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法研究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04年4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根据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从2004年7月1日起,中国的个人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对外贸易法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外贸易法研究论文 篇1:

浅议外贸法与买卖法的关系

摘 要 外贸法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之法,买卖法是市场交易之法,二者在调整对象、属性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外贸法与买卖法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外贸法规定了涉外买卖中主体的资格和地位、限制了涉外买卖的客体,而买卖法又是外贸法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外贸法 买卖法 关系 区别

一、概念分析

概念是法律的基石,法律的分析首先应当从对概念的分析入手。对于外贸法与买卖法的关系分析,也需要首先对外贸法与买卖法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外贸法的概念。

外贸法是对外贸易法的简称,学理上的对外贸易法是指调整国家在管理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国家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即公权力对私人交易的干预。在此意义上,对外贸易法与国际贸易法有很大的不同。国际贸易法调整的是私人交易者间的国际贸易交易,并不涉及主权国家对交易的管理或管制,而对外贸易法则注重国家对贸易的管理,包括鼓励、促进和限制等。我国立法意义上的对外贸易法指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4年4月6日修订通过,并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对外贸易法》。《对外贸易法》有大量的条款都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比如,该法第二章对经营者的资格进行了规定,第三章则规定了禁止或者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第四章规定了禁止或者限制的国际服务贸易,第六章规定了对外贸易经营者不得从事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无论是学理上的对外贸易法,还是立法意义上的对外贸易法,其本质都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之法。

(二)买卖法的概念。

在国内法研究和理论中,买卖法是一个较少使用的概念,国内法的部门法划分中,也不存在买卖法这一部门法。然而,在对外贸易或者国际贸易领域,买卖法却是一个有较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概念。词源上来看,买卖法这一术语源自“国际货物买卖”这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在国内法的语境中,买卖法大致相当中合同法中与买卖有关的法律,这不仅包括法关于合买卖合同的法律规定,还包括技术转让、运输、保险等合同方面的法律。就这些法律所调整的对象来看,都是与市场交易相关的,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买卖法是市场交易之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时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

二、二者的区别

(一)调整对象的不同。

虽然都与贸易有关,但外贸法与买卖法的调整对象却不相同。外贸法调整的是国家管理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而买卖法则主要调整的是国内贸易中的买卖关系。对外贸易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既有交易双方的买卖关系,又有交易双方所属国管理对外贸易的关系。其中,交易双方的买卖关系是基础性关系,而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关系则是在这种基础性关系之上的衍生性关系。从法律上而言,调整交易双方的买卖关系的法律是买卖法,而调整国家管理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则是对外贸易法。

(二)属性的不同。

从上述买卖法的调整对象来看,买卖法主要调整私人间的交易关系,即市场主体间的买卖关系,这种买卖法律关系在法律性质上属于私法关系,而国家管理对外贸易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则属于公法关系。在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法律主要是私法,国家和政府并不需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过多的管理。然而,完全市场经济只存在于经济学的理论之中,现实的经济中,市场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这些不足和缺陷在经济学理论中被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理由。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各国制定大量的相关立法,如《反垄断法》、《环境保护法》、《失业保障法》等。对外贸易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各国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在对外贸易中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因此,对外贸易法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属于公法的范畴。

(三)功能的不同。

买卖法是市场交易之法,它通过对市场交易习惯的确认,确立了市场的基本交易规则。对外贸易法则是调整国家管理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体现了国家对涉外贸易关系的一种干预。相应地,买卖法和对外贸易法的功能也有明显的不同。买卖法作为市场交易之法,其主要的功能是确立市场交易的规则,以确保市场经济的交易有明确的规则和依据,以增加交易的可预见性,节约交易的成本,并最终提高交易的效率。而对外贸易法的主要功能则在于通过制定一些鼓励和限制措施,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引导,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宏观发展目标。

三、二者的联系

(一)外贸法规定了对外贸易中的主体的资格和地位。

与国内贸易相比,对外贸易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从事国内贸易的资格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从事对外贸易。要从事对外贸易,往往需要另外的程序来取得相应的资格。在我国,对外贸易资格的取得是由《对外贸易法》调整和规定的。

