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应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转型与变革。高校应当在自主权范围内,主动探索适合本校环境、符合法治精神的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论审视和现状分析,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梳理和探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逐步退去了“精英”教育的盛装,进而开始了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历程。基于这种价值取向的转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原有的单一核心结构的功能平台被历史的消融解构,如何建构转型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协动平台成为历史性的课题,因此,加强相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我国社会文化运动转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1.当代高等教育历史叙事的视域转换

从形而上的角度看,“达尔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矛盾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在谋求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文化运动的“正反合”中,人类的物质景观和心灵世界渐渐的丰满起来。就民族国家社会文化运动的总趋势而言,它与社会发展的“兴衰律”高度相关,即在民族存亡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效率的诉求就成为社会文化运动叙事“显”的一面,此时,国家意志和民间意识均指向当前事物,教育由社会思想文化运动转化为政治文化运动,而政治运动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的“同一化”,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隐”的一面。与此相对,在升平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叙事的历史话语,人的个体意志觉醒,社会思想文化运动会冲破一切障碍沿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或逶迤而行[1],学生个性多向度的展开历史的成为教育的显性诉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被社会文化运动的视域转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深刻的影响着其发展进程。这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有着清晰的反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求强”“求富”的浪潮,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开始兴起,面对民族兴亡的宏大历史叙事,国家命运一开始就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教育文化运动“多元化”规律转化为政治、文化运动的“同一性”规律。这种状况在“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得以延续,“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它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着“效率”与“公平”间发展不对称的现象,即国民的文化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和生成,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没有彻底的实现。这一状况直到近二十年,直到发展进入经济文化模式时期才得以改善,由于国家的经济成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我国教育的视域逐步远离了史诗般宏大的历史主题,其文化叙事转向谋求社会发展中个体的价值实现,回归到思想文化运动的道路,这一变革所导致的人的多向度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为当代高校改革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当代社会文视域的转换对高校管理工作已经产生了巨犬的影响,如学分制的实施、导师制度的确立等等。我们认为,加强对当代社会文化运动主旋律的剖析对于理解高校文化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掌控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2.当代教育历史叙事的主题转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序列层位最高的系统,它以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为基础,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高规格人才和智力支持。这说明在作为系统工程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文化信息承载是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的,而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质。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的缠绕,整个教育体系弥漫着强烈的国家意志,个体人格消融在“集体人格”中。在这种政治文化叙事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基于兴趣的知识体系构建,而成为一种历史使命。基于这一基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叙事中“隐”的层面,国家的需要凸现为教育的蓝图,学生被进行着标准化范式教育。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高等院校面对教育对象就由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转变为具有“集体人格”的群体,因此,学年制和班级制也历史地成为一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种体制,学生管理工作的协动平台被裂解为教学和管理两个并行的体系,前者以专业教师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实现,后者以辅导员的管理达到目的,统一的知识架构和道德评判保证了中国的工业化所需的标准化人才规格。由于前者的管理工作仅限与课堂之中,而且属于隐性管理的范畴,而后者全面的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建设中,也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并由此形成了单核心结构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功能平台。这种体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标准化人才,保证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是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不再适应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首先,民族的复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国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历史叙事的主体转向个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的回归使得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消解了“集体人格”,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兴趣成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学年制与班级制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的需求。辅导员育人制度同样面临这一问题,文化的多元化孕育了学生多样化的心灵世界,辅导员的个体经验已不具有成长的代表性,事实上,如果不能和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育人的追求只能沦落为生活的管理员。根据学者丁丽莉等的调查,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和学业上的困难,但是这种困难并不能通过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得到解决[2]。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工业大生产人才的“标准化”规格,知识创新成为人才的基本特征,而人在知识与心灵方面的个性化展开恰恰是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对科学兴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管理强调人才的标准化,因而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而不是创新,因此学生的科学兴趣丧失。黄小莲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追求统一的课业标准,只有不足一半的学生对科学持有最基本的兴趣。中国科普研究所关于“200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4%,仅为美国的1/23,欧盟的1/15[3]。这说明,目前的学生管理体制是和知识经济时代背道而驰的。而通过这种变革,高等教育原有的“集体人格”的国民基础和工业生产标准化人才观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建立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协动体系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转型期学生管理工作协动平台的构建

