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讨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秋九月,河南省驻马店市将迎来第18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关各方将在此进行投资贸易洽谈、科技成果发布、技术装备展示、产品展销推介等,收获一年一度的喜悦。18年的办会是一种坚守,也是一个成功的选择。“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4.45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讨论文 篇1:

扎实推进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平稳较快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业务工作会议于3月9日在长春召开。会议由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马成武主持,会议听取了各市(州)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工作情况汇报;传达了相关文件;部署了2012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主要工作。参加会议的有各市(州)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科(处)长,省乡镇企业局机关人员及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检测站领导班子。

会议传达了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申报全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吉农企字〔2012〕36号)文件。要求全面做好今年乡镇企业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坚持投资带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使用原则。

会议提出了申报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申报条件:

1.对省政府2009年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进行重新评审,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农产品加工区进行考核评定;

2.农产品加工区范围在5平方公里以下,区域内90%以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相关企业;

3.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利税5亿元以上或出口创汇1.5亿美元以上;

4.农产品加工区内具有全省农产品百强企业1户以上,所有产品必须符合“三品一标”的标准(绿色、有机物、无公害和地理标识),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具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以上;所有企业通过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系列等国际质量、环境标准体系认证;

5.农产品加工区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其服务性企业完备,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环境与产业体系;

6.农产品加工区无重大生产事故;

7.农产品加工区有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服务,带动农户能力10万户以上,大宗优势农产品订单加工占加工总量的80%以上;

8.农产品加工区具有良好的吸纳农民就业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9.农产品加工区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变电所、供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健全,建设良好,区域内 “七通一平”的建设标准较高,能够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2011年度基础设施投资在1亿元以上;

10.农产品加工区的管理规范,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制定了独立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规划。

会议还提出了评选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要求:

1.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企业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利税率达20%以上,创新产品及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在30%以上。

2.企业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创新战略或创新规划,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在5%以上。

3.企业具有较完好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拥有健全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创新组织管理机构。

4.企业具有良好的培育和吸引人才机制,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5.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银行信用好,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6.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7.领导班子整体素质较高,具有较高的学识和优秀的品质,年龄结构合理。能够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班子成员无重大违纪行为。

会上传达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市(州)要按照文件规定,认真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并于4月15日前将参赛作品报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会上传达了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办企〔2012〕4号)文件。要求各市(州)按照文件规定,认真开展创建活动,并按规定将示范县和示范点的申报材料以及相关资料(光盘)一式三份于8月10日前上报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会上传达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2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介活动的通知》(农办企〔2012〕3号)文件。要求推荐出的乡村应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推荐出的乡村要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其魅力要体现在多元的产业功能,独特的村容景致,良好的精神风貌。

马成武局长提出2012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工作的思路是:乡镇企业方面,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区域合作、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创业等工作,推动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为依托,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并重,加快技术创新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根据区位、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以“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等四大区域为重点,加强科学规划,实施分类指导,引导规范建设,强化部门合作,突出公共服务,丰富和拓展休闲旅游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工作目标是: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8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74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7%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15.4%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59万人以上,同比增长1%;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500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以上。

2012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工作重点是:

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升级。根据《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政策,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全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省实施“11551”工程过程中,整合资源,在农村二三产业中培育创建100户企业集团,推进规模以上企业上市融资。

二是继续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根据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方案》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地《实施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考核内容,提高考核标准,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

三是要搞好农民创业和就业工作。根据农业部和人社部《关于推进农民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了解农民创业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针对性更强的措施,逐步创建农民创业示范区,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调动农民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四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农业部东西合作工程和有关展洽活动,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合作上,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各种展洽会和博览会,努力提高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五是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逐步将“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开,培训更多的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人员和职工,今年要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1万人以上。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认真抓好高级工及技师的培训与鉴定工作,今年全省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

六是加强行业指导和公共服务。按照农业部要求:做好全省乡镇企业财务、统计行业系统管理工作,力争会计统计工作水平和会计统计报表质量在全国领先;做好全省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准确分析全省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完善统计直报系统,加大考核督促,提高工作质量;组织直报点统计人员培训,提高能力、稳定队伍。

七是积极协调扶持政策,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八是抓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百强企业建设。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省实施“11551”工程的过程中,认真抓好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评审认定和建设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百强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

