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灾备技术的银行业务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业务连续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结合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实际特点,提出符合特大型国有企业的灾备及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方案,并分析了实施方式和效果,为同类型企业灾备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云灾备技术的银行业务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灾备技术的银行业务论文 篇1:

IT高可用性管理:企业业务连续的后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IT系统“不可用”的事件不断增加,并且呈现出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破坏力越来越强等趋势。

2010年1月,某知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由于自身数据中心的“系统性错误”,导致其服务的6万余名客户经历了至少1个小时宕机。

2011年发生了多起影响比较大的IT系统“不可用”事件:3月,日本某著名银行因系统故障,导致112万笔存取款业务无法进行;4月,某世界著名IT服务提供商的云计算中心宕机,托管在此的多家客户服务中断持续将近4天;9月,新加坡某知名电信运营商更换新交换机出现软件故障,导致部分地区的3G网络“不可用”,时间长达22个小时。

事实上,今天企业对IT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社交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风生水起,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变革,IT与企业业务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很多企业,IT与业务的关系已经到了“唇亡齿寒”的程度。一旦企业IT系统出现中断或者不可用,损失将难以想象。因此,无论是大型企业也好,或是中小企业也好,高可用性都应该成为IT系统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遭受到损害时将悔之晚矣。

IT系统缺乏可用性敲响警钟

一旦IT系统“不可用”,将使企业的业务和服务无法进行,给企业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带来巨大的损失。“非计划停机时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尽量缩短‘不可用’时间,这给IT人员带来了较大压力。而当出现非计划停机影响业务时,必须做好客户解释工作和必要的安抚工作。同时,为了尽量减少非计划停机,需要进行大量的软硬件投入。这些IT系统‘不可用’问题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布和表示。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张新桥也讲述了他们的IT系统“不可用”的困扰:“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IT系统曾遇到过因为病毒入侵、系统软件故障引起的某些重要应用系统的非计划停机。IT系统不可用让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秩序被打乱,仓库无法正常出货、提货卡车积压,手工处理速度跟不上,正常的计量分析受到影响,无法和业务单位如期完成结算等,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有的多达数百万元,如果危及生产系统,损失难以估量。”

事实上,一旦IT系统出现中断或者不可用,其损失不仅包括收入损失、停产、生产力降低、处罚/诉讼、客户丢失、系统恢复至正常状态所需成本等有形损失,也包括社会负面效应、客户不满、企业信誉降低等无形损失,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2009年3月,某一线城市地铁线路因信号中央控制IT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正在运行的部分列车不能正常运营,需要紧急疏导乘客。有消息称,这次地铁IT系统故障的损失不但是经济上的、信誉上的,甚至还差点造成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构建高可用IT系统的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和深入,企业运营管理对于IT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确保IT系统的安全和高可用性已经成为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不少企业在IT可用性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很多企业在投资灾备系统的同时又完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灾备系统当做一个核心的防护的焦点,反而忽略了对生产系统日常运营的管理。而对于可用性到底该做到何种程度,应该如何去做,在业界一直缺乏一套指导性的方法论,CIO一直倍感苦恼。今年7月,万国数据适时地推出业界首套IT高可用性管理体系,首次提出适用性的概念,强调可用性的建设应该围绕着业务,同时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企业业务的持续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实际上,IT系统的可用性提升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部件、线路、软件等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局部的IT管理问题。万国数据推出业界首套IT高可用管理体系,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套方法论。IT高可用性管理强调的是,对影响IT系统可用性的诸多关键要素,如IT治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管理、生产架构及管理、灾备架构及管理、安全架构及管理以及IT运维管理等进行科学、系统化的管理与持续改进,从而帮助企业快速提升IT系统整体的可用性与业务的持续性。

可用性的要求其实是IT部门经理非常害怕谈的一个参数,即便是一些企业的IT可用性做得很好,仍然有很多问题让人迷茫。“我们公司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未发生一起由于IT可用性事件造成的投资者索赔事件。但由于一些第三方系统的不可用,信息水平受限造成的无法实现一些更高级的高可用性方案(比如由于长距离数据传输延迟造成的无法实现异地‘双活’中心,以及如何寻找到IT高可用性和合理投入的平衡点)等因素,一直困扰着我们。” 布和表示。无锡市人民医院在IT方面已经投入了1.3亿元,达到了院区级容灾,但是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对大部分医院而言系统可靠性和数据安全性仍然是 IT 系统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云计算的应用角度来说,更多医院倾向于采纳私有云或公有云这两种模式的混合云,以满足不同工作负载的需求。对于保证IT系统的可用性,我们医院有明确的IT计划与规划,但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医疗数据安全的防护等。”无锡市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刘喻表示。

