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发展入境旅游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平衡出入境旅游消费逆差、推动旅游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有现实意义。同时,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有利于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建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入境旅游则是该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篇1:

提高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的战略新思考

〔摘 要〕 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建设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晋城市旅游城市建设的理念不够新、不够高。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需要确立新的理念,需要拓宽新的视野,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建设的目标模式不仅是要建设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更是要建设一个文明、绿化、和谐、智慧、宜居的新晋城市。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建设需要拓展新的思路,修订和完善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实施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工程。

〔关键词〕 旅游城市;晋城市;品牌质量建设;战略思考

一、充分认识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矛盾和问题。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经济运行不稳,不确定的因素增多,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优,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成长不快,晋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晋城市各级部门、各个地区都做出了实际的考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本文强调,推动晋城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首先,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过去我们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新常态下,增长的动力应着眼于发挥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次,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城市形象是决定旅游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旅游业会扩大就业,还能带来不断增加的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服务收入的增加,从而推动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旅游增长势头强劲,旅游业经济实力增强。全市累计接待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递增,增速在全省排名前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截止目前,全市有规模旅游景区(点)数量、工农业示范点、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数量及发展速度均居全省前列。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大幅提升。皇城相府、皇城相府生态园、王莽岭锡崖沟、蟒河、珏山和山里泉六个景区的总收入占重点景区总收入的90%以上,且每年都有增长。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假日旅游进一步繁荣,每年春节、十一黄金周、五一小长假,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占全年接待总量的百分比和实现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每年都有提高。

(二)主要问题

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偏低。传统经营方式不适应旅游消费的新变化。新休假制度刺激了自由行、自驾游、家庭游,导致特色化、度假型、经济型宾馆酒店的需求加大,传统的旅游经营方式受到挑战,给旅游安全监管等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与符合国际惯例的高质量的服务标准还相差甚远。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晋城市入境游客所占比重、人均逗留时间、人均消费都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晋城市除丝麻布艺、晋氏织造等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外,旅游商品仍比较单一,旅游商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仍是“短板”。

三、晋城市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提高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的视野狭窄

晋城市对自身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做了详尽的规划。规划确立了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原则、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对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然而,综观晋城市旅游发展的规划和总体安排,可以看出,其中显现出视野狭窄的不足。这就是:只囿于从旅游业内部观察问题,缺乏更宏大、更开放的视野。晋城市要突破只从旅游业内部观察城市建设问题的视野,要从全市、全省、全国及全世界的大视野中思考晋城市旅游业发展问题。

2.提高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的理念不够新

晋城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理念不够新。从晋城市旅游城市规划和战略部署来看,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理念还局限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

3.提高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的制度和策略不健全

各级政府部门没有把旅游业按照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培育。市内各部门、各方面没有制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政策或规定,相互协调不够密切。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发展旅游业政策的积极性和工作力度不够,全市尚未形成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氛围,在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方面有待提高。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产业中的整合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提高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的设施体系不完备

从总体上看,晋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市区及县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服务点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旅游酒店规模小、数量少,性价比方面不适应团队旅游接待要求;多数景区旅游项目缺乏创意且经营单一,还停留在“门票经济”,还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产业链。没有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水平不高。

四、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需要确立的新理念

制约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晋城市提高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的理念不够新、不够高。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和水平,需要有发展理念上的突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1. 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建设的目标模式,不仅是要建设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而且是要建设一个文明、绿化、和谐、智慧、宜居的新晋城市。这一目标模式决定了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旅游业内部,而且要着眼于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绿化程度、和谐程度、宜居程度的提升。2.不仅要从省内、国内的视野,而且要从世界的大视野把握旅游城市品牌质量建设的内涵、要求、内容、趋势、标准,从中找出晋城市旅游城市建设的新定位和新特色来。晋城市要重视对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特质文化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展现,加快旅游观光和休闲体验之间的融合,优化城市环境,满足宜居、宜游的要求。3.要着眼于打造晋城市超越地理界限的影响力,包括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对外扩散力。要构建晋城市旅游城市“目的地+枢纽”的复合型功能。4.要树立“全城旅游”的发展新理念。所谓“全城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市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全市全部的旅游要素和资源,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建设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形势喜人,形势也在变,对策也应随之改变,最根本的是人的理念要改变。只有转变旧理念,确立新理念,才能为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创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五、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需要拓展新思路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晋城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质量,既要确立新理念,又要开拓新思路。

1.要处理好“煤铁之乡”和优秀旅游城市之间的关系

晋城市是一个依靠煤炭而兴起的年轻的城市,历来以“煤铁之乡”著称,晋城市经济发展对煤炭生产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煤炭生产提供的增加值曾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5%。新常态下,晋城煤炭经济遇到了严峻挑战,产能过剩加剧,煤价下跌,成本上升,全市煤炭行业出现了全行业整体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城市必须加快培育和壮大接替产业,才能实现稳增长、促发展。晋城市旅游业应当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晋城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总产值仅约20%左右,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0%,与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不相匹配,只有大量发展旅游产业,发挥旅游业对晋城经济的带动作用,才能使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实至名归。

2.要处理好鲜明的形象与多元的内涵之间的关系

优秀旅游城市一定要在市场上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人一听到这座城市的名称,就能在脑海中形成特定的城市意象。晋城市独特鲜明的形象还未能形成,虽然已经用了许多特殊的宣传词语,如“尽善尽美,尽在晋城”、“古堡棋源,山水晋城”、“神奇太行行,晋城古堡游”等等,但是这些词语都带有某种局限性,没有体现出晋城市主体的、鲜明的形象定位和特色。优秀旅游城市都有多元的内涵,晋城市也应发掘其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多方面的内涵。

