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宗教信仰管理制度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限,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许多现实问题的存在常使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种种不平等的因素,使权利受阻碍,甚至遭非法侵害、剥夺。然而,作为一名法律人,只有信仰法律,才能依法抗争,才能有抗争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张一对于法律就有一种深深的信仰。
2010年,我公司与山东X公司签订了两份《工业品买卖合同》,对方对产品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却以各种借口推脱迟迟不履行付款义务,严重损害了公司利益。公司决定走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张一接受公司委托,将X公司起诉至山东某法院。
维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方以各种借口企图推卸责任——否认其工作人员在设备尺寸变更图纸上的签名,枉称我公司提供的产品不符合要求,甚至要求解除合同……针对对方的无理辩解,张一谨慎在法律框架内选择应对方案,申请鉴定,补充证据……经过漫长等待,我方申请的笔迹鉴定结论验证了设备尺寸变更图纸上的意见确系对方负责设备机械运行部分的工程师亲笔签署。然而,产品技术鉴定结论却很含糊,虽然证明被检验设备符合图纸要求,但又未明确表明案件争议焦点即设备不能生产某一型号产品是谁的过错造成。一审法院依此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作出了对被告山东X公司有利的判决,我公司仅部分诉讼请求获得支持。依据一审判决我方需支付巨额诉讼费鉴定费并且因合同解除相关款项无法收回……
对于这样的判决结果,张一很不服,明明是对方违约,最后承担责任的为什么是我们?同时也很迷茫,要怎样才能扭转局势呢?
法院的判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审事实认定错误,我们必须上诉!他一遍遍翻阅案卷材料,研读一审判决书,与公司技术人员交流,查找法律依据……力求找到突破口。在重新梳理好证据材料后,他带着对法律的信仰,对正义的信仰,以及维护公司权益的使命,向山东省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继续维权之路。在长达两年多诉讼后,经过一轮又一轮博弈,终于,在2015年7月2日迎来了二审判决书,撤销了一审事实认定不清情况下作出的错误判决,反败为胜,为公司挽回了损失!
(一) 企业与核心员工间的“二律背反”
按照康德的“二律背反”的概念, 企业中相互对立的劳资双发:企业方和核心员工一方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会依据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去处理, 然而由于劳资双方之间先天自然的“矛盾性”与“冲突性”, 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相悖的认识和看法, 这就自然会导致企业同核心员工中间陷入“二律背反”, 在“薪酬”、“感情”、“晋升”三个层面都存在这一问题。
(二) 薪酬激励留人存在的问题分析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 然而用单一的“高薪酬”去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反而会陷入“二律背反”。因为从薪酬这个要素去看, 资方的底线和员工的诉求是相悖的。
1、“高”薪酬中“高”的异议
对于企业而言, “高薪酬”的“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企业内部其他普通员工去比较得出的结论, 而核心员工却可能会把薪酬水平放在整个行业内甚至跨行业进行比较。对于高薪酬中“高”的理解会导致企业付出的高成本的薪酬化为乌有, 起不到留住核心员工的作用。
2、增长的限度与极限
企业对员工提供的高薪酬以核心员工能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利润作为上限的, 因此核心员工的薪酬不可能出现没有上限的持续增长;而核心员工则可能更看重与薪酬的持续性的增长, 而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量。从薪酬增长的持续性与极限上来看, 薪酬留人做不到十全十美。
(三) 情感培养留人存在的问题分析
情感培养留人策略对于新进企业的新员工而言可以帮助其快速融入企业, 但是对于培养核心员工忠诚度而言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企业给予的情感同核心员工实际想要的异议
在情感培养方面, 企业试图通过日常的亲切交谈以及轻松的氛围以轻松地方式传播企业的各种目标和工作任务, 然而核心员工对于这种层次的情感给予早已产生“抗体”, 核心员工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表达, 而不是工作层面的任务传达。
2、企业“单向输出”同员工渴望“双向交流”之间的矛盾
企业对员工的情感表达往往是一种单向的形式, 即使表面上是一种双向的交流, 但是实际上双向沟通的渠道很难顺畅进行。对于核心员工要么缺乏沟通路径, 要么难以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真正想说的观点。
3、领导者投入的感情递减的趋势同员工对情感的需求递增趋势的矛盾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新进的员工越来越多, 而企业的领导者会逐渐减少对老员工的情感投入, 转而投向新员工。而相反老员工更期望得到领导的情感关注。这种情况下核心员工在心理上会受到一种冷落。这其中的落差和矛盾甚至会导致原有的情感积累化为乌有。
(四) 职涯规划留人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职涯规划留人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把核心员工的职业忠诚度和企业忠诚度很好的结合起来, 使得核心员工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然而, 在员工引入阶段、成长阶段、饱和阶段三个阶段中职涯规划所起到的激励作用是不一样的。
一个企业的组织是呈金字塔型的, 管理层面的职位数量是递减的。从企业的角度去看, 他们认为已经为核心员工提供了一个舞台, 但是核心员工会期待一个更大的空间。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所提供的越来越少的职位会增加核心员工内心的不稳定。
表面上去看, “薪酬”、“情感”、“晋升”这些手段似乎是留住核心员工的上策, 但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核心人才流失的问题。那么信仰留人的优势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二、信仰留人的优势分析
企业内的信仰就组织信仰, 它是一个企业长期坚持信奉的信念, 这种信念是承传组织文化、落实组织规范的内在动力。同时, 信仰相比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愿景而言更强调员工的认同、服从与内化。
信仰的终极关怀和世俗性的属性使员工一旦树立了信仰, 就会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具体而言, 信仰一旦树立就可以跨越“薪酬”、“情感”、“晋升”各个要素留人存在的问题。
从员工的价值层次上来说, 从低到高分为实用功利层次 (利害) 、伦理价值层次 (善恶) 、审美价值层次 (美丑) 、信仰价值层次 (信疑) 。薪酬和晋升只能达到员工价值层次中的实用功利层次, 薪酬的高低或者职位的高低会使员工做出“利害”判断, 但是企业觉得利、善的方面员工往往不是持同样的观点, 这种冲突就会导致留人的效果不佳。
“薪酬”、“情感”、“晋升”要素能够达到的员工价值层次还是相对低层次的水平, 在这种低层次的水平之上, 就会陷入企业与核心员工间的“二律背反”, 而唯有信仰能够达到核心员工价值的最高层次, 即“信疑”这个层面, 员工“信”了之后即不再怀疑,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判断就会达到一致。这种一致体现在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观、愿景的认同、服从和内化。无论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还是企业愿景, 只有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才会有价值, 文化只有被信仰才有力量去留住核心员工。
因此, 一个企业仅仅靠传统的“制度层面”去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信仰的力量, 用信仰的终极关怀去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
三、总结
对于核心员工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企业仅仅采取传统的“制度手段”去留住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不够的, 由于劳资双方先天的对抗性和利益的矛盾, “薪酬”、“晋升”、“情感”手段往往会使企业和核心员工陷入“二律背反”。因此, 必须依靠信仰的力量才能突破二者之间的“二律背反”, 由此形成企业方和核心员工之间的一致, 从而使核心员工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有关制度
重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国家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医院在提倡科学诊疗的基础上应尊重少数民族患者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尊重人权的体现。本规定旨在医院范围内进一步改善从事与医疗救护工作相关人员的行为。
一、不同民族的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以尊重的权利。在医疗服务中,医院和医务人员应做到:尊重患者的人格,忌用嘲讽、污辱性语言,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二、遇到少数民族患者,应详细询问患者的风俗习惯,有无忌讳,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
三、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家属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医院不得干涉。当少数民族患者希望医院提供帮助时,医院应积极与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殡葬服务部门取得联系,不强迫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实行火葬。
