑水为开头,进而引出潭中遇到小蛇Daeg3 gud3这个节情,而不是在山上或是田间遇到小蛇。因此推之,故事情节是依照当时壮族特定的生存环境而设定,符合人情事理。当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富有生活化时,往往更容易被人们记住、接受并口耳相传。

壮族人对水的情结进一步转化为对水神的崇拜。“特掘”,这条断尾蛇,正是充当了这个“水神”的角色。这是一个“人化”的神,在妇女缺儿女的情况下,“特掘”发挥了照顾母亲的作用;这是一个普渡众生的神,在瘟疫中拯救了所有人;更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故事的结尾强化了这一神力,风雨中厚葬母亲,每年春季又以风雨的形式现身祭拜其母,同时满足了人们春耕时节对水的需求。在壮民的眼中,“特掘”这个“水神”似乎正是无所不能的神灵,能呼风唤雨,能佑民消灾,人们崇拜它,并以讲故事的方式纪念、歌颂它。如今,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被当地壮族人视为“特掘”与其母亲的故乡,每到三月初三或是清明节,人们纷纷自发地到那里祭拜壮族人心中的水神“特掘”与其母,以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与幸福平安。

2.祖先崇拜

“特掘”的故事,还反映了壮族民间强烈的祖先崇拜信仰。故事中,特别交代了妇女无儿无女,那么暗示她去世之后无人送终便成为很大的问题。对将祭祖视为生活中头等大事的壮族人而言,无法面对无儿养老送终的悲哀,于是便产生了妇女把断尾蛇当儿子来养的情节。故事的结尾处,“特掘”施法以上等红木棺材安葬其母,这一神话的描述手法,更是极大满足了壮族人对厚葬习俗的推崇。

壮族的祖先崇拜,保留了传统的祭祀观:除了对祖先发自内心的怀念、敬畏之情外,还带有“礼物贿赂论”(gift as bribe)的倾向,“强调祭祀者与受祭祀者之间的互利关系,即‘我予你;作为回报,你亦予我。’”[4]据吉德炜(David Keightley)指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正确适当的祭祀可以引来神祇的报答。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特掘”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变异后的“现代版”,据塘红乡民描述,情节大致如下:

一天夜里,有位商人从“Me4 Daeg3 gud3”(断尾蛇的母亲)墓地附近走过,遭遇土匪。危机关头,忽然刮来一阵大风,于是,吓跑了土匪,商人有惊无险,躲过一劫。商人认为是“特掘”与其母现身救了他,心怀感激,为“特掘”的母亲重修其墓,时常祭拜。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不久便富甲一方。于是,前后村舍甚至外县的商人听说后也纷纷前往祭拜“Me4 Daeg3 gud3”(现称为“龙母”)。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到“龙母墓”祭拜,既有求财,也有求子、求功名等,人们都说灵。此外,在上林县这个壮族聚居的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祭祖的“高堂”。所谓“高堂”,便是经过“道公”(壮语叫“Ai2 Shrei2”)念法后,安置在厅堂墙壁上的祭祖台,此台依照风俗要高于门顶,因而叫“高堂”。“高堂”上安放祭祀用的香炉,墙上贴有灵符。这便是壮族人逢年过节在家中最常拜祭的祖先之堂,是日常生活中与祖先沟通的灵所。壮族人相信,祖宗没有离开,并且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保佑着他们,时常祭拜,把所需所求及时与祖宗沟通,祖先会助其如愿。由此可见,壮族浓厚的祖先崇拜信仰,为“特掘”故事的流传提供了最为丰厚的土壤。

四.结语

《“特掘”扫墓》的民间故事,在壮族地区千百年来盛传不息。名为“特掘”的断尾蛇神,极具神奇色彩,在汉文化进入之后,“特掘”化为龙的形象与其母(“龙母”)继续受到当地人的供奉。“特掘”的故事反映了壮族民间的水神信仰和浓厚的祖先崇拜。故事流传至今,说明当下壮族这种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依旧活跃,而信仰本身,又成为故事得以流传不息最强的内在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庆浩.王秋桂.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广西民间故事集(二)[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1-2.

[2]金荣华.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民间文学论集[C].新北市:口传文学会出版社,2013:304.

[3]《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

[4]陈宁.命运可预知而不可改变之观念的产生[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1(6):151.

信仰我们的故事观后感 篇4

在中国近代那个**的年代,怀着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未来呢?因为,在信仰的碰撞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在于他们能够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著名的夏明翰烈士在他的就义诗中说的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共同的信仰使一批又一批的“夏明翰们”凝聚起来舍身奋斗,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散尽家财的彭湃、义无反顾的方志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他们在牺牲前,或受尽酷刑折磨,或被许诺高官厚禄,敌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背叛中国共产党,背叛自己的信仰。但他们都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仰。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孜孜追求的梦想,但被这些虽然年轻却找到了信仰真谛的革命者弃之如敝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先烈们能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人,信仰就是引领他们前进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

他们是一群有着信仰的人,正如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样,这些有着信仰的人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

马克思在青年时就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对一个人的志向以及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做出了广博而又相当有文采的论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这让我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而两段话却又是惊人的相似。相同的信仰,造就了两个不同国度的共产主义战士。

歌德曾经说过:“世界历史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所有不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这是个商品经济充斥的社会,一些人的信仰已经严重的缺失或者崩塌,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是危险的。

因为没有信仰,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所以,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我们用种种教训证明了一个社会信仰缺失的代价。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曾经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经变得平淡?曾经光芒闪耀的信仰真谛,将怎样成为我们矢志不依坚守的精神家园?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如果1前,没有这样一些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是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信仰的力量,所爆发的巨大能量。

信仰的故事 篇5

“信仰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这是《信仰-我们的故事》第二集壮志换新天里面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并且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当时,这种力量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动力,也正因为这无穷的力量驱使让落后的中国得以换新天。