3.要处理好旅游城市建设与城市全面建设之间的关系

作为优秀旅游城市,晋城市应该以旅游业发展为目的,构建城市建设规划和旅游业服务体系。然而,优秀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取决于旅游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和服务体系的完善,而且取决于整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智慧程度、绿化程度、宜居程度。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要从整体建设的这些要求下,应该更加关注城市整体环境的亲和力、感染力。

4.要处理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化的现代需求之间的关系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助于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并以这种开放的心态来吸引更多流动的文化、生长着的文化,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资源的实现和展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这对于优秀旅游城市来说才是一种持久的生命力。

5.要处理好固化的发展指标与动态的能力建设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指标固然重要,在不同的指标下,评价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如果迷信指标,容易在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迷失了城市自己。指标性的评价,往往是对过去的肯定,如果没有能力建设在后面的支撑,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在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能力体系,其中包括投资能力、建设能力、扩张能力、控制能力、文化能力、聚集能力、科技能力、吸引能力、公共能力、创造能力、环境能力、输出能力、服务能力、休闲能力等等。通过能力体系的建设和提升,为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修订和完善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现有规划显现出缺乏战略性思维,视野不够开阔,系统性不够强等方面的不足,必须从“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出发,结合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修正和完善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晋城市情和实际出发,制定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1.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为导向

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起点必须是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前提,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和研究,把握旅游消费的特点和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地确定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合理规划优秀旅游城市的开发重点和开发序位,尽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旅游产品,推出反映晋城市特色的旅游活动,大力吸引海内外旅游者,拓宽海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提高晋城市在旅游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2.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

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本城市的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努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和提升城市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以区域旅游合作为依托

旅游活动是一种区域性比较强的文化经济活动,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必须牢固树立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突出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产品特色和优势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实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晋城市应推进区域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塑造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整合做强南太行旅游资源,叫响“太行山品牌”。完善沁河流域古堡群和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规划,这既可以丰富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产品的内涵,提高旅游城市竞争力,又有利于依托区域旅游合作来加快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促进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

4.以新型城镇化为保障

要按照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加快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综合治安环境的整治,保持城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以塑造城市品牌为重点

在旅游市场经济中,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不仅是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所以,应当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努力培育和塑造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鲜明的品牌和形象,不断增强晋城市在旅游市场上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七、实施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工程

建设优秀旅游城市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所以,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规划上前瞻性考虑,并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及各项对策,才能保证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1.进一步认识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对应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在传统的运行轨迹上转型,才能顺应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根据资源的特质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升级。在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过程中,要实现核心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国际化,使之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

2.面向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切实促进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必须高瞻远瞩,具有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并坚持长期不懈地进行建设和发展。为此,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在仔细研究比较国内外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分析晋城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风格、城市建筑、街道绿化等进行设计和建设,搞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开发。

3. 建立组织机构,具体落实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各项措施

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应该成立以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建设、旅游、文化、环保、卫生、园林等部门为成员的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指导和协调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应把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各年度的具体工作,下达有关部门执行,并将其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和业绩考核之中。

4.多方筹集资金,保证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面向市场的营销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必须贯彻利用内资与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区、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在总体规划即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建设。在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过程中,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对各种投资及开发项目,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以充分保证晋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责任编辑:郭丽娟

作者:赵丽华 马进

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篇2:

以友城合作促进国际旅游名城建设的路径研究

[摘 要] 发展入境旅游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平衡出入境旅游消费逆差、推动旅游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有现实意义。同时,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有利于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建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入境旅游则是该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哈尔滨拥有数量可观的国际友好城市,这是发展入境旅游、推动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资源。针对哈尔滨与国际友好城市旅游合作的现状、问题与优势,提出在国际友城设立“旅游推广中心”、举办“友城旅游文化交流月”、打造国际化的旅游接待体系、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和建立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等对策建议,以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 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哈尔滨;入境旅游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城市国际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超过200个城市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力图通过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1]。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国际化不仅有助于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和就业机会的创造,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反映,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衡量一座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入境旅游。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5个国家约44 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60%),GDP 总量达23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3),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1。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黑龙江加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方阵,成为中国最北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为黑龙江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和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发展机遇2。