四、尊重外籍人士的宗教信仰自由。在特需诊疗部的诊疗过程中,要做到友好、礼貌和谨慎,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病人的稳私,了解和遵守国际礼仪以及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展现中华礼仪之邦医务人员的良好风貌。
五、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民族团结建立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对有意歪曲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人和事,情节严重的医院将追究其责任。
白沙县人民医院
第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加强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管理。
第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内大型建筑和属于文物的建筑应按照《建筑防雷设计规范》设置防雷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测。
第十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内燃灯、点烛、烧香、焚纸等宗教活动用火,应当在室外固定位置,并由专人看管。神佛像前的长明灯应设固定的灯座,并把灯放置在瓷缸或玻璃罩内。蜡烛应有固定的烛台,提倡使用低压电仿制蜡烛。香炉应当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放置香烛的木制供桌上应当铺盖隔热的不燃材料。所有的香烛、灯火严禁靠近帐幔、幡幢、伞盖等可燃物。长明灯在夜间应有人巡查,香烛必须在人员离开前熄灭。
第十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内,禁止搭建临时建筑,确需搭建的须经当地宗教和消防部门批准。禁止在殿堂内堆放易燃、可燃材料。
第十九条宗教活动场所内新建、改建建筑物或维修施工的,施工现场应当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求。场所管理组织应与施工单位共同制定消防安全措施,严格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得损坏消防设施,如确需变更消防设施需经公安消防部门批准;
(二)施工需要搭建的临时建筑,应当符合消防要求;
(三)施工中使用的油漆、稀料等易燃化学品,应当限额领料,禁止交叉作业,禁止在作业场所装配、调剂用料;
(四)施工中使用电气设备,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则,电工、焊工等特种施工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五)施工作业需要动用明火的应当履行动火审批手续,在指定地点和时间内进行,配置必要的消防器材,并有专人现场监护。
第二十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参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配置灭火器,灭火器配置的种类、型号、数量及位置应根据场所环境,合理选择,当危险等级提高时,适当增加灭火器材的配置数量(配备检查标准见附件)。灭火器应设置在明显、易取、稳固的地方,并配有指示标志,不得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在室外的应采用保护措施。存有壁画、彩绘、泥塑、文字资料等历史珍品的,应选择无污损或不破坏保护对象的灭火剂。
第二十一条宗教活动场所内的老旧建筑应尽量设置室内、室外消火栓。消火栓的灭火流量、供水方式和设置位置应当符合国家规范,且便于灭火和有效管理。室内消火栓设置难度较大的,应适当增加室外消火栓。消防供水量不能满足消防用水的宗教活动场所,应修建消防水池,或在附近自然水源处开辟消防取水设施,配置手抬机动消防泵。
第二十二条宗教活动场所内一般不得使用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和电炉、电热器具等大功率电加热电器,提倡使用节能灯。如需安装照明灯具和电气设备,应严格执行电器安装技术规程,且不得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或靠近可燃物。
第二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内的电气线路,一律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并采用阻燃PVC或金属穿管保护,不得直接敷设在梁、柱、枋等可燃构件上。
第二十四条 严禁乱拉乱接电线,配线方式一般应以一座殿堂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控制开关、熔断器、短路保护装置均应安装在专用的配电箱内,配电箱应设在室外,严禁使用铜丝、铁丝、铝丝等代替熔丝。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砖木或木结构的建筑,宜设置漏电火灾报警装置。
第二十五条宗教活动场所内生活与宗教活动应分区设置。因条件所限,无法分开的,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伙房必须单独设立,炊煮用火的炉灶和烟囱应符合防火安全要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内禁止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安装燃气管道。
宗教活动场所内禁止吸烟,并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二十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设置讲台的,讲台上的灯具距离幕布、布景和其他可燃物不得小于50厘米。
第二十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消防安全提示性标志、警示性标志和禁止性标志或图示,配备相应的疏散逃生装备和器材。人员密集的殿堂,应有安全可靠的.疏散通道,必要时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灯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或参观游览人员较多时,在安全出口处配置工作人员,及时引导人员疏散。
第二十八条地处森林、郊野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清除建筑物周围30米范围内的杂草,防止山火危及。
第二十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应立即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并落实整改资金。整改期间应采取临时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或重大火灾隐患,应当将危险部位停止使用。
发现的火灾隐患及其整改情况应当进行记录,并及时报告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
第四章消防教育和培训
第三十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并落实消防宣传教育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明确培训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一)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人员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二)对在岗人员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第三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本场所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
(三)本场所、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四)有关消防设施、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
(五)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疏散逃生自救知识;
(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内容和处置火灾程序。
第三十二条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一)场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
(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三)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
(四)志愿消防组织成员;
(五)其他依照规定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的人员。
第三十三条宗教活动场所应根据本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列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内容。
第五章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宗教活动场所任何人发现火灾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19”电话报警。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教职人员应立即摁下按钮或拨打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教职人员立即使用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迅速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第三十五条 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消防控制室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通讯联络组迅速通知其他教职员工赶赴火场,并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教职员工;
