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精选9篇)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 篇1

一、单项选择

1.在会计报表中,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编制的是()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利润分配表 2.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A.一定时期内 B.一年内 C.一定时间 D.某一特定日期 3.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是()A.月报表 B.季报表 C.年报表 D.旬报表 4.下列选项中,属于静态报表的是()A.现金流量表 B.利润表 C.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D.资产负债表 5.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排列顺序是()A.相关性大小 B.流动性强弱 C.可比性高低 D.重要性大小 6.编制利润表的主要依据是()A.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 B.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账户的期末余额 C.损益类各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 D.损益类各个账户的期末余额

7.下列各项中,会影响营业利润金额增减的是()

A.营业外支出 B.营业外收入 C.投资收益 D.所得税费用

8.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根据()及“预收账款”明细账户的余额填列

A.预付账款 B.应付账款 C.应收账款 D.存货 9.在我国,利润表的结构大多采用()A.账户式 B.报告式 C.多步式 D.单步式

10.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根据()填列 A.“本年利润”账户余额 B.“利润分配”账户余额

C.“资本公积”账户余额 D.“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账户余额计算填列

二、多项选择

1.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包括()账户的期末余额。

A.原材料 B.在途物资 C.库存商品 D.生产成本 E.制造费用

2.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的信息有()

A.流动资产实有情况 B.非流动资产实有情况 C.流动负债的信息 D.长期负债的信息 E.所有者权益的信息 3.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是()

A.数字真实、内容完整 B.编报及时、手续完备 C.适当简化、讲求科学 D.说明清楚、前后一致 E.内容翔实、方法得当

4.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账户核算的内容,还包括()A.银行汇票存款 B.银行存款 C.银行本票存款 D.在途货币资金 E.银行借款

5.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源,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

A.根据几个总账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数填列 B.根据明细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C.根据上年合计数和本年合计数填列 D.根据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E.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6.企业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主要有(ABCDE)

A.资产负债表 B.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C.现金流量表 D.利润表 E.应交增值税明细表

7.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以下可以直接根据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填列的有(ABDE)

A.应收票据 B.应付职工薪酬 C.应付账款 D.短期借款 E.应收股利 8.资产负债表左方的流动资产项目包括(ABCD)

A.货币资金 B.交易性金融资产 C.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 D.存货 E.其他应付款

9.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包括(ABCE)

A.实收资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长期股权投资 E.未分配利润 10.会计报表按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反映(AB)的报表 A.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报表 B.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报表 C.中期报表和报表 D.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

11.《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AB)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或股东权益变动表)E.附注 12.在我国,资产负债表按账户式反映,通常包括(DE)A.表头 B.表身 C.表尾 D.资产 E.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13.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设计而成的,主要反映(ABCDE)内容 A.营业收入 B.营业利润 C.利润(或亏损)总额 D.净利润(或亏损)E.所得税 14.《企业会计准则》将现金流量划分为三大类。(ABC)A.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B.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C.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D.现金净流量

第十章国际企业财务管理 篇2

一、名词解释

1.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的变动对外汇持有者或需要外汇进行国际经济交往的人或企业可

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2.转移定价:是指国际企业内部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经过人为安排的、背离正常市场价

格的各种内部交易价格和费用收取标准。

二、简答

1.简述国际财务管理的方式

⑴本国中心管理方式

⑵多国中心管理方式

⑶总部与分部之间的管理方式

2.简述国际企业采用本国中心管理的主要理由

⑴在国际经营管理中能集中富有经验的国际理财专家进行国际财务管理

⑵使经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确定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经理能干什么,不能干什

么,使公司整个范围内的财务活动保持一致。

⑶使国际财务活动与国内财务活动一体化,即从整个公司的角度考虑融资,利用母公司较

高的资信以降低融资成本;全球税收计划、资本预算和营运资本管理;合并国内外会计 报表;一致的报告程序;对国内外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比较。

3.简述国际企业面临外汇风险的种类

主要外汇风险有以下三种:

⑴经营风险。又称经济风险。经营风险是指通货币值的变化对国际企业未来收入的影响,即币值变化对未来销售、价格和成本的影响。

⑵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是指外汇波动对现行商务活动的短期现金流量的影响。

⑶会计风险。又称折算风险。会计风险是指度量币值变化对公司的合并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4.简述国际企业现金管理策略

⑴现金计划和预算,即对国外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现金头寸进行分析和预测,编制每一期间的现金预算表,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进行规划。

⑵确定公司总体最优现金结余水平,即确定公司正常经营所需的最低现金余额。⑶确定加速现金流入和延缓现金流出的方法

⑷进行短期投资组合管理,即将暂时闲置的现金资源做短期投资,管理的任务在于选择

会计基础第十章第四节课后练习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企业外购材料中,若材料已收到,而至月末结算凭证仍未到,对于该批材料,企业的处理方式是( )。

A.不做任何处理

B.按该材料市价入账

C.按合同价格或计划价格暂估入账

D.按上批同类材料价格入账

答案:C

解析: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如果发票账单月末仍然未到达,应按照暂估价记账,下月初再用红字冲回

2、实际成本法下,( )账户核算企业已支付货款但尚未运到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

