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态农业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全国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百万中专生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要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精心设计了各专业文字教材,并陆续出版。该系列教材力求通俗易懂,深浅适宜,有的章后附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有的教材后附有本门课程的教学辅导大纲。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专生态农业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专生态农业教学论文 篇1: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 服务农民增产增收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是北京市延庆农广校在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中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于2008年率先提出的一种新型农民培养模式。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两校合一”培养模式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为延庆职业教育发展和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两校合一”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代对农村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民亟需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掌握现代农业实用技能,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农民培训机构的职能,采取有效的培养模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多年的农民培训工作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需求。短期专项的、填鸭式的讲座和技术指导,不能全面系统地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达不到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此,延庆农广校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具有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等优势,在提高农民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采取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农民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主体,以田间地头为课堂,资源人和辅导员作为幕后策划者和指导者,采取互动式、讨论式、参与式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养模式,以提高农民分析问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旨,注重田间地头技术实践,农民学习积极性高。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涉及很少,制约了农民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关于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如政策法规、农产品包装销售知识、邻里交往等知识更是很少涉及,因此在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两校合一”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四个结合”,即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团队建设有机结合、提高素质和更新观念有机结合,实践证明,该模式恰好做到了在优势上互为补充,能够使农民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显著增强。

二、“两校合一”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完善管理体系,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延庆农广校将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的班级组织机构进行了整合完善,实行中专班的班主任与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一肩挑、中专班的任课教师与农民田间学校资源人一肩挑、中专班的班长与农民田间学校的校长一肩挑的组织管理机制,并系统整合中专班和田间学校的教学计划,为农民中专班的教学与农民田间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外聘专业师资,确保农民培养工作的实效

为确保培训效果,农广校积极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外师资优势,采用资源人和辅导员“双师制”授课形式,辅导员与资源人互为补充,二者缺一不可,二人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在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资源人,主要负责在活动中对学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并外聘60位各行各业顶尖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中心的外聘教师,承担资源人的任务,同时安排校内教师拜师学艺,全程跟随外聘资源人学习,现已有10多名教师能够独立承担起资源人的工作职责。农广校教师作为辅导员,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组织优势,负责培训前各种教学活动的策划工作,在活动中积极引导、调动、组织农民参与学校的各类学习活动,并辅助资源人培养农民辅导员和技术员,在活动结束后,对典型案例和经验进行总结,及时上报运行情况和教学效果,为学校提供决策依据。

(三)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完善“两校合一”培养模式

1. 在调研、BBT测试(票箱测试法)基础上,制定教学和田间学校活动总体计划

为使教学真正立足于当地产业需求,满足农民生产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前我们要做两项工作:调研和BBT测试。

调研的目的是掌握当地产业发展总体情况,为教学提供方向性指导。调研的内容涉及村镇基本情况、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优势产业的种植面积、种植技术难题等方面。调查的对象包括村民、村镇主管领导。主要采取的调查方法是问题分析表、农事季节历、分类排序表等方法。

BBT测试通常情况下每年组织两次,开班前和阶段培训后各进行一次。测试的题目紧贴农业生产实际,开班前的测试为资源人及辅导员掌握学员的素质水平,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奠定基础。阶段培训后的测试是为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为下一阶段培训提供参考。

依据调研和BBT测试结果,结合农民中专班专业教学计划和田间学校建设意见,通过专业组研讨,制定班级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学校审批后实施。

2. 结合农时制定动态的阶段性教学计划,同步开展专业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活动

动态的阶段性教学计划主要是围绕作物生长周期制定,做到理论知识教学与田间活动紧密结合,与农时结合,以农民生产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采取自下而上的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着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理论课教学为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拿板栗专业来讲,春天该采取哪些管理措施,提前组织学员进行《板栗栽培管理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教学重点放在板栗的春季管理上,如春季如何松土、春季修剪等,紧接着就根据农时开展田间活动,将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探讨。到了夏季,该进行哪些管理,集中授课讲理论,再活动实践。

理论课教学也以学员回顾为主开展复习,在教师布置学习内容后,学员开展自学,随后是学员专题讨论和教师点评,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在田间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各活动环节锻炼农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上期回顾,学员在辅导员主持下首先分组进行上期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技能知识的回顾,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汇报,这个环节中,学员的合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再如第二个环节——专题讨论和资源人点评,资源人将田间技术存在问题以题板的形式贴在黑板上,然后在辅导员主持下,分组进行问题分析讨论并将各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资源人根据大家讨论情况进行点评,这个环节通过引导学员对问题的分析,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及田间实践各项活动开展的同时,结合教学还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团队建设活动,通过“踩地雷”、“运气球”、“集体作画”、“悄悄话传递”等互动式、参与式的游戏,提高了学员之间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改变了学员陈旧的思维观念和意识,在活动中明白了一些简单但是平时容易忽视的道理,学员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悄悄转变。