如何抓住机遇,快速提升入境旅游规模、进而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是许多城市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国际友城活动对入境游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是实现旅游国际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发展入境旅游、旅游国际化和国际友好城市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在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来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张晶晶(2015)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的发展历程、在旅游合作方面存在的障碍,提出了缔结友好协定、设立相应机构、推进海外投资等促进中国-中东欧旅游合作的作用机制和相应措施[3]。王亚辉等(2017)根据来自38个客源国的数据,构建了数据模型,研究了国际友城对入境旅游的作用机理,评估了国际友城对入境旅游的效应,结论为国际友城主要通过四种作用对入境旅游产生影响:一是国际友城活动对邻近区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二是国际友城分布上,日、韩、德、法、俄、美、澳集中度最高,达46.61%;三是国际友城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平均效应为0.38%,即国际友城累计数每增加1%,入境游客人数平均增加0.38个百分点;四是国际友城活动对入境旅游的分位数效应呈倒“U”形特征,即当国际友城数达到6个时,增加友城对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最大[4]。蒋依依(2018)指出,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均将促进入境旅游作为其塑造国家形象、加强文化输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如何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耦合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丽中国”的大国形象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入境旅游成为游客感受改革开放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我们需要以国家形象与旅游形象的有机融合推动入境旅游有序发展[5]。孙梦阳等(2018)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以入境旅游人次和收入两大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变化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出了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特征,认为: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呈现波动上升状态;国际旅游收入处于全球前列,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我国入境旅游年际变动比较稳定,收入变动幅度大于人数变动幅度;入境游客洲际分布相对均衡,距离衰减效应相对较弱,亚洲是我国入境游客重要的洲际市场,我国对其依存度最高;客源市场集中度相对均衡,客源市场分散且相对稳定[6]。马耀峰等(2018)指出,发展入境旅游的顶层设计就是做好政策协调和路径优化,针对新时代我国入境旅游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策导向、规划制订、入境签证、理念指导和示范引导等7个维度进行政策协调,从产品产业、市场营销、旅游形象、旅游接待、駐外办事处等9个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7]。在我国旅游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发展入境旅游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以上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入境旅游的重要意义、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演变及特征、发展入境旅游的顶层设计、国际友好城市的入境旅游效应等,本文着重从实践层面,以旅游合作为导向,探索将国际友好城市对入境旅游的拉动效应落地转化的路径和策略。

近年来,哈尔滨致力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而28个国家36个国际友城,是哈尔滨发展入境旅游、实现哈尔滨国际旅游名城战略目标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利用国际友城资源优势,快速提升入境旅游规模,推动哈尔滨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哈尔滨的实践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是我国实现旅游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旅游国际化必由之路。入境旅游,是衡量一座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考量指标。纵观曼谷、伦敦、巴黎、迪拜、纽约、新加坡、吉隆坡、伊斯坦布尔等知名国际旅游城市,其国际游客都达到1000万人次的规模1;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的入境游客也都超过300万人次2。

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发展入境旅游,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大幅提升入境旅游规模、稳定就业和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发展入境旅游,对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平衡我国日益扩大的出入境旅游消费逆差,缓解当下我国对外贸易困境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旅游合作是推动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际友城的旅游产业投资和项目合作,可以借鉴国外旅游景区开发、旅游项目建设运营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第三,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旅游合作是推进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是综合产业,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必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鉴于国际友城的重要作用,国内很多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无锡等,在拓展友城数量、创新交流形式、深化合作内容等方面,都在不断寻求突破。

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重大目标。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会建设工作会议上都提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要统筹推进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哈尔滨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哈尔滨要建设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打造国际时尚旅游城市。

近年来,哈尔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力建设中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哈尔滨连年跻身“全球避暑名城百强”,荣膺“中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和“十大最具特色旅游城市”。但在入境旅游方面,哈尔滨与国际国内发达旅游城市还存在很大差距。近10年来,哈尔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徘徊在20万~30万人次之间,规模偏小,增速迟缓(见图1)。其中,2008年入境旅游29.7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1.8亿美元,均为历年最高。2018年,哈尔滨共接待入境游客仅23.9万人次,较上年微增0.2%,低于全国1.2%的增速;国际旅游创汇1.11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7.2%。2017年接待入境游客23.88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1.35亿美元。比较2017、2018两年的数据,在入境游客增长情况下,创汇收入却大幅下降,说明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支出显著下降(2017年人均565美元,2018年人均480美元)1。

与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相比。2018年大连接待入境游客110.31万人次;沈阳接待入境游客81.9万人次,外汇收入4.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1%;长春接待入境游客4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0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6%。

与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相比。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统计公报,位居前列的8个城市,其年均入境旅游人数都在300万人次以上,其中深圳达到1220.21万人次。

与全球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据万事达卡发布的2017年度世界旅行目的地指數,前五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中,曼谷、伦敦、巴黎、迪拜、纽约、新加坡等位居前列的城市,年均入境游客都超过1000万人次,上榜的中国香港、台北、上海年均入境游客也超过600万人次②。

从入境旅游占比来看,哈尔滨入境游客占旅游总接待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2007年入境游客占旅游总接待人数的1.07%,为历年最高。2017年这一数据仅为0.3%,远低于国内许多旅游城市,如深圳20.56%、广州14.51%、桂林4.33%、上海2.8%、杭州2.6%、青岛1.75%、北京1.5%、大连1.35%1。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哈尔滨目前20多万人次的入境旅游规模,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只能排在第三梯队,不但远低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而且低于青岛、桂林等城市,也低于大连、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

因此,发掘国际友城资源,加强与国际友城的旅游合作,对哈尔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是哈尔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重要路径。

三、哈尔滨与国际友好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的优势

数量众多的国际友好城市和包容开放的多元城市文化,使哈尔滨具有发展入境旅游、推动旅游国际化的多重优势。

(一)哈尔滨的友城资源

目前,哈尔滨的国际友好城市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交往密等特点。哈尔滨共有36个国际友好城市,位居国内城市前列,仅次于上海(83个)、北京(76个)、重庆(45个)3个直辖市,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东北地区稳居第一位(见表1)。友城分布于5大洲28个国家,其中,亚洲6国7城,欧洲15国21城,美洲4国5城,大洋洲2国2城,非洲1国1城。与俄罗斯缔结的友好城市达6个,充分体现出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2。哈尔滨与国际友城在经贸、文化、旅游、体育、科技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尤其与俄罗斯、以色列、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友好城市的交往合作卓有成效。