“集体人格”的消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管理工作做到既能够解决旧有体制过度强调人才的标准化而造成的体制化思维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弊病,又能够达到不放纵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避免丧失教育者在道德中的制高点的要求,已成为当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在“大科学”时代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已是一种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校园文化平台才能得以实施,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的单一核心结构平台必然被新的“辅导员——导师——学生”多核心的功能平台取代,而新的协动平台存在的基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和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首先,辅导员制度的工作重心将转向学生发展与学校环境的良性互动上。随着学生“集体人”被历史的消解,兴趣将逐步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与知识体系展开和生成的基点。面对学生知识的个性化和心灵的独特性所形成的信息的逻辑思维的增长,辅导员制度已经难以在如此广泛的知识领域中和学生形成心灵层次的对话,由此,原有的以辅导员为单一核心的学生管理结构发生演化,辅导员制度的工作重点将自然地转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宏观管理上,以实现学生发展和学校环境优化的良性互动。第二,导师制度将在微观管理上发挥核心作用。我们认为,在辅导员制度所达成的宏观良性环境中,学生管理协动平台中微观管理的核心地位将被目前“导师制度”所取代,由于导师们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加之正常的导师制度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少,人员稳定,使得导师可以在微观的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和学生在学术及心灵方面进行长期的、细致的互动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将成为管理协动平台中重要的一级。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个性的逐步生成,学生的个体意识必然走向自觉,他们将不再是单一的被管理者,而承担着自我管理的重要任务,成为学生管理平台中的核心力量之一。这种学生自我管理会成为管理平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会在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社团发展中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打破传统学生管理体制中学生“失语”的问题,将学生个性的诉求融入新的管理体系之中,使得新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协动平台更富有创造性,更体现出教育的民主化真谛。

三、结束语

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变革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历史潮流,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管理协动平台的多极化构建,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l]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教师教育研究,2003: 14-18.

[2]丁丽莉.高校实行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3]林长春.时代呼唤我国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J].教师教育研究,2003(6).

作者:王 诚 刘 敏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应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相应的转型与变革。高校应当在自主权范围内,主动探索适合本校环境、符合法治精神的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论审视和现状分析,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梳理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内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和重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办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却日显单一、僵化,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与此相应,高校学生管理应当适应发展的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突破制度框架,以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改革和引导,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一、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理论审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教育问题,研究高校学生管

理法治化问题,必须全面、准确地对其进行理论审视,这是厘清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关系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即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政府对高校一直采取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政府与高校关系的调整、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高校与学生双方主体的地位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1.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定位

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然而长期以来,为完成管理任务,实现管理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方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命令向指导变革;在坚持制度管理的同时,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并施以人格影响力,要以培养大学生健康成才为主线开展管理工作,要本着管理就是服务,变强迫命令为指导的思想开展工作;要把为学生服务和对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教育融入服务之中。

同时,按照“行政是公共事物的管理”的定义理解,高校学生管理属于教育行政范畴。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是二者趋于融合,以服务行政为主,这是政府教育行政向公共管理发展的典型表现。[1]教育行政向公共管理领域的扩展不仅使教育行政的客体得以扩大,而且管理过程也从过去倾向于静态转向动静结合,即不仅关注政策法规的制定,还关注其执行和评估,并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公共管理问题。就此而言,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样赋予了高校学生管理以公共管理的意义。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内涵

学生管理服务职能体现的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对学生多样性发展的关注,对民主社会公民教育的重视,对学生选择权、参与权的重视。从深层意义上而言,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揭示的是教育的自由、民主价值乃至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需要通过探寻法治来揭示其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遵循法治原则,实现学生管理理念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学生管理目标从效率稳定向效益创新转变,学生管理依据从“管理法”向“控权法”转变。学生管理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是法治思想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校的法治精神、规则和行为方式,体现高校制度文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高校法治是高校自治的根本促进和保障,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生产知识和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的体现。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被服从与服从的关系,校园规则是义务本位的“管理法”,学生处于承担义务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尽管诸多高校对学生管理规则进行全面修订,正在积极向依法治校努力,但是总体而言,与法治社会要求的学生管理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管理义务本位观

高校所履行的国家教育权力源自公民为实现受教育权而做出的权利让渡,高校学生管理义务设定应当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为前提,同时为了防止高校代表的国家教育权的侵犯,需要对学生管理的主体、权限、依据、程序做出规定,否则依据“法无规定即禁止”原理,学生管理行为属违法行为。基于维护学生管理的便利性,不少高校通常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过多设置义务性条款,较少思考和挖掘义务性条款所对应的权利性条款,这种义务本位的规则体系将会严重影响规则的约束力与执行力。在法治进程中,面对学生权利提出的新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必须确立权利本位观,真正保障学生权利,从而赋予学生管理以新的价值内涵。

