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将创业法律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以经管类专业为例,以“经济法”课程为基础,融入创业法律教育。以创业为导向,对“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法律技能和创业法律意识,为创业之路保驾护航。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篇1:

应为与何为:也谈大学创业法律教育

[摘 要] 大学创业法律教育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预测创业法律风险以及提高大学生解纷止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创业法律教育应从建立完善的创业法律教育体系、组建一支专业的创业法律教师队伍和推进创业法律教育模式转变着手,彰显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创业法律教育;应为;何为

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创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了人生理想。这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是统一的。然而,我们应明确地看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如高校大学生“睡眠专利”等问题异常严峻。这与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忽视不无关系。笔者在此分析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呢。

一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问题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各高校相应推出创业教育教学的各种措施,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如笔者所在单位就将创业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育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如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更是单独设立创业学院进行专业的课程教学。

尽管各地各校都非常重视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但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并不完善,尤其表现在创业法律教育内容匮乏。例如,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时许多高校仅仅注重公司法、合同法等部分法律规范的部分内容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有些学校将创业法律教育的部分内容移植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教学相对的教材建设也表现出内容不充分等缺陷,如李家华主编的《创业基础》教材,在内容上,并没有专门的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仅在第六章《新企业的开办》中,从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企业注册流程、企业注册相关文件的编写及注册企业必须考虑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等几个角度简要地提到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等部分法律规范,而从教材编写角度看,该教材的法律相关内容更加注重新企业注册相关法律实操问题,而忽视了对创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对企业从成立到运行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的防范的教学。

二 大学创业法律教育之应为

大学创业法律教育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分析、预测创业法律风险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者解纷止争的能力。具体来讲,大学创业法律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

《汤姆斯商法教程》指出:“那些踏入商业世界的人会发现他们要服从数不清的法律和政府规定”。然而,通过近年来组织策划各类创业竞赛所了解到的学生创业策划情况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即绝大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访问发现,做出这种选择并不是他们在充分分析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做出的,而是他们在现实中更多见到的是“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形式,而忽视了去分析不同的组织形式,法律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的不同,以及此种不同造成的自己在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上的不同。究其原因,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大学生没有养成创业法律意识,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分析不足。创业法律意识是指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相关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创业相关法律制度分析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指导自己的创业行为,评价创业行为是否合法的观点和认识。大学创业法律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使大学生在创业相关活动中能够正确运用法律评价自己的创业行为,减少创业法律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养成大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企业家形象。

(二)提高大学生分析、预测创业法律风险的能力

创业法律风险伴随创业过程始终,学界对创业法律风险的认识各有不同,笔者比较赞同孟国碧、王德斌两位老师将创业法律风险分为“项目选择面临的法律风险、融资中面临的法律风险、选择和设定创业组织形式面临的法律风险、创业实体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商事交易中的法律风险”的分法,其比较完备地概括了创业中的法律风险。大学生由于心理易冲动、法律基础知识学习不充分、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法律风险时,不能正确分析和预测这些法律风险,如上述不同企业组织形式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不同、签订合同时的合同法律风险等。尤其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加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然而大学生创业者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正是最薄弱的部分。因此,很多大学生创业者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创业者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如创业计划书侵犯著作权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创业者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如创业过程中对专利权申请的忽视等。提高大学生分析、预测创业法律风险的能力,能够使创业者正确分析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减少创业法律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机会。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者解纷止争的能力

任何创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包括项目风险、资金风险、合同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创业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企业损失的不确定性或者可能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或者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就成为创业风险事件,即造成企业损失后果的事件。面临创业风险事件,创业者们首先要做的是运用法律武器,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寻找解决途径。大学创业法律教育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切实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即解纷止争的能力。但解纷止争的能力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创业者能够自身、独立解决相关问题,而是应将教育重点放在使大学生创业者能够掌握并运用创业过程中的各类法律规范对创业风险事件进行研判和采取行动,防止自身权利遭受二次侵害。提高大学生创业者解纷止争的能力,能够使企业在遭遇风险事件时第一时间保护自己,为寻求企业家、律师等相关专家帮助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条件,减少风险事件引发的损失,从而使创业者能够尽快挽回和弥补损失,重归创业正途。