(三)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
(四)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五)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六)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第三十六条 火灾发生后,宗教活动场所应为公安消防机构抢救人员、扑救火灾提供便利和条件,并组织人员保护火灾现场。
第三十七条火灾扑灭后,起火场所应当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与火灾有关的情况,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第三十八条起火场所应当对火灾事故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加强和改进本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火灾事故分析报告应当在火灾发生后30日内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规定由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宗教事务局联合制定。
一、必须处理好依法管理和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
依法管理和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依法管理是为了保证顺利地完成党的宗教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 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因此,管理要体现保护,保护需要管理。一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依法管理是为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 正确地贯彻,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对正常的宗教活动加以保护,对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加以制止和打击,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们对 立起来。依法进行管理,就是要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证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依法管理就可以对宗教界人 士和信教群众发号施令,不分正常宗教活动还是非法活动,一概加以限制,甚至粗暴干涉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侵犯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如果这样,将有悖于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的原则,有悖于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不利于团结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二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对宗教事务依法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宗教方面的一些 问题,有效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需要法律的支撑。过去我们主要靠政策来管理宗教事务。政策 调控的缺陷,就在于其缺乏国家强制力,缺乏充分的透明度,“弹性”较大。这样一方面导致宗教下策执行有偏差,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导 致对宗教方面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力。而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震慑性、强制性、公开性、权 威性、稳定性等特点,即所谓法律的“刚性”。宗教界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确认后,可以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宗教方面的一些问题被法律规范后也得到了较好的解 决。
二、必须处理好行政处罚和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
宗教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引导和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因此,不能因为有了法律武 器,就忽视或者削弱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一要看到宗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应当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状况 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摆脱了反动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利用,成为我国信教群众自办的宗教事业,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 主要办法是耐心说服、批评教育。绝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当作对抗性矛盾,人为树敌;也不能把非对抗性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矛盾,自讨苦吃。因此,对于宗教方面的 问题要慎用行政处罚手段,能通过教育解决的就不一定处罚。处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越是强调依法管理,越是要加强思想教育。二是充分认识宗教事务管理的特 殊性。宗教方面违法行为的内核多数还是思想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就不一定动用法律,能不处罚的尽可能不处罚,处罚过程中表示悔改 的也不一定非要作出处罚决定。真正动用法律给予处罚的应当是屡教不改,影响很坏的少数案例、个别人员。三是处罚与教育并重。对影响面广、牵涉群众多的案 件,首先要教育疏导群众,解脱大多数群众,切不可不做工作就去处罚;其次对领头者、严重违法者要严格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处罚要公正公 开,要办成“铁案”,这样能维护法律的权威,发挥出法
律的教育、威慑作用,以儆效尤。因此,教育需要处罚,处罚中要体现教育。
三、必须处理好执法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执法主体指宗教部门,相对人指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一是要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法律素 质,增强依法行政观念,提高执法水平。目前,各级宗教工作部门还有不少是统战部的内设机构,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宗教工作部门干部习惯了靠行政手段管 理宗教事务,法律素质不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前一阶段,我区明确了民族宗教局的执法主体资格,局长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积极加强机构建设,层层举办行政执 法培训班以提高宗教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要增强执法人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广大信教群众也是建设 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我们不能居高临下地去执法,而是要把自己摆在平行的、“公仆”的位置上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也包括为广 大信教群众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也包括让广大信教群众满意。三是要增强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素质。目前信教群众普遍文化程序不 高、法制观念不强,因此要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其守法意识。要加强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原则的教育,加强权利与义务相 统一的教育,使他们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的公民,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活动,任何人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明白国法高于“教法”,一个好信徒,首先应当是爱国守法的好公民。要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敢于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支持、配合并监督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
