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一门工商管理类的专业选修课,注重理论讲解与案例设计相结合,相对于其他财会类课程更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篇1:

执业能力导向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目前会计教育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财务会计教学受“重要素确认、轻报表编制与分析”的考试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学难以适应实务中会计执业能力需求。而财务会计类课程(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是形成会计执业能力的基本教学元素。为此,笔者对执业能力导向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通过对教学理念、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丰富、活跃课堂教学,融知识于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缩短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一、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一)教学理念偏重技术性 对会计工作“记账、算账、报账”的认识,深刻影响着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表现在课堂中老师不厌其烦地强调“借贷”方向、具体交易或事项计算的准确性,而忽略经济业务的人文特征,结果是会计成为数字游戏,而会计人员则给人以只认钱不认人的形象。实际上,这是对会计本质的扭曲,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注重其技术性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其人文的一面,将其作为重要的沟通手段,使学生走上岗位后能用这一工具做好利益报告与分配。

(二)教学内容偏于核算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则导向形成了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中重视具体规则下的核算讲解,而忽视原则导向下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结果是会计人员形成排斥判断、崇尚统一的会计传统,这已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动态环境,并且2006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已彰显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随着我国准则国际趋同乃至等效步伐加快,核算导向的教学注定疲于应对准则的变化,难以融入开拓性内容,教给学生的不是过时的内容就是无用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过于机械 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目前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中也有案例教学、多媒体以及综合实训等多种方法的使用,但难以做到内容与方法的完美结合,表现如下:案例选取随意,不具有代表性,分析不全面、不系统;多媒体的运用基本是传统板书内容的电子化;同时,综合实训也只是教材基本业务的重现,公认经典的综合实验ERP,虽然能实现角色的模拟,但其中对财务会计的运用仅限于初级。这些方法的机械运用,难以起到系统提升执业能力的目的。

二、执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主要教学理念 执业能力导向的教学,应以财务会计学的人文属性为出发点,考虑其与经济环境的关系,贯彻以下教学理念:(1)渗透人文关怀。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要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开展,而人的精神需求要通过人文关怀满足,这决定了会计绝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应充满人文关怀。为此,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性的角度理解会计理论,通过鲜活的案例潜移默化嵌入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同时,在教学中,突出会计学的人文理念,能将单调、沉闷的知识与学生周边的生活结合起来,让财务会计课堂生动活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人文会计思维。(2)培养整体宏观思维。为企业服务定位,人们将会计长期限定在微观计量的狭隘视野内,较少关注会计的宏观即社会性影响。值得欣慰的是,人们通过对经济或社会危机中会计角色的反思,逐渐意识到会计“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一国经济乃至全球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这一要求,会计教学中应摆脱借贷的狭隘视野,突出以财务报告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财务会计与宏观经济环境的互动关系,深化理解财务会计的技术性与经济后果本质。(3)突出职业判断能力。会计的应计基础与“原则导向”准则决定了会计处理中存在大量的判断空间,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在多种答案中选定最能真实刻画交易实质的结果。这样,会计行业就需要越来越多掌握经济学概念、并愿意依据充足理由做出判断的人。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以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为中心。

(二)教学内容 经济环境的变化催生新的交易或事项,这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动力。传播会计知识的教学过程只有涵盖基本理论和技能并具有开放性,才能适应需求。(1)教材内容。教材在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为能提升学生执业能力,理论内容安排应按课程设置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体现由浅入深的过程;基本技能则应通过不同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实例的反复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具体内容的取舍方面,主体内容应满足一般企业日常业务核算需要,配套习题或案例更贴近上市公司实际,可以具体上市公司的年报为资料,加工整理成案例性题目,给学生以情景式感受,同时增加开放性题目,提升学生分析、表达、交际能力。此外,通过教材后附补充阅读资料的方式,扩充学生知识面。(2)授课内容。“原则导向”决定了会计执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规则执行,还应向前拓展到理解准则制定的背景及依据,向后延伸至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微观与宏观经济后果,这就要求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或案例强化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会计理论有一个由浅入深理解、掌握的过程。具体授课中,应摆脱财务会计教材固有内容的束缚,将其内容细分为学生自学内容、必讲内容和扩展知识,划分原则是:实务中成熟的做法、教材论述清楚的作为自学部分;处理难度大、具有全面性影响的内容应必讲;教材没有、实务中常出现的情况,指导学生扩充学习。自学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上台讲的方式,检验学习情况,对于理解不准确的方面,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补充;必讲内容则应选择典型实例或案例系统、全面阐述;扩展知识则由老师课堂上提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最新阅读资料,让学生分析、归纳,让其进行角色模拟,分析要求披露的与会计政策选择和与对资产或负债金额估计风险有关的重要假设,及不同方法的潜在影响。(3)教学网站。教学网站打破了教室的局限,老师与学生交互式答疑,为延伸课堂内容提供平台,使财务会计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便于及时反映最新动态,并使其成为在校生与已毕业校友交流的渠道,一方面,进一步挖掘校友资源,另一方面,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解现实经济生活的窗口。为实现这一目的,除应充实基本网络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外,还应突出该平台的交互功能,即提供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接口,以实现网络互动教学。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供优质资源的外部链接,让学生容易实现与校友、国内外知名高校及大型企业的交流,动态理解财务会计知识。

