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共8篇)
1、商标的注册策略
因为商标法实施的是保护注册在先原则,因此,商标的注册是企业获得商标保护的第一步。使用非注册商标,弊端主要有:
(1)不存在专用权,无法禁止他人使用;
(2)如果与注册商标相冲突,比如和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而商品又相同和类似,则可能被禁止使用。如果对方是驰名商标,则可能被完全禁止使用。
(3)一旦商标被市场认可,很可能被他人抢注。
2、主商标、联合商标与防御商标
主商标是企业主要使用和主要宣传的商标。但是,有些情况下,只有主商标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来讲是不够的。依照商标法的规定,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但这还不能完全对抗仿冒、影射行为。联合商标是指商标权利人注册的与主商标相互近似的系列商标,联合商标在主商标的周围构建了一个保护带。比如杭州娃哈哈,除了注册娃哈哈之外,还注册了娃娃哈、哈娃娃、哈哈娃等几个联合商标。
防御商标是指商标权利人在现有商品或服务之外的领域中,注册系列商标,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是为了防止他人的进入使用,从而避免冲淡商标的显著性。比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所有商品中都进行了注册
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境外商标策略
国内企业不注意境外商标注册,教训很多。预先注册比事后的补救成本要小。但是,局限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承受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在所有的国家注册商标。那么在境外注册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策略呢?主要包括:
(1)在商品或服务的进口国要注册商标,以获得商标专用权;
(2)在主要竞争对手的所在国注册商标;
(3)在投资地或潜在的投资地注册商标;
(4)在贸易中心所在国注册商标。
4、商标的反侵权与反淡化
商标注册是防止侵权的基础。防止侵权,需要在企业建立商标监控制度,也可以委托知识产权律师来帮助企业完成这一任务。监控的内容基本包括:在新注册的商标公告中有无侵犯企
业在先权利的商标获得注册,如果有,应当及时提出异议;在市场中,有无假冒本企业商标的行为发生;对于向外许可使用商标的,监控获得许可的企业的使用行为是否规范,是否超出许可范围等。
一旦企业的商标成为驰名商标,“反淡化”就成为企业商标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于商标淡化,美国1995年《联邦商标淡化法》规定为:淡化是指削弱驰名商标的标识区分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对于驰名商标而言,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防止驰名商标的通用名称化”。在这一点上,例子很多,阿司匹林、尼龙、拉链等都曾经是商标,但由于不正确的使用,现在成为了通用商品名称,失去了商标专用权。
试论企业商标体系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的商标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不仅挤身于世界商标大国行列,而且在商标使用、商标管理和商标战略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宏观上看,国家的商标体系已经形成;而从微观上看,企业自身的商标体系是否存在?
它的形成条件如何?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本义作点探讨。
一、企业商标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进言之,企业商标体系的内涵是:由若干商标及其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企业整体商标活动的总称。
企业商标体系既反映了企业商标行为的现象和本质,也反映了企业商标活动的全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一)联系性。就象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一样,企业的商标也具有广泛联系。这种联系具体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映为商标之间的联系。因为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商标与商标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表现为商品之间的联系。就某个企业而言,由于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它所生产的商品往往具有专业性和关联性。现代化水平越高,这种特性越明显,它的结果就形成了企业产品(商品)的系列化。系列化的商品就可能产生系列化的商标,这在许多成功企业中已被证实。另一方面反映为商标行为间的联系。一个商标从它的创意设计、使用管理到商标战略、策略的组织实施,就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商标行为过程。
(二)排他性。商标专用权决定了企业商标体系的排他性。企业若干个商标不仅区别本企业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也区别同行业、同类型企业中同类商品或服务。同时,这些商标通过注册,就可以排斥他人在同类或类似商品上使用和注册,这种专用权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拥有的若干个商标构成的整体。它不是企业拥有商标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表现企业商标的整体水平,诸如企业商标的质量高低,商标在市场上的信誉度和知名度等等。企业的商标行为也体现出整体性要求。一个商标的设计、注册、使用、管理是一次完整的商标行为,若干个商标行为过程就构成了企业商标活动的有机整体。
二、企业商标体系的形成企业商标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虽然在1950年颁布了《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和1963年颁布了《商标管理条例》,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企业生产的产品办理商标注册意义不大。由于企业的产品靠国家计划流通,不存在市场竞争,产品质量优劣、信誉高低与企业效益无关紧要,企业产品商标注册与否就显得可有可无。不仅生产者缺乏商标意识,就是在消费者中人们也缺乏商标意识。实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商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既表现为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表现为商标品牌的竞争,名牌商品市场占有率高,竞争性强,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重视商标,开发使用商标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促进企业商标体系形成的外部原因。从内因上分析,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企业商标体系形成的主导因素。经过十几年改革历程,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产(商)品由过去单一的计划性转变为现在多品种、多花色、多行业;企业由过去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为企业的商品质量意识和商标意识大大增强,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了商品与商标的“四同步”:即产品开发与商标设计同步,商品生产与商标注册同步,商品销售与商标使用同步,开发商品市场与商标策略运用同步。在形成产(商)品系列化的同时,形成商标系列化,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商标体系。企业商标体系的形成固然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到某个企业单位又如何把握其商标体系形成与否呢?至少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商标意识浓厚,形成了商品与商标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拥有若干个注册商标,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倘若只有三两个商标,是难以形成体系的。
(三)各个商标具有较强的整体功能,基本达到了“三统一”。即商标行为与经营行为相统一,商标信誉与企业信誉相统一,商标优势与企业优势相统一。
(四)企业商标行为规范科学,企业的商标信誉高,有一个或多个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为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三、确立企业商标体系的作用
(一)、确立企业商标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商标意识和名牌意识。企业的商标要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个商标或一次商标行为过程是难以实现的。它不仅需要有众多商标联合,还需要有系统的、整体的商标活动付诸实施。唯有较强商标意识的企业,才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企业在确立商标体系中,走出了一条商品与商标良性发展的成功之路。在企业商标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争名创优意识也随之增强。企业的商标活动尤其是商标策略运用,坚持把“创名牌”作为企业经营追求的基本目标,并以此建立商标信誉,树立企业形象。
(二)、确立企业商标体系,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商标是一种工业产权,更属知识产权的范畴。商标即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也是企业的精神产品。确立企业的商标体系,就更能体现出商标这种精神产品的份量。同时,存在于体系之中的商标,它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就显得更为充分,更加完全。商标在其文化内涵上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艺术性,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对企业形象产生的影响来看,就更能说明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商标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浓缩和升华。
(三)、确立企业的商标体系,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商标对促进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商品没有商标,就很难树立信誉,挤占国际市场就会落空。即使能够建立起信誉,其它竞争企业可以生产同类同种商品投放市场,把原有的商品信誉据为己有。相反,如果企业建立了商标体系,就会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注册商标,并利用其整体优势,注重国外注册,就可得到外国法律保护,从而为企业开拓市场,参与竞争,树立信誉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立科研机构是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科技战略力量,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结构、构筑国际竞争优势负有重要责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国立科研机构的历史使命。国立科研机构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工作,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服务。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选择若干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运用财政、金融、投资、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坚持技术创新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完善国家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科学院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工作指导思想是“鼓励创造,重视保护,加强转化,创新管理”。鼓励创造,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发明。重视保护,就是要注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保护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注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我院知识产权权益。加强转化,就是要着力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利用率,发挥知识产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新管理,就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创新管理方法,调整利益机制,集成社会要素,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点、符合我院整体发展要求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知识产权试点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他们认真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和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工作特色。