A原材料 B材料采购 C在途物资 D材料成本差异

答案:C

解析:实际成本法下设置的账户有“原材料”和“在途物资”。BD是计划成本法核算涉及的账户,而“在途物资”账户核算企业已支付货款但尚未运到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

3.下列各项属于收入材料的原始凭证的是( )

A销售发料单 B 领料登记簿 C 配比发料单 D 退料单

答案:D

解析:材料收入的凭证:收料单、入库单以及退料单

材料发出的凭证: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簿、销售发料单、配比发料单

4.某企业对发出存货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价,本月期初不锈钢数量为40吨,单价为3100元/吨,本月一次购入数量为60吨,单价为3000元/吨,则本月发出存货的单价为( )

A 3060元/吨 B 3040元/吨 C 3100元/吨 D 3050元/吨

答案:B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 篇4

近三年题型分值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可以保持预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能克服传统定期预算缺点的预算方法是( )。

a.弹性预算

b.零基预算

c.滚动预算

d.固定预算

[答案]c

[解析]为了克服定期预算的缺点,在实践中可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 由于滚动预算在时间上不再受日历年度的限制,能够连续不断地规划未来的经营活动,不会造成预算的人为间断,能够确保预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增量预算基本假定的是( )。(20)

a.增加费用预算是值得的

b.预算费用标准必须进行调整

c.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

d.现有的业务活动为企业必需

[答案]b

[解析]增量预算的基本假定:①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必需的。②原有的各项开支都是合理的。③增加费用预算是值得的。因此b选项不属于增量预算基本假定。

3、全面预算管理中,不属于总预算内容的是( )。()

a.现金预算

b.生产预算

c.预计利润表

d.预计资产负债表

[答案]b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 篇5

【辞退福利·单选题】企业因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职工补偿而发生的职工薪酬,应借记()科目。

A.营业外支出 B.管理费用 C.生产成本 D.销售费用 【答案】B

【解析】企业因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而发生的职工薪酬,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一般公司债券利息的计提·单选题】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1日发行3年期,每年1月1日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公司债券,债券面值为4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6%,发行价格为389.31万元。按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该债券2017确认的利息费用为()万元。

A.20 B.23.36 C.24 D.19.47 【答案】B

【解析】该债券2017确认的利息费用=389.31×6%=23.36(万元)。

【可转换公司债券转股时的处理·单选题】甲公司2015年1月1日发行1 000万份可转换公司债券,每份面值为100元、每份发行价格为100.5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2年后,每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以转换4股甲公司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甲公司发行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确认的负债成份的初始计量金额为100 150万元。2016年12月31日,与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相关的负债成份的账面价值为100 050万元。2017年1月2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甲公司股份。甲公司因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应确认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是()万元。

A.400 B.300 C.96 400 D.96 050 【答案】C 【解析】甲公司因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换应确认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金额=冲减的转换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账面价值100 050+冲减的“其他权益工具”(1 000×100.5-10 0150)-转换的股数(1 000×4)=96 400(万元)。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单选题】在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资本化期间内与专门借款有关的利息收入应()。

A.冲减当期财务费用 B.冲减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 C.计入营业外收入 D.计入资本公积 【答案】B

【解析】资本化期间与专门借款有关的利息收入应冲减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专门借款资本化金额计量·单选题】某企业2017年7月1日为建造厂房,从银行取得3年期专门借款600万元,年利率为6%,按单利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借入款项存入银行,工程于2018年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17年10月1日用银行存款支付工程价款300万元并开始厂房的建造,2017年12月1日用银行存款支付工程价款100万元。该项专门借款在2017年第3季度的利息收入为6万元,第4季度的利息收入为2.67万元。则2017年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为()万元。

A.0.33 B.9 C.6.33 D.18 【答案】C

【解析】2017年资本化期间为10月1日~12月31日,共3个月,即第4季度。2017年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600×6%×3/12-2.67=6.33(万元)。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专门借款利息·单选题】甲公司2017年1月1日发行面值总额为10 000万元的一般公司债券,取得的款项专门用于建造厂房。该债券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4年,票面年利率为10%,每年1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该债券实际年利率为8%。债券发行收款总额为10 662.10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厂房于2017年1月1日开工建造并发生支出,2017累计发生建造工程支出4 600万元。经批准,当年甲公司将尚未使用的债券资金投资于国债,取得投资收益260万元。至2017年12月31日工程尚未完工,该在建工程2017年年末账面余额为()万元。

A.5 192.97 B.4 906.21 C.5 452.97 D.5 600 【答案】A

【解析】在资本化期间,专门借款发生的利息,扣除尚未动用的专门借款取得的收益后的差额应当资本化。该在建工程2017年年末账面余额=4 600+(10 662.10×8%-260)=5 192.97(万元)。

【非货币性福利·多选题】B公司为小家电生产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和进口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B公司共有职工200名,其中170名为一线生产人员,30名为总部管理人员。2017年2月,B公司以其生产的每台成本为900元的电暖器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公司全部职工。该型号的电暖器市场售价为每台1 000元(不含增值税)。B公司上述事项的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有()。

A.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为234 000元 B.应确认生产成本198 900元 C.应确认管理费用35 100元