(二)哈尔滨国际合作的历史基础

因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成为国际商埠,长期居住的外国侨民达数十万,占城市人口的一半左右[8];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外国人开办的商贸公司、工厂、银行等成为哈尔滨社会经济的主体力量。因此,哈尔滨在开埠之初即享有国际声誉,这种国际化基因是哈尔滨与国际友城开展旅游合作的历史基础。

(三)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国际元素

音乐、建筑、冰雪、体育、时尚、饮食都是国际性元素,都具有超越国界的文化魅力。哈尔滨是闻名世界的“音乐之城”“东亚文化之都”“西餐之都”“时尚之都”“冰雪之城”“建筑艺术之城”。哈尔滨这六大国际性元素,是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名片,是与国际友城开展旅游合作的文化基础。

(四)哈尔滨丰富多元的国际交流平台

哈尔滨形式多样的节庆、展览和赛会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国际知名的艺术交流盛会。散布于全城的500多座欧式建筑和中式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使整座城市堪称“建筑博物馆”。众多体育赛事展现了“运动之城”的活力与魅力,滑雪、滑冰、冰球、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帆船、自行车、轮滑、铁人三项、徒步等赛事接连不断。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融合了冰雕大赛、雪雕大赛、啤酒节、美食节、时装节、湿地节等多项活动,成为哈尔滨最响亮的旅游盛会。中俄博览会、国际奶业博览会、种业博览会、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寒地博览会、国际冰雪旅游峰会等众多博览会,都是展示哈尔滨的产业优势和国际影响的舞台。

四、哈尔滨与国际友好城市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国际友城朋友圈不小,但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现状并不理想,双方旅游交流规模小,旅游合作项目少。

(一)旅游交流人数较少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内地入境旅游市场中,港澳台游客占4/5,而外国游客只占1/51。按照这个规律,以哈尔滨近10年的数据测算,入境旅游人数年均24万,外国游客仅有四五万人,再除去入境人数较多的俄、日、韩三国,来自国际友城的入境旅游者严重偏少。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在哈尔滨的36座国际友好城市中,双向交往活跃的城市不足一半,人员交流多为官方和相关业务人员,基于旅游目的的民间入境人数较少,未形成规模。

(二)旅游合作项目较少

近年来,哈尔滨有意识地加强与国际友城在旅游方面的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先后赴比利时、芬兰举办“中国—欧盟旅游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境外推介促销活动”,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休闲旅游展”,承办2018“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哈尔滨活动年,举办“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提升影响力,开发海外市场。但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与友城间的交流合作,多限于人文与经贸领域,多限于官方考察交流,旅游虽是经常被提及的选项,但实质性的旅游合作并未普遍展开。诸如旅游推介、联合营销、线路开发、企业合作、产业投资等方面,很少有重大合作项目。

(三)哈尔滨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完善

接待能力是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哈尔滨的旅游国际化水平不高,综合接待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缺乏针对外国游客的特色精品线路,涉外旅游接待设施不足,中英文资讯网站不完善,中英文旅游指引不普遍,部分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标准不高、不规范。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到哈尔滨旅游的国际吸引力。

五、加强哈尔滨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的建议

大幅扩大入境旅游规模,应该成为哈尔滨旅游工作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而加强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以36个友好城市为支点和重点,向所在地区和国家辐射,应该成为哈尔滨的入境旅游发展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首选项和突破口。

(一)抓住“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契机,开拓国际友好城市空间

1.保持友城数量的稳步增长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一帶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以填补布局空白为目标,以高质量互动合作为前提,争取每年增加1个或2个国际友城。要评估合作潜力,在经济发展势头好、政治稳定、人口较多的沿线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波兰等,选取重点城市,缔结友好关系,开展旅游合作。

2.实现国际友好资源的共享

紧紧抓住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新契机,推动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实现新突破。哈尔滨要承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做好沿边开放大文章,利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的地位优势,深度拓展与俄罗斯及日、韩等国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同时,加强哈尔滨市与黑龙江省外事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省地双方国际友好城市、友好省州资源的对接与共享机制,实现由点到面的资源扩展与互补,拓展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的思路和格局,实现国际友好城市资源的高质量利用。

(二)在国际友城设立“旅游推广中心”

在国际友好城市设立“旅游推广中心”,作为哈尔滨旅游的宣传和合作机构。主要职能为调研和宣传,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其旅游需求和对营销途径的偏好。主要负责宣传推介哈尔滨旅游资源和活动、考察调研友城旅游市场;为双方媒体和旅游企业的互访、考察、合作做联络筹备;建立与友城政府部门、媒体、旅游企业、知名团体及华商华侨协会、中国驻外使领馆等的紧密联系。初期,“旅游推广中心”可设立于重要旅游客源地如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友好城市。

(三)举办“友城旅游文化交流月”

哈尔滨与国际友城共同举办旅游文化交流月,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双方旅游互访规模。

1.“请进来”

全面邀请国际友城政府部门、媒体、旅游业界嘉宾,在哈尔滨举办“国际友城旅游文化交流月”,展示各个友城的文化特色和核心旅游项目,增进哈尔滨市民对友城的了解;同时,以“迷人哈夏”“国际冰雪节”为契机,广邀友城嘉宾,参加开幕仪式、文艺演出、旅游考察活动,直观感受和了解哈尔滨魅力和旅游特色。

2.“走出去”

