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1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是我近期看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阿嬷。在战后时期,家里非常贫穷,生活物质非常缺乏,食物是从河里漂下来的东西;明明没有吃过饭,却说饭早已吃过,佐贺只有饿着肚子去上学……这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书中数不胜数。 阿嬷的房子旁有一条河,河的上游是一个菜市场。阿嬷就把她的法宝木棍横在河里,法宝总会把一些从上游漂下来的树枝、木片等拦截下来,晒干后当柴烧:“这样,河水可以保持干净,我们又有免费柴火,真是一举两得。”

木棒拦住的不只是树枝,还有一些卖不出的蔬菜,被卖菜人丢在河里后,也让阿嬷给截住了:“开杈的萝卜切成小块煮出来味道一样,弯曲的小黄瓜切成丝用盐腌一腌,味道也一样。”还有一些果皮受损的水果,对阿嬷来说,也“知识外表差一点而已,切开来吃,味道一样”。

佐贺的超级阿嬷乐观开朗,使她贫困的生活也多姿多彩。她在贫穷中不悲观叹气,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感恩于上天的赐予,还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好点子来改善生活。她工作勤勉,思想与众不同,富有大智慧。我要像阿嬷那样,在人生的旅途中,奋力向前,即使跌倒了也要爬起来,因为“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阿嬷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让我们做一个像阿嬷一样的人,何乐不为呢?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2

(1)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那么它的危害也就会消失 (停止) 。

(2)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这种行为) 是有很大危害的呀。

(3) 致力于别种学说 (这里应该是指有别于儒家的学说) 的研究, (对其进行适当地磨合改造) 那么它有危害的那些弊端就会消失了。

(4) 对别种学说进行研究, 是有害的呀。

杨伯峻先生采取是第一种观点的, 他翻译的原文是“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 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其用以佐证的理由是:“《论语》共用四次‘攻’字, 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 《颜渊篇》的‘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 这里也不应例外。”乃是“以本经用语例决之” (程树德《论语集释》) 的方法, 是比较可信的考证方法, 但是杨伯峻先生只将这种方法用了一半, 没用彻底, 在他的这种翻译中将“已”字解做“停止、消灭”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论语》中“也已”二字的情况。全书共出现了六次, 分别是:

《学而》———可谓好学也已 (1.14第九页) ;《为政》———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2.16第十八页) ;《雍也》———可谓仁之方也已 (6.3.第六十五页) ;《泰伯》———其余不足观也已 (8.11第八十二页) ;《子罕》———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9.11第九十页) ;《子罕》———斯亦不足畏也已 (9.23第九十四页) 。

除了第二条之外, 杨伯峻先生自己也全将其余五条看做语气词, 没有译出具体意思。那么“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话, 《论语》里共用六次“也已”, 其他的五个都是语气词, 一般无意, 这里也不应例外。用“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方法再进一步的话, 就可以得出我们上面列出的第二种解释了, “攻”解为“攻击”, “也已”解为语气词, 即“攻击他种学说, 这是很有害处的 (行为) ”。

程树德先生即采取这种观点, 也是笔者偏向接受的。其原话是:“《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 如‘小子鸣鼓而攻之’, ‘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 不应此处独训为治, 则何晏、朱子之说非也。‘已’者语词, 不训为‘止’, 如‘末之也已’, ‘可谓人之方也已’, 其例均同, 则孙奕、钱大昕、焦循诸家之说非也。” (《论语集释》108页)

他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位解释论语比较出名的人物, 程先生就是用这种以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本书中的例子的方法将他们一一都驳斥了, 算得上是最有信服力的方法。

何晏说:“攻, 治也。善道有统, 殊途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就是说研究和学习异端的学问有害, 即上面所列的第四种观点。受他影响,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范氏曰:‘攻, 专治也。”

