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通用8篇)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篇1

及其对策分析

2010年我中心对黄州城区内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进行监管和抽样检测,全年共抽检 163批次,抽检品种476个,总计抽检样本11335个。其中自检11129个,合格率为98.7%,省、部抽检206个样本,合格率为97.2%。同时对各县市共抽检265个样品,合格率为98.7%。检测表明,基地、市场和超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2%。2011年共抽样板21054个,抽检品种1178种,抽样数量21054个,合格数20976个,合格率99.63%;不合格数78个,不合格率合格率为0.37%。和去年相比,我中心对全市的监管范围有所扩大,内根据监管结果来看,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合格率有所提高,但是有些地方药物残留的农产品依然存在,质量不合格率依然较高。现就这两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如下:

一、原因分析

(一)生产环境被污染。生产环境主要包括空气状况、水纹特质、土壤成份组成情况以及后期生产管理生产资料的投入使用情况。由于农产品有土地依赖性的特点,因此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质地的好坏。而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由于长期的工业污水,尤其是含重金属成份较多的污水,没有净化措施,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当中,久而久之对土质造成了侵蚀和破坏,使土壤成份发生不良改变,污染土壤;同时,其长期向空气中排放没有过

1滤的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一些含有毒害成份的气体或是有害成份的粉尘颗粒随着雨水溅落到土壤中,或是直接散落到农产品中,或是以空气的形式被农产品吸收利用,最后都使农产品有害残留超标,成为有害产品产生的源头。

(二)流通检测把关不严格。有害残留超标农产品的质量之所以在市场上流通,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两大关键环节的把关不严格,最终使超标产品流入是市场。

(三)流通环节设施不完善。由于农产品有鲜活性的特质,有些超标农产品的流通,可能是在储运、包装等环节,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腐烂变质,最终导致体内有害成分的缓慢积累,有害成分超标。

(四)市场行为主体维权意识不强。市场行为主体包括销售者和消费者,甚至有第三方,由于销售者对农产品的特性和检测手段的了解缺乏,或是追求利益的原因,造成对其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忽视。而大多数消费者对辨别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的知识更是缺乏,这直接导致他们对不合格产品的“识别盲区”,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超标产品更是一无所知,有些消费者即便是买到不合格产品,由于其价值较小,自己放弃了维权意识和行动,最终为超标产品的流通创造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保障不充足。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的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标准化生产工作经费必须

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市直保障该项工作正常运转经费约需140万元,目前市财政安排的补助经费只有14万元。去年省政府验收组对全省17个地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考核,我市累计被扣11分,其中经费不足一项被扣了8分。各县市区农产品安全工作经费也未按要求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检测监管经费严重不足,最终致使我们对基地市场监管不严,仍有部分不合格农产品在流通。

(二)机构体系不健全。截止2011年底,全市大部分县市区成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监管机构;但仍有少数县市区没有成立农产品检测中心,更谈不上机构、人员落实,至使监管体制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安全监管工作出现缺位,严重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检测管理装备落后。全市农产品检测目前只能实行快速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给指导生产和追踪溯源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作为案件处理的法定证据,对及时有效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的交通通信工具和办公设备也非常短缺落后,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部分地方生产企业和农民片面追求产量,滥用农业投入品,忽视质量安全;部分生产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使用保鲜剂、着色剂、调节剂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少。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涉及面广,管理复杂。农产品涉及的面比较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

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源头治理、不留死角,才能让全市广大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市农业局领导高度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顿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黄冈市蔬菜农药残留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整顿目标,整顿重点和整顿措施,要求各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我检测中心狠抓落实,责任到人,并将整顿与规范,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长效的监管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完善相关制度。按照省政府鄂政发【2009】72号文件:市州级政府所在城区内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仓储单位从2011年1月1日起对新鲜蔬菜农产品必须实行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未正式发文相关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的文件,建议市政府尽快全面落实市场准入相关事宜,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突出重点,加强监管。加强对城区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抽检力度和抽检频率,彻底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四)强化投入品管理。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的组织部署力度。继续依据“一个目标”、实现“两个好转”、着力“三个提高”、突出“四个加强”、坚持“五个结合”的方向和目标,制定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方案。二是要加大农产品专项整治力度。对全市蔬菜、水果高毒高残留农药超标案件依法惩处。三要是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一经发现流通领域中存在违规投入品,将给与严厉惩处。

(五)强化农源头控制。加大对各类农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加大印发粮食、油料、蔬菜、牲猪、蛋鸡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的范围和离度,力争使大宗农作物和禽畜养殖小区主要农产品项目基地都开展标准化生产工作,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起到源头保障作用。同时,要积极申报认证农业“三品”,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篇2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有了提高

近年,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 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 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 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 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去年, 农业部门组织抽检组, 对市场、基地进行了样本抽检, 通过对40个蔬菜样本的抽检, 有36个达到了合格标准, 仅有4个不合格, 合格率90%。