万国数据副总裁、专业服务部总经理张权认为:“可用性的要求之所以如此让CIO头疼,是因为如果真正纯粹地谈这个参数,想达成这个目标太难了。我们也是了解客户这个需求,包括客户对我们的要求,所以提出高可用性管理,以体系的概念来整合多种因素,帮助企业能够达成这个目标。这最根本地反映了IT的变迁。”

张权介绍说:“在过去几年,我们围绕这个题目做了很多研究和考察,因为当企业缺少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去做一个整体的管理指导,管理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或者说概念、逻辑、层次都不是很清晰。大概从2010年开始,我们内部已经提出IT高可用性管理的想法。我们自己要开发一套方法论,到今年上半年,我们这套体系的第一阶段搭建完成。在我们把IT高可用管理的概念和逻辑都整理得更加清晰的同时,也参照了一些国际的标准,以保障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及企业在不同阶段都能适用于这样一个方法论。”

目前,对IT的管理有很多方法论和标准,万国数据提出的高可用管理体系和这些标准有一定区别。“像ITIL、ISO这些标准,实际上都是一些流程化的东西,并不是一个系统,或者说是局部的一些管理标准,并没有把IT基础架构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管理范畴。”万国数据总裁兼CEO黄伟表示,“随着万国数据这几年逐步地发展,迄今为止我们有100多个企业客户,都是比较重要的客户。灾备要建成什么等级,在某种程度上跟企业生产系统的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生产系统不中断或者减少它的中断是最好的一个防护,当然灾备系统有它自身的一个逻辑。所以我们希望把生产、测试、灾备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可用性的系统来考虑。我们对企业整体的生产、灾备的可用性进行规划和管理,这样来平衡企业的成本和综合收益。”

IT高可用管理体系对基础架构的定位主要价值体现在:有效地解决IT系统可用性、提高效率与成本比值、改善业务连续性等三大企业难题。从高可用性的角度来聚焦灾备最终的解决方案,以IT整体基础架构的高可用性为指导来为客户提供灾备服务,从业务的连续性管理来看待整个灾备。某地方银行业务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并成功实现了从地方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的转型,而在转型过程中,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风险积聚。为了降低信息科技、业务中断风险,用户急需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体系。

“万国数据的服务团队按照IT高可用管理的方法论,帮助我们对基础设施进行了重新评估,设定了高可用管理目标,并参照相关指标体系对IT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和管理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不但节省了成本,还建立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等级,构建了统一的应急响应流程和通知通报流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文档体系,增强了在目前信息系统环境下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该银行信息化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万国数据的灾备服务有三个标签:一个是遵循业务连续性,一个是遵循高可用性目标,还有一个就是成本效率,这是万国数据的核心诉求。我们的追求让客户的成本能够不断地改进,我不能说最低,只能说不断地优化。”张权表示,“我们从来不就一个技术问题来讨论灾备技术,因为我们认为灾备这个垂直领域中还有一套方法论,叫做业务连续性管理。所以我们提供的灾备服务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逻辑和完整的方法论基础上的。”同时,万国数据强调灾备和生产的整体可用性的匹配,并且通过对成本的不断改进来满足灾备的诉求。

IT高可用性管理体系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把IT的可用性进行量化的评估。“大家想一下,像我们这样的服务提供商,最关键的东西是什么?往往是你出了事之后不太清楚这个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发现不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高可用性管理这个方法论很重要的是通过量化的工具和方法,通过一些数据和一些指标体系,帮助用户发现问题,为用户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考虑的时候,不要仅仅把目标锁定在狭义的技术这一块,要看到其他的。通过这样整合的方式,我们来达到最终的目的。”张权指出。但是,这种量化的评估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为有人的因素,所以它不是一次性能达到的,而且每次碰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我们IT高可用性管理里面所提到的指标体系,涉及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跟踪,能够不断地持续优化这个东西。也许第一次可能是18分钟,第二次12分钟,第三次就是10分钟,这些东西是需要不断改进的。所以IT高可用性管理更多的是管理框架,把各种因素整合在一起去考虑。”张权介绍说。

高可用IT服务消除“云”风险

过去,一些对IT系统依赖程度过高的企业级客户,使用公有云的情况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其实根本的问题是企业对云计算产品的高可用性产生了顾虑。应该说,这种顾虑存在的理由非常充分。在目前的市场上,成熟的、商业化的真正可以做到高可用的云计算的产品相对比较少。为消除IT主管对于公有云架构的忧虑,满足“按需而制”的灵活性需求,万国数据推出了以高可用管理体系为指导的云数据中心,帮助企业通过便捷的按需云服务方式获取更多IT资源,快速、灵活地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所需要的IT系统环境。