外贸法规定了对外贸易,即涉外买卖中主体,即买卖双方的资格。我国《对外贸易法》第二章就规定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其中第八条对对外贸易经营者做出了界定:“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第九条则要求对外贸易经营者原则上需要进行备案,它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或者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当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备案登记;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不需要备案登记的除外。备案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登记的,海关不予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验放手续。”比较而言,买卖法只是对交易双方的主体资格进行了基础性的规定,而对外贸易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具体规定了从事对外贸易关系的主体的特殊的资格要求。我国先前的《对外贸易法》曾对对外贸易资格的取得实行严格的限制,具体程序上则采取审批制,而且审批的实体条件较为苛刻。2004年经过修订后,我国从以前的审批制转向了现行的备案制,在实体条件上也几乎取消了先前的各种限制性条件。这一立法的变化,符合市场经济中经济自由的内在要求,也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趋于一致。但是,从审批制到备案制的变化,只能说明国家在对外贸易资格方面管制的放松,并不能否定对外贸易资格需要专门程序来取得这一结论。

(二)外贸法限制了涉外买卖的客体。

与国内贸易不同,国家对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技术及服务都有大量的限制,这包括种类的限制和数量的限制。我国《对外贸易法》第三章“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中的很多条款都明确规定了各种限制。比如,第17条规定:“国家对与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物质有关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对对外贸易中进出口货物的限制,体现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制,市场主体将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从事国内外有需求的货物的贸易,而不会去考虑这样的贸易是否会对国家的经济或者安全造成损害。市场是逐利的,而且其所追逐利益仅仅是私利。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和保护。外贸法对涉外买卖客体的限制,正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它证明了外贸法的公法属性和外贸法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之法这一本质。

(三)买卖法是外贸法的基础和前提。

买卖法确立了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性规则,外贸法是在此基础上对对外贸易的一种调整和干预。没有买卖法对基础性的交易规则的确立,外贸法的干预和管理则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认为,买卖法是对外贸易法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我国《合同法》关于委托合同的规定就确立了对外贸易中代理制度。《合同法》第402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合同法》第403 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委托人作为共相对人主张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委托人作为其相对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依据《合同法》这两条的规定,在委托交易中,允许受托人直接以自己的名义来与第三人进行交易,即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直接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在对外贸易中,这一立法非常重要,因为根据这一规定,没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就可以合法地委托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来代理其与外方签订合同,进行对外贸易。因为在这种交易方式下,受托人在代理委托人交易时,是以自己的名义来进行交易,而在法律关系上不需要涉及委托人,因此这种代理在理论上被称为“隐名代理”。“隐名代理”与《民法通则》规定的传统的代理方式不同。《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因为《民法通则》规定的代理要求被代理人以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从事民事行为,因此这种代理在理论上被称为“显名代理”。在对外贸易领域,显名代理限制了外贸公司的作用,也加重了没有外贸经营权和外贸经营经验的国内公司的负担,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合同法》对隐名代理的规定,弥补了显名代理的不足,既保护了没有外贸经验的国内公司,也充分发挥了外贸公司的专业作用,因而能够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外贸法与买卖法关系的图例

外贸法与买卖法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为了更好地说明二者间的关系,现在以一项抽象的外贸交易为例进行分析。假设一个中国公司与一个美国公司间进行一项进口或者出口交易,即二者间有一项买卖交易。这一业务所涉及的法律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图:

这一图例表明,在对外贸易交易中,存在四种关系:

(1)两国公司间的买卖关系,由买卖法来调整,表现为图例中的①;

(2)两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关系,由各自的对外贸易法来调整,表现为图例中的②和③;

(3)两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合作关系,由两国间的贸易条约来调整,表现为图例中的④。□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王宏军

对外贸易法研究论文 篇2:

对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中新条款 的评析

摘 要: 2004年4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根据修 订后的《对外贸易法》,从2004年7月1日起,中国的个人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中 国修 订后的《对外贸易法》规定,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 照修 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 织或者个人。这意味着7月1号以后,普通百姓将可以个人身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

关键词: 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 个人从事贸易 潜在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法》概况及修改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可以经营外贸进出口的全国性企业只有14家,而25年后的 今天,有外贸经营权的内资企业达到近12万家。在外贸经营企业飞速增长的背后,我国对进 出口经营权的管理也经历了几度放开的曲折经历。

《对外贸易法》的修订是适应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需要.现行《对外贸易法》制定于1994年7月 ,当时我国正 在进行艰难的复关谈判,谈判的结果很难预料。由于1992年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对外 经贸获得迅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制定正式的对外贸易法规,所以,当时的《对 外 贸易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时效性。自从1994年以来,我国外经贸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对 外 贸易额从1994年的236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居全球第4位。自2001年加入WTO 以来,我国逐渐开始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外贸 法在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促进与对外贸易救济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外经贸发展的需 要。

