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工作的现状与发展(精选7篇)
摘要:在检索了1990年~WebofScience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数据的计量学特征,借助科学计量软件Bibexcel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分布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测度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共享;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文献计量;Bibexcel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员工或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流,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本文希望借助计量学的相关理论对国外知识共享研究现状进行鸟瞰式地把握,在此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ISI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以“knowledgeshar*ORshar*knowledge”为检索表达式,分别以主题检索和标题检索为检索范围,时间限定在1990年~20,通过主题检索一共检索到1868条记录,标题检索共有571条记录,检索截止日期均为年12月25日。以这些文章构成原始数据集,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了分析。
1.1发表年份分析
按论文发表年份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排列。
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呈明显的递增趋势(受检索时间影响,2009年数据呈下降状态)。图中包含两条折线,上面的一条为主题检索时检索到的文章,下面一条则为标题检索时的文章。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两条折线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该图中的两条曲线可以相互印证,也为下面的具体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1990年~1995年这个区间内,两条线几乎重叠,可以推论在1995年之前,知识共享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而且研究主题也相对狭窄。以后,两条曲线的分离程度越来越大,在的时候二者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值,超过了250,说明随着对知识共享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有关知识共享的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
1.2关键词分析
利用Bibexcel[1]软件,分别统计两个数据集中的关键词频数并按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表中左侧为按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10次的关键词;右侧为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分布情况,列出了频次超过5次的关键词。
分析主题检索时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系统(SYSTEM)、企业或组织(FIRM&ORGANIZATIONS)、创新(INNOVATIONCREATION)、技术(TECHNOLOGY)、模型与框架(MODEL&FRAMEWORK)以及绩效(PERFORMANCE)等方面。同样,分析标题检索时的关键词,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国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知识共享系统、组织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共享技术、知识共享模型以及知识共享绩效等方面。其他的研究点还包括知识共享中的信任因素、知识共享网络、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以及本体和语义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2研究现状分析
对上述研究重点进行归纳,分别从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手段、知识共享模型、知识共享绩效四个方面对国外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做深入分析。
2.1知识共享主体
知识共享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2]。通过关键词分析,国内外对知识共享主体的研究集中在组织层面,也包括虚拟组织和虚拟社区,在此重点阐述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主体。
很多学者对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组织制度、组织氛围、企业文化、领导风格以及信任因素。虽然设计恰当的激励系统并不简单[3],但恰当的奖酬制度(RewardSystem)有助于促进员工贡献知识[4],提高知识共享度。高度关怀(highcare)的团队氛围,以及良好的沟通氛围,会显着影响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5][6][7]。开放的领导氛围,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高,对知识共享越有利[8][9],相反,集权会对知识共享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10]。信任因素是员工是否参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方式和程度,而认知信任要强于情感信任[10][11][12]。
对虚拟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研究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有学者专门研究了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共享问题[13];也有学者研究了组织联盟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如关系的紧密程度、信任、合作需要、合作动机、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可获得性等[14][15];还有研究专门探讨了虚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安全问题[16]。
计划行为理论在组织知识共享中的应用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思路,文献[17]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决定因素。
2.2知识共享手段
目前研究文献中涉及的知识共享手段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系统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系统和技术是进行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它们为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保证。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知识管理系统、知识专家地图、知识共享平台、智能代理系统、知识交流技术等[7][18][19],这些技术手段涵盖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知识交流、知识表示、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等众多环节,可以减少知识共享的障碍,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程度。
伴随Web2.0的快速发展,Web2.0技术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越发显着,Web2.0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成为热点。Yang提出利用本体方法制作网络标签以在特殊兴趣小组中实现知识共享;Stock[20]分析了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在知识交流与共享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试图对Tag的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性排名算法进行系统优化;Todd(2007)[21]论述了15种基于WiKi的数据内容管理途径和方法。