3. 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明显改善。

4.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这些年来, 全市逐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 依法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1. 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大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 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 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 只求得“产品丰富”, 而忽视了“质量净化”。农民普通认同的观点是: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 农资价格过高, 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 投入的多, 产出后回收的少, 科学施肥、用药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法甚好, 也很切合实际, 我们也很想这样去做, 但目前我们很难完全实施。我们购买农药, 求的是治虫效果和价格, 只要价格低, 效果好就行, 因为, 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产量来增收, 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

2. 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如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 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 才能进入国际大流通, 参与国际竞争。但是,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 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 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 宣传引导不够

近年, 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 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 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 追踪服务欠缺, 缺乏督查力度, 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采取的措施

1. 强化宣传引导, 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 只有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 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 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 必须加大宣传, 通过干部下村, 分片包干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引用现实生活中因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以及因质量问题造成对人身、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等, 引导、说服群众, 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不进行无公害生产就销路窄、效益低、无前途, 这样, 使群众把无公害生产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2. 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

今后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 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和电话或网址、检测合格证明等, 同时, 将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入市的要求, 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

3. 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疫检测室, 并配置必要的检测设施, 设立流动检测站, 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测。

4. 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净化农资市场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生活和身体健康,而环境的优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1保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根据国家的目标要求,地方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化,促进农产品从高产量向高品质的顺利转型。目前一些地区制定了农作物产地的环境保护和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了农业污染整治区和无污染农业生产区,并监测和评估部分农作物产地的环境状况。保山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部分农业耕种田地的环境绿化覆盖面较好,市区周边覆盖率超过50%,一部分农村耕地周边的绿化面积达到70%以上,这样清洁无污染的农耕环境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但还有一部分受污染的农田区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企业周围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的区域。

近年来,保山市农业环保部门把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加强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等作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的重要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农业环保部门始终把加强源头治理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坚持一手抓农产品生产环境,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环境问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

农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化肥、农药对作物的使用、塑料薄膜的大量应用而造成的土壤污染,还有部分水体污染等。

2.1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农药残留问题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农药残留对农产品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施用农药是为了促进农作物生长,消除病虫害,增加产量,部分未被吸收的残留物直接污染了农产品;农药的施用影响了作物周围的空气、水土环境,而恶劣的环境反过来还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农药与农产品放置不当,使农药扩散或洒出污染农产品;残留农药的农作物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2.2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保山市下辖四县一区,都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品的生产在养分的投入上主要需要化肥,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作物易于吸收,充分合理平衡的化肥投入可以提高产品的数量和品质,但其成分单一,有效利用率不高,特别是施肥水平不高,滥施的情况下,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氮肥施用过多,会明显提高农产品体内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长期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可诱发消化系统癌变;二是生产劣质磷肥的同时存在伴生元素铜、汞、镉、砷、铝、铬等杂质,也会进入肥料,施入农田,导致重金属超标;三是肥料的单一化,使土壤中的钙与其残留物反应生成难溶解的钙盐,造成土壤板结。

2.3塑料薄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保山市耕地面积238万亩,旱地134万亩,水田104万亩,地膜覆盖面积103万亩,占耕地面积42%。主要是用在烟草和玉米种植上。近年来,大量的塑料薄膜得到推广和使用,“白色革命”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但是废弃的塑料薄膜抑制了土壤的呼吸,并使农作物降低汲取营养的能力。

3保山市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3.1农药污染的控制策略

用药次数的减少是控制农药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特性,掌握引起病虫害的原因、时间及病虫害种类,在关键时期,选对关键药物类型进行施用,减少用药次数;掌握有效的农药喷洒方式,使用易降解及高效的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对农药污染严重或超标的田地改种不食用的农产品,用以保护人体健康。

保山市为扭转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这一局面,2004年1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在我市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公告》,明令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18种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甲胺磷等19种农药,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混配剂在我市销售和使用,严格控制农药污染;在具体工作上,以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种子执法年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月活动为抓手,强化以农药为重点的农资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3.2化肥污染的控制策略

近年来,保山市针对化肥的单一过量使用、土壤养分失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状况,相继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到目前为止,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应用面积达到上千万亩次,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农作物需肥规律施肥,让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3.3地膜污染的控制策略

宣传教育农民适量的使用地膜,并选择能够降解的塑料薄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4结语

保山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农业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注重源头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农作物生长环节,农作物生长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本市农业部门严把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好琢.我国农业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6).

[2]赵锡澄.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J].北京农业,2012,(24).