有针对性地赴国际友城巡回举办“哈尔滨旅游文化交流月”,持续宣传哈尔滨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设计以国际友城为目的地的出境游产品,通过游客走出去形成直观效应,带动入境游。对于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可考虑与国际友城互办“旅游合作年”,推动全方位深度合作,发挥友城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待条件成熟时,哈尔滨可牵头组建“友城旅游联盟”,将其作为更大的文旅交流合作平台。

(四)打造国际化的旅游接待体系

1.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对标国际旅游城市,从交通、住宿、餐饮、景区、购物等要素入手,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接待优化升级。比如,增加星级饭店数量,扶植优质旅行社;完善中英文旅游资讯网络及查询渠道,完善主要涉外旅游场所中英文指引,增加配备外语导游;在国际交通方面,要适时增开哈尔滨至国际友城航线,探索开通“哈欧旅游专列”;完善落实机场72小时入境免签、境外旅客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政策,放宽签证,改革出入境管理制度,以便捷、规范、优质的旅游体验塑造国际旅游形象。

2.开发优质旅游产品

要针对境外游客的需求特点,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活体验,围绕哈尔滨六大元素,整合相关资源,开发品质优良、特色突出、体验良好的主题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哈尔滨入境游的必游景点、经典线路和知名品牌。

(五)开展精准化营销宣传

发展入境旅游与推动文化输出是相互促进、相互赋能的,要统筹旅游促销与文创产业、饮食文化、产品制造等的对外推广,进而形成城市形象对外推廣的综合体系[9]。

加强与当地媒体的宣传合作,尤其是数字媒体和社交网络,以“冰城夏都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为城市主品牌,结合六大文化元素,形成多样化的组合营销,突出宣传的广泛性、互动性、持续性。旅游宣传营销的重点应放在中学生、大学生、留学生和旅游业界,如开发多样化的暑期游学产品等,在年轻群体中树立哈尔滨的良好城市形象。

按照“分类施策、一城一策”的原则,策划精准营销方案。对于东南亚客源地,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欧洲地区,应重点推介文化类和体验类的主题旅游产品;对于俄罗斯,应重点宣传生态养生和购物等旅游产品。

(六)整合发挥平台作用

1.利用好节庆赛会平台

依托“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俄博览会”“国际冰球赛”“哈尔滨国际马拉松”“国际帆船赛”等节庆、赛会品牌,广邀友城旅游界和媒体界嘉宾来实地体验和宣传报道,主动加强旅游与赛会节庆的联动与融合,确保旅游营销在赛会各环节不缺席。

2.利用好旅游合作平台

利用“3+1”中俄跨境旅游联合体、世界城市冰雪旅游组织、中日韩友好城市大会、东北亚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进一步增进旅游交流合作。

3.利用好“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

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内设日本新潟馆、韩国富川馆、丹麦奥胡斯馆等28个展室,馆藏各友好城市赠品1048件,包括绘画、民族服饰、雕塑、邮票、钱币、民族乐器等10多类1。建议将其升级为哈尔滨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的重要窗口和载体,除常规的宣传、展览功能外,增设“友城商品免税店”和“友城旅游专区”,对友城的特色商品和旅游线路进行推介展销。

(七)探索建立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一方面,要制订入境旅游振兴计划,实现哈尔滨入境旅游新突破。哈尔滨要对标旅游发达城市,制订中长期入境旅游振兴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同时,要把旅游宣传营销作为必选项和重点项,积极参与友城的交流活动,适时组织考察交流团,赴友城开展旅游推介、项目招商等,推动实质性合作。此外,对发展入境旅游进行奖励,对海外展销活动进行补贴[10]。另一方面,要与友城旅游部门建立定期互访、客源互换、广告互换、信息通报、重大旅游活动互邀的机制,推动旅游业界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 赵晓霞,张意轩,杨旭.中国需要多少个国际化大都市? [J].人民文摘,2013(6).

[2] 孙启明,方和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9(3):63-70.

[3] 张晶晶.中国与中东欧国际友好城市间推进旅游合作发展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5(8):87-90.

[4] 王亚辉,全华,尹玉芳.国际友城的入境游效应——来自中国38个客源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7(3):146-161.

[5] 蒋依依.以国家形象与旅游形象有机融合促进入境旅游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2018(11):9-11.

[6] 孙梦阳,尹进文,徐菊凤.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研究——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2):286-291.

[7] 马耀峰,高杨.新时代我国入境旅游政策协调与路径优化的审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0-35.

[8] 薛连举.哈尔滨人口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64-65.

[9] 汤治.日本入境旅游高速发展的经验及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9-07-09(3).

[10] 鞠实.鼓励发展入境旅游时不我待[N].中国旅游报,2018-10-29(3).