九是大力实施特色品牌带动战略,重点打造和培育名牌产品。对众多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抓好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别是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业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将做大品牌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十是按照农业部《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全力抓好我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根据农业部和财政部的《指导意见》,省农产品加工局在调查研究的基地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搞好相应培训,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使我省马铃薯、果蔬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备设施得到明显加强。

十一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产品加工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9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进一步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搞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评选审定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支撑的包括粮油、特产品、畜产品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平台。

十二是加强农产品加工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平台建设,采集数据信息,按期分析经济运行情况;针对玉米品种监测,按期开展专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加强监测点运行管理,启动地区监测数据报送的试运行,提高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定期报送质量。

十三是搞好创意精品推介活动。按照农业部“研讨理论、展示成果、推动产业”的总体要求,将积极组织三星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投资贸易对接活动,培育休闲农业新亮点,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十四是组织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发掘、保护、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将对全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参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认定评选工作,使我省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的新基地。

十五是继续搞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点的评选推荐工作。按照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部分县(市、区)继续参加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及十大魅力乡村推荐活动,加强典型宣传,引导全省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有关标准,引导各类休闲农业主体规范经营、提升水平;开展多层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今年再发展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1~2个、示范点3~5个、魅力乡村1~2个。(省农委乡企局 供稿)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讨论文 篇2:

18年坚持塑造“农洽会”辉煌

金秋九月,河南省驻马店市将迎来第18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关各方将在此进行投资贸易洽谈、科技成果发布、技术装备展示、产品展销推介等,收获一年一度的喜悦。

18年的办会是一种坚守,也是一个成功的选择。“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4.45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一个农业大市能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这里面有着我市多年来举办的‘农洽会’的贡献。”驻马店市委书记余学友说。

四度更名,从火车站广场交易会到著名“国字号”盛会

“今年农洽会的名称又有点小变化,由年份改为届别,叫作第18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农洽会。”多年参与大会筹备组织工作的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栓紧介绍。这一次更名给了农洽会一个“成年”的名分,农洽会18年来在变化中走向成熟,它的名称也在不断改变。

1997年,驻马店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在此鼓舞下,驻马店地区行署于1998年12月14日承办了首届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从此拉开了农洽会的大幕。

洽谈会最初几年在驻马店火车站广场举办,只是一些中小企业参加,一般只能在驻马店当地引起一定的反响,但驻马店人民仍以饱满的热情,全力迎接这场全国性的盛会。搭台、招商、洽谈、落户、发展,驻马店通过这样的路径,登上了东西合作的大舞台。

由于洽谈会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方面显示出巨大魅力,引起全国各地对东西合作的高度重视。洽谈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从最初只有几百人参与的现场会变为拥有数万平方米会展中心的专业展会。

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洽谈会更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暨东西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农产品加工业开始成为大会主题。经过两年发展,2010年更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其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随着会议知名度不断提高,开始有国外参展商入会,2014年更名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国际化上也迈出了一大步。这才有了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题的4A级盛会。

“1998年至今,农洽会共签订重点投资建设项目3700多项,合同金额1100多亿元,近两年展会中达成产销对接贸易合同190多亿元,成为促进我国中东西区域合作、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平台。”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高度评价了农洽会。

从当初不起眼的“马路市场”到今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奥林匹克盛会”,驻马店何以让一个展会扎根并且日渐壮大?

“定位清晰明确、紧跟时代潮流是关键。当初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洽谈会搭建一个东西合作的平台,交流市场信息、分享先进技术;随着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农洽会便应运而生。这当然也离不开农业部和河南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政策的连续性是很重要的。”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戚存杰总结道。

天中物饶,项目资本引进来,产品品牌走出去

驻马店作为河南省的农业大市,常年粮食产量140亿斤以上,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28,有全国粮食百强县3个、全国油料百强县4个、8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和2个国家级肉牛生产大县,平舆、正阳、泌阳分别是全国芝麻、花生、香菇生产第一大县。

这些优势和王牌为农洽会打下了充足的底气,吸引着四海宾朋。顶志油脂、众品食业、徐福记、恒都肉牛、鲁洲生物等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把生产基地建到驻马店。农民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徐福记、丰盛粮油将全市700万亩的优质小麦‘大口吃掉’;鲁洲生物生产淀粉糖、玉米油和饲料,将玉米‘吃干榨净’;台湾顶志油脂将全市芝麻‘一口吞下’。”