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善始善终,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50年来,它一直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摇篮。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计算中心、软件所和网络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孵化出联想、曙光、希望、龙芯、华建等高技术企业。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和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
计算所于2005年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进行知识产权的专业化管理。目前,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中,有2人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1人具有律师资格。2007年,计算所入选首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单位”,经过两年的创建,于2009年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首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007年,计算所入选北京市首批专利示范单位,同时获得北京市重点知识产权联盟颁发的“最佳知识产权管理”奖。2011年,计算所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员实践基地。
计算所的知识产权工作,将善始善终的全过程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组织架构落到实处。计算所实施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立项前进行检索与分析,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知识产权办制作专利检索分析报告,作为该项目能否在科研处立项的重要依据之一;科研实体提供技术领域、关键词等相关背景信息,并协助知识产权办进行检索结果的初步筛选。(2)设计阶段的任务是进行深度检索与规划,寻找可能的创新点,初步确定专利申请的方向;知识产权办进行专利检索结果的细化分类,提供可供设计参考的技术情报;科研实体反馈相关设计要点,协助进行专利检索结果的技术细分。(3)研发阶段的任务是进行专利监控与布局,逐步由“散点”申请到统筹考虑专利布局;知识产权办对专利质量加以监管,并进行专利拆分与挖掘,形成组合式专利群,同时评估是否进行国际专利的申请,此外还要对不断公开的新的相关专利文献进行监控;科研实体则进行专利技术交底书的撰写,申请前的精确检索,确定相关技术申请专利的必要性,提高专利含金量。(4)结题、标准化提交阶段的任务是发现进入标准的机会;知识产权办提供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入专利池的法律和商务支持;科研实体提供标准化组织、潜在的提案合作伙伴、需要的公共关系等信息。(5)综合应用与实施目的阶段的任务是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有效推动以知识产权许可为主要模式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办跟踪项目成果在后续研发中的使用情况,协同技术转移办对项目成果进行市场评估;科研实体提供成果的使用领域、应用场景和趋势预测等技术支持。
正是全过程管理机制的实施,使计算所的一些重大项目如曙光、龙芯、下一代互联网等,都形成了上百件专利的专利群规模,有效突破了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在竞争中掌握了相对主动的地位。
同时,计算所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中国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化工作小组(AVS),制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对抗海外的H.264、MPEG等标准,并且提出1元钱的收费标准,极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负担,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成为AVS会员,他们积极推动AVS标准的产业化,并且在努力推动AVS标准的国际化。
计算所作为国立研究所,积极探索开发知识产权价值的新模式,定期将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开源,供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无偿使用,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2009年10月28日,计算所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备成立了北京市音视频知识产权联盟。该联盟是由中科院计算所、华旗资讯、中星微电子和新奥特等四家单位发起,业内专家响应而成立的合作型团体。该联盟将集合企业、科研院所及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力量,共同解决行业共性知识产权问题,帮助国内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的收费和诉讼,增加中国音视频领域知识产权的竞争筹码,提升民族产业的发展。此举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有超过100家的媒体进行报道与转载。
同时为了解决传统的一对一的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探索一种新型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接的模式,2010年12月,计算所举办了首届专利拍卖会,将69件专利(专利包)进行公开竞价拍卖,通过招商、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计算所和计算所的成果,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拍卖会成交28件专利,成交率达到41%,极大地促进了专利的流转。2012年计算所第二届专利拍卖会也正在筹划中,并将引入招商期议价、网络动态报价等新的拍卖形式,为200余件专利寻找买家。
二、大连化学物理所:深入科研,构建知识产权专员的人才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作为一个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综合性化学化工类研究机构,一直非常重视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高技术研发体系的建设。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相关的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水平和力度不断得到强化。已拥有的和不断新增的知识产权资源日益成为了大连化物所取得国际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拓展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筹码。
大连化物所自从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基本建立了知识产权相关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并且根据国家和科学院总体形势的发展和具体工作实践,每两年修订一次。近年来,大连化物所引进了专利检索与分析平台和专利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知识产权办公室人员密切了解和跟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总结分析相关专利信息,反馈给一线科研人员和技术转移人员,并与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同对前景良好的重大项目进行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出具专利分析报告。截至2010年8月底,大连化物所的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已达2600余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申请。在其获权的1100余件国内外专利中,共获得1项中国国家专利金奖,6项国家专利优秀奖。近5年来,大连化物所已累计实现专利技术转移、转化200多项,共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6亿多元,国际合作方面的收入超过1.5亿元[1]。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合作,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共同进行的甲醇制烯烃(DMTO)工业试验取得成功,技术水平和试验规模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采用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的神华集团180万吨煤基甲醇制烯烃项目已经成功投产,在2011年创造了58亿元产值[2],国内外多个地区和企业已经或即将采用该技术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据了解,从1996年至今,DMTO技术已拥有国内外获权专利100余件,其中包括60余件国外专利。
大连化物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知识产权早期顶层规划与系统设计是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指导,结合研究所的实际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现在已初步形成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思想和战略规划。目前,在重点学科与技术领域,大连化物所制定了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科研部署,从而在关键技术上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垄断。
为提升广大研发人员的专利意识,近年来,大连化物所从多方面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并根据培训对象实际情况开展分类培训,邀请专家与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深入课题组进行专利案例分析。目前,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培训属于全员培训体系,每年有针对性地设计年度培训计划,并设立专项预算,培训工作已纳入规范管理流程。大连化物所还针对实际工作需要,对具有突出需求与优势的对象采取重点培养,开展专项辅导,组织人员参加中科院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培训。据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办公室管理人员介绍,截至2011年,全所已经拥有10余名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专员,相关管理部门和应用类研究组为知识产权专员配备了专门的检索分析软件,并定期给予专业辅导和咨询。通过知识产权专员体系建设,大连化物所逐步培养了一批一线通晓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知识的科研骨干。此外,知识产权专员还负责与所外代理人进行沟通,对于提高专利申请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连化物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连化物所将在未来打造更多重要的核心专利,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同时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培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并维护更多的知识产权,同时提高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和维权的能力,为跻身于世界一流的研究所而不断努力。