2.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危机

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指学生管理应当依法行政,应当符合宪法、法律的要求,不与之相抵触。学生管理行为合理性是指学生管理应当符合理性的要求,客观公正、平等、善意、诚信、负责地做出学生管理行为。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是“良法之治”的内在要求,体现学生管理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统一。学生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学籍、生活管理、社团管理三方面[2],学校管理部门的职权、职责需要学校章程对内部管理体制和内设机构做出明确规定,这是学生管理主体合法、权限合法的前提,否则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就有可能越权或滥用权力。高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职权,往往由经学校批准的内设机构职责范围所规定,并不严格规定在学校的章程中,当学生管理行为主体合法性、权限合法性缺失的时候,权力滥用的本质无法保障学生管理行为的合理性。

3.学生管理秩序失范

学生管理秩序失范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是规则不健全,规则存在合法性、合理性危机。目前,学生管理规则表现的权利义务失衡、空泛性、时滞性特点,使学生对规则的认知形成了“罚” 的观念。学生管理秩序失范使校规严肃性、权威性受到影响,这极不利于法律秩序形成。其次,学生管理法制不统一,执行不严格。为增加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必须认真贯彻各项规范性法律文件,它对于深化教育管理功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在贯彻制定文件的时候,容易忽视或淡化法律文件本身的内在功能,更不会去研究它的制定宗旨和精神。因此,要确保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秩序形成的基础,就应当促进权利义务平衡,使规则现实、明确、可行并能得以普遍适用。

4.学生自治组织行政化

学生自治组织的宗旨是代表学生利益,但事实上它在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方面尚不能真正代表学生利益,仅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高校法治强调学生自治组织是学校和学生的调节器、平衡器,是纠纷调处、建设性解决校园冲突的中转站。学生管理规则的合法性、合理性要求,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引入学生参与机制,使校园规则能够反映学生的权利诉求。在所发生的高校纠纷中,无论是在权利争议发生之前,还是在权利争议发生之后,无一表现了学生自治组织在维护学生权益方面的努力。另外,从宏观环境讲,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也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社会自治组织。随着高校法治的深入,校方制定校规,做出涉及学生权益重大决定时,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将不断加大,责任加深,对其成员民主能力的要求也将愈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引入正当程序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必须回到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宗旨上来,协助高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领域之一,它的实现离不开我国法治发展的背景,同时它又不应当亦步亦趋地跟随我国法治发展的进程,需要从校园开始适度超前发展。[3]我国教育法治发展状况是学生管理法治的基础,高校应当在自主权范围内,主动探索适合本校环境、符合法治精神的发展之路。

1.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原则

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权利本位观念支配的“控权法”规则及其适用与信仰的统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原则是体现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的学生管理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权利保障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学生管理行为以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为宗旨,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管理行为的主体、权限、依据、程序合法性等四个方面,其核心是学生受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的合理有效配置。同时,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统一,公正客观地解决校生问题争议,给各方以主张权利的机会,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需要扩大对受教育权的保障。法律救济是学生权利救济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教育法治程度的标准。然而,仅有权利救济程序还不够,为了确保正当程序,需要引入参与原则、透明公开原则、回避制度等,需要关注制定程序的过程。因此,正当程序原则是高校学生管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应当遵循的原则。

2.建立宏观教育法治环境

高校学生管理不仅受自身校规的规范,而且也深受高校所处法治环境的制约,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法律文化、法律规则、法律实施,还是教育法律秩序都在重构、完善之中,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秩序的建构孕育于我国宏观教育法治环境之中。

首先,行政程序法的重要性突显。我国应当通过立法确立法律保留原则,将涉及学生受教育权的规定确立为法律保留范围,特别是在当前针对学生纪律处分中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两项应当由法律保留,使受教育权保护更具权威性,减少随意性和不统一性,促进教育法制的统一和普遍适用。其次,宪法、法律明确授权立法的范围、目的和内容。学生管理行政权的行使在涉及学生权利时都需要具备法律基础,授权制定教育法规、规章、校规,应当由宪法、法律明确规定授权范围、目的和内容。再次,确立信赖保护原则。高校学生管理基于信赖保护原则,应当让学生相信学生管理是理性管理,学生管理决定的过程是理性推理过程,由此产生普遍一致的学生管理行为。

3.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实践

为实现自由、民主、理性的高校法治秩序,高校需要按照法治精神实施参与式管理。法治要求法律至上,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也并非简单地意味着校规制定,而要从规则、行为、文化等多方面考察高校学生管理是否体现法治的诉求,具体而言,表现在参与式管理、依据制定、正当程序与权利救济三个方面。

