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绿色金融是把环境保护考虑进融资之中,是目前我国以及世界都在积极推行的一种融资策略。但是绿色融资的概念提出的时间不久,我国缺少实践的经验,因此导致金融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金融融资进展缓慢。而为了保护环境,还给人类一个绿色的生存环境,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的行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 篇1:

广西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

摘 要:央行与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描绘了国内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目前,广西绿色金融正处于从初创阶段向扎根成长、探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广西绿色金融的进步与繁荣,本文通过探讨广西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完善绿色金融法规政策入手,提出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广西;绿色金融发展;制度保障;完善政策;引进人才

本文索引:张瑾.<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16):-064.

1 广西绿色金融发展制度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广西是西部边疆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展,广西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大增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老旧污染产业,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转移到有着更多收益优势的广西。产业转移意味着对当地环境承载力提出新的挑战,广西的污染控制能力有限,因而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广西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西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鍵在于落实。因此,有必要依靠制度确定发展战略的选择,保障发展路径的实施。

发展绿色金融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绿色金融指利用金融监管工具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活动的总称[1]。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环境效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绿色金融的概念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绿色金融的发展战略也被许多金融机构提及。参照《指导意见》,不少省市出台了地方性绿色金融实施意见,制定并开始实施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等文件。目前,广西仍处于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过渡的转型阶段。滇桂边境地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使区域金融在两地迅速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沿线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新机遇,也成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如何突破现实制度的障碍,实现广西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西绿色金融发展的显要阻碍

2.1 广西绿色金融产业法规政策不完善

广西绿色金融产业法规政策不完善。广西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激励政策,绿色股权社会融资规模占比不高。广西绿色贷款贴息政策措施匮乏,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仍在经营[2]。节能减排、固废处理等绿色金融项目具有技术薄弱、项目评价复杂、投资周期长、贷款风险高等特点,与这些绿色金融项目配套的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补偿资金机制尚未成立。同时,排污权、水权评估、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广西绿色保险覆盖率较低,企业参保的积极性不高,虽然社会公众呼声很高,但是环境生态保险业发展缓慢。《环境保护法》并未规定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污染生态环境应予追究的侵权责任较弱,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有限。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非上市公司环境信息不公开。上市公司环保准入审查缺乏对公司环境数据的多维动态评估,导致银行机构与政府环境数据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核查成本。政府监管部门执法力度不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缺乏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导致环境保护数据更新慢、效率低。现行环保核查制度不规范,环保核查重点不突出,工作周期长。仅环保部门进行环保验证,验证可靠性不足。

在经济优先理念的长期影响下,以经济绩效为基础的政治绩效评价模式,导致地方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官员寻求单方面的经济增长。绿色金融的整个运作过程涉及多个部门,职责错综复杂,多重监管降低了监管效率。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的长远目标和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最佳结构。从当前绿色金融的供求关系来看,绿色产业和环境信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绿色金融信息,金融机构难以准确确定绿色金融的需求主体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具体需求。金融机构获取绿色产业发展所需金融服务信息的方式缺乏,所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盲目单一。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需要,绿色金融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到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需求信息的传递机制,使绿色金融的供求有一个顺畅的衔接渠道。

2.2 广西绿色金融运行服务体系不完善

广西绿色融资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市场化资本往往投向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导致绿色金融产业政策未能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协调投资项目时,存在投资者与投资项目不匹配的问题[3]。与流程成熟的项目相比,许多绿色项目属于传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且绿色项目的外部效应导致银行改善企业环境的成本贡献与经济效益并不一定相等。因此,银行开发和推广特色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性不高,贷款主要集中在低风险公益项目上。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装备生产等效益较低项目的贷款资金相对较少。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工作难度加大,需要综合考虑和应对各种风险。同时,绿色保险金额太少导致保险公司无法完成准确有效的事故概率计算,难以控制预期风险,不愿开展更多的承保工作。