三、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独辟蹊径,创建知识产权转化的新体系
作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近年来通过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体系,成立了上海生科院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知产中心”),为科技成果提供专利保护、管理和转化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
上海生科院建立国际化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体系后收效显著:一方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专利量、质齐升,促进大量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显著增长,反哺了科学研究活动。2007~2010年,该院在国外市场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显著增长,与中外企业签订许可、转让与合作研发合同总额达6.5亿元人民币[3]。2010年,技术许可合同金额达到4.38亿元,同比增长754%。上海生科院取得的成就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的创新。
1.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视野
首先是团队的国际化。知产中心从国外引进的带头人,曾在美国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进行过5年多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管理工作,并曾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在高科技和生物技术创业方面成立了数家新公司,包括美国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上市),与美国的产业界有广泛的联系。团队成员也大多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正是这种国际化的人员构成,使得知产中心的工作在国际接轨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其次是工作流程的国际化。整个知产中心的运作采用美国的OTT(Offi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模式,承担6个方面的职能,即对外宣传联络、开发项目管理、组织咨询培训、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合同管理和产业化项目管理,非常注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联系。
再次是人员和流程的国际化。这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也完全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绝不局限于中国境内。事实上,知产中心负责的专利几乎全部进行了海外申请,并且海外权利也大多许可给了国外的大型医药公司,海外收入在知产中心的收入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2. 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作
同样,首先是人员的专业化。其领头人在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技术授权许可、创业融资和管理、药物开发、转基因植物开发、政府监管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团队成员多人拥有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工作经验,熟悉生物医药领域,同时具备法律、商业素养,属于高端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可以有效避免“让教授坐在谈判桌前”。因为术业有专攻,毕竟教授擅长研究创造,却未必擅长商业谈判。
在实际操作上,知产中心的专业人员参与知识产权从创造到保护运用的全部环节,包括专利申请前的评估,专利申请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专利转化中的市场营销和商业谈判。正是从最初开始就用商业化的视角来对待专利,才会想法设法使发明人的宝贵创新获得最佳的保护,并在最佳保护之后努力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3. 合理化的技术收入分配机制
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转移中,需要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发明人的利益。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可以保证知产中心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发明成果的补给,还可以推动技术转移工作良性发展。
因此,知产中心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确定从项目转化中取得的收益按照40%∶50%∶10%的比例在单位、科学家和技术转移人员之间进行分配[4],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4. 市场化的人才激励机制
知产中心主任由上海生科院任命,但其内部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都独立于上海生科院,采取不同于事业单位管理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工资可由中心主任根据员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确定,奖励上不封顶;人事聘用由中心主任决定。中心每完成一个项目,都会得到下拨的一定比例的奖励,这些奖励都会按照贡献比例合理分配给每一个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在国际人才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把培养的人才长期留住的保障。
四、结语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4年来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围绕《纲要》提出的目标,全方位展开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并最终体现在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创新历程。这4年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深入人心,激励了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持续提高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热情,说明了知识产权战略的选择恰逢其时,意义深远。这个意义深远的历史抉择,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我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正朝着“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目标前行。而国立研究所也将继续肩负自己的使命,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和使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使之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知识产权国际竞争的先导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伶玲.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护航科研创新[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10-29(2).
[2]沈春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创新价值[N].中国科学报,2012-8-4(7).
[3]孙自法.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建国际化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体系[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1/06-11/3104684.shtml,2011-06-11.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测量
1 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者们特别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还存在疑问。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也可能提高模仿的成本、允许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垄断性行为,对知识的传播造成限制,减少知识创新散播,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大多数研究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从福利角度来探讨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如Chin(1988)研究了在北方进行工艺型创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把南方分为两种情况进行福利比较,一种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另一种是不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比较结果显示南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时的福利不如其未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福利,而南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对北方的福利却有正面的影响。并且南方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不一定会提高全球的总福利水平。Chin和Grossman(1990)证明了全世界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必然最大化每个国家福利,对于引进新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太强的保护会减弱竞争并使福利受损,对经济增长不利。Lai(2003)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南北贸易模型来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他比较了南方采用纳什均衡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采用与北方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时的福利大小,发现第二种情况下南方的福利要高于第一种情况下的福利。因此解释了为什么南方较北方倾向于采用更弱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但是南北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采取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前提是北方对南方开放其传统产品的市场,这样对南北双方均有利。
