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早在春秋时期,籍书就以“入”和“出”来记录经济的出入情况。发展到后来,朝廷专门设立“天官”、“司会”等官位来管理各种经济计量。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出了流水账以及“四柱结算法”。到了近代,会计人引进了复式记账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会计人有了自己的法律——《会计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篇1: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混合会计计量模式探析

【摘 要】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是生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会计计量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目前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中“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计量模式存在诸多理论与现实应用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通过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在充分结合我国现实林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阶段混合会计计量的新模式。

【关键词】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 生物转化;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现值

一、研究背景

根据我国2014年最新修订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以下简称“CAS5”),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指的是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林木资产[ 1 ]。按照成本性态的不同,林木的生长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林木郁闭前阶段。该阶段通常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林木会受到重点照看,并会因此发生大量的成本性支出。第二阶段是郁闭后到收获前的阶段。该阶段持续时间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通常只需对林木进行一些日常的管护工作,林木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自然力的作用,成本性支出锐减。第三阶段为收获阶段,以林木达到相应成熟度为标志,该成熟度通常由林木的种类和用途决定。如果林木一次性收获,整个过程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即可完成,如果林木分批次渐进式地收获,则需更长的时间。除了少数特殊树种需要在第二阶段收获以外,绝大多数林木需要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后才能进行收获和出售。这样,实质性的收入需要经过漫长的生长期以后待到收获并出售时才能予以确认[ 2 ],并且仅收获并出售的时间就长达一个会计期间甚至更长。收入的实现与“成熟度”的确认时点密切相关,然而,“成熟度”的判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有些林木虽然已经成熟,但并不对其进行收获,从而增加了会计计量的难度。另外,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与其他生物资产共同的属性,即生物转化功能[ 3 ],该功能是导致林木价值增值的最主要因素,林木日常的成本、支出对林木的价值增值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按照CAS5“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计量原则,这些自然增值并未反映到我国大多数林业企业日常的会计处理中,只是在销售时点才确定唯一的林木价值,从而降低了林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现行会计计量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现行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会计计量模式确定的原则

评价一种计量模式合适与否,理论上而言应当是以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为起点、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为导向,分析这种会计计量模式是否是针对计量对象自身特点作出的价值估计。对于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而言,就是在我国林业现实经济、技术条件下,评价哪种计量模式能够更科学地反映生物转化功能引致的林木价值增值和其他相关信息,提高林木资产会计信息的经济决策价值,即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林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二)现行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

1.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特点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优点在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较高[ 4 ]。对于外购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即以买价加上后续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对于自产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计量主要依据林木培育期间发生的各种成本和费用。该种方法下的资料容易取得,需要主观估计的成分较少,会计处理过程操作简便,容易被会计人员掌握,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较高。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在于:首先,林木资产价值被低估。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增值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生长、蜕变等生物转化过程实现的,日常发生的灌溉、肥料、农药等支出与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关系很小。历史成本计量法因不能反映生物转化引致的价值增值过程,也就无法全面计量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历史成本法下确认的收入是林木出售时的公允价值,属于“现在”时刻的价值,而成本是“过去”形成的历史成本,考虑到林木生物资产的长生长周期性,收入和成本因此不符合配比原则。最后,历史成本计量法下林业企业的业绩缺乏稳定性和规律性。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只有经过漫长的生长周期等到收获并且出售以后才能产生收益,并且林业企业每年收获的林木数目并不是均等的,造成了收益的年度差异比较大,降低了业绩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可靠性不足[ 5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通过生长、蜕变等生物转化功能实现的价值增值过程,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定期获得林木的市场价值、经营绩效和其他预测性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主观性,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运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林业企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进行盈余操纵,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还可能会导致未实现收益的提前确认,给林业企业的收益增添不同程度的风险,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林业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运用尚存在限制性因素。依据CAS5的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具有活跃交易市场”、“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能够取得”等条件。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很多种类的生物资产并未存在真正的活跃市场,这就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即便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方法,将每个会计年度对林木价值重新计价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反映林木企业的年度收益状况,理论上讲也是不准确的。这源于市场行情只是影响林木价值的外部性因素,真正决定因素应当是林木的内在价值,即材质的优劣程度,但目前尚无技术手段能够在不预先采伐掉林木的前提下对林木的材质作出评价。因此,公允价值法只适合存在活跃市场前提下的、发育成熟并准备立即出售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价值计量。

三、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林木资产的会计阶段划分

通过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模式各具利弊,无论哪种模式的单独运用均不可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问题。因此,考虑将两种或多种计量方法融合运用或可成为一种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导向下,笔者依据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特征和价值运动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会计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林木种植到完成郁闭,CAS5详细规定了林木达到郁闭的具体标准。第二阶段从林木郁闭开始到发育成熟,发育成熟标准的确定具有灵活性,主要依据林木的成熟度和当年成熟林木的收获量而定,以保持该阶段林木数量的大体恒定。划分出该阶段一是考虑到该阶段可采用更适当的会计计量方法,二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林业企业业绩不稳定和不规律的现实问题。第三阶段从林木的发育成熟直到收获和出售。