[责任编辑:李 妍]

作者:崔伦强

国际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颜文华(1977-),男,湖南攸县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教育等。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12400440054)、河南省科技发展项目(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低碳化转型研究)的资助。

【摘要】包容性增长理念是一种富民、福民、全面公平、全民公平理念,也是一种全球和谐、全面和谐理念,其本质要求是“机会均等、和谐共享”。包容性增长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揭示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要走全面、公平、和谐转型升级之路,最终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从而使我国旅游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幸福提升型产业。根据这一启示,从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转型升级路径。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转型升级;旅游业;幸福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这一概念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际场合多次倡导“包容性增长”, 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积极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诉求,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在学术界,蔡荣鑫、张梦涛、汪海霞等不少学者也开始对此展开研究[1-3]。但运用这一概念研究旅游业,目前公开发表的仅有王京传,李天元撰写的一篇学术论文[4],可以说“包容性增长”在旅游学术界还是一个新课题,但融合这一理念来研究旅游问题必将会成为旅游理论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视角。笔者首次运用这一新理念对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进行新的探讨,希望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理论上努力实现一些新突破,在实践上也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河南和全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包容性增长。

一、包容性增长内涵的阐述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新概念,就其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笔者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两个方面来阐述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1. 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

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由此可以看出包容性增长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强调经济成果的分享;不只是某些国家、某些地区、某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球富裕、全民富裕,具体到我国而言就是要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不只是经济社会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包容性增长理念是一种富民、福民理念,也是一种全球和谐、全面和谐理念。

2. 包容性增长的本质要求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包容性增长在产业发展上是要求各行各业实现和谐、包容性的发展。蔡荣鑫认为“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核心要义正是要消除贫困者权利的贫困和所面临的社会排斥,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群体均能参与经济增长、为之做出贡献、并由此合理分享增长的成果[6]。因此包容性增长的本质要求是“机会均等、和谐共享”。即整个社会应该是一个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公平社会、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拥有更公平、均衡的发展机会。在此,包容性增长理念也是一种全面公平、全民公平理念。

综上所述,包容性增长理念是一种富民、福民理念,也是一种全球和谐、全面和谐理念,还是一种全面公平、全民公平理念。包容性增长的本质要求是“机会均等、和谐共享”。

二、包容性增长理念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但究竟朝什么方向转型、如何升级,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所强调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姚小云等人运用生命周期理论、陈雪钧运用价值链理论、郑四渭等人运用产业融合理论来探索旅游业转型升级策略[7-9],但这些成果都是侧重于某一要素的转型升级,还是显得不够系统,针对性或其适应性也不够强。列宁曾说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包容性增长概念与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有异曲同工之妙”[10],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我国旅游行业来说,包容性增长理念特别适合用来探讨转型升级中的诸多问题,对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揭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要实施全面转型升级、公平转型升级与和谐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从而使我国旅游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幸福提升型产业。

第一,旅游业转型升级要走全面转型升级之路。包容性增长所强调的不是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而是全方面、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对旅游业转型升级有了重要启示,指明了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供需双方及所涉及的各要素的全面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不是某方面,如旅游供给方的转型升级,也不是某一要素的转型升级,如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转型升级,而是全方面、全要素的转型升级,即既包括旅游业内供给方各要素、也包括旅游需求方,还包括为旅游供需方提供动力、保障与服务的各方要素;既包括旅游业内各要素,还包括旅游相关产业及与其他产业结构等要素在内的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概念的提出将会极大的拓宽转型升级内容、思路与渠道。

第二,旅游业转型升级要走公平转型升级之路。包容性增长强调机会均等,公平增长,不是牺牲一部分地区换来其他地区的增长。这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也有着重要启示,即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注重机会均等,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群体或个体都有公平、均衡的发展机会,走公平转型升级之路,体现转型升级所强调的合理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论穷人与富人、不论男人与女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旅游。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注重占少数的富人阶层的旅游产品开发,也要注重针对普通大众,甚至是贫困人民、残疾人群等特殊人群的旅游产品开发。对于旅游城市或地区而言,就是各个城市或地区都有公平、均衡的旅游发展机会,享有公平均等的发展政策。

第三,旅游业转型升级要走和谐转型升级之路。和谐转型升级是指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注重和谐共享,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群体之间要和谐共处,而且旅游业发展成果要共享,体现转型升级所强调的高级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即成为幸福导向型更强的产业。具体来说,各类旅游者都能获得满足,享受旅游的快乐。各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能够互相支持、互惠互利。各旅游企业之间能够公平竞争,各旅游利益相关者都能公平分享旅游成果。各类旅游从业人员都能和谐相处并得到应有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另外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旅游业转型升级核心目标是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富民福民式的增长,是追求全球和谐、全面和谐、全民公平、全面公平式的增长。旅游业转型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公平与和谐转型升级的方式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促使旅游业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幸福提升型产业。以包容性增长程度作为衡量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将比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等指标更科学、更系统、更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真实面貌。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地居民与游客发生冲突、旅游效益不够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促使旅游业走包容性增长之路。可以说旅游业实现包容性增长既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根本目标,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旅游业应朝全面化、公平化和和谐化方向转型升级,走全面转型升级之路、公平转型升级之路、和谐转型升级之路。也就是说旅游业内各要素与旅游业外相关要素都需要转型升级,转型升级过程中都能机会均等、公平发展,转型过程中都能各取所需,和谐共享发展成果。随着全面化、公平化、和谐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包容性增长水平也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一理想目标。基于这些启发,笔者提出了以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1.增强旅游福民功能,推动旅游市场的幸福转向