西平县慧沣食品厂的老板唐松柏是湖南人,以前在郑州办厂,通过参加农洽会了解到驻马店的优势后果断将公司搬到西平。“我厂子里生产辣条所需的面粉、植物油、辣椒和调味品等优质原材料在10公里之内都能购买。而且驻马店交通便利,承东启西、贯南通北,靠近内陆市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的天堂!”他说。

多年的参会经历让许多驻马店本地企业家学习了新理念,勇敢地走出去。“是农洽会让我父亲创办的小作坊式面粉厂,从村里搬到县城、从县城搬到市郊、在山东设分厂。现在我走得更远,在国内首创全负压安全卫生面粉生产系统,又从丹麦引进全谷物石磨面粉生产线,让面粉更营养,今年到农洽会再得个奖回来,把我们的产品推向全国。”大程粮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威说。

“驻马店的产地优势通过农洽会,让外地企业愿意来,本地企业能够走出去。在一年接一年服务的过程中,驻马店干部的视野更开阔,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更有能力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驻马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卫明谈出了这些年办会的感受。

事实正是如此,为了提高办会质量,驻马店市中心城区以“一环、两园、四河”为重点,共实施园林绿化建设项目15个,打造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挂牌保护”“保姆式服务”,设立了优化环境110热线和“12345市长热线”,实施“企业服务年”活动,防范和化解工业运行中的风险。

于是,香港华润、中国昊华、中国通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驻马店,通用天方、昊华骏化、河南蓝天等一批骨干企业得到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半挂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甲醇和布胶鞋生产基地等,累计签约重点项目3800多个,合同资金3000多亿元。

三产融合,今年农洽会唱响“互联网+”

今年中央农村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其基础。到201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57万个,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48万亿元。而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247家,2014年实现产值1174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占GDP比重高达19.6%。要在数量规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突破,需要通过“互联网+”把产业链、价值链等引入农产品加工业,这是今年农洽会要考虑的方向。

据农洽会组委会介绍,今年农洽会将突出信息化,重点增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交流和举办“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高峰论坛,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研讨农产品加工业电商平台建设、发展模式,推动产销对接;在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网站的基础上,再申报注册“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服务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发布中国农加工洽谈会信息,为境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产品交易等服务。

增加“互联网+”内容是农洽会17年以来紧跟时代潮流的体现。因为城乡居民逐步进入网络消费时代,而我们的农产品流通还处在“一条谣言毁一个产业”的脆弱状态,而农产品拥有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还不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正是解决农产品品牌与销售难题的利器。

在这一方面,驻马店也走在了前列。上蔡县黄埠镇农民周巍锋本是一名丝瓜种植能手,意外发现了丝瓜水具有美容效果,于是他开发出“巨型一号”丝瓜水。不懂市场、不懂营销的周巍锋仅利用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曾创下日销10万瓶的纪录。“我一个老农民哪里懂这么多,主要还是在农洽会上开了眼界,知道有淘宝这个东西。”他说。

驻马店刚刚落成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将在今年的农洽会上作出推介。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累计上线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突破350家,线上交易额达3700万元,日均访问量突破4000人次,带动线下交易突破2亿元。中国网库“电商谷”、北京醋溜科技“楚楚街”、京东商城、当当网、苏宁易购豫南分拨基地等相继入驻,“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发展新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一路走来,农洽会成为驻马店一曲歌谣,让驻马店变得开放、自信、文明。“我们要一曲接一曲地吹响农洽会的乐章,让农洽会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转化器’、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产业升级的‘提升器’。”驻马店市市长陈星对第18届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召开满怀期待。

作者:杨志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讨论文 篇3:

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逐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探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融合、经营主体主导融合、产业集聚融合等模式,并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等层面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农村三产融合

Key words:industry integration; rural vita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industry in rural areas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农村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繁荣、农业产业增效、农民收入增长[1]。2017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使订单生产农户的比例达到45%,经营收入增加了67%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与乡村社会服务业、丰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农业与其他产业开始快速融合发展,基于实践,“第六产业”的概念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首次提出,强调通过农业中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的相互延伸与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2]。随后,佐藤正之余[3-4]、室屋有宏也着重分析了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韩国学者申孝忠、金泰坤、李炳午、金容烈、也分别提出“六次产业化”对增加地区就业、挖掘和开发农村地区资源潜在价值、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和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5-8]。