至于第三种观点———研究“异端”的学说, 将其与自己所主张的学说相互磨合求中, 从而消除其中的害处弊端。其支持者以焦循、刘宝楠为代表。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用焦循的说法道:“焦氏循补疏《韩诗外传》云:别殊类, 使不相害, 序异端, 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 彼此互异, 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 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即是说, 攻治异端, 使相异之两端摩之而不异, 从而到达“斯害也已”的目的, 即“所谓使不相悖也”。他这是想利用儒家中庸的观点将孔子的形象善化, 是明显的尊孔抬孔行为。

笔者偏向于程树德先生所持的观点, 这可以从《论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孔子的言行形象得到论证, 且举出以下例子说明: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2.18第十九页)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8第八十九页) 慎言之人, 讷言之人, 四毋之人, 善扣两端之人, 岂轻易会去攻击异端之人?

参考文献

让学生爱读书,快乐地读书 篇3

一、精心挑选阅读材料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告诉我们:“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什么书才是学生们适时的好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心理,首先应是一些感人和有趣的故事书,这样的书让学生觉得不排斥,不陌生,没距离;这样的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撩动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样的书最让学生感到亲切,他们爱读、会读、能读懂,并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其次是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学生心灵的书,使学生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包罗万象的生命。

第三,启发学生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性情的书。它们能促进学生们旺盛的成长力,使他们的精神圆熟,绽开睿智的花朵。

第四,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类的心灵活泼起来、激奋起来,让学生的情操与趣味受到熏陶,个性得以发展,精神世界得以丰富。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是今后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为终生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不断重复去做一件事——阅读。每天都抽出1—2小时的时间去阅读,无论任何困难都不间断,这样坚持几个月,阅读习惯会大致形成。

2.从简单入手,从兴趣入手。阅读习惯形成的初期阶段,先找一些比较浅显易懂且有趣的材料读起,逐步加深。

3.从严要求,严禁借口。好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需要严格要求,不向困难妥协,要坚持,需要毅力。严禁找借口,借口就是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拦路虎。

4.善于借鉴,学会自我激励。阅读中总有一些人或事时刻提醒着你,影响你,激励你去坚定你的信念,促使你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爱读、快乐地读,逐步过渡到会读书,读整本书、整套书,并提高对媒介的分辨、获取、处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能够辨别和抵御传媒中的不良影响。

三、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的途径

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终生受用。在学生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可以协助他们了解故事或文章情节,帮助他们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

1.在起步阶段,我们让学生从前言到目录等认识、了解书的内容。用生动、夸张的朗读来呈现故事,以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

2.讨论式教学。在讨论中交流分享,并共同完成读书之旅;通过讨论去了解其他的书,激发阅读更多的书的热情。

3.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鼓励他们编故事或续编结尾,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塑造了完美的人格。

四、在阅读中滋养身心,健康发展

在学生们尽情阅读时,他们常常被打动,或如醉如痴,欢呼雀跃;或入情入境,潸然泪下。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当它把愉悦带给孩子们时,也就把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我们要让孩子们通过快乐阅读去打开那一扇扇窗,要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到学习、创造和成长的快乐,让他们在快乐阅读中健康发展。

五、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获得快乐

纯洁的心最容易与艺术大师产生共鸣,孩子们感受到的成人未必能感受到。每堂阅读课都有令人激动的阅读分享体验。在分享快乐阅读的同时,进一步促使学生打开书籍,打开心灵,打开快乐之门。

在我们“快乐阅读课”的引导下,爱读书的学生多了,无论是语言还是知识的积累都厚实了,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都活跃而丰富了。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暑假读书心得 篇4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暑假读书心得