四、必须自理好宗教事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事务是一种涉及面很广的社会公共事务,搞好行政执法,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就要重视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 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宗教事务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宣传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在处理突发性宗教矛盾过程 中经常与公安、综治等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我区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 组,以协调解决民族宗教方面的重大问题,并将民族宗教部门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通过综治委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帮助和支持宗教部门执 法,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宗教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如治理基督教私设家庭聚会点和乱建寺庙等问题已初见成效。三是要防止多头执法和越权执法现象的发 生。宗教事务牵涉到社会的许多方面,因而宗教违法案件也会牵涉到许多行政执法部门(如公安、城建等),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多头执法。对于几个行政执法部门都有权执法的宗教违法案件,如果几个执法部门都去执法,势必出现一个部门刚执完法,另一个部门又去执法的现象,使行政管理相对人产生 反感情绪,影响执法的效果,削弱法律的威信。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好协调工作,可以明确由某个部门牵头,组成联合执法队。二是越权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宗教工作部门不能认为只要是宗教行政违法案件就应统统归我执法,对于没有执法权的违法案件,千万不能越权执法(如宗教工作部门不能限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人 身自由),否则就是执法主体违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及其
清真寺民主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公民正常的宗教活动,搞好清真寺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有关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一切宗教活动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不得影响社会秩序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不得干预行政、教育、计划生育等。
第二条 清真寺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管理委员会,寺管会由本坊信教群众协商选举产生,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热心为穆斯林群众服务的人组成,任期三年,也可以连选连任,对个别不称职的可以依据清真寺有关规定和程序提出随时调整。寺管会的组成,必须报请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县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寺管会职责是:
1、组织本坊群众搞好团结,同时和邻坊搞好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2、安排寺内的各项事务和教务活动;
3、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见选聘、解聘阿訇;
4、实行民主理财,做到财务日清、月结、季公布;
5、绿化、美化寺内外环境;
6、搞好清真寺的社会治安;
7、寺管会第月召开一次阿訇、满拉、寺管会全体成员会议,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安排寺内有关事宜。
第三条 清真寺选聘阿訇主持教务,必须由本坊的群众民主协商,一般在本县内选聘。
1、被选聘的阿訇必须持有自治区有关部门颁发的《阿訇合格证》,任期三年,期满后,根据全体教民的意见可以连选连任。
2、选聘阿訇由寺管会申请,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县伊斯兰教协会聘任,发给聘任书后,再搬入寺内开学。
3、阿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在本教内部派别之间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各行其事、互相尊重、互不干涉”的原则,坚决禁止闹派别矛盾,同时做到客随主便,一视同仁。
4、阿訇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宗教教务活动,并应当接受寺管会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
清真寺可量自己的经济条件适当的招收满拉。满拉已具备穿衣(毕业)条件的,由寺管会申请,有关部门发给《阿訇合格证书》后方可穿衣。
第五条 清真寺要积极开展生产自养活动,因地制宜,搞好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种自养项目,减轻群众的负担。
第六条 清真寺必须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的村(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
清真寺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使清真寺财务管理规范化,保障正常的宗教事务活动。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清真寺财务管理人员经信教群众选择,寺管会决定。第二条 清真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热心服务,秉公办事。
第三条 清真寺实行秉公理财,做到日清、月结、季公布。第四条 清真寺所有开支必须经寺管会主任签字方可记帐。第五条 坚决杜绝乱收乱支乱记帐行为,防止发生因财务管理不规范而引起不安定因素。
寺管会成员审批制度
第一条
寺管会成员必须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办事公正,具有一定宗教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本坊信教公民组成。第二条 党员干部不能担任寺管会成员。
第三条 寺管会设主任1人,会计1人,保管1人,委员2人。第四条 寺管会成员任期三年,可连选迦任。
第五条 寺管会成员选举可参照《选举法》有关规定程序进行。须在村级党政组织的指导下进行。
第六条 参加选举必须是本坊年满十八周岁的信教公民,选举时,参加选举人数须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可进行选举。选举中候选人得票必须超过实到人数的半数,选举结果方可有效,否则,应重新进行选举。
第七条 选举结束后,由村委会将结果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行文审批,并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更换法人证件后,寺管会成员方可履行职责。
第八条 寺管会成员任职期间,若不称职,乡(镇)人民政府可随时免去其职务。
第九条 寺管会成员不得随意更换,若因某种原因需要更换时,要事先征得乡人民政府的同意。新任人员到位后,须办理好交接手续,否则,责任自负。
宗教教职人员聘任制度
第一条 宗教场所教职人员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宗教团体颁发的《合格证书》。
第二条 教职人员必须坚持就近选聘的原则,由寺管会提名,本坊信教群众民主协商,经大多数信教群众同意,按程序报批。第三条 被聘的教职人员,由寺管会报村委会加注意见,经乡政府同意,县伊协审批后,核发出任书,报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备案,做到持证上岗。
第四条 教职人员一般任期三年,需留任或个人提前辞职,应按程序进行。
第五条 必须按程序搬聘教职人员,不得随意搬聘和解聘教职人员。第六条 苦选聘教职人员,信教群众意见不统一而影响当地团结稳定时,可申请县伊协考察选派教职人员。
第七条 坚决杜绝无证执坊和无任何审批手续执坊。如苦发现,责令其自动退出宗教场所,并追究寺管会责任。
学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各宗教场所要有计划按条件招收学员(满拉),原则上招收学员1至2人,条件较好的坊可以招收3至5人,招收的学员必须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凡招收的学员在学习期间,一切听从教从、寺管会的安排管理。
第二条 学员在求学中对教长所讲的经典要刻苦钻研领会,达到讲的精,念的好,书写流畅,学而有用,不虚度时光,做一个合格的学员。
第三条 学员要在求学中讲道德、讲礼貌,尊老爱幼,要在品学兼优的准则下严格要求自己。学员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四条 赏对本寺的一切财物、水、电、炭要爱护,要节约,对寺里的治安和自身安全要负责任。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法》和国 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 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宗教活动场所实行行政领导。
第二章 宗教活动场所
第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佛教的寺庵,道教的宫观,伊斯兰教的 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会所(以下简称寺观教堂),宗教院校,以及信教群众聚会的简易宗教活动点。
第五条 恢复开放原有的寺观教堂,设立简易宗教活动点,须向县以 上(含县,下同)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
举办宗教培训班须向市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申请登记。
开办宗教院校须向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申报。
上述申请经批准登记后,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未经批准的,不得 进行宗教活动。
第六条 本规定颁布前,经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凡未 履行登记手续须向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补办登记手续。
第七条 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培训班,需变更业经批准的登记内容的,须报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核准。