针对农村三产融合问题国内学者研究的视角相对宽泛,但对农村三产融合概念的提出、日本等发达国家六次产业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因素、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农村三产融合的推进路径及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比较具体和深入的研究论述。国内学术界对农业“六次产业化”研究起步较晚,崔振东、徐哲根通过分析“六次产业化”的概念与做法,总结出农村三产融合的特点、本质与农村各产业有机整合的过程[9-10]。王志刚等、金玉姬等、李玉磊、张永强、刘松涛先后阐述和分析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六次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并给出了相应的启示及建议[11-13]。对农村三产融合概念的界定,多数学者认为农村三产融合主要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特征,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资源跨界集约配置和三产协同发展[14-16]。戴春则从新技术、新业态、新要素、新模式等方面刻画了农村三产融合的表现形式[17]。针对农村三产融合面临的主要困境问题,多数学者归因于国家三产融合相关政策和法律不完善[18-19],以及以龙头企业为经营主体导致的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现象[20-21]。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影响因素与实现条件,有学者认为优化产业结构[22],建设有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8],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资金的投入[23]是实现三产融合的必要条件;也有学者从产业分工视角[24]、创新驱动视角[25]、交易成本视角[26]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针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模式,学者们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李传府针对山东省三产融合的实践总结了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先进要素技术渗透农业、农业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27];周敏从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多业态复合等角度分析安徽六安三产融合模式[28];李明贤总结了湖南省涟源市三产融合的典型模式,包括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农村电商集群等形式[29]。另外,也有学者采用熵值法、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30]。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发现既有研究倾向于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政策理论、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发展对策建议等方面的阐述。在研究对象上,主要聚焦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农业旅游等层面的融合,较少关注三次产业的多维度研究,缺少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方面,多数研究停留在综述分析上,尽管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类型、动力和融合效应等有所探索,但未对融合的动力机制从经济学角度给予充分解释;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管理学和经济学方法对产业融合的机制、路径、模式等层面进行探讨,多数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定性分析。基于此,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探究三产融合的动力因素,结合青岛市农村三产融合的具体案例探讨产业融合的路径与模式。

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基础

(一)农村产业融合政策的推进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推进落实。从2015年开始,连续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明确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问题,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的角度提出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做出重要部署。2018年《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落实政策、创业创新、发展产业、完善机制、加强服务等针对性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

在农村产业发展中,一大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到了引领示范、融合发展的带头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7万家①。

2018年对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达196.6万家,较2012年增长2.85倍;入社率46.8%,是2012年入社率的2.5倍(见图1)。农民专业合作社175.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6794.3人,其中示范社数量14.9万家,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8.5%①。

2017年,合作社发展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10万家,注册产品商标的合作社8.5万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4.7万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达0.64万家。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159.9万家,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1.2%,企业牵头占2.4%,基层农技服务占1.5%,其他主体牵头占4.9%。按现有合作社行业结构划分,种植业54.4%,畜牧业23.1%,服务业7.9%,林业5.9%,渔业3.3%,其他行业5.4%。在合作社服务类型占比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占53.1%,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占29.1%,购买服务合作社占3.3%,运销服务合作社占2.1%,加工服务合作社占2%,仓储服务合作社占0.9%,其他服务合作社占9.5%(见图2)②。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规模化发展

2010年以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均增速超过30%。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8000亿元,较2014年增长2.7倍(见图3),年接待游客人次超过30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开始关注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来提升休闲农业品质,农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健康疗养业等多维融合则进一步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性、精致化、本土化、多元化。在空间分布上,各地休闲农业主体分布集聚效应明显,在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机制下,休闲农业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集群效应。

国家推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项目。2018年,全国已创建了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③。结合当地的自然风情与历史人文特点,各地着力于打造“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美丽休闲乡村与田园综合体。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公布的相关数据制作

(四)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在广大县、乡、村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带来了较高的业态价值。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是2014年的2.7倍(见图4)。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756个示范县实现网络零售额6192.4亿元,同比增长43%④。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中商情况网公布的相关数据制作

(五)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7.9万家,“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①。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群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消费重视度明显提高,也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政策体系保障

(1)农村土地利用。国家政策赋予农民承包地使用流转权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土资源部也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用地保障,要求各地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规划一定比例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

(2)农业创业创新。各地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鮮、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产业不断细化升级。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康体养生、生态绿化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试点示范工程。农业部推进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2017年,确定了首批148个示范园创建单位,致力于打造和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18个省份在财政部支持下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②。涉农产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供销合作社等大批产业融合项目,在政策支持下有序开展,引领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加速发展。