D.不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但库存商品减少180 000元 【答案】ABC

【解析】应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200×1 000×(1+17%)=234 000(元),选项A正确;应确认生产成本的金额=170×1 000×(1+17%)=198 900(元),选项B正确;应确认管理费用的金额=30×1 000×(1+17%)=35 100(元),选项C正确;应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的金额=200×1 000=200 000(元),应确认主营业务成本且减少库存商品=200×900=180 000(元),选项D错误。

【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多选题】下列生产活动发生的中断中,属于非正常中断的有()。

A.工程建造到一定阶段必须暂停下来进行质量或者安全检查导致的中断 B.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导致的中断

C.发生了与资产购建、生产有关的劳动纠纷等导致的中断 D.因发生安全事故导致的中断 【答案】BCD

【解析】正常中断通常仅限于因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程序,或者事先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中断,选项A属于正常中断。

【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认·判断题】资本化期间,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至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包括暂停资本化的期间。()【答案】×

【解析】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辞退福利的概念·判断题】辞退福利,是指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职工的补偿,属于短期薪酬。()【答案】×

【解析】不属于短期薪酬。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账务处理·计算分析题】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为上市公司,其相关交易或事项如下:

(1)经相关部门批准,甲公司于2016年1月1日按面值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可转换公司债券2 000万份,每份面值为100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总额为200 000万元,发行费用为3 200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已存入银行专户。

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为3年,自2016年1月1日起至2018年l2月31日止;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票面年利率为:第一年1.5%,第二年2%,第三年2.5%;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利息,起息日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之日即2016年1月1日,付息日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之日起每满一年的当日,即自发行次年起每年的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行1年后可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股票,初始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每份债券可转换为10股普通股股票(每股面值l元);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生产用厂房的建设。

(2)甲公司将募集资金陆续投入生产用厂房的建设,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部募集资金已使用完毕。生产用厂房于2016年l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3)201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2016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3 000万元。(4)2017年7月1日,由于甲公司股票价格涨幅较大,全体债券持有人将其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全部转换为甲公司普通股股票。(5)其他资料如下:

①甲公司将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成分划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②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无债券发行人赎回和债券持有人回售条款以及变更初始转股价格的条款,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6%。

③在当期付息前转股的,不考虑利息的影响,按债券面值及初始转股价格计算转股数量。④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⑤考虑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年利率为6.59%。

⑥(P/F,6%,1)=0.9434,(P/F,6%,2)=0.8900,(P/F,6%,3)=0.8396。要求:

(1)计算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2)计算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应分摊的发行费用。(3)编制甲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的会计分录。(4)计算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2016年12月31日的摊余成本,并编制甲公司确认及支付2016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5)计算甲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负债成分2017年6月30日的摊余成本,并编制甲公司确认2017年上半年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6)编制甲公司2017年7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普通股股票时的会计分录。【答案】(1)

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200 000×1.5% ×0.9434+200 000×2%×0.8900+200 000×(1+2.5%)×0.8396=178 508.2(万元),权益成分公允价值=200 000-178 508.2=21 491.8(万元)。(2)

负债成分应分摊的发行费用=178 508.2÷200 000×3 200=2 856.13(万元)权益成分应分摊的发行费用=3 200-2 856.13=343.87(万元)。(3)

借:银行存款

196 8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00 000-178 508.2+2 856.13)

347.9

3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200 000

其他权益工具(21 491.8-343.87)147.93(4)

2016年l2月31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摊余成本=(200 000-24 347.93)×(1+6.59%)-200 000×1.5%=184 227.54(万元)。

借:在建工程

575.47(175 652.07×6.59%)

贷:应付利息

0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8 575.47 2017年1月1日

借:应付利息

000

贷:银行存款

000(5)

2017年6月30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摊余成本=184 227.54+184 227.54×6.59%÷2-200 000×2%÷2=188 297.84(万元)。

借:财务费用070.30

(184 227.54×6.59%÷2)

贷:应付利息

000

(200 000×2%÷2)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070.30(6)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200 000

其他权益工具

147.93

应付利息

00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702.16

(24 347.93-8 575.47-4 070.30)

股本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91 445.77

【借款费用的核算·计算分析题】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拟自建一条生产线,与该生产线建造相关的情况如下:

(1)2×16年1月2日,甲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专门筹集生产线建设资金。该公司债券为3年期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面值总额为3 000万元,票面年利率为5%,发行价格为3 069.75万元,另在发行过程中支付中介机构佣金150万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2 919.75万元。

(2)甲公司除上述所发行公司债券外,还存在两笔流动资金借款:一笔于2×15年10月1日借入,本金为2 0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2年;另一笔于2×15年12月1日借入,本金为3 000万元,年利率为7%,期限为1年6个月。

(3)生产线建造工程于2×16年1月2日开工,采用外包方式进行,预计工期1年。有关建造支出情况如下:

2×16年1月2日,支付建造商1 000万元; 2×16年5月1日,支付建造商1 600万元; 2×16年8月1日,支付建造商1 400万元。

(4)2×16年9月1日,生产线建造工程出现人员伤亡事故,被当地安监部门责令停工整改,至2×16年12月底整改完毕。工程于2×17年1月1日恢复建造,当日向建造商支付工程款1 200万元。建造工程于2×17年3月31日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试生产出合格产品。为帮助职工正确操作使用新建生产线,甲公司自2×17年3月31日起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至4月30日结束,共发生培训费用120万元。该生产线自2×17年5月1日起实际投入使用。

