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精选14篇)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篇1

说到《西游记》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在看这本书前,我就看了好几遍这个电视剧了,电视的,动画片的都看过。今天姐姐带我去书店,看到了这本书,我很想看,所以就买了。这本书讲的是猪八戒,唐僧还有沙僧以及非常厉害的孙悟空的故事。

书中先讲了孙悟空大闹天空,__了太上老君的丹炉,毁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到了五指山的故事,后面是唐僧救了孙悟空,然后和他继续取经,后来又收服了猪八戒和沙僧,最后一起去取经,取经的路上有很多很多的困难,还有特别特别多的妖怪,都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下显出了原形,孙悟空真的特别厉害,也对他的师傅特别特别好,特别尊敬他师傅,和我对我爸爸是一样的。里面有很多故事我都特别喜欢,特别是三大白骨精,孙悟空表现的特别勇敢厉害,我真的很佩服他。

看了《西游记》我希望我也能变得像孙悟空一样勇敢聪明。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对话,规范语言,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主读书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即要通过操作、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进而进行心灵碰撞,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感召与影响,最终能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进行新的教学内容便是水到渠成了。

文章的题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与文本对话应先从读课题开始,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教学本课的时间正好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为了激发学生去户外旅游的兴趣,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导入新课。当同学们听说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我国台湾省著名风景区日月潭去游览一番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来了,自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如:“日月潭美吗?”“‘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日月潭?”这样学生就顺利地进入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为下文日月潭得名的原因作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名称之美。

二、从见闻入手,调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的旅游。学生在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展开合理的类比联想和想象。

1. 图文对照实现对话

在教学《日月潭》第四自然段时,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同时配合直观的图片,进行图文对照,让学生欣赏日月潭在太阳高照时的景色,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们能自己根据图片介绍日月潭晴天时的艳丽之美。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雪白的云。”有的同学说:“微风一吹湖水就荡起一层层轻波。”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已经感受到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能同作者进行见闻的沟通,同时获取了真切的感受。在教学下雨时候的景色时,作者把日月潭比作仙境,那么在这样的仙境中同学们会想做什么?说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环境与空间,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得。

2. 比较中实现对话

在介绍日月潭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对日月潭比较陌生,所以采用了比较手法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拿杭州西湖与日月潭对比,让学生明白日月潭比西湖更大,而且比西湖深10倍。让学生体会到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从而强调它的面积之大。同时利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有何不同,并随图介绍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而日月潭却是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这样让学生感受出“高峡出平湖”这一自然景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这样用西湖作对比,拉近了距离。

3. 从观感入手,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对话

读书对话的最高境界就是观察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学生对课文中的事物的真善美、假恶丑会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从而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过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就会与作者取得观念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熟读成诵入手,接纳文本的规范语言

儿童学习语言是以内隐认知为主,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1. 范读

学生接触到一篇新课文,开始往往不会马上就能读得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范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而且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看见老师的表情,听见老师的语气、语调,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 文本细读

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进入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寻觅那些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细节。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因此细读文本,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就像欣赏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仔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不会与美景失之交臂。

3. 熟读成诵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有着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其中,特别强调熟读成诵的重要性。熟读成诵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让小学生在诵读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于是在讲读三、四自然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配乐朗诵,这样可以将学生对日月潭美景的向往之情激发出来,化语言文字为鲜活的画面,让学生读出感慨,读出赞叹,品味文中优美清丽的词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 积累,规范语言

语文是美丽迷人的,许多优美的好词佳句都给我们打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养成对词句的敏感,培养积累词句的意识。语言学习同任何学习一样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学习论也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学习之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不仅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日月潭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四、从生生对话入手,在交流讨论中掌握文本

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使他们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当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部分学生对于日月潭的湖水为什么是碧绿的产生了质疑。于是我就相机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日月潭很深,所以湖水碧绿。”有的同学说:“我从图中观察到日月潭四周都是树,树的倒影也使湖水变得更绿了。”这样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托小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认识、经验构建起日月潭美丽的景象。

优化阅读教学就是优化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自主读书活动、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导读活动“三动协调”。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培训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8.

[2].莫曼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网.