在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杨红樱写的一本马小跳系列的书——暑假奇遇。这本书十分好看,里面讲述了马小跳一个有一个精彩刺激的故事......在马小跳五岁的时候去过一次他的奶奶家,现在,读四年级的马小跳在暑假有去了一次奶奶家,这次故事非常的精彩,马小跳奶奶家有很多有趣的动物,有一头黑色的猪,叫黑旋风,因为他跑的像风一样快,他有理想,会溜冰、滑板、甚至会漂流,还有一只老白鹅和一只大黄狗,大黄狗是一只爱管闲事的够,不好好看家门,却去捉老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啊,那只老白鹅从大黄狗管闲事起,就代替他看门,由于大黄狗爱捉老鼠,家里的大黑猫无事可干,家里还有一只鸟,叫鹩哥,它说话说得比鹦鹉都好,十分受爷爷奶奶的宠爱。马小跳来到后,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小非洲,他们结识后,玩的十分开心。

有一天,马小跳听说小非洲和爸爸去了山上捉穿山甲,很生气,告诉小非洲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捉,捉了等于是犯法,小非洲听了觉得有道理,便跟着马小跳去了村子旁边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可在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门口,有很多野生动物调味餐馆,马小跳想,野生动物保护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野生动物餐馆呢,马小跳便进了一家餐馆,开始了大闹野味餐厅,在里面,他给一些客人说了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果子狸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病毒(非典)......还趁着服务员不注意,成功放生了被关在笼子里的穿山甲、果子狸、白鹅和娃娃鱼等珍稀动物。

又一次,马小跳、小非洲等几个伙伴在和大黄狗玩捉迷藏时,发现木瓜家居然藏着黑熊,报警后,被关了11年的大黑熊终于重见天日,马小跳为此收到了警察叔叔们的表扬。

这本书看完后,我深深的感叹道:“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有些人对动物实施暴力,用皮等东西去卖钱,在做这些事情时,我希望他们想一想,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现在,世界上有些动物正面领着绝种的残酷事实,像大熊猫等,我们都硬挨去保护他们,而不是迫使它们更快的走向灭绝!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暑假读书心得二

我没有什么多的爱好,篮球我不会,跑步我不擅长……唯一算得上的爱好应该是读书了吧。我喜欢读书的习惯应该是我外公影响的,记得前几年外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他们单位每天都会给员工发报纸,回家之后外公就会戴着眼镜坐在藤椅上一样一晃的看着书,我就坐在旁边拿着本童话故事看。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所以爸爸妈妈平时给我的零花钱,我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这个假期,我就用我平时上学的时候攒下的钱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我在读书的时候,教师后面设置的读书角我是有粗略的看过一点,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科普知识然我觉得是奇妙无比,不过后来因为一个同学将它借过去看给弄丢了,所以我就一直没有看完这本科普书,这次我妈带我去图书馆买字帖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这本书所以就义无反顾地买来下来。《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一本科普读物,里面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有,看的时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奇妙无比。比如说,如果不是书里介绍,我是万万想不到鱼也会放电(电鳗),也绝对想不到水在太空中能够漂浮(科学家在太空舱里面做的实验)。还有就是教会了我许多的小知识,比如我们睡觉前爸妈都会叫我们刷牙不然会得虫牙的,我一直以为是牙齿里面会长虫然后在晚上的时候吃掉我们的牙齿,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是因为我们吃完东西之后会有残渣留在牙齿里面,然后就会有细菌使他们发酵腐败然后腐烂我们的牙齿,这才出现了一个各的“虫牙”。这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跟多的了解,让我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十分的大的,只有更加努力地读书才能够认识到更多的东西。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从书中获取到更多的不曾见过的知识,让我能够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或许是因为我的好奇心吧,驱使着我阅读跟多的东西。虽然现在同学们间的风气不知道怎么变成了书读的多就会变成书呆子,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还是坚持着我最开始的观念,读书是能够增加我的底蕴和见识的一种方式,能够让我有更好的休养,也就是电视剧里面说的“书生气”。我喜欢阅读,我也会继续保持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什么时候。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暑假读书心得三

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是多么伟大啊!

