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研究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企业专利实施是企业专利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国专利实施情况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需要重视促进我国专利实施的对策。这些对策如:将专利实施纳入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产学研技术开发与转移模式;大力开展专利技术许可证贸易,完善技术市场制度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研究论文 篇1:

“中国制造”能向“美国制造”学什么

为促进美国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抢占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制造业的强势回归。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在重点领域建立制造业创新研究所,推动制造工艺、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目前,经过3年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显现出对美国制造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其运行机制与经验做法对我国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重要启示意义。

创新研究所 以董事会形式进行管理

2012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建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组建各领域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MIs),从而建立起全国性的制造业领域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NNMI强调总体网络的构建与设计,以及重点领域的培育和开发,美国最初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设15个区域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随后基于NNMI所取得的成效和即将发挥的作用,奥巴马总统又提出在未来10年将建设45家IMIs的宏伟目标。截至目前,美国围绕增材制造、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轻质金属制造、复合材料、下一代电子电力制造等重点领域已经建立5个研究所,另外还有半导体、光子集成、清洁能源、创新纤维纺织等4个重点领域的研究所正在筹建。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由美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全权负责,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项目办公室负责协调管理。在具体的运作中,创新研究所采用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非营利组织联合治理模式,以董事会的形式进行管理。该董事会由业界代表组成,创新研究所领导作为执行董事,负责研究所的日常运作。

每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在最初的5~7年内都会分别获得0.7亿~1.2亿美元的联邦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资金,加上研究机构、制造业企业等非联邦成员按照1:1比例的配比投资,总资本一共为1.4亿~2.4亿美元。在设立的前3年,联邦政府资金按照设备、基础项目资助和启动资金的类别投入;第4年以后联邦政府会取消启动资金投入,并开始增加竞争项目资助;第5年及以后取消设备投入,并以基础资助和竞争项目资助方式投入。随着运转成熟,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可通过收取会员费、收费服务活动、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合同研究或产品试制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实现财务独立,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

十分注重中小企业在项目申报、实施中的参与和收益

NNMI目前建立和启动的9个研究所都集中聚焦制造环节的四大重点领域:一是制造过程及加工工艺的开发,如“美国制造”已制定出未来15年从设计、材料、工艺到价值链、增材制造基因组等5张增材制造领域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路线图。二是先进材料的低成本生产方法研究,如低成本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大型太阳能发电或下一代集成电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发。三是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研制和开发,如将低成本传感器有效应用到制造工艺的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工业环节研究,如改善医疗设备或材料的生产过程,来提高药品、化学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创造新的工具以优化生产过程、控制成本支出,以及下一代汽车或航空航天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等。

NNMI的公私合营会员组织模式有效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内部采用公私合营会员组织模式,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提供的国家资助资金以及会员单位缴纳的会费资金。如“美国制造”就根据每年缴纳的会费不同,将会员分为银卡、金卡和铂金卡三种类别,不同类别会员享受的权益也不同。

NNMI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NNMI十分注重中小企业在项目申报、实施中的参与和收益。比如,在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2015年年初公开招标的工厂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评估项目的招标意向书中明确要求,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要有至少1家中小型制造企业和网络安全技术提供商参与合作。中小企业参与进来之后,NNMI还会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大型试验设备用于攻克关键技术,提供包括K-12课程、实习机会、技能鉴定、与社区学院和大学的合作、硕博研究生等的再培训等机会,评估其所需的技能和证书,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以便能够迅速拓展市场。

NNMI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美国一向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也将其作为重要建设内容。NNMI组成成员之间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以及管理等相关细节进行了规定。如果NNMI的成员违反了相关协议规定,则被侵权者有权利通过司法程序、行政程序以及仲裁制度对其进行诉讼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对我国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启示

当前,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已发布,我国制造业即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经验,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步伐,强势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明确政府的扶持和服务角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前期,政府应明确布局前瞻性制造领域,投入前期启动扶持资金,制定具体招标程序,建立专门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统筹管理机构,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以奖代补等政策保障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待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政府的角色应由扶持逐渐转为服务,围绕专利申报、知识产权维权、检验检测、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展览会、助力中小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提供服务。

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结。发挥制造企业的主导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集成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共同组建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创新资源共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减少对国家政府资金的依赖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成成员间不仅为竞争关系,更应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除了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产业链上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共同分享资源、技术、生产设备、教育培训以及背景知识产权,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政府也可提供一定比例的風险兜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应依托核心成员企业的可开放资源以及科研院所的相关力量,提供知识产权维权咨询和律师服务等诸多服务,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国家应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相关细则,尤其要加快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以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可参照美国建立多层次的司法体系,使得被侵权者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行政程序和仲裁制度等多种渠道进行知识产权维权。