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技术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共享任务的,必须与组织文化和氛围结合起来。
2.3知识共享模型
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知识共享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下述研究基本上代表了知识共享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共享心智模型。CannonBowers和Salas(1993)[22]将心智模型的概念从个体扩展到团队水平,提出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对于理解团队绩效,特别是理解和解释不同团队的.绩效差异帮助很大。
(2)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日本学者Nonaka(1994)[23]提出了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将知识共享分为4种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SECI模型描述的是知识螺旋转化的过程,从知识流动、知识自组织的角度研究知识共享。
(3)动机——信任模型。Kaser和Miles[24]运用动机——信任模型,以3个公司为分析案例,探讨了5种知识共享动机类型——金钱交换、社会交换、导师关系、实践团体和合作关系,与模型中的五种信任类型一一对应。
(4)知识生命周期模型。Nissen()[25]从伴随组织业务流程产生知识流程的角度,建立了包含六个过程的知识生命周期模型,并据此来研究知识共享过程。
(5)共享机制三维模型。Hans(2006)[26]引进了区分知识共享机制的三维模型,即现有/新增知识量维、决策者因素维和目标因素维,指出研发中的知识管理应该集成广泛的知识共享机制。
(6)行为约束模型。Enno()[27]等人引进并检验了一种解释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的约束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提出管理者可以通过关注知识共享的“约束变量”提高员工知识共享程度。但该模型的建立缺乏普遍性,变量的采集会影响到模型的准确性,且变量标准化后可能失去可比性。
(7)知识访问控制模型。Chen(2008)[16]设计的基于本体的知识访问控制模型,可以促进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提高知识共享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并且改进知识共享应对组织环境变化的敏捷性。
(8)知识共享三维动因模型。Hsu和Lin(2008)[28]在对大量博客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技术支持、知识共享和社会影响的三维动因模型,将知识共享与博客应用结合起来。
2.4知识共享绩效测评
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以及组织的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相关关系[6][26][29],知识共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组织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高低。然而,如何对知识进行测量,如何对知识共享绩效进行测评,是研究中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
很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了相应的量表,对知识共享加以测量,如Connelly和Kelloway()[30]开发的知识共享文化量表包括6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5;Lin和Lee(2004)[31]开发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包括4个指标,信度系数为0.84;Chowdhury()[32]开发的复杂知识共享测量量表包括7个指标,信度系数高达0.92。
以上量表都是一维的,也有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分析知识共享。例如,Zarraga和Bonache(2003)[6]按知识管理环节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两个维度,其中知识转移包含3个指标,知识创造包含2个指标;Hoof和Ridder(2004)[7]按知识的流向将知识共享划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两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含4个测量指标;Cho和Lee(2004)[33]按知识共享的程度将知识共享划分为共享的范围和共享的多样性两个维度。而Chow(2008)等人[34]则建立了一个三维测量框架,该框架中包括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共同的目标三种社会资本,并通过因素分析检验三者的关系,用于测量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绩效。
不难发现,目前的知识共享量表虽然能较好地满足研究者的某一方面要求,但不能从整体上对知识共享进行有效测量,而且缺乏普适性。
3知识共享的趋势展望
从引文分析的角度考虑,知识共享的研究热度仍将继续,短期内不会衰减。基于对知识共享现状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笔者认为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将聚焦于以下方面:
3.1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会有所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因而有必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其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共享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3.2知识共享的风险研究
不论是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还是组织之间,共享知识资源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自身知识的流失和扩散,而知识本身的特性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知识产权的形成。知识共享风险的研究是知识共享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虽然给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但深入的研究较少。
3.3知识共享测度
对知识的测度是知识共享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的方法是通过设计量表,测度一些相对容易的因素水平估计知识共享的高低,但很多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进一步开发科学的量表,实现测度方法的聚焦和各种研究成果相互融合迫在眉睫,而对知识共享绩效的测度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4知识共享与本体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技术基础。海洋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计量科学准确性、量值统一性、法制性、社会性等的一般属性,又由于海洋观测调查的立体性、多学科交叉性而具有计量仪器多样性、作业环境复杂性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源锐减,人类对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需求日益迫切,国际海洋权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各沿海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对海洋量值统一的要求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1,2,3,4]。