《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实际上非常明确的否定了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单一功利化旅游发展导向[11],也就是说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功能,即富民,还应强调福民功能,发展“福民旅游”,使旅游业成为幸福导向型产业。本文所指“福民旅游” 是要求旅游应逐渐成为一种国民福利,让更广大的群众能够更加幸福的参与到旅游队伍中,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和制度优越性,也体现旅游业的幸福导向性。“福民旅游”突出强调两个特点:公平和幸福。公平也就是旅游转型升级应注重让更多的人参与旅游,旅游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实现市场总量与市场结构两个方面不断优化。这既包括学者们所强调的三大市场结构合理,还包括旅游客源渠道更加多样,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了解旅游、参与到旅游队伍中来,实现由部分人旅游到最多数人旅游转型升级,从而做到人人都想旅游、人人都能旅游。具体来说,就是不论穷人与富人、不论男人与女人,不论正常人群还是特殊人群(如残疾人)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旅游,正如谢赞才所说“旅游权利是与工作权、休息权一样的‘天赋’人权”[12]。幸福也就是旅游转型升级应注重让旅游真正成为一种快乐幸福的活动,即旅游是能真正提升旅游者幸福感的活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一方面自身旅游行为更加文明,另一方面所获得的旅游体验更加充实愉悦,市场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不断提高。因此,增强旅游福民功能,推动旅游市场的幸福转向,可以实现旅游客源更趋多元、旅游行为更趋文明、旅游体验更趋幸福。戴斌认为“平等是当代旅游发展的价值根基,国情和旅情决定了我国旅游发展基调必须是平民旅游,为了更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便利出游、有尊严的出游,为了他们能从旅游活动和旅游业中获得更大的福祉而发展。”[13]这一看法也认证了本文观点。综上旅游转型升级应让旅游不再成为部分人的权力,应让旅游不再是抱怨之旅或遗憾之旅。

2. 突出发展“创意旅游”,推动旅游产品从资源依赖向创意发展转向

“创意旅游”就是以创意为开发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创意基点,充分整合旅游资源,从整体上对旅游产品的产品形式(如观光形式、娱乐方式、度假方式等)、产品功能(如观光、度假等传统功能和理财、交友等特种功能[14])、产品内涵(如休闲性、文化性、教育性、纪念性等)等进行大创意和整体规划与开发,推出有特色主题、有特色活动内容的形式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地方文脉和旅游形象的创意旅游景区、创意旅游商品、创意旅游娱乐、创意旅游活动、创意旅游线路、创意旅游业态等创意旅游产品或新业态。旅游业要真正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的活动,旅游产品就必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通过创意开发和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百姓的生产与生活就能像历史典故、文化名人一样成为旅游产品,村庄、果园、工厂、城镇等就能像历史遗迹、自然风景区一样成为旅游地。“创意旅游”是国际旅游大势所趋也是旅游市场的客观需要,唯有创意,才能改变过于依赖资源的旅游发展方式,形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产品类型。

“创意旅游”强调旅游业转型升级应注重三个方面:第一,以新视野看待旅游产品类型和结构,推动旅游产品体系更高级、更健全;第二,以新视野看待旅游产品范围,推动适宜旅游地区更多、更能互动发展;第三,以新视野看待旅游产品开发方式,推动旅游产品融合开发、品牌发展。第一个方面,是强调旅游产品品种丰富、结构优化,走全面转型升级之路。总体上来说,旅游产品应多元化、复合型和特色化,同时产品层次清晰,既有一定比重的拳头产品、形象产品和特色产品,也有较为普遍的一般产品、辅助产品、大众产品;各类型产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实质上是突出旅游发展的全面性。第二个方面是强调到处都有旅游产品、到处都适宜旅游,各地旅游能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走公平转型升级之路。总体上来说,应该由部分地区适宜旅游到最广大地区适宜旅游转型升级,强调旅游发展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实现各地区不但宜居,而且宜游。我国发展旅游业不应只是在旅游优势区,如大中城市、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等,应该实行分类管理,强调各地区旅游产业协作发展、互为补充,促进各城市、乡镇、村庄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旅游内涵建设,成为宜游之地。这实质上是突出旅游发展的公平性。第三个方面强调各行各业都应以创意手法融入旅游开发,各类产品都应以创意手段塑造成旅游品牌,走和谐转型升级之路。融合开发就是进行产品创意时,要打破产业界限、文化界限和地区界限,以旅游产业自身运行规律为依据,而不以产业和地区所约束,大胆进行融合,推出跨地区、跨产业、跨文化的新型旅游集聚区、旅游景区、旅游商品、旅游演艺和各类生活消费型旅游产品和生产消费型旅游产品。在新型农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中注重三大产业有机融合、注重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统筹城乡发展不但可以为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渠道,极大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而且也为三化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这实质上是体现旅游发展的和谐性。

3. 重塑旅游企业运营模式,推动旅游企业更具活力

旅游企业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旅游强国的实现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的“散、弱、小、差”状况。通过运营模式的重塑和核心企业的扶持,打造一群富有极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国内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等各层次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活力的大型旅游集团,并通过这些旅游集团带动其他各类旅游企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大企业)有大的发展、小(中小企业)有小的出路,都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从整体上推动旅游企业竞争力更趋强大,发展机会更趋公平,社会担当也更大。

运营模式直接关系到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旅游企业应积极探索并不断调整适合自身的运营模式。例如或是提供较为综合的旅游服务、走强而全发展模式;或是提供较为专一的旅游服务、走专而精发展模式;或是提供较为尖端智慧的旅游服务、走科技智慧领先发展模式;或是提供较为新颖的旅游服务、走产品新潮发展模式等等。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各类企业找到最适合自身持续发展的运营方式,从而在各旅游企业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扶持核心企业主要指扶持三类企业:一是那些资金技术投入较大、经济回报见效较慢,却影响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基础服务或公共服务型企业;二是那些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实力的龙头旅游企业;三是那些具有较强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小型旅游企业。扶持这些核心企业对于壮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4. 拓宽旅游服务功能,推动旅游产业链更有辐射力