第八条 新建寺观教堂须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第三章 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第九条 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在爱国宗教组织的指导下,建立由宗教职业人员和宗教徒代表参加的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
第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必须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维护国家主 权和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得进行违反社会 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接受文物、城镇规划、公安、园林部门的 指导,保护该场所的文物、建筑、设施、园林等,并做好治安防火工作。
第十二条 改建、重建、扩建寺观教堂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 事务部门批准。
征用寺观教堂及所属碑、塔、墓、围墙、园林和庭院,应与拥有其产 权或使用权的宗教团体充分协商,并报省人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
寺观教堂的维修应报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本条以上行为凡涉及文物、城镇规划、园林部门的,应按规定同时报 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毁坏宗教活动场所。未经寺观 教堂的管理机构和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在寺观教堂范围内设立商业、服务行业岗点,或进行摆卖、展览等活动。
第十四条 在寺观教堂范围内拍摄电影、电视,须经市以上人民政府 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应同时报文化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 寺观教堂的经济收支,应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 财务制度,任何人不得将寺观教堂的收入占为己有。
第十六条 经批准开放的寺观教堂,可以举办招待所、小卖部、饮食 部等社会服务业和经营农林牧副业,但必须按政府有关政策和规定办理。第四章 宗教职业人员
第十七条 宗教职业人员是指天主教的主教、神甫、修女,基督教的 牧师、传道,佛教的和尚、尼姑,道教的道士、道姑,伊斯兰教的阿訇,以及经县以上爱国宗教组织认可并报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的其 他以宗教为职业的人员。
第十八条 佛、道教寺观应根据实际需要定员。属全国重点寺观的定 员人数,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寺观的定员人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 批准。在定员范围内调入人员须经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
第十九条 宗教职业人员和宗教院校毕业生,经市以上人民政府主管 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可由省、市爱国宗教组织根据需要调配到有关宗教 活动场所工作。
第二十条 宗教职业人员到省外主持宗教活动,须经省人民政府宗教 事务部门同意;跨市、县的须经本市、县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到寺观教堂暂住的宗教职业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 临时户口。第五章 宗教活动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其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 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反宗教和无神论宣 传。
第二十二篥 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范围内进行求签、占卜、算 命、看相等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十三条 经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宗教职业人员可以 根据宗教习惯,在坟场、殡仪馆、医院及教徒家里为教徒举行必要的宗教 仪式。
第二十四条 除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场所外,任 何人不得在其他公共场所进行传教和宗教活动、散发宗教宣传品。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和学校教学秩序的活动。
第二十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宗教活动,应由申请登记时经核定的宗 教职业人员主持和履行宗教职务;凡接待外来宗教职业人员主持宗教活动 和讲道、讲经,须事先向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申报。非宗教 职业人员不得履行宗教职务。
第二十六条 各级爱国宗教组织可以派出人员到其所属范围内的宗教 活动场进行宗教活动。
第二十七条 凡印制、出版宗教书刊、音像制品,须经市以上人民政 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并按出版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宗教组织可以在本寺观教堂内出售和分送经批准印制的 宗教书刊、音像制品及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
第二十九条 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人中的宗 教徒,可到我省内开放的寺观教堂过宗教生活,但必须遵守我国宪法、法 律和该活动场所的有关规定,不得擅自传教和散发宗教宣传品。
第三十条 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人中的宗教 徒,在我国境内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给宗教活动场所的奉献、布施、乜贴、可以接受。
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接受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外国的宗教团体、宗教徒的捐赠,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按规定 有关部门批准。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情节轻微的,由人民政府主管宗教事务 部门予以批评教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 安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有各类审批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94处(其中佛教22处,道教23处,天主教7处,基督教39处),有审批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代管的宗教活动点共21处(其中佛教1处、基督教20处)。全市信教群众约102037人(其中,佛教44780人,道教47950人,天主教1662人,基督教6726人)。有宗教教职人员105人(其中佛教13人、道教17人、天主教10人、基督教62人)。有宗教团体14个(其中全市性宗教团体3个,县级爱国宗教团体11个)。有全国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宝塔区柳林清真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1个(安塞县弘法禅寺)。
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陕西省宗教事务条例》,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着力提高宗教事务管理水平,推动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化解处置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促进作用。
(一)提高重视程度,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宗教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工作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以来,先后9次传达学习中省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民族宗教工作长效机制方案》等政策文件。市、县两级均健全民宗工作机构,成立民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宗工作协调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抓县区和联合督查检查工作机制,将“宗教工作成效”纳入县区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宗教工作权力责任清单制度和宗教活动管理“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落实宗教工作执法责任制,推动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工作职能、权限、程序法定化。
二是注重法制宣传。坚持将法制宣传作为重要抓手,纳入全市普法工作之中,充分利用6月份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等重要节点,通过电视、新媒体等方式就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扩大覆盖面,注重实效性,提升了广大信教群众的认知水平。
三是狠抓学习培训。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分层次、多形式”的方法,全方位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宗教工作人员、宗教教职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全市宗教干部、宗教场所负责人和教职人员共300多人参加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专题培训,选送120人次参加中省宗教团体举办的政策法规和教义教规培训,提升了处置宗教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宗教工作法治化。
