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工企业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小化工企业发展策略: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环保和安全投入,树立企业形象;推行科学管理,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并为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的产业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海洋化工企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海洋化工企业论文 篇1: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

摘要:伴随着京津冀区域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非经济领域,科教推动区域合作共荣的作用必将日益凸显。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凭借其不可比拟的合作发展优势已日益成为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推动力量,高等教育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科教驱动”发展模式从共识走向落实的行动先锋。面对缺乏整体规划、科教先导作用有待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合作互利共赢局面尚未形成等问题,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亟待按照“规划长效、高教先导、合作共赢”的总体思路提出继续深化合作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优势

区域合作是指不同区域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社会经济发展合作关系,可以促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促进各区域共同繁荣。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教中心,肩负着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既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也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京津冀在能源资源、环境治理、经济分工、安全稳定等方面均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选择,区域合作势必继续走向深入。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势必将以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集群优势发挥更加巨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质的科技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必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大智力引擎,在“政府主导、科教驱动”这一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1]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主要有投资、制度、经济增长方式等,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人才等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区域合作中与经济、科技、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促使科教在区域合作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知识生产、创新、传播、整合与转化的基地,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已步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属性。[2]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以占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1/10以上、研究生教育总规模1/5、博士研究生规模1/4强、来华留学生2/5左右的数量优势、拥有占全国1/4强的“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等高水平大学、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和居全国之首的包括院士及长江学者在内的高端人才的质量优势,为京津冀区域确立高等教育先导发展战略,实施科教驱动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和竞争优势。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

1.建立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2009年11月)提出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定期议定合作方案和工作重点;2009年6月,京津冀晋内蒙达成教育合作五点共识,为确保华北五省市区教育合作的持续健康运行,将由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华北五省市区教育合作组织”,同时各自指定一个处室作为具体办事和联络机构。

2.定期组织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

《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2009年11月)提出定期组织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共同讨论合作发展规划,完善交流合作举措。

3.开展人才交流服务

《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2005年6月)、《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书》(2006年12月)、《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2009年3月)均就开展人才交流服务达成协议。三省市将在紧缺人才培训、博士后工作、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国际职业资格互认、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务员互派交流学习、引进国外智力、编制人才开发规划、人事争议仲裁等10个方面率先开展合作;在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技术项目洽谈会、招聘引进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加强京冀就业服务工作,促进两地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或人才市场联系基地。

4.加强人才培养合作

《<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工作分工方案》(2009年4月)提出强化河北省10所重点骨干大学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及天津市市属重点高校的校际合作。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划出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招生指标,用于定向培养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5.建立高校干部交流挂职制度

《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2009年3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工作分工方案》(2009年4月)均提出建立高校干部交流挂职制度。每年双方从本地高校择优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对方重点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河北省择优推荐部分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或进修。从2009年起,每年双方从本地高校择优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对方重点高校进行挂职锻炼,半学年或1学年为1期,连续选派3年。河北省聘请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任兼职教授,定期讲学、做学术报告。开展“后备校长异地访学制度”为标志性活动的华北五省市区教育合作年度交流制度。

6.高校研究生相互访学制度

《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2009年3月),选择4所~5所高校,确定首批30名研究生到京津部分重点大学访问学习;推动河北、天津两省市高校间签订协议,在协议院校间,考入本省、本市高校的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可进入对方协议院校学习,学分互相认可,考试成绩合格的,毕业后发放本省、本市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实现品牌专业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师生互派互访,逐步实现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7.举办分校或独立学院

《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2009年3月)提出吸引北京高校到河北省举办独立学院或分校。

8.联合申报科研项目

《<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工作分工方案》(2009年4月)提出两省市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重大攻关计划或科研项目,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相互开放实验室,实行优惠收费。

9.加强科研成果合作推广

《河北省与京津两市教育行政部门洽谈就区域教育合作内容达成初步协议》(2009年3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工作分工方案》(2009年4月)均提出天津市从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大对河北工业大学的支持力度。河北省发挥河北工业大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海水资源利用及绿色化工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的优势,加强与天津市在科研成果推广方面的合作,重点做好与天津海洋化工企业进行万吨级海洋钾肥技术的推广工作。