中学生读《西游记》有感500字 篇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50的历史构造了名扬中外的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西游记》,随我一起遨游中国古典名著的海洋,众多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它独有的艺术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听到这一句句儿时熟悉的歌想到了西游记。记得刚刚阅读西游记的时候我爱不释手,连睡觉都抱着它睡,那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在九九八十一难中他大展身手,还有贪财好色的猪八戒,忠心耿耿的沙和尚,诚心向佛的唐僧。本文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点化四人最后修成正果的神话故事,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他们都尽力克服坚持不懈,再看看我绣十字绣没有坚持下来,到头来别人都绣好了只有我才学了几针几线。从西游记中我学到了要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奇迹。不可以半途而废,干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努力。

《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宝藏,它是中华五千年耀眼的钻石,他将中国古典名著发挥的淋漓尽致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中国的历史是何等的源源流长。中国古代的历史是辉煌,中国今天的历史更不可小看,一个强大、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在世界的东方屹立开来,中国这条巨龙,将腾飞在世界的民族之林的上空。

四年级学生读《西游记》有感 篇4

《西游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白龙马师徒四人去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中一共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十分辛苦。其中在“金平府观灯遇犀牛”这个故事里,更是请来了天上十几名名将才将妖魔降服。

在《西游记》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因为他机智勇敢,悟性极高,从一开始的毛毛躁躁,到最后的沉稳老练,而且他遇到困难时十分冷静,每次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在第七十二章里,师徒四人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妖魔,他有一个厉害的武器,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屡战屡败。孙悟空想到了一个办法,三人听后直叫好!孙悟空先进入妖魔的洞穴,变成一个奴仆,和金圣娘娘一起把真的金铃掉包,打败了妖魔。从这一战里,我更是体会到孙悟空的机智勇敢。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孙悟空”。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孙悟空”。他每天要顶着生活的压力,辛辛苦苦上班,还要操心家里的事情,更要抽空关心儿女的学习生活……他就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孙悟空”。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西游记呢?人生充满着波折与困难,需要我们拿出孙悟空的勇敢来战胜一切!

读《西游记》有感小学生作文 篇5

大家都知道,要想取得真经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可谁又知道我们不也在九九八十一难之中。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又何曾不是九九八十一难呢?不光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还要有一颗忠诚、团结、坚持的心。仔细回想一下,书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要为唐僧过火焰山那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学习的,还记得书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大战蝎子精吗?它们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患难与共打得蝎子精跪地求饶,果然众虎同心,面对什么都无所畏惧,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师徒拥有勇敢、善良、忠贞、团结、坚持的心才能取得真经。

这篇作文生动地描写了孙悟空临危不乱、英勇无敌的品质,又把猪八戒的三大爱好——好色、好吃、好懒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当然,以佛为善的唐僧也常常误解孙悟空的一片好意,至于沙僧我就不用多说了,他一路以来心平气和,他的耐心也常常让我惊讶不已。

优爸点评:这是小作者的一篇读后感,《西游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小作者从书中读到了各个人物身上的精神,并联系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看法,这就做到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小作者从作品中师徒四人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个联想是很巧妙的,小作者对生活的领悟一定很高,从这样的联想中,引出了师徒四人团结一心的精神,并加以总结和归纳,表达向他们学习的看法,很不错。不过,优爸建议小作者,可以将文章再梳理一下,想一想自己最想表达的点是什么,例如第一段,优爸读完这一段以为小作者想就沙僧进行一番讨论呢。所以,优爸希望小作者梳理文章之后,把最想表达的在首段点出,中间利用原文说明,再联系生活,最好能举出身边的事例具体地说明,这样读后感就更加充实了。

小作者:王闽洋

有感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6

一、课前预习, 培养能力

预习时, 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 拼读部分生词、词组, 扫清阅读障碍。 (2) 浏览全文, 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 或说出段落大意。 (3) 画出语言难点, 并提出独立见解。 (4)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供堂上进行回答。

二、注重阅读技巧训练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 我特别注重每一节阅读课的阅读技巧训练。引导学生注重对标题、插图的理解、把握, 通过标题帮助理解猜测文章内容, 比如A Bus Driver and somg Pasengers Saved an Old Man, 学生根据标题、插图对文章内容做了很好的猜测。

引导学生运用略读 (Skimming) 、查读 (scanning) 等阅读技巧, 快速抓住关键信息, 从而培养他们越过生词障碍。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构词法及上下文猜测词意, 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有些学过的单词会忘记, 而学生的特点是有一个生词不认识就读不下去, 我就鼓励他们猜测, 此办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同时也学会了更多单词。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如, 学习A Bus Driver and somg Pasengers Saved an Old Man时, 引导学生Which word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topic?学生回答“save”, 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之后, 让学生说出每一段的内容, 写出关键词, 绘制思维导图, 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语篇, 善于识别信号词first, secondly, third, then, after, before, next, last, afterward, finally;表示列举的有:and, also, in addition, for example;表示比较对比的有 :although, however, but, otherwise,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表示因果关系的有:as a result, as, since, so, because, therefore, etc。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篇7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书中的每个小故事、小章节都能给我们新奇的体验。

初次看《西游记》是在六岁时,那时只觉得很好看,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情节曲折,使我回味无穷。