IT高可用管理体系在万国数据云灾备方面的应用,让云数据中心更加安全。“实际上在灾备这个行业,大家早就提出要共享。共享是一个理想,但技术手段不支持,这个理念是好的,但只能在一个浅层次上去共享,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所以我觉得云计算这个技术手段被实用化以后,为真正的共享资源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云计算也要讲究高可用,因为它用一个平台支撑了无数的中小企业。看上去这些中小企业一个单体对可用性的要求不高,但是云平台一旦中断,影响的面特别广。所以我们讲云计算,大家在讨论用共享的同时,还要想清楚,你可能是给成千个上万个(企业)提供一个共享的平台,所以这个平台的可用性、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更要讲可用性。这也是万国我们提供的云计算灾备的一个特点所在。”张权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万国数据与日本软银电信株式会社联合推出的VMware全球认证最高等级服务的高可用云数据中心,基于VMware技术架构的高端云计算基础设施,满足了高成长企业和行业用户对弹性IT资源的需求,用户在几分钟内即可实现自助式的IT资源部署,而非传统的几天或几周。同时,由于不必考虑硬件环境,这就避免了用户需要重新设计内部程序的繁琐工作。不论是工作在物理主机还是虚机上的内部应用,都可以轻松转移到公有云平台,从而扩展了内部数据中心的逻辑界限。

万国数据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推出了IT高可用性管理体系,并用这套方法论管理客户诉求,也在帮客户找到合适的指标。张权表示:“我们原来的管理仅仅遵循一些ITIL的基础。ITIL是朴实的,它讲的是一个原则,但是它没有分析到更细的一些可用性的要素。我们从可用性角度来解释并管理我们今天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目前,在生产系统和灾备系统方面,IT高可用管理体系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涉及到很多行业,甚至有的企业是生产加灾备纳入到一个更完整的管理体系里面。在IT高可用方面,万国数据还推出了高可用实时监控服务,可为客户IT系统提供7×24小时的全面实时监控服务,不间断监控客户的IT系统运行状态,主动发现风险和隐患,及时进行通知警告。

相关链接

万国数据IT高可用管理体系

万国数据基于多年的IT管理及运维服务经验,在业界推出首套IT高可用性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适用性的概念,强调可用性的建设应该围绕业务发展的需求,并且明确了可用性建设的H3A理念即高品质、高效益、高安全,整合了IT管理相关标准如ISO20000、ISO27001、BS25999在可用性方面的要求,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对整体可用性的影响。

IT高可用性管理体系不仅率先树立衡量企业IT可用性的关键指标,还提出了成熟完善的企业IT高可用框架体系及实施方法论,有效解决IT的整体可用性、提高成本与效率比、改善业务连续性三大企业IT难题,保证业务连续,助力企业创新。同时,万国数据在自身的服务实践中,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借鉴了六西格玛的管理思路,将IT高可用性管理在十五个数据中心落地并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能力与水平。IT高可用性管理的实施分为评估、规划、实施、运行与监控改进五个阶段。

通过IT高可用性管理体系方法论的实施以及对关键指标体系的建立、测量与持续改进,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成本获取符合业务要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发挥IT带来的竞争优势,保障业务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达成企业战略目标。IT高可用管理体系的推出,目的是帮助企业CIO平衡IT系统在创新与稳定性上的要求,摆脱IT不可用带来的风险,保持适当的高可用水平,从而朝着高可用的核心目标提升;不仅如此,IT高可用管理体系也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IT可用性管理提出了普适的标准和可靠的方法论。

作者:许娓玮

云灾备技术的银行业务论文 篇2:

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灾备及业务连续性体系浅析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业务连续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结合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实际特点,提出符合特大型国有企业的灾备及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方案,并分析了实施方式和效果,为同类型企业灾备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 灾备 体系

1 业务连续性的挑战

作為大型央企的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关键业务系统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威胁,以及如何确保业务的持续可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承担企业决策层对风险管理的责任等。

随着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各重要应用系统的建设和部署、关键系统高度集中化、云计算系统和大数据系统的深入使用,数据中心的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则将导致总部、全国所有分支机构、企业的业务停顿,或造成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国家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相关条文规定,三级等保以上的应用系统必须建灾备。如何防范各类风险,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成为当面急迫解决的难题。