10.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2009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工作分工方案》(2009年4月)提出,河北省遴选研究实力较强、设施较好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天津市高校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与研究生教育合作,三地相互开放科研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现科研资源共享。

11.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2009年11月)提出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高等教育区域联合发展新模式。

12.推动资源数据网上共享

《京津冀教委(厅)就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达成六项合作意向》(2009年11月)提出探索建设京津冀高校资源数据共享网络平台,交流精品课程、科研成果和教学课件等资源。

13.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交流

《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冀政[2006]43号)提出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研发基地。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手段的紧密型技术开发机构。制定支持和鼓励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建立与省外特别是京津产学研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支持企业在京津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河北省流动。加强对省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广泛吸纳国内外特别是京津智力资源为河北省自主创新服务。

上述合作举措的实质性进展,使得高等教育成为了京津冀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合作中最早达成共识的领域,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最早从合作共识走向行动落实。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缺乏整体规划

尽管随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一直处于呼之欲出的状态,到目前为止《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仍处在加快报批和实施的阶段,未见出台。京津冀区域亟待通过区域整体规划发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来进一步促进和深化合作。具体到京津冀高等教育领域,由于目前的合作仍主要依赖于京津、津冀、京冀之间及京津冀三方共同达成的合作意向或合作协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非强制性。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规划的缺失直接导致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尚未形成整体规划的长效合作机制,致使中央和地方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严格的省级行政区化的体制性障碍很难突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协调困难,地方本位主义倾向明显而合作动力不足。

2.京津冀区域合作的科教先导作用亟待发挥

随着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和“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加速实施,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新区的加快开发开放,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将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区域内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由于京津冀各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尚未转变办学观念,其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是从其属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的,尚未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缺乏区域视野,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上仍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情况,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贡献力还亟待提升,科教合作在京津冀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亟待发挥。

3.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互利共赢局面尚未形成

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丰富且优势互补。北京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发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天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明显;河北省则有着丰富的办学土地资源、数量充足的生源。但是,目前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丰富的优势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也基本上是以京冀、津冀合作的“输入型”合作方式出现,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要素市场还相对封闭,京津冀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性明显不足,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向京津等优势区域单向集聚的现象非常突出。京津高等教育优势资源对于较为落后地区和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互利共赢局面尚未形成。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

1.总体思路:规划机制、高教先导、合作共赢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划构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合作促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总体提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较高的区域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满足区域内科技创新和智力引擎需要,使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贡献力显著增强。

2.具体目标

第一,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扩大。发挥北京、天津高等教育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扩大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适应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

第二,形成合理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基本完成,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区域、科类布局和层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三,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大力提高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力明显增强。

3.政策建议

第一,明确法律规范,优化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制度环境。在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了一定的发育,但仍缺乏法制体系的保障。在落实“科教兴国”和“区域合作”战略中,政府、大学、企业和社会其他主体的职能界定、运作方式、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等需要重新定位。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需要突破现有体制性障碍,实现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因此,必须在法制体系上给出规范的制度安排,应该深入开展面向区域的统一的人事、医疗及劳动就业制度等系列改革,为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二,明确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担当,构建互惠共生系统。由于制度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作用,改变了大学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和生存路径,客观地规定了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担当。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因此,亟需把大学、政府和区域经济社会其他主体的诉求、目标、资源整合起来,完善适应大学与区域发展高效共生的制度环境,由此建构我国的大学与区域发展的高效共生系统。在今后中长期发展中,京津冀区域应在人力资本培养与区域就业、区域“产学研”、大学高新科技产业园、合作办学等领域充分发挥更具效率的均衡互惠共生模式,使其成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改革措施之一。

第三,积极扩大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领域并注重实效。注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在建立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组织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人才交流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合作、高校干部交流挂职制度、高校研究生相互访学制度、举办分校或独立学院、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合作推广、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数据网上共享、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实效,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第四,加强高校学科群建设,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群建设项目为平台,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同时带动京津冀区域内市属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结合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合理布局,围绕区域经济、循环经济、新能源、资源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整合学科教学与科研资源,积极寻求并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促进高校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提高。

