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由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逐渐加深及其理论在教育界的使用,使一般的“疾病模型”下的心理学形态出现了变化。在特殊教育里,应用“优势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共同结合,有助于学生构建“心理优势”,大大提升其自尊和自信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加强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扩展与建构理论等知识被逐渐应用于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持久的“心理优势”,提高他们的认知感受和“积极率”,以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特殊教育 扩展建构理论 建构路径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情绪,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促使人类卓越才能的发挥。积极心理学自产生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它主要强调加强人类积极品质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心理学研究形态中的“疾病模型”,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特殊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将积极心理学中的扩展与建构理论和优势理论等研究成果灵活地运用到特殊教育中,不仅能够激发特殊儿童的自身潜能,还能完善他们的人格和美德,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优势理论和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是积极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每个学生自身都具有潜在的性格优势和智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性格优势的充分发挥。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殊的优势条件和优势性格,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实施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中的优势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情绪和自信水平,让学生在教育学习中逐渐完善自身能力,激发他们自身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的应用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少人们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让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内心的放松与平和。当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产生消极的情绪时,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消极的情绪,使人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恶劣环境,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扩展性和建构性是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的两个基本功能。积极情绪的扩展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在消极情绪的产生后,通过对特定行为的扩展来使人们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行动范围。在积极情绪扩展功能基础上的进行叠加实现的建构功能可以帮助每个个体建构更持久的身体、心理、智力和各种社会资源。

二、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一般为身体或心理上有残缺的人群,这些人由于自身生理上的原因或家庭、社会的影响,使得他们比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不适当的行为或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多表现在孤独、恐怖、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等心理问题,受这些消极的情绪影响也会使得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把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中,就会预防或减弱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带去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身心免疫力。

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特殊教育中运用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不仅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积极情绪在学生心理上的重复和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改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积极情绪资源,引导并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真诚的积极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建构路径

在特殊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就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心理或消极情绪进行积极情绪的干预,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的积极情绪。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一些简单且效果好的心理疗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提高。

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有效建构路径还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特殊教育学校中已经存在或积累的病理心理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科学地应用于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地情绪来有效地平复不健康的消极情绪,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理论成果的有效运用对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学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目前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其理论成果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科学运用,让积极心理学理念和理论研究成果真正成为特殊教育教学的补充,促进特殊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雅芳,刘翔平.论积极心理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求索.2013(05).

[2]梁瑛楠,赵浩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0).

[3]陈雄珍.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南方论刊.2009(01).

作者:赵锡军

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由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逐渐加深及其理论在教育界的使用,使一般的“疾病模型”下的心理学形态出现了变化。在特殊教育里,应用“优势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共同结合,有助于学生构建“心理优势”,大大提升其自尊和自信水平。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心态的扩展一建构观念用在实际的教学与平常生活中,可以更改以前的认知行为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率”并构建持久的发展资源,因此积极的心理学观念融进特殊教育学校现存的心理咨询资源里面,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更快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疾病模型

积极心理学强调“建设人类的积极品质”,它的研究领域涉及三个方面:主观水平,包括对过去的幸福体验和满足、对现在的流畅体验和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个体水平,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与被爱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勇气、坚持、宽恕、创造性、审美能力、天分和智慧等;群体水平,包括公民的美德、责任感、利他品质、文明、现代化、容忍力以及职业道德。

一、优势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和Peterson早期的重要研究之一即是关于积极的个人品质研究,其中将个体的性格优势与人类的美德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为价值的分类体系,分为六大类,共24个美德和优势,具体阐述了人类积极的性格品质,并为促进人类的幸福和欣欣向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Seligman和同事关于美德和优势体系的提出,让教育者认识到,每个人的优势不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此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疾病分类,改变了教育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问题和症状的局面。与优势理论提示人们注重性格的全面发展相似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每一类智力系统均为一个孤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能够互相影响,出现外显的智力行为。个体身上存在的智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每种智能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际的特殊教育过程中,除了用VIA来测量之外,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学生本身的优势和潜在智能,并将发掘优势的方法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变通、应用。