我国的海洋计量工作起步较晚,融于国家计量事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断进步。1955 年,国家计量局的成立是我国近现代计量工作开启的标志[5]; 1984年,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成立国家海洋计量站及3 个海区分站,进一步在全国及海区范围内开展海洋计量工作; 1985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标志着我国计量工作从行政管理走向了法制管理; 2001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实施的《国家海洋局计量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海洋计量工作的第一个规范性依据文件[6]。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海洋计量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并取得长足进步。2012 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是我国海洋计量工作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海洋计量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本文在全面了解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海洋计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海洋计量事业的发展建议。
2 我国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
海洋计量是国家计量体系及海洋公共服务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是保障海洋观测、调查、监测及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海洋计量工作主要包括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计量管理体系建设( 包括计量监督检查、计量认证、能力验证) 、计量检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内容。
2. 1 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我国现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为核心的比较健全的海洋计量法律法规技术体系,体系中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国家计量器具检定规程以及部门/地方计量器具检定规程[7]。2001 年,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局计量工作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对建立海洋特殊量值计量标准器具,进行海洋计量检定,使用海洋计量器具及向社会提供海洋数据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的有关行为进行了规范。2008 年,顺应当时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国家海洋局进一步修订印发了《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对海洋行业内开展的建立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定、计量校准、计量检测,使用计量单位和海洋专用计量器具,实施计量认证、能力验证和计量监督管理等海洋计量活动进行系统规范和管理,有效促进了海洋计量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6]。此外,海洋领域还有国家和部门计量检定规程19 项。2012 年12 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立全国海洋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 简称“海洋计量委”) ,秘书处设在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共有委员28 名。海洋计量委现已实现正式运行,2014 年有6 项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列入国家质检总局年度制修订计划,2015 年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了8 项国家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计划项目,目前各项工作稳步开展,确保了海洋专用计量器具的有效量值溯源。
2. 2 海洋计量管理体系建设
海洋计量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计量认证、计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海洋专用计量器具管理等内容。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海洋行业实验室的国家级计量认证由国家认监委授权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具体实施[8]。
自1992 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3 个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首批通过海洋行业计量认证评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计量认证现场评审332 次,62家海洋监/检测机构获得了国家级计量认证资质,计量认证评审员共51 名,只有计量认证获证实验室才能向社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保障海洋基础数据质量。国家计量认证海洋评审组每年对10家计量认证获证机构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并进一步结合重大海洋专项如国家“908 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等专项实施专项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不断创新深化海洋计量监督检查工作。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实际上它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校准和检测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9]。2012 年和2014 年分别开展了两次海洋监/检测机构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近300 家次实验室参加,不断增加能力验证项目,扩大能力验证范围,有效地提高了各参加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 3 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
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基准10 类133 项190种、一级标准物质1 166 种、二级标准物质1 425种、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1 907 项、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65 759 项[7]。其中海洋领域获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计量标准有35 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4 项,基本满足海洋温、盐、深、流、浪、潮、气压、气温、湿度、风、p H等参数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需要。2013 年1 月,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洋计量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施,着手修订《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提升了“海洋测温仪器检定装置”和“海洋测深仪器检定装置”两项计量标准水平,完成风速、气温、湿度、雨量和气压共5 项计量校准技术装置的建立,其中气温等4 项申请行业计量标准授权,在海洋水文、气象和化学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国家有证标准物质基本能够覆盖80% 以上的仪器种类。