后看《西游记》是在十岁时,那时已懂事了,明白这故事里的真道理了也更加欣赏这本书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承恩,他是明朝有名的小说家。书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师徒经过了重重磨难和各种考验,仍坚持到底,不屈服,顽强的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成佛的神话传说。《西游记》使我感受到世间的正与恶,和只有敢于拼搏,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书中的四师徒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本领,为这本小说平添了几分魅力。唐僧是这本小说中最主要的角色,他胆小、唠叨、不分善恶,但他却始终是善良的,一心向佛,在困难面前不放弃,成为了功德佛;孙悟空是个性急、淘气,但始终忠于师傅,即使是被赶走了,也很关心师傅,每次总是又回来了,他英勇善战,火眼金睛,面对妖精总也不退缩,终成斗战胜佛;猪八戒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后因犯色,而被贬下凡间成猪,也随唐僧取经,途中经常说要各奔东西,还老是贪恋美色,好吃懒做,却始终对师傅不离不弃,武功虽不如孙悟空,但着实也是一个好徒弟,最终成为了净坛使者;沙僧原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因为打破了王母的硫璃盏,后将功赎罪,随唐僧取经,他的功夫是三个徒弟中最差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师傅的话言听计从的徒弟,他水下功夫却是三师徒中最好的一个,也成了金身罗汉。读完这本书是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原来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是要付出很多心血,也是需要坚持到底的,只有肯下功夫,肯花时间,认真的做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西游记读后感

很喜欢看书。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一本厚厚的《西游记》,我一看,高兴极了,就立刻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过几天,这本700多页的书就被我看完了。

《西游记》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一心想修得正果的唐僧,有能降妖除魔、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老实忠诚、默默无闻的沙僧,还有贪生怕死又好吃贪睡的猪八戒。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羡慕孙悟空了。因为他有一条神奇的金箍棒,这条金箍棒能变得像碗口那么粗,也能变得像绣花针那么细。孙悟空还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翻一个跟头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可是最让我佩服的,还不是这些呢!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在陪同唐僧取经的路上,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消灭了许许多多的妖魔鬼怪。

读了《西游记》之后,我想,如果我也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的话,我要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垃圾,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我要把世界上所有的坏人都抓起来,让这个世界没有小偷和强盗,没有战争,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根据《西游记》拍摄的电影、电视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很多孩子都喜欢这部作品。

已经到了深秋季节,可是唐僧他们仍在走着。有一天,他们来到了火焰山,那山离这六十里远,往西去非经过它不可。在这西南方,有座翠云山,山上有个芭蕉洞,洞内有柄芭蕉扇,是个宝贝。悟空一听,说:“这样太麻烦了,我直接带你们飞过去。”可唐僧却说:“不行,我们要凭自己的力量,不能飞。”

于是,悟空就去借芭蕉扇,他一来到芭蕉洞就发现罗刹女拿着宝剑在等他了,原来是罗刹女在管理芭蕉扇,罗刹女说:“只要你能让我砍你几箭,我就把扇子借给你。”悟空说了声好就把头伸过去,可罗刹女见砍不死悟空,便想耍赖,但又想悟空武艺高强,于是就取出芭蕉扇,向悟空扇去。悟空一下子到了五万里外,灵吉菩萨出现了,给了悟空一粒定风丹,这下罗刹女的扇子不灵了。就跑回了洞中,可没想到悟空变成了一只小虫子,飞到了罗刹女的肚子里,逼罗刹女交出扇子,罗刹女没有办法,就拿了一把假的扇子,让悟空越扇火越大。

忽然,土地神出现了,他说:“要想过火焰山,就得去找牛魔王。”说完就走了。于是悟空就去找牛魔王,但牛魔王根本不理他,自己回去喝酒了。悟空见牛魔王不理自己,就自己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走了扇子。牛魔王回来以后发现扇子被偷,于是就用悟空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模样,又把扇子拿了回来,后来真的猪八戒来了,他们俩一起又把芭蕉扇抢了过来。他们一起回到唐僧那里,用芭蕉扇一扇,就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火也熄灭了。最后,他们一起过了火焰山。

西游记读后感

从我懂事开始,我就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看《西游记》电视。在我印象中,我至少已看过不少于十遍的《西游记》电视和VCD了。只要电视里播放《西游记》,我甚至可以不吃饭,因为这,我没少挨爸爸的“骂”。小小的我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高兴、悲伤、着急、气愤。爸爸妈妈知道我喜欢《西游记》就给我买了一套《西游记》的连环画和VCD片,在电视中我第一次看见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金箍棒、紧箍咒。有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出去逛书店,我总要让爸爸妈妈买回一些跟《西游记》有关的东西。

《西游记》中最迷人的人物是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上天入地,独来独往,无拘无束,成了孩子们理想的象征和寄托。西行路上的八十一难以及一路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反映取经过程中遭受的磨难和艰辛。“真经”已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每每我碰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孙悟空为帮助师傅唐僧取到真经,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就会勇敢起来,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西游记读后感