纪录片中分了几大篇章讲述有了信仰的力量,中国的换新天得以顺利进行,并且最终获得成功。分别是信仰是“一团火”“一滴水”;信仰凝聚出创业精神;信仰铸就公仆本色;站在信仰的旗帜下,其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信仰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艰苦的炼钢人孟泰、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年轻士兵雷锋、劳动模范王进喜、科学家钱学森……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身份,他们都用坚定的信仰支撑者自己默默奉献,强大了我们的国家,他们就是“一滴水”灌溉着祖国每寸土地,他们就是“一团火”照亮了无数的黑夜。

过去是这些拥有强大信仰的共产党员一步一步建设起我们的国家,而今日,信仰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力量。人不能没信仰,有了信仰,才有了奋斗的目标。信仰是灵魂的支柱,没有信仰的灵魂,是毫无价值的。一个国家需要信仰,才能进步和发展,一个人也需要信仰,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如果信仰有所偏差,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会发生扭曲和变质,人也会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疯狂地举动,从而危害自身、危害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一批又一批的腐败官员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的信仰的不够坚定,受到了诱惑和感染发生了偏差而最终走上一条祸害社会和国家的不归路。我们的党从初期以马列主义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共产党人的努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在到了后来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的诞生,无一不是信仰的力量,也是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走过这90多年,直至今天。

信仰的故事 篇6

伦敦的天空挤满了爆炸开来的云块,耳旁是尖锐啸叫的风声,仿佛能把耳膜刺破,黑色魔法长袍被风鼓吹的猎猎作响,他拨了拨额前的黑发,露出耀眼而刺目的闪电型伤疤,他知道,这伤疤将永远不会再烧灼了。

11岁的哈利穿着破旧的衣衫登上了驶往霍格列茨的火车,他望着车尽头滚滚的浓烟,眼中是迷茫与懵懂,他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他不知道他将要面对些什么。岁月如阳光从指缝中流泻而出,七年后,哈利在众人面前高举魔杖,面向着汤姆里德尔,高呼:“除你武器!”

这一声呐喊,地动山摇,山峦随之崩塌,河水为之倾倒,几十年的噩梦在这一刻终于云开雾散,光明就在眼前!一次成功的抗争!一次伟大的壮举!

伏地魔死了!

人们为之欢呼,为之雀跃,众星捧月般的围着哈利。

但是,他们忘记了,哈利曾遭受过的——老师的唾弃、同学的嘲弄与蔑视。他们忘记了,哈利曾经历过的——朋友的背叛、失恋的苦楚。他们忘记了,哈利曾失去过的——父母的关怀、亲人的善待。但哈利从不曾放弃,不曾将这些困难当做荆棘,当做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在逆境中再度升起,在陨落中重生!不失望,不放弃,不恐惧,拼命地用力闯!

母爱,一个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极为重要的字眼,却遗失在了哈利的人生中。母亲为他抵挡了伏地魔的魔咒,一次又一次,在哈利十七岁生日之前。虽然母亲不在了,但母爱一直在哈利的身边。正如邓布利多所说“被一个人这样深深爱过,尽管那个爱我们的人已经死了,也会永远给我们留下一个护身符,他就藏在你的皮肤里。”是的,伤疤在皮肤里,每一次烧灼,都记载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炽热的爱;每一次烧灼,都记载着一位在天上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每一次烧灼,都记载着一位勇敢的母亲对孩子的保护。因为,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友情,朋友是河湾里的一个码头,是雨季里的一把伞,是雪地里的一堆篝火,停靠,遮挡,温暖。三强争霸赛,赫敏扑向图书馆为哈利寻找需要的魔咒,罗恩待在人鱼那里等待着哈利的解救。为了死亡圣器,赫敏、罗恩义无反顾的退了学,跟着哈利一起踏上了追寻死亡圣器的脚步,魔法部的地毯式搜索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反而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念。

老师,毋庸置疑的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影响对哈利来说是巨大的,他勇敢——就像格兰芬多一样,那把宝剑也被他所拥有。当邓布利多毫不犹豫的喝下石盆里的药水的时候,我想,他不仅仅对哈利来说是一位老师,他对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位智者抑是一位英雄。他诠释了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一个公民对于整个社会的爱与奉献。

亲情、友情、师生情、博爱。爱,是我们唯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父母去了,邓布利多去了,小天狼星布莱克也走了,但爱如影随形。哈利犹如一条被温暖海水包裹着的鱼默默地徜徉在湛蓝的大海里。

爱,可以战胜一切。无论是荆棘,是沼泽,是荒原,是沙漠,我们终究会追随爱的步伐,跟随它前进的脚步。追随它度过荒山野岭,度过冰天雪地,跋山涉水。涉过一切艰难险阻,历经磨难,因为有它在的地方,春暖花开。爱,便是美满。爱,便是幸福。

不管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内心的自我永远骄傲昂扬,撼动着彼此的心,释放出震动乾坤的力量。

在信仰的路上 篇7

张承志及其作品对于当代文坛显著的特征在于“他在信仰”。宗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对人的自我实现的终极关注。张承志从世俗生活的尘埃和世俗活动的嘈杂中抽身而出,成为日常生存方式的叛逆者。皈依宗教是张承志人生的重大举措,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和艺术创作的转变。他宣称“让世人因无信仰而生,我宁愿有信仰而死。”他弃绝世俗,投身宗教并非突如其来的激愤之举,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

一、血缘与文化的寻根

张承志出生于一个极具伊斯兰氛围的回民之家,但是却在北京长大,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他童年所受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经过四年的草原插队生活,张承志对自己的母族回族及广大的西北地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之间内在的血缘联系渐渐凸现出来。正是因为自己的回族血统,张承志对西北回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一旦走进他们便抑制不住地认同他们以及他们的信仰。在荒凉贫瘠的回民高原,他在那里实现了自己的心灵皈依,也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描述宗教、表现信仰。他用饱含挚情的笔触描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充分挖掘人蕴藏的巨大的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意义。