三、“两校合一”模式实施情况及效果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已经在四海、大庄科、张山营、珍珠泉、井庄等几个乡镇培养农民近700人,涉及板栗、苹果、葡萄、李子、大桃等专业。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比,“两校合一”模式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增强专业技术能力、实现增产增收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思想观念方面发生转变。通过学习,农民转变了生产活动中的一些旧观念,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明显增强。大庄科乡沙塘沟学员在学习板栗冬剪技术时,看到老师对栗树修剪的力度大,担心枝量减少会影响产量,所以不敢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自家板栗树的修剪中。直到看到那些经过老师修剪过的树产量不但没减少反倒增加时,他们才放心地利用所学技术修剪自家板栗树。农民一次次看到科学管理的效果,科技观念逐渐增强,学习积极性也逐渐提高。目前大庄科乡参加学习的学员由最初的一个班已发展到6个班,共333人参加学习,占大庄科全乡总人口(5000人)的6.67%。

知识技能水平方面得到提高。每个班学员培训前与阶段培训后的BBT测试结果都显示,“两校合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实践中表现得更理性,操作方法更正规。仍以大庄科乡为例,经过学习,全乡2万亩板栗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剪,因此使得板栗亩产提高了20%左右。大庄科乡的学员还成立了果树专业队,不但管理本村的果树,还被其他村请去,靠技术获得了收入。

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两校合一”模式培养的农民在文字书写、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沙塘沟学员张红霞,在去年村干部竞聘时被选为村书记,她说,正是通过学习,锻炼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她有信心参加竞聘,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农民增产增收得到了实惠。通过培训及活动开展,学员果树管理技术明显加强。仅石硫合剂熬制一项技术的推广,就使每亩果树节约支出42元,降低成本约3/4。不仅如此,农民以防为主的意识逐步增强,病虫害防治手段更加科学,用药更合时机,所用农药也更注重高效、低毒、低残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果品品质,实现了增收。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各级部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延庆农广校在2009年、 2010年连续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被北京市农广校评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先进单位”。 2010年6月在北京市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大会上,“两校合一”模式还被指定作典型发言,2010年,在延庆县创建学习型区县先进县评估验收中,“两校合一”农民培养模式成为学习型延庆创建工作中一个创新点,受到市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同年,延庆农广校撰写的《“两校合一”农村科技人才培养项目》被北京市教委评为郊区农民培训优秀项目特等奖。中央农广校、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广校、北京市各郊区县农广校的领导曾多次到校考察。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九个人口大国的教育官员和专家为此专程到校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两校合一”培养模式不仅培养了农业科技骨干近700人,也带动了全县农民学科技的积极性,全校农民中专班的招生规模由2008年的 2200人,增至现在的4500人。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延庆分校

高进兰孟庆军

作者:高进兰 孟庆军

中专生态农业教学论文 篇2:

全国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百万中专生计划”教材介绍(三)

根据全国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百万中专生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要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精心设计了各专业文字教材,并陆续出版。该系列教材力求通俗易懂,深浅适宜,有的章后附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有的教材后附有本门课程的教学辅导大纲。现将已出版的部分文字教材介绍如下:

1.《生态农业与庭院经营》定价:13.40元/本

该书主要阐述了庭院生态农业的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庭院经营管理的概念、要求及策略,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着重介绍了庭院种植型、庭院养殖型、庭院能源利用型、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庭院无公害生产模式、庭院休闲观光旅游服务模式等主要模式类型的组建及其关键实用技术。

2.《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定价:8.30元/本

该书主要讲授植物病虫害、农田杂草、农田鼠害和农药施用的基本知识,着重讲了植物病虫害的调查、测报和防治;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习性及防治技术;农田鼠害的生活习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措施;农药类别、药理及安全施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农业基础化学》定价:9.90元/本

该书主要讲述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旨在使学员掌握一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化学问题。

4.《兽医药物临床应用》定价:12.70元/本

该书主要讲述兽医药物应用基础知识、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维生素类药物、肾上腺素类和抗过敏药物及解毒药等11部分。