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着《西游记》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着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师徒之中最让读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像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轻人、老人和中年人。他们同样需要猪八戒这种人做家人或朋友,有责任心的人总是能取得别人的青睐与喜欢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人吗?答案没有人会清楚。我想会比较少见吧,现代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应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小学生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8

前几天,我读完了《格列佛游记》,跟着格列佛去了“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那经历太神奇了。我最喜欢的是小人国。

一开始交代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经历以及开始的故事背景。他去的第一站是小人国:在一次大风暴中偶然被困在了岸边。但是小人国里的人都把格列佛当做坏人,把他绑起来。后来他凭借自己友善的行为获得了小人国国王和国民的好感,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过了一段时间,小人国遇到了外敌的骚扰,格列佛就在国王的请求下帮他击败了外敌。格列佛勇敢的品质和高大的身子得到了国王的嘉奖。但是后来被大臣嫉妒,陷害了格列佛。格列佛最后原谅了他,于是回到了英国。

格列佛勇敢宽容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希望我们也能像格列佛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篇9

误区一:无味——先入为主,束缚了思维

【案例】

导入新课时:

1. 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毛泽东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着优秀的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

2.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但是,等你学完《天鹅的故事》之后,你们会发现这几句话在文中有着更深刻的演绎!

【教学反思】

我们姑且不说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目标的定位是否正确,就以这样的导入形式展开教学是值得斟酌的。教师不是让学生首先接触语言文字,不是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想象情境,而是“先入为主”将文字资料过早呈现,出示的文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正因为这样, 所以后面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团结力量大”,既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更无创新,甚是无味。如果先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阅读、感悟,然后出示文字资料,教学效果必然不一样。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的课,资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切忌“以拓展阅读资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课运用拓展阅读资源要始终坚持一条,即“因时因需而用”。

误区三:无效——画蛇添足,冲淡了主题

【案例】

引导学生感悟“众天鹅团结破冰”是这样设计的:

1. 这真是一只伟大的天鹅,作者送给他一个美称——“破冰勇士”,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目睹了“破冰勇士”的壮举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 是呀!这群天鹅正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老天鹅的感召下, 正齐心协力,集体破冰呢!

投影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这么多,还能读不好?齐读!

3. 学着这篇课文,老师的脑子里认过了几篇类似的文章,你想到了吗?老师还找到了几个例子:

“阿波罗登月”这项伟大的工程,从设计、生产、试验到成功地登上月球,它与42万科学家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需要万分的精确,只有这样, 飞船才得以顺利的发射、返航。

——《人民日报》

同学们,老师经常对你们说“团结就是力量!”(还有哪些呢?) 真好!这个世界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险滩。只要我们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战胜困难!

【教学反思】

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准确,甚至有偏差,只从形式上去把握扩展阅读材料和课文的相关性,而没有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平易的但与主题息息相关的词语去理解这种行为,感悟这份精神。而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是囫囵吞枣,把大量时间放在与文本主题无关的课外资料的拓展上,大大冲淡了文本的主题。可见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它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文本和拓展的关系是,拓展应为文本的主题服务,如果与主题相去甚远, 无论多好,宁可舍去!让资料有效服务于教学,使之“恰到好处”。

误区三:无趣——生搬硬套,丢失真实

【案例】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勇敢:

同学们,你知道冰层有多厚吗?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比画比画,有多高,有多厚。起飞的一刹那积聚的力量很大,下落的一瞬间释放的力量更大,可纵然老天鹅使尽了浑身的力气,那厚厚的冰面也只是被震得颤动了一下,想想, 此时此刻,老天鹅已经是怎么样的状况了?冰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师引进这段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天鹅为了破冰用力之大,像石头似的,即使撞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从而来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可我们细细想想这段文字资源的合理性, 假设贝加尔湖的冰层真的1米多高,试想1米多高足足有一个小孩那么高,这么厚的冰层就是我们人借助锤子撞击也是一件难事,更别说是天鹅用身体去撞击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是教参上提供的资料不真实吗?不是,我们再去好好读读课文的开头,不难发现故事开头是这样描述的:“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上冻了。”而教参上的资料明明写着“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教师如此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失去真实性, 反而障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引进资料拓展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不能抱着“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心理,这样只能徒增无趣。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篇10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讽刺批判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得意之作,这本书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有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似乎是反人类的!?在第四章慧骃国游记中,乔纳森甚至使人与兽的地位来了个颠倒,在这个国家里,马才是具有智慧的动物,而人形动物“耶胡”却是地位低下的牲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许多人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乔纳森对人类感到失望呢?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是当时官员的腐败?还是对当时统治的失望?我想都有吧,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使乔纳森希望能有一个光明的社会,但他又无法推翻当时的社会,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希望付之于小说之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想来,乔纳森定是一个像鲁迅一样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钢铁战士!