另一些研究者采用多个国家的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Gould和Gruben(1996)基于95个国家1960-1988年期间的横截面平均数据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在更开放的国家其影响更大。Thompson和Rushing(1999)基于55个国家1971-1990年期间的横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对相对富裕的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具有积极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4)基于80个国家1975-1994年间每5年的平均数据的研究发现:在低人均GDP国家和高人均GDP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響,但在中等收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许春明和单晓光(2007)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最直接的表现是它促进了R&D投入;促进了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避免了重复研究,使大量的改进发明不断涌现,最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货物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技术和商标许可等三个途径促进了技术转移,这都有利经济增长。他们同时也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往往会在短期内表现为负效应,即在享受知识产权制度的动态收益之前往往会在短期内承受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也正是为何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吴蕊(2008)对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内(1年)未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几年后就表现出非常显著的作用。
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取决于国家的特定经济特点。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在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似乎能引发更高的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短期静态上会增加社会经济成本和减少社会福利,但在长期动态上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这就为我国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者们同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技术创新。Diwan和Rodrik(1991)、Basu和David(1998)等从技术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技术需要研发新技术,这些技术并不一定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自主创新。Tayor(1994)、Yang和Maskus(2001)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为保护创新成果,会进行保护性研发,使得研发成果难以被模仿,使得研发成果难以被模仿以减少技术溢出,从而降低南方研发效率和革新率。Gould和Gruden(1996)和Fosfuri(2000)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影响的角度提出,加强发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会提高发达的创新水平和促进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使世界总体技术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先企业不会将核心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模仿不到的,后发国为缩小与领先国的技术差距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与此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加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将强化北方创新企业的市场力量,提高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损害发展中国家福利。不管是在动态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分析中,发展中国家加强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都会降低发达国家的技术革新率,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技术进步率也相应降低(Helpman,1993,韩玉雄、李怀祖,2003)。Helpman(1993)主张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宜松不宜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Lai(l998)利用一个包含产品周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品创新的关系。结果发现如果技术转移是通过南方国家仿效而进行,则南方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会降低产品创新率。Glass和Saggi(2002)认为加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及损害南方国家福利,也会降低北方国家的技术革新率。很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在乌拉圭回合中签署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TRIPS)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而使发达国家受益,McCalman(2002)计算结果显示美国是TRIPS最大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是其贡献者。
Maskus(200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潜在的收益和损失依赖市场结构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效率,特别是竞争政策和技术发展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进入新世纪,国内有关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大量涌现。一般研究者都认为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易显飞(2002)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使创新主体获得的高额投资回报形成的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促成了主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盛辉(2005)指出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张亚斌,易先忠和刘智勇(2006)基于拓展的南北技术扩散模型分析了同时进行自主创新与国外模仿的后发国的技术赶超问题。他们认为在技术进步初期,后发国较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进步;但长期内,加强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进步,后发国能否实现技术赶超取决于自主研发投入和研发效率。
大多数国内研究者认为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沈风君(2004)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就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不同创新模式下知识产权战略的选择。付辉辉(2008)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并构建假设模型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只有合理的解决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才能发挥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
3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测量
(1)Ferrantin(1993)将一国是否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协定成员国作为衡量其是否达到国际保护的最低水平的标志,然而前提是这些协议必须被有效地实施,否则成员国身份则只代表一国最大努力的意愿。
(2)RR指數:Rapp和Rozek试图结合各国的法律细节做更为精确的度量,他们对各国有关专利法的法律条文与美国商会建议的最低标准的符合程度进行评级,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划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并分别用0到5之间的整数来定量地表示。由于RR指数简单方便,在不少文献中得到应用。但是,RR指数仅从专利范围评价一国是否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即静态指标),未考虑法律条款实施的效果;用阶跃型整数来表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既有可能把保护水平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纳入同一保护等级,也有可能把两个保护水平相差不大的两个国家纳入两个不同的保护等级(韩玉雄、李怀祖,2005)。
(3)GP指数:Ginarte和Park(1997)在Rapp和Rozek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深入的度量方法。他们将专利保护分为五方面:覆盖范围、加入相关国际专利协议的情况、权利丧失的保护、执法措施和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其中每个类别又包含若干度量指标。Ginarte和Park规定每一度量指标占1分,每一类别中各指标得分之和除以该类别的指标个数即为该类别得分。5个类别得分的累加和即为量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用0到5之间的国家评分表示。
4 结语
胡锦涛指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要有理论指导,本文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与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产权保护水平的测量三个方面来综述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相关研究,以供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参考。
参考文献
[1]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3): 377-382.
甲方:….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
乙方:
地址:
为大力实施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面落实《…区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深入贯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推动“五区”…建设,双方经友好协商,依平等、互利之原则,就开展…区“知识产权服务行”活动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聘请乙方作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合作单位,配合…知识产权促进行动领导小组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行”活动,促进企业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综合能力。合作时间为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二、甲方的权利义务:
1、向辖区企业推荐乙方为甲方“知识产权服务行”技术支撑合作单位;
2、向乙方提供在辖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等相关工作必要的支持;