[3]化肥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农村新技术,2014,(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几年来,部分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猪肉含有“瘦肉精”等,已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消费环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解决认识不够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够到位,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从加工、经营企业者来看,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唯利是图,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置消费者的人身安危于不顾,不当使用大量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等药物,加剧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性。特别是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在产品上再做手脚,肆无忌惮地推销有毒有害及过期变质食品。从消费者来看,部分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认知度还不高,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相对较高的价格难以接受。“放心菜”优质不优价,势必影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推广。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去年的禽流感,给很多家禽养殖企业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县双佳农牧公司因此在短短几个月里经济损失达到500多万元。同样在去年,我县的柑桔因“甲胺磷**”在哈尔滨身价大跌,导致石门柑桔在整个东北市场销售疲软,尽管最终证实此事纯属个人捏造,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挽回。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质量安全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事,需要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并付出努力。

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当前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加强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明白哪些是违法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从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同时要对广大消费者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可定期汇总,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样不但可以震慑不法经营者,也能使消费者明白哪些东西可放心购买,哪些东西要谨慎购买。

二、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解决方法单一问题。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多地方采取了“堵”的方法,如制订出台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公告,严格检验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等等。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在当前农业执法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罚代管、以案养案”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经营放开,新产品层出不穷,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存在“堵不死”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堵”的同时,注重疏导。

据《农民日报》报道,今年中原大地夏收期间,已见不到大片大片焚烧秸秆的现象,政府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禁烧监控。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秸秆可以卖钱。麦收季节有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专门收购、加工麦秸,麦农因此而额外多了一笔收入,自然不会焚烧了。这就是堵与疏的两种绝然不同的`两种效果。

所以说,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重堵轻疏中摆脱出来,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就石门而言,现在是全国柑桔、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已获得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要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份额,就要在“疏”字上多下功夫。可以考虑把几十万亩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改良土壤或生产饲料;可考虑把九峰实业、双佳农牧的生猪、家禽粪便利用好,解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的肥料问题,扩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三、处理好供与求的关系,解决机制不顺问题。

产品质量问题的文章 篇5

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是因买卖合同质量产生争议而提起的诉讼,即买受人认为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而提起的诉讼,在此种诉讼中,原告一方当事人即为合同的买受人一方;而被告则为合同的出卖人一方。

(一)买卖合同标的物质量标准的确定规范

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程度。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优劣直接影响买受人能否实现其订立合同的目的。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是司法实务中出现较多的纠纷类型。根据《合同法》第153条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交付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这是出卖人在买卖合同担负的主要义务之一,在法学理论中表述为出卖人的质量瑕疵担保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依以下原则确定判断买卖合同标的物是否合格的标准:

1.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标的物的质量标准,只要该约定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即可以按当事人约定的标准判断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要求。

2.当事人对合同标的物的质量标准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可以按照买卖合同的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3.当事人就有关标的物的质量标准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然不能确定的,则依《合同法》第62条第1项的规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这也是与《民法通则》以及以往的合同法律规定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合同法》对标的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与其他国家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其他国家法律规定中一般是要求合同标的物应当符合通常使用目的和其他特定目的来确定的。而我国《合同法》则是首先要求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果没有这些标准时,才按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这里的“通常标准”应与国际公约以及国外法律作相同的解释,即符合中等品质的要求。

4.出卖人的说明构成对标的物的明示保证。说明是指出卖人向买受人所作的关于标的物的构造、性能、特征、功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陈述。出卖人在出卖标的物时,往往会通过产品介绍、产品说明书等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对标的物的品质进行说明,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但出卖人提供了有关标的物的质量说明的,该说明即构成出卖人对标的物品质的明示担保,如果实际交付的标的物与该说明不符,即属于交付标的物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二)标的物质量瑕疵的表现及认定

所谓质量瑕疵,又称品质瑕疵、物的瑕疵,是指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不符合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标准,或者法律规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通常标准和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的情况。质量瑕疵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标的物的外观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标准或者依法确定的标准,即标的物的表面瑕疵,通常是指标的物的外观、品种、型号、规格、花色等方面的瑕疵,对于表面瑕疵,买受人一般情况下无须通过特殊的检验就可以发现。

2.标的物的内在瑕疵,即标的物的内在质量不符合要求。对于标的物的内在瑕疵,则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检验或者使用才能够发现。

3.标的物的包装瑕疵,即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的包装不符合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合同法》第156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包装方式交付标的物;对包装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装,没有通用方式的,应当采取足以保护标的物的包装方式。对于“足以保护标的物”的推定,应当理解为出卖人须以使用标的物损耗最小、安全、实用的方式包装标的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是包装是否牢固;其次是包装是否符合运输的要求,特别是不同运输工具的特定要求;再次是包装标志是否符合通用要求等。

(三)质量异议的认定标准

质量异议,又称质量瑕疵通知义务,是指买受人认为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时,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向出卖人发出通知,否则视为标的物质量合格。该通知即为质量异议,该一定期限即为质量异议期限。因此,买受人是否在质量异议期内向出卖人为质量异议的通知,直接影响到买受人所提起的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的审理。质量异议既是买受人的权利,也是买受人的法定义务。根据《合同法》第157条、第158条的规定,我国《合同法》确立的质量异议制度包括两项内容:

1.买受人对标的物质量的检验义务。《合同法》第157条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

在买卖合同中,只有买受人对标的物进行检验之后,才能确定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是否符合要求,以决定出卖人是否违反了质量瑕疵担保义务。因此,各国法律基本上都将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检验规定为买受人的一项义务。