2.3 广西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匮乏

发展绿色金融,必须让金融人懂环保,让环保人懂金融。由于历史原因,广西自治区、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薄弱、装备能力差,以自治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人才短缺,人才引进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或数量不足,不利于工作开展,会导致绿色金融发展的效益低下。金融产品研发、金融资产管理、金融监管、网络化运营的推进需要大量的高端金融专业人才。目前,广西银行缺乏具有环境绩效核算和绿色项目识别与评价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快速判断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达到管理层规定的标准,无法有效淘汰信用评级一般或较差的企业。因为缺乏绿色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金融机构无法评估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很容易对一些高信用风险的环保低碳项目授予绿色信贷。一些符合绿色发展的工业项目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环境风险评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够多样化,员工环保意识、业务流程环境评估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有限。由于广西工资水平较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和社会福利不完善等问题,很难引进高水平的金融人才。此外,各种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人才外流现象更加严重。各种不利因素阻碍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3 广西绿色金融发展制度保障的对策

绿色金融被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日程以来,对绿色金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讨论得到升华。广西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探索,落实行政监督政策,推进企业的环境责任,基本确立了符合本区条件的绿色金融目标。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可以尽可能地延缓环境恶化的进程,但绿色金融确实使之真正向好。对于环境绩效好、生态意识好的企业,则是更有利的发展

机遇。

3.1 完善广西绿色金融产业法规政策

推进绿色金融专项立法,成立绿色金融监督委员会。绿色信贷业务不仅涉及银行业,还涉及环境问题。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对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积极探索不同途径,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确保绿色金融参与者价值观的转变。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由谁负责监管绿色信贷,必须明确界定监管主体。同时,应当规定在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监督机构,专人定期检查贷款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有权要求企业纠正环境违法污染行为,以减少贷款资金成为坏账的可能性。

国家财政部门和广西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给予减税、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增加激励等必要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激励,充分发挥需求拉动供给的后向机制作用,降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成本,形成比其他产品更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和服务优势,增强绿色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落实绿色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建立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认证补贴制度,推动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合力,提高绿色投资社会认可度。探索将绿色信贷等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在整合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型投资产品。探索创新的碳收入支持票据、绿色产业债务融资工具、碳项目收益债券等新型投资银行产品,以满足绿色项目的直接融资需求[4]。

要建立政府机构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持有的企业环保信息,建立企业环保信息集成系统,为整个绿色信贷过程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投融资提供依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部门共享纳入银行金融信贷信息库的公司环境信息。专家根据企业环境信息分析企业是否为绿色企业,评估未来环境污染风险,降低银行违规贷款风险。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公司名单,督促企业提供节能环保信息,并取得节能环保证书认证,使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企业排污等环保信息动态趋势[5]。

经济发展最终将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发展,因此有必要制定与改善民生、社会进步和环境效益相关的产品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经济发展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监督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广西生态资源,建立公开、透明、快速、高效的项目审批机制,引导项目审批流程,提高绿色项目招投标效率。要掌握工作完成情况,就要对实施主体和任务进度采取绩效考核的形式,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对被考核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职责是否履行到位、人数是否发展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发展绿色金融,要调动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群众对建设绿色金融的效果有直接的认识和经验,也最有资格评价这些建设成果。

3.2 完善广西绿色金融运行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遵守国家绿色金融管理法规和产业政策。根据业务发展特点和风险偏好,完善金融机构发展规划。成立绿色金融业务部,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基金等金融服务,努力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主体和市场体系,形成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明确金融机构绿色战略责任,在对外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遵循商业利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在信息共享与联动方面,加强广西与东部地区及周边省市的交流学习,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先行发展的优势,借鉴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在当地门户网站宣传绿色金融建设效果,借助网络运营覆盖,建立新闻、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方式的信息共享平台。

3.3 引进广西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主导生产要素升级为先进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法律必将成为绿色金融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加快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对于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广西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激发绿色经济发展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率先搭建绿色经济发展平台,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开展职业教育与应用教育产学研互补交流,开展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协助建立外商投资纠纷解决机制,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金融机构应积极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既培養熟悉相关政策和技术分析的科研人才,又培养能够准确评估环境风险危害程度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加大对绿色创新的投入,建立一个有动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智库,并及时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交流,真正做到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袁康.绿色金融发展及其法律制度保障[J].证券市场导报,2017(1):4-11.