现有的海洋测温仪器检定装置计量标准测量范围为( - 2 ~ 40) ℃ ,MPE ± 0. 002℃ ,为国内最高水平; 海水盐度标准装置计量标准测量范围为2 ~ 42( 盐度) ,MPE ± 0. 001( 盐度) ,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海水盐度计量标准; 海洋测深仪器检定装置即压力计量标准的测量范围为( 0. 05 ~ 100) MPa,准确度等级0. 005 级,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波浪浮标检定装置可对浮标传感器和整体浮标开展检定校准,测量范围为波高( 1 ~ 6) m、波周期( 2 ~ 40) s,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新建的JQA3 - 1 型海洋风速风向仪计量检定装置,可对风速风向仪或传感器开展校准测试,主体采用全钢结构串联双试验段回流风洞,在小试验段模型区( 试验段高度、宽度、长度各75% ) 测速范围为( 0. 3 ~ 90) m /s,在大试验段为( 0. 3 ~ 30) m /s,流场均匀性不大于1. 5% ,稳定性不大于1% ,气流偏角不大于1°; 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生产的盐度标准物质包括中国一级标准海水和中国系列标准海水,一级标准海水为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盐度35,U = 0. 001( k = 2) ,从定期与国际标准海水的比测结果看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系列标准海水为二级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盐度序列为5、20、30、35、40,U = 0. 003 ( k =2 ) 。
3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 1 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方面
海洋领域涉及面广,发展日新月异,海洋计量工作作为海洋科研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海洋维权的基础技术保障,现有的海洋计量法规体系仅计量法、计量法实施细则、海洋计量管理规定,不能有效覆盖现有的海洋业务体系,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建立完整体系。
3. 2 海洋计量检测能力方面
海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海洋行业现有的34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新仪器设备研制的计量检测需求。最新被广泛应用的海洋仪器具有小型、智能、自动、现场使用、精度高和稳定性高的特点,同时可根据需要组合不同的传感器,并在不同的载体上使用,这就要求海洋仪器的计量检测由实验室向现场、由静态向动态、由单参数向多参数同时进行的方向发展[10]。另外,现在测量仪器的操作界面多采用软件,能够被移植和改写,这些软件的可靠性设计已成为海洋数据质量的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这些系统软件的可靠性测评技术研究很少。海洋仪器的计量检测不仅包括计量性能检测,还包括环境适应性检测,涉及海洋“温湿振”“辐照度”“淋雨”“风”“海水腐蚀”“霉菌”“盐雾”等多种试验项目,现有的海洋环境试验仅初步涉及温度、湿热、碰撞和冲击、盐雾、霉菌、水静压力等试验项目远不能满足仪器设备的检测需求。
3. 3 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方面
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开始仅为近海调查研究提供服务[6],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拓展形成海洋计量监督业务体系、海洋计量技术服务体系、海洋计量质量保障体系等,不同业务体系之间存在精细化的分工,从不同方面为海洋管理、海洋基础调查、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需求要求计量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步且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海洋开发利用的紧迫需求也对海洋监测、调查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为海洋强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4 发展建议
4. 1 加强计量法规体系建设
结合海洋强国建设需求,修订《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一系列支撑该规定的管理细则,形成以计量法为核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配套支撑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推动海洋计量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4. 2 强化计量业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规范海洋计量业务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业务运行方式,稳步推进海洋计量认证工作,规范开展海洋监/检测能力验证,加强海洋计量监/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海洋观测调查及计量检测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
4. 3 加强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结合现代海洋测量仪器新特点和发展新需求,大力研发海洋仪器设备动态校准、多参数校准和现场校准技术,开展软件可靠性测评技术研究,研建和升级改造亟须的计量基、标准设备和标准物质,完善我国海洋仪器计量标准的溯源体系,大力提升海洋监测和观测仪器设备检定覆盖率,保障海洋环境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
4. 4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提高海洋计量工作水平应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全球海洋仪器计量比对,对外开展海洋仪器计量校准服务,推动建立全球海洋观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全球海洋观测数据的量值统一和可比,这是提升我国海洋计量技术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我国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
4. 5 推动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理清现有海洋计量机构的职责定位,实现职能优化,统筹发展; 不断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高层次海洋计量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技术保障。
摘要: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海洋计量作为国家计量体系和海洋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文章在了解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海洋计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海洋计量事业的发展建议:加强计量法规体系建设、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推动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海洋计量,海洋管理,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新民,赵燕,徐文见.德国计量工作状况及对我国计量发展的借鉴[J].中国计量,2008(4):49-51.
[2]郑干.美国计量管理的特点[J].城市技术监督,2000(9):49.
[3]钟新明.日本计量概览(上)[J].中国计量,2000(4):32-34.
[4]钟新明.日本计量概览(下)[J].中国计量,2000(5):37-39.
[5]蔡正平.喜读《新中国计量史》[J].中国计量,2014(9):54-56.
[6]秦平.我国海洋计量体系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1):51-53.
[7]王英军.论中国计量法律制度的完善[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8]刘景霞.浅谈海洋行业计量认证的发展历程与经验[J].海洋技术,2012(1):127-129.