同时,灾备中心及灾备系统建设成本高昂,灾备建成后的长期运维,链路租用,预案开发及演练等都是不小的费用。如何提高灾备系统的实际效果、提高灾备系统资源利用效率也是灾备建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国外的灾备及业务连续性建设获得迅速发展。灾备管理由单一的项目管理升级为全面管理,灾备建设从围绕数据存储向围绕应用服务转变,灾备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IT系统的建设,而是包括灾备管理体系建设在内的业务连续性整体建设;灾备管理体系建设包括组织、人员、制度、流程、预案、演练等多项内容,业务部门的深度参与是业务连续性建设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

2 灾备及业务连续性定义

灾备技术主要指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前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应急方式,以应对灾难的发生。内容包括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业务连续规划、人员架构、通信保障、危机公关,灾难恢复规划、灾难恢复预案、业务恢复预案、紧急事件响应、第三方合作机构和供应链危机管理等。灾备恢复指标最关键的有两个;一个是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它是指灾难发生后,从IT系统宕机导致业务停顿之时开始,到IT系统恢复至可以支持各部门运作、恢复运营之时,此两点之间的时间段称为RTO,广道容灾备份系统RTO达到分钟级。另一个是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是指从系统和应用数据而言,要实现能够恢复至可以支持各部门业务运作,系统及生产数据应恢复到怎样的更新程度,这种更新程度可以是上一周的备份数据,也可以是上一次交易的实时数据。RTO、RPO均无限接近于0是所有灾备产品的终极目标。

业务连续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简称BCM),是一项综合管理流程,它使企业认识到潜在的危机和相关影响,制订响应、业务和连续性的恢复计划,其总体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以有效地响应非计划的业务破坏并降低不良影响。业务连续性管理系统(BCMS)是经常进行的活动的集合,业务连续性管理支持企业业务连续性管理活动,也支持技术灾难恢复活动。这些可以包括项目规划和管理、人员配备、计划、预测、预算编制、研究和开发、资源管理、通信、会议、教育活动、宣传和促销活动、活动网站、绩效评估活动、按天进行处理查询等。

3 灾备及业务连续体系建设方案及效果分析

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业务数量众多、种类繁杂,涵盖了油田、炼化、销售、科研、工程设计等各个业务方向,业务系统及相应数据已实现高度集中,部署方式已实现多样化,近年来,建成了云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资源,实现了大数据HANA部署,提高了数据抽取及报表生成能力。但因其各个数据中心较为分散,对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应对能力明显不足。

结合业务系统的部署现状、面临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该公司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逐步构建适合自身应用特点的灾备体系。

(1)两地三中心和应用分级模式的建立,确保业务连贯性的实现。

建设北京和南京两个数据中心,同时结合现状,在北京现有三个数据机房,通过先进技术形成同城备份模式。按照应用系统关键及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应用级灾备和数据级灾备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应用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数据同步技术,包括存储层同步、数据库层同步、应用层同步等,实现总部多类型重要应用系统业务数据的远程灾备复制。建成10个重要应用系统灾备,并开展了对云计算系统、大数据HANA系统的灾备实现。实现了“两地三中心”向“同城双活、异地备份”的架构过渡,并最终演进到多活数据中心、实现灾备云、数据云。

(2)统一共享的远程数据同步平台,实现所有业务数据同步。

通过主机、存储、网络、安全的虚拟化技术,实现灾备中心各类资源的资源池化、云计算化;通过主机虚拟化技术为应用级灾备系统在南京灾备中心部署专有计算资源,为数据级灾备系统部署共享计算资源,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通过虚拟子网技术、分区分域技术构建共享的网络架构和安全体系;通过存储区域网络融合创建共享的数据复制平台,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高灾备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创建绿色中心;通过存储资源整合、通信链路复用、云资源平台构建等设计理念的贯彻和实施,直接节省了机房、机柜空间,节省了电力资源,提高了系统和数据的性能、安全和可维护性。

(3)体系化的灾备演练制度,提高风控意识。

随着灾备中心及灾备系统的初步建成,对关键业务系统进行了风险分析、业务连续性分析,并依据国家标准和规范建立了灾难恢复预案管理和更新机制等,确定了灾难应急管理组织、应急响应流程,开展灾备演练。同时实现演练常态化,通过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方法和内容,完善灾难恢复体系。