巴曙松,杨春波,姚舜达.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述评[J].金融发展研究,2018(6):3-11.

郑新亭. 绿色信贷的创新与风险防范[J].清华金融评论, 2017(10).

苏丹, 姚林华, 邹博清. 构建绿色基金体系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建议——以广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 2018(5):56-59,64.

潘錫泉.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现实问题及应对机制[J].金融教育研究,2018,31(1):32-37.

刘乃贵,吴桐.绿色金融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财经科学,2017(10):41-51.

邵传林,张丽.创新驱动视域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因、困局与实现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3):1-12.

Research on System Guarantee of Green Finance Development in Guangxi

Law Schoo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Jin

作者:张瑾

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 篇2:

关于绿色金融融资完善机制的研究

摘 要:绿色金融是把环境保护考虑进融资之中,是目前我国以及世界都在积极推行的一种融资策略。但是绿色融资的概念提出的时间不久,我国缺少实践的经验,因此导致金融融资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金融融资进展缓慢。而为了保护环境,还给人类一个绿色的生存环境,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的行为。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且依据融资现状现状,提出对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完善的几条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融资;现状;完善机制;研究

环保绿色概念是在人类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环境的重视。而经济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因此,绿色金融成为了未来经济活动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参与到环境保护,并且考虑到该项投资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并及时的调整投资的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而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为了促进金融投资在绿色环境的环境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绿色融资资金的机制。

一、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很多企业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做决定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绿色金融,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层则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融资的缺乏完善的体制,没有建立科学的税收体系,同时,绿色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扶持不够,而且没有完善的绿色保险作为保障。所以,需要针对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现状,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融资机制。

二、对绿色金融融资完善机制的研究

1.绿色金融融资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财政支出的扶持

经济市场想要建立绿色金融融资体制,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扶持,因此,想要完善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首先需要有政府的财政的支出。只有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出,才能确保绿色金融体制的发展是稳定增长的。尤其是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清洁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都是对完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一种帮助。其次,需要规范资金转移制度,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的资金转移,把资金投放到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最后,需要政府扩大绿色融资的范围,重点在绿金融融资的内容上。

2.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是完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核心

绿色信贷机制是绿色金融融资机制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要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首先需要完善绿色信贷机制。第一,以绿色性为向导,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因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以信贷融资为主,所以,绿色金融融资的关键环节,就是需要监理完善的绿色信贷机制。而政府以绿色为向导,能够监理完善的绿色信贷目录和建设绿色信贷统计系统,这对于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的完成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绿色金融融资核心的确定和把握,能够掌握好“度”,督促社会完成对绿色金融融资体制的建立。第二,则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开展与绿色金融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我国国有银行是最大的金融机构,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因此,在需要以银行为绿色金融融资体系的参考标准,并且结合市场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制定相关的规定,同时要结合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对绿色金融融资会产生的风险等条件进行详细的考察,最后制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绿色金融融资规则,这对建立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积极的促动绿色信贷的制度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绿色金融融资的执行力度。第三,需要政府制定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的制配。首先,政府需要对绿色金融融资进行鼓励和支持,从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到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够有效的调动企业对绿色金融融资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且在企业参与到绿色金融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对企业起到政府保护的作用。而且和企业之间共同协商,建立完善的长久的绿色金融融资的有效的机制。同时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融资的监督管理。并且提高对绿色金融融资的指标要求,确保绿色金融融资能够有效的运行,真正的把绿色金融融资机制执行下去。第四,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的完善进行规定和支持。这样才能确保绿色金融融资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也是推动绿色金融融资的有效手段,是管理监督绿色金融融资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违反了绿色金融融资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污染的企业和个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完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比如,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就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和帮助。因为“一带一路”关系到很多国家,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国际纠纷,而我国选择使用绿色金融的方式处理“一带一路”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完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金融市场。因为,稳定的绿色金融市场,对于执行和完善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首先,需要依据我国商品交易的性质的不同,对绿色金融市场的范围进行界定和划分,绿色金融市场就是把环境保护,或者和经济活动有关系的,涉及到环境因素保护内容的绿色的经济市场。而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绿色金融融资的保障。并且可以依据绿色金融市场的特性,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所以,建立绿色金融市场,对建立绿色金融融资机制对于规范性的促进作用,首先可以依据市场的运行规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机制,这对于绿色金融融资机制的发展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山东某企业是纯碱的生产商,因此为了企业达到绿色金融融资的要求,实现绿色融资的目标,对自身企业开展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并且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融资,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4.建立绿色证券制度,是完善绿色金融融资的制度的关键环节