(二)夯实工作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教职人员管理。坚持把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培训考试、资料采集、上报认定、逐级备案、建立台账的方法对教职人员进行认定备案。重视对教职人员的教育引导,增强了宗教教职人员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强化与宗教教职人员联系。
二是加强活动场所管理。建立《宗教活动场所人员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财务公开等8项制度,理顺了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登记、审批程序,推动了宗教场所财务管理、安全卫生和文明敬香等方面的规范化。强化对大型宗教活动的监管,加大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力度,确保了重大宗教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信教群众引导。组织开展乱建庙宇乱塑露天宗教造像、非宗教活动场所违法违规设置功德箱等专项治理工作,对摸排出的1937处各类庙宇进行了全面整治,规范登记为民间信仰场所967处,对剩余的970处将分三年时间逐步关停259处,转化用途201处,拆除510处(其中:安塞区164处、吴起县130处、甘泉县91处、志丹县89处),对摸排出的47处基督教私设聚会点进行分类治理。对全省通报的三处乱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问题进行积极整改,宝塔区马家湾影视城内的财神像于9月30日前已拆除完毕,子长县龙虎山青云观露天造像、羊马河玉皇山道观露天慈航真人造像正在制定方案,限期拆除整改。积极引导清真寺阿訇将去极端化工作融入日常讲经工作,使穆斯林群众自觉抵制“达瓦宣教”渗透,杜绝“沙化”“阿化”“清真食品概念泛化”等不良倾向。
(三)注重服务保障,推动自身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四进”活动。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宗教活动场所引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坚持爱国爱教、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作用,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场所活动。各宗教活动场所升起了国旗,制作了展板,创办了专栏,进行了培训,融“四进”内容于讲经讲道之中,成效明显。
二是强化爱国团体建设。精心指导市道协、市佛协、市伊协等爱国宗教团体工作,特别是在打击邪教、治理“两乱”和抵御渗透等工作中,发挥了各协会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引导各宗教团体和活动场所参与“宗教慈善周”活动,投身于扶贫帮困、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出台《宗教界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办法(试行)》,把接受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信教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人士充实到宗教界代表队伍,推荐全市宗教团体优秀负责人进入省级宗教团体领导班子。
三是落实服务保障问题。为做好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由民宗部门牵头,人社、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xx年,市委、市政府就解决宗教团体“三无”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全市性宗教团体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通过招聘公益性岗位为每个团体各增加两名工作人员。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干部对宗教工作的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缺乏认识,有的只是把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宗教工作决策部署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不抓具体落实。有的在认识上有误差,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简单粗暴,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不尊重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侵犯宗教团体合法权益,引起宗教界人士的不满。
(二)宗教场所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宗教场所内部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缺乏专业人员,账务不清、透明度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市94处宗教活动场所现仅有教职人员105人,且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居多,宗教爱国后备力量薄弱。宗教领域不稳定因素萌发,尤其是天主教对历史遗留教产较为关注,因此引发矛盾纠纷。佛道教活动场所商业化、教风不正和乱建寺庙露天造像的现象较为突出,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现象依然存在。
(三)宗教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宗教工作合力尚未真正形成,个别部门因宗教工作比较复杂、敏感而回避、推诿,一些通过协调配合即可解决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市县两级宗教部门孤军作战的现象非常突出,执法经费不足、执法人员短缺,工作力量薄弱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培训力度。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宗教工作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习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系统性学习,不断深化对宗教问题长期性、群众性和宗教工作特殊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宗教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要下大力气搞好宣传教育,既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又宣传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性和极端宗教思想的内容、非法宗教活动的表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识别和抵制本领。要创新宗教培训体制,将宗教工作纳入全市干部培训体系中,加强对宗教工作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教职人员“三支队伍”的培训,不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宗教团体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解决城市拆迁中宗教房产的补偿安置工作,落实好宗教教职人员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及低保申请工作,维护好宗教团体合法权益。要制定宗教教职人员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分层次、按步骤、多渠道地对中青年教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真正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合格教职人员队伍。要重视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实际困难,常态化排查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隐患,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如太和山道观的生活污水一直无法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在大型庙会期间极易对山体自然生态造成重大污染和危害,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
宗教事务社会化管理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在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民族宗教工作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重要性。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原有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因此,努力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社会管理规律,积极探索宗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进宗教管理社会化重要性分析
推进宗教管理社会化,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宗教管理立体化模式,努力通过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解决宗教领域的社会问题,不断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对宗教的综合管理,是依法管理宗教的有效途径。
1、宗教管理社会化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当前,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信教群众持续增加,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只有积极推进宗教管理社会化,才能切实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宗教管理社会化是对依法管理宗教的有效提升