在工作中,实现了重要应用系统的灾备演练,包括桌面演练、模拟演练与实战演练,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再进行风险度较高的实战演练。其中桌面演练的频度以每年一次或按需进行,模拟演练1~2年一次,对于较大型的系统,实战演练3~5年一次。在灾备演练实践中,对重大系统进行了应用级灾备演练,各个业务部门均深度参与,共同完成复杂的交互业务。通过灾备演练,验证灾备系统的可用性,验证灾难恢复应急响应流程的可行性、业务逻辑的可操作性以及灾备端数据的可用性,检验组织、岗位、人员之间的配合程度,熟悉灾难恢复预案和业务连续性计划,提高了各部门的风险意识、安全意识。

4 结语

随着国家“两化融合”战略的深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灾备体系成为了企业提供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某特大型国有能源企业的灾备及业务连贯性体系的运行,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生产营运、客户服务、科研工程等各方面活动开展提供了条件,为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陈小峰.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美)奥克丽塔,著.构建企业级业务连续性规划[M].于天,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作者:刘虹

云灾备技术的银行业务论文 篇3:

基于量子技术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摘 要:本文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现状与量子信息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出发,以开放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为典型案例,首先简要梳理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而探讨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在前文基础上探讨量子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的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最后为量子技术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金融科技;数字金融

本文索引:皮洋,胡丁言.<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8):-110.

1 引言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决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而金融作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能够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与数字经济共生共荣。其中,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数字化转型进程较为迅猛,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因此,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在运用前沿技术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可得性的同时,商业银行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战略定位不准、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组织敏捷性弱等方面的挑战。作为数字技术门类的量子信息技术,以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利用量子力学的各种特性(如叠加性、纠缠性和不可克隆性等)对信息进行编码、计算和传输可突破信息技术的经典极限,对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算力提升、信息传输安全和测量精准度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的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也指出,量子科技一方面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其有望颠覆技术创新,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此,在国家层面量子技术在金融业的运用得以凸显。那么,未来量子技术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如何?存在哪些挑战?如何应对?本文以开放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据此,本文首先剖析商业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其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其次分析量子信息技术在解决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与挑战,最后以开放银行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2 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

美国IT咨询公司Gartner在2011年最先提出数字化转型(Digital/Digitalization/Digital-Business-Transformation)这一说法,并将其界定为企业利用新数字技术改善流程、人员、组织与事物之间的交互,或创造新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的过程。根据Gartner公司的定义,可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理解为银行利用数字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和量子技术等),創建新的商业模式或重构银行业生态系统以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在客户需求多样化、银行业务同质化、宏观经济下行和金融脱媒的冲击下,为了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本文从技术革新、营销模式和组织架构三个角度剖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现状。

2.1 技术革新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来自5G基础设施、大数据和物联网、云平台等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商业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首先,5G通信设施提供转型基础。5G作为数字基础设施中的基石,主要以高效率低时延的优势实现银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商业银行通过建设5G网点,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自动化服务。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9年推出新一代5G智慧银行旗舰店,通过AI、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引入,实现远程协同智能柜员机、网点大堂、实体机器人等设备间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其次,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数据共享。大数据技术主要通过采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存储、分析数据,为业务运营和管理提供技术指导。物联网主要应用于移动支付、供应链金融、小微信贷风险监测等领域。银行通过收集小微企业在生产加工、仓储运输、水电用量等方面的信息,分析用户客观的动态数据,为信用风险监测提供决策支持,能有效避免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最后,资源优化配置的云平台搭建。云计算能够提供的IT资源池可根据银行的需求弹性动态调整,当云平台中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迅速将数据复制到其他设备,进而提升银行的金融灾备能力。例如,2019年中国农业银行推出建设新一代数字化云平台iABC,将开放共享的金融生态服务模式应用于校园、医疗、财政、社保、政务等场景中,实现金融数据的快速共享,为银行的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提供支持。

2.2 营销模式

一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商业银行通过加强数字化营销平台,利用智能设备联通客户数据与流量,实现线下社交营销和线上营销相结合。例如,2021年8月西安银行推出“西银云缴费”平台,该平台的“校园缴费”场景面向各类学校,为其提供线上、线下缴费服务平台,帮助学校简化财务管理,实现便捷收取各种学杂费用。二是拓展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数据,明确目标客群的特征,精准定位客户类型,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这不仅使得营销对象转向长尾客群,经营理念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获取和产品推荐。

2.3 组织架构

一是开展数字化组织机制改革,基于数字化管理实施组织架构敏捷化转型,促进传统商业银行跨职能、跨部门开展业务。例如,中国银行在2019年分别展开个人数字金融和企业数字金融业务统筹部门的组建任务。二是增加金融科技创新专项投入,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商业银行除了在数字设备升级、系统运维等方面增加资金支持,也在数字化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上持续投入。例如,2020年,光大银行在数据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上提出大数据人才培养两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培养数字化人才并拓展其基础能力,具体包括算法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模型评估和调优等能力。第二步是培养人才在业务场景转化上的能力以及前沿技术应用和优化能力。