(5)甲公司将闲置专门借款资金投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月收益率为0.5%。其他资料: 本题中不考虑所得税等相关税费以及其他因素。

(P/A,5%,3)=2.7232,(P/A,6%,3)=2.6730,(P/A,7%,3)=2.6243(P/F,5%,3)=0.8638,(P/F,6%,3)=0.8396,(P/F,7%,3)=0.8163 要求:

(1)确定甲公司生产线建造工程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期间,并说明理由。(2)计算甲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实际利率,并编制发行债券的会计分录。

(3)分别计算甲公司2×16年专门借款、一般借款利息应予资本化的金额,并对生产线建造工程进行会计处理。

(4)分别计算甲公司2×17年专门借款、一般借款利息应予资本化的金额,并对生产线建造工程进行会计处理,编制结转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答案】(1)

资本化期间:2×16年1月2日至2×16年8月31日及2×17年1月1日至2×17年3月31日(2×16年9月1日至2×16年12月31日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

理由:2×16年1月2日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有关建造活动也已经开始,符合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

2×16年9月1日至2×16年12月31日期间因人员伤亡事故停工且停工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应暂停资本化。

工程于2×17年1月1日恢复建造,应重新开始资本化,2×17年3月31日试生产出合格产品,该生产线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应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2)

采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假设实际利率为6%,则该债券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利息折现)3 000×5%×(P/A,6%,3)+(本金折现)3 000×(P/F,6%,3)=150×2.6730+3 000×0.8396=2 919.75(万元),与该应付债券的初始入账金额相等,因此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6%。

借:银行存款

919.75(3 069.75-15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80.25

贷:应付债券—面值

000(3)应付债券2×16年利息费用=2 919.75×6%=175.19(万元);

2×16年用于短期投资取得的收益=(2 919.75-1 000)×0.5%×4+(2 919.75-1 000-1 600)×0.5%×3=43.19(万元);

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2 919.75×6%×8/12-43.19=73.60(万元);

一般借款平均资本化率=(2 000×6%+3 000×7%)/(2 000 ×12/12+3 000×12/12)×100%=6.6%; 至2×16年8月1日,发生建造支出=1 000+1 600+1 400=4 000(万元),1月2日和5月1日发生的支出占用的均为专门借款,8月1日支出占用一般借款=4 000-2 919.75=1 080.25(万元);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1 080.25×6.6%×1/12=5.94(万元)。

借:在建工程

000

贷:银行存款

000 借:在建工程

73.60

应收利息(或银行存款)

43.19

财务费用

58.40(2 919.75×6%×4/12)

贷:应付利息

150(3 000×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5.19(175.19-150)借:在建工程

5.94

贷:应付利息(或银行借款)

5.94(4)

2×17年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2 919.75+25.19)×6% ×3/12=44.17(万元); 2×17年甲公司占用的仍为这两笔一般借款,则2×17年一般借款平均资本化率与2×16年相同,为6.6%;

2×17年所占用一般借款本金加权平均数=(1 000+1 600+1 400+ 1 200-2 919.75)×3/12=570.06(万元);

2×17年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570.06×6.6%=37.62(万元)。

【提示】因建造工程于2×17年3月31日完工时,两笔一般借款尚未到期,所以2×17年可以沿用上一的一般借款平均资本化率不需要重新计算。

2×17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44.17+37.62=81.79(万元)。借:在建工程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借:在建工程

44.17

贷:应付利息

37.50(3 000×5%×3/1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6.67 借:在建工程

37.62

贷:应付利息

37.62 借:固定资产361.33

(4 000+73.6+5.94+1 200+44.17+37.62)

第十章 学生评价 篇6

学生评价

一、教育术语解释

1.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从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3.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4.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5.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6.测验:就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7.品德评价:测评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

8.整体印象评价法: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定的方法。

9.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0.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二、选择题

1.我国学生评价标准主要由(ABC)构成

A.国家的教育总目标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或教学目标

D.教育方针政策

2.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ABD)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绝对评价

D.总结性评价 3.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学生评价方法一般可以分为(ACD)A.相对评价法

B.总结性评价

C.绝对评价法

D.体内差异评价法 4.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是(D)

A.相对评价法

B.总结性评价

C.绝对评价法

D.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5.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包括(ABC)基本领域

A.认知活动

B.技能活动

C.情感活动

D.意志活动

6.对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A)A.测验

B.行动观察

C.实验

D.评定 7.有效测验的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是(AB)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三、判断题(错误的请改正)

1.实施学生评价的终极目的是诊断、区分与选拔。(×)改正:实施学生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2.传统的量化评价中比较多地使用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必然只关注学生提供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获得结果的思维过程无任何要求。(√)3.档案袋评定属于质性评价。(√)

4.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5.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测验的形式进行。(×)改正: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测验的形式进行。6.学生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改正:学生道德行为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四、简答题

1.学生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要点:

(1)诊断功能;(2)导向功能;(3)发展功能;(4)管理功能。2.教师应如何做好测验的编制工作? 参考答案要点:

(1)明确测验的目的;(2)界定测验试题的难度;(3)确认测验的可行性;(4)提供测验的评定标准。

3.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要点:

(1)口头语言表达技能的评价;(2)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3)动作技能的评价。

4.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要点: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2)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3)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5.中小学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测验类型有哪些? 参考答案要点:

(1)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终结性)测验;(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3)客观性试题测验和主观性试题测验。

五、论述题

1.试述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参考答案要点: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改革的重点,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广泛涉及学生评价的特点、类型、目的以及具体操作等。就其总体发展的特点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2.试述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方法及其运用。参考答案要点:

(1)整体印象评价法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定的方法。整体印象评价法由于主要依靠评价者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来进行,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工作,过程简单易行、花费最小,同时也由于学生品德评价的特殊性,在现有的状态下做科学量化的测评工作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测评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成为其它品德测评方法的基础,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生日常的品德考核中。

(2)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这是中小学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品德评价法,它既有整体印象评价法的优点而且更具体形象,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面貌,便于被评价者及时了解自己。

(3)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这是一种侧重于进行量化品德评价的方法,一般而言其具体步骤是首先提出系统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及其计分标准和规则,其次在实施前向学生公布和提出具体要求,而后结合日常的学习工作对照标准予以计分,最后在学期结束时计算出总分。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篇7

(一)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有机体在接受外来刺激后,经过记忆储存室中的学习经验,知觉力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而做出最后的行为决定,最后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发生;

2.人性观: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3.基本假设:①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一般性的行为包括思想情感和身体动作。行为的变化由案主的成熟,学习和中枢神经的变化而来。②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③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④重视与问题相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

(二)基本方法与技术

1.收集基础资料:案主当前面临问题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以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和记录;在观察时,工作者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①固定时段观察。工作者选择与案主行为相关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时段察。②随机时段观察。工作者随机抽取某一时间,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察。③联合时段观察。即工作者采取固定时段观察与随机时段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是指工作者将观察到的案主的行为情况以文字、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次数或频率,行为出现的时间,行为的强度等内容。

2.设计评估方案:是治疗前所必不可少的步骤,评估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检验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客观性。设计评估方案可分为三种:

(1)A-B设计(又称前——后设计):A代表治疗实施前的观察记录,B代表治疗后案主的行为记录。但是即使B的情况和A相比有明显的改善,也不表明改善是由于治疗引起的,因为还可能有一些治疗外的因素引起了案主行为的改变。所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可信度不高。(2)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就是在第一个A-B阶段完成后再加入第二个A-B部分。如果由于治疗的介入而导致了案主行为的改善,而当治疗撤除后,行为又回复到原来的情况,表明治疗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原因。在治疗的有效性确定后,再继续施行第二个阶段的治疗;(3)多种基础设计:在该设计中,只有其中一种行为或其中一个人的行为先行接受治疗,其他的行为或其他人的行为仍然做基础性的观察和记录。①一个人的几种行为②几个人相同的行为③同样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表现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行为治疗模式特别注重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并且力图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特定的程序,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之一。(1)操作性技术: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例如走路、谈话、工作、学习等。具体可分为: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反应塑形法;惩罚法;分解法共七种。①正增强法:在某种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其功能是促进该行为的增加。②负强化法:目的与功能与正强化法相同,区别在于不是给予正面的奖励,而是在行为发生之后,马上给予案主减少原有的痛苦,或使之避免原有的厌恶刺激,即负性奖励。③差别增强法:在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在不理想行为出现时,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④消除法:当某种行为出现后就扣除原有的奖励,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⑤反应塑形法:也叫相继渐进法。在出现近似目标行为时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介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第一,订立目标行为。第二,选择有效的奖励刺激方式。第三,找出与目标行为相似的行为。第四,奖励基本行为。第五,逐步奖励近似目标的行为。由基本或容易处开始。第六,如做出非近似目标行为时则停止奖励。第七,奖励目标行为。⑥惩罚法:在不理想行为出现之后给予厌恶刺激,以减少或消除该行为的发生。⑦分解法:把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的程序或步骤,使案主能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必须先制定目标行为,再按案主能力分解。

(2)反应性技术:反应性行为通常是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例如内分泌、焦虑、性冲动和不随意肌肉的活动,包括流涎、眨眼和抽筋等。反应性技术大部分都是受古典性条件制约所启发。①反制约:是用一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而新的制约反应正好与原有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相反。②系统减敏法: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案主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案主以安全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步骤:松弛训练,设计焦虑等级量表,系统脱敏。③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④泛暴疗法:泛暴疗法包括想象的和真实的两种,前者称为内爆疗法,后者叫真实接触。让案主想象或真实地面对大量引起他恐惧或焦虑的刺激,直至他最后惯于这些刺激为止。(3)综合性技术

