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垦荒精神”是浙江检察机关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与基层检察院服务“重要窗口”建设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其“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涵对助力解决基层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三大制约”、落实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和促进基层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论文 篇1:

关于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的思考

摘 要: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人民群众的不同诉求,各种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刑事案件高发,基层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检察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当前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应当努力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基层检察院如何做好综治维稳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检察;综治维稳

这些年来,综合治理治是一个老话题,更是一个常常提常新的话题。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对于综治工作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在检察院工作的一年来,在这一年中我也从检察院工作借调到县委巡察组工作,在这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在學习借鉴老同志的工作方法经验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关于综治维稳的工作心得。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综治维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做为一名检察人,我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杜绝一切不良行为的发生,努力把人民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为人民群众服务。我认为,一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信仰就是一个人干事创业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所以要时刻谨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严打刑事犯罪不动摇

坚决贯彻依法打击犯罪的方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坚持依法从严原则,严厉打击有组织目的犯罪和涉黑犯罪的团伙犯罪,严打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这些刑事犯罪对于社会的影响比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处理的好坏、处理方式运用就需要切实恰当。

二是突出打击危害民生犯罪。将坑害人民群众的案件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案件作为严重打击对象,维护人民群众切实利益。例如食品领域、医疗领域等多发性领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说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还当是民生问题,那么打击危害民生领域的犯罪对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尤为重要,也是综治维稳的强力保障。

三是深入推进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检察院应该坚决查办以权谋私,损害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贪腐问题,突出查办民生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用办案的力度和成绩让老百姓满意,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二、强化诉讼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当前司法不公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形象。检察院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要通过形式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职能,纠正司法不过现象,维护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正。把打击犯罪和保护群众合法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违反法定程序,不该立案而立案、错捕、错诉,侵犯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要坚决予以纠正,依法保障人权。同时,加强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基层检察院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涉及人身伤害、劳动争议、社会保险等与民生相关的案件要及时审查办理,及时反馈答复当事人,对于明显不公平的、的确存在错误的判决,坚决依法提出抗诉。

三、加强控告、申诉和信访接待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面对新时期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保障,部门群众的合理诉求和他们的不合法方式重合给社会和谐带来了严重的障碍。当前,比较突出的是涉法上访的问题。涉法上访牵扯了党委政府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对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基层检察院在关注民生上应该从处理涉检上访化解矛盾上为落脚点。当然首先要做到畅通信访渠道,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人民群众控告申诉案件,化解矛盾纠纷,做好释法说理,理顺来访群众的情绪,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出现群体性上访和越级上访的现象。其次要注意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妥善处理涉检信访问题。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犯罪发生

作为基层检察院在日常行驶各项检察职能以外,还应该加强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法制宣传教育走进机关、走进百姓、走进学校、走进企业。

在宣传题材选择上,我认为要做到少一点“大处着手”,多一点“小处着眼”。大处,虽然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法律宣传更多的注意点往往在小处上面,如何能够把我们的法制宣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更为实际。在宣传方式选择上,我认为特点案例要活用,通过对特别案例的活用,做到以案说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忽视问题的存在,盲目乐观,就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滋生自满;过于看中问题,强调困难,见木不见林,就会产生悲观主义,不求进取。如何看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难题?综合治理是每个行业里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进才能确实做好此项工作。

作者简介:

陈灿,湖北省宣恩县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干警。

作者:程灿

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论文 篇2:

以新时代“垦荒精神”助力基层 检察院建设的路径探析

摘 要:“垦荒精神”是浙江检察机关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与基层检察院服务“重要窗口”建设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其“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涵对助力解决基层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三大制约”、落实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和促进基层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基层检察院运用“垦荒精神”走实攻坚破难之路,用好“案-件比”核心指标,紧抓监督质效提升;走稳创新创牌之路,强化“重要窗口”意识,激发创新动能,发挥示范效应。

关键词:垦荒精神 重要窗口 基层检察院

“垦荒精神”的渊源可追溯至1956年的浙江台州大陈岛。1956年,浙江省467名青年志愿者奔赴大陈岛参与垦荒建设,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垦荒精神,犹如灯塔指引后人砥砺前行。[1]荒岛现如今成为了“东海明珠”,而青年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也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传承至今,并助力浙江基层检察院(以下简称“基层院”)加强自身建设。