除了早期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等作品,80年代中期以后,张承志的创作主要是反映大西北广大回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如《残月》、《终旅》、《西省暗杀考》、《心灵史》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不畏残酷的生存环境追寻并坚守信仰,是为信仰而活着的形象。人们凭着一股心劲活着。张承志用粗硬触目的笔触近乎冷峻地展现了人心中坚忍的一面,证明了人的超越死亡、追求人道、正义和自由的英雄气概。这些小说“与其说是在精心保存与令人不安的现实对峙的一份温馨,不如说是在全力捍卫与物质世界相背离的信仰、思想的一份倔强,理解了不迁就、不姑息便自然会读懂《西省暗杀考》到《心灵史》的精神轨迹。”在他的心目中,回民生活的西北山区史滋润他生命之根的沃土,是精神的发源地。没有它的精神滋养,他便难以超脱尘世。他曾说过:“我再次感谢生我这一躯血肉的回族之家,没有血的坚持,我是没有能力坚持的。”张承志无疑受到了这种血缘上的巨大凝聚力的召唤。伊斯兰教徒的历史遭遇深深刺激了张承志,从而导致他身上伊斯兰血质的复苏。

张承志成长于汉文化语境中。但是他却对孔孟儒家文化持反感态度,并不遗余力地对之加以批判。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作品,张承志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贬抑。从《北方的河》到《心灵史》,张承志走的是一条不断逃离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中心,趋向伊斯兰文化,寻求精神家园的道路。在《心灵史》中,张承志直言不讳地写道:“整个中国,只有哲合忍耶才能揭示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虽然以孔孟之道(包括与孔孟之道同质的佛教及道教)为代表的中国文明虽然是世界上最璀璨伟大的文明,但是对于追求精神充实、绝对正义和心灵自由的一切人,对于一切宗教和理想,对于一切纯洁来说,中国文明核心即孔孟之道是最强大的敌人。”在张承志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一种世俗化的经世致用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现世生活,缺乏形而上的终极关怀。而通过《心灵史》我们看到的哲合忍耶徒都是坚定不移的信仰者,为了信仰而自愿赴死。哲合忍耶是一个以牺牲为美,以受难为责任的教派。这种宗教文化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无疑有着截然的分别。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本质上是以无为与逍遥、冲虚与淡泊为美的乐感文化,也是一种以实用功利为准则的理性文化。在这种偏重世俗的文化环境里,宗教难以滋生,信仰缺乏根基。中原文化的宗教性匮乏更突出了哲合忍耶对宗教的虔诚。在作者的笔下,生活在同样一片穷山恶水中的世俗的汉人与宗教的哲合忍耶在生活的品质上是大不一样的。于是,在回族血缘的牵引下,张承志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文化之根指向了伊斯兰文化。

对血缘与文化之根的追寻使张承志逐渐摆脱了孔孟之道,以伊斯兰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但是,他最终皈依真主,皈依哲合忍耶这一伊斯兰教派,成为虔诚的哲合忍耶徒,却是他个人的精神需求与哲合忍耶特质相契合而得以实现的。

二、精神需求的契合

在九十年代,张承志曾是理想主义者的代表。对于张承志来说,终极意义和价值信仰是至关重要的。他不能忍受没有理想的生活,不愿承受没有沉重感的生命之轻。他重精神而轻物质,追求理想而鄙弃现实,向往神圣而厌恶世俗。张承志一再在他的散文中不渝地表达他的思想。在散文集《荒芜英雄路——作者自白》中说:“用一本记录终止自己,并且静静地整理好行装准备旅途,是太幸运了。‘旅人’一词的分量在于这旅途无止无尽,和命一样长短。只要活着,我总是面临这跋涉的压力,总是思考着各种大命题,思考着怎样活得美和战胜污脏,对于自己在思想、文学、以及同时代人中保持这个位置,我开始重视和自以为荣。”张承志选择做一个旅人,旅人的形象体现着这样的蕴涵,一个孤独背着行囊的路人,一个寻求意义和真理的探索者。

张承志十分崇拜古代的“士”,在《清洁的精神》一文中,他极力推崇许由、曹沫、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等这些舍生取义的刚烈之“士”,认为他们才具有真正“洁”的精神。从他们那里,张承志受到一种清洁精神的熏染,心一天天渴望清洁。张承志为了抵制现实世界文化精神的边缘化,为了在价值虚无的年代寻找个体道德人格的精神支撑而回溯历史,打捞凝聚着道德理想与清洁精神的碎片。张承志希望超越这个世俗社会,栖息在精神故乡,过着一种富有深度和质量的生活。他的这种精神气质决定了他是一位内倾性的作家。他把写作当作自我表现的形式,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地表达个人体验,注重心灵的自我净化。他的写作行为源于自我内在的需求。回顾他的一系列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透露出的无不是他个人的精神追求。在他的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多是不断跋涉与寻找的形象。或追寻自己的理想与青春的梦,如《黑骏马》。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在古老的草原文化中长大,由于草原文化的愚昧落后,他负气地出走,走向城市,但是始终无法割舍自己的眷念,9年后带着对城市的厌倦重新回到草原,寻找逝去的梦,但草原却不是他所寻找的归宿,只得再次满怀怅惘地离开。或寻找自己的精神之父、文化之根,如《北方的河》中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大学毕业准备报考研究生的都市青年,企图从粗犷的自然中寻求力量,找到精神慰藉。最终,他在黄河这条父亲河中找到了精神依托。在《金牧场》中,额吉这个形象母性的描述退居其次,信仰的内涵占据主导。额吉是一个寻找理想中的“金牧场”的九死不悔的追求者,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额吉终身无穷无尽地奔波迁徙,她的人生信念始终矢志不移,那就是对“金牧场”的不懈追求。总之,无论是张承志个人的精神特质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体现出的精神追求,都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对于精神家园的渴求。