历经数年的修改,新版《对外贸易法》已经正式出台,其中“自然人也可从事对外贸易 ”、“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放开”是最惹人注意的内容。因为这意味着我国的 外贸经营权门槛几乎完全撤除,越来越多的外贸经营主体让市场竞争急剧升温。毫无疑问, 这对传统外贸公司来说是个严峻挑战。

此次外贸法的修改,除一些原则性规定外,大部分内容都有变动,其中修改的内容主要 涉及外贸经营者的范围、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国营贸易和进出口许可等三大 方面。过去我国的外贸体制实质上是国家垄断。企业想要从事外贸经营,必须获得原外经贸 部或各省市外经贸委、局的认可,获得许可权。政府垄断外贸在国际上被认为是贸易垄断按 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承诺,我国将逐步清除或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相抵触的贸易制度 ,这次对《外贸法》的修改即是其中的一个步骤。

二、新法允许个人从事贸易

1.个人从事对外贸易。

新外贸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修改就是,外贸经营者的范围再次扩大,享有外贸经营权的 门槛再度降低。修订前的外贸法的规定,我国的自然人不能够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根据 我国的入世承诺,在贸易权方面应给予所有外国个人和企业,不低于给予在中国的企业的待 遇。如果外国的个人能在中国开展外贸活动,中国的自然人也应当能够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 动。因此,新外贸法给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概念重新做了解释: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 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 他组织或者个人。这意味着普通百姓将可以以个人身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同时表明,今 后我国从事外贸活动的经营主体在原来的基础上将更加多样化。

修订前的外贸法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必须具备相应条 件,并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许可。新外贸法将这一款修改为:对外贸易经营者经 依法登记后可以从事货物进出口和技术进出口贸易。此规定不仅符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3 年内取消对外贸易权的审批,放开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的承诺,而且减少了限 制,简化了审批手续。。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的国民待遇原则,既然外国的自然人能在中国从事外贸活动,那么中 国的自然人为什么无权呢?特别是在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边贸活动中,中国自然人从 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现象已经大量存在。因此,中国自然人能否成为外贸经营主体,在外 贸法修订过程中为国内业界广泛关注。新外贸法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除了法人和其他 组织外,个人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商务部官员认为,个人经营外贸的条件现在已经基本成熟,但新版外贸法并不意味着任 何个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从事进出口贸易。事实上,经营外贸仍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 ,包括到外经贸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备案、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以及到海关和银行完善相关 手续等等。个人可以经营的对外贸易,单纯从自然人的意义上说,应指知识产权,因为自然 人可以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人,作为无形动产知识产权也可以在国际间转让。如果个人从 事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从工商管理角度讲,首先应成为经济实体(法人),比如注册为个 人独资企业,才能进行相应的经营活动,从事货物或技术进出口还要进行备案登记。

2.修改后少人问津。

新《对外贸易法》降低了外贸经营权门槛,首次允许个人从事进出口贸易。不过,据了 解, 新外贸法实施一段以来,人们所预计的个人踊跃申报外贸经营权的局面并没有出现。这一 方面是因为个体工商户从事外贸经营要承担无限责任,具有较大风险,宁愿注册一家公司, 以外贸公司的形式从事外贸经营活动,承担有限责任;另一方面,从事外贸经营不仅需要一 定的成本,还得有一定的客户和一定的渠道,要形成固定的对外商业渠道和合作伙伴,需要 一个过程。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次修订看似对个人做外贸“松绑”,其实并无太大的实质意义。 目前上海做外贸业务的个人,一般都依托在公司的名义之下。一种是为国际客户和国内厂家 牵线搭桥,提供国际贸易的中介服务,换言之就相当于国际客户在国内的采购代理,根本没 必要申请外贸进出口权。个人具体操作订单,之前可以聘请外贸代理做进出口业务。现在政 策放开,如果个人申请外贸经营权,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压力相对较大。真正做大了并 能自己申请外贸经营权,可能已经脱离了个体工商户的概念。