2.农村金融供给

各地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形式,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各省市区积极创新涉农贷款担保产品,如福建省沙县通过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评估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推广村级担保基金、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开展“产权抵押+基金担保”贷款。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份将各项基金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相结合,分别采取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基金综合利用、省重点投资基金综合利用等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公共服务支持

各地与农村产业融合对接的配套服务平台逐渐完善。农产品专用原材料基地、农产品品牌开发设计、农产品电商销售等服务逐步兴起,一些专业化涉农服务商和本地化综合服务商开始涌现。如电商强县沙集镇建设了沙集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沙集电商人才培训中心、网商摄影基地3D专业制作等专业化的服务提供中心。各类型农民创业创新园为培育产业融合主体,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内部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农业产业,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初级和低质农产品供过于求,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等“三品一标”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分级分等、品牌营销等产业体系发展不完善,农村地区长期处于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端,难以获得农业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附加值和溢价收益,致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因此,产业融合发展是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挥农民的主导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

以农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由于具有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经营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电商产业,引领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与农产品市场销售的网络化。各地加快构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商公共服务系统,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广泛构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网络化运营体系,提高了农产品运营流通效率。

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进一步推动小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发挥主体优势,依托农业科技资源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建引领一批田园综合体、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涉农产业示范基地,而相关政策、金融与公共服务环境的逐步完善则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推手。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见图5。

四、农村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农业产业链延伸

将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三者结合起来,通过产前环节各类新品种的设计和研发,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供给,产中环节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产后环节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线上线下销售等项目的开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链的增值。

同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促使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加工业之间形成良好循环[31],增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比例,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价值。

青岛莱西市南墅镇建设“果乡南墅+创客产业园”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运营,拓宽林果业网络营销渠道。在农业生产环节,建设大规模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与养殖场,在产后环节,大力支持农业电商企业和农村淘宝店建设,开拓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

(二)农业多功能开发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的新功能。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成果、地方自然环境资源、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挖掘地方农业历史文化特色,实现农业多元化增值。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休闲农业与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开展农事教育体验、文化创意农业、农村生态康养、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新业态。依托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旅游园区,开发亲子农业乐园和银发庄园项目,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生产体验、文化娱乐、鲜食采摘、田地认领、田园养老等活动。

青岛平度市结合农业的科技元素与养生元素打造未来世界农博馆,将农业科技研发、特色农产品生产、民俗文化体验、农事生活体验、休闲农业观光等项目统筹发展,拓宽农业产业维度,充分挖掘胶东地区农业生产与文化资源,整合各业态元素,实现农业的多功能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

(三)产业集聚融合

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以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为发展基础,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小城镇集聚[32],将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率先开展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着重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专业特色小城镇[33]。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工园区、观光园区等。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在特色村镇建设新型田园综合体,促进乡村自然资源、农业产业项目、传统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产品的融合发展。

青岛平度市作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打造农创科技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农创工贸产业与脱贫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模式。

(四)经营主体主导

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力量。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引领示范和服务支撑,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经营者进行产业联合,降低农业风险,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拓展农业服务内容,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农业生产环节,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并采取订单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小农户、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农业龙头企业主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态,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引导行业协会在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質量检测、信用评估、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等领域提供服务工作。

青岛平度市杨家顶子村采取“种植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的产业经营模式,依托青岛盛跃惠民专业合作社为相关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种植机械化服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无公害大葱、草莓种植基地,建设蔬菜生产基地为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提供标准化农产品,并由该相关企业将精深加工的农副产品出口日本(见表1)。

五、农村三产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体系。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优化乡镇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信贷支持。地方政府采取奖补与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挖掘农村资源资产的利用价值,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整合开发,以资产入股、产权抵押等方式综合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资源。

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整合农业产业资金和扶贫资金,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相结合,重点对基础设施改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仓储物流和冷链物流体系、产品市场推广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直接补贴、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等政策优惠[34]。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与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农业旅游观光、农产品电商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5]。完善乡村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项目,建设农事景观观光道路、景区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完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乡村民俗展览馆、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搭建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控制与检测的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36]。建立健全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实现区域千兆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共享和农产品营销信息传播的迅捷性。

(三)强化产业融合联结机制

健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之间风险分担和优势互补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对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市场开拓性,采取合同制、参股制、合作制等形式[37],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一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稳定农产品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之间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购销合同,规范订单格式、内容,完善订单的备案审查与追溯管理制度,避免订单违约带来的利益损失。同时,订单农户及合作社可依托签约企业获取贷款担保,缓解资金压力。