在寻找的路途上,张承志最终遭遇了哲合忍耶。张承志曾坦言:“长久以来,我匹马单枪闯过了一阵又一阵。但我渐渐感到了一种奇特的感情,一种战士或者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哲合忍耶以其宗教信仰之美吸引了他,收容了他。正因为走进了哲合忍耶,张承志才创作出了《心灵史》这部奇书。解读《心灵史》这部作品,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张承志皈依哲合忍耶的足迹。《心灵史》记录了哲合忍耶七代宗师誓死护教以及众多回族哲合忍耶徒反抗满清王朝血腥镇压的悲壮历史。“读过《心灵史》的人都要被这题材所震慑,‘哲合忍耶’作为一个回教的教派遭受了漫长的宗教和政治迫害,历代教主和信徒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流血牺牲。张承志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放弃了以往那种夸张藻饰的诗化语体而是将史传的文体与宗教的箴言句式融会在一起,加上扼要的史料考证,极精练而凝重,勾勒出这个教派的命运和心路历程,称得上是一部史诗。”《心灵史》着重表现了哲合忍耶这种孤单、高傲、悲怆、以牺牲为美、以受难为责任的宗教人格与宗教精神。在《心灵史》中张承志写道:“他们几十万人,都因为正在坚持着一种精神,才可能活得震撼人心。”“一种人心的追求造成了一种如一片岩石森林般的人民。”回族同胞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信仰而生,这种刚烈的殉道精神契合了张承志源自草原又经“北方的河”熏陶的男子汉气概,他被深深地打动了,并由感动趋向认同。严格的说,他是回家而不是“皈依”。在哲合忍耶七代宗师身上张承志看到了伊斯兰精神的实践,于是,他几乎难以自持地想投入一个伟大的怀抱,去完成一桩神圣的使命——为哲合忍耶创作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史诗《心灵史》。张承志结束了自己的精神漂泊,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路。

内在的血缘属性和文化选择促使张承志走进大西北回民区,接触到伊斯兰文化的熏染,当张承志在血缘寻根中确证了自己的伊斯兰血统,而且在这个笃信宗教的民族中发现了种种在汉文化中找不到或者说非常欠缺的精神素质,哲合忍耶极大地满足了自我内在的精神需求,从而走上了宗教皈依之路。他被认为是当代文坛上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一面旗帜。现世的没落与颓败,更加凸现了他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与对信仰的执着。张承志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灵魂的栖居地并非偶然。从血缘、文化、还有精神根源上看,他选择哲合忍耶几乎是一种必然。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当今这个世俗的社会,他为何会作出这一不合时宜之举。

张承志实际上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他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积极评价诸如他有关哲合忍耶的系列文本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文化超越性不足的欠缺,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在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他的出现无疑是一面精神旗帜,对人文精神的普遍失落起到了一种警醒的作用。他对伊斯兰教这一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本真呈现,是对中华民族内部异质性文化资源的一次发掘。他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也有人认为他皈依哲合忍耶这一伊斯兰教派,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蒙昧性。他的宗教之路引导的是迷狂,是对现世生活的弃绝,走在一条与现代文明完全相反的道路上。他的宗教信仰表现的是一种种族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及英雄主义。

张承志之所以选择了一条信仰之路,有其深刻的内在渊源,应当辩证地看待他的选择,任何狭隘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张承志曾强调:“我是一个回民,《心灵史》描写的是我的母族。但是,这里丝毫没有狭隘,我厌恶狭隘。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拥有殉教史的派别,是因为,如果不如此,我就无法更清楚地写出一个信仰的集团;不选择一个在信仰上如此彻底的回族团体,我就无法写出在中国未来文化前进中也许会愈加重要起来的、各种各样的边疆文明和深植于其中的信仰精神。简言之,不做这样的选择,我就无法写出我热爱的概念——‘信仰的中国人’,这样的人在中国是否会逐渐多起来壮大起来,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前途绝对重要的因素。我绝不相信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会有前途。”“我写《心灵史》的目标不是为了宣教,更不是让大家都信仰伊斯兰教,而是希望在中国赞美信仰的精神。我认为,中国回民以伊斯兰教的仪礼形式几乎坚守了中国文化中所有优秀的范畴,如‘知耻’、‘禁忌’、‘信义’、‘忠诚’、‘孝’,这些文化精粹是全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财富。他们对这些范畴重视的程度,说句一点也不夸张的话,远远超过了中国一般的汉族同胞。因为他们是用仪礼来坚守的,所以,他们同时也是在坚守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个人信仰的宗教关怀和终极追求,张承志有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尊重。作为一个作家,他有表达自我的自由。一个人在坚持自己信仰内容之外,也应该体味他人信仰的心情。在物欲横流和道德虚无的时代,他高扬洁净的精神和神圣的信仰,无疑具有时代意义。一个人若能够哪怕是片刻地沉醉在审美乌托邦里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自由的天地,就能够保持一些对历史和社会的个人独特性,就不会完全淹没在滚滚红尘中,不致于完全被金钱和权力异化而不自知。对于张承志选择宗教作为自我救赎的方式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却不能否认他作品里流露出的真诚。人不能总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意义没有精神追求的世界里。虽然张承志的选择或许只是一个精神迷梦,其激烈的姿态与现实生活完全错位,遭到很多质疑,这是必然的。他并没有为现代中国人找到正确的精神救赎之路,但是,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对如何救渡问题的思考。这正是他的意义所在。

信仰的故事 篇8

前年,和朋友自驾车到西藏,途径青藏线,从西宁出发时,遇到了下大雪。我们原来走的道路被封闭了,只能绕道走一条小路,走着走着,发现路面也结冰了,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行走,刹车根本不管用,正当我们对面前的冰雪路面一筹莫展的时候,看到前面一位藏族阿妈用自己的藏袍装满了土,然后一路洒土,撒了土的路面没有那么滑了,我们跟在阿妈的后面,车辆缓缓的慢行。由于阿妈的藏袍不大,她每次只能装一点土,她就不停地不知疲倦地来回装土,然后撒在冰雪的路上。我试图去帮助阿妈,当我走过去,才发现阿妈没戴手套,两只手冻得通红,她就用这双手扒开路边的雪层,然后再用这双手刨开冻土层,再装进藏袍。我试着用手去刨土,刚触及冻土层就双手感觉生疼,可见阿妈是多么不容易。

