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心读书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头戏。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有着生命的灵动。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作文的本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潜心读书阅读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潜心读书阅读教学论文 篇1: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潜心读书的教学策略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回归本真,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在阅读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有体验、感悟和想象,课堂要充满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并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文章分析了潜心读书的三个阶段,即潜心认读、潜心悟读、潜心品读;探索了潜心读书的方法,即要适当领读和范读,要侧重悟读,要有目的和有层次,要注意阅读互动、交流。希望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潜心读书;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一、潜心读书的三个阶段

潜心读书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潜心认读。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在借助汉语拼音等条件下,用较為缓慢的速度,辨认课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读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潜心悟读。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地读。在潜心悟读中,使学生再现课文所描述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第三个阶段是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达到潜读成诵的地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生本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

二、让学生潜心读书的方法

(一)潜心读书要适当领读和范读

不同年级的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并且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文中的生字和不同的句式,读通顺还是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学生难以领悟它们表达的情感。这也需要教师加强在中高年级的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二)潜心读书要侧重悟读

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如笔者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笔者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轻微的颤动”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有 层次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比如:笔者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解题时,笔者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后,笔者再叫他们带着两个问题默读全文:这篇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及深奥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读的方式也需要有变化,或引读、自读、集体读,或分组读、个别读,或默读、朗读。这样,不用两个课时,学生就能把课文读得很熟练,感情也读出来了。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周总理的那种不畏劳苦和简朴的精神都有了认识,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四)潜心读书要注意阅读互动、交流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进行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内容理解的,可以是情感思想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地、有效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三、结语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静.潜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2]黄博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07).

[3]龚小琴.潜心阅读让言语表达落地生根[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3).

作者:周润琼

学生潜心读书阅读教学论文 篇2: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潜心读书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头戏。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是人的教育,有着生命的灵动。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作文的本真。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其教学要求也随之而改变:要求学生能够沉下心来,潜心阅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想象。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是感情的交融。一堂好课,应该是生活的再现,是生命的灵动,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课堂的新变化,新理念,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变成了语文课文的分解工具,拿到一篇课文,要么是分析段落大意,要么分析主题思想,要么分析写作特点,千篇一律,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认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能沉下心来阅读课文,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肢解课文。针对这种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必要的领读和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读的形式要求不同,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上课容易左顾右盼,注意力分散,很难“潜心”读书。形成阅读课文的能力并不具备。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读好书是重点,就是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句子的内容其实也是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所有的语文课文中,小学低年级课文最吸引人,有图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文字也很美,读起来上口,容易诵读,更适合背诵。可是,刚刚识字的小学生,生字多,句式多,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也就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示范显得尤其重要。在中高年级,课文的难度又有所增加,生字生词较多,有些句子比较长,也难于理解。有些重点的词句含义较为丰富,寓意深刻,而且给予了作者丰富的感情。这些句子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逻辑重音,有语法重音,有一些重点的词语还需要强化。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它是读不出来的,需要教师进行示范领读,才能起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的效果。

领读和范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诵读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当中,置身于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能够传入学生的耳朵,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受到感情的影响。这样,教师领读和范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了教师的朗读,并不意味着学生会读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己刚才的范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形成了。长期下去,学生就能够把握好课文的停顿,理解课文的思想。。

二、潜心读书重在悟读

教师的领读与范读是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课文,用自己的真实的感情品味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课文所创设的魅力情境,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在领读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领悟,不要多考虑技巧,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

多读会有对内容的新的理解。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教师也要把握训练的层次,也就是由生疏到熟练,由不理解到理解。比如,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要重视读,每读一次都提出新的要求。解题时,教师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弄清其意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默读: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让学生明白写了哪些事,中心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以及深奥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让学生潜心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工夫,教师还要注意读的方式的变化。或是引读,或是默读,或是大声诵读,或是个人朗读,或是集体诵读。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学生就不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而是有一种激情在里面,不同的朗读形式,学生都能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主动去感悟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能够潜心读书,实际上是与课文进行思想的交流,灵魂的碰撞。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形式的朗读,也是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责编 田彩霞)

作者:李银梅

学生潜心读书阅读教学论文 篇3: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養的过程。”可见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纵观阅读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对阅读重视度不够,阅读习惯差。

很多学生对阅读不够重视,认为阅读是额外负担,对于老师和家长布置的阅读任务抱有玩玩的态度,甚至有抵触的心理,阅读时一目十行,草草而过,不注意做读书笔记,不写阅读心得,“读而不思”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敷衍了事的读书习惯对学生来说收益甚小。

2.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教学方法欠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而受升学率的影响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当中,有的老师把生动活泼的阅读教学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讲解;有的老师太注重阅读方法,而不去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有的老师干脆把一些阅读方法归纳成所谓的“做题公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埋头训练,语文阅读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够丰富,阅读量极度匮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很多学生由于受学习条件的影响,学校及家庭的藏书量不多,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的效率

1.强化默读与背诵。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制作读书札记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等,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多法并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列出一个比较适量的清单来供学生学习。

三、课内结合,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习教材,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文本“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习惯,课内外阅读,教师都要做好指导、督促和检查,才能收到实效,我们可以举办 “名人名言交流会”、“诗歌赏析座谈”、“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积累和搜集所读书目中的精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四、重视阅读方法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的要领,确定重点,抓住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教师的“导”,要把握方向,指出重点,突出关键,化解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想象,引导和不断疏通学生学习的思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阅读方法的渗透和培养,着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编辑 薛小琴

作者:韩磊

上一篇: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县公安局部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