一开始我觉得第三卷的出现有些影响整本书的整体结构,显得有些松散,不过细读之后会发现第三卷的出现太及时了,它是第二卷和第四卷之间的缓冲,不然的话一个接着一个尖锐的批判会使读者猛一下接受不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乔纳森运用了许多相当形象却又充满讽刺的比喻、象征,例如像小人国当中的“高跟党”和“低跟党”之间的竞争就暗暗地指当时英国的两个不同的党派之间的斗争,更为有趣的是乔纳森所描写的大人国却恰好与小人国相反,在大人国,他理想当中的比较开明的君主,这使他感到很高兴。这样的书怎能不大受欢迎?

《西游记》有感 篇11

《西游记》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主要生活在元代,所以,在其小说里可以处处找到元代的痕迹,特别在对天庭的描写,简直是元代宫廷的一个翻版,当然,作者在描写天庭官员的组成与管理体制也是深受元代政治制度的影响的。

首先,来看看作为天地主宰者的玉帝。在《西游记》的第七回,孙悟空欲要“强者为尊该让我”时,对玉皇大帝有一个侧面的描写。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岁,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玉帝并非生成于天地之前,而是经过修炼而成的。不过,这修炼时间何其长也,一千七百五十个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不知道任何计算。而对于孙悟空的年龄呢,也有说法,在第一回里讲到,每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而一元又分十二会,每会五千四百年。孙悟空虽为天生石猴,从其年岁来讲,充其量不足一元,即生于“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之后,简直无法与玉帝比拟。从这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天庭最讲究的是道德修养,或者说应该是资历。资历越高,修持越深,职务也就越高。所以,玉帝身上具备的是道德修养,而非政治素质与治理能力,更不是变化无穷的神通。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玉帝之职务是终身制的。这一点,与历代的帝王制度毫无二致。那么,天宫的官职是如何沿袭的呢?天庭没有科举制那是肯定的,文职官员经常出场的只有太白星君,这表明天庭里文事不兴,看来主要官员的选拔是按照元代的家族继承制或者郡县推荐制,比如哪咤家族,父子担任显要官职,兄事观音菩萨,可谓大家巨族。

不过,在天庭里却有一点好处,就是理想中的三教合一,儒、道、佛三者兼容、和睦相处。既然太白金星是儒家的代表,太上老君自然是道教的代表,如来是佛家的代表。这三者虽为代表,却地位不同,太白金星只是玉帝的臣子,与历代统治者把儒家作为统治工具一致。居于客卿地位的是太上老君,他居于三十三天兜率宫上,与玉帝并非完全是主臣关系,这也从太上老君去朝见玉帝时的礼节可以看出,太上老君朝见玉帝,玉帝与王母出迎,其礼节可谓隆重。不是普通臣民可以接受的礼节。而佛祖的地位更高,与玉帝之间是亦师亦友,独立于玉帝系统之外。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天与三十三天虽然位居方位上的极致,毕竟还算天地之内,应当受玉帝的管辖。但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上的认同,也与元朝的宗教政策有关。元帝国实现的是宗教上的兼容并蓄的政策,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就曾亲迎道教的全真派领袖丘处机,并向他请教长生之法。忽必烈一朝对佛教也是极为推崇,比如西藏佛教高僧“八思巴”受封为国师,并主持西藏事务。忽必烈对其一直执弟子之礼,尊崇备至。实际上,这两人的地位在元朝统治者中的地位,正如玉帝对之于太上老君与西方佛祖。

读名著有感之二:从《西游记》看天宫的人才状况

天庭是人间的一个翻版,与人间的社会何其相似,在人才的使用上更是如此。

也是,在专制的社会,帝王提拔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真正的人才要么被埋没民间,要么成为帝王的对立面。人才的不能脱颖而出,当然取决于人才使用制度。

先看孙悟空的二次接受招安与二次反下天庭的经过。第一次是在“四海三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后,玉帝得到地府、龙宫的奏报,欲遣天兵天将捉拿。太白金星连忙出班建议招安:一是不劳师动众,二是收仙有道。玉帝依奏,着文曲星君修诏,太白金星去招安。其实,天庭最讲论资排辈。有着真才实学的孙悟空,只因为出身低贱,即使被招安,也是玉皇大帝顾及到“生化之慈恩”,也是便于管束。所以被招上天宫后,委任了一个管马的小官,即“弼马瘟”。而孙悟空不自知,认为一朝得登天门,沾沾自喜,还幻想带着一班小猴子上天耍子耍子。待明白了真相后,才知道自己被耍了,孙悟空还算有志气,撂下挑子走了。试想,幸亏是孙悟空有真本领,否则连天门还没有出,就会成为阶下囚。地上王国想撂挑子可没有这么简单呢。可惜,孙悟空上天一场,官没有做成,名誉损失却大,也就是说挑子虽然撂下,其官名却永远成为笑柄。这是以后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程中,一直被敌对阵营嘲笑的一个疮疤。