我问阿妈,下大雪为何不在帐篷里暖和而跑到路上扒雪刨土撒土,阿妈说,每当下大雪,这段路面结冰,她每次看到有车辆因积雪路滑出事,她都很难过,所以,就跑过来看看能为过往车辆做点什么帮助。

看着阿妈一趟趟一点点来来回回扒雪,刨土,装土,然后慢慢撒土,不紧不慢旁若无人的样子,内心立即腾起一种敬仰之情,这是一种信仰,不需要别人赞美,不需要别人帮助,不需要别人关注,只是默默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行走在川藏线上,在一个叫业拉山的地方,我们停下歇息一下。有一个藏族阿妈就问我们,是不是去拉萨的?我们说是的,她就热情的把我们请到她的帐篷里,请我们喝她酿造的酥油茶。喝完茶之后,她从怀里掏出500元钱,让我们转交给她的儿子。我们就问她儿子在哪里?她拿出一个皱巴巴的本子,上面写着她儿子的地址和姓名。我看那上面的地址像是拉萨一个饭店的名字,估计是她儿子在那里打工。

阿妈说,她儿子年初就去拉萨打工了,已经有半年没见面了,家里没装电话,她也没有手机,没办法和她儿子联系,每次想儿子的时候,就在路边找个好心的人给她儿子捎点钱,这已是第三次给她儿子捎钱了。说实话,我是想婉拒她的,我是担心万一到了拉萨见不到她的儿子怎么办?她的钱又不好还给她,而且她家里看起来又那么穷,阿妈挣这500元肯定相当不容易的,心里想,如果这事放在城市里,不骗你才怪。但是当看到阿妈纯洁的眼神之后,心里有种久违的感觉,于是,我还是答应了。

到了拉萨,我们按照地址找到了那个饭店,也找到了阿妈的儿子,他叫顿珠,在饭店里做学徒,每个月拿着很少的薪水。我问他:“前两次别人给你捎的钱你都收到了吗?”顿珠说:“都收到了!”突然,感觉眼睛有点湿润,我相信佛祖一定是保佑他们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在西藏遇到了这两位阿妈,是藏区藏民的代表,他们内心肯定有极高的信仰,他们相信因果,相信善报,这需要极高的修行和对信仰无比的虔诚——是发自灵魂深处的!

写这篇文章之时,适逢全国高考火热进行中,在此,祝愿全国940万高考学子旗开得胜,金榜题名!不管考试结果怎么样,你的爱你的父母都在家等着你!

作者|良子

信仰的故事 篇9

我不想说于连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虽然这是本书中最为清晰的脉络。要评说这样的爱情,我没选择地肯定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开头。因为即便是出于爱的自由选择一样是有道德承负的,但用道德伦理来判定情感的复杂性实在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个体生命的情爱感觉被限定成为整体社会评判的一部分,变成一种贫乏的平面切割。于连爱情的复杂性在于,不论是对德莱纳夫人还是玛蒂尔德小姐,他的爱情都有征服的企图存在,而最后在监狱里面对德莱纳夫人,才是于连对世间情爱的真正理解。我不想用一种可以言说的标准来定位这段暗藏许多不可言说的心里起伏的情感,我只能寻找更加纯粹的入口深入。信仰,这是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会坚定并纯粹存在的东西。

毫无疑问,于连在小说开始就透露了他的信仰:拿破仑(宗教对于于连来说并不在信仰的范畴之内,而仅仅是其实现野心的跳板)。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复杂和阶层分明的社会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这种信仰看似已经到达一种可以为之效忠一生的地步。对于于连来说,拿破仑从平民到君王的传奇经历是他心中的一个梦,他希望借由这个信仰他能够寻找到一种比现实生活所允许的更高更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环境和形态。其实信仰和生活一样,有其表征层面和内在层面。于连的“拿破仑”信仰只是存在于其表征,他想要一种受人肯定和尊重的生活,但是现实的情感淡漠和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使他的信仰坚持失去了基本的支撑力量,从而导致他的野心膨胀,失去了理性的限定。在他的信仰坚持过程中,他开始有意或者无意地向现实妥协,甚至自私和虚伪。然而,他有太多和社会格格不入的特质,虚伪的.结果只能是激起他内在的极端厌恶和沮丧的心情。

在这样的信仰坚持中,于连自己甚至也饱受煎熬。他不断进行着内在的自我抗争。首先,他的强大自尊心往往使他在不合适的时候说出激动的不得体的言论,这种自我抗争来自于他本质的一腔热血;另外,随着于连对上流社会的逐渐深入,他也学会了克制和世故,但这点又恰恰与他本性相悖。这形成了于连内心不同层面的自我抗争,在这种自我抗争极端化到甚至让他坠入深渊的时候,他的信仰终于呈现出了其内在层面。

低等的社会阶层赋予于连暗藏的自卑心理,自卑又导致他强烈的自尊心,信仰表征层面的拿破仑正是他强烈自尊的守护和支撑力量,但其实于连的内里甚至是无力和虚无的。被投放监狱对于于连来说不能定格为纯粹的不幸,在监狱里,于连开始深深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发现,其实自己真正寻求的东西已经在内心充满,在与德莱纳夫人见面后,他更是确定了自己内心的满足,因此他平静地接受判决。对生活的真诚和信赖是他的另一种信仰,是信仰的内在层面,是内心真正寻求的东西。