①自我管理与引导:1教导案主学会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方法与技术。2包括:自我约定:指案主自己制定管理计划,选择可行目标。自我监控:正确而详细地观察与记录自己的行为。行为日记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案主自己将与计划相关的行为记载下来,并对相关的因果关系加以评论。自我酬赏:当案主完成计划中的某一目标后,可以进行自我酬赏,强化案主的自我管理与引导方式以及改变过的行为。②示范法:1人不是单靠试错的方式学习,人能通过感应方式代入学习过程,所以观察学习和模仿也是学习行为的一个途径。2类型:现场示范:案主和示范者处在同一时间、空间内,案主观察示范者的行为。现场示范对案主的影响最大,案主模仿的可能性也最高。象征性示范:又称符号示范,即示范者的行为显示在影片、录象带、录音磁带等记录装置上,对案主的影响力没有现场示范的大。内隐性示范:想象中的行为。3结果:学习新的行为技巧并表现出来;抑制恐惧反应;促进反应的发生,③果敢训练:1是行为治疗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技能训练。2目标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不是要去攻击别人,而是使案主能够畅快地表达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④松弛训练法:1主要是教导案主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放松肌肉和心境。松弛训练法常常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2分为三种:深度肌肉松弛法:是通过收紧与放松身体不同部分的肌肉以使人更好地体会其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状态,并学习放松全身的肌肉。直接松弛法:直接让每组肌肉顺乎自然地慢慢放松。练习时省去收紧肌肉的部分。意象松弛法:通过想象处于一种舒服与安静的状态中,以此放松自己

⑤多模式治疗法:1多模式治疗法的理论前提是人类的复杂人格可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B=行为,指外显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 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

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白己,描述自己;

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

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型态。

2五项原理:人们的行为与人际互动行为都脱离不了BASlC ID这七个要素的领域;这七个要素彼此相关,必须视为一个互动的系统;有系统地评估这七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情形,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完整的治疗法涉及必须矫正这七个要素中的特定问题;心理困扰是诸如感觉的冲突、认知的误导、缺乏人际技巧、外在存在着压力源等因素下的产物。

3治疗过程:首先要广泛评估案主在七个要素方面的功能状况。其次检查不同要素问的互动关系,目的在于找到困挠案主问题的症结点,使工作者更加充分地了解案主。并设计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最后,根据案主独特的不同需求与期望,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模式治疗法在治疗技术上采取折衷主义,即他们只使用那些对于特定问题已经证实具有疗效的技术。

4.增强物的使用与强化程序:

第十章第一节家鸽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家鸽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

(3)识记恒温动物的概念。

2.能力方面

(1)通过家鸽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的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研讨、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师设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家鸽形态结构,生理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分析家鸽消化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难点重点

1.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相适应的特点是动物学教学的主线。鸟类是节重点。

2.以家鸽为例学习,总结出鸟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也是更深入、更全面了解鸟类知识的需要。因此,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3.前面各章所讲的都是变温动物,从本章开始讲到恒温动物。恒温动物的.出现更适应了陆地生活,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因此,恒温动物的概念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4.鸟类的飞行生活需要大量能量,消耗很多氧,双重呼吸是关键。对学生来说抽象难理解。因此,双重呼吸是本节的难点。

5.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与飞行中运动强度大,消耗能量多相适应。因此,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鸟的生活录像、标本、活家鸽、家鸽骨骼标本(或家鸡骨骼)、家鸽消化过程课件、家鸡的嗉囊,砂囊、双重呼吸过程的课件、几种脊椎动物心脏挂图(或课件),家鸽血液循环课件(或斜线抽拉投影片)、家鸡的心脏、家鸡的卵、解剖器材、解剖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

引出课题

第十章矫正社会工作 篇9

教学目的:矫正社会工作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使其服务有很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独特内容与方法。本章主要教学目的在掌握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与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效的开展矫正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活动。教学重点:矫正社会工作的内涵、特点、功能,矫正对象的需求及问题。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矫正社会工作。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特点、功能,矫正社会工作对象的需求与问题。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发展,矫正社会工作主要工作内容与基本工作方法。自学内容:中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制度。课外作业:

1.什么是矫正社会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 2.矫正社会工作是如何产生的?

3、矫正对象有何种问题与需求?

4、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有哪些?

5、什么是社区矫正,我国社区矫正包括哪些内容?

6、简述个案管理模式的概念、程序及应注意问题?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矫正原是医学上的专门用语,意指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使身体部位的形状或机能方面发生畸变的患者得到康复,以重新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问,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1)监管功能

矫正制度即刑罚执行制度,矫正社会工作者是刑罚执行团队中的一员。对非监禁罪犯实施监管的目的:通过限制一定程度自由的办法(如定期汇报、不可随意离开居住地等规定)对犯罪行为做一定补偿;通过监管预防其再犯罪。(2)矫正功能

犯罪行为的实施有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思想观念、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等。矫正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生理上、心理上、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的正常成员。(3)服务功能

矫正社会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在司法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其服务对象是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人员。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贯穿整个刑事司法过程。其内容涵盖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疾病医治、心理辅导、就学就业指导、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手段包括直接的专业服务、转介性的间接服务等。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1)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2)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福利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二)特殊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三)系统性:矫正社会工作是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的社会福利服务。(四)专业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三、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一)矫正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包括: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条件;维持身体健康的卫生医疗待遇等。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矫正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矫正对象通过自身能力来维持其基本生存条件,通过帮助其接受较好教育,以及实现有效就业,实现帮助其自新、自强、自立的目标。

3.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矫正社会工作的又一目标是通过矫正计划措施的实施,促进矫正对象恢复和重建其严重缺失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正常的成员。(二)矫正对象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