一、“垦荒精神”与基层院建设之内在联系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对浙江提出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以下简称“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2]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浙江省院”)贾宇检察长要求全省检察机关为浙江当好“重要窗口”贡献检察力量,努力推动浙江检察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3]根据浙江省院《关于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高水平服务保障“重要窗口”建设的决定》内容,全省检察机关要自觉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把服务“大窗口”和当好“小窗口”深度融合。就全省检察机关而言,80%以上的人员在基层,90%以上的案件在基层,因此,检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发展好,“重要窗口”建设基础才扎实。如何通过高质量转型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重要窗口”建设,已然成为基层检察机关亟待努力解决的问题。

推进“重要窗口”建设,对每个浙江检察人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基层院是工作落实的主力军、主战场。在高质量转型发展期与“重要窗口”建设期叠加的历史大考中,基层院要想交出满意答卷,关键是要在聚焦高质量转型的过程中善于补齐短板、勇于先行示范、敢于率先突破,而做好这一切也需要有精神力量来加以支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恰恰是基层院所需要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以“垦荒精神”助力基层院服务“重要窗口”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是基层院解决全面协调发展“三大制约”的必然要求

内设机构重塑性改革后,“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检察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基层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仍面临“三大制约”,客观上为基层司法办案、检务管理、队伍建设等都带来严峻挑战。一是人员力量不足。机构改革后,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刑事检察,浙江检察机关刑事检察人员分流了一半,案件数量没有减少,办案要求更高,案多人少矛盾更为突出;民行部门一分为三,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三个部门虽然配齐了办案力量,但办案人员大多来自刑事检察条线,监督能力和水平一时难以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办案效果不明显,检察干警压力较大。二是基层检察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差距。“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目标,意味着要以人民群众可感知、看得到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都得到极大增强,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以及执法司法等方面有了更高需求,但目前基层院对这些需求仍缺乏供给能力,正陷入法律监督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之困局中。三是司法行政空心化。员额制改革后行政骨干“回流”业务岗位,再加上因职业通道狭窄,职业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司法行政人员普遍职业荣誉感弱,人员流失严重,司法行政空心化现象明显。

“三大制約”就是三块短板,基层院要以问题为导向追本溯源,以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将举措落实落细落具体,即通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直面“三大制约”,为基层院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二)“无私奉献”是基层院落实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必备觉悟

在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必然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基层检察人都是改革参与者,落实人员分类管理改革需要参与者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面协调发展既包括“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还包括业务建设与队伍建设,业务工作与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自2016年起,浙江省检察机关开始进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按照规定,浙江省各级检察院员额检察官按照全省政法编制数的39%确定,检察辅助人员要占到46%以上,司法行政人员要控制在15%以下。[4]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后,员额检察官成为了办案的主体,履行一线办案职责,并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但基层院存在“案多人少”的现实矛盾。除了要保障案件在审查、提审、批捕、公诉、文书制作等每一个环节没有纰漏,还要确保案件不超期、不堆积,这就需要检察官主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办案质量。而检察辅助人员虽然是协助员额检察官行使检察权,但却是案件办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除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高检院”)和省院明确要求必须由检察官亲自承担的司法办案事项外,司法办案中的多项工作任务都需要检察辅助人员的参与,可以说,辅助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司法办案质量和效果,这就需要检察辅助人员不断自我加压,主动提升工作能力,从而为司法办案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此外,人员分类管理后,司法行政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但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减反增,除负责人事管理、机要保密、秘书会务、检务保障、文件拟定、宣传、培训教育、党建、工青妇社团、综治平安、文明创建等常规行政性事务外,还要对口联系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政法委等多个部门。司法行政人员同样需要以检察事业大局为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将综合保障工作做得更到位,使检察官司法办案无后顾之忧。

