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分析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民办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着差距。本文分析了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然后对专业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发展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分析论文 篇1: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状况的分析思考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都关心的话题,同样也值得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本文主要对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畢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并且提出几点相对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0.概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覆盖面比较广泛的专业。本专业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学四个学科。信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实际上,信管专业定位于着重培养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企业及社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人才紧缺,用人单位人才匮乏,而另一方面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学生就业满意度低。针对如此现状,本文对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展开了研究。

1.当前的就业形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招聘市场需求量排前六位的职位是IT、销售、生产运营、市场公关、行政人事、物流贸易。总的来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各大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剧增等各方面的原因,所有的毕业生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各个专业的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信管专业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教育部也做了一定的工作来改善这种严峻的局面,教育部于2012年11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据近年来累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统计,每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呈百万人数递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2.1社会方面

2.1.1对信管专业定位不明,认识不清

每年都会有来自各类院校的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求职,但是社会上本专业的就业渠道历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各大企业、事业单位、机构等对信管专业认识不清,有的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有的甚至从不知道该专业或者完全不清楚该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开设以来就成为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专业,首先是它的专业名字有拼凑痕迹,多数考生不知道该专业是学什么、干什么的;其次是高等学校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这从该专业所在学院的属性可以看出,有的高校放在了计算机学院,办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有的放在了管理学院或信息学院,办成了所谓的管理与计算机复合型专业或干脆成计算机图书情报专业,当然这样的结果多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也难怪社会各界对它的认识不明确。

2.1.2待就业的“招”“聘”双方信息对接滞后

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就业市场管理不规范,使得很多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渠道狭窄,选择少,就业环境相当不宽松,征服的相关制约机制不健全;对就业市场监督不完善,使得毕业生就业后权利得不到保障,导致就业后再失业的几率剧增;就业信息传递不通畅,就业滞后,导致很多待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2.2学校方面

2.2.1学校教育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如果不积极的争取与时俱进,将会落后于社会潮流。学校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社会在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体制也在改变,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在变,如果学校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保持一尘不变,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何能够适应当下快速发展变化的复杂的就业形势。

2.2.2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缺乏足够的重视

教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实践活动的不重视,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面临实际的专业技术的问题时束手无策,加之很多学校受到实践场地和实践所需专业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很多毕业生不能胜任实际的工作。

2.3个人方面

2.3.1专业知识不牢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学的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管理学四个学科。课程多,内容广而复杂,要学好这些学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很多信管专业的同学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不牢,往往造成经济学知识不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学知识不如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样的尴尬局面。

2.3.2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现在很多大学生一直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想为孩子提前安排好,但是当这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一旦遇上什么问题,心里承受能力就比较差。另外,现在很多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和期望都偏高,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甚至一味的追求高待遇、高薪酬,这对大学生找工作是很不利的。总之,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盲目乐观,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3.解决对策

3.1社会方面

加强社会对信管专业的认识程度,加强信管专业在各方面的宣传力度,让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认识加深;同时完善就业机制,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的管理,创造相对宽松的就业环境,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从而保障毕业生的权利,降低失业率。

3.2学校方面

3.2.1满足时代的需求

首先,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知识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人才的培养计划。学校应该要多多组织和策划实践的机会,这样能让在校大学生多多参与到实践中去,培养一定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

3.2.2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至关重要。大多数毕业生都盯着是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大量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区域竞争激烈化;学习要加强就业指导给予正确的引导。

3.3个人方面

(1)在学习理论知识,打牢基础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应该把握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从而增强自我的责任心、沟通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多争取出去实习的机会,到社会中去历练自己。

(2)转变的就业观念。一是学生要积极就业。二是找到工作以后不能只是在岗维持,要为单位创造出更好的局面和工作业绩,要让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念头,要树立起找到工作仅仅是开始的工作意识。 [科]

【参考文献】

[1]雷小龙.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3.

[2]丁丽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择业障碍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1.5.