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可作为“教学工厂”,帮助培训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员工以提高劳动技能,为企业研发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科技和教育的有效结合。我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应充分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形成“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人才的再培训以满足技术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影系工信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冷单系工信部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

作者:冷单 王影

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研究论文 篇2:

企业专利实施及其对策

[摘要]企业专利实施是企业专利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国专利实施情况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需要重视促进我国专利实施的对策。这些对策如:将专利实施纳入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产学研技术开发与转移模式;大力开展专利技术许可证贸易,完善技术市场制度等。

[关键词]企业;专利实施;生产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70633003)。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要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选择若干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①还指出:要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②这些内容无不反映了企业促进知识产权应用的重要性。实际上,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的目标决定了知识产权应用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和落脚点。[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本质就在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以市场为导向,谋取最佳的市场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离开了知识产权的有效应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知识产权应用战略应确保知识产权的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由此可见,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专利实施作为知识产权应用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从我国企业专利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促进企业专利实施的对策。

一、企业专利实施内涵、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专利实施是将依法保护的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捷径。专利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包含专利产品的试制过程,而且包含将专利产品产业化、商业化以及相应的产品销售、市场服务、获得商业利益等内容。③对方法专利而言,则是将专利方法运用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并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曾指出:发明是伟大的,但将发明变成商品却是更重要的事情。该公司成功的关键是先于他人将发明创造成果变成商品。如录像机技术发明人是美国人金斯佰格,索尼公司首先将该专利技术转化为商品,取得了巨大的效益。美国为促进新技术应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措施,保障了产学研之间技术的及时移转与商业化,大大提高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率。其重要理念是以一定方式将技术尽快转移给公众并加以推广应用,而这些方式本身需要具有较高的效率。

美、日等发达国家专利战略的成功,与提高专利实施率的措施也是分不开的。我国企业的专利实施率却较低,这一直是我国专利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料统计,《专利法》实施以来截止到2006年6月,我国受理专利申请已突破300万件,但真正实施的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大量的专利技术被“闲置”。企业专利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造成专利实施不佳的原因很多,以下列举的几项则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企业领导层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专利经营观念不强,缺乏对专利实施的积极性;因专利申请与专利实施在短期内可能见不到效益,一些企业领导短期行为思想严重,不愿在任期内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一些专利技术本身还不大成熟或者技术水平较低,或者技术过于超前、现实中缺乏配套的工艺和材料;我国技术市场整体上还不够完善,在享有专利的企业和可以实施专利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与沟通渠道;专利技术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等。此外,专利权人缺乏实施专利的资金,或者专利权人在专利许可证或者转让事宜谈判时出价过高也会影响到专利的实施。

上述原因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专利技术的供应与需求两方面的原因。供应方面的问题是专利技术的市场信息不充分,或者是专利产品的生产不适应企业对专利产品的需求,或者是专利技术的市场定位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需求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实施专利的积极性不高,专利技术实施本身通常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性质也降低了企业对之的需求。

二、促进我国专利实施的对策

企业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多种办法提高企业的专利实施率。关于提高我国企业专利实施率的对策,以下几点应给予特别重视。

1.将专利实施纳入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体系

专利实施的成效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看,专利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企业在制定研究开发计划时就应注意技术的先进适用与符合技术创新的要求。当然,对于部分专利主要用于竞争战略而非实施来说,另当别论。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来说,在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应有专利的位置,树立“专利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重视开发专利的应用价值,加强对专利的实施。

2.制定有关专利实施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吸收专利技术的能力。

政策是行为的导向。企业为促进专利实施,有必要制定有关专利实施的优惠政策,为企业专利实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从我国一些省市实施专利优惠政策的情况看,政策导向确实起到了促进专利实施的作用。这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支持。

3.制定专利实施战略,促进专利实施。

为促进专利实施,有必要制定专利实施战略,包括企业专利实施的激励机制。以激励机制为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涉及专利的绩效评估体系,将企业科研机构、研发人员的专利实施业绩与个人绩效挂钩,让发明创造者切实得到实惠,促进企业研发成果的产权化和市场化。特别是就国有企业而言,应制定全面的考核办法,将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和质量、专利运用情况和管理水平等指标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除了兑现“一奖两酬”外,可以通过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落实对发明创造的激励。企业通过上述形式,可以积极推进技术、专利与标准的结合,促进技术创新目标实现。