3、要求乙方配合甲方为辖区企业开展公益性知识产权培训,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指导甲方辖区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
4、督促乙方应甲方辖区企业要求,提供及时、高效的市场化专业服务。
三、乙方权利义务:、参与甲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进行的公益性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获得必要工作条件支持;
2、应甲方辖区企业要求,提供及时、高效的专利、商标、版权和标准等各类知识产权确权、维权、品牌提升等市场化专业服务;
3、组织优秀服务团队协助甲方开展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指导辖区内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
4、每2个月向…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一次。
四、本协议双方签字盖章生效,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若有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代表(签字盖章):
联系人:
日期:2014年 ____月_____日
乙方:
代表(签字盖章):
联系人:
实施推进工作总结及2012年实施推进计划
四川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年来,按照《2011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推进计划》要求,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知识产权素养,创新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举措,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丰富“充电内容”,在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素养上下功夫。坚持把知识产权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作为继续教育的基本课程,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内容广泛涉及到知识产权法规应用与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高级人才专题培训、现代企业基层管理等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培训人数达到了5000余人。6月,我厅把四川省委党校申报的《知识产权法规应用与保护》高研班培训纳入了专业技术人员省级重点项目班,给予了高度-1-
重视。6-10月,在行政学院主体培训班次中,又专门设置了知识产权专项课程,并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题讲座。3-11月,在干部短期培训班中,还为学员们提供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供他们自由选学。此外,在四川公务员教育培训网上载有知识产权课程,以便供全省公务员进行在线学习。同时,我省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开展了《权益保护》、《高新科技知识》、《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公需科目继续教育。截止目前,我省共举办1990期培训班,68.3万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了知识产权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8.3%。
(二)创新“充电形式”,在丰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学习载体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住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契机,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知识更新工程”、“智力转化工程”、“科技创新研究团专项工程”等为载体,采取承办国家培训班、省重点高研班、行业部门班、行政学院主体培训班、联合市(州)办班等办班形式,把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培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中。同时,指导各市(州)通过脱产培训、研讨会、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内容、参训人员和培训时间
做到“三落实”。此外,省上直接举办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训班、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讨班、省级工业园区知识产权培训班等,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我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四川建设,为全省造就一批能够支撑和推进知识产权发展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搭建“转化平台”,在落实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待遇上下功夫。在实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尊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维护和发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合法利益的制度机制。在知识产权有关事业单位实施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研究解决了其在设置和岗位聘用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实现了知识产权类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平稳入轨。在今年初印发的《四川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办法(试行)》(川人社发(2011)6号)中,我们将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中国专利奖金奖获得者纳入了聘用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人员范围,搭建了拔尖知识产权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成才、成功的平台,并及时兑现了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
(四)畅通“绿色通道”,在推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川服务上下功夫。认真贯彻落实我省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文件精神,继续将自然科学奖、发明奖、重大
发明专利作为资历破格条件之一。积极选拔、培养和资助知识产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11年,培养资助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6人,资助经费178万元,自筹招收博士后日常补助经费600万元。截止目前,我省已选拔培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592人,省优秀专家1870人。同时,大力推动海外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智力回国服务。2011年,共收集了240余条引进人才需求信息,为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5名引进人才协调办结了永久居留证、特约医疗证、海关通关、落户手续,以及协调解决了相关引进人才子女就学问题。
二、2012年工作要点
(一)与专技人才继续教育平台相结合,把知识产权知识的纳入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继续围绕我省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把知识产权内容作为省重点高研班、行业部门班、行政学院主体培训班等班次的常设课目,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知应会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我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知识素养,努力培养一批能够支撑和推进我省知识产权发展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与专技规划实施相配套,加快推动我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智力转化工作。与《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的实施相配套,与推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智力转化工程”、“科技创新研究团专项工程”等工程相结合,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类事业单位岗位聘后管理,积极推动我省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智力转化工作。
实施推进计划
一、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1)开展2011自治区专利奖评选及表彰奖励工作。推荐我区优秀专利项目参加“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知识产权局、财政厅、人社厅)
(2)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机制。选择2~3类“非遗”名录项目,制定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并颁布实施。(文化厅)
(3)启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试点工作。开展知识产权专家咨询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财政厅、科技厅、知识产权局)
(4)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审报。重点做好阿勒泰羊、阿勒泰白斑狗鱼、吐鲁番黑羊、吐鲁番斗鸡、和田羊毛手工地毯、和田管花肉苁蓉等地标产品的审报工作。(质监局)
(5)开展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3~4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实行整体性保护。(文化厅)
(6)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专利创造能力,推进科技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有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活动。(科技厅、经信委、国资委、知识产权局)
(7)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启动第四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知识产权局、经信委)
(8)继续推进全区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在年底前
(19)在自治区“双百”企业中,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经信委、知识产权局)
(20)做好我区少数民族与他国同一民族共有“非遗”项目的跨国联合“申遗”和保护工作。关注我区人口较少民族“非遗”项目的申报与保护。(文化厅)
(21)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建设。开展全区专利管理、专利代理等机构与各类开发区、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全方位服务。(知识产权局、科技厅)
二、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22)扩大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选修课程的范围,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选修课程的文件,逐步实现选修课程覆盖所有区属本科院校。(教育厅)
(23)大力促进自主知识产权运用。围绕自治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推动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强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财政厅、科技厅、知识产权局)