3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挑战

商业银行在运用前沿技术手段,基于数据要素驱动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转型规划缺乏系统性、技术深化能力不足、风险管理挑战较大等方面的挑战。

3.1 转型规划缺乏系统性

我国银行业机构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一直积极探索实践,但与发达国家金融业数字化进程相比,在整体规划和战略定位上存在欠缺。一是我国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造成资源投入分散和产出效果有限。例如,直销银行打造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以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但其技术含量较低,存在盲目扩张问题。二是银行在战略定位上,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认识不够深入。部分银行在转型过程中片面追求新型技术的应用,而忽视真实的用户体验和误判技术应用价值。

3.2 技术深化能力欠缺

部分中小银行因自身条件欠缺,难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一方面,由于引入的技术门槛过高、建模周期长等问题,导致新技术快速落地与规模化应用存在障碍。因此,银行需要借助第三方来补短板、强弱势,解决金融服务有效性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初期,系统升级、人员和研发投入巨大,且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系统工程,需要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短期内成效不显著,中小银行机构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3.3 风险管理挑战不小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面临数据风险和高杠杆经营风险。数据风险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部门之间行政链条过长导致数据传输不流畅或受阻,银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同行业间数据整合和应用较困难。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电信欺诈、隐私窃取等金融犯罪的隐蔽性,网络安全风险叠加,个人隐私保护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数据安全受到威胁。高杠杆经营风险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冲击已造成线下物理网点数量减少,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向着资产轻型化发展,并在与科技公司合作过程中借助ABS等金融产品扩大杠杆以增加经营范围,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暴露在高杠杆经营风险中。

4 量子技术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遭遇算力瓶颈、数据治理、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而量子信息技术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三个方向上的应用,能够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算力水平提升、信息传输安全性提高和测量精准度增加的技术支持。

4.1 量子通信在金融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量子通信技术有助于提升金融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量子具有叠加性和纠缠特性,当数据受到窃听或攻击时会引发量子坍塌,合法的数据收发双方会通过一定的步骤检验发现窃听行为,从而采取加密保护措施,保证金融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近年来,金融业正在探索通过量子密钥分发技术进行数据加密的量子密码技术。例如,2021年5月,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实现量子通信技术在客户信息加密场景中的应用,量子通信技术在助力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数据传输风险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量子保密通信是一种安全的传输方式,其保密通信的安全性在数学上已获严格证明,量子保密通信最显著的优势是传输的安全性,目前中国量子通信已经可以为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展数据中心异地灾备、企业网银实时转账等应用,有望解决金融机构在数据治理安全性方面的痛点。

4.2 量子计算在金融算法改进上的应用

量子计算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集中在模型优化、资产定价和机器学习三方面。一是投资组合优化。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这种优势意味着量子计算能为具有多变量的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法,如投资组合优化、套利策略和交易成本最小化等计算问题,通过量子计算实现投资组合优化。二是量子计算的并行计算优势,有望解决金融资产的实时定价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引入量子计算,可在数据迭代中提升模型的准确性,算法的优化能降低计算能耗,实现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实时定价,从而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算法算力不足的困难。如中国建设银行旗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科与本源量子联合研发业内首批量子金融应用算法,包括量子期权定价算法和量子风险价值计量算法,积极推动国内量子生态的构建。三是量子计算有望让机器在短时间内理解复杂的算法,提升机器学习的效率。随着更多非结构化数据逐步纳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中,经典计算的硬件算力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数据处理需求和数据训练工作量。而量子计算的应用在消除数据盲点、开发更多金融场景和提升客户体验方面潜力巨大。

5 量子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挑战

随着数据爆炸式增长,经典计算机已经难以满足金融業呈指数级增长的算力要求,而量子计算能以强大算力的优势,拓展经典计算处理能力的极限。但量子技术在金融领域规模化商用还要克服许多挑战,其在硬件技术、安全可靠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商用化的前景难以预测。

5.1 在运行环境和硬件上受限

从量子计算机实现的环境看,运行环境和退相干性成为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量子电路只有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接近绝对零度)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量子态极不稳定,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会使错误率增加,因此,量子计算机需要集中在寒冷的数据中心运行,但严格的低温条件却增加了运维成本。二是量子比特具有退相干性,量子计算机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导致退相干,退相干限制了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时间,为了保持运算结果的可靠性,量子计算必须在其退相干之前完成。量子计算中,随着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维持量子比特相干性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5.2 安全可靠性难以保证