(三)教学方法 恰当教学方法的选用,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根据具体内容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提升执业能力的目的。(1)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教学法。该法以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设置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有关知识,并从中感到乐趣。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中的专业问题,并通过兴趣激发带动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连接。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会计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处理程序等比较枯燥内容的教学。(2)案例驱动教学法。该法以案例为素材,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具体运用,由此成为学生了解会计实务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整体、系统观念,可以从《初级会计学》讲授开始,引导学生持续跟踪一家大型上市公司,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有关资料,根据其所学知识,逐层深入开展案例分析,从最初看懂报表、分析特殊报表项目处理方法到能结合信息披露分析股价变动的影响因素,通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所追踪公司的实际表现分析,最终形成整体理念,理解会计政策选择与宏观经济环境关系,也为毕业论文撰写积累翔实资料,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能力。(3)分层教学法。由于兴趣以及毕业后就业意向不同,学生对财务会计类知识的需求也有差异,有些学生可能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而有些学生则会偏向于发展科研能力。针对这种差异化需求,在有些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所专长。该方法应用于高年级阶段,在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程序的基础上,通过组建有关兴趣小组开展有关专题的第二课堂,并请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专家给予指导。

三、执业能力导向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一)整体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程序 从教学内容到方式的改革,将使学生知识面更广,思路更开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网络资源库中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使学习过程生动而丰富的环境,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对教材产生深层的认识,获得最佳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使课堂教学空间变得无限,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知识建构者,这必将推动学生深入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

(二)理解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 财务会计教学只有放到资本市场环境中进行,才能起到提升会计人才的作用,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而以时间为主题的网页能方便、快捷地向学生提供该方面的信息,以此为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形成动态理解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的习惯,从而逐步锻炼宏观思维。处理具体问题时,可结合网络提供的资料、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角色模拟,提高其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具备持续学习能力 执业能力导向教学模式中注重兴趣的培养、启发式方法的运用、理论的逐步渗透等,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开放性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形成持续学习能力,从而拓展执业能力。

[本文系黄河科技学院2012年教学模式改革“执业能力导向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M201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翟华云:《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4期。(编辑 熊年春)

作者:赵彦锋

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篇2:

论构建《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系统

[摘要]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一门工商管理类的专业选修课,注重理论讲解与案例设计相结合,相对于其他财会类课程更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本文在《会计制度设计》授课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借鉴狄克和凯里(Dick & Carey,1990)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从教学目的、教学分析、教学修改、教学评价四个阶段积极探索适合该课程中的单元和单课的教学系统,可以为类似的课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制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分析教学修改教学评价

《会计制度设计》(Design of Accounting System)是一门面向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含双学位)的专业选修课程,一学期的总课时为32学时,采用专题性的案例设计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制度设计概论、会计科目与核算形式设计、会计报告系统的设计、货币资金监控制度设计、存货及购销业务监控制度设计、会计控制系统设计的评价、会计组织制度的设计等。教学手段则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分析、平时案例设计及期末论文报告等多样化的形式。

教学系统可以被定义为“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的安排”。教学系统的设计则是教学计划的开发过程,它可以在多种不同水平上进行,如由国家级精品课程基金资助的会计学科课程研究和配套的实验、网络课程研究。而一般把较小教学系统的设计简称教学设计,因其重点是教学本身,如《会计制度设计》教程、教程内的单元或个别的课,便是此类教学系统的计划和开发。在任何教学系统的模型中,各阶段的作用可分为如下三类:(1)鉴别教学的结果,(2)发展教学,(3)评价教学效果。笔者借鉴狄克和凯里(Dick & Carey,1990)的模型(图1),在《会计制度设计》授课的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为积极探索适合该教程中的单元和单课的教学系统,将集中说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四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活动。