(1)参与式管理。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确立起来的参与式管理,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工作的技术要求[4]。其宗旨是通过民主参与,通过群众的决策性参与和专家的辅助作用,使群众公平地拥有发展的选择权、参与的决策权和受益权。参与式管理是世界教育改革的的重要趋势,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对于高校而言,学校自治范围更大,学生参与共同决策的领域也更广。长期以来,义务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存在抵触心理,而权力转移后进行的参与式管理可以使学校政策和校规得到有效施行。

(2)学生管理依据的制定。学生管理依据是考察学生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的标准,是确定行为的主体、权限、程序、内容合法的尺度,也是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的尺度。此外,学生管理依据是学校代表的国家教育权、学校主张的社会教育权与个人教育权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应当体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不但要规定学生的权利,还要重视权利的保障。为确保学生管理规范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不与之相抵触,需要对其进行审查,审查内容涵盖学校章程和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关于校规合法性审查的主体、权限、范围、程序并无法律明文规定,按照学校“章程自治法说”的理解,章程是国家赋予学校自治的立法权,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自治性规范,主要解决学校产生、运行中的内部问题。

(3)正当程序与学生权利救济。我国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体现在校规制定上亦是如此。对学生权利救济主要运用正当程序加以保障。美国程序法学派认为,“把程序法律化,就是法律”[5]。正当程序包含实质性和程序性两方面。实质性正当程序回答公平正义问题,要求内部学生管理规则明确具体、合法合理,学生能够预计到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应当作出理性的结论,并能够得到学生管理行为书面结果。如果有学生纪律准则,其中包括某些行为的程序及对其的处罚,而没有向学生解释这些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对违反准则的学生做出处罚是不合理的。标准应该事先清晰告知高校学生,这样才能让其明白其行为是否符合标准。由此,制定详细的“程序法”是高校学生权益的保障,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理性选择。

四、结 语

随着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适应法治进程的深刻变革,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规则不仅规范高校中关系各方的行为,而且保障权利平等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不仅是一套缜密的规则,更是法治理念和精神的内涵诠释,这是“法律与立法二元观”[6]的体现,它需要学校共同体具备法治的观念,包括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对多样性的宽容,对自由民主的信仰,对法律的忠诚。基于此,学校共同体将产生对学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的认同与信守,维护开放、民主、宽容、理性的高校秩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参考文献]

[1][德]奥托·梅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

[2]张济正.学校管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9.

[3]劳凯声.变革社会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6.

[4]冯大鸣.沟通与分享[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78.

[5]秦惠民.高校管理法治化趋势中的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J].现代大学教育,2002,(1):69-74.

[6]邓正来.法律与立法二元观[M].上海:三联书店,2000.56.

(责任编辑 黄建新)

Administer College Students by Law

GAO Ning,Cui Qin

(Humanity Academy, Hunan University of Radio and TV,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dminister-by-law

作者:高 宁 崔 琴

转型期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学生管理改进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在新环境下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呈现出的新特点、新规律,在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法治化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学生管理;管理体制;法治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也随之有着长足的进步。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但同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作为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教育、输送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需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为基础,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第一,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使高校学生不再循规蹈矩于过往的“命令式”管理体制和模式,社会的变化对学生管理的体制、制度、理念、工作模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高校扩招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近几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同时,也使高校学生数量激增。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在校学生无疑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毕业生队伍的庞大使他们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让学生为了获得工作而进行的实习、试用、考察与学校学习、纪律产生冲突,如何让两方面统一起来是现在高校面临的一大实际任务。

第三,当代大学生呈现新的群体特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年后”的一代,他们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缺乏和心理问题频生等问题。对呈现出新特点、新规律的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必然应该有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第四,随着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伴随我国民主化、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制观念随之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不断增高。但高校学生管理相关法规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很多规定与已有法律相脱节甚至于相矛盾,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五,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现在很多高校后勤产业都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从原来学校办产业变为社会经营学校产业。这使得很多高校的后勤产业由原来的亏损变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学校资金的运转,但同时这也带来后勤产业和学生关系的本质变化:后勤产业人员由原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变为了现在的经营者。这样的结果就是后勤产业原来的育人的主题理念变为了现在的谋利至上,让大学生不走出校园就融身到社会性的金钱交易之中,很容易因缺乏节制而滋生拜金主义、自由散漫思想和各种不文明现象。另外,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也会带来高校作为“教育者”形象和威望的降低。