三 大学创业法律教育之何为

创业法律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应是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动:一是政府应加紧制定和完善创业相关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高校创业法律教育规范,推进高校创业法律教育教材建设等;二是企业应努力构建公平交易、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保障交易安全。此外,企业应加快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维护大学生创业者的权益等;三是高校应加快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组建一支有效的创业法律教育教师队伍,推进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模式的转变等。只有实现三方联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施,达成创业法律教育目标的实现。仅就大学进行创业法律教育而言,笔者认为高校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快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 将法律通识教育纳入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意识不健全,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通识课程,大学生创业者法律通识理论学习不足,高校法律通识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完成,但该课程法律部分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法制观,与创业法律教育的初衷不同;尽管有些学校设置了法律相关知识的公共选修课,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从而也导致了普遍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不足。法律通识教育课程应包含《宪法学》《法理学》等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法的制定与实施、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与法律关系、法律与经济及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充分认识法的指引、评价、预测、规范和强制作用,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体系和主要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树立大学生法律至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观念,促使创业大学生积极履行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等原则,在法律范围内充分发挥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开设“创业相关法律制度”课程

各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多将其定位为经管类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有涉及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但仅仅经济法相关法律知识的教学并不能涵盖创业相关法律制度。笔者认为,创业相关法律制应包含民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及诉讼法律制度三个方面。由于法律体系庞杂,不可能对创业者进行全面地教学,因此创业相关法律制度课程的编排应该以创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为线索,贯穿创业过程的始终,有重点、有针对性、分阶段地讲授创业法律课程。笔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1)创业组织初创成立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创业组织的组织形式的选择和企业登记注册制度等,适用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商标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度,这些法律规范的学习主要在于使创业者能够明了企业组织形式不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上的不同,各企业组织形式成立所需条件等,以及促使创业者能够合法注册登记,遵守法律规范。(2)创业组织运行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维持企业运营,相关法律规范包括《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知识产权法》等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民商事相关法律制度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劳动合同法》等调整市场经济主体与行政管理主体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的经济相关法律制度。前者主要在于培养创业者诚实信用、公平交易、公序良俗的良好企业品质,确保创业者在平等自愿等原则基础上开展民商事交易活动;后者主要在于强调行政主体对市场经济主体的监管,对市场运行的调控等策略,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3)创业组织涉纷涉诉阶段。任何一个创业组织都不能避免地出现纠纷或参与诉讼,因此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创业组织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纠纷和诉讼。这一阶段的相关法律制度同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破产法》等破产法律制度,二是《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律师法》等诉讼法律制度。前者在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正常的债务清偿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后者在于使创业者能够了解诉讼相关程序,及时、准确参与诉讼,保护实体法规定的创业者实体权利,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二)组建一支专业的创业法律教育教师队伍

创业法律教育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创业法律教育教师队伍应该以校内教师为主,兼及校外特聘教师等。校内教师应着重选择有创业经验的法律专业教师,因创业相关法律制度较为繁杂,创业法律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教师的研究与教学不能仅限于某一部门法规范,而应该能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融会贯通。校外特聘教师的选聘应该以律师和法律事务相关企业家及其他法律职业者为主,能够就创业过程中的特定法律问题进行教学,兼顾特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法律规范也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因此高校也应不断提高创业法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组织创业法律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及时更新和完善创业法律教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推进创业法律教育模式的转变

目前各高校均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因此,创业法律教育也是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去掌握创业相关法律制度,缺乏互动性,不利于学生有效地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创业组织利益。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法律教育应采取以项目教学为主,辅之以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启发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操性,丰富学生创业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切实了解项目进行过程中各个阶段应关注的法律问题和风险应对等。而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够加强创业法律通识教育,提高创业法律意识,加强创业法律思维培训和创业法律逻辑训练,树立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等市场经济法治观念。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国家的共同选择,随着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日益突出,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水平,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法治化建设水平。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培养具有基本法律素养和法律素质的大学生,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应该彰显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杰·勒鲁瓦·米勒.汤姆斯商法教程[M].阎中坚,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孟国碧,王德斌.论高校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J].理论视野,2012(10).