作者:郭蓉

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分析论文 篇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能力的分析

摘要:民办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着差距。本文分析了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然后对专业发展给予了一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民办院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就业能力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更是才刚刚起步,有着关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专业人才的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大,但是目前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专业学生具有超群的职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1、分析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依据。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信管专业培养两方面的人才:一是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而作为民办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见图1调查问卷题目之一。

图1 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问卷

2001年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涉及6大职业功能模块, 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运作。这6个功能模块同样可以概括为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

2、能力结构

不同层次的信息人才要求具备不同的能力, 基于上述讨论, 对信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所谓信息管理, 就是人类为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信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 以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等活动为特征; 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以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据此, 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调研能力,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企业内外信息化需求, 企业内信息化的建设条件进行调研, 并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报告;信息采集能力, 能够设计信息采集内容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 设计信息采集方式, 并有效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将信息采集的内容合理分类, 进行信息筛选、综合、排序, 设计信息传输、存储方式; 信息利用能力, 至少掌握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表格、图形等易于交流的方式呈现。

然后分析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5个阶段。因此, 该方面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至少熟悉一个相关主流应用系统的构成模块, 了解应用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能够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 编写系统分析设计报告。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主流开发环境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编制和测试工作。项目管理能力, 理解业务需求、制订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风险、进行项目的正确评价等。

3、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

(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

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

(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

(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4、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

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

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

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2011(3)

[2]周志丹,谢敏.基于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2006(3)

[3]李成标,王国清.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作者:黄磊 龚丹 孙海龙

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分析论文 篇3: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 针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山东建筑大学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地方性高校的特点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应该从地方性高校特点出发,适应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备受重视。随着“数字国土”工程建设和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国家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全国高校纷纷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截至目前,已经有80多所高校设置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所院校与国外开展合作办学,因此该专业面临激烈竞争[1]。虽然土地管理学界都承认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2],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专业研究内容侧重点和专业形式一直都随着时代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东北农学院土地规划专业的设立,到1981年华中农业大学率先恢复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与利用2个专业,再到1998年调整后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充分体现出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山东建筑大学的新建专业,目前只有3届共446名毕业生。如何在综合分析毕业生去向的基础上,结合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是专业建设与改革面临的重要议题。

1 专业建设背景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高校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和世界多数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总体来说,高等教育类型分化突出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入学学生表现为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急剧分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个人素质都从原来的区别不大到如今的相去甚远。二是院校之间的分化明显。这一方面体现在教育类型的细化,从研究型到教学型,从学术型教育到职业教育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就是院校资源分配的差异,部委所属重点院校在教学资源、资金支持、学科影响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作为竞争中的弱势一方,地方性院校处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利地位,在分化中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特别是211、985国家重点院校发展政策,更加剧了这种分化。

由于办学时间短、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教学资源有限,地方性高校一般在学科竞争力方面处于先天不足的境地;其次,由于地方性高校基础较薄弱,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主,研究生培养数量较少,学科的影响力和上升空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提升;再者,对与科研和学科水平对应的人员、财力等方面的扶持比较有限。而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加强,招生和就业的市场化竞争都对地方性高校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再者,由于地方性院校受生源素质和服务地域的限制,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广东省教育厅2007年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就业情况与地方院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 专业建设的实践

山东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并在2007、2010、2015年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进行了3次修订。修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按照本科教学评估要求调整总学时及不同课程的比例、培养方案,结合相关的毕业生情况分析,主要确定了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2个方向。

2.1 毕业生就业去向

根据对以往3届毕业生跟踪锁定就业登记信息,借鉴朱雪欣等[5]的分类方式,把该专业毕业生去向分为5个类型(表1):考研升学、政府部门、房地产相关(指土地与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估价等)、土地相关(指土地规划、整理、测量等)、其他(从事工作与土地管理相关性不大或不相关、待业等)。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去向的分析可以看出,考研升学、房地产相关、土地相关是3个主要去向,合计占总数的80.7%,其中以房地产方向最多。

2.2 毕业生就业分析

作为新建专业,鉴于学科背景特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前面几届学生的毕业去向有一定的探索性,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

首先,每年该专业的考研报名率比较高,一般在40%~50%,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考研升学率不是很平稳。有少数学生是毕业后选择待业复习,第2年重新考取研究生。报考专业方向中,土地方向占大多数,少数学生选择了地理信息和工程管理方向,2个方向合计不超过考研总数的50%。总体而言,虽然到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不高,但在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的竞争程度超过考研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最能体现问题的是房地产和土地方向的就业比较。该专业从事土地方向工作的毕业生以2009、2010年为主,原因是当时全国土地第2次普查和山东省各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全面展开,多数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调查技术服务的企业急于扩充人员队伍,引起就业增加。即使这样,土地技术服务方向的就业比例仍然比房地产方向少。当然,房地产方向的就业增加和房地产行业持续升温的大环境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从事土地一级开发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照广东工业大学5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情况,该校到房地产开发、策划、经营、管理、中介、物业管理等部门就业的人数与到国土管理及相关部门就业的人数之比在3∶1~4∶1[6]。虽然时间有差距,但是反映的问题性质是类似的。