[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关键词】电能;计量工作;管理;计量法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电力营销市场也出现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与此同时要求电能计量检验部门要以第三方的身份做出公平、公正的工作立场,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引入新技术、新理念,确保计量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要求。就目前社会发展现状分析而言,我国的电力计量工作和管理模式不尽规范和合理,各地纷纷以本地的原有的管理方式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了一项新的管理模式。
1.电能计量概述
1.1电能概念
电能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工业、商业以及人民生活中的主要能源之一,我们具有想象得到在现在社会中,一个没有电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新世纪,电能在现代化社会应用越来越广泛,不管是从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还是农业以及日常的人们生活与生产,都离不开电力资源的支持与配合。电能的生产和其他产品不同,其主要的生产和传输特点在于由发电厂进行发电,在通过电力部门进行电力分配和供应,最后通过这三个部门连接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供电系统。在供电工作中若要保证电力输送的连续、可靠完成,就必须确保这三个系统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1.2电能计量管理概念
电能计量管理是以突出电能计量的管理作为主要的保证作用来对电力计量工作进行管理的,是以法制与体系管理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也是现代化电能计量工作中提高电力输送系统和水平的主要途径。在目前的电力计量工作中是一种以紧密结合计量器具的研制为主,以实施计量标准和计量标测为要求、以计量用户为核心和以计量设备的全部控制为目的的关里模式,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管理方式又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更是在此基础上实现总体水平,提高计量管理的若干工作活动。在目前的电力计量管理工作中,其工作核心是以电力计量装置为主的,是以用户利益和关键的,同时这种电力企业工作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在工作中单独的认为其是电力部门内部管理就显得片面了,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当将社会、企业以及用户等各方面利益都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促进管理模式的健康、健全发展。
2.行政管理发展过程及现状
电能计量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着一定特殊性能的电力工作,其在电力管理工作中一直以来都是代表着国家和政府对电力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方法,因此此项工作一直由电力部门的电测机构进行。
1985年9月6日《计量法》颁布后,中国的计量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根据《计量法》的要求,计量工作必须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计量法规体系和相应的计量监督、技术保障、计量单位等都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才能适应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大循环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规范市场计量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督,这样才能保护国内外消费者利益。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迫切需要加强计量基础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就授权问题多次召开系统内的专题研讨会统一思想,提出三条原则:计量系统有能力的地方,校表工作自己干;计量系统只有部分能力的地方,联合电力企业合作校表;计量系统没有能力的地方,授权电力企业校表。
2001年1月,国家计量局以第15号令发布《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同时颁发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按该管理办法的规定,电力部门电能计量检定机构即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是独立建制。很显然,如果要取得政府计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授权,就必须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以满足授权条件。2006年开始,各省电力公司纷纷先将原各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下属的计量电测室改制为电能计量检测中心,依旧担负着各供电公司标准计量装置的量值传递的上源和技术管理工作。而各市局供电公司下属的电能计量管理所组织成立以了电能计量检测所或电能计量检测中心。并统一在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的要求下,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出具了正式的电能计量检定授权证书,以此作为各电能计量检测所的合法检测的依据。这种行政管理方式是现行的较普遍的电能计量行政管理模式。
3.技术管理发展过程及现状
1982年水利电力部颁发《电能计量装置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程(试行)》),实施计量装置改革的过程中,在电能计量装置的改造和电力改革的前提下,为了避免重复变换和不必要的浪费,一般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来防止用户偷电的存在。对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明确提出了以下要求:
(1)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除与电能表有关外,还与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以及有关的二次回路等有关。
(2)规范了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检定的场所和设备依在具备的基本条件。
(3)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分类、准确度等级配置,以及电能计量装置的主要器具及计量方式等提出了技术要求。
(4)1982年前电力企业未设专职人员管理电能计量工作,管理比较松散,又没有统一要求,所以也不被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管理规程(试行)》中首次提出了设置电能计量专职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规程(试行)》颁发后,各级电力部门均设置了电能计量专职管理岗位,配备了电能计量专职人员,并明确了电能计量专职人员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后,一系列配套的管理规定发布实施,有关制造、检定电能计量器具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相继颁发施行,对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管理规程》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电力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明晰了管理权限及职责,积极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管理水平,保证了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可靠和电能量值的统一。
《技术管理规程》在编制过程中,主要参照了《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计量法》及其配套法规、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部门新产品的技术指标和运行统计数据;同时,尽量做到与现行相关标准的协调一致。
4.结束语
抓好计量工作夯实管理基础促进企业发展
福建水口发电有限公司装机容量1.4GW,是华东最大的常规水电厂.公司十分重视计量工作.建厂初期就成立了计量办公室,建立三级计量监督网.全厂共有2600台(件)测量设备,设有62m2计量检定室,建立了7套计量标准装置.电厂现有42名兼职计量监督员和8名专职计量检定员,基本满足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作 者:张美丽 作者单位:福建水口发电有限公司计量办刊 名:中国计量英文刊名:CHINA METROLOGY年,卷(期):“”(5)分类号:F2关键词:
计量所庄耀清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落实好计量检定工作,发挥好计量检定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是广大计量检定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做好计量检定工作,不仅要对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法规正确地理解及熟练掌握运用,而且需要及时地对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计量检定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计量检定工作方式、方法和进一步完善计量检定工作,使其不断地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有关计量检定的需求。
作为一名计量检定员,从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困难来看。做好计量检定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应该从"人员"和"设备"这两个方面着手.他们是内外因的关键,计量检定工作需要技术人员的配合也需要先进的设备的支持.如果把检定设备看做硬件,那么检定人员就是软件了.这两个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计量检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供和提升设备的先进性同样重要.