(24)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知识产权专业方向。在高校和青少年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教育活动。组织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加强对中小学科技辅导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育厅、知识产权局)
(25)发挥好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新疆)基地作用,办好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等重点对象的专题培训工作。(知识产权局、教育厅)
(26)开展自治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工作。进行首批自治区中小学知识产权试点工作考核。(教育厅、知识产权局)
(27)扶持文化品牌产业发展。支持我区文化产业通过实施商标战略发展壮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优秀文化产业品牌,在推荐驰名商标、培育著名商标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和全程服务。(工商局)
(28)努力培育“非遗”市场主体。建立3~5个“非遗”生产基地。(文化厅)
(29)积极推进商标权质押融资工作。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商标权质押融资,促进商标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工商局、财政厅)
(30)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工程。指导各地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注册、使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工商局)
(31)重点抓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的宣传工作。陆续编纂出版《西域记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系列丛书。开展自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班社、传承基地评选命名及整体宣传推介活动;整理出版新疆“非遗”调查报告文集;抓好自治区“非遗”数据库建设工程。(文化厅)
门的沟通协调,为我区企业的区外商标维权工作提供帮助。(工商局)
(47)加强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制度体系建设。建立自治区三级“非遗”领导协调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保护工作机构。(文化厅)
(48)进一步做好中东西部知识产权对口合作和知识产权对口援疆工作,年内完成2个省市对口援疆对接工作。(知识产权局)
(49)加强海关执法队伍建设。以海关基层执法队伍为对象,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提高执法质量。(海关)
(50)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高法)
(51)积极引导区内企业进行 “知识产权备案”,加强对已备案企业的法制宣传与执法保护力度。(海关)
(52)继续做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工作,大力促进我区国际贸易发展,有效支持我区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工作。(商务厅)
(53)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实现海关执法检查规范化、常态化。(海关)
四、政策措施
(54)抓紧完成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工作。(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委政策研究室、知识产权局)
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知识产权战略, 是指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 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就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而言, 是企业充分发挥专利制度, 以谋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整体策略。
2.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是对知识产权法律及其制度的战略性运作, 是企业以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品牌等为专利核心, 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动态运行过程。可将其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
(1) 全局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并不是短期的、局部的策略, 而是事关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和长期发展的全局性战略。
(2) 法律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和规范。无论是知识产权的获得, 还是管理、使用和流转,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法律保障。
(3) 相对独立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需要和其他战略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企业总体目标, 它属于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但它又是相对独立的, 有其独特的运作特点。
(4) 实用性。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 对知识产权客体进行创新、保护和有效的运营, 实现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的一般要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应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战略目标, 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首要内容, 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出发点, 它一般表现为知识产权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2) 战略重点, 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确定的, 例如海尔全球化品牌阶段, 战略重点就是确立为申请知识产权, 建立行业标准。
(3) 战略实施, 步骤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阶段式的具体行动。
(4) 战略保障, 主要包括充足的技术人才、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科学的评估体系等。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资本劣势和较大的技术创新风险, 使大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其知识产权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1) 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目前, 我国的许多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没有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 更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仍然由别的部门代管。由于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足够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造成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空白。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缺少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以成熟技术的应用为主, 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弱, 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屈指可数。我国诸多企业购买和模仿的技术在其技术总额的比例中仍占绝大多数, 企业不仅面临着拥有的专利技术的数量比较少的问题, 同时大部分企业还面临着知识产权质量低的问题。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严重制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
(3) 知识产权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运营还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更没有充分地实现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 以选择实现效益的最优途径。不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研发、生产、营销形成良性互动, 从而使企业知识产权效益最大化。
(4) 企业产权化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是制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的产权化观念淡薄, 致使企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研究成果因未受到法律保护而丧失,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原因分析
(1) 国家政策与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发展, 我国的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基本做到了与国际接轨, 但是知识产权战略的根本意义在于实现其经济价值, 而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停留在保护和确认知识产权方面, 在知识产权流动、转让和转化方面的规定还缺乏规章。
(2)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思想弱化。目前我国的诸多企业、科研机构等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 有些企业虽然开展了知识产权工作, 但大部分仅限于一般性的管理, 对知识产权战略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思想, 无法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 大多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 但仍与发达国家企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还呈现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与企业的规模成正比例变动关系, 规模越小的企业, 知识产权意识越淡薄。
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要保证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 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直接参与。美、日等国知识产权战略之所以能够迅速制定并顺利实施, 主要是靠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团结合作, 产学研及社会各界达成广泛共识, 密切协作。
2. 企业知识产权部门职责明确
分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政府为推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都专门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并赋予其较强的职能。他们都紧密地遵循知识产权战略要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宗旨, 要切合本国实际发展需要, 两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着力点也不尽一致。