绿色金融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等大型的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中,可以监理有关绿色的证券制度,金融机构对绿色证券的推行和发行,能够加快人们对绿色金融融资的认识,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金融融资之中,然后依据绿色金融融资的特点,和机制要求,可以建立绿色的证券制度,进一步的促进绿色金融融资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应该重视对绿色证券制度的建立以及对绿色金融融资制度的完善作用。绿色证券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中国证监会对绿色金融融资的重视,并且根据法律以及市场变化,制定相关的制定。

三、结束语

绿色金融融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金融融资的过程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参与到对环境的保护的过程中,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和制度。但是绿色金融融资是实现人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共同目标的重要的手段。因此,我国在领导世界走向绿色金融融资的道路的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经济体系的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并且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融资的机制,并且加以完善,促进绿色金融融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伟.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投融资机制[J].青岛大学,2013(07):145-148.

[2天大研究院课题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11(10):138-146.

[3]张藏领,王小江.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瓶颈期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5(24):158-161.

[4]翁智雄,葛察忠,段顯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17-122.

[5]易金平,江春,彭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區经济,2014(5):181-183.

[6]李仁杰.市场化与绿色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14(4):117-119.

作者简介:张岩(1995.09- ),男,安徽省阜阳市,本科,毕业院校:安徽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张岩

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 篇3:

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一种形式。新时代下中国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愈加突出。以“生态优先”战略为坚强后盾,借助“一带一路”有利条件,抓住绿色金融迅速崛起等机遇,大力培植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创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创新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新模式,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不平衡不充分;“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生态优先”

[作者簡介]楚金存,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社会进步和国家存亡。西北地区是“一带一路”冲出亚洲、联通世界,打造绿色命运共同体的新基点,其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在新时代下愈加凸显。

一、 西北地区生态文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原因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发展全局,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状况日益加剧。“对症”才能“下药”,透彻分析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原因,是进行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一)自然条件:西北地区固有的生态脆弱性

西北地区自古就被称作是边远苦寒的“不毛之地”。地表以戈壁、荒漠草原为主,绿化面积较少,涵水能力较弱,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西部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由于处于亚欧大陆的内部,远离海洋,加上青藏高原等高大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常年干旱少雨,且多大风沙天气,绿色植被存活率低。板块交界处导致地质构造不稳定,自然灾害频发;以黄土及沙漠草原为主的地貌形态最为显著,地形地势较为复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保护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举步维艰。

(二)人为影响:西北地区绿色资源过度开发

西北地区受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发展滞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便开始向大自然要经济、要资源,开始大规模无节制的向自然进军。开发自然资源,毁林开荒、过度开采地下水等致使该区域衍生出了土地沙化严重、绿地面积锐减、地下水位下降、生物物种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生态建设资金困难、保护力度不大等,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未注重其可持续再生问题,愚昧的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重开发轻保护,严重阻碍了该区域绿色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政策倾斜:改革开放东部优先的考量

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几个经济较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反观西北地区开放程度低且二、三产业发展落后。西北地区边境线漫长,无贸易港口、码头等,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工业布局艰难,发展开放型经济成本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较大,与改革开放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相适应,各种资源更多的流向收益更大的东部沿海。

自然、人为及政策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东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新时代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生态优先”战略为依托,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丰富资源,紧紧抓住绿色金融发展契机,使西北地区“绿起来”。