量子计算在密码学应用中的安全性难以保证。一是量子比特非常脆弱,极易受到误差和噪声的影响。量子比特在运行时设备中的噪声已经存在,在处理测量计算时,噪声使得计算结果表现出误差,且金融领域中的计算相当复杂且耗时,如何抑制噪声对量子计算的影响成为一大技术挑战。相较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的技术突破难度更高,量子纠错算法的准确性难以保证。随着量子算法复杂度的提升,大量的噪声被不断放大,使得量子计算结果不准确。二是量子加密远不如理想中的可靠。一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有相关研究指出,量子加密技术能够被攻破原因正是其本身就存在物理性质上的缺陷,如不确定性和不可区分性。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量子计算在安全性方面的漏洞也将不断被发现。量子计算可能会破解目前正在使用的许多公钥密码系统,使得金融业传统密码系统安全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量子计算在信息加密方面的应用并非绝对可靠,其发展与密码学技术相互制衡。由于量子计算突破的只是区块链中的密码学技术,而密码学技术是不断升级和可替代的,其能衍生出新的算法与量子计算相抗衡。量子计算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安全性并不绝对可靠,研发者对量子比特的操控能力还不成熟,量子计算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还有很多难题待攻克。

5.3 量子技术人才壁垒高

量子技术有较高的人才壁垒,推进量子技术研究受到量子人才短缺的挑战。一方面,量子研究准入门槛高,全球从事量子计算的科研人员较少,全球的大学几乎没有提供与量子计算有關的专业学位,只是设置部分选修课程,在量子技术研发团队上的组建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量子技术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量子技术的专业门槛较高,绝大多数学习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量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量子技术深入发展,将衍生出更多细分学科,比如量子金融、量子计算等,对复合型量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量子技术赋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目前银行数字化转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可以预见量子技术将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技术红利,但也面临技术短板、安全可靠性不足、组织管理低效和监管套利等方面的挑战。本文将从战略目标、研发能力、组织重构三个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应对策略,以加速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6.1 细化银行自身定位的战略目标

完善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将量子科学技术纳入转型的战略目标。为更好地开展数字化布局,银行业需要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定位具体细分为个人金服条线与对公金服条线,创造性地将量子技术融入金融发展中。

一是个人金服,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最大程度触及用户,挖掘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将量子技术引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通过大数据、智能投顾、生物识别和量子计算等技术手段研发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对用户进行画像从而实现智能营销、精准营销,并根据客户的反馈对数字金融产品持续优化。二是对公金服,将量子科学技术嵌入数字化生态场景建设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搭建金融、非金融服务平台,将场景自建重点向基层政务公共服务、惠民便民公共服务、农村资产管理服务等方向拓展。三是探索量子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绿色金融科技有助于量化环境效益和企业转型的风险,银行应该充分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计算优势,有序推动碳减排工具研发,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同时,银行应主动探索量子计算在绿色金融资产定价上的应用,运用量子算法优化绿色金融投资组合,推动量子计算优化环境效益计算模型和转型风险因子评价,确定绿色金融产品的合理收益率,推动量子技术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中。

6.2 量子技术的难题攻克

金融机构应参与金融业量子技术信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重点发力,为量子技术难题的攻克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资金支持和软硬件设备支持。具体地,一是从硬件设施上,降低周围环境对量子电路元件的影响,提高量子位保真度,是延长退相干可靠解决方案之一;从算法上,通过开发相应的量子纠错算法,降低存储在设备中数据的随机波动带来的偏差。二是确立金融业量子技术信息标准,主要是数据标准与API标准。银行部门应持续着力提升API技术的接入能力,通过打造开放平台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客户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交、娱乐、投资、消费等生活场景中。三是主动参与量子技术落地金融服务的研发过程,为研发团队提供资金和软硬件设备支持,重点在量子人才队伍的组建。各银行应通过自建、合建、外购等方式引入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积极联合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成立研发团队,强化与大型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同时银行业应积极吸纳量子技术人才,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量子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6.3 重塑组织文化