关于对合同标的物质量的检验,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关于验货人,买受人应当检验标的物,但并不意味着验货人必然就是买受人,除买受人及其代理人自行验货以外,实践中还存在由买卖双方共同验货,以及由买卖双方指定有关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验货的情形。

②关于检验方法,对标的物质量的检验方法,可以由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也可以不在合同中约定而由检验人以通常的方式进行检验。

③关于检验时间,这是《合同法》规定的买受人检验义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检验时间包含着验货开始的时间以及验货延续的时间两个方面,验货开始的时间一般是在标的物交付之时,由此,检验标的物的开始时间一般有:出厂时验货、装运前验货、装运时验货、卸货时验货、在买受人营业地验货等。关于验货延续的时间,参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8条第1款的规定,买受人必须按实际情况可行的最短时间内检验货物或由他人检验货物。而其中实际情形可行的最短时间主要是根据货物的性质、交易的情况和贸易惯例决定。我国《合同法》第157条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的,应当及时检验。所以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检验期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检验的合理期限,我们认为,根据《合同法》规定的精神,结合司法实践,可以从表现瑕疵与内在瑕疵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对比较容易发现的表面瑕疵,买受人须按标的物的性质,依通常的程序,从速检验其所受领的标的物;对内在瑕疵,应按标的物的性质、买卖合同的种类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不能立即发现的瑕疵,依我国《合同法》第158条的规定,其检验期最长也不得超过2年。

④关于验货地点,一般而言,验货地点是在标的物的交付地。但是也允许当事人对验货地点作出特别约定。

⑤关于验货费用,如果合同中已经有明确约定的,应按合同约定处理。如果合同中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如果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合格的,则检验费用由买受人承担;如果标的物的质量经检验不合格的,则应由出卖人承担。

2.买受人对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义务。根据《合同法》第158条的规定,买受人发现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的,应在质量异议期限内履行通知义务,在质量异议期内未通知出卖人的,买受人将会失去请求出卖人承担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权利。结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应当作如下认定:

①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提出质量异议。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有标的物的质量检验期的,买受人应当在约定的检验期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即如果当事人之间对检验期间有约定的,依照合同自由原则,自应适用当事人的约定。

②未约定检验期间的,为买受人发现或者应当发现标的物质量瑕疵的合理期间内提出质量异议。这是与各国的立法相一致的。所谓合理期间,是指买受人对标的物进行正常检验以及通知出卖人所必需的时间。它包括两个时间—发现瑕疵所需时间和进行瑕疵通知所需时间。区分瑕疵的不同情况,对于表面瑕疵,即存在于物的表面,无需专门检验,从标的物外观或凭买受人的生活经验就能发现的瑕疵,从买受人受领标的物时即应通知;如一时不能通知的,在能够通知时应立即通知;另外对于属于包装好的标的物,需要开包后才能发现表现瑕疵,买受人对开包后发现数量或者表现质量瑕疵的,应在开包后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无论如何,买受人间隔较长时间才通知的,视为怠于通知。如出卖人数次催要货款,买受人未通知,直至出卖人向法院起诉才通知的,视为标的物没有质量瑕疵。

而对于内在瑕疵或者隐蔽瑕疵,即存在于物的内部,需经使用或专门测试才能发现的瑕疵,买受人应在发现后的合理期间内及时通知出卖人。对于“合理期间”的确定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可以结合“怠于通知”进行理解,即一般要求买受人在发现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时应当立即通知出卖人,但是如买受人一时不能为相关通知的,在能为通知时应当立即通知;如果发现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时,放任不管,不以为意,相隔较长一段时间才为通知的,可以视为怠于通知。

③未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最长法定期限为两年。不论标的物的质量存在表面瑕疵,还是隐蔽瑕疵,买受人自收到标的物之日起两年内未提出质量异议的,法律视为标的物没有质量瑕疵,买受人无权提出质量异议。此条规定的2年期间,一般认为是诉讼时效期间,即无论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数量是否短少、质量是否存在瑕疵,经过2年后,买受人即丧失对出卖人的请求权。《合同法》的这一规定也是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9条的规定相一致的。①我国《合同法》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瑕疵的主张规定2年的诉讼时效的原因是,现代经济流转速度快、数量大,不应使买卖双方的关系长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而质量瑕疵担保责任是纯为买受人利益而设定的,为平衡双方利益,自然应对买受人的权利作一定的限制。