表征和内在两种信仰对于于连来说,是轻重两种不同的形态,表征层面的信仰使他升向半空,捕捉悬浮着的短暂甚至飘渺,满足他想要提升、拔离的欲望;而内在层面的信仰却是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给他负担,却同时也使得他愈来愈贴近大地,贴近生活中的真切和实在,贴近生命中最本原却也难求的东西。两种信仰相对的坚持方式也给于连营造了不同的结局,前者使他陷入仇恨和恐慌,甚至不清醒地企图射杀自己的爱人;后一种却使他在绝望的境遇里发现生命的闪光,发现自己内心期待的坚守和平静,恰是这种力量给了他平和面对死亡的心境,使他在肉体的终结里看到灵魂的永生。这种对生活的真诚和信赖的信仰不是浮云而是厚土,使于连的内心得到了重生。

整个故事到这里也便圆满起来,从社会抗争和批判进入到探究人性的层面,像激流汇入湖泊,归于平静却深刻动人。从这一角度来看,司汤达的这部作品纵然有欺骗、斗争和死亡,但他实际最终选择的其实是相信,而非质疑。

于连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但有关信仰和人性依旧在生命思考的中心。现今的世界里,信仰缺失是现代人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缺失信仰,于是营营役役的生命形态增多,轻浮的情爱形态增多。信仰不足以成为肉体生存的根本,但信仰的存在,使人生不局限于身体的感官体会,而是使身体成为灵魂的居所,即便身体觉得沉重、艰辛,却也能让人看见生命的本质形态和最诚挚的情感归宿,指引人们软弱时坚强,恐惧时勇敢,迷茫时清醒,疑惑时坚信。

这应该是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

飞行的信仰 篇10

无论是萨博93还是萨博95,强调涡轮增压技术的瑞典公司为它们赋予了大马力的灵魂。在参加萨博飞行学院并顺利毕业后,我对萨博汽车的高性能所折服,它在同级别、近价位的车型中,其动力性和可靠性堪称完美。我一直认为如果以它为基础,进行改装一番后,其性能足可媲美入门级跑车。但是国内改装萨博的配件和改装店非常稀少,以至于很多喜欢萨博的车迷只能是想想而已。

近日,萨博车友俱乐部在AM改装联盟成立,玩车,改装也不再是单兵作战。在这些车之中,俱乐部的关键人物,徐勇的改装萨博93成为了经典的改装案例。

首先,该车改装了萨博原厂个性配置的运动型包围和尾翼,令外观中庸的萨博93增添激情。发动机舱内,更换了更高强度的NEX硅胶管路,以提高涡轮、中冷、风箱之间管路的承受压力,为后续的提高增压压力做好准备。

而后,本车换装了ASPEC双出中尾段排气。据AM改装联盟的负责人老乔说,萨博93原车使用的是一体式、单出、中尾段排气管,其尾段消音器是我们常见的量产车隔板式消音器,但是作为高端涡轮增压车型的萨博93。更应该配备高性能排气系统。ASPEC的这款中尾段排气管分为4个部分,中段消音器、双出分路和两个独立的尾段消音器,做工精细。对于涡轮增压车型,其排气管的选择更讲究通畅,而声音方面是低沉稳重的声浪,这种声浪会一直持续到高转速输出。踏实稳重的排气声浪完全符合萨博汽车收敛的特质,更加符合车主对性能与内敛的要求。

在动力的基础硬件提升后,本车重新刷新了BSR ECU程序,适当提升动力水平。BSR ECU程序是目前惟一能提供给萨博车主自行升级的ECU程序,通过BSR提供的升级用烧录器,让用户自己下载保存原厂ECU程序,并将BSR程序更新至ECU中,有如升级计算机主板BIOS一样简单。据一些资深玩家表示,BSR的程序属于最简便的ECU改装方式。BSR ECU程序也会限制]、2挡与倒挡的最大扭矩输出,在3挡才让最大扭矩释放,来保护变速器。

在动力小幅提升后,车主还给这辆萨博93改装了绞牙减振和18英寸BBS轮圈,车身高度降低至1个手指头的高度(翼子板和胎面的距离),这令前轮驱动的萨博获得更硬朗的悬架表现,提升了操控性能。

在俱乐部之中,还有一辆小幅改装的萨博93也很有特色。萨博93在5500rpm时,可发挥175hp的动力,这让其通风盘的原厂刹车系统在频繁使用下,效果一般。车主出于安全考虑,为爱车安装了更为强大的刹车套件——前轮AP Racing CP7040 6活塞+355MM分体盘刹车系统,这让萨博的安全性能有了较大的提升。

萨博93和95改装在国内还比较少见,花费也较大。例如:Stagel的230hp,其官网报价是1100欧元(无中冷,无双尾排,只刷ECU程序)。而Stage2-1的252hp,官网报价是3550欧元(有中冷,双尾排,新ECU程序),Stage2-2的240hp,官网报价是2250欧元(无中冷,有双尾排,新ECU程序)。除了价格因素,在国内进行大幅度提升动力的做法也比较困难,萨博的自动变速器很难承受较大的扭矩输出,因此提升车辆的基础硬件是个不错的选择,小幅度提升动力,增强弯道操控和制动性能就足以令萨博尽情飞行。

我一直认为如果以萨博为基础,进行改装一番后,其性能足可媲美入门级跑车。但是国内改装萨博的配件和改装店非常稀少,以至于很多喜欢萨博的车迷只能是想想而已。

1 ASPEC双出中尾段排气管

2 18英寸BBS轮圈

3 涡轮车不可少的熄火延迟器

4 深爱萨博汽车的车主徐勇

1 AP Racing 6活塞刹车系统可提供强大的制动性能

2 左右双出式排气管很有视觉冲击力

3 设计简单的尾翼隐藏在后背箱边缘

4 另一种运动风格的铝合金轮圈

5 绞牙减振让车身高度降低到一指的距离

6 如同烈焰一般的排气尾口

7 NEX硅胶管路能提高涡轮,中冷、风箱之间管路的承受压力

Tips:

信仰的故事 篇11

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正如罗曼〃罗兰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大地上前进时,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一个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没有人生理想和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空虚。因为人之所以称其为人,毕竟是应该并需要有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特别是在安逸舒适的和平年代,没有精神追求,人就会因为缺少奋进的动力而停止不前,会因为懈怠放松而苟且求安,甚至会因为理想与信念的丧失而腐化堕落。