按照新的外贸法,个人要做外贸,首先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成为一个 外贸经营者。但目前对于个体工商户的概念,一般停留在做小餐饮、服装销售等个体经营行 为,从事外贸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还是一项新内容,因此工商部门可能会针对此类个体工商户 制定出登记注册必须的基本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投资者要从事外贸交易会冒很大的外贸风险。风险一方面来自合同 ,由于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独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承担无限责任。如果合 同条款选择不当,责任承担过大,一旦经营失败,不但个人的经营财产会损失,而且家庭财 产也会负连带责任。另一方面,外汇汇率变动、国际市场行情等商业风险瞬息万变,个人一般从事的是市场 变化幅度较大、批量较小、季节性变动大的进出口。这些经营活动容易受到其他商业因素的 影响,还将受到政治因素、客户素质的影响。这就要求准备进行外贸活动的个人必须对相关 产品、市场、客户信誉相当了解,对外贸规则和国际行情相当熟悉,如此在国际市场中才能 做到如鱼得水。

因此,在新法刚投入施行的时候,还有各方面因素阻碍个人从事外贸进出口,所以新法颁 布之初,并没有太多人响应。

3.新法实施遇到的困难——与国税政策 “打架”。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放开了外贸经营权,在这一新法的鼓励下,一 些个人外贸公司纷纷成立。然而,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 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却给了这些个人外贸公司兜头一瓢凉 水。根据《通知》规定,刚刚成立的外贸公司根本无法开展外贸业务。眼下,那些成立不久 的小型外贸企业正苦不堪言。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明确要求对新办小型商贸企业改变目 前按照预计年销售额认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办法。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必须自税务登记之日起,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 到180万元,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这一规定使得新开办的个人外贸公司无法取得 一般纳税人资格。而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就意味着无法办理出口退税,那么每出口一单业 务都将损失出口金额的6%~17%。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无法想象的,目前商贸企业 毛利只有3%~5%,外贸企业生存的基础就是退税。如果不能退税,个人外贸公司做出口业 务,做得越多将亏得越多,个人外贸企业根本无法存活。

据了解,目前我国新增的外贸主体有3800多个,在商务部网站的公众留言板上,可以看 到,每天针对这个《通知》的意见很多。许多个人外贸公司都表示,国税总局这一政策明显 与新外贸法相抵触,违背了国家鼓励出口的初衷。这样一来,新外贸法对个人放开经营权的 重大突破就成了一纸空文。

国税总局这一举措是出于发票管理上的考虑。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一些不法分子经常 伪装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骗取增值税发票后,在短时间内疯狂虚开发票作案,给国家税收 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堵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国税部门只有明确 企业有一定的规模,有正常经营的业务才给予一般纳税人资格。

国税总局与商务部的抵触使得一些已成立个人对外贸易公司的人面临着“生死线”,也 使一些想进入对外贸易领域的个人望而却步。

三、新法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作为外贸领域的基本法,《对外贸易法》需要由众多单行条例以及相关部门的执行规章 进行配套,否则将难以执行。目前,针对贸易救济方面,我国已经出台《反倾销条例》、《 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以及23个相关部门的执行规章。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很多部 分还没有任何配套条例和规章,如维护外贸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等。据透露,考虑到条例制 定过程较复杂、耗费时间长,为保证7月1日新法的顺利实施,目前国家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 地研究配套的执行规章。在日后的实施过程中,再逐步将执行规章上升为配套性的单行条例 。

总之,新外贸法较原外贸法更为系统和更具有操作性,新外贸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对外贸易利益,但同时对中国政府 部门实施外贸法的行政能力以及协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维护对外贸易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战 。

参考文献:

1. 胡忠孝.“入世”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法律视角之分析.法学评 论,2001(1)

2. 韩立余.论WTO下的企业权利.法学家,2001(3)

3. 张汉林,郭浑仪.论入世与外贸法的修改与政策建议.国际商报(京),2001 .2.25

(作者单位: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郑钊)

作者:徐晓蒙

对外贸易法研究论文 篇3:

论外贸法的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的利用

摘要:在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投资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日趋国际化,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经济支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适应国际潮流,我们应在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法有关条款及服务贸易例外措施,保护我国的服务贸易、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对外贸易法〉)中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的研究及案例分析,为我国企业了解国际法条款、有效利用服务贸易例外措施提供条件,并为政府制定服务贸易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对外贸易法 服务贸易 例外措施 利用

1 近几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居民消费、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29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进口额达到158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服务贸易总额2870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数据表明: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服务业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在看到该领域具备上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不足: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薄弱、缺乏国内的产业支撑,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服务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这就需要我们的服务业企业,合理的利用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维护自身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利用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外贸易法》服务贸易例外措施,可以在逐步取消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的同时,关注服务贸易对一国的不利影响,使规定的利益和权利受到损害时得以维护。其次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服务贸易例外措施,可以便利我国更多的参与服务贸易和扩大服务出口,特别是可以增强我国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竞争力。最后是我国在引入GATS时,有学者把GATS比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不利影响会给我国国际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在我国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消除、减轻损害。