孙悟空的第二次接受招安是受高官厚禄的引诱。玉皇大帝许以“齐天大圣”的爵位,俨然有一字并肩王的味道。孙悟空闻诏后,欣然上天,做了一回“齐天大圣”。但此位是虚悬其衔,有名无实,实际上是一个管园子的,真正权力不会比管天马的大许多。当这样的虚荣满足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可能天宫一直安然无事,但这是不可能的,作为野性未化的猴子,天庭不可能真正的给予尊重与重用。所以,蟠桃成熟,王母娘娘要开蟠桃会只是一个突破口。一方大材小用,一方强力压制,造反是必然与早晚的事情。

可以说,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完全在于人才的使用不公而造成的。不公,才会造反,不公才会想取而代之。

唐末的黄巢屡次不第后,写下了《不第后赋菊》,导致了一场毁灭整个帝国的战争劫难。明末的李自成,因驿站被裁,生活无着而揭竿而起,最后逼的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对人才的浪费,不仅是历代仁人志士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人才的不正确使用,必然导致人才的缺乏。

天庭上除了六丁六甲、二十八宿等各司其职的神将外,几无可用之将。所以孙悟空在大闹天后,玉帝派遣的第一位首选之将就是李靖。这李靖也是厉害,不过不是凭借自己的功夫,而是凭借手里的宝塔与一个儿子哪吒,除了哪吒外,还有一员大将,就是巨灵神。巨灵神身担先锋大任,本领肯定不错,被称为“巨灵名望传天下”,但在老孙面前是敌不过一招,斧折力竭,弄的狼狈而逃。接下来出场的是哪吒,在《西游记》里,哪吒官封三坛海会大神,可谓天庭第一高手,但与孙悟空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其实,真正能与孙悟空打为平手的只有二郎神。二郎神本是玉帝之妹私下下凡后与凡人杨君所生,曾力诛六怪,神通广大。却只听调不听宣,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二郎神不算天庭之将。不过,二郎神确实厉害,无论变化神通还是武功技艺,都堪称与孙悟空棋逢对手。在战斗中,孙悟空的失败,一是没有得力的助手,不象二郎神有梅山六兄弟与一千二百草头神,二是孙悟空没有后援的力量,天上诸神、道祖、观音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于关键时刻却会助二郎神一臂之力。正当大战正酣时,老君的一个金钢套自天而落,打中了孙悟空的天灵,使得他立足不稳,一下子被擒。

即使被擒拿,天庭还是奈何不得,无论火烧雷击,刀砍剑劈,不能损其分毫。最后,是老君自告奋勇,把孙悟空放到炉子里烧,更可笑的是竟然把他炼出了一个火眼金睛。这个结果姑且不论。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过程来看,这位仅仅产生三百年的石猴简直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远比那些已经修炼几劫几元的神仙来的厉害。

阅读《西游记》中学生有感 篇12

散文阅读一共设置了5道试题。第17题考查学生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第18题考查学生把握散文情感脉络的能力, 第19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技法“引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第20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想象、语言表达等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21题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主旨的基础上联系材料, 进一步向纵深处挖掘文章的内涵, 从现象化的翠湖挖掘到深层次的普遍化精神内涵上。从设题的意图来看, 题目设置的考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水平, 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做深度阅读, 从基础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提升到思考和反思的高度上。

在综合性学习部分, 设置了3道试题。第22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23题考查学生在“汉字”专题中掌握的对汉字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第24题考查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三道题, 涉及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专题”“语文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要求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语文能力水平。

从以上分析来看, 试题内容回归教材, 能力体现课标要求,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并且还关注到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发展, 命题者的意图和方向是比较明晰的。

在阅卷过程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三分之一的考生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作答, 答案文从字顺, 符合文义和题目要求。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考生, 能够基本读懂文章, 也基本能按题目的要求作答, 但是答案的要点和表述上还存在问题, 答题不够全面周密, 表述不完整清晰, 这部分考生的语文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另外三分之一考生, 这一部分考生在答案中“创造”了千奇百怪的表述, 令阅卷的老师们大呼“奇葩”。

这部分千奇百怪的答案,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 没读懂文章或者理解错误的。这部分答案中, 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问题在于不理解文章。例如, 第17题考查“百家争鸣”在文中的含义, 很多学生望文生义, 解释为一百家在争着吼叫, 或翠湖中鸟儿纷纷鸣叫等完全偏离词义与文章的答案。还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基本的阅读意识。又如第20题, 要求理解文章的主旨, 但很多学生的理解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读一篇文章, 连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都不能理解到位的话, 那么应该说阅读能力是出了问题的。