第五, 深化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加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改革,突破现有管理体制中不利于区域合作的体制性障碍,尤其是要把握好中央与省市两级之间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科学划分、有效衔接与协调”关系。探索建立真正实现国家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管理和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委托2009年财政专项《京津冀区域合作战略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岩、王晓燕等:《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8期。

[2] 范海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2006年。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作者:郭秀晶 桑锦龙 高 兵 郭志成

海洋化工企业论文 篇2:

我国中小化工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小化工企业发展策略: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环保和安全投入,树立企业形象;推行科学管理,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并为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的产业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化工企业;策略

On the Developing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 Chemical Enterprises in China

Xu Guoxiang1,2,Wu Jiabao3,Deng Xianhe2,Xu Xingyou1

(1.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Jingsu 222005;2. The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3.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chemical enterprises; chemical enterprises; strategy

自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李培培、傅宗琛,2006)。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2003年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家,其中所占比例并不高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正在逐渐成为主力军。在2005年3月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马培华委员代表民建中央在发言中指出,打造大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同等重要,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关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美国企业寿命大约是40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近两年还有一种说法: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奉命只有2年左右。我国化工产业95%以上是中小型企业,随着国外大型化工企业相继进入我国,这些中小化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小化工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见,对中小化工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世纪化学工业的特点

1.化学工业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一方面,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在世界各地兴建自己的化学工业,追求全面效应。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化工公司以集中优势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为主要特征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兼并、收购、合并与联合,专心打造“企业航母”。区域贸易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的建成和欧元的启动等。区域贸易的形成只是走向自由世界贸易的一个过渡过程。如果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设想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贸易在今后20年内将会消失,从而最终完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化学工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是最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化学工业高竞争时代的到来。

2.技术创新将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技术竞争力已经逐步取代过去的价格竞争力而成为新世纪化学工业发展的新的关键因素。我们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和技术创新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通用工艺过程的开发,可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开发和发明新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化学工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生产率,给企业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丰厚回报,从而确保企业在化工行业中的地位。所以,众多企业乐此不彼。

3.能源、环境与安全问题成为新世纪化学工业亟需解决的难题。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爆发石油危机以来,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日益明显。能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如何发展工业的核心问题。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因此,必须加以有效控制。一方面,通过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能耗较常规降低20%~40%;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薄膜太阳技术、沼气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氢能技术和洁净煤技术等。这样既解决了能源短缺的局面,同时也可大大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化学工业还应从技术上减少和消除对空气、水域和土地的污染,从工艺效果和环境控制上解决污染问题,从人和物两方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最终实现经济和能源呈非对偶发展,达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多重功效。

二、我国中小化工企业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化工企业原先具有的、游离于计划体制外的优势逐渐丧失。相反,中小化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老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技术水平较低,设备较为陈旧。通过对多家中小企业调查发现,普遍生产自动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是人工操作与控制。由于过度追求利润,设备多数超负荷运转,加之操作人员不当操作,设备维护不到位,设备老化很快。

2.污染较为严重。由于企业的短视行为,加上受到人员、资金、技术的制约,很多企业对污染的治理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有的甚至偷排“三废”,环保形势非常严峻。

3.安全意识淡薄。由于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加上受到人员、资金、技术的制约,很多企业的安全投入非常少,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安全检查和验收的需要,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4.管理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老板都是初次涉足化工行业,对专业、技术甚至管理很陌生。很多中小企业老板总认为自己是能力无比、精力无限、有三头六臂的“超人”,什么都由老板亲力亲为,上演“一人秀”,不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导致管理水平不高。

5.信息不通畅,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起点低和历史原因,多数企业都不重视信息资源建设。据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网民总数为1.23亿,宽带网民人数7700万,同比增45.3%。与此同时,我国近68%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计算机。其中借助互联网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信息闭塞,直接导致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加上资金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三、我国中小化工企业发展的策略

1.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化工企业,更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化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并在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一些主要省市也先后制定了管理办法。说到底,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下功夫,同时善于借用外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创新扶持与投入。中小企业的生命在于创新,要通过增强创新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培育科技人才、完善法规政策、建立中介服务、整合生产要素等多种途径和措施,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效益,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周鸣阳,2005)。