作者:杜康

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篇2:

创业法律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和的探讨

摘 要: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将创业法律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以经管类专业为例,以“经济法”课程为基础,融入创业法律教育。以创业为导向,对“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法律技能和创业法律意识,为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关键词:创业法律教育;融合;创业法律意识

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各高校也纷纷开展创业教育。然而,各高校在普遍重视创业教育的同时,对创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却忽视了。相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创业法律教育仍显薄弱[1]。

进行创业教育必须包含创业法律教育,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创业者必须依法创业,合法经营,合法地保护自己的权利,预防法律风险。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保障创业的成功率和企业的竞争力。如果创业者对创业相关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不能解决,对创业法律风险缺乏认识,创业就很可能失败。因此,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了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必须进一步彰显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创业法律教育成为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核心内涵之一[2]。

不过,各高校对创业法律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没有开设创业法律课程,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加入法律教育的课程,课时也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将创业法律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多渠道开展对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高校亟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模式的研究探索[3]。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以普通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为例,其一直开设“经济法”课程,以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按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主要有企业法、合同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内容,这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因此,将创业法律教育融入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具有可行性。将创业法律教育与专业法律课程融合,可以既满足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满足具有法律素养的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因此,可以探索以原有的“经济法”课程为基础,对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重新设置,将创业法律教育融入到相关法律课程中。不过,传统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的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创业法律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对法律课程进行改革。笔者以为,可以以创业为导向,对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努力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创业提供法律保障。

一、以创业过程为主线,设置教学内容

在内容设置方面,可考虑以创业过程为主线,根据企业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

比如创业者首先面临的是创业企业形式的选择。如果创业者对企业组织形式、法律责任承担、企业事务决策方式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可能会导致创业者盲目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困难,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因此内容设置上必须包括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内容。在企业法的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学习各种企业形式的法律地位、责任承担形式、出资方式、事务决策、利润分配等内容,让学生对创业者的权利义务责任有明确的认识,为创业者选出合适的创业形式提供参考。

进入企业经营阶段,企业面临的各种法律问题会更多。首先,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合同,创业者应具备基本的合同法律知识。在合同法的学习中,學生需了解合同如何缔结、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履行的规则、违约责任的承担等问题。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合理设计合同条款,比如双方权利义务的安排、违约责任条款的设置、纠纷的解决途径等,合法地保护自己的权利。其次,企业的经营也离不开知识产权,创业者要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了解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对象,知道如何获得权利,如何合理地使用权利等。第一,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比如创业者自主完成的发明创造等要积极申请获得权利,商标要尽早注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第二,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第三,企业的经营要遵守商业准则,公平竞争,合法运营。对市场运行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制度主要是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这些也是创业者必须要掌握的,明确自己作为经营者的义务,明确公平竞争和非法经营的界限,确保自己合法经营并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四,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纠纷。仲裁法和诉讼法让学生了解出现纠纷之后如何解决,为企业的顺利经营保驾护航。

和创业有关的法律庞杂,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课时却有限,因此,还应引导学生自学,让其围绕自己的兴趣自学部分法律知识,比如刑法中常见的商业犯罪类型等。

由于与创业有关的法律众多,学习的内容涉及不同的部门法,不仅仅限于经济法这一部门法,为了名副其实,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法律课程的名称做个调整,可以改为“商事法律制度”或“商业法律环境”等,这样有助于系统性地整合创业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创业法律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比较全面了解创业相关法律知识,在创业过程中才能解决法律问题,合法保护权利,预防法律风险,为创业之路扫清法律障碍。