三集历史文献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以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

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方志敏、瞿秋白、夏明翰、刘胡兰、………。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他‚不稀罕豪华的西式大餐‛,而情愿‚过猪狗不如的生活‛,为的是‚中**亲和她的儿女‛;瞿秋白从容冷对敌人的枪眼,在星月皎洁的夜空下饮弹牺牲,决不肯背叛自己的信仰;夏明翰临难前慷慨高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他说的‚主义真‛就是共产主义真理;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在桥洞下托起炸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刘胡兰面对匪军的铡刀大义凛然:‚我咋个死法?‛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解放战争前夕,以江姐为代表的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在远远传来的解放大军的炮声中精心绣织红旗:‚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她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不因死难逼近而沮丧,相反更见其贞洁。是啊!正是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坚定和对党的一片忠诚,在战场上,他们冲锋陷阵、英

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他们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她们的声音,至今仍在天地间回响。

建国以后,普通一兵雷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的崇高理想,处处做好事不留名;党的好儿子焦裕禄,无限忠诚党和人民,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新时期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唱响了一曲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赤子之歌;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用如歌的生命和奔腾的热血完成了一名共产党员“要留正气在人间”的恢宏志愿,用行动谱写了“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壮丽诗篇。正是因为怀揣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怀揣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坚定,他们在一点一滴的

小事中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言行一致‛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情系百姓‛是他们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体现。

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建党初期的那些先驱者们,正是由于怀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才能于黑暗中燃起星星之火,并以九死不悔的执著,使之烧成燎原之势;这种信仰,也使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能够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行,迎来了革命胜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对这一崇高理想

信念的坚持,保住了中国共产党能够走过‚反右‛到‚文革‛那段极其艰难的岁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同志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极力坚持,保证了在社会稳定中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邓小平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今日的中国,朝气蓬勃,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在我们

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改革发展历史洪流中,犹如污浊的浮尘烂渣泛起。当我们听到全国公款消费一年竟高达数千个亿的时侯;当我们看到老百姓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曾锦春违纪违法资金高达八千万的时候,我们又做何感想?如果任由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发展下去,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党旗就会褪色,国家的锦绣前程就会黯然失色,亡党亡国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民族的解放,为人民谋福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90年来,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也经历了建设和改革年代的曲折与艰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摆脱了战争、贫穷和任人欺凌的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在这一时刻,我们要加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打江山不易,守住她更难。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和平年代的普通党员,与先烈们相比,我们无需像他们那样去抛头颅洒热血,无需遭受血雨腥风的洗礼和枪林弹雨的考验,我们为自己能生在这么好的年代而庆幸的同时,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忠诚团结,顾全大

局。因为,历史赋予我们和平年代的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就是:怀揣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坚定与无限忠诚,从先烈们手中接过这面鲜红的旗臶,高高擎起,一代一代传下去。

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正像一座雄伟壮丽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而我们反邪教工作者也许只是其中一块小小的砖,半片瓦;在高举大旗奔向共产主义事业的雄壮队伍中,我们反邪教工作者也许只是保驾护航,驱邪平乱的护卫员;也许我们的位臵很不显眼,也许我们的工作不被人看见,也许我们的贡献可以被忽略,但是,我们为自己能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高楼大厦中的只砖片瓦而高兴,我们为自己能为这支队伍保驾护航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无需大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口号,这毕竟是一种空喊口号、是一种夸夸其谈。当前国际、国内形

势莫测、风云变换,作为一名反邪教工作者,我们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和使命的神圣,党和国家把这份责任交给我们,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与肯定,而我们每一个反邪教工作者,从加入这只队伍的第一天起,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凭着对人民百姓的满腔热情,就在无私的奉献着、辛勤的工作着。

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的努力,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我们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忠诚团结、不辱使命‛,用行动谱写一片赤诚。

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特别是在安逸舒适的和平年代,没有精神力量,人会因为缺少奋进的动力而停止不前,会因为懈怠放松而苟且求安,甚至会因为理想与信念的丧失而腐化堕落。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这幸福、安宁的好日子,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名普通党员,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与先烈们相比,我们为自己能生在这么好的年代而庆幸,我们无需像先烈们那样去抛头颅洒热血,无需遭受血雨腥风的洗礼和

枪林弹雨的苦难。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名普通党员,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因为,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就是:怀揣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坚定与忠诚,从先烈们手中接过这面鲜红的旗臶,高高擎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必须要怀揣对党的绝对忠诚,怀揣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来维护社会主义事业这座高楼大厦的坚不可摧,来高调一至的昂首阔步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因为我们肩负的特殊使命就是为党的执政安全保驾护航,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驱邪除恶。

但,瑕不掩玉,黑子不能遮住太阳的万丈光芒。我们不掩盖问题,但也绝不否定一切;不悲观失望,更不会丧失信心。

看,作为一名反邪教工作者,虽然我们的地位还没有我觉着

人民的处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代中国,而大众的信仰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一些人最初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时,以为革命胜利后必须很快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在眼前;当其经过大半

生的艰苦努力再看现实时,觉得失望,产生幻灭感,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于是开始怀疑和动摇。

2、建国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后的20年间,以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名义的种种错误做法.如人民公社等,使人们误以为那就是共产主义,而因对共产主义产生错误的理解。

3、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不但设有像列宁所断言的那样进入腐朽和垂死,而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门打开,人们耳闻目睹的资本主义世界并非过去宣传的那样暗无天日,而是经济、科技的发达,管理的高效,物质生活的富有.这使一些人对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失去信心。

4、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减弱.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格局发生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到的这些挫折,加上有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所实行的分化、西化的舆论攻势和思想渗透,使得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感到担心,甚至失去信心。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积极探索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允许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国外有些人就以为中国要搞私有化了。而我们有的同志产生了类似的错误认识‛,‚单纯地就经济