2 为做到切实同国际服务业相接轨,我们首先应弄清对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的涵义、内容等统一的、规范的表述,从而根据表述来理解其内涵,确定例外措施的保护与利用范围。

2.1 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的概念:是指在规定的利益和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采取的维护权利和利益的途径和方法。服务贸易的例外措施主要是在GATS和《对外贸易法》中赋予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采取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措施。

2.2 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的种类:包括一般例外、安全例外和国际收支例外措施,还包括服务贸易领域的保障措施。

3 理解内涵需要联系实际案例,下面我们具体将从利用“服务贸易例外措施”的案例入手,详细分析如何切实利用我国服务贸易的例外措施。

《花花公子》上海试建俱乐部未遂案例分析:

3.1 案例内容:

2005年上海准备筹建“花花公子”俱乐部的传闻,闹的沸沸扬扬,有人称“兔女郎又回来了”。这个俱乐部称将建造三个风格迥异的餐厅、一个两层楼高的迪斯科舞厅、一个两层楼的小型剧场、一个酒吧、一个SPA和一个品牌专卖店。当然,花花公子的“兔女郎”将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有人认为,《花花公子》是美国性革命的象征,在上海抢滩设俱乐部,就是要贯彻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考验中国性革命是否能“和国际接轨”。针对目前《花花公子》杂志在国内被列为禁止发行的刊物,不少人甚至担忧,该俱乐部的设立,极有可能成为该杂志以后进入中国的踏板。伴随着纸媒介的质疑,更多的人认为:《花花公子》有违中国的“善良风俗”。早在2002年,花花公子企业国际公司总裁海夫纳在接受路透社访问时就曾透露出抢摊上海的愿望。她说:“中国人期望也享受到向来被欧美视为理所当然的娱乐和美好生活体验。上海市文化局回应:《花花公子》在上海设立第一间俱乐部的新闻完全是炒作,并且违反“善良风俗”,文化局绝不会批准这种俱乐部成立。

3.2 结论:

《对外贸易法》第26条:“公共利益”通常将其解释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国对它都有灵活的解释和运用,诸如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公共政策、道德标准、公共利益、制度基础、法律目的、根本原则等。有的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解释,有的从法律、政策的角度解释,有的从社会道德、宗教信仰的角度解释,国际上没有一个同一的标准。服务业种类繁多,许多部门对一国国民经济、社会公共道德、人民生活秩序,甚至国家的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一旦开放,难免会威胁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上述的条款正是对《花花公子》在上海试建俱乐部,向中国介绍向来被欧美视为理所当然的“娱乐和美好生活体验”的强烈理论反击。《花花公子》杂志在国内被列为禁止发行的刊物加上兔女郎式的热情服务和火辣的舞蹈,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垃圾文化”,违反了中国的世俗道德标准,属于违反善良风俗的范畴,它的引入势必会在中国引起极大的轰动,理所当然它在我国上海的俱乐部试建不会被批准。

4 我国新颁布实施的《对外贸易法》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立法正逐步趋于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目前我国新的《对外贸易法》就“服务”、“服务部门”、“损害”、“国内产业”等尚未有明确的概念,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例外措施的实施。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服务贸易法的有关条款与例外措施,寻找新的适应WTO要求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同时,注意我国例外措施利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企业与政府应制定出好的政策,虚心吸取历史教训,吸纳好的建议,以更好的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为迎接挑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4.1 我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工作应坚持与GATS的原则制度相衔接;并本着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振兴我国服务业的原则。前景展望:随着我国立法工作的日益完善,我国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将逐步形成也将日趋完善,实现国内贸易法律、法规同世贸组织规则的全面接轨。

4.2 我国服务贸易要“走出去”发展,发挥传统优势和提升水平档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前景展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在21世纪,国际通讯业、金融业、信息咨询业和教育业、零售业等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政府应加大力度,积极为这些企业开展境外业务提供信息服务和税收、融资等政策扶持。

4.3 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改革与重组过程;继续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承接服务贸易国际转移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仲鑫,李宏凯.“入世”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

[2]沈四宝,尚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解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204-216页.

[3]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4年4月,第26、27、45条.

[4]侯怀霞,经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505-509页.

[5]上海记者,《花花公子》试水未遂 有违中国“善良风俗”,《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09期 2004年12月.

作者:曲 磊

上一篇:小学政教处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期末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