二、以创业法律技能的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手段

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创业法律教育更是要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去,创业法律教育是以培养创业法律意识、创业法律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4]。在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时,必须注重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必须创新教法,着力培养学生用法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方面

在课堂教学上,应积极开展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综合运用。比如搜集创业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反映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借此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打下基础。针对一些疑难有争议的问题,事先将素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做好准备,课堂上展开讨论,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以互相辩论。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有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机会,也可借此锻炼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

(二)实训环节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法律实践技能,单靠课堂学习还不够,学生还得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之余,围绕创业的要求增加法律实训环节。可以围绕企业设立和经营中的一些问题安排若干个实训任务,将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演练。比如模拟设立公司或合伙企业,制定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以模拟设立的企业为当事人签订商业合同,设计合同条款;模拟企业之间发生商事纠纷,组织学生进行协商谈判解决;复杂的纠纷则可通过诉讼的途径解决,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整个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提出完善和修改的意见。

法律实训环节,可以让学生发现以前学习的不足,加深对创业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修正错误认识,并且能锻炼其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并将该能力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去。

(三)课外活动方面

经管类学生经常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可以将创业法律教育与创业项目指导两者之间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创业法律技能。

一方面,可以将法律专业教师纳入创业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及时跟进,评估法律风险,进行法律诊断,解决法律问题,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

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创业法律服务机构,为创业团队提供法律支持。可以整合校内法律专业教师资源,设立创业法律服务机构,常年为学生创业提供常规化的法律支持,帮助其识别创业法律风险,及时解决创业过程的法律问题,避免失败。也可以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律师等作为兼职的指导教师,开展创业讲座,现身说法。

而设立创业法律服务机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还具有实践经验。因此,进行创业法律教育还得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开展对创业法律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法律教师参与法律研讨会,支持法律教师参与法律实践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以培养创业法律意识为着重点,重塑教学目标

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创业者的法律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却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目标上。我们既要培养创业者知法用法、规避风险的能力,更要培养创业者自觉守法、诚信经营的法律意识。提升创业者的法律技能,是为了让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经营,预防风险,成功创业,而不是为了让其知法犯法,违法经营。因此创业法律教育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5],培养创业者良好的法律意识。只有提高创业者的法律意识,维护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创业准则,才能确保创业行动稳健长久。笔者以为,应该重点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意识。

(一)守法意识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一个创业者要成功,必须遵纪守法,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法律素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掌握法律知识,第二层次是具备一定法律技能,第三层次是形成法律信仰。第三层次是创业法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法律教育,要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精神,使其真正从内心认同法律,信仰法律,自觉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规范自己的行为。

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法律意识不强,一方面,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社会的不良风气讓学生对法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导致他们并不信任法律。因此,在教学中,在学习具体的法律制度时,要重点分析法律制度背后所反映的公平、正义、效率等精神,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选择合适的素材,消除学生心中对法律的怀疑,树立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自觉尊重权利,遵守法律,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当然,这个过程是困难的、漫长的,但是法律课程的改革必须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

(二)诚信意识

诚信是商事交往活动中的重要准则,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创业过程中,如果创业者在交易中不够诚信、不够地道,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之利,但也极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给企业带来麻烦和损失。而坚持诚信,必然会积累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信誉,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诚信意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精神。并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也要求全社会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遵守规则,信守合同,这都是契约精神的重要体现。

因此,创业法律教育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的观念。在创业的过程中把信用放在第一位,尊重契约,依约行事,不能随意毁约;交易过程中要做到公平交易,不能欺诈,不能不择手段,这也是诚信意识的要求。