(二)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三个会计阶段应当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计量方法。林木培育的成本性支出几乎全部发生在第一阶段,因此,该阶段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并在林木完成郁闭时将支出予以资本化。第二阶段,生物转化功能逐渐活跃,成本性支出锐减,日常只会发生一些零星的费用性支出。若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将会低估林木的价值;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我国林业市场的成熟度而言尚不允许。笔者认为该阶段的会计计量可以采用基于成熟百分比的现值估计法,即按照一定专业技术手段测算的林木成熟百分比,将未来预期经济利益按照测算的百分比分摊到当前会计期间来,据以计入当期林木资产的价值,每个会计年度林木资产的增值同时计入当期的收益,这样就克服了历史成本法不能计量林木价值增值的缺陷,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第三阶段林木已接近或已经完全成熟,林木的市场活跃度较之前的各阶段有明显的提升,相对比较容易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因此,该阶段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四、结论

引起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增值的核心因素是生物转换功能,而不是林木种植所耗费的成本。单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反映生物转化功能引起的价值变动过程,提供的会计信息降低了决策的相关性;单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可解决林木价值增值的确认问题,但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可能导致对未实现收益的确认而带来一系列风险,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根据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分析,我国尚不具备以公允价值计量法全面替代历史成本计量法的现实条件。本文由此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混合计量模式,即在林木发育的第一和第三阶段分别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第二阶段运用基于成熟百分比法的现值计量法来计量林木的价值。该模式最大限度地权衡了各种计量方法的利弊和我国林业的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15年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2] 刘梅娟,温作民.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6):72-78.

[3] 张雯,孙瑜.我国林业会计核算的改革趋势及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2(9):55-56.

[4] 孟凡梅,孙瑜.宏观环境会计刍议[J].会计之友,2013(7):15-16.

[5]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作者:董建萍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篇2:

当前经济环境下会计计量模式的探析

早在春秋时期,籍书就以“入”和“出”来记录经济的出入情况。发展到后来,朝廷专门设立“天官”、“司会”等官位来管理各种经济计量。唐宋时期,已经发展出了流水账以及“四柱结算法”。到了近代,会计人引进了复式记账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会计人有了自己的法律——《会计法》。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经济环境发展和差异化的出现,使得会计计量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

在国外,会计的工作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到了12、13世纪,在热那亚、威尼斯的发展较快的城市出现了借贷记账法。16世纪会计学院成立。1973年,国际计量准则委员会成立。

一 会计计量模式在经济环境中的运用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经济环境和外部济环境。一个经济体在国内的经济环境和国外的经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不同计量属性在不同经济环境中所反映出来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现状是有所差异的。由于经济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会计计量属性也不断变迁,由原来的单一计量向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发展。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的会计职业界就对会计计量的框架的概念进行研究。从而确立了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格局。

2.现行经济环境下会计计量规范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体系》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三个方面对会计计量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历史成本计量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的重要性,同时其他计量属性配合使用。从现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看,除了引入概念框架规范的四种计量基础外,还引入了许多其他计量基础,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成为重要计量基础。

新的计量属性的出现并未进入计量规范,使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计量原则与概念框架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概念框架的确立,使得新的会计计量形势在不断变换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一致,不利于国际会计的协调与趋同。

公允价值计量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同样备受争议。公允价值的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市场的多变性、复杂性和缺乏操作性,使得公允计量一直备受争议。

3.会计计量模式的努力方向和趋势

为会计计量提供概念基础,明确计量目标,提供评价标准。各国计量概念框架的不一致阻碍了会计的发展,现今无论是美国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在为计量问题努力的工作。毫无疑问,从概念框架方面能够统一理念,将会大大的改善会计计量发展的现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力。但是经济环境的多变性,会计计量的复杂性,都使得会计计量的统一十分困难。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会计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提供指南。如何在使用中确定公允价值,已经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个课题。明确公允价值究竟应当是投入价值还是脱手价值十分重要。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研究,改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每逢经济危机,财务会计计量属性都会受到考验,随之就会出现新的计量属性,但是这些属性没有在长久的经济环境中实验考证,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也不易扩大它的使用范围。在非活跃的经济市场条件下,改进金融工具计量。在相关可观察市场数据或对可观察参数进行显著调整的情况下,相关会计监管部门应该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实用价值技术评估确定。

改进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一是将金融工具分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作为两种计量基础;二是保留公允价值选择权;三是简化嵌入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四是要求对所有者权益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可选择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知识一经选择不得变动。