4.加强对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和中间试验

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是保障专利实施成功的必要步骤和程序,也是预防和避免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基本途径。一般地说,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点:一是从技术本身看,该专利是否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具有工业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二是从法律上看,需要对拟实施专利的法律状况有通盘的了解,如本专利是否可能存在基本专利、从属专利、改进专利对抗,实施是否可能侵犯他人的专利权,特别是在专利产品出口时更应注意。如果是引进他人专利而实施,更应注意专利的法律属性。从法律上评估主要是为了避免法律风险,避免使专利的实施侵犯他人的专利权。三是从经济上看,需要运用一些经济指标分析专利实施的经济效益,如通过分析专利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容量、替代品的可能、成本、利润、投资回报周期、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预测专利实施项目的经济效益。另外,中间试验也是需要考虑的。通过中间试验,可以在现有专利技术基础之上加以改进。

5.将专利实施纳入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体系建立产学研技术开发与转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美日企业专利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经验,但在我国总体上还比较缺乏。不过,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相关饲料企业建立的“7+1”技术转移模式就值得一提。根据该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罗法洪先生在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研讨会上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创办了产业公司,逐渐发展为饲料研究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载体。研究所与若干高科技饲料企业建立了技术转移联合体,联合体内部成员形成了联合开发、成果转化、联合培训等机制,所有联合体成员都在联合体平台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据统计,联合体成员企业自2003年~2005年,每年以20%速度增长。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实行市场拉动型的技术转移模式。联合体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饲料所研制的饲料技术成果优先转让给联合体内的成员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二是饲料所研制的核心技术,通过其与联合体成员共同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形成产品后向全国各地推广,联合体成员有优先购买权,产权归饲料所所有。这种模式值得我国其他企业和科研院所借鉴。

6.建立专利实施基金,调动专利实施的积极性

专利实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建立专利实施基金,不仅可以为专利实施提供财力保障,而且可以调动实施专利的积极性,因此也是应当重视的。当然,为促进企业专利实施,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和行业,提供一定的专利实施基金也是必要的。

7.大力开展专利技术许可证贸易,完善技术市场制度

专利许可证贸易是技术商品市场的主要形式,也是促进专利实施的主要平台。这方面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市场。

在当代,企业研究开发出的专利技术、产品除了自己实施、生产外,还可以通过有偿许可使用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专利许可证贸易。它甚至成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形式。[2]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可能存在相当多的专利。对于这些专利,企业不可能都由自己实施,于是就可以在符合企业经营宗旨的前提下,以专利技术的转让或出售专利技术使用许可证的形式收回技术研究开发成本,并从中获取利润。当前我国需要大力加强技术市场建设。这也是2008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所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的技术市场制度,可以搭建专利技术需求方和提供方之间的信息平台,为促进专利的及时、有效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8.促进专利权资本化,充分挖掘专利技术的经济技术和市场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入股、合资经营或者组建集团公司等形式实施一些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专利,以获得更好的辐射效应。企业专利权资本化可以通过专利权转让与专利权使用许可两种形式。企业专利权资本化是企业的专利权在专利法律保护下进行资本运营的过程,也就是作为专利权人的企业将其专利权作为资本进行投资。这一资本化过程是与投入资金、设备、厂房等物质资本投资方共同投资入股的过程。专利权作为企业经营的生产要素之一,与实物、货币等有形资本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效能,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 释]

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战略重点”之二(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战略措施”之一(鼓励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③由此可以看出,专利实施是和企业技术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通过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式实现的。

④不过应注意,通常所说的专利权转让、使用许可与专利权资本化范畴的转让、使用许可不同。在专利权转让方式出资的情况下,出资方不像普通专利权转让那样获得专利转让费,而是获得投资企业的股权。而且,并未完全丧失对该专利的权利,因为出资方仍可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财产的分享。

[参考文献]

[1]冯晓青.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在企业中的实施 [J].甘肃理论学刊,2007,(3):100.

[2]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8,(5):51.