第六,学校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近期全国发生多起学校暴力伤害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也成为高校面临的凸现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1、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清。目前我国学生管理机构在设置上整体上采用的科层制,也有着纵向和横向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但纵向机构层次设置过多,使学生管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不可避免,从而带来学生不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学校认为是学生不服从管理。横向机构设置上,学生管理存在普遍的多头管理现象。诸如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后勤部门、招生就业处等都分担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但这些机构作为学校的平级职能部门,彼此间沟通不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思想的统一和行动的协调。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发展潜力小、待遇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虽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诸多方面给予了规定,但仍存在规定不详细的情况,使得高校在贯彻过程中出现问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主体的辅导员终日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使得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发展受到巨大的影响。同时辅导员队伍因人数众多、规定限制等原因而在行政职级发展上与其他行政人员相比全面处于劣势。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整体上处境尴尬,职称评定和职级升迁两方面都是前景堪忧。另外,经济待遇上也较低,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学生管理津贴远远低于专业教师的课时奖金,更无法与专业教师获得支配的课题资金相比。

3、学生管理制度内容陈旧、僵化。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从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而来的,在内容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校风学风和纪律建设作为重点;学生工作意识上倾向于把学生作为监督对象,学生工作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不闹事。这种重监管、轻服务的制度内容已滞后于社会发展。另外,有些学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完整,不健全,使学生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再加上经常性地制定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使得学生管理规定朝令夕改情况不可避免,让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所适从,也必然导致学生管理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

1、学生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现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学生日常事务庞杂多样,除了基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和学团建设等工作外,还要负责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例如助学贷款、征兵入伍、勤工俭学、评奖评优、公寓管理、就业服务等事务。这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负担沉重,且对于学生的教育无法跟上学生的需要,而成了“事务老师”、“生活老师”,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得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作为教育者的形象日益苍白。

2、学生管理重监管、轻服务。传统的学生管理强调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看来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非深入学生中间的知心朋友。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现在高校都在公寓管理、勤工俭学、心理教育等学生服务项目上有所建设和发展,但受重视程度仍无法与传统学生管理关注重点诸如校风、学风、纪律等监管性事务相提并论。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程度比较薄弱现象,且有许多突出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法规制定不健全,特别是相关基本法滞后;二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法治观念不强,依法管理观念不高;三是忽视学生权益,侵害学生权利现象普遍;四是学生依法维权能力缺乏,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学生难以及时得到法律救济,缺少相应的法律服务体系。

三、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学生管理机构设置

改革学生管理机构,使上下左右合理分工,明晰权责,尽量避免使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疲于应付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量指令性工作指派,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教育学生的空间。上下层级之间要定位明确,分清各自权责范围,并应凸显作为学生管理基层组织的院系学生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加强横向之间各负有学生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做到学生工作信息畅通,认识统一,措施得力。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加快学生管理配套法律、法规建设,革除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内容,使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严谨有序、有法可依。学生管理法律设计的内容应全面、完整且有层次。应包括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法、基本法和实施法。在每项学生管理法规之下,再制定下级规范。同时推进学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下位法须与上位法一致,并贯彻平等公正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和服务意识,以达到学生管理的有法可依和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得到保护。

(三)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

为应对学生管理需要,应加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的经费、人力投入,延长培训的时间,让学生管理工作者都有获得培训的机会,以了解学生管理整体动态,把握学生时代特征,交流管理经验,增强管理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应以能力为本,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并使他们养成职业理想道德。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对新任人员进行上岗集训,对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专题研修和岗位轮训,以切实得到培训效果,提高学生管理效益。

(四)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待遇,使他们能获得与劳动付出相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保障

可以考虑专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晋升晋职的单列,并依据数量给予名额配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学术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学生管理理论的提升。

(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与思想政治品德公共课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意识,加强诚信、责任观念;应对日益凸显的学生安全问题,学校应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意识,依法制定学校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为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切实建立校、院(系)不同层次的心理咨询师,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满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试需要。

(六)吸收学生参与学生日常管理

加强高校学团会建设,特别是建立一支得力的学团会骨干班子,适当放权,让他们参加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来,以分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政事务压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从被管理者转为管理者,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并进而带动整体学生关心学生事务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为”的渐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央16号文件[Z].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2005.

2、高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周木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胡昱东,徐伟红.浅议高校基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探索[J].科学研究,2007(6).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

作者:赵广高

上一篇:工作汇报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上半年综治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