④有质量保证期的,应在质量保证期内提出质量异议。根据《合同法》第158条的规定,如出卖人对标的物的质量定有质量保证期的,适用质量保证期为买受人提出质量异议的最长期限,而可以不受2年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如国家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对标的物进行包修、包换、包退的标的物,在其保证期内,卖方必须承担质量瑕疵责任。《合同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在于:如果质量保证期是由国家规定的,当事人自然不得作变更,该质量保证期即当然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如果质量保证期是由出卖人承诺的,则买受人在这种情况下购买标的物,即意味着同意该承诺,此时质量保证期即为买卖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期条款,当事人自然应当遵守。而质量保证期可能长于《合同法》第158条所规定的2年诉讼时效期间,也可能短于2年,我们认为,只要约定有质量保证期的,均应按质量保证期确定质量异议的最长期限,而不适用《合同法》规定的最长期限即2年的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⑤质量异议期限的例外。《合同法》第158条第3款规定,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供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的,买受人不受前两款规定的通知时间的限制。法律之所以作出此种例外的规定,是因为如果出卖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交付的标的物数量短少或者质量存在瑕疵的,此时出卖人主观上即存在恶意或者重大过失,为平衡双方利益,自然不应保护出卖人。

3.对买受人提出通知的形式要求

所谓通知,是指买受人向出卖人具体指明瑕疵之所在,在审判实践中也称之为质量异议。通知并非要式行为,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均无不可,无须特别方式,但是为便于证明,最好应用书面形式。对通知的内容,结合审判实践,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要求,即买受人提出的关于标的物存在质量问题的通知,应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通知应当具体指明标的物瑕疵之所在,如机器设备无法正常运转或者运转速度达不到要求,而不能仅仅使用一般性的描述词语,如“货物质量差”、“质量不好”、“有瑕疵”等等,如果买受人未指明标的物存在的具体质量瑕疵,则可以认定该通知不具备质量异议的效力,视为没有提出。其二,买受人表示不承认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符合质量要求,如果质量的瑕疵表现为数种时,应当分别通知,或者一一列明后一并通知出卖人,否则买受人就其未通知的部分瑕疵丧失请求权。

(四)买卖合同质量纠纷案件的审理确认规范

对于买受人以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首先对买受人是否在规定期限内向出卖人为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进行审理,经审理认为买受人没有能够在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向出卖人为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的,则依法应当确认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视为合格,一般情况下应当驳回买受人的诉讼请求。

对于买受人在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期限内为标的物质量瑕疵的通知且该通知的内容与形式符合通常要求的,即在审理过程中需要查明出卖人所交付的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瑕疵。对于此问题的查明与确认一般应通过以下步骤解决:

1.双方当事人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已经对标的物的质量瑕疵作出确认,且对该标的物的具体质量瑕疵有一致认识,只是对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质量瑕疵责任有争议的,可以直接认定该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

2.双方当事人虽然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均确认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但对瑕疵的具体内容有争议,且影响到出卖人质量瑕疵责任的具体承担形式确定的,如果可以由法官对具体的质量瑕疵进行直接认定的,可以直接认定。

3.如果双方对标的物的具体瑕疵有争议且法官又不能直接作出判断的,或者对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瑕疵有争议的,不能由法院直接作出标的物是否存在质量瑕疵的认定,而应向买受人释明,由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出质量鉴定的申请,由法院委托有关质量鉴定机构对标的物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专业鉴定。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第25条第2款规定,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五)出卖人质量瑕疵责任的具体承担

出卖人违反质量瑕疵担保义务的,应当承担质量瑕疵责任。根据《合同法》第155条规定,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买受人可以依照《合同法》第111条的规定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即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对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受损害方可以根据标的物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选择请求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如果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其他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因此,出卖人承担的质量瑕疵责任具体包括:

1.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确定方法。如果合同中对出卖人违约责任有约定的,买受人可以按合同约定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在行使这些权利时,需要注意《合同法》第112条、第113条、第114条等相关规定的适用。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责任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应当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予以明确,首先由当事人对违反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违约责任形式内容进行补充协商,如果协商不成的,应当依照合同的有关条款以及交易习惯进行补充。如果适用《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后仍然不能确定出卖人的违约责任形式和内容的,则适用《合同法》第111条所规定的具体违约责任形式及内容。

2.出卖人依《合同法》第111条规定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具体形式 修理。当标的物可以修理,且修理并不影响标的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应当首先考虑由出卖人对标的物进行修理。如买受人自行修理的,其修理费用也应由出卖人负担。各国法律一般都没有规定出卖人的这一责任形式,因为出卖人常常不是标的物的生产者,无法承担修理义务,在标的物有质量瑕疵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规定出卖人的除去质量瑕疵的义务。但是我国法律则规定出卖人应承担除去标的物质量瑕疵的义务,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我国目前的商品流通机制及产品维修的网点来看,规定出卖人的这一义务是必要的,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更换。这一义务对应于国外法律所规定的代替给付义务,即标的物如为种类物时,在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的情况下,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另行交付无质量瑕疵的标的物,这是各国法律的一致规定。

重作。一般而言,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违反质量瑕疵担保责任的,一般不会承担重作的责任,重作这一责任形式主要发生于提供服务的合同中,如承揽合同等。重作只适用于某些特殊的买卖合同之中。