计量事业要发展,检定人员素质是关键。专业技术水平,社会责任感,热忱服务的工作态度就是计量检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检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加强对计量检定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计量法规、基准标准和检定人员是计量工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定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基层一名检定员,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所从事检定项目的操作技能,还要通晓计量法律、法规,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理论知识。第二,加强对基层计量检定员的职业操守工作。基层计量检定员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能够正确使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并负责维护、保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有效地执行和运用计量技术法规进行指导计量检定工作;保证计量检定原始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完整,能够行使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委托的有关任务。第三,加强计量检定人员的工作的主动性。计量检定人员始终要面向生产企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基层计量检定工作应把对企业的被动管理转变为我们的主动服务,把计量检定人员的工作延伸到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直接为生产、经营提供计量保证,为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安全生产、经营
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各个环节服务.第四,加强对计量检定员的爱岗敬业,创先争优培训.爱岗敬业就是责任,是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在计量检定工作中,任何-个工作岗住,既有独立性,又有相连性,这个岗位就是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爱岗敬业不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计量检定工作中,每一个检定员,都有他的检定任务和岗位职责,有职责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负起。负责任就是敬业自己的本职工作,珍惜热爱并踏踏实实做好这份工作。当然,爱岗敬业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加班加点,敬业也不只是任劳任怨,敬业更是把自己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它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就是节俭和意志,就是自信和创新。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创新职工文化,打造一批有技术,负责任的高素质计量检定人才队伍.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正如古人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高素质的检定人才,没有先进的检定设备,也不能把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做好.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引领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下,我中心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的采购,改造和升级。积极建立各项计量社会公用标准。我中心的计量检定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计量检定工作迈上了新的征程。就计量所而言,从一个以检定杆秤为主的计量站,发展成拥有医疗设备,衡器,电学,压力,力学,热工,流量,理化,光学等众多检定项目的综合计量所。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严格考核,形成了覆盖全州,辐射周边地区的计量器具的生产、销售、使用、衡器检定修理的综合监督系统。为企业的运行合理地建立计量基准,让消费者享受到公正的喜悦,树立计量检定机构在社会上的权威及公信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量检定工作也必须进行转型和创新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2012年来,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计量所又积极新建了近20个计量标准。新增了20多个检定项目,新增检定项目的开展将补充了本地区在多个计量检定领域上的空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十一五”行动计划的通知》(鄂政发 „2008‟013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确保实现我省“十一五”节能目标,现加强能源计量与统计工作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做好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和统计数据,是政府依法实施节能监管,开展能源审计、考核,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计量器具配置合理,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省年综合能源消耗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全部通过计量合格确认,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列入湖北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企业名单的企业应按照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建立健全测量管理体系;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起稳定的能源计量和统计队伍;各类社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齐全,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各单位和企业务必围绕这一目标任务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工作
用能单位应当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和有关统计法规要求,不断提高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水平,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列入湖北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企业名单的企业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应达到GB17167—2006中4.3.5条的要求;能源计量器具计量准确度等级应达到4.3.8条的要求。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有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企业,应根据限额标准中规定的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配备满足测量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二)强化能源计量器具管理。用能单位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编制检定(校准)计划,实行周期检定(校准)。凡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送当地质监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强制检定。其它计量器具也要加强内部管理,定期自检或送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校准)。检定(校准)不合格或超过检定(校准)周期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准使用。
(三)健全能源计量与统计管理制度。列入湖北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企业名单的企业要组织实施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其他年综合能源消耗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应通过计量合格确认。