(三)“开拓创新”是基层院促进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的动力源泉

基层院案件质量的把控、重点工作的推进以及绩效考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优化管理、“开拓创新”。一是对案件质量的把控需要“开拓创新”。基层院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特点,在实现对本地区案件质量精密控制的同时,引领每位检察官自觉主动落实好中央、高检院和省委决策部署,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层院绝不能简单套用《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这把标尺,而是需要根据每一起案件的不同情况活用各项指标。如基层院在办理涉及民营经济的案件时,不能满足于“案结事了”,而是要在提供检察延伸服务和创新护航保障方式上下功夫。二是对重点工作的推进需要“开拓创新”。浙江检察品牌创建、检察业务工作、检察基础工作是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重点推进的三大工作,基层院要开阔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引领并激励全体干警集中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三是绩效考评作用的发挥需要“开拓创新”。基层院要以贡献度为主要考评依据,让数据“说话”,年终兑现奖惩,激发全员工作热情,把“要我做”的职能管理方式变成“我要做”的自我进取方式,压实每名检察干警工作责任。

三、以新时代“垦荒精神”助力基层院服务“重要窗口”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运用“垦荒精神”走实攻坚破难之路,彰显“重要窗口”建设担当

走实攻坚破难之路,“贵”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经历了检察职能调整、内设机构重塑性改革等重大变化后,检察工作转型发展如同船至中流、人到半山,在建设“重要窗口”的背景下,基层院理当立足主责主业,彰显自己的担当作为。

1.用好“案-件比”核心指标,把“求极致、过得硬”理念落实好。“求极致、过得硬”是高检院党组对新时代检察工作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建立以“案-件比”为核心指标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就是要引导检察官以“工匠精神”将工作做到极致。基层案多人少矛盾突出,严控“案-件比”就是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倒逼检察官改变就案办案、流水作业的惯性思维,从办案的效率、效果等方面评价办案质量,将上一个诉讼环节的工作做到位,以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环节,从而节约司法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刑事案件要以不延不退为原则,在法定期限内把案办结;疑难复杂案件要做实检察引导侦查取证工作,功夫下在前面,把问题解决在前面;要用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强化释法说理。

2.紧抓监督质效提升,把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实践好。双赢多赢共赢的监督理念是引领检察工作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基层院处于法律监督的最前线,不从零和博弈的监督思维中走出来,监督的路会越走越窄。要想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检察机关要把提升监督质效放在首位。一要树立正确的质效观。把“有数量的质量、效率与有质量、效率的数量”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检察监督不能光盯着数量、盘算着考核,要杜绝“类案群发”“个案拆分”的凑数案和“乞讨式”的协商案,以办案的高质效来赢得被监督者的尊重。二要注重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协作机制,把单向监督转化为共同作为,既实现监督目的解决问题,又增进监督共识化解对立。如平湖市人民检察院争取市委的支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协作机制,形成环境治理联防联治工作合力,既解决了公益诉讼案源问题,又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在平湖落地,得到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平湖分局的积极支持,真正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三要讲究方法工作到位。要把浙江省委《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贯彻好;用好“理念共融、制度共筑、队伍共建、成果共享”法宝,善于在监督中换位思考,尊重并理解监督对象,加强沟通交流,达成监督共识;研究监督对象的考核规则,实现错位监督拓展空间;以扎实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5]为契机,不断强化司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检察队伍核心战斗力。

(二)运用“垦荒精神”走稳创新创牌之路,展示“重要窗口”建设形象

走稳创新创牌之路,“要”在奋发图強、开拓创新。创新品牌是高质量转型中的一抹亮色。着眼于“重要窗口”建设,基层院开展检察工作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走在前列”,还必须要有可示范、可复制的经验和品牌,要在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上下功夫、作表率。

1.强化“重要窗口”意识,努力创出品牌。自觉对标“重要窗口”新要求,提高站位、拉高标杆,以“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的使命担当高标准抓好创新工作。一要以高站位谋创新。当前,全党全国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是实现“六稳”“六保”,基层院应把服务民营经济作为切入点,以稳就业、保市场主体为着力点,切实做好检察环节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工作。二要以创品牌的标准开展创新工作。创新易,创品牌难。基层院创新点很多,但能做成品牌的很有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层院缺乏系统的谋划、持续的推进,创新点不强、不深。因此,基层院应把打造检察品牌纳入未来检察工作发展规划,创新品牌培育方法,及时总结品牌建设经验。三要以问题导向促创新。创新能力与水平往往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提升。基层院要善用政治智慧、法治智慧、检察智慧,通过有效创新把好项目做成好品牌。