在1994年的一天厄运正悄悄来临美国。只听一声巨响,洛杉矶已变成一片废墟。许多家长佼幸逃离后,来到孩子的校园寻找孩子但却一无所获。可阿曼达的父亲却不顾生死徒手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14孩子。我被他们那种伟大的爱为知感动。

地震让许多人失去生命,损失惨重。地震尽管夺去了我们的生命,但是它夺不去我们的伟大的爱。爱是什么?我认为那有可能有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它在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人在绝望中不低头折节,满怀信心地面对现实。这股决不放弃的力量源泉就是爱,它是多么伟大!这是我从“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中体会到的。爸爸在刻不容缓地徒手挖残垣,从来没有停下来在,爱的力量鼓舞下终于找到了14位同学。因为有了巨大的精神支柱阿曼达在废墟里显得十分勇敢,还临危不惧让同学先出去,是人百感交集。我深深地感受到:爱的力量是多么坚不可催啊!

学完这篇文章后让我浮想联翩,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是全世界人民举世哀痛的一天。14时28分大地再也压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发生了8。8级大地震,让汶川一带变成一片废墟。许多人在废墟里坚持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是什么创造了奇迹?那毫无疑问—就是爱!这不正像文中那对父与子吗?全世界人民为之感动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渡过难关。作为中华人民的一份子,我和爸爸义无返顾地将一百块钱投入募捐箱。这也算我们的一点爱心吧!

如今地震已去,人们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有爱,让我们坚信:奇迹的出现来自于伟大的爱!

爱是多么伟大啊!愿爱挥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暑假读书心得四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的泪花畅想未来。

我几月看了《最美孝心少年》,一颗感恩之心,一腔感激之情永驻心间。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常怀感激之情的生活是最甜美的,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有一声呼唤最动听,有一个人最要感谢,有一个人最应感恩,它就是——“妈妈”。

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忧虑地成长,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如果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拿什么来感谢你,我的父母!父母的爱说不完、道不尽,所有的恩情我们铭记于心。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小学生读书心得体会暑假读书心得五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为了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渴求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

努力读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好读书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学生善读书读书心得 篇5

康涅狄格州的草塬上有一只叫柴斯特的小蟋蟀,它在不经意间误入了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在那里柴斯特遇见了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友谊。可是最后由于种种塬因柴斯特回到了它况别已久的家乡,继续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老鼠和猫呢?准备在明年夏天去探望柴斯特。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但是却凝结着真挚的友谊,让人心潮澎湃,为文中主人公悲欢离合而牵肠挂肚。离开文章面向自己,却又觉得我和故事中人物心灵想法有着天壤之别。

在我还未读这本书时,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因为同学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小到一块橡皮和一团掉在地上的面巾纸闹矛盾,对同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久而久之,我的好朋友,知心朋友都渐渐疏远了我不再搭理我,我也为此感到纳闷、孤单和不可思议,到底是怎么了?什么事而让同学们怎么讨厌我厌恶我,难道我以前的好朋友都是虚假的吗?

大概是在叁四年级的时候这一本书无意中闯入了我的世界。当我看到一只小老鼠给才刚认识十几分钟的蟋蟀分享了自己最喜爱的腊肠,而且是把大的那一块分给了新朋友。这一开始让我十分疑惑不解,可是后来我却搞清楚了自己失去朋友的真正塬因问题出在我身上,而不是同学。我的斤斤计较让同学就当我是一个不值得交往的.“小人”。从困境中觉悟的我像是飞出笼的小鸟欢天喜地。在那之后,我尽全力地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像以前那样,我学会了宽容忍耐,不久之后好朋友又渐渐地回到了我的身边,我也不再孤单了。

直到现在我还拥有许多好朋友,我想他们会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永远!也正是有了友情,世界才更加真实更加美好。友谊是可以跨越时代的,友谊是不会被时间带走的!