1.“感化社会工作之父”——奥古斯特斯的业绩

现代矫正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的约翰•奥古斯特斯(John Augustus)。奥古斯特斯认为:自己的工作如果能使十分之一的人犯有改善也是值得的,因为把一个人从错误中扭转过来,等于把他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一样。

2.矫正社会工作制度在美国的建立

1925年,美国《联邦观护法案》在国会通过,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矫正社会工作制度由此得以建立。

(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英国矫正社会工作制度

英国1907年通过的《感化犯人法》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认可感化犯人制度并制定了具体措施。1925年英国制定《刑事裁判法》,规定按各承审法院的管辖范围设立“司法裁判区”,每一司法裁判区设立一“感化委员会”,专门负责辖区内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任命、薪给支付和其他一切行政事务,从而在体制上保证了矫正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日本矫正社会工作制度

1947年和1949年,日本分别制定了《恩赦法》和《犯罪者预防更生法》。在日本的现行法律中,《更生紧急保护法》、《缓刑执行者保护观察法》、《保护司法》、《刑法》、《刑诉法》、《少年法》、《少年院法》、《妇女辅导院法》、《儿童福利法》、《轻犯罪法》等法规中,都有与犯罪矫正有关的规定,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法规网络体系。

3.我国港台地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

香港矫正社会工作主要借鉴英国的经验。1950年香港设立“首席感化主任”职务,矫正社会工作得以开展,逐渐地为不同年龄的犯人提供辅导。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社区为本”的精神引入司法矫正领域,香港进一步确立起一套用“社会服务令”等非监禁形式对罪犯进行矫正的制度体系。台湾1962年公布的《少年事件处理法》首创少年观护制度,开启了台湾矫正社会工作的先河。

(三)中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制度

1.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指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它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是我国内地矫正社会工作制度起步阶段的重要建设内容。

2.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内地的试点推行

21世纪初,在世界范围的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区矫正”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被提上了我国刑事司法观念和制度改革的议事日程。

2002年8月,上海市正式在普陀区曹杨街道、徐汇区斜土街道、闸北区宝山街道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4年8月,社区矫正模式推广到整个上海市。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并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省、市范围内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努力,第一批试点省、市已有35个区(县)、310个街道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

2004年8月,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重庆12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规模和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区、市)。

3.中国内地社区矫正制度的主要内容(1)社区矫正工作的适用范围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种罪犯: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于罪行轻微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2)社区矫正的任务

①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③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3)国家各机关、部门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分工

人民法院:要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

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民政部门:要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并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中,指导居委会积极参与。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并帮助推荐就业。

(4)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 ①接收制度。

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看守所在法律文书生效后的7 日内将矫正对象的各类法律文书及其相关材料送达其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并责令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后5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②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对不服从教育矫正的矫正对象及时采取训诫等措施,对脱逃监控的及时抓捕,对重新犯罪的及时处理,确保不脱管、漏管。

③教育制度。

司法所要逐一对矫正对象进行分析,制定矫正个案。通过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

④考核及奖罚制度。

司法所要建立考核制度。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分别给予表扬、物质奖励和减刑奖励;对不服管理,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违反社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

⑤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矫正对象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就业。矫正期在3个月以上的矫正对象,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现行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司法所负责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⑥解除制度。

矫正期已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并予以宣告。

⑦档案管理制度。

司法所要建立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内容包括: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情况登记表;矫治方案;思想汇报、阶段考核奖惩材料;解除矫正鉴定材料和其他应存档的有关材料。

⑧监护制度。

司法所要与具有监护能力的矫正对象直系亲属或单位、居委会签订监护协议,督促其履行对矫正对象的监护职责。

⑨矫正组织的例会制度。

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必须建立定期例会制度,研究解决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随时研究。

⑩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

各级矫正组织要定期对矫正工作人员及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矫正工作水平。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司法判决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亲友。

(一)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者介入司法过程,自司法判决前的案件审理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时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已被拘押或保释的、尚未被判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通过与受害者(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作审判参考。

1.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性质与作用

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报告所提供的罪犯的背景和性格特征等资料,有助于法庭做出适用何种刑法处置的决定,有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2.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判决前的调查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犯罪事实的记录;前科;本人的生活史。(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犯罪嫌疑人被拘押等待审判期间,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介入,主要是针对这些陷入困境的犯罪嫌疑人的家人提供帮助。1.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辅导; 2.社区资源连接以应对生活困难;

3.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对违法犯罪人员实施监禁的场所包括戒毒所、看管所、劳改劳教场所及监狱等。事实上,这里所说的监禁场所主要是指监狱。在监禁场所中,矫正社会工作者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主要如下。

(一)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

包括: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二)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服刑人员提供思想观念、心理人格、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疗和矫正性质的专业咨询服务。包括:公民教育;心理、情绪辅导;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三)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包括: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帮助服刑人员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帮助服刑人员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缓刑是为使被判处短期自由刑或罪行轻微的犯罪人免受入狱监禁的惩罚而设立的一种社区型的刑罚措施;