2.激发创新动能,努力把区域特色做成区域品牌。基层院有最丰富的案件资源、最齐全的实践样本,具备创新的基础优势。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创新成果,需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一要增强主体自信。贾宇检察长在调研金华时指出,建设“重要窗口”,全省每个检察院都责无旁贷。[6]客观上各个基层院的情况都不同,规模有大小,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队伍基础弱、考核成绩差的基层院,在创新创牌上自信不足。每个基层院都要成为创新主体,激活创新动能。二要聚焦区域特色。创新点不宜过多、过散,不要为创新而创新。浙江省每个基层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作,一院建一品,全省就有多个特色项目可孵化。建议省院加强统筹规划,增强创新的层次性。三要加强培育指导。建议省院充分调动基层院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基层创新,并加强跟进指导,把创新点做大做强,努力把一方特色做成全域品牌。

3.发挥示范效应,努力把先行优势转化为工作成效。示范引领是“重要窗口”建设的重要目标。基层院立足于“重要窗口”建设进行创新,不仅要形成可听可看可复制的创新成果,而且要更加重视创新引领下的基层再实践,把先行优势真正转化为工作效能。一要更加注重理论的提升。基层创新往往始于务实有效做法,再通过经验的总结形成可用的机制,以能否解决问题为基本评价标准,缺少规律性的提炼和理论层面的总结,实践性、操作性强,但理论性弱,影响创新成果在更高层面的推广,要通过持续地实践,丰富完善理论,使创新成果更具生命力。二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创新成果好,要以看得见的工作成效来说话,通过数据来支撑、案(事)例来印证。三要更加注重影响力的提升。基层院往往实践多、宣传少,这既有意识的问题,也有能力的问题。在创新成果影响力的提升上,基层院多有不足,建议省院给予更多鼓励和关注,帮助总结、推广,从而形成改革创新的集成效应和强大声势,这样更有利于将基层院的成果汇聚成全省上下奋力展示“重要窗口”建设形象的强大合力,为检察高质量转型积累浙江经验,提供浙江样本。

注释:

[1] 参见彭飞:《传承好垦荒精神(今日谈)》,《人民日报》2019年8月9日。

[2] 参见《车俊代表:建好重要窗口 交出优异答卷》,人民网http://zj.people.com.cn/n2/2020/0523/c186

806-3403711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1年2月3日。

[3] 参见贾宇:《为浙江当好“重要窗口”贡献检察力量》,《检察日报》2020年4月27日。

[4] 参见《浙江省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办法(试行)》。

[5] 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政法系统组织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单位执法司法标准制度机制,以及政法機关之间密切互相配合、强化互相制约的制度机制。

[6] 参见《贾宇检察长到金华调研工作:建设“重要窗口”,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提升意识强化作为》,浙江检察网http://www.zjjcy.gov.cn/art/2020/4/24/art_26_

18108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2月30日。

作者:曹国华 章佳明

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论文 篇3:

当前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思路

【摘 要】职务犯罪预防是检察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社会犯罪预防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遭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严重制约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效能,需要从理念、制度、方式、配置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进。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效能

一、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现状

(一)预防力度大大加强,预防理念仍然落后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职务犯罪惩治力度的加强和规模的加大,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也逐步被重视起来,具体表现在预防建章立制工作得以加强、预防人员配置得到加强、预防经费保障基本充足、预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业务工作得以经常性的正常开展等方面,但与预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不相适应的是,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理念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预防工作过分依赖职务犯罪侦查,独立性不强;预防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状态,主动性不强;预防工作集中表现为事后预防,源头预防不足;预防手段沿袭传统,创新性不足等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预防工作理念不能及时跟上现实需求和发展形势,势必会从根本上制约预防工作效能及其长远发展。