Exploitation of Patent for Enterpris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Feng Xiaoqing

(School of Civil,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Key words: enterprise; exploitation of patent; productivity

(责任编辑:张静一)

作者:冯晓青

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研究论文 篇3:

商标使用许可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知名品牌之间的商标权益纠纷自2012年起,数场诉讼多次发回重审,不断改判,至今仍未落下帷幕。商标许可使用制度的纠纷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产品装潢的归属问题;第二,广告语的归属问题;第三,巨额商标增值的利益归属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商标法目前都没有规定,这也是这些纠纷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法律的滞后性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必要,本文笔者将对商标许可制度进行探讨,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 键 词】商标许可使用;意思自治;公平合理;无限许可制度

作 者 简 介:刘行(1997-),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天津科技大学,本科。

一、商标使用许可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目前直接对商标使用许可进行规定的是商标法第43条: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标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许可人应当将其商标使用许可报商标局备案,由商标局公告。商标使用许可未经备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①

我国《商标法》并未对商标许可使用带来的商标增值利益如何分配,以及许可使用合同到期后对公共利益造成的影响如何救济作出相关规定。间接救济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一些民法上的基本原则。就目前的判例来看,审判主要的依据为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和合同法的自愿原则。缺乏对商标使用许可的直接立法,而间接立法以及基本原理增加了法官的主观性,这也是相关案件反复裁判,难以解决的根源。

二、商标许可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众权益的损害

商标的许可使用对公众权益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商标的许可使用造成商品品质无法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品质,商标作为商品或服务的表征,对商品具有重大作用。有些品牌为了扩大知名度,增加市场占有率,进行商标使用许可,然而许多品牌对被许可人缺乏监督,难以保证商品的品质,甚至被许可人使用商标经营不同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严重的损害。②第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到期后造成消费者对商品的误认。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到期后,消费者往往并不知情,依然购买同一商标的产品,这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损害,甚至可能成为许可人争夺市场,恶意窃取被许可人成果的手段,从而对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二)对被许可人的损害

商标许可使用可能会使商标价值大大增加,如果商标收回,被许可人和许可人未对商标增值部分的分配做出约定,往往被许可人的权益会受到损害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救济,具体损害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商品装潢的归属纠纷

商标的目的在于区别商品的来源,达到使消费者认知商品的效果。商品装潢虽然也具有这样的功能,但它更主要的目的在于美化、彰显商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③从商品装潢的主要功能来看,设计良好的商品装潢对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增加起到重要作用,从而间接地对商标的增值起到作用。然而,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到期,商标收回,商品装潢应该归属于被许可人还是许可人呢?目前法律对此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就加多宝和王老吉案例来看,最终允许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共同使用。最高人民法院这种中庸之道的做法是否对一方有失公平,仍有待商榷。商品装潢如果由被许可人独立设计,依照洛克劳动财产权理论,因为劳动的加入使一个物体转化为被占有状态,而个人对于付诸了劳动的物体“值得”拥有财产权。因此被许可人对商品装潢理应享有财产权,因此笔者认为由被许可人创造的商品装潢理应由被许可人所有。④

2.商品广告语的归属纠纷

随着科技的发展,广告宣传成了扩大商品销量,增加商品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广告词也是层出不穷,令人过目不忘。广告词虽然简短,但因其具有独创性的特征,一经创作就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著作权的产生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因此,被许可人创造的广告词应归被许可人所用,当商标的许可使用合同到期后,被许可人的广告词中含有许可人的商标应自行替换,许可人对广告语不享有任何权利。

3.商标增值利益的归属纠纷

被许可人对产品进行推广、宣传,花费大量费用,商标价值随之增加,如果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到期,许可人对被许可人没有任何补偿,显然有失公平。然而因为目前法律对相关问题没有规定,受当事人理性认知的限制,许多案件的争议焦点只在商品装潢和广告语,根本未涉及商标增值利益的分配问题。商标增值利益因此当然归属于许可人,这是对被许可人的劳动的忽视,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知识产权制度的良性发展。

三、解决措施

(一)对公众权益的保护

首先应对商标许可使用进行许可前的审查,防止蹭用商标知名度,独立生产等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行为。其次,对于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终结后,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应当发表联合公告以防消费者误认。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价值的提高,不顾质量进行商标许可的行为会越来越少,蹭用商标知名度对公众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也可依靠市场的力量自行调节。

(二)对被许可人权益的保护

商标增值后被许可人是否应享有权利,如今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否定观點的学者认为,增值利益应归属于商标许可人,法院判决应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做出。持肯定观点的学者认为,被许可人有权分享增值利益,法院应当依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合理分配双方的利益,笔者更加同意第二种观点。但仅仅依靠公平合理的原则,带有法官过多的主观性,还应探讨不同的救济方法。⑤