论经济‛,放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6、改革开放以来,按照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国家对东南滑海在经济上实行了倾斜政策.以致出现了西部地区与东郝地区差距加大,社会上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对此,一些同志感到困惑。

面对当前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当务之急,需要激浊扬清,要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绝不能因为危机的出现而害怕甚至产生恐慌,同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走出危机的困境。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广大的共产党人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1周年之际,应该澄清各种错误思想,向全党重申:永远不能淡忘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前新形势下的发展做必要的思考,在全社会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它是建立在可信基础上的确信,具有实践性、现实性、崇高性和健全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们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团结和凝聚作用,并且具

有人文关怀精神。而基于对信仰需求的本性,转型期的大众需要信仰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能够为身处迷茫、困惑的大众提供精神的支撑、心灵的寄托。

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 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各要素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系统式结构。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领

域的重大变革,从而也带动了精神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相面算命、特异功能、阴阳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成为当前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热衷话题;以信教人数

逐年递增、宗教设施和活动场所兴建、宗教典籍教义广泛流行等为表现特征的“宗

教热“在我国悄然兴起,更是有邪教组织乘虚而入,大搞反社会主义的邪教活动, 占据了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外来文化思潮不 断涌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起来;在经 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信仰和苏东剧变的强烈震荡后,一些党员、干部正在 或已经动摇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全球化趋势作为当今世界不可阻

挡的时代潮流,使得与世界各国处于同一时空下的中国,不可避免地的受到了世 界性信仰危机的渗透。面对世界普遍性的信仰危机的影响和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

重大社会变迁,现阶段我国大众的信仰出现了世俗化、庸俗化、功利化、多元化、终极意义弱化等倾向,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时代和历

史的挑战,出现了信仰危机

从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创下遭受了极大的挫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借机向世界兜售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得各种文化思潮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相继涌入、相互碰撞,这必然地引起我国大众的思想变

化。另一方面,当代信仰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信仰终极意义弱化、信仰多元化和功利化等信仰危机的特征。与世界各国处于同一时空下的当代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具有世界性信仰危机趋势的影响。从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时期,变幻莫测的现实生活势必引起大众精神生活的浮躁和迷茫。具体来看,在经济层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政治层面受到改革政策不配套的影响,在文化层面受到多元文化的碰撞,在社会层面受到大众传媒的误导。从历史惯性的反作用来看,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发生受到传统民间信仰、‚左"倾错误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伏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存在一定的误区,表现在僵化片面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封闭偏颇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不佳,大部分受教育者得不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对当前的教育方式普遍感到不满意,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出现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问题。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社会现象、政治立场问题,在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永葆先进性。为我们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一是在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上出现

模糊认识,产生了动摇;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问题上出现模糊认识,产生了动摇;三是在看待党内出现的消极腐败问题上出现模糊认识,产生了信仰危机;四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放松了党性修养,放弃了先进性的原则,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不如。

信仰弱化是相对的,这里相对的是全国解放以 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无疑是中

国人民的信仰有史以来最真诚、最坚定、最单一的一 个时期

每一位共产党人要

在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担当重任,发挥旗帜作 用,必须在讲政治上狠下功夫,树立正确的政治立 场、政治观点,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始终在思想 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尤其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 对我们千方百计实行“西化”、“分化”战略,妄图颠 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变成他们的附庸。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 压力;国内极少数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的 一系列破坏活动,归根到底也要推翻我们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政权。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所 信仰弱化是相对的,这里相对的是全国解放以 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无疑是中 国人民的信仰有史以来最真诚、最坚定、最单一的一 个时期。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理想、信仰和价

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 利主义大行于世,很多人信仰意识模糊、信仰概念缺 失,以至于少信仰、无信仰,由此也出现了道德水平滑坡、社会风气恶化、生存目的盲目等诸多令人痛心 的不良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

4、售秘的溅惑。我鏊送入一个翦骈未有酶转型衬

期,现实和恩怨观念都处在意劂的变革之中,思想的信仰体系受到空前冲击,新与旧,中与外的观念在相互激荡之中,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面对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少数久难免产生诸如: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社会主义还灵不灵,共产主义还信不信,此类困惑,这是时代和变革带来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信仰具有基础性作用,信仰缺失导致了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众多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人士的强烈关注。如何加强信仰建设,政府需要做好‚导航‛,以保证社会信仰的正确方向;党员干部要做好‚领航‛,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学校是人生航船拔锚起航的港湾,学校教育要做好‚起航‛;舆论要做好‚护航‛,为信仰建设营造环境,烘托氛围。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每 一位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前进动力。信仰,其实 质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即终极关怀,它是指 向未来的,对人的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激励、引导 作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学说作为信仰具

有其终极理想性,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更是 一种崇高的精神武器。当我们矢志加入中国共产 党,我们就选择了以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和人生 的追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信念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 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有了 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 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献身精神,才能永葆共产党员 的先进性。失去了理想信念,就失去了根、失去了 本,也就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革命战争年 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能够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就是因为有 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支撑和激励。伟大的共产主义 运动先驱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大义凛然地 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 共产主义,“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要得 到光荣的胜利”。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 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 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在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许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 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由此可见,坚定的理 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源泉。我们一定要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人物的崇 高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坚定理想信 念,永葆先进性,确保人民政权坚不可摧,社会主义 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信奉的坚定性、实践上的坚实度都深深影响到其执政地位的维持、巩固和加强,苏联共产党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构成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长期在没有理想和信仰、没有目标和追求的状态下生活,人生就会变成苦役。信仰给人生一种定力。生活像大海.人生像扁舟,在颠

波动荡的生活海洋中.一个人如果缺少定力.就像船没有锚 一样,随处漂泊而找不到自己的港湾。人生如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因此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才能不断推进。一方面,任 何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必须克服各种各样 的困难才能前进,这就必须有动力和毅力,有人生的勇气。另一方而,任何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和弱点,部需要不断地战 胜R己,超越自我,为此也需要动力。

上一篇:财务会计面试题下一篇: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