其二, 答题不按题目要求来作答的。例如, 第18题, 问的是“感受有何变化”, 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了很多描述翠湖今昔对比的语句, 而不提作者的感受;又或者答案中说的是作者的感受, 却没有体现出变化, 只说作者的某一种情感态度, 这是思考问题不周密全面的体现。又如第20题要求想象画面的, 纵使题目中已经出现了“柳林洗马”这样明确的提示, 也还有不少学生描述的画面是与文章毫不相干的。

其三, 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问题。我们知道, 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看到试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答案就是把这个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从答案中, 可以看到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第19题“引用”的表达效果, 作者引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 有学生答成要表达汪曾祺先生喜爱翠湖的情感, 这是搞不清楚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还有第22题口语交际中, 把对象完全弄反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第23题说出选择某一种字体的理由, 很多学生做出选择却不能说明理由, 只是简单地表示自己喜欢。这样的现象, 如果真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话, 是完全不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的。

更有甚者, 在第19题考查表达效果的题目中, 大量出现了堆砌术语, 罗列作用的现象, 考生不能结合文章做出分析, 只是在默写而已, 而且还把多种手法的作用完全混淆,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完全混为一谈, 纠缠不清。还有学生把所谓的“答题公式”整个背了一遍, 原封不动地写在答题卡上。

以上这些现象, 实际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扎实的培养。阅读首先应该理解文本, 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分析、探究和运用, 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不仅是分析探究和运用的问题, 首先是理解文本的问题。当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 在此基础上的一切分析和探究同样是偏离的。

其二,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任何课程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作为母语的语文课尤其如此。在语文课上,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合乎逻辑, 是否能够体验思维活动的过程, 都在试卷上反映出来, 并且, 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有切实的体现。

学生能力的问题, 实际体现了教学中的问题。这少部分学生, 正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对象, 他们的问题, 也就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活动落实。

首先, 语文的课堂教学, 应该回归到阅读教学的本位上来。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 语文课就是老实地带着学生读书。阅读教学, 是语文课的核心课程, 通过阅读的教学, 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进而才能拓展到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

在教学实际中, 很多老师都习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第二天在课堂上, 直接进入文本分析, 品味字词。从理想状态来说, 这个做法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 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 完成阅读课文的预习工作难以检查, 往往被学生应付了。到了课堂上, 在对文本完全陌生的状态下, 分析和品味都是架空的。更有甚者, 老师布置学生把文章的方方面面都先行分析出来, 再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 从文本到分析的思维过程已经被打乱了, 课堂上没有阅读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就容易陷入枯燥和无味的重复。

在现有的条件下, 预习已经成为一件无法实现的任务了, 而且反映出来学生的阅读又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考虑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还给阅读本身?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 在此基础上, 课堂的效率会不会比几乎完全架空的分析和品味要高一些呢?对比教学中老师拖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 有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阅读之后, 学生自行生成的精彩是远胜于前者的。

其次, 语文课应该注重思维的培养。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是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 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归纳和分析, 创造出新的知识。初中阶段, 语文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母语学科, 除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本身之外, 我们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语文课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

针对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所谓的赏析类试题的答题公式已经深入人心, 完全不懂的学生也能背出好几条套话来。这说明老师们在复习教学的时候是花了功夫的, 可惜着力点没找对。无论是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还是记叙文中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 又或者是议论文中论证方法的表达作用, 包括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记叙文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这些知识点和试题, 都被总结出了一套套的“公式”, 教师让学生背下公式之后, 去代入套用, 以此来提高得分率。这样过分的机械化教学, 造就了机械化的答案、术语的堆砌、作用的罗列, 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公式是从哪里总结出来的?不难看出, 所谓的公式, 实际上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只不过经过了归纳概括提炼之后, 变成了现在所谓的公式。经过专业训练的语文老师对这些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不理解的, 他们最需要的是思维的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去背公式, 学生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是不是应该考虑, 在教学时从思维的本身出发, 让学生体验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 感受一下所谓的分析是怎样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 从文本阅读开始出发, 一步一步地一起去发现去探究, 最后到达目标。这样的思维活动, 本来应该是语文课堂上的主要活动, 但现在看来, 很多时候, 我们只满足于告诉学生结果, 忽略了思维的过程;只满足于提出要求, 却没有给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 使语文课变成了一门过度依赖学生的悟性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 老师总是在讲, 学生只是一味地听, 悟性好的学生, 多听几次, 恍然大悟;悟性中等的学生, 似懂非懂;悟性差的学生, 听不懂便轻易放弃了。