二 会计计量模式

1.会计计量及构成要素

计量是会计活动中描述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用一定的方法和准则,通过数字、符号等单位描述被计量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范围、规模,其实质就是用直白的方式表示计量对象的信息。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计列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在国际会计行业里,会计人通常认为会计计量一般由三个主要计量要素构成。计量尺度、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货币、实物和劳动三种量度是计量时通常采用的标准量度。所谓计量单位,就是在会计计量过程中描述计量要素所采用的单位,通常是指货币单位。计量属性又称计量基础,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

2.主要会计计量属性评价

历史成本计量、现行成本計量、现行市价计量、可实现净值计量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计量是会计计量的五个属性。历史成本计量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客观性,但是其局限性同样很明显,当价格变动或者通货膨胀时,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现行成本计量又称现时投入成本,这种计量属性可以避免价格变动引起的虚记收益,但是这种计量属性会因为与原有资产无法吻合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现行市价计量能够有效评估企业财务的应变能力;可实现净值计量能够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但不适于所有资产;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决策的可靠性较差。

三 结语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变换,经济发展波动不断,网络的出现使会计计量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计量要素的组合使用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计量单位的合作、探讨也会越来越频繁,会计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传统的会计计量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现行国内外的会计准则中,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运用越来越多。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将会最大化的体现,未来的会计计量模式应该成为什么状态成为新的讨论话题,会计计量模式变革成为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会计计量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析。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以及会计计量模式的运用,提出了展望。

作者:孔金双

会计计量模式探析论文 篇3: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的账务调整

【摘要】 本文主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发生变更的会计处理进行探析,并归纳总结了由于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而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类型,以及进行纳税调整的规律性。

【关键词】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账务调整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是指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可以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而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却不能再变更为成本模式计量。另外计量模式的变更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并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账务调整。其基本的调账原则是:“将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计量模式变更当期期初的留存收益(包括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实际调账时,还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不考虑计量模式变更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一)归纳类型

1. 当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成本计量模式下已累计折旧或已累计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成本计量模式下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 (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账面余额)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10%)

贷:盈余公积

2. 当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成本计量模式下已累计折旧或已累计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成本计量模式下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润(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贷:投资性房地产 (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账面余额)

(2)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10%)

3. 当公允价值=账面价值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转换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成本计量模式下已累计折旧或已累计摊销)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成本计量模式下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 (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账面余额)

(二)实例分析:

甲企业将原价为100万元,已计提折旧2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万元,账面价值为70万元,已对外出租两年的一栋写字楼于2008年1月1日,决定将其由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转换当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78万元(或70万元,或65万元),甲企业按净利润的10%计提盈余公积。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做出会计处理。

参考答案:

1. 公允价值78万元>账面价值70万元时: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78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10

贷:投资性房地产 1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78-70)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8 (8×10%)

贷:盈余公积 0.8

2. 公允价值65万元<账面价值70万元时: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65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 (70-65)

贷:投资性房地产100

(2)借:盈余公积 0.5 (5×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5

3. 公允价值70万元=账面价值70万元时: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7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10

贷:投资性房地产100

二、考虑计量模式变更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在计量模式变更之前,假如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折旧(或摊销)方法,会计折旧(或摊销)年限与税法规定相同,但只要会计上计提了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就会使得计量模式变更前的账面价值小于计量模式变更前后的计税基础。因为在此种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前后的计税基础是相等的。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将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类型作了归纳。

(一)类型归纳

1. 变更后账面价值<变更后计税基础时

(1)变更前账面价值=变更后账面价值

计量模式变更时,无暂时性差异。

(2)变更前账面价值>变更后账面价值

变更前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计量模式变更时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变更前账面价值<变更后账面价值

变更前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计量模式变更时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 变更后账面价值=变更后计税基础时

变更前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计量模式变更时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 变更后账面价值>变更后计税基础时

(1)变更前账面价值与变更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变更后账面价值与变更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实例分析

A企业将原价为100万元,已累计折旧2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万元,账面价值为70万元,已对外出租两年的一栋写字楼于2008年1月1日,决定将其由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转换当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假定有以下五种情况①70万元,②65万元,③77万元,④80万元,⑤86万元。甲企业按净利润的10%计提盈余公积,所得税率为25%,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此项投资性房地产税法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与会计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相同。税法规定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计提与变动当期不计入纳税所得,实际发生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做出会计处理。

分析过程如下表:

第一种情况会计处理: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7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10

贷:投资性房地产100

第二种情况会计处理: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65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75

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 (5×25%)

贷:投资性房地产100

(2)借:盈余公积 0.375(3.75×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375

第三种情况会计处理: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77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舊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10

贷:投资性房地产 1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25

递延所得税资产1.75(7×25%)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525(5.25×10%)

贷:盈余公积 0.525

第四种情况会计处理: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80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10

贷:投资性房地产1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10×25%)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75(7.5×10%)

贷:盈余公积0.75

第五种情况会计处理:

(1)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86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20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10

贷:投资性房地产1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2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10×25%)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6×25%)

(2)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2 (12×10%)

贷:盈余公积1.2

作者:温玉彪

上一篇:企业知识管理策略论文下一篇:矿山机电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