就就业的层次而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的层次仍然偏低,基本没有学生到金融、证券、保险业、IT产业等行业就业,相比而言,广东工业大学的较高层次就业比例达14%左右[7]。根据对浙江大学等重点院校的调研走访情况,重点大学该专业毕业生不但就业率高,到金融、证券、保险业等行业就业的比例一直不低。

2.3 学校背景与专业建设的影响

虽然山东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各届毕业生登记就业率总体上一直大于60%。然而如何分析目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专业建设、提高就业层次,对专业建设而言尤其重要。

比较陈志刚等[8]对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传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校854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2006年62%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而2007年比例为57%。相比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情况,其到电力、石化等能源企业就业的比例高达17.57%,旅游交通民航业达14.86%,而房地产开发只占11.49%[9],地方理工院校该专业的就业带有明显的行业痕迹。因此,山东建筑大学该专业的就业比例中房地产占较大比重。

地方理工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产生原因主要为:一是该专业在传统行业领域的影响渠道比较畅通,比较而言,对正统的土地行业的影响则较弱,这本身也体现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也是各个院校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专业的现实选择,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这无疑对该专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二是从专业建设本身的角度而言,又与该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有直接关系,不少学院不具备专业实验室场所和相关教学仪器,难以提高专业建设的档次。相比之下,重点院校该专业不仅科研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实验设备投入巨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名牌院校都非常重视案例、实践教学,如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系建立土地管理教学实验中心,下设测绘工程实验室、土地信息系统实验室、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4个综合实验室和生态与环境经济、不动产估价等相关研究所[10]。

2.4 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除了地方院校本身的局限性之外,山东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选修课程余地小,不能满足个性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落后,缺少实验场所;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形成教学团队优势;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3 专业建设的探索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实践培养手段、修订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内涵发展潜力,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确立培养目标特色

作为新建专业,要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专业建设上适应社会需求,突出自身特色,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上,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建筑类院校的优势是房地产教育资源。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房地产前期策划、土地储备与开发、土地征迁以及与此相关的土地评估、土地经纪工作的人员。利用学校在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管理上的教学优势,可以确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应用等实际工作,具有综合运用计算机、GIS等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和解决土地资源管理方面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2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的落脚点,因此要突出培养目标特色,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突出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专业教学,同时强化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方面的课程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3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就业竞争能力,而参加实践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工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可以考虑举办各种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技能大赛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工作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3.4 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完善导师制

土地资源管理是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即既能在学校传授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独立的经纪师、估价师或者规划师工作。因此,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专业学历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行业资格认证的事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面向生产建设一线,到企业从事具体实际工作[11]。

结合具有职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并完善导师制,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学习、专业方向选择等方面的盲目性,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职业素质。

3.5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服务联系相对紧密的优势,可以考虑与不动产评估机构、土地规划设计院、土地整理中心联合办学,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结合职业岗位性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课的关系;推行“双证书”制度,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强化实践环节。

3.6 强化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学习方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普适性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目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基础、个性、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差异性[12]。对此,应该稳定招生规模,突出差异化教育,重视个性化学习,重点培养个人才能,不盲目追求多元化、贪大求全,重点培养能创造大成就的才能,调整重心,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直至获得更大成功[13]。

对计划从事土地规划、土地整理方面工作的学生,适当增加规划整理应用软件学习,如CASS、ARCGIS、MAPGIS等相关软件内容;对计划从事房地产方面工作的学生,适当增加房地产实践环节。进一步计划推进学分制改革,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条件下,加强课程开发,完善选课制,让学生有充沛的课程可供选择,开发建设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质量课程;着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学会按照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完善素质结构,在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各种资格证书、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提高个人竞争力。

4 结语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而土地管理事业和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又极其迅速,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容易滞后于土地管理实践的状况。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只有立足自身资源,根据管理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保证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虎,孙茜,张合兵.理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83-184,194.

[2] 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5):22-27.

[3] 李新举,于开琴,王瑷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对策[J].学理论, 2010(31):285-287.

[4] 杨忠学,张可起.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7):46.

[5] 朱雪欣,郭平.以需求为导向的土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0(29):162-164.

[6]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1-23.

[7] 郑荣宝.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B7):163.

[8] 陈志刚,张英,高云.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37-38.

[9] 郑荣宝.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S1):162-164.

[10] 张合兵,桑振平,赵素霞.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120-121.

[11] 杨忠学,刘吉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1):96-97.

[12] 张平平,韩志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1):88-92.

[13] 陈文波.新形势下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再定位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6-8.

作者:杨忠学

上一篇:救助管理站工作计划下一篇:度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