看《西游记》有感 篇13

励志传奇

李举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 看法,以为看了西游记的电视剧就不用看原著了。多少时候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们不仅要看原著,而且要好好的看,认真的看。

为了“长生不老,躲过阎君之难”,美猴王不不怕云游海角,远涉天涯。从东胜神州飘洋过海到达南赡部洲,又飘过西洋大海直至西牛贺洲。有十数个年头登界游方,才到灵台方寸山拜得菩提祖师。又经过十数个年头的勤学苦练,才学得一身的本事。我们老是说他的本事如何如何,但是我们容易忽略他学艺的过程。我们可曾有他那样坚定的求学毅力?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许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亦是消极的对待。想想从小学到大学这十数个年头,我们真正的学到了什么?

四众一马的取经团队组建以后,师徒们怀着同一个目标经往西天拜佛。在这一过程中,那个看起来软弱的唐朝和尚真真的令人很是钦佩。三个徒弟都有降妖伏魔的手段,不惧妖魔那是自然的。而唐僧一介凡夫,遭受了众多的挫折,多次差点被煮,依然不改其西行之志,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我们很多人在面对眼前的困难的时候,一次两次可以克服,但是多了的话就觉得命运不公,时运不济,垂头丧气的一事无成。西行路上,女儿国国王可谓是最大的诱惑。想那国王以倾城的美貌加上托国之富招赘夫婿,凡人岂可不动心?唐朝和尚也有些的犹豫,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不是。结果是唐僧依然选择了西行的艰难之路,做一个行脚的和尚。这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有超度普通民众脱离苦难的胸怀。再看看现在的某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哪怕就是一点点的金钱诱惑就把持不住了。出卖人民的利益哪怕是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现在的企业讲究团队的作用。而我认为,唐僧五众一行正是一个成功的团队的典范。你看唐僧作为领导核心,有着一个坚定的目标,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改变;悟空一路上过关斩将,出谋划策;八戒吃得苦,又爱说笑话,在艰难绵长的取经路上,没有他不知得缺少多少趣味。沙僧不怎么说话,却也是一个得力的帮手,有时团队内部出现矛盾的时候,也得赖他调节。白龙马当然是行脚的,但没有他,唐朝和尚又几时可到西天呢?

在为人处世方面。孙大圣云游四方,交友广泛,三界之内都有他的好友。在五庄观打枯了“草还丹”,不仅得了果子吃,后来居然还和与世同君镇元子结为了八拜之交。用一个现在的词汇来讲,他的人脉特别好,每到紧要关头都会帮上不小的忙。现在不是很强调人际关系吗?顺便说一下,在搞人际的时候,要不忘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时候八戒显得有些儿的小心眼,好几次师父念《紧箍儿咒》都有他的“功劳”。师父也是耳根子软,每每不识人而又听信八戒的挑唆,误会大师兄。再我们的生活中,须得要分辨谁是谁非。再看看古时候有好多的昏君,都是容易听信谗臣的言语而不信忠良之言,以至误国误民。

重读《西游记》有感 篇14

大部分的人都读过《西游记》这部书或者看过电视剧,看过的人都知道唐僧师徒之中孙悟空不论法术和武功都是最厉害的。而最没有特色的就是唐僧了,连最基本的自保本领都没有,随便一个妖魔小怪都可以吃了他,这样一个弱者怎么能够带领三个都很有本领的徒弟到达西天取经的?我很困惑,但是在一次重读《西游记》这本书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奥秘是什么?就是唐僧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他有一颗坚强之心。那么多的困难、险境他都能坚强的挺过来。那么多的诱惑、陷阱,他的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之中的这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就像是无尽头的长跑,如果意志软弱者,就会半途而废。虽然面对妖怪时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信念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唐僧没有武器,并且给人看似一种无能软弱的感觉,但是他的强大是内在。就如长跑运动员,他们在短跑中往往失败,而长跑时他们永远是胜利者,虽然慢,但决不放弃的信念,使他们不服输,摔了又摔,爬起再来,就算摔上成千上万的跟头,最后还是顽强的站起来直到目的地。这种人是不言败的。利剑虽然轻巧锋利,但是受到太多的压力时必定会折断;钝剑虽然笨拙,但是难折难断。这就像生活中一样,人的聪明智慧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坚持,就难以有作为。人生就像一场无尽头长跑,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如果你不能坚持,就必定会没有作为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很聪明,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充分的利

用自己的聪明到学习中去,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只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一时,应付下眼前的事情。下一次在做同一件事时,可能两次结果会大不相同,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了,冠军的宝座定是属于坚持的人,因为他们努力了,用坚持创造出了自己的时代。

上一篇:学会等待__享受美丽_____教案下一篇:信号处理专业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