3.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 把产学研有效的结合起来, 是企业分散风险、减轻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内一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可观, 但是这些机构往往缺少资金, 而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但又不具备足够的科研人才, 如果企业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 不仅使企业减少资金的无效投入, 减少投资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率。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
1.明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目标, 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但不同的企业且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战略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分析其成长的不同阶段, 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目标。我国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时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避免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二是实现技术积累, 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三是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
2.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保障机制
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战略保障机制, 一是要有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就要依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 合理配置知识产权要素, 形成相对稳定、科学的系统。二是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我国诸多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是制约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要使企业从根本上重视知识产权, 就要从思想上培养, 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 都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三是有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更好的有效实施。
3. 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建立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知识产权信息, 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科技信息资源之一。企业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先利用外部的信息平台资源, 如国家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地区的和行业的信息平台资源。如果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 也可以考虑建立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 是知识产权运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不仅企业自身要了解其知识产权的价值情况, 在对知识产权运营中, 也需要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 所以企业有必要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4. 进一步积累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要积极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质量,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 形成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不断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创造并积累知识产权。
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便随之孕育而生。从最初争论是否要建立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到如今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最初知识产权拥有量微不足道,到如今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从 “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从无到有,到如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无形资产,日益受到尊重和保护。3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发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之路。
回顾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道路,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四条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基本国情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知识产权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需要出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了适合国情的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模式,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宏观管理工作体系。
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个“舶来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套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注重全局规划,着力突破障碍,充实工作内容,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工作。
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协调是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做好统筹国际事务需要和国内事业发展的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知识产权事业自身完善的协调,统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的协调。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进一步健全宏观管理工作机制。
四是始终坚持科学的效益观。坚持科学的效益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的效益观要求我们既要看直接效益,又要看间接效益;既要看眼前效益,又要看长远效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它的效益主要体现在间接效益和长远效益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科学效益观的前提下,因时因地,积极发挥宏观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加大引导力度,在全社会逐步树立知识产权事业的科学效益观。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明确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方向。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被推向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知识和智力资源从创造到运用的良性循环,正在成为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全世界约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发明专利,在全球500强企业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已超过80%。在这种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国摆脱危机、突破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深度不断增加,合作广度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的影响不断增强,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从被动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逐步转变为主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朝于我有利方向发展,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援助的接受者逐步转变为量力而行的输出者。2007年5月起,中美日欧韩共同开展了五局合作,这对未来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和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知识产权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在我国重大利益的关注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2002年以来,我国企业共遭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337调查74起,连续7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今年初民主党执掌白宫,知识产权将成为新当选总统奥巴马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工具。2008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中国39家MP3电子厂商因涉嫌专利侵权被德国执法人员查抄。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要求中国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呼声有增无减。
总体而言,知识产权合作多于争端,合作共赢仍是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主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纠纷、争端总会存在,谈判、协商将会继续,合作、协调仍会深化。我们必须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辨证认识、科学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正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重的国家三大重要战略之一。同时,作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知识产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知识产权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11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国家主要领导人首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论述,标志着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历史性提升。