图1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1《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阶段

教学设计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识别哪些目的是教学目的,哪些不是。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中,目的可能与学生的动机和职业关注程度有关。《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从技能层面上,使学生们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会计制度设计的能力,提高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以便学成后能够较好地适应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的需要。(2)从观念层面上,引导学生们从会计的“个体技术观”转向“组织社会观”,通过历史和案例的讲解,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对企业、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培养对会计制度设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敏感性。

在陈述了目的之后,便可以确定需要了。一些教育研究者(Burton & Merrill,1977;Kaufman,1976)把需要定义为理想事态(目的)和当前事态之间的差异或差距。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选修《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工商管理类(含双学位)学生,大多来自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大三、大四年级,也有一些来自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专业,且大都修习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基础课程。会计制度设计的训练需要可以从工作分析或特殊的部门技能要求中得出,这些需要也是学生们选择课程的原因,他们认为,应该了解企业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运作模式和设计方法。一般认为,学校应参与确定教学目的的过程,而这样的教学目的通常被表示为需要。事实上,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校期望之间的任何差异都是需要,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相关培养目标为:“使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成为具有科技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2《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分析阶段

教学分析的目的是确定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技能。例如,会计科目设计要确定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科目体系,及各个科目的使用说明。对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教学分析就要揭示需学习的技能成分是什么。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任务分类。任务分类即把学习结果归入某个学习类型或亚类之中。心理学家加涅(1985)描述了5种世界公认的主要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任务分析(或步骤分析)有助于教学设计,分析的结果是一系列步骤和在每一步骤中应用的技能(Gagne,1977)。例如,《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前三种类型),可以先将终点目标分类,然后以教学课程图的形式将它们组成教程单元。为了检查必要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是否包含在该教学单元中,可以查阅这一课程图。

学习任务分析适合于揭示包含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并据以决定教学顺序。例如,若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会计科目体系设计,那么学习任务分析将揭示有关这个教学单元的终点目标和从属的学习目标及有关技能(图2)。另一类教学分析则被称为信息加工分析,这种分析必须让学生“说出”有关技能中所包含的内部过程和推理,例如,给出5家个体户会计科目体系的设计要求(约350字10段话),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逐段资料参与设计讨论。对于由信息加工分析所揭示的每一决定和行动所作的重要评估,就是要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具有某些能力,或者是否需要向他们教授这些能力。

学习者和环境分析,即鉴定起点行为和学生的特征,可以与教学分析阶段先后(调换),也可以同时(平行)出现。由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涵盖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与会计组织领域,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会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所以设计者必须选择教学的起点,知道某些知识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对另一些学生则是必需的。教师必须能识别某些可能不适合该课程的学生,要让他们退选或进行补习。单纯猜测是不够的,比较好的方法是与学生交流,测验学生技能,直到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足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此外,学生的特质(如合作度、焦虑度)和能力(如口才、理解力)可能会影响教学中特殊媒体的运用和教学速度。对于合作意向低下、具有焦虑人格特质的学生,《会计制度设计》的教学最好不要完全是分组讨论和团队考核、较适合的教学方式则是慢进度的。

图2会计科目体系设计的教学课程图

3《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修改阶段

在此阶段,涵盖了作业目标、测验项目、教学策略、教学材料等四项内容:(1)作业目标即编写绩效目标,是指应将需要和目的转化为能充分具体和详细地显示学生朝向目的方面的进步。(2)开发考核量表即设计标准参照的测验项目。(3)教学策略即开发考核策略,就是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完成每一个作业的计划。(4)教学材料即开发和选择用于传递教学事件的印刷的或其他形式的媒体。