坚持依法管理宗教,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推进宗教社会化管理,更好地调动宗教界人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宗教界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广泛凝聚力量。
3、宗教管理社会化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是重要条件。加强宗教管理社会化,可以通过社会协同、多方参与,进一步增强宗教界和信教群众遵纪守法意识,使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整体利益,对宗教教义努力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进一步探索宗教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方法与途径,为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动力。
二、鄂托克旗宗教管理社会化的实践和问题分析
(一)鄂托克旗宗教管理社会化的实践
全旗藏传佛教活动场所共有8处,喇嘛190人,信教群众4万多人;全旗自聚的天主教信教群众有48人、居住在棋盘井镇,无活动场所;全旗基督教信教群众150人,无活动场所,主要居住在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1999年起基督教徒自发建立活动场所,但因未形成规模而没有正式登记。因此,做好宗教工作,使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
1、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政治引导
加强宗教教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培养和使用力度,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一是情牵宗教界人士、开展走访慰问宗教界老同志。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深入到宗教活动场所,看望慰问部分宗教界代表人士,感谢他们关心家乡、支持建设、服务社会方面所作的贡献。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为契机,深入搞好《宗教事务条例》的再宣传再教育,不但要求场所管理负责人熟悉掌握宗教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要求将学法范围扩大到广大的信教群众群体上,增强了广大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是做好政治安排。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建立新一代宗教界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标准,实施量化考核,择优进行安排进入协会管理班子、场所管理班子。
2、坚持多方参与,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在加强旗委对宗教工作领导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的作用,推动宗教管理社会化。一是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旗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全旗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苏木镇和相关单位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有效的宗教工作领导机制。二是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了宗教部门专职宗教局长和3名专职宗教工作人员、各苏木镇配备了6名宗教工作专职委员、新应聘嘎查村专职联络员93名。强化宗教工作机构建设和夯实基层宗教工作基础。完善以旗委统战部、公安局、民族宗教事务局为主要成员单位的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协调沟通机制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对重要政策提出建议,对重要工作统一部署,并抓好督促检查。全旗基本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落实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责任制。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苏木镇、嘎查村两级的宗教工作责任制。与各宗教活动场所,及所在地嘎查村党支部和所在地苏木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工作职责。从2012年起,嘎查村专职联络员发放200元/月?人,每人全年补贴2400元,共计发放补贴223200元。
3、坚持服务为先,不断扩大公共服务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维护宗教界人士合法权益,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寺庙,增强了党和政府的感召力。一是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宗教活动场所解决交通、饮水、用电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将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全部纳入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并发放喇嘛生活补贴586元/人?月,有125名喇嘛享有87.9万元的补贴金;投入5.5万元,为8个宗教活动点送去100吨煤,解决了寺庙的过冬燃料问题。二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宗教团体“同心同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并推荐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个人,旗佛教协会会长洛桑次成获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鄂托克召荣获全市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迪延阿贵庙住持嘎如迪荣获全市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营造了规范管理宗教场所的良好氛围。
4、坚持综合施策,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为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社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落实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责任制。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苏木镇、嘎查村两级的宗教工作责任制。二是健全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信息报送制度、督查落实制度。三是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我旗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幸福鄂托克大讲堂”进社区、进民众活动,以现场讲解、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宣传预防外界宗教敌对势力渗透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抵御了**集团等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巩固了我旗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鄂托克旗宗教管理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鄂托克旗在宗教管理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工作卓有成效。但在思想认识、宗教基层基础工作、宗教内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些党政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党的宗教政策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导致了在工作上的一些偏差。部分基层干部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或是认为宗教是统战、宗教部门的事,与基层组织没有多大关系;或是认为宗教活动场所所宣传的是教人做好事、善事,不用多管等等,对宗教工作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比较突出。
2、民族宗教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
由于民宗部门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无法适应越来越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任务。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宗教管理网络和苏木镇、嘎查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但还没有认真落实到位,尤其是嘎查村一级。在市旗制定的干部考核指标中,应加入宗教工作占的比重。
3、基督教私设家庭聚会点增加
从1994年起,基督教信徒以家庭模式进行聚会。因基督教在鄂托克旗初期萌芽,人员少等原因,未正式向上级申报设立活动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旗基督教也从当初的少数家庭成员逐渐发展到至今150人的宗教群体,主要居住在鄂托克旗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目前,我旗无基督教活动场所,信教群众以家庭聚会的方式开展宗教活动,既是非法,又不利于社会稳定。
4、宗教内部矛盾日趋突出