1.意思自治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可以事先约定包装装潢的归属、广告语的归属、以及商标增值利益的分配。但是由于受理性认知的限制,订立合同时难免有疏漏之处,如果此时仅仅依靠意思自治原则,往往会对一方利益造成损害。⑥

2.制定相关立法

意思自治原则能有效避免纠纷,但受理性认知的限制,当事人难免会有疏漏。当事人无意思自治,法官利用公平合理原则带有主观性,又会造成案件的反复裁判,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因此,制定商标使用许可制度的相关立法非常必要。

(1)制定引导条款。制定约定商标使用许可的引导条款,从而增加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约定使用许可合同到期后分配相关利益的可能性,避免双方的纠纷,从而达到对双方权益的保护,还有利于贯彻民事纠纷意思自治优先的原则,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达到当事人与社会的共赢。

(2)制定分配条款。引导条款能有效减少纠纷的产生,但纠纷产生后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可依。上文提到,目前对商标许可使用制度直接规定的法律条文过少。对于商标使用许可到期后,商品装潢、广告语的归属问题以及商标增值的分配问题根本没有规定。对于商标装潢,笔者认为理应归属于设计者即被许可人。因为商品装潢是由被许可人独立创造,对被许可人生产的商品起到美化和区分其他商品的作用,一旦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到期后,商品装潢应归属于被许可人,并应禁止许可人使用相类似的商品装潢。广告语具有独创性的特点,符合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广告语由被许可人创造,应归属于被许可人。商标增值作为无形的财产权是最难进行评估和分配的,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补偿制度,当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到期后,由许可人补偿被许可人用于广告宣传、推广产品等用于增加商标价值的费用,或者采用差额制度,用商标到期时的价值减去商标许可使时的价值和许可人用于商标增值的费用,差额补偿给被许可人,从而达到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利益平衡。

(三)对公众权益和被许可人权益的保护

1.制定无限许可制度

所谓无限许可制度是既区别于独占、排他、普通许可制度,又区别于商标转让制度的许可使用制度。首先,独占、排他、普通许可制度,强调的是许可使用期间被许可人对商标实施权的排他程度,而无限许可制度强调的是许可期间的无限延续。其次,无限许可制度的期间无限延续不同于商标的转让,商标转让后转让方无权继续使用商标,而无限许可制度许可方和被许可方都可以使用商标。

无论是利用民事原则还是制定分配制度都只能对许可人和被许可人的权利进行保护,公众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到期后,商标再次只属于许可人,加上装潢、广告语的归属的无法确定,公众往往会对产品产生误认,从而对公众的知情权等权利造成损害。笔者认为许可人一旦允许被许可人使用,第一、代表许可人想要获利或者扩大市场的愿望,第二,许可人并不想独家垄断此商标,而被许可人为了销售数量的增加,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会对商品进行宣传,进而使商标增值。商标作为无形的财产,无法从许可人和被许可人花费金钱的多少估计其对商标增值所做贡献的大小,因此,无论怎样分割商标增值利益都有可能对一方有失公平’而且会对公众权益造成损害。所以笔者认为无限许可制度有利于对许可人权利进行限制,有利于对公众权益进行保护。其一,许可人在许可前会选择合适的被许可人,因为一旦许可便是无限许可,为了商标的增值、市场占有率的增加以及商品的推广,许可人会选择能保证商品品质的被许可人,以防商标贬值,其次,不会因为商标许可到期收回造成公众误认的情况,从而对公众利益进行保护。其二,因为商标是无限许可,被许可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尽力保证商品质量,并积极对商品进行推广宣传,增加商标价值,其次,被许可人不用担心商标许可到期后对商标增值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商标许可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合理的商标许可使用制度会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减少司法资源的滥用。然而,目前我国对商标使用许可制度的立法规定过少,商标增值的利益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等方面没有相关立法规定。为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对商标使用许可制度进行规制。

注释:

① 《商标法》第43条.

② 唐伟·商标许可人的质量监督义务研究[D].西南政法大 学,2015.

③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231-243.

④ 洪珂珂.论商标许可使用中商标增值创造者權益保护[D]. 山东大学,2019.

⑤ 聂振坤·论商标许可中被许可人利益的保护[D].北方工业 大学,2019.

⑥ 李晨.商标许可增值利益的归属和分配[J].法制与社会, 2017(07):293-294.

作者:刘行

上一篇:让爱心永驻我们心间演讲稿下一篇:协会秘书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