组建数字化转型部门,向分布式架构转型,重塑创新的组织文化。当传统组织框架无法支持产品迭代和创新时,构建敏捷化的组织有利于为银行业跨越式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地,一是银行金融机构应该跨部门组建数字化转型团队,从各个业务部门抽调专业人才,开设量子技术研究岗位,形成灵活的数字化部门,转型成跨职能、端到端的网格式敏捷化组织,创新扁平的决策机制。二是完善科技治理框架,从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银行应集中保留支付、结算和存贷等核心业务,将大量管理业务剥离,通过交易服务层、数据库分库分表等模式将不同的模块与服务实时打包,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提高业务运行效率。三是银行应从组织内部进行创新变革,重塑开放创新的组织文化。银行应提供数字化创新专项预算,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同时对员工开展数字化基本技能培训,从思维、理念和格局提升员工数字化素养。

7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开放银行为例

2015年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及财政部两大机构首次使用“开放银行”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引导银行在客户允许并充分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开放数据,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开放银行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本文基于量子技术视角,从应用价值、挑战与对策三方面讨论量子技术对开放银行的影响。

7.1 量子技术对开放银行的应用价值

量子技术在主要在经营理念、技术支持、监管效率三方面对开放银行具有应用价值。一是量子技术的引入将重塑开放银行的经营理念,提供更多维的金融产品。剑桥量子计算(CQC)最新研究表明,量子计算机可学会推理,能输出推理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或预测未来结果的可信度。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通过开放银行打通内部系统金融数据和外部场景数据,能不断完善客户画像与构建用户标签体系,提升开放银行精准营销能力,从而优化开放银行重视提升客户体验的经营理念。二是量子技术将为开放银行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是标准化的金融产品,量子计算能够优化金融算法,为金融衍生品定价提供算法支撑,降低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成本,从而提高金融资产的定价效率,为开放银行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其次是金融服务,比如量子计算在金融领域的货币套利优化问题。基于量子计算而设计的新算法可以对开放银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以防止过度投机,获得精准度较高的风险价值。

7.2 量子技术在开放银行运用中的挑战

量子技术对当前开放银行营销理念、技术支撑、监管方式的影响都还只是沙盘推演,距离真正落地还有很多挑战待攻克。这些挑战既包括量子技术自身需要解决的技術难题,又包括量子技术与金融跨领域交叉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开放银行引入量子技术过程中如果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指引,会增加合作者的沟通成本。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指引易导致商业银行与其他合作伙伴间因理解偏差而互相推卸责任,给数据治理造成困扰。另外,API技术对接标准和量子技术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应用标准的缺失,会导致各银行与合作伙伴因API对接标准不同,造成对接过程的低效高耗。量子技术可能会给开放银行发展带来风险。量子加密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大量实验验证,该技术在将来有可能被破解,致使开放银行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遭受损失。

7.3 推动量子技术在开放银行中落地的对策

开放银行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量子技术将给开放银行造成新的冲击,如何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创新开放型商业模式,本文从战略定位、技术应用两方面提出对策。

一是将开放银行放在全行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规划。首先,从全行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明确量子技术与开放银行模式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地位。在总行层面成立跨行跨部门工作组,确立开放银行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规划。其次,各银行在数字化进程中应采用差异化转型策略,明确自身与同业在客户群体、业务、场景开发和营销渠道方面的差异,借助量子技术手段,重点向养老、政务服务、民生生活和农村建设方面强化进行数字化布局。二是银行应加强自身对量子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数据治理能力。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应提升开放平台建设能力,技术部门应加快API功能接口融合,提升金融服务对接能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应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以弥补自身在资金和科研力量薄弱的缺陷。同时银行业应充分挖掘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技术对金融业务创新的价值,加强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明确自身流量入口与API开放范围。为避免泄露用户隐私和非法窃取行业数据等风险,商业银行可分层次、分步骤地向第三方开放金融数据,深化自营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杨东.量子技术是金融科技的终极形态吗?[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7):84-97.

王喆,陈胤默,张明.传统金融供给与数字金融发展:补充还是替代:基于地区制度差异视角[J].经济管理,2021,43(5):5-23.

白俊红,刘宇英.金融市场化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与证据[J].经济管理,2021,43(4):39-54.

穆红梅,郑开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策略[J].亚太经济,2021(1):59-64.

於学松.量子计算在智能金融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国际金融,2020(2):35-41.

沈超.大数据金融信息传输安全与量子保密通信[J].新疆财经,2019(4):39-46.

张春艳,赵权,杨紫.量子计算机对现代金融信息安全体系的影响[J].金融科技时代,2019(2):44-46.

吴永飞,王彦博.FinTech时代量子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展望[J].中国金融电脑,2020(12):41-45.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Quantum Technology

—— Taking Open Banks as Exampl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PI Yang HU Dingyan

作者:皮洋 胡丁言

上一篇:医院信息科主任工作报告下一篇:村委换届调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