(一)“一带一路”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凝聚建设力量

1.促进人才科技交流,汇聚科技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是“一带一路”腾飞的第一动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一带一路”,将绿色发展、共享共建的理念融入其中,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智库作用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仅需要来自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智力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促进人才和科技的互通有无。以雄厚的智力、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一带一路”,将凝聚绿色发展力量,推动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的培育,打造西北地区“绿色智库”,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推动资金能源融合,汇聚经济力量。“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包括金融、能源、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通过与相关国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共赢来推进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一带一路”是绿色文明、共建共享的,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才能赢得绿色发展先机。从资金方面讲,除充分利用国家经济投资外,通过打造西北地区绿色经济带,吸引沿线国家在西北地区投资建设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等,打造绿色品牌,使西北地区和沿线国家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成果。从能源方面讲,“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宝贵能源,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光明。西北地区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与开发,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规模,建设一批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地区区位优势相适应的绿色环保生产基地,提高资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共同探索开发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绿色清洁能源,打造清洁生产和使用的样板。[1]

3.深化体制改革协商,汇聚政治力量。“一带一路”作为新时代多区域合作平台,能有效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进亚欧大陆经济纵深整合。“一带一路”是在国际力量中心发生转移的背景下,我国为应对来自外部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和自身发展而提出的政治安全战略。新时代下的“一带一路”不单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共商共建,而是高度开放、包容性巨大的区域合作平台,需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顺风车,共享“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成果。通过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实现已有合作升级优化,建成一个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更涉及民心、政策等软实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一带一路”,求同存异,互利互惠,汇聚政治力量,实现西北地区以绿色文明引领区域经济改革发展。

(二)绿色金融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创设发展机遇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严峻,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绿色金融在各国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

1.绿色金融框架基本形成。绿色金融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金融长效发展实践结合而生的新兴事物,是寻求环境保护的金融路径,被称为环境融资或可持续性金融,其意义在于从环保的的角度去探寻经济发展,[2]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一致。最先实践在环保项目、环境融资等方面。绿色金融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趋势,是传统金融的延伸,更是未来金融创新、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绿色金融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引擎”“血液”。近年来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完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后,2016年仅在中国境内外发行的绿色债券就超过2.2千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更是明确了金融绿化的政策化导向,为中国绿色金融起到了领头羊作用,指明了未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思路和重点,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指导意见等,对逐步推进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设意义重大。这一系列作为旨在完善绿色金融框架,引导企业投资取向,将金融投资引入绿色产业发展领域,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成为我国新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绿色金融行业迅速崛起。绿色金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生,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发展过程始终,力争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必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方向。截至2016年3月,全球绿色债券共发行157.1亿美元,中国占全球一半,足见中国未来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对金融业在贷款政策、对象、条件、种类和方式上均给予大力支持;绿色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加快绿色企业上市步伐。我国是碳排放大国,从防治环境污染和合理开发资源的综合考虑出发,我国陆续开拓了碳配额抵押贷款、碳基金、碳配额回购融资等业务,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亦开始逐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的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创新,有效地促进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

3.绿色金融主体趋向多元化。绿色金融从2003年开始,由美国、荷兰等国家率先宣布实施。紧跟其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开始实施。在全球大范围内国际组织及商业银行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主要推动者,他们均致力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和绿色产品创新等项目投资,陆续设计推出了一系列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成效可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纵深推进,绿色金融受到国内众多机构追捧。绿色金融迅速崛起,绿色金融主体异军突起。一方面,从绿色金融实践看,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以企业居多。金融机构从逐利驱动出发,专门成立环境金融部致力于绿色金融業务发展,从新兴的绿色金融中寻找商机。另一方面,从绿色发展的生态链来看,个体如: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甚至个人,通过股票、购买环保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方式加入到绿色金融的建设行业当中,在增加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增加了全社会的生态收益。

(三)“生态优先”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提供战略支撑

“生态优先”作为新时代先进理念,超越了过去的单一经济追求,旨在实现经济与生态共生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遵循。