参考优势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提示特殊教育者,并不存在所谓的“特殊儿童”,每个儿童都是具有潜在特殊性格优势和智能的个体存在。我们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运用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势性格和智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特殊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改变单一的以学业水平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从社交能力、音乐能力、自知能力等多方面对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评判,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以帮助特殊儿童实现全面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创造自己的价值。

二、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与儿童发展关系

24种优势体系与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被理解为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在最具影响的两大成就。与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能够提供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使个体更少地聚焦于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放松;尤其是在面对消极的环境时,积极情绪不仅仅作为消极情绪的补充,更是应对这些恶劣环境的主动的积极成分。积极情绪最主要的功能为它的扩展性和建构性。实验证明,与消极情绪窄化个体的思维一行动范畴从而产生特定的行为不同,扩展功能有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以拓展个体当时的注意与思维一行动范畴,使个体在特定行为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宽的思考和行动范围;在时间维度上,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产生长远的眼光,从而为满足未来的需要做好准备;在人际交往维度上,积极情绪的扩展也包括传递功能,继而提高对他人的信任感,促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积极情绪的建构可以在扩展的前提下叠加实现,给个体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收益,它能够帮助个体建立长久的身体、心理与社会资源。

我国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中,因生理、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特殊教育的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适当的行为问题,一般存在着人际关系较差、焦虑、恐怖等问题,孤独倾向严重,缺乏归属感。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特殊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积极情绪除了让个体感觉良好以外,也可以预防和缓解由于消极情绪而产生的问题,提高个体的创造性、对新经验和接纳批评的开放度,使个体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建立更加健康的身心状态。以拓展建构理论为基础,Garland提出习得自我生成的积极情绪会让情绪障碍患者受益,他认为情绪是自我保持的紧急系统,其中,认知、行为、躯体存在相互影响机制。而积极情绪作为一种外界资源,可以干扰情绪障碍患者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和负性评价,避免消极倾向的形成;形成正念状态和自我维持的积极性,扩展个体注意的范围,促进积极再评价的产生,从而对压力进行新的评价,催生积极情绪,进入促使个体的欣欣向荣的“向上”旋梯。

在特殊教育期间,教育者与学生本身应该注意积极情绪的培养,瞬时的积极情绪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和重复体验来扩展思维,增加学生的创造力,改善人际交往,带来良性的循环,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情绪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系统,消极情绪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如给人们提供自我保护、提醒个体注意身体健康状况等,因此积极情绪并不是越多越好。实验证明,当积极率也就是个体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率高于3:1时,个体才有充足的积极情绪来培养人类的“欣欣向荣”;但当积极率大于11:1时,则表示个体的生活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终导致个体盲目乐观、脱离

作者:王晓莹

积极心理学特殊教育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探索

【摘要】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起步摸索阶段。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它主张研究的侧重点应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掘个体自身的潜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融入到残疾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之中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之中,明确规定了残疾人在政治、教育、择业上与正常人享有同样的权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起步,至今已走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已经覆盖了盲、聋和肢残三类学生,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超过10余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残疾人的教育事业越发重视,做好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之中,残疾大学生仍然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上的原因,面临着比正常学生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起“自尊 自立 自强 自信”的精神,让残疾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广大从事残疾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在面对各种类型以及不同残疾等级的学生,如何将残疾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使残疾大学生真正做到身残志坚、成长成才,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观点引入残疾大学生辅导员工作之中,试图为残疾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探索出新的途径。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关于研究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因素对人类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不同于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思潮,即立足于“消极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积极心理品质,重视人类的潜能的发挥,突出人类所固有的积极心理资源,提倡用更开放的眼光与欣赏的态度去关注一个人的正面力量,把促进人类的健康成长、培养积极情绪,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学科使命。虽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正常人群体,但是其理念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残疾大学生正视其自身缺陷,关注个人的积极品质,激发其潜能,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压力之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残疾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启示