企业应明确能源计量与统计管理部门和人员职责,建立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和汇总以及能源统计报表等制度。建立并完善统计资料台账体系,完整、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能源购销存及消费情况。进(出)用能单位的能源应以强检计量器具测量数据为准,凡能够通过计量手段采集到的数据,必须通过计量检测获得,不得估算。能源统计数据必须有可靠的来源,要能追溯到原始计量测试记录。省统计局、质监局将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数据质量制定具体核查要求。
(四)加快能源计量管理信息化步伐,充分利用好计量数据。用能单位应不断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更新改造,优先采用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能源计量器具,满足生产、管理过程中对能源计量准确性的需求。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网络化管理。要通过对能源计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技术潜力等问题,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控制,对用能设备与系统进行优化管理,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与节能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各市州发改委、质监局、统计局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对区域内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状况、耗能状况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每一个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和统计工作量化目标及阶段指标,建立包括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能源计量数据应用与管理、数据统计、工艺监控、节能效果等内容的考核办法;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步组织实施。要将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和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监督检查,确保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各市州发改委、质监局要进一步提高计量技术机构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技术机构要对现有能源计量产品性能进行改进和提高,保证能源计量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生产工艺控制要求;指导帮助用能企业使用高性能、高质量的能源计量器具,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大在线检测及新型能源计量器具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研究新型检定校准装置,建立计量标准,积极为企业提供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统计人员配备等统计基础工业的检查和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台帐,不断提高企业的统计工作水平。
(三)依据法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各市州发改委、质监局、统计局要依据国家《节约能源法》、《计量法》、《统计法》等法律规定,监督指导用能单位实施GB17167—2006强制性国家标准,定期检定强检计量器具,落实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台帐等工作。认真审查用能单位计量数据,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严格控制节能减排相关计量器具批准、生产许可证发放,实施周期性监督检查,确保投放市场的节能减排相关性计量器具符合规定要求。开展对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试验室合格认可的检查验收,开展能源计量器具检定授权机构专项执法检查,确保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规范化。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能源计量、统计的各项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能源计量、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总结推广用能单位在能源计量、统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营造准确计量、真实计量,合理用能、高效用能的良好氛围。
21世纪是 “海洋世纪”,毋庸置疑,海洋计量体系作为国家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迅猛发展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调查、海洋军事外交等各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我国海洋计量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同样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法规体系建设、 机制体系建设、业务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等,业务体系建设又有许多内部体系建设等等, 不一而足。本文仅就法规体系、机制体系和业务体系三个主要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1.1体制建设
我国的海洋计量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与当时我国在近海海域开展的海洋水文、 海洋气象调查工作同步,随着工作开展逐步引进了相关检定设备和装置,建立了相关实验室, 调集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计量检定测试校准工作。至20世纪80年代已经逐步独立开展海洋水文、气象专业计量工作。
1984年,原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计量站及青岛、上海、广州3个海区计量分站,组成了海洋行业的国家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代表国务院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国及海区范围内开展海洋计量工作。
1989年在海洋计量站的基础上,中编办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计量站)及北海标准计量中心(青岛分站)、东海标准计量中心(上海分站)、南海标准计量中心(广州分站)。确定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海洋标准化、计量、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为海洋经济、 海洋管理、海洋科技、海洋安全及公益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1.2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为了加强海洋计量监督管理,保障海洋行政管理、海洋调查、监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活动中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 促进海洋事业协调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规,国家海洋局于2001年印发了 《国家海洋局计量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该规定成为有史以来海洋计量工作依据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对规范海洋计量器具管理、海洋计量监督、海洋计量认证、海洋计量人员管理等海洋计量工作的多个方面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随着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经过反复修改完善,2008年国家海洋局印发了 《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 新规定符合国家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要求,顺应了当前海洋计量工作的发展现状和要求,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海洋计量工作的健康有序,促进了海洋事业的和谐发展。