(三)风险防范意识

创业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不及早预防,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最终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创业者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分析各项商事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以及对于不同的法律风险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确立事先的防控优于事后的救济的观念。比如,经营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合同风险,可能来源于交易对象,也可能来自创业者自身。就交易对象而言,主要的风险在于其履行合同的能力,因此,要提醒学生在与交易对象缔结合同之前,如果对其情况根本不了解,一定要事先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商业信用、履约能力等,如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和其他途径进行调查;建立了合作关系,也要随时关注其资金、股东、高管等的变化,看是否会影响其履约能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约定具体的合同条款时,要仔细审查各项条款,约定明确,避免有歧义,避免条款中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条款,给日后的履行带来麻烦。创业者自己也要加强内部合同管理工作,避免授权不明,注意合同的履行期限等。一旦发生纠纷后,证据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因此,要提醒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在创业过程中,注意保留证据,交易最好签订书面协议,其他和交易相关的记录,比如邮件、函电甚至是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都最好保留。只有这样,方可保证在日后发生法律纠纷时充分举证,争取最有利的结果。事先留存证据也是风险防范意识的体现。

总之,教学过程中,在创业法律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应以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为终极目标,强化学生的守法意识、诚信意识、风险防范意识等。

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法律教育。因此,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以“经济法”课程为基础,进行创业法律教育,探索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在新的背景下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满足创新创业的要求,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黄丽君,宋兆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必要性、问题及其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

[2]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

[3]汪云.论高校创业法律教育——以创业法律教育内容选择为视角[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4]谭利.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

[5]汪琳.现代企业制度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5).

作者:程诗莉

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如何加强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认知

摘 要:本文在总结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教育认知的问题的同时,探索提出通过开展多形式素质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理念的养成,进而达到从“知法”、“守法”到“懂法”、“用法”的转变,以期能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认知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学校法律教育针对性不强,缺乏重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多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进行。按照教学计划,其中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量十分有限,教师能够讲授的内容少而浅。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很少专门针对法律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内容不够深入。很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在于培养一技之长,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他们对于专业课和实习实训十分重视,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时,却大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且限于自身阅历,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对枯燥的法律条文望而生畏,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大打折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例如,虽然在课堂上学习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有的学生在毕业时还是不能区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不知道如何正确签订劳动合同,不知道自身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给自身、学校、企业三方都造成很多困扰。(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高校法律教育活动渠道与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很多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够均衡,导致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向学生讲授法律条文,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各种法律知识,缺乏法治理念教育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看对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作用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师对法律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在讲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对很多重要内容一带而过,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认知的途径

(1)调整法律教育的培养理念。要想实现法律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要理性地将教育内容和学生都视为教育的主体,注重自我评价,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于法律学习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要引导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观念,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开展和参加法律类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的配合理论学习,同时激发起他们对于法律的兴趣,更加有助于巩固、强化其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的法律知识和意识,并最终形成知与行的统一。(2)加强法律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端正教学态度,查找并克服自身的不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将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建立一支专职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在组建专职法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外聘教师制度,即聘请司法领域工作者作为法律教育的外聘教师,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从而使法律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再次改革法律教育考核体系,坚决摒弃死记硬背,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结合平时成绩,来考察学生实际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法律教育方式只是将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 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教学的实效性差。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基础较差, 接受和理解能力较低。所以, 应当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引入教学,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 自觉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 提高法律素养。(4)开设与所学高职专业相关的法律教育课程。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 高职法律教育应当围绕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和职业预期, 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除了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一般性普及外, 应当开办一些与各专业或职业发展相关、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课程, 通过讲座或课外活动的方式, 使法律教育贴近学生的需求, 融入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5)开展法律特色校园活动。1)辩论。辩论比赛对于学生思辨、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针对某一案件的辩论。学生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巩固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2)法律讲座。经常邀请知名法学专家来校传授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要点,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3)法制宣传。例如,在“法制宣传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际禁毒日”等法律类活动日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法律概况,知晓社会司法的重大进步,确立学生对于法律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浅谈高职法律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姜黎黎,知识经济,2014.08

[2]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唐山市高职院校为例,刘冰,河北师范大学,2012.12

作者:王友

上一篇:纪检工作意见(精选2篇)下一篇: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