(二)预防机制得以建立,运作过程流于形式

随着最高人民检察院《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工作指导规范的相继出台,一些常规性的预防工作机制得以建立,如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工作机制、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机制等,这些机制对于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其作用也仅限于保障正常开展,由于职务犯罪预防的敏感性及基层工作的普遍繁杂,导致此类工作机制运行不畅、共享不足,运作起来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限于常规性预防,创新型预防过少

在现有的多种预防模式下,大预防模式是其中较为流行的预防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常规性的预防形式有个案预防、行业预防、专项预防等,而其中被采用较多的预防手段则是通过上法制课、发放宣传单、摆放宣传展板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向发案单位发送检察建议、接受申请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上述这些常规性的预防形式和手段长期以来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部门所选择,不仅由于预防工作者主观上的安于现状,更重要的是受限于预防工作量与人力、经费配置保障方面的突出矛盾,这些常规性预防不得不做,使得基层检察院也不得不将非常有限的人力和精力投入进去,而不能分配适当的资源进行创新型预防工作的研究。

(四)预防工作压力大,预防绩效考评不合理

有的人认为职务犯罪预防部门是一个用来安置“闲人”的部门,这是一种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的评价,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会产生极大损害,实际上,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压力十分大,一方面由于预防任务重,宣传教育、检察建议、档案查询等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由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不同,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往往有时候还是不能被客观和准确评价的。考评即价值导向,从现有绩效考评体系来说,指标确定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较为明显,只能评价是否做了预防,而评价不了预防工作的效果如何,没有一个正确而明确的导向,不能激发预防工作干警的积极性。

二、当前基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未受充分重视

首先,基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否受到充分重视是相对于其他检察业务工作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而言的,“重打击、轻预防”的气氛浓烈,在内部不能与其他检察业务相提并论,在检察院外部纳入行政区划范畴考量,其重要性更是被综治维稳、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工作所湮没。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否受到充分重视,可以从预防工作在检察院整体工作部署中的地位、预防工作资源的配置与保障、预防活动开展受重视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和考量,相对于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审查起诉工作等其他业务工作而言,预防工作确实未受应有的充分重视。

(二)侦防一体化机制有名无实

2010 年 1 月,为增强反腐效能,反贪污贿赂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职务犯罪预防厅共同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一体化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与预防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和线索处置的“一体化机制”同时,重在加强职务犯罪分析,针对类案、行业和区域的犯罪特点、成因及规律性问题开展预防工作。从该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不仅常态化的案件信息交流共享和线索处置处于较低层次,在侦查任务十分繁重的背景下,职务犯罪分析也只能是案件办结后“集中应付式”的分析,很难有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

(三)预防手段的科学性缺失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显然这一定律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运用不足,突出表现在预防手段的科学性缺失上。从各地检察机关现有的预防手段看,大都集中在法制宣传教育、制发检察建议、行贿档案查询等几个方面,有学者认为行贿档案查询是技术手段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充分运用,但从实务角度看,行贿档案查询现阶段还只是处于低级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同时由于其工作量极大反而分散了基层检察院有限的预防工作力量。预防手段科学性缺失具体表现在对职务犯罪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机制不科学、预防联系机制不科学、现有预防手段的科学性元素运用十分少,依然依赖预防工作者“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预防方式等,严重影响预防工作效能提高。

(四)预防工作带有明显滞后性

预防的当然含义应当是“防范于未然”,如果犯罪既已成事实,则无预防之必要,而现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显然更多的是在职务犯罪既成事实之后通过上法制课、发检察建议、进行案例分析等实现个案预防的目的,反而对于具有根本性预防效果的事前预防研究不足,使得预防工作带有明显的滞后性。预防工作的滞后性是现阶段我国犯罪预防领域所存在的通病,但在职务犯罪预防中表现更为明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职务犯罪预防机构自身的“体制内”特征和预防工作的“非法定职权性”特征,使得预防工作不能广泛而又深入到预防工作对象内部开展预防工作,而是只能依赖于预防对象内部相关部门甚至是个别领导的主观意志和配合程度。