二是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激活农户资源资产。小农户、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者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技术或产品等财产作价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明确农户资产权利入股部分的收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的量化到户,形成明确的股份合作收益分配机制。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企业形成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流转土地农户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机会与福利保障,农户可享受保底收益、股份分红、企业就业、土地租金、返利分红、农民养老金等多种形式分配的利益,分享产业链条价值增值部分的收益。

三是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各地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抵押担保等方式,提高农户在土地流转与订单生产中的抗风险能力,形成完善的风险保障金制度。规范涉农合同签订程序与文本内容,建立履约监督体系,制定适合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提高经营主体的履约意识,保障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物联网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休闲农业平台、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平台、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提供智能生产、质量品牌、创意设计、技术咨询、资金融通、销售渠道、综合运营等综合性的服务与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建立农产品信息化平台,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做到生产环节可追溯、产品品质标准化和农业服务精准化。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城市社区生鲜超市、“互联网 +”电子商务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六、结论

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创新整合、重组提升的重要途径。农村三产融合体现为农业功能多样化、农村业态创新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化的过程。各地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基础,充分挖掘农村的生产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将农业与科技、电商、旅游、脱贫、品牌、市场等要素结合起来,使三产融合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增长的新载体。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田园综合体、涉农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园区等试点工程的示范作用,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等多种形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①数据来自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新闻发部会。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DSKL1801174)

[收稿日期]2019-03-02

[作者简介]包乌兰托亚(1984-),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合作社学院)讲师,博士。

①引自农产品加工信息网《2018年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基于农民合作社的调查和数据》。

②引自微观三农网《201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③数据来自新浪财经网2019年02月14日《农业农村部: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8000亿》。

④引自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2019年1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张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食品,2018(9):10-23.

今村奈良臣.地域に活力を生む、農業の六次産業化[M].21世紀村づくり塾,1996.

佐藤正之.異業種とのパートナーシツプが六次産業化な成功に導く[M].知的資産劊造,2012.

室屋有宏.六次産業化の論理と基本課題-農山漁村から市場経済を組み替える取組み[J].農林金融,2011.

申孝忠.内生发展与六次产业[C].北海道:第四届东亚农业研讨会报告资料,2010.

金泰坤.全球化的进展与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农业的6次产业化[C]. 哈尔滨:第十届东北亚农业农村发展国际论坛,2013.

李炳午.韩国的农业6次产业化战略[C].沈阳:第二届中韩农村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013.

金容烈.韩国六次产业政策促进目标及课题[C]//2016年度韩国农业经济学会夏季学术大会.首尔:韩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

崔振东.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及启示农业经济[J].2010(12):6-8.

徐哲根.日本农户增收的产业路径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3):48-54.

金玉姬,丛之华,崔振东.韩国农业6次产业化战略[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3(4):360-366.

李玉磊,李华,肖红波.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6):20-24.

刘松涛,王毅鹏,王林萍.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对破解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困境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8(4):3-5.

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16(3):28-29.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5-10.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49-57+111.

戴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40-43.

李静,盖志毅.曰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11):68-71.

梁瑞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推进建议[J].中州学刊,2018(3):51-55.

李英震,宋宝剑.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6):568-571.

李玉梅.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市场研究,2018(2):16-18.

孟春,高雪姮.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2015(1):7-8.

李小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6(4):83-86.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8):74-77.

李治,王东阳.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7(9):54-59.

李传府,林泉,张辉.山东三产融合实践与困难[J].农村经营管理,2016(7):21-22.

周敏,刘义生.三产融合创新引领安徽六安的乡村振兴路[J].中国农村科技,2017(11):62-65.

李明贤,唐文婷.地域特点、资源整合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来自湖南省涟源市的经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6):963-970.

张康洁,蒋辉.传统农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49-354.

沈薇,王德平,朱山川,朱琳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探索—基于江油市新安镇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25):1-2.

杨俊.渭南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调查研究[J].山西农经,2018(23):21-22.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周颖达.南京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究[J].江苏农村经济,2018(6):65-66.

游凤,何蒲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5):4-6.

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18.

张丽娜.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农业改革发展[J].奋斗,2015(12):21-22.

[責任编辑 祁丽华]

作者:包乌兰托亚 张广海

上一篇: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三篇下一篇:化工企业经济减排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