5.《家畜饲养学》定价:11.70元/本

该书主要内容是:阐明畜禽生存、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素,以及营养素缺乏或过量对畜禽生产和健康的影响;研究畜禽营养需要量及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方法和手段;阐述饲料的种类、来源及营养价值;针对各种畜禽营养需要量,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科学而又经济的提出配合饲料的配方。

6.《电子技术基础》定价:17.10元/本

该书主要讲授了整流、逆变、放大、振荡、运算及数字电路等内容。而每部分内容中包括电子器件(简称管)、电子电路(简称路)两个方面。“管”指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显示器等;“路”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对管的讲授着重于研究它的特性、参数、选择及使用中注意的问题;对路的讲授着重于各种电子电路的应用,包括如何看电路,以及电路的性能、用途、特点和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计算。本书有意识地用管、路结合的方式讲述,便于学员自学。

7.《工程技术基础》定价:22.10元/本

本教材内容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建筑工程等三大工程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机械工程领域包括机械识图、机械设计基本常识、机械加工基础知识;电气工程领域包括电工基础知识、常用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三相和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低压电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安全用电;建筑工程领域包括水力学基础知识、水泵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使用方法、给排水工程识图的基本方法、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热工基础知识、风机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使用方法、暖通工程基础知识和土建工程基础知识。

订购电话:010-84903218 84904997

84903185(兼传真)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甲1号中央农广校教材处 邮政编码:100012

中专生态农业教学论文 篇3:

铜仁市乡村振兴农类人才需求及培养对策探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人才需求;对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主要领导关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高校要在振兴农村经济中有所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结合贵州省教育厅《全省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方案》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方案》(铜职党发[2018]33号),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农委的支持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对铜仁市乡村振兴涉农人才需求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和培养对策研究。

一、铜仁市涉农专业定向人才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一)涉农专业人才数量与结构现状

1、铜仁市体制内农技人员数量与结构现状。对全市十个区县体制内总计3874名农技人员(涵盖蔬、果、粮、油、茶叶、畜牧、水产)的调查表明:全市体制内农技人员大专学历占比最高,达66.40%;其次为本科学历,占比27.70%;中专及其以下学历占比3.70%;研究生学历占比2.10%。农技人员最多的乡镇达60人,最少的只有1人,乡镇平均拥有农技人员13人,全市每1000个农业人口有农技人才1.2人,但乡镇农技人员数量和学历构成存在很大地区差异。

2、铜仁市体制外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与结构现状。对全市90654名体制外的农村实用人才(涵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调查表明:全市体制外从事农业人员中99.00%为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0.80%为大专学历,仅有0.23%为本科以上学历;全市体制外从事农业人员中48.50%为40岁以上,37.40%为25-40岁,3.00%为25岁以下。调查的90 654名体制外从事农业人员中,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占比为38.40%,其余61.60%在企业和合作社从事生产、加工、流通和其他环节,四个环节的人员构成比例为75.80%、15.50%、8.40%、0.30%。

(二)体制内涉农专业定向人才总量需求

对全市129家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近3年的人才需求数据征集表明:全市84.21%以上的乡镇对定向人才有比较紧急需求,3年内每个乡镇平均需要农技人员6.3人,全市按175个乡镇(含办事处)统计,总共需要农技人才1100余人。

(三)体制内涉农专业人才结构需求

1、铜仁市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定向人才专业结构需求。全市约1100名农技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态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四大专业领域,这四大专业的人才需求占总需求的1/3以上(多选题,有重复交叉,详情见图1),其余依次为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园艺技术和园林工程。根据各专业的需求百分比进行折算,未来3年,生态农业定向需求216人,畜牧兽医定向需求198人,水产养殖定向需求172人,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定向需求123人,农产品检测与加工定向需求85人,茶艺与茶叶营销定向需求75人,园艺技术定向需求73人,园林工程定向需求66人,其他未涉及专业定向需求92人。对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专业交叉融合度为3.55,即最为理想的用人状态为1个毕业生最好拥有3.55项专业技能,即乡镇农技中心越来越倾向于技能交叉复合型人才。

2、铜仁市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定向人才学历结构需求。农技服务中心对定向人才学历需求结构从高到低依次为本科(46.62%)、硕士(22.56%)、大专(19.55%)、博士(8.27%)、中专(2.26%)和中技(0.75%),表明基层乡镇对农技人才的学历需求越来越高(见图2),但是从现有人员学历结构统计数据来看,实际招录效果并不能如愿以偿。