(五)预防工作的配置保障不足

充足的配置保障是预防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否则,再好的预防设想和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基层检察院预防工作的配置保障问题普遍存在,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表现各异,以广州检察机关为例,在预防工作机构、人员、车辆、办公经费等必要的配置保障方面达到了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但也仅限于满足基本预防需求,并且在现有配置的情况下也常常是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特别是从基层检察院来看,预防工作职能被安排在反贪局内设机构的综合预防科内,配置没有独立性、级别低,且不能同时服务于反贪污贿赂部门和反渎职侵权部门的预防,综合预防科内反贪部门的综合服务工作与预防工作分工不明显,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预防工作经费依赖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和检察长的“活动能力”,时常是捉襟见肘。

(六)预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

预防资源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关联资源,从预防实践来看,职务犯罪预防机构对这两类资源的整合利用是不充足的。从内部资源利用来看,虽然大多数检察院已经建立起全院性的大预防工作机制,把预防工作任务层层分解,但由于预防工作理念的偏差和基层工作任务的繁重度,被分解的预防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堪忧,同时缺乏一个有效整合的过程,检察院内部预防工作部门对其他相关责任部门的预防资源如案件信息介入频率低、不深入,导致很多优质预防资源流失。从外部资源利用来看,由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职务犯罪具有不同特点,各基层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的侧重点也不一致,所以其他基层检察院的预防资源其实也是可资利用的,当然从案件保密角度看,这还需要上一级检察院进行统筹规划;同时本区域内其他腐败预防职能机构如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审计部分等的预防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战、资源共享不足的问题。

三、基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改进思路

(一)明确预防工作体系各主体的责任

职务犯罪预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职务犯罪预防走的是社会化预防的路子,在这个包括了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在内的社会化预防工作体系中,各个主体的责任在于根据本机构的法定职能履行相应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任务,其中更多地体现为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一个关系,具体在于各主体在党委领导下,以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为目标,充分发挥本机构的预防工作资源优势,形成预防工作合力,防止多头领导、各自为政,更加应该防止出于对本部门利益的考虑而影响到区域预防工作大局。

(二)凸显预防工作的独立属性和价值

预防工作实效不明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预防工作的独立属性和价值被忽视和湮没,反而成了职务犯罪侦查的附属。如何赋予和凸显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独立属性和特殊价值,不仅需要从中央到地方这种由上至下的政府主导型推进,虽然这往往被证明是有效的,更需要包括执法、司法者自身在内的社会大众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独立属性和价值的内心认同,这样才会使得这项工作深入人心并可持续健康发展。而社会大众的内心认同自发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所以需要一定的催化剂,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自身的定位、组织支持以及公众宣传至关重要,这一点可以从香港廉政公署反腐败预防工作得到很好启示。

(三)加强预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预防资源集中表现为组织资源和案件资源两大类,从现实来看,这两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都还不高。对组织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包括检察院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内部组织资源主要就是其他与职务犯罪预防具有业务关系的部门、人员,需要进行全院性统筹,合理分解和分配预防工作任务,落实到岗到人,外部组织资源主要指包括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及其人员,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组织的权力集中、触角广等资源优势,在违纪违法案件查办、人员招聘、干部提拔与任用、岗位调动、财产申报等方面进行监督,把好“用人关”。对案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当打破区域界限,去除案件的神秘化,由市级检察院对本区域案件信息资源进行统筹整合,为基层检察院查询、利用职务犯罪案件信息设置分级权限,以保证案件信息被充分共享以及案件保密。

(四)优化预防工作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

对预防工作而言,预防的质量和效果是预防工作的生命线。一项预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那么预防工作只是一场劳民伤财的“作秀”。对现有的预防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进行优化,需要遵循数量和质量兼顾、侧重质量和效果的原则进行,具体的指标设计需要考虑指标实现容易程度及设置适当的挑战项目,在源头预防、事中预防和事后预防项目上进行合理分配考核权重。激励机制是另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预防工作效果的运用,在预防工作做出实效的基础上对预防工作优秀者在岗位安排、人事晋升等方面给予合理而恰当的鼓励和肯定,可以有效激发预防工作动力。

参考文献:

[1]桑本谦,李华 .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困境和出路[J].当代法学,2010,(3).

[2]陈正云,许道敏 .面向新世纪中国预防职务犯罪的战略选择[J].人民检察,2001(8).

作者:邵江涛

上一篇:康复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校长自主权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