作业目标是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陈述。之所以将一般目的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目标,一是能够与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水平上进行交流,如教务处仅对一般目的而不是对细节感兴趣,而教师和学生则需要详细的作业目标以便决定将要教或学什么。二是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教学处理,设计者必须适当确定获得新知识和技能所必须的学习条件。例如,《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有三次案例设计,分别是:五家个体户的会计科目体系设计、小丽单位的货币资金监控制度设计、盼盼集团零存货管理的监控制度设计。其中,第一次作业要求学生们以助理人员的身份,按规定程序完成详细的科目体系设计,是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属于言语信息类的学习结果;第二次作业要求学生们以项目组长的身份,利用流程图和文字说明法,设计一套货币资金监控系统,是运用所学符号知识完成流程设计,属于智慧技能类的学习结果;第三次作业则要求学生们以总设计师的身份,站在战略决策层的高度列举设计要点,分析会计制度如何及能否与企业管理系统接轨,是对内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属于认知策略类的学习结果。显然,通过对之前一般教学目标、单元结构草案的修改工作,使设计者能够确定各项具体的作业目标,并指导后面发展课时计划(或课件)和监测学生进步和评价教学的质量等工作。而紧随之对开发考核量表(图1)进行准备,也是因为希望把测验的重点放在作业目标上,是确定学生是否习得了所需要的技能,不是确定他们是否记住了所呈现的教材,有助于教师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目的和促进所需要的教学。

教学策略的目的是要概括地提出教学活动与实现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可以是以课时计划的形式出现,例如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课件材料。它们包括广泛认可的如下功能:指引注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反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注重理论讲解与案例设计相结合,相对于其他财会类课程更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设计方案“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力求让学生在把握设计要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在理论讲解阶段,一般由教师提示方向,告知适当材料,领导或指导班级活动;在案例设计阶段,笔者在该课程中曾经设计过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定速的课时策略,对扬子江大酒店会计制度(2006年)、上海展望集团会计制度(2007年)、汉唐水晶公司会计制度(2008年)等案例,进行了分组设计、报告和评议。一般是向学生呈现一个学习目标、一个活动指南、要复习或阅读的材料、知识点、学生自行评议的流程,课件中的教学或活动指南是为学生而不是为教师写的。在此情形下,经由教学目的提供的教学事件适用于学习结果的一切领域,尽管在具体实施时的教学条件有不同的组合(如复印材料、网络资源等),这时设计者必须能够把学习的知识、设计理论和自己对学生和目标的经验融为一体,即所说的发展教学策略的含义。

要实现《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目标,选择和开发教学材料是重要的工作环节,一般只要把选好的案例和影音材料融入自己的课时计划即可,但为了方便而选择现存材料的不足在于,教师可能是在改变教学目标以适应于手头可以利用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教学材料具有提供不同教学事件的可能性,例如通过观看影音录像,可以提供课堂里教师难以用任何其他形式提供的刺激情境。笔者在引导学生们思考会计制度设计与企业及社会的关系时,通过放映英国BBC的社会政治纪录片《Made in China》和《解构企业》等,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阶段

作为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包括了两项内容:(1)形成性评价,是指设计用于提供数据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评价,它们往往是在教学材料正在不断修改的时候进行的,没有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2)总结性评价,则是指当计划不必进一步变化,而且以最后的形式确定教程的成功和价值的时机已经成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修改和改进教学材料提供数据,以便使教学对最大量的学生尽可能有效。在教学设计中的这一阶段可能是最经常被忽视的阶段,笔者曾经在《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中设计过完全以团队分组进行案例设计的考核方式,虽然由6~8名同学自由组合的设计小组符合会计制度设计的实战逻辑,但是在教学实践和课后反馈中发现,这种方式造成了相当普遍的“搭便车”现象,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往往由少数两三个学生完成,其他同学则“袖手旁观”,并且在考核方式层面存在“连坐”现象,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被“拖后腿”无法表现自己真正的学习能力,对成绩评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和无奈。针对这种情况,狄克和凯里(1990)提供了形成性评价的三级步骤:(1)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被试,对教学材料作一对一尝试,以反映学生在课上可能遇到的结构和逻辑问题。(2)将教学材料提供给由6~8名学生组成的小组,重点是明确团队水平如何应用材料和需要怎样的帮助,以获得更有代表性的学生平均分数。(3)根据一对一和小组尝试修改过的教学材料,针对全班进行现场实验。图1中的反馈回路也表明,因有来自先前的设计阶段信息,形成性评价数据可以对教学系统设计要求修改或审查。当然,要想实施狄克和凯里的三级评价相当困难,一个简单的替代方案则是通过班级同学对课程设计的直接书面回馈意见进行修改。

最后,把一个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效果的研究被称为总结性评价。正如这一术语所暗含的,它通常是在一个教学系统通过了它的形成性阶段以后进行的,例如,教育部的教学评估组所进行的评议就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形式。

参考文献:

[1] [美]加涅.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蔡胜军

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篇3:

工商管理类非财经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会计学原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对于非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增强其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技能。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面向非财经专业学生教学时,应注意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与财经类专业相区别。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非财经专业;会计原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工商管理类非财经专业如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等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在制造业主要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掌握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编制过程;熟悉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填制和登记方法;熟悉财产清查过程和处理;了解会计循环与会计记账程序等,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这门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综合性较强,在学习中会涉及到经济、管理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货币资金、公司与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对于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学生能较好掌握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是对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些困难。所以,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角度看,有必要对非财经类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明确非财经类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中非财经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与财经类专业是有着本质的差别。对于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更有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专门的会计人才,而是需要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程序和会计信息的基本经济含义,以及对会计信息的阅读分析。

《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一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常在各专业的第二学期开设,非财经专业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全面,因此在制定非财经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时,应将教学目标设定在如何让学生看得懂各类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和审核要求、会计账簿登记依据、会计报表阅读和简单分析及运用。因此,非财经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核算工作程序,掌握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了解会计核算方法,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理解报表直接传递的和间接隐含的信息等。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物流、物业经营、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从而改善和推进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因材施教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工商管理类非财会专业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出各专业特色与课程知识围绕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有利于非财经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结合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不能照搬财务管理、审计专业的,也不能单纯的是财务管理、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简化版。在教学内容中要加强非财经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学习借贷记账法时,通常以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业务过程为背景,那么在对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所涉及的行业为背景进行业务知识讲授。如,商品流通企业、贸易服务性企业、物流企业等。另外,财务会计报表也可以采用所属行业报表为例进行介绍分析。在初步掌握阅读会计报表的基础上,还可以从不同的报表阅读者的角度对报表分析方法进行介绍。这样,使学生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初步了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企业经营状况,预测企业经营发展。在对非财经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本理论

会计基本理论够用为原则,主要介绍会计的相关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及恒等式、复式记账法等内容,对会计科目及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

(二)会计日常业务核算

在会计日常业务核算部分,围绕资金循环过程,对企业的日常活动的核算进行介绍,具体包括资金的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抽象的、技术性强的会计核算,讲练结合,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使业务核算简单、易懂,使学生从某种程度上了解一定的企业会计实务流程,易于理解,便于與实际融合与贯通。

(三)会计报表编制及分析

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概念、结构及格式;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主,介绍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最后介绍各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技巧。通过这一系列报表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

(四)教学内容的灵活补充

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之外,还需结合专业特点,补充相关内容。不同专业对会计学原理教学的需求各有侧重。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如增加《行业会计》的最新内容;增加会计核算中涉及的增值税、消费税等税费的核算;增加最新会计准则介绍等内容。

三、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面对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非财经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理论性较强的会计基础知识时,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更显重要。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方法有其一定的优越性,通过黑板的板书,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一步一步将企业业务核算思路清楚的写出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整理出会计分录,让学生更直观掌握知识点的前后连贯衔接。但部分学生忙于整理笔记,有些知识点没听到或听的不全,造成对学习内容的不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尝试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演示

在介绍账户结构、业务核算流程图、月末结账时相关账户之间的关系图可以通过课前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出来,既清楚又快捷。但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一定要讲求其质量,再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将增强與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将问题阐述的更透彻。

(二)互动猜词

概念性较强实用性也较强的“会计科目表”,课堂上采用每班分组猜词的形式,一位同学根据大屏幕上显示的会计科目名称描述该科目的含义,由另一位同学猜出会计科目名称。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正确会计科目较多的一组同学获胜。特别是在合班授课的情况下,增加了两个班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班级整体学习动力和好胜性,在理论课授课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案例说明一些理论知识点,启发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从而运用理论知识举一反三。案例选择要拥有针对性、代表性,使学生得到启发,可以使原来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易于理解。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教师讲述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播放视频等手段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易于学生理解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最后把课前设计的案例分析提问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会计知识与将来的就业和日常工作是非常紧密的,并不是只有专业会计人员才需要学会计,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会计知识。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对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今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让更多的工商管理类非财经专业学生对《会计学原理》课程、对会计知识有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文龙,徐微.工商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改进——基于“财务会计”课程的讨论[J].智富时代,2016(03):257-258.

[2]郭思亮,李西杰.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院校会计实验暨本科教学研讨会.2011(07):381-384.

[3]杨亚西.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及改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27):176-178.

作者简介:

冯怡(1977—),女,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

项目:天津天狮学院校级精品课项目“会计学原理精品课”,项目编号JP20140008。

天津天狮学院 冯 怡

作者:冯怡

上一篇:教会中学生写论文下一篇:电力市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