2.加大环保和安全投入,树立企业形象。化工企业使用、生产、储存的化学品中,多数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等危险因素;生产过程多数具有高压、高温等危险特性。如不加以重视,将会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他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小化工企业不重视环保,肆意污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小化工成了污染的代名词。因此,中小化工企业,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加强环保投入。同时从源头上做起,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研究,最大限度实现废物减量化、循环化和资源化。近年来,矿山和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出现较为频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中小化工企业一定要深刻吸取教训,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大力建设安全文化,坚决遏制住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

3.推行科学管理,健全约束激励机制。现在中小化工企业有大部分是民营企业。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是以家族管理的模式出现的,但一旦发展壮大后,家族管理会成为一种“制约”。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其实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方面要量才而用,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举贤不避亲”的前提是一定要在家族内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要大胆起用外来人员,否则会给外来人员形成挫折感,造成人才外流,最后企业会因为人才断层而失去创业优势。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要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彻底解放生产力。企业内部要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爱岗敬业。

4.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由于计算机网络遍布全球,现在,区位优势很快被信息优势取代,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未来的市场导向(徐国想、邓先和,2001)。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实现以下目标:及时掌握化学工业的最新动态;作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启用CAI,实现远程教育培训;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四、我国中小化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

1.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加强对中小化工企业的管理,逐步提高中小化工企业的进入门槛。对于新建化工企业,要把好项目安全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设立审批、初步设计审查、同时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建设一个,规范一个。对于现有企业,要逐步进行完善,明确整改时间表。到期环保、安全等仍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给予关、停、并、转。引导中小化工企业退出传统粗放型化工行业,发展精细化工,采取深加工的思路,延伸、扩宽化工产业链,提高化工产品的附加值,进行产业转型。确保中小化工企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2.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应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审核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程序,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在实施预防污染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制定并实施减少能源、水和原材料使用,消除或减少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使用,减少各种废物排放及其毒性的方案。清洁生产审核主要从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工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三废等八个方面开展,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费用、增强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中小化工企业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检查力度,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3.支持企业向联盟化发展。加强交流、互通有无,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交流和沟通,促进中小化工企业向联盟化发展是保证其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些地方,企业自主结盟,形成初步的产业链,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已经产成了明显的成效。现在国家和地方正在进行化工专项整治,要求化工企业必须进入化工园区。结合这一工作,在进行园区规划和项目审批时可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给联盟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也为开展工业生态园建设、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4.促进环境脆弱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产业转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环境脆弱区和人口密集区的现有化工企业转产搬迁配套政策,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中小化工企业的转产搬迁基金。确保环境质量符合环境质量功能分区要求,公共卫生和安全防护距离满足规范要求。继续做好化工园区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力开展化工园区的区域安全评价的研究,规范园区管理,为中小化工企业做好服务,使他们在发展上无后顾之忧。

五、结语

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正步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小化工企业首当其冲。因此,中小化工企业应潜心修炼内功,充分借用外力。同时也应注意到,化学工业是一个变化的行业,每天都在更新和充实,每天都会有新成员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准确把握化工行业发展的脉搏,促进中小化工企业实现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李培培,傅宗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1):27-29.

[2]《中国石油和化工》编辑部.我国及化工产业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2,(7):32.

[3]《现代化工》编辑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其实施情况[J].现代化工,2003,23,(3):9-14.

[4]周鸣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措施[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52-54.

[5]徐国想,邓先和.利用互联网 发展化学工业[J].现代化工,2001,21,(4):57-60.

[责任编辑:袁春艳]

作者:徐国想 吴价宝 邓先和 许兴友

海洋化工企业论文 篇3:

大地之痛

最近几年来,腾格里沙漠一直被水污染以及过度的旅游开发所困扰。然而,更为糟糕的是,最近在腾格里沙漠腹地,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律师及工作人员正在挖出被当地化工企业通过埋在沙漠里的管道向沙漠直排污染的沙子。这些来自各处的污染被深深地埋在大地下面,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及牲畜的饮水及生命安全。大地,海洋,沙漠……如果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地方都被各类污染占据,那么,我们的生存空间又会在哪里呢?

上一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下一篇:企业物流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