退货。退货责任形式一般对应于国外法律所规定的解除合同。国外法律对因质量瑕疵而解除合同的,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般规定仅标的物的质量瑕疵极为显著,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才能解除合同。在我国,依《合同法》的规定,亦应对此作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因为退货就意味着合同的解除,而解除合同自然就应当符合《合同法》第94条第4项关于合同解除条件的规定,即只有在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的质量瑕疵影响到买受人合同目的的实现时,才可以选择适用退货的违约责任形式。

减少价金或者返还应当减少支付的价金。如果买卖合同的标的物存在质量上的瑕疵,而买受人已经受领标的物,且标的物的质量瑕疵并未达到影响买受人合同目的的实现时,买受人可以请求依据标的物质量瑕疵的程度减少价金,这是各国法律一致的规定。由此,如果买受人同意接受标的物,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标的物的价格应当作合理的变动,也就是司法实践中所指的“按质论价”,其单价和总价款应当适当降低。当买受人请求减少标的物价金的请求成立时,其如果已经向出卖人支付的价金超过了应当支付的价金的,则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向其返还应当减少的标的物的价金。

支付违约金。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对出卖人在交付标的物存在质量瑕疵的情况下,约定出卖人应当向买受人支付违约金的,买受人在选择适用违约责任形式时,可以同时要求出卖人向其支付违约金。

赔偿损失。依《合同法》第112条的规定,如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质量不符合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要求,造成买受人其他损失的,买受人可以请求出卖人赔偿损失。上述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形式中,除违约金责任外,其中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金的责任均不涉及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赔偿损失责任,即使在出卖人承担上述责任时或者过程中,买受人也仍然存在产生损失的客观可能,而这些损失是基于出卖人违反质量瑕疵担保责任这一违约行为而产生的,自然应当由出卖人承担。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低于出卖人的违约行为给买受人所造成的损失的,买受人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调整,以弥补其所受到的损失。对于该损失,则依《合同法》总则的规定,既包括积极损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特别是在生产设备的买卖合同中,可得利益损失的计算是此类案件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具体计算详见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裁判标准的一般规范部分的内容。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篇6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要深刻思考生产、生计与生命质量问题,特别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从法律保障、技术支撑和行政执法3大体系的完善和落实来探讨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全程监控,寻求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之间平衡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食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

F762 A 10.11974/nyyjs.20160631003

引言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广西须依托自身地理环境条件,通过制定及完善西部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寻求经济增长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经济发展与劳动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其实施现状

我国在2001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相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规划》、《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提出农产品生产实行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市场准入策略。广西依托自身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产品认证和产地安全管理、农产品例行检测制度、严格投入品监管,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通过落实农业标准化,实现生产到流通过程的溯源监控。

1.1 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

来自广西绿色食品认证机构的消息,2015年全区已认定的“三品一标”产地总面积已占全区耕地保有量的42.9%,其中玉林市、桂林市分别达到耕地保有量的85%、81%,全区“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931个,制定实施了特色农产品种植标准390项。

1.2 制定和推广农业生产地方标准

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制定、修订广西农业种植业生产标准。如地方标准、技术规程、农产品和产地环境要求、植保技术、检测方法等497项。特色优势产品蔬菜类、水果类标准个数最多,且在全区各市县有一定范围的推广;采用新形式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2011年起实施农作物标准园建设,以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及“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1.3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近年,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已有市、县、乡监管服务机构1150个,例行监测主要对农药残留30多项指标。大多数市、县级检测机构实施对农产品农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2014年3、4季度速测法合格率99%以上,色谱定量分析合格率98%以上。较大范围地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方面对农产品进行氨基甲酸酯、有机磷大类农药的速测。目前尚未成立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事业单位和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1.4 实施农产品销售的准出准入及产品可追溯监管

广西已经建立起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落实专职监管员制度。广西自2000年开始制定了一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标准和指南,通过资金补贴、技术扶持、综合推进3种模式,从基地种养、运输加工、市场流通等不同切入点,开展农产品安全溯源试点。近两年,全区在“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中逐步开展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搭建起区、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并先行在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管理试点:田东增年有机山茶油的网上和电话开放式溯源,贺州市的“信贷绿色服务通道”,玉林市“玉台合作”的农业现代化的“玉林模式”,近年在全区开展种植业农产品生产者“安全承诺”活动。广西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几个内容建设和实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及经济发展条件。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长且繁杂,农资经营类别广泛,经营单位分散,且数量庞大,广西初步建立市、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但因政府的投入不足,全区统一监控能力不足,管理漏洞大。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管、检测人员严重不足,与农业部规定的市、县级检测机构最低人员标准(分别为15人、10人)差距颇大,且大部分县(市、区)还是挂靠设置,人员也身兼多职,检测手段落后;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农业标准体系不完善。全区现行的农业类地方标准种类主要是以生产技术规程为主,少有涉及产品销售等级及分级标准,且标准推广应用程度不高;对生产环境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够,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业废弃物的限制及农业投入品监管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与农业部的监测指标尚有差距。农资市场监管失范,农业投入品监管不力,宣传教育培训不够,农民不遵守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非法使用违禁剧毒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农药化肥甚至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强。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大,工业化特别是清洁生产水平低,加剧了农业面污染,工业反哺农业力度不强[1]。并且,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低,农产品交易市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等。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对策和途径