学生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有很多家庭的,社会的,内心深处的原因,培育有灵魂的学生,“爱”则的教育是出发点。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那么,就要把学生当“人”来教育,要俯下身子,做学生倾诉心声的听众。快乐分享,困难分担,学会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友好关系并学会聆听、沟通、理解。

培育有灵魂的学生,我认为,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出发,培育品德优秀的学生。学生,不是我们生产的机器,是个活生生的人,老师,也不仅仅是个带徒弟的技师,技术掌握到手就可以了,就能凭手艺赚钱吃饭了,这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要使学生能掌握知识,更能用知识去为社会做贡献,为祖国尽自己的力量。其实,作为教师,我觉得威严,需要与爱并行。教学生,不是学生出现问题了,去大声喝斥学生,让学生们惧怕自己,能让学生尊敬自己,听话,心地善良、宽容,爱学习、爱生活,那才是老师的真本事。

对进城读书中学生公德教育的思考 篇7

一、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底线的教育

社会公德底线就是最基本的公德要求, 对中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公德教育其实是要让他们学会是非判断。因为, 市场经济自身具有其合理的社会公德行为要求, 同时也具有非社会公德行为的倾向, 其社会公德的意识、行为方式或多或少会带来消极影响, 甚至在某些场合上基本忽视, 使得许多社会陋习在社会生活领域公然存在, 而这些陋习会或多或少地对中学生进行渗透,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对公德是非的判断或者对正义感、荣誉感、诚信、善良等基本公德感知模糊。不少学校仿照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也举行“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的活动, 挖掘师生平凡工作学习中的闪光点、感动点, 这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让他们守住底线, 知道在平凡的生活学习中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并鼓励自己作向善的努力。对于农村进城的中学生来说, 这种教育还可以唤起他们对在农村时真、善、美的回忆。这样引导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底线, 对照社会公德模范开展公德评议, 见贤思齐, 奋发向上, 从社会生活中体验遵守社会公德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二、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生活化

中学生社会公德品性的生成虽然需要知识普及, 但重要的是让中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公德, 接触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公德行为, 既认识“善”也知晓“恶”。甚至做到“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好”。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接受、认同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培养其社会公德品质, 做到社会公德认知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增强社会公德的实效。一所学校专门为一个因学习成绩较差弃学参军的学生举行“入伍送行仪式”, 组织学生集体献礼。这种活生生的教育形式避免将学校思想与道德教育窄化为说教形式的教育, 无感染力, 深化了学生即使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可以报效祖国的观念。这种生活化的教育使得社会公德深入人心, 比“参军报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说教要有意义得多。另外, 社会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与倡导作用, 将关于遵守公德规则, 尊老爱幼, 保护环境, 见义勇为等有关社会公德的新事迹、新风尚给予及时正确的报道, 使中学生学有目标, 做有榜样, 增强公德教育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三结合”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主渠道, 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传授不同, 学生在社会、家庭中耳濡目染看到、学到的一些社会公德规则也在不断地影响他们的行为。首先, 家庭要改进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方法。2006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中显示:37.7%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最大, 部分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缺少有效的方式, 没有以身作则, 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缓慢。这让我们痛心。因此, 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社会公德的示范作用。另外, 农村学生进城以后, 原来的村委会对他们的行为已经失去作用, 他们随父母进城住进了临时居住地, 属地的社区应该承担培养的义务。社会职能部门应该净化社会公德的环境, 让进城读书的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中接受熏陶, 还要加大对中学生社会公德行为进行监督的力度。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公德教育网络对于这部分外来学生来说是一个保护与监督的屏障。

进城读书的中学生即将步入社会, 对这一群体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任务重而时间迫切。因此, 要在底线教育上花功夫, 确保其具有做人的最基本的良知;要在教育方式上下功夫, 确保教育的效果,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来巩固社会公德教育的成果。这样, 就会逐渐形成浓厚的校园社会公德氛围, 使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孙有中.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艾米·古特曼.民主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读书与谋生:再谈大学生读书观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谋生