越是发达的旅游业,其服务功能更广阔,产业链辐射能力也更强。拓宽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产业链辐射力具体措施可以通过拓展泛旅产业和打造全链旅游,推动旅游产业服务对象趋于健全,旅游产业地位趋于合理,旅游产业融合趋于和谐。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能够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主体需求和金融、通讯、教育、信息等旅游辅助需求在内的各类需求,做到旅游服务尽善尽美;也能满足不同旅游生产者或服务者包括规划设计、营销推广、教育培训、产品生产、物资托运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到旅游服务尽善尽美,还能满足服务社会、带动调整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

打造全链旅游是指旅游产业链的垂直发展,强调旅游产业链自身的完善。是依据旅游生产、旅游销售、旅游消费、旅游分配整个旅游流程去开发并完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旅游服务,形成一环扣一环像链条一样的全链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产业链自身的完善包括两种形式的完善,一种是相互独立的旅游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产业链(即企业外链)的完善,另一种是旅游集团公司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即企业内链)的完善。旅游企业外链的完善需要包括各地政府在内的利益各方要从构建全链旅游的角度作好整体规划,敢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区域旅游发展协同效应,健全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和磋商机制,建立比较完整的跨区域旅游产业链,提升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企业内链的完善需要从构建核心龙头企业的角度做好战略规划,重在集团实力和集团区域辐射力的提升,要在适度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搞好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出要素完整、相互带动的旅游产业链。

拓展泛旅产业是指旅游产业链的横向或环行发展,强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通过开发并完善为全链旅游产业体系提供服务或支撑的旅游相关产业体系或旅游辅助产业体系而实现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建立大旅游产业体系。

5. 强化人才兴旅战略,推动旅游人才的专业化转向

人才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障。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强调专业化。在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旅游行业运营、旅游行业监管等整个旅游产业领域内提供旅游专业人士的比重,实施更为专业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提供更为专业的符合国际标准、尊重个性需求的旅游服务,从而既能推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国际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又能推动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提升、结构合理和整体幸福感增强。旅游人才的专业化转向强调旅游业转型升级注重让专业人才管理旅游发展、让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幸福感。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积累型员工成为各级管理岗位的主体和新入行员工成为各类服务岗位的主体,而专业人才则在各级管理岗位和技术性较强服务岗位占的比重很少。因此让专业人才管理旅游发展、发挥专业优势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才能更高、旅游人才结构才能更趋合理、旅游从业人员才能更趋幸福。

6. 重视智慧旅游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向智慧化转变

旅游产业技术的转型升级也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其转型升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在旅游产业体系中的运用和渗透更为合理,能完全满足旅游产业体系的高效运营;二是智慧型旅游企业或产品所占比重更为合理,能充分带动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基于此,笔者认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应高度重视“智慧旅游”建设,通过全面技术革新和智慧旅游创建等措施,推动旅游产业技术更先进,旅游产业技术含量更高,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智慧化转向。智慧旅游是指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旅游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整个旅游产业运营领域,通过强调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7. 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旅游产业环境更具魅力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更为舒适的旅游产业环境、更为浓厚的旅游氛围、更为突出的旅游形象和更为卓越的行业管理。唯有进一步优化行业管理,改善产业环境,才能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的强有力的环境驱动力。具体措施有:一方面要突出旅游行业管理的服务性质,从管理旅游到服务旅游转型升级,为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旅游形象的塑造、旅游市场的培育、旅游投资的引导、旅游运营环境的治理和旅游企业的协调发展等提供公共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服务意识和旅游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施畅通旅游、平安旅游、诚信旅游、文明旅游等措施,创造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包括相匹配的经济基础、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突出的旅游形象、完备的旅游保障、适宜的旅游环境等,从而打造一个适宜进行旅游消费、适宜进行旅游投资、适宜进行旅游就业的美好环境。

四、结论

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持续工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旅游业成为幸福导向型更强的产业,即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幸福提升型产业。包容性增长理念启示旅游业转型升级应走全面、公平、和谐转型升级之路,最终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基于这一启发,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增强旅游福民功能、突出发展“创意旅游”、重塑企业运营模式、拓宽旅游服务功能、强化人才兴旅战略、重视智慧旅游建设、加强行业管理等转型战略推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链、旅游人才、旅游产业技术、旅游产业环境等的全面、公平、和谐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 (1):102-104.

[2] 张梦涛.“包容性增长”: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取向[J].理论探索,2011,(1):9-12.

[3][10] 汪海霞.“包容性增长”的语义及其运行机理分析[J].求实,2011,(4):38-40.

[4] 王京传,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内涵、实现机制和政策建议[J].旅游科学,2011,(5):10-22.

[5] 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2010-9-17.

[6] 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 (1):102-104.

[7] 姚小云,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武陵源旅游产业升级战略选择[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3):37-40.

[8] 陈雪钧.价值链视角下的山东省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价格月刊,2009,390(11):49-52.

[9] 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343(11):37-40.

[11]王德刚坚持平民平等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社会公平[J].旅游发展研究,2012,(1):6-10.

[12] 谢赞才.旅游发展需要伦理关怀[J].旅游学刊,2010,25(3): 10-11.

[13] 戴斌.平等是旅游发展的价值根基[N].人民日报,2012-9-27,第42期.

[14] 颜文华. 产业融合背景下理财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江苏商论,2012,327(1): 129-131.

作者:颜文华

上一篇:交通局安全教育演讲稿下一篇:县委办综合科长竞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