针对广西的实际及广西区域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要求,根据我国及广西的实际,从细化、完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落实基层监管,实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制度化监管,从管理监控到各主体的责任落实。提出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抓源头管理。积极推进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及提高检测能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加强舆情监测,实现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3.1 完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制度化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应从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个层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监管。根据农业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善及实施标准体系的抓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点上抓三园两场、优质优价、创品牌”等标准化生产要求,完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制度化监管。落实属地政府的监管责任。通过市场调节、政府监管引导及监控、企业的生产管理规程等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投入保障机制,成立自治区级综合执法机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环境监测、农产品检测、执法、各类培训等工作经费作为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下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扩大监管面,在省、自治区一级政府组织协调下,加强市县一级监管,编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网”,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建章立制、严格执法,规范经营。通过严谨细致的论证、缜密逻辑进行立法,严格贯彻新出台的国家、自治区关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发律法规,从法律保障、健全技术支撑和行政执法三大体系的各项标准的制定入手,抓好农产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组建自治区农业标准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全省农业地方标准的技术归口工作,由专门机构制定落实各种相关标准;落实各农产品经营主体的责任,将农产品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经营主体。

3.2 加强源头管理,加大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

农业生产环境是决定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整治来自农业生产环境的农业投入品(包括农药污染及化肥)的农业自身的污染及农区大气、农业用水、农田土壤等农业外的污染同样迫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轻、重工业失调,煤炭、石油开采加工及黑色金属矿开采冶炼开采等污染密集型企业居多的”的特点。广西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政府应立法增大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的投资力度。自治区政府就实施对涉重金属企业,分类予以取缔、关闭、限期整治或搬迁。如对南丹、环江、金城江3个重点防控区有色金属行业以及宾阳县小皮革企业群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矿山矿坑废水、渣场废水治理力度。引导污染较大的采矿等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推动企业改革和技术创新,推广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的发展;应针对广西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种类加强对专用组合肥料和改良剂的研究,通过合理施肥实现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技术,修复受污染严重的农田[2]。据周倩雯[3]的分析,广西近些年用于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年增长率最低,必须调高。增强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重点要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的监管。积极推行农资专卖,逐步实行农业投入品统购统销,经营品种备案管理,落实高毒、剧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4]。

3.3 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广西气候、光温具有优势,但生态环境脆弱,作为鲜活农产品输出大省(区),更应根据农业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意见”,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和订单农业,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制定及完善以农产品的原料种植、采收、保鲜、运输、粗加工等环节的农产品产、收、贮、运标准体系,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

3.4 积极推进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及提高检测能力

市场准入、监督检验检测、3C 认证、生产许可证、定检、评优、免检的必要手段,检测认证也是今后产业发展的趋势[5],应对“农业部宣布启动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借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欧盟各成员国及广东省经验,加强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各项农产品安全检测指标,引入公信度高、效率高,具有信息全面、技术设备等优势的第3方检测机构的公正客观评价,保障食品生产消费安全[6],能为政府决策及民众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客观、准确、及时、高效的检测数据,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

3.5 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

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要按照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定与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准入标准及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开办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制度,落实农产品入市前检测主体责任。在全区大部分县级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和农贸市场实行主要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产地编码管理,试行食用农产品产地编码卡,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索证交易和质量追究管理机制,强化“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信用体系,确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监管。

决策部门通过加强对民众的生命、健康、营养、生产、生活方式的教育,实行对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做相应知识、技能的长效培训,从决策层的舆论方针政策导向,到到经营者的规范生产,到消费者产品的信息关注和理性选择以及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利用报刊、互联网,建立政府公益性的农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平台,进行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及生产过程记录、备案、产品标识,责任追溯、信息共享,促进农业从业者规范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篇7

1散养户的大量存在导致监管成难题

养殖户由于规模达不到规模养殖场的标准,不需要填写养殖档案,用药用料不用做记录,病死畜禽的处理不用记录。总之,这些养殖户养殖的动物出栏时,产地检疫可查的资料就是一个强制免疫档案,健康状况就仅凭肉眼观察。猪、牛、羊再进行一个“瘦肉精”按比例抽检,那么既往病史不可查,药物残留没法测,重金属超标与否也没法测,这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2基层检疫队伍、监管力量薄弱

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缺编、缺人、人员老化、检疫人员文化层次低、没有相关专业的学历等是乡级畜牧兽医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病。特别是自实行了电子出证,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对电脑不熟悉,电子出证操作很困难,电脑稍有故障就不会解决,就不能完成检疫出证工作,电子管理、识读器运用很困难。就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而言,一个乡镇还不到两个检疫监督工作人员,一个乡镇平均按30个行政村计算,一个村平均按10个养殖场(户)算,平均一个乡镇就有养殖场(户)300个。几乎每天都有出栏报检,再加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督、屠宰厂驻厂检疫、规模养殖场监管、饲料兽药生产经营门市的监管等,这样的工作量,这样的人员配备,源头监管谈何容易。