当前,大学生的读书观越来越向功利化,知识越来越明显地与谋生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甚至让人们误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谋生。再则,教育从经济学上来说,已经转化成为一种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投进去的财力不说,投入的心力往往是跟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读书就是为了谋生”的想法,在普通大众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我以为,读书是谋生的一种途径,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具功利性,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害的。要明确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说起:一是读书与谋生的关系;二是大学生身份的准确定位。

(一)读书与谋生的关系

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儿时就听过双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半是鼓励半是威胁的读书令。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沉淀在普通大众的头脑里了。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其实从隋代就已经开始,无数的中国传统文人,通过苦读科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无数的青少年通过苦读,踏进了自己梦想的知识殿堂——大学。但自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呢?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读书是与谋生有密切关系的,但仅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功利了,也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尤其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脱离了温饱的时候,应该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读书是提高人生质量的必修课!

从绝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必须得承认的是:在生命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为了谋生而读书。幼儿园到大学,那是为了父母亲而读书;工作以后,利用“为父母读书”而得到的知识,获得了自己相对的生存空间,为了保存和发展这空间,又不得不再读书,这就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但是,现代人就应该仅仅是为了这种生存压力而读书吗?笔者不赞同这样的看法。虽然生存的压力是在增强,但我们也因自身学识与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读书对于提高人作为个体生存的意义,更发现读书对于传承文化,保存许许多多我们曾经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由于继续读书的原因,笔者发现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误导。除了因为历史和客观的原因,给了我们这几代人许多认识的偏差之外,把读书仅仅当成是为了谋取一份更好的工作的这种压力,其实恰恰也正是阻碍我们心甘情愿读书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在一种非常功利的压力下学习与因为有了兴趣而读书,会是怎么样的效果。也许在较短时间内,功利性的学习会压倒兴趣性学习,但是真正持久而且有效的学习并且能长期坚持而且还能出成果,却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样的动机,才导致的结果。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6年,短短七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几十万人。显然大学扩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圆了许多家庭的“大学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受到良好教育。但这是否真的圆了广大普通家庭的“大学梦”呢?从业人员真的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吗?事实未必如此。由于扩招,一些名牌高校为了“创收”,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只好降低入学资格要求;学生数量增加了,学校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机制却未见得跟上了,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仓促地增加,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校园里教风日下,学风日下,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非但自己不学习,在课堂内外惹是生非,而且影响着别的学生也学无心向学。结果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教育教学成果未见得增加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未必能实现了,与国际教育水平的差距倒是有加大的趋势。

读书是为了谋生,那是人生存的简单需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才是人的个体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明精神的需要。虽然笔者不同意有的学者提出“读书是为谋心”的说法,因为读书在现世,还不能普遍成为仅为谋心,但只要已经脱离温饱且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应该积极提倡读书是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提高人的质量的需要。而这样的工作,恰恰最应该是在高校里开展的,因为这个文化的殿堂,正是给最需要营养的学子们提供最多养份的地方,这众多的养份如何供给,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二)身份的准确定位

孔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是社会人才资源中较为高的一个部分,但并非所谓的精英部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普通公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自身地位与价值的高档化。虽然我国20-24岁这个年龄段,进入高校学习的青年人,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得到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历史与客观的原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因而,21世纪的普通大学生,还以为自己考入大学,就迈进了一个精英的门坎,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一个社会必然需要精英,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曾经激励着无数学子奋发向上的话,在21世纪的今天,使更多的人理解为“知识改变命运。”这既是对知识重要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当今社会需要的功利性的肯定。我们是否也可以如此理解,这恰恰也是再次肯定了知识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读书来延续的。因此,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作为普通的公民,进入高校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谋生,但在谋生之余,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之,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如果我们的高校教育还仅停留在读书仅是为了谋生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繁荣富强”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参考文献:

[1]孙传钊.意外的结论[J].读书,2002.(2).

[2]冀学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学风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上一篇: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展望下一篇:《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