1.肯定主体地位,挖掘自身优势

辅导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要有为残疾学生服务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充分肯定了人本主义理论,其所追求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类的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快乐成长,尤其是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作为辅导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自立自强能力的提升,这不光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所在,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对于残疾学生健康成长的题中之义。

残疾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一部分,帮助残疾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提高生活满意度,挖掘到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他们的正常生活以及未来成长都有很大的裨益。残疾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原因,比普通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1]。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的是我们身上的“正能量”,残疾大学生不光存在着上述心理问题,还有很多积极的心理品质等待着我们挖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我们应该创设一些平台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举办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鼓励残疾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潜能。

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下简称辽特师专),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的迎新文艺汇演、校园好声音等活动,残疾大学生积极参与,在歌曲、小品、乐器演奏等节目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每次都能赢得满堂喝彩。除此之外,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也鼓励残疾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各项比赛,2014年由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辽宁省残联联合举办的第七届辽宁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辽特师专的8名残疾学生参赛,并且获得保健按摩项目一等奖;木雕项目一等奖、二等奖、剪纸项目二等奖。这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残疾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调动残疾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辅导员也注重对残疾学生自身优点的挖掘、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重视特殊群体,培养积极品质

残疾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严峻,由于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致使部分残疾学生没有办法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来到学校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无法正视现实,自卑心理严重、焦虑抑郁、感恩缺失等[2],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心理优势,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内完成相关的工作,会产生心流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个体自身的积极心理力量得到了提升,那么相应的消极心理体验也就会得到抑制。作为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我们要善于发现每名学生身上所隐藏的闪光点,对其加以引导,使之形成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好地去对应对生活。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者,应该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解决,在解决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残疾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缺乏自信、敏感、偏执,但其也有着正常学生无法超越的优点比如听力障碍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视力障碍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肢体障碍的学生做事认真,注重规则。作为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发现并挖掘学生的这类积极能量,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积极能量,逐渐积累个人的优势心理因素,从而实现其本体的价值平衡[3]。这样学生就会增强个人的自信心,更从容的面对生活,缓和紧张的人际关系,考虑问题不从自身的负面情绪出发,更加全面正面的进行事件归因,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辽特师专为残疾大学生在学校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日常活动为听障学生配备专门的手语翻译、为视障学生准备助视器等设备、为肢体障碍学生准备电动轮椅等。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鼓励残疾大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在寝室文化的评比建设上,听力障碍的学生因其动手能力强,对整洁程度要求较高,在校的听障生大多学习艺术设计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总能在评比上获得好成绩;在各类演讲比赛之中,视体障碍的学生因其表达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都能獲得好成绩。

3.运用“体验式”教育,主动探索自我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的主观体验,认为这种主观体验是形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环节。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更多的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个体所存在的“问题”之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会处理生活与学习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然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靠知识灌输的方法外化形成的,而是个体自主进行内化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需求和实际转化,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标准只不过是表面的知识符号[3]。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

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诸多不便,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依赖性强。在辅导员与学生们的日常接触过程当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事情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感知都较普通大学生低,经常给自己一些负面的强化,思想观念消极。我们鼓励残疾大学生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工作活动,亲身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悟。

辽特师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积极探索新的途径,鼓励辅导员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50%以上辅导员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采用积极的劝告、建议,以及积极的自我暗示,让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逐步发生改变,辅导员定期对班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在群体之中说出自己的感受,注重朋辈团体之间的互助作用,开拓途径让残疾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

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每一位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管理工作,更要求辅导员们要比其他教师更具有耐心、恒心、责任心与爱心。同时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之中还要不断的调整工作方法,总结工作经验,让残疾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彻到残疾大学生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之中,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值得广大辅导员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之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丽,李新征,王壮生,张玉梅.残疾大学生163名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学校卫生[J].2010, 31(5): 608-609.

[2]辛宪军.大学资助视域下困难学生的发展路径探索———以肢体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发展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155-156.

[3] 张东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7,01(037):155-156.

作者:谷嫔嫔

上一篇:教师党员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语言文字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