3广大养殖场(户)对动物防疫认识不到位

由于许多规模养殖场的法人或者负责人对动物防疫条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主体责任意识差,有些是只顾眼前利益,总觉着投资设施设备是一种浪费,因陋就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干其他生意的大老板,有钱了想投资养殖业,对养殖业内涵一窍不通,建场选址设计不去畜牧部门咨询,建的场面积很大,可是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等到享受优惠政策了,需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了,又千方百计托关系找后门。平时无论如何宣传、讲解动物防疫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似乎很难听进去。

4报检制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了不同用途的动物报检时间,可是用于继续饲养和用于屠宰的动物出栏随机性大,出栏时间卖方不好确定,提前3d报检不能得到落实。这给检疫任务重、工作人员少又没有交通工具和交通费用的基层检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给逃避检疫的现象找到了客观理由和借口。动不动就拿检疫员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怕应激等为借口实施逃避检疫。

5溯源管理实际操作存在困难

为了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实行可追溯管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都对强制免疫、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做了要求,并且根据这些法律要求,农业部也制定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要求新出生畜禽,在出生30d内加施标识,30d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标识。理论上来说,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很好,可现实操作却有困难,出生30d左右的动物需佩戴标识的猪、牛、羊。就拿供屠宰用的来说吧,到出栏最快也需要4~5个月的时间,对于猪来讲,断奶后,需要转圈、合群等环节,饲养过程中标识有损毁、脱落,损毁、脱落的需要补打,出栏时电子出证需要逐个登记耳标号码,经过几个月的饲养,由于磨损、污物粘附,号码很难看清,识读器也没法识读。电子出证需要填写标识号码,只好出栏时重新加施新的标识,这又违背了《畜牧法》第六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必须把以前的耳标全部卸掉,既给产地检疫带来很大不便,又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篇8

纸张的丝缕方向直接影响到纸张的胀缩特性(即纸张尺寸变形),但之所以把纸张的丝缕方向拿出来单独讲,是因为有些印品(特别是包装印品)对纸张的丝缕方向有着特殊的要求,一旦纸张丝缕方向错误,将直接影响客户对印品的使用。

例如我公司印制的烟包产品,无论是条盒还是小盒,都对纸张的丝缕方向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旦在排版、裁纸、印刷等环节中出现纸张丝缕方向错误,则会影响最终的烟包产品在烟厂包烟机上的包装速度,甚至导致堵车、坏包、圆包(烟包棱角不分明)等现象。因此,必须对纸张丝缕方向加以重视,避免由此引起的质量问题。

造纸企业可能都碰到过印刷企业对纸张挺度的投诉,称所用纸张加工的包装盒(如酒盒、化装品盒等)成型效果不好,这很有可能是由于在产品印制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采取什么样的排版方式、什么样的纸张丝缕方向有利于纸盒的包装成型。

例如,某印厂印制了一批普通啤酒标签(承印材料为90g/m2铜版纸),但啤酒厂投诉市场反映有掉标现象,该印厂让笔者帮助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纸张丝缕方向不对,该印厂所印制啤酒标签的纸张丝缕方向与瓶轴平行(客户提出的要求),这种丝缕方向的标签挺度较小,易于贴标,但最大的缺点就是纸张吸水后,由于纤维的膨胀会使纸张沿瓶轴方向向外卷曲(因纸张正面印刷图案后进行了上光保护,不易吸水),进而发生掉标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该印厂将纸张的纤维方向改为与瓶轴方向垂直,为适当降低标签挺度以易于贴标,同时建议承印材料改用80g/m2铜版纸。该印厂按此方法试印后的标签,啤酒厂使用后反映效果良好。对于客户而言,这样做既解决了问题又降低了成本,何乐而不为?

如果是对纸张丝缕方向无明确要求的单张纸胶印书刊、宣传画册等印品,为保证套印精度,在活件没有大实地版的情况下,一般会让印张的丝缕方向与走纸方向垂直(即与滚筒轴向平行)。这是因为从输纸方面来看,此丝缕方向的纸张沿滚筒轴向的挺度较好,沿滚筒径向不易撕口,便于吹松和输送,不易发生纸张起褶现象;从套印方面来看,此丝缕方向的纸张在滚筒轴向上的尺寸变化较小,有利于套印。但此丝缕方向的纸张在滚筒径向上的尺寸变化较大,可以通过调整包衬或其他方法来达到相应的套印精度。

但如果该活件有整版的大实地,因胶印油墨黏性大,纸张与橡皮布之间的剥离张力很大,会使纸张在滚筒周向上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套印精度。权衡利弊后,此种情况下采用纸张丝缕方向与走纸方向平行(即与滚筒轴向垂直)的方式会更有利于套印。

上一篇:商务日语专业师范大学生的自我介绍下一篇:01山城中心小学学校食堂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