3、铜仁市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定向人才能力与素质结构需求。农技服务中心对定向人才类型需求依次为专业型(63.91%)、通用型(60.15%)、技能型(54.89%)和创新型(45.11%),重合度达2.36(见图3),即对人才的复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倾向比较大,进一步统计表明,农技服务中心对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集中体现在专业知识(46.62+24.81=71.43%)、专业技能(64.66%)、社会实践与项目经验(60.15%)、职业道德(51.88%)、团队合作(42.86%)5个层面,对学习成绩和毕业院校几乎可忽略(见图4)。

二、定向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现状与评价

依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定向招收涉农专业高职生有关问题的批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和2013年分别就设施农业与装备、畜牧兽医、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检测与加工专业进行了定向招录培养,总共培养政府订单生317人(见表1),并已于2015年和2016年毕业,定向分配到全市的129个乡镇,覆盖到全市73.7%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20.3%从事行政岗,71.43%从事专业技术岗,8.27%从事其他岗位,行政岗和专业技术岗比例大体符合管理学的“二八”定律。目前这317名定向毕业生广泛活跃在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线,获得了基层乡镇、上级行业部门、特别是当地农户的高度赞赏与认可。调查的129个乡镇中,虽然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定向生从事岗位与专业对口度为56.39%,但是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3.23%。对乡镇基层农技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进一步调查表明,用人乡鎮(含街道办事处)认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定向生最需要提升的是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次是业务能力(见图5)。

三、铜仁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基层农技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乡村和城市、农民与科技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纽带n,。根据此次网络调查、数据收集与集中研讨,针对铜仁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对策,我们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建议重启涉农专业定向班招生计划,针对性培养政府订单生

2012年和2013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就设施农业与装备、畜牧兽医、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产品检测与加工专业进行了定向招录培养,总共培养政府订单生317名。之后,因为政策原因暂停订单培养。此次,对129個乡镇样本调研数据表明:铜仁市基层乡镇(含街道办事处)对涉农专业三年内总需求为1100人,其中生态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和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等专业人才需求比较紧缺,3年内各专业需求约170人,为第一梯队紧急需求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茶艺与茶叶营销、园艺技术和园林工程等专业需求也不小,3年内人才需求约60人,为第二梯队紧急需求专业。结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当前专业优化方针,建议铜仁市政府连续5年对上述涉农专业实施政府订单培养计划(见表2)。同时,该项调查和培养计划对全省其他市州应该也具备较大的参考价值,初步预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省3年内乡镇基层涉农专业人才需要约1万人。

(二)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对涉农专业的反哺、保护和优化

当前全国涉农专业生源整体不景气、市场却需求旺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宜尽快加大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的反哺和保护。而随着产业的兴衰更替和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也要加强对涉农专业优化的科学决策。迄今为止,铜仁市重点规划的六大农业产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都有相应学科专业与之对应。比如,生态茶对应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中药材对应中药学和药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生态畜牧业对应畜牧兽医专业,生态蔬果、食用菌和油茶对应生态农业专业(设施农业和园艺技术等专业的后身),农产品储运加工对应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2014年,铜仁市油茶种植面积3.3x104hm2,生产油茶油1.8x105kg,产值约2.5亿元;同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3x104hm2,水产品生产总量4.2x107kg,产值约8亿元。将中草药栽培、油茶、蔬果、食用菌、烟草产业统统纳入生态农业专业进行专业方向课程打造与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争取专业方向招生和培养实践,集中精力与心思从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两方面建设好包括动物医学在内的7大涉农专业,同时加强这些专业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中药学等专业的融合发展。

(三)以项目和活动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返乡创业

根据基层乡镇的调研数据显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定向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需要提升。因此,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除了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外,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支持二级学院有计划、有选择、示范性推进学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项目、产学研样板工程建设和创新创业和素质教育活动实施,努力在师生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上找到有效契合点。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讲话精神,加强现有前瞻性、战略性突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促进现有知识产权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新技术、新需求的开发研究,从而满足基层农技服务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应聘大学生越来越高的学历需求、综合能力与素质需求,同时,发挥高层次人才和特定人才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在以人为本的实践中,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用好人才、用活人才,在校园内孕育良好的产学研氛围,在产学研实践中培养出越来越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同时,从政策、资金以及资源要素上支持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从事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思维视野,促进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年轻化与现代化。

作者:李艳华 黄雪飞 朱锋钊 张浩 崔志钢

上一篇:竞选班委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活动发言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