1.3业务体系建设
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开始仅限于为海洋近海调查研究服务,在很窄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纯技术的支持,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科研、海洋维权、海洋军事外交等的需求迅速增加,计量技术业务体系建设,也由纯技术体系的建设向管理、科研、 维权等领域扩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海洋计量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也变得日益普遍和必需。为适应新的海洋形势的发展,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出现了更加精细化的分工,如为海洋管理服务的计量监督业务体系、为海洋基础调查科研服务的计量技术服务体系、为国家重大专项保驾护航的计量质量保障体系等等。
现有计量业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极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了海洋各业的发展需求,为海洋经济、 国防、 外交、 环保管理、 资源开发、 科研调查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我国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虽然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贡献在海洋各领域日益凸显。但是由于海洋计量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作为国家计量体系的一个分支,受重视程度较低, 兼之投入较少, 所以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差距和不足。现阶段海洋计量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体制建设方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计量体系进一步发挥技术基础和保障作用,但现行海洋计量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
2.1.1机构设置空间分布不合理
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海洋计量管理和运行的单位仅有4家,分别是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计量站,以及青岛分站、上海分站和广州分站。 这种空间上的分布与我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的广袤腹地、18 000km的绵长海岸线以及300万km2的管辖海域极不相称。
2.1.2层级设置不合理
海洋计量体系作为国家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只有单层设计,即国家级的4个站和分站,没有省级海洋计量机构,更没有市级县级海洋计量机构的设置。在当前海洋开发如火如荼、海洋经济产值占我国GDP总量的10%、国际海洋形势日益复杂、海洋权益斗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这种单一结构设置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形势的需求。
2.1.3人员编制极少
目前,4个站共有职工169人,其中直接从事计量工作的仅有78人。但是他们却承担着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计量工作, 同时又要保障国家海洋科研、海洋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维权等庞杂的计量任务,想要做好的确力所不能及。
2.1.4机构设置不统一
4个海洋计量站,国家海洋计量站原挂靠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近年刚刚独立;广州分站目前挂靠于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分站原与东海预报中心合并,目前与东海技术中心合署办公;唯有青岛分站自成立以来一直独立运行。这种混乱局面,既不利于在全国统一开展工作,又不利于区域内独立工作。
2.2法制体系建设方面
2.2.1海洋计量行政法规体系建设薄弱
海洋计量法制体系建设滞后于海洋发展形势的需求,目前,除在计量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外,海洋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尚显薄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计量法》 《计量法实施细则 》 以及 《海洋计量管理规定》 中有些内容需不断补充完善。
海洋领域涉及面广, 高新前沿学科众多, 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和部门规章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不能有效覆盖现有海洋业务体系。
2.2.2海洋技术法规体系滞后
作为与行政法规并行的海洋计量技术法规体系建设缓慢,海洋计量工作作为国家海洋局履行海洋科研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海洋科学研究、 行政管理、 执法监察、海洋维权等的基础技术保障,要求计量法规体系在涉海各领域都需出台相关的计量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来加以保障。而作为行政法规的补充,技术法规所包括的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等建设底子薄、起步晚,其完善和健全尚需时日。
2.2.3海洋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方面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进步对计量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远洋调查技术、深海大洋调查技术、极地调查技术、 航空遥感技术、 航天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对海洋计量业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全方位的要求。
3海洋计量体系建设的发展展望
要解决好目前海洋计量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须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1推动我国海洋计量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实现职能优化,科学布局。既要实现职能科学设置,又要实现人员队伍的规模化建设; 既要实现在海洋空间上的有效覆盖,又要实现从国家到地方的层级建设目标。尽快形成国家、 省、市海洋计量工作的有效机制,建立一支与当前海洋事业发展规模相当、职能清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计量队伍体系。2加强海洋计量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海洋计量法律体系,健全海洋计量规章制度,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为基础,大力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建设,维护计量法律法规的严肃、协调、统一和完整,逐步形成以计量法为核心,行政法规相配套、部门规章为支撑的海洋计量法律体系。 把计量监管纳入依法、规范、有序、高效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的水平。3强化海洋计量业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满足经济全球化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需求,满足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国内海洋开发和海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需求,加强海洋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海洋计量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在海洋开发管理、 海洋科研调查、 海洋防灾减灾、海洋仪器产业发展与应用等方面建立科学统筹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体系,全面满足国家海洋事业对海洋计量工作的需求。
【计量工作的现状与发展】推荐阅读:
计量工作者的自我评价11-09
计量工作总结10-25
关口计量装置误差的分析与改进论文06-09
计量相关工作流程图06-17
能源计量年度工作总结07-08
计量科年终工作总结07-20
能源计量工作情况总结11-29
企业质量计量,个人工作总结07-09
企业计量管理工作总结09-14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研究的突破与创新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