近年来,通过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所占比例已由8年前的三成增长至目前超过五成,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但是,注重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去年第104届广交会上,我国有1745家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入品牌展区,品牌展位比上一届增加56%以上。随着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政策的推进,我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断升级,市场主体对于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融资、推动知识产权转化实施等方面的需求日趋强烈。
但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导向作用还不明显,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全局,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工作方针,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开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启动全国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工作,努力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2009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积极推进各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健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机制,健全战略实施信息沟通机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争取在若干重大战略措施上有所突破。如,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健全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审议制度等。同时,指导制定并实施区域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各地要按照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或者地方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工作规划等。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任务艰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亟待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通过局省合作共建会商机制、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三个工作抓手,推动省市县三级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目前,各地方已相继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各地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在机构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要围绕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培育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通过改善发展环境,制定服务标准,引导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在增加机构数量、扩大服务面的同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对专利代理行业的管理,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协调发展。
加大行政执法与维权援助工作力度。启动“5·26”工程,选择部分省市从5月26日开始,开展区域专利执法保护试点工作,着重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效率,推进执法协作,增强执法积极性、科学性,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制度,建立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机制;继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在全国设立100个左右的国家级中心,指导支持省局在国家级中心之外的地级市和县级市设立中心,加大工作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企业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科学化、体系化,研究制定加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新一轮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第二批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和首批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的评选工作,形成完整持续的企事业单位试点示范工作体系;实施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培育工程,对所认定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启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工作,以中小企业集群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批准设立新一批专利工作交流站,继续扩大专利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组织开展全国企事业试点示范单位负责人知识产权培训巡回讲座,促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各地要积极配合,因地制宜,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
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加强全国专利运用工作;推进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体系化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促进建立或扩大省市专利运用与产业化扶持资金;实施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工程计划,开展专利创业扶持试点,推动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专利创业;进一步开展国家和省市两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建设,制定实施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支持新建若干试点基地;深化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 启动开展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交易规则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中国专利周的战略定位,把中国专利周作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落实机制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促进机制,进一步扩大举办范围,创新活动内容。
鉴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新的“三定”方案中,增加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规范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的职能,根据去年全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状况调查的情况,在重点地区实施地方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工程,即以资助重点企业、关键技术的价值评估为重点,指导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的价值量化。同时,进一步规范专利质押贷款行为,培育和促进知识产权融资机制的形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确定第一批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试点单位,将通过试点摸索有效的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推进知识产权在资本方面的运营和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作。
统一制定全国专利信息服务工作规划,完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体系,开展建立包括国家专利数据中心、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以及地方专利信息网点在内的三级专利信息公共服务骨干网络工作;通过系统规划和示范引导,以专利信息全社会共享为目标,制定完善全国专利信息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专利信息服务方式和内容;支持各地建设由社会力量投资的面向社会服务的商业化专利信息库,支持各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针对我国创新主体国外知识产权拥有量少的现实问题,为引导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竞争,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财政部将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向国外申请专利的资金资助政策,对申请国外专利给予资助,鼓励和支持我国单位和个人积极申请国外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委托省级知识产权局承担部分资助工作。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当方式开展对省一级知识产权绩效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专利统计分析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建立常设性的专利调查制度;尽早出台新的专利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反映各地专利发展状况的真实面貌;修订专利统计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将其调整范围扩大至全系统。
以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重点,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围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着手实施“知识产权彩虹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知识产权对内和对外宣传。加强和改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开展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推荐选拔工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地方的外事工作人员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地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优势资源,合理安排区域布局,建立国家重点知识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全国高校及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