在全旗190多名佛教教职人员中,受过正规学院培训的只占极少比例,大部分教职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准、宗教修养远不能适应宗教管理、宗教活动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信教群众的要求。一些教职人员文化素养和宗教修养水平不高,难以引导广大信徒对宗教和现实作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优秀中青年教职人员人才少,新老交替后继乏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推进宗教管理社会化对策与建议
加强宗教管理社会化是一项长期工作,应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重在引导、各方参与”的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把握社会管理规律,重视依法管理、重视建章立制、重视以人为本、重视科学引导。积极探索宗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化管理模式,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宗教管理社会化基础
一是明确责任。依法加强和改进宗教社会管理工作,应在旗委的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政府依法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宗教管理网络,积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由旗委、政府负责,统战部门协调、宗教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理,发挥苏木镇政府及嘎查村组织属地管理作用,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宗教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加强领导。应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宗教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旗、苏木镇两级要成立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党政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领导干部要亲自抓宗教工作,切实解决“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三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宗教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党建、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同部署、同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对因管理责任不到位、工作措施不落实、严重失职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四是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与宗教界联系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要联系一座寺庙和一名宗教界人士,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引导教育他们发挥好桥梁作用,团结影响信教群众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五是建立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由统战部门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宗教管理社会化落到实处。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宗教管理社会化氛围
以“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为契机,使党的宗教政策深入人心,取得实效。一是要帮助各宗教活动场所制定长期宣传教育规划。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确定宣传教育的主体和内容,创新宣传教育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等形式,在广大教职人员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势教育、政策宣传和法制学习;坚持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宗教界代表人士及宗教管理班子集中进行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宗教教职人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渗透,依法进行宗教活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和自觉性。二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对苏木镇、嘎查村宗教工作专职联络员的培训教育,使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宗教事务部门作为行政职能部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苏木镇、嘎查村宗教工作联络员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培训苏木镇、嘎查村宗教工作联络员,督促苏木镇、嘎查村宗教工作联络员学习掌握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全面推动宗教管理社会化。
3、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宗教管理社会化方式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宗教团体真正做到职责明确,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运转有序。一是建立完善由统战部门牵头的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完善目标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党政领导联系宗教界人士等制度,确保宗教社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宗教管理班子内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不断促进宗教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由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参加的庙务公开监督制度,强化对寺庙重点环节、重点庙务运行和具体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要做好信息工作,不断排查和发现影响宗教稳定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落实专人加大调处力度,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些方面易发矛盾纠纷就提前做好那些方面的预防工作,保证把矛盾和纠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一些可能发生并且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必须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处置预案。在矛盾纠纷的调处当中,本着重在教育,团结多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的原则,解决好各种纠纷和意见分歧。
4、加强财务监督,加大宗教管理社会化力度
国家宗教局颁布施行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针对宗教财务管理普遍混乱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规范、管理、监督程序,是促进宗教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宗教财务监督管理有利于宗教事务法制化,有利于发挥宗教社会功能,有利于宗教组织自身建设。一是严格落实财务报告制度。宗教团体、活动场所的银行账户按规定统一设立公户, 收入及时送存银行,开户情况报旗民宗局备案。二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宗教活动场所每月向民宗局报送财务报表,定期公布账目,自觉接受宗教部门和信教群众的监督。做到财务公开透明,使外部监督形成机制,促成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5、开展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发挥宗教管理社会化作用
引导宗教活动场所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赈灾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信教群众的道德水准,并借以团结、动员广大信教群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在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宗教界人士使用“燃烛”、“保佑”等方式,或者采用本宗教特有的法会等形式,都有着对宗教信仰者心理安慰的作用。动员信徒为赈灾捐款捐物,充分发挥宗教管理社会化的作用,有效的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6、贯彻落实宗教政策,提高宗教管理社会化水平
【员工宗教信仰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乡镇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1-02
解读宗教事务管理条例06-23
乡镇民族宗教工作制度12-25
2022年乡镇宗教事务管理目标责任书10-17
宗教信仰程序07-05
宗教信仰对照材料06-17
不信仰宗教心得05-26
俄罗斯族宗教信仰10-18
宗教信仰现状调查问卷12-07
宗教信仰教育策划书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