1.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战略安全形势。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同中亚国家经济合作,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美国为积极推行向外扩张重返亚太的计划,纠集日本等国构筑“C型”包围圈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印度是中国通往西亚、欧洲的海上必经之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等于控制了中国通往这些地区的咽喉,严重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越南等国更是在美国怂恿下频繁在南海制造摩擦,扰乱我国南海安宁。地缘安全格局复杂,需要我国通过陆上“一带一路”建设,对内繁荣西北地区经济、对外强化西部与沿线国家加强地区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保持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实现民心相通,打造利益共同体,构建我国西北部安全体系,确保对外安全。[4]

2.地区生态发展的体制机制愈加健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有利地推动了西北地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十八大以来西北地区应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逐步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靠拢,深入推进国土开发、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十九大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要,加快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绿色生产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转变,形成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地区生态建设有序开展的方案更加成熟。将“生态优先”战略落到实处见其成效,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根本保障。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许多环保政策相继落地,这是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从2012年至今,我国陆续颁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改善西北地区土地质量,严守西北地区生态文明红线。坚持政府支持、多元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原则,推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协调一致,为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提供新方案。

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积极探索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状况,推动西北地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 新时代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

(一)培植绿色内生动力是根本发展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培养自身发展的内生绿色动力是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方法。

1.纵深观念和教育制度绿色渗透,培养热土情怀,提高绿色意识。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西北地区环境脆弱,思想观念的绿色转变是地区绿色化的第一步。在绿色发展观的号召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义务素质教育都应形成“绿色教育观”。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从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和期待出发建立绿色文明的教育制度,以绿色教育理念为目标,培养青年学生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突出科技发展的贡献率。鼓励绿色科技创新,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绿色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环境与人通过实践活动双向生成,环境影响人,人也改造环境[6]。环境保护是铁纪律。在西北地区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要牢牢抓住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以实现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美丽城市、生态西北为发展思路,开展绿色爱家乡爱环境系列宣传教育行动,大力培育热土情怀,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提升人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度开展国际绿色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经验,建设绿色政府。加快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自力更生,更要积极迎接全球经济绿色发展一体化趋势,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不断融入世界,加深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连接,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与技术交流,构建绿色生态政府,加快“经济立国”向“环境立国”的转型步伐。

(1)强调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政府要全力支持对生态型政府的研究投入,尽快建立完善并行之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落实操作步骤和反馈监督体系,尽快搭建起生态型政府的组织管理框架。(2)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严格市场对生态型政府建设过程中资源的调控配置过程,健全绿色市场机制,从税收、生态补偿以及环保财政制度等入手建立生态型政府的市场经济制度。(3)创设全民绿色生活的氛围。从教育“下手”,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中渗透节约环保意识,进行生态公民的培养。在社会引导方面通过制定垃圾回收分类处理以及违反规定的严重惩罚制度,培养公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建设“互联网+”的生态文明模式。政府与社会环保公益组织等机构加强合作,开办绿色讲座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创办绿色生活方式交流论坛、建立环保网站等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运动[7]。

3.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激发“造血”功能,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绿色产业,激发“造血”功能,在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上下大力气。

(1)对独特的西北自然风光进行整体的规划,利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之便構建生态文明旅游带,创新建设全域旅游,打破地域、行政分割,实现区域内外生态要素交融整合,把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战略性主导产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共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2)依靠“生态优先”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循环可持续经济,深化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供给侧产业结构改革,大幅度提升生产全程的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在西北地区生态改善的同时推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旅游与现代工业融合发展。

(二)建立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绿色金融是新时代西北地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契机。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建设发展的可持续长效机制,有效促进西北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1.建立绿色金融产品体系。(1)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实现标准化。绿色金融是未来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需要政府对绿色金融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投入生产、从消费体验到优化改进都提供大力支持,在实现绿色金融标准化的基础上引导绿色项目、产品和认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角度。(2)纵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对偏远的西北地区来说更是萌芽状态,绿色项目发展前景无限。绿色债券规模大、期限长、成本低,是未来西北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3)大力扶植绿色基金。在扩展传统融资工具基础上侧重于商业化投资,对绿色产品开发、绿色项目创新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扶持。借助绿色发展基金偏向于机制建设的政策扶持,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绿色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2.优化绿色发展产业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站在可持续、协调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完善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价值链,将区域绿色金融项目推广至国内各区域甚至构建跨国产业,形成产业群,最终推广绿色发展产业链实现在各个国家间的深度合作,从被动、协同绿色建设转变为西北地区乃至沿线国家主动实现经济绿色化发展。(1)加强西北地区各省市政府间的政策协调,营造适合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绿色化舒适政策环境。严格绿色政策立法和执法标准,确保源头伊始就是绿色环保。(2)无论是地区内部生产还是跨区域都要秉承绿色环保理念,加强对绿色生产清洁技术的研发,以符合绿色生产、清洁节约、低碳环保为最低生产标准,推动企业优化转型,增加企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