假释是未达到刑期届满前的释放处分,是设施内处置向设施外处置的转变; 监外执行是对某些在监服刑人员因特殊原因(如年老体弱、重病、怀孕)而暂予监外执行的措施。

这几种刑罚措施都附有观察保护(简称观护)的规定,要求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人员在观护期内遵守规定,不得违反。司法当局一般聘用专职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执行对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观护人要督促被观护者在观护期做到:

1.保持良好品行,不得与品行不端者来往; 2.服从检察官和观护人命令; 3.接受观护人辅导;

4.及时向观护人汇报工作、生活和居住状况,不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等。(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院舍服务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服务模式。矫正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院舍训练,通常是为违法犯罪人员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中途家庭;寄养家庭;教养院;感化院。(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社会服务也称社区服务或社区劳役,是通过判定罪犯在社区中的社会福利机构从事规定时间的无偿劳动或服务,以此赎罪悔过的刑罚措施。我国社区公益劳动制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措施或刑种。

社会服务计划的益处有:通过从事公益劳动和服务以培养罪犯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以增强就业能力;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领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也称为更生保护。这是一项起源于美国费城、面向刑满释放等人员的社会福利措施,其内容主要有:

(一)提供住宿场所;

(二)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三)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四)提供物质援助。

第三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作为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和价值观影响下的一套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异的工作方法。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和价值观包括以下三点。

(一)人道主义是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人道主义反映在刑罚观上,就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主张改善犯人的监禁条件,给犯人以人道的待遇和自新的机会。(二)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和视角 1.行为主义理论

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做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做的不适当的反应,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对矫正对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对当前环境的恰当的反应模式。

2.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的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其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引导。

3.标签理论

它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社会上的重要他人(如警察、法官)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自我认定就是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所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标签”,即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或自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4.优势视角

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潜能,即便是曾经违法犯罪的矫正对象也如此。从这一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发现、发挥和发展矫正对象的“优势”方面。

5.“社会一心理”视角

“社会一心理”视角是一种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开展工作的理论观念。矫正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人在情境中”的系统认识论视角,整体、全面地去了解、认识矫正对象,既提供改善自我认识的服务,又加强矫正对象所处社会环境方面的工作。(三)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1.接纳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信念就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而这种价值和尊严带给每一个人不可剥夺的社会权利。因此,社会工作者对待受助者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接纳而非批判。

2.可塑性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受助对象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达到恢复其社会功能、重新成为正常社会成员的目标。

3.个别化

社会工作者要把每一个受助者都当作拥有不同特质和需求的“个人”,而不是当作一种“类别”来对待。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按照心理一社会的双重视角,矫正社会工作领域的工作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个人状况的社会工作方法、改善矫正对象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及在整合基础上形成的个案管理的方法。

(一)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 1.行为治疗方法

是以学习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介入程序,行为治疗法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评估方案

为了客观地显示治疗效果,在治疗前,首先要对问题行为(如发脾气、说脏话粗话、上班迟到等)的表现进行记录,包括行为出现的次数和强度,以便与治疗后的情况进行比较。(2)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反应性技巧。反应性行为通常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常用的反应性治疗的技巧有反制约、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等。

操作性技巧。操作性技巧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主性行为,常用的操作性治疗的技巧有正增强、负增强、消减、塑形、连扣、惩罚等。

综合性技巧。常用的综合性技巧包括由规则管理的行为、模仿、敢于自表训练、松弛训练等。(3)增强物的使用

增强物可以分为两类:

初级奖励品,指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东西,如食物、饮料、睡眠等,适用于年纪较小,智力较低的人士;

次级增强物,指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社会和心理需要的东西,如金钱、名誉、赞赏、自由、快乐等,适用于年纪较大、智力较高的人士。

增强物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原则:

理想行为出现后应尽快给予奖励; 要让当事人明白为何得到奖励;

要交替使用多种增强物,避免因过多使用一种增强物而使其奖励作用减退;

要鼓励当事人在多种增强物之间进行自行选择; 要注意增强物是否适合当事人的年龄、兴趣和意愿; 要留意增强物的过多或过少使用。(4)强化程序

是一个以指定的行为出现次数或时间距离来奖励某种行为具体计划。凡理想行为出现便给予奖励是连续强化;凡理想行为出现后只作不规则奖励的是间歇性强化。前者适用于治疗的初期;后者则适用于治疗的中、后期。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比较有影响的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即对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和识别等方法。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即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等方法。

(二)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

1.社区工作方法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在社区矫正工作领域,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2)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3)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2.社会工作行政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从宏观上讲,社会工作行政与政府的社区矫正政策实施相联系,即把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社区矫正的服务活动。这种政策变动过程应该是双向的:将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针对矫正对象的社会服务,又将服务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影响政策法规的修订。从微观上讲,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服务机构从事的服务活动相联系,即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途径,以提高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这种内部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包括规划、组织、人事管理、领导、督导训练、预算、公共关系、报告、评估和研究。

3.社会工作研究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研究是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社区矫正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讲求操作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综合了众多专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刑事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健康发展,需要加强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研究。

(三)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个案管理也称照顾管理或服务管理,是指专业人员为一个或一群服务对象协调整合一切助益性活动的一种程序。1.个案管理的运作程序

主要包括:发掘个案和转介;评估和选择;计划制订;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估;结案。

2.个案管理运作与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

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下一篇:《罪与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