3.搭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以市场和大众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核心技术支撑的绿色创新平台,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转化和推广,以绿色技术的改造促成绿色经济,推广绿色金融,推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生产—消费循环的绿色无缝衔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8]。(1)建立“互联网+绿色项目”协作平台,对绿色项目的计划、筹建及实施集思广益,策划最优绿色方案;对项目合作跨国、跨区域资源技术互通有无。(2)利用大数据实现对已有绿色项目的筛选甄别,选择可行性高、成本投入少、生态效益高的项目。(3)建立健全区域内、跨国合作项目等的信息披露制度。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环境影响评估,最大程度降低融资的风险,增强绿色金融可持续性,实现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长期目标。

(三)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

1.全方位多手段并进,形成绿色治理合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9]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依旧是制约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必须全方位多手段并进,解决最基础、最普惠,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1)坚持全民防治,源头共治的基本方针。环境保护是全民行动,需要社会、企业和个人齐心防治,协力保护。甚至从居民日常垃圾分类、企业零部件的绿色生产做起。(2)加大节水治水力度。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加强水源地安全建设,坚持系统治水,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从源头到水龙头的节水保水[10]行动。(3)完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用地的全面污染防治,推广普及农业清洁生产。(4)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和补偿机制。开展西北地区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各类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地方政府环保督查,强化企业自我约束,完善公众检举机制。

2.优化绿色发展组织体系,筑牢绿色发展支撑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1]新时代,西北地区要着力优化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和效率提升,构筑西北地区绿色发展支撑点,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西北地区整体综合效益的提高。

作为新时代陆上“一带一路”腹地的西北地区,在推动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将发挥关键作用。西北地区应抓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这一崭新历史机遇,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推動区域性、国际化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形成以西北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全国、中亚甚至欧洲扩展的绿色金融开放合作大窗口、大格局。建立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高级绿色资产交易中心,构筑西北地区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实现绿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同时要加快建立从生产到消费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导向和制度约束,借助多边金融工具推动中国低碳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外绿色投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筑牢西北地区绿色发展的支撑点。

3.强化东中西部良性互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是西北地区绿色发展的必需资源。加强东中西区域间资源流动,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实现三个地区间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地区间、长短期利益关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稳定长足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打破区域间要素流动壁垒,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扩大区域开放程度。放宽绿色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在市场供求、价格机制作用下自由流动,逐步向绿色产业转移。(2)完善互助机制。加大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发达地区通过采取绿色技术对口支援等方式帮扶西北地区,在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增强总体实力。(3)完善合作机制。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整体间联系,不断扩展人才合作交流的范围和深度,将绿色项目发展壮大成集中连片的地区大规模绿色产业,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绿色新格局。

结语

西北地区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状况整体优化,取得飞跃式发展的重要地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借助“一带一路”和绿色金融发展带来的有利机遇,以国家政策为坚强后盾,改革自身不足,积极谋求合作,缓解生态文明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化解生态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黄娟.五大发展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5):83—88.

[2]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3]张茉楠.构建中国碳金融新体系[N].中国财经报,2016-1-12.

[4]吴丰华,白永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促动西部发展:现实基础、重大意义、战略举措[J].人文杂志,2015(12):35—42.

[5][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6]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10.

[7]方世南.论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6(5):28—33.

[8]田发允,刘养卉,姜波.国外生态型政府构建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2):81—87.

[9]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5.

[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3.

[11]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65.

责任编辑:彭银春

作者:楚金存

上一篇:银行职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党课学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