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学生读书笔记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史记中学生读书笔记(精选8篇)

史记中学生读书笔记 篇1

我并没有读完这部巨著的每一个章节,也不敢说自己能全部读懂。但仅从自己细心阅读的部分,我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博大的心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古代“良史”的伟大人格,可以感受司马迁那天资横溢的语言艺术。我深知,《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字里行间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汇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应该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拜读这部不朽的经典作品。

司马迁,一个天才的史学家。读完《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可见司马迁的伟大志向、坎坷经历和执着精神,了解了他创作《史记》以继《春秋》的壮举和用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体例一应俱全,内容更是恣肆汪洋,横向囊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思想、典章文化等方面,纵向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求索精神。

司马迁是一个很不幸的史学家,他受刑之后仍忍辱著书,评判历史,褒善贬恶,以客观公允的笔调冷静地记录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史记》通篇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当时的一些大人物如汉高祖刘邦,在司马迁笔下也被擦掉了神圣的光环,还原为普通人的面目。《史记》一书还清晰地刻画了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其中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种种表现,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美好品格,有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一部《史记》,记载下了上自帝王将相、国戚朝臣,下至游侠刺客、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人物的真实生活,震撼了多少后来人。读《史记》,使我感到历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前进、使我荡气回肠却又渗透在文字中的那些高尚、高贵的灵魂,渗透着作者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阅读《史记》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奥秘和哲理,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当在司马迁构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徜徉漫步时,我们应该用清醒智慧的眼光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贯通古今,给自己一个与历史面对面的机会,在激活历史的同时也激活我们自己。

史记中学生读书笔记 篇2

一、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或心得。

摘录式: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时的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 进行语言的积累。摘录时不改动原文, 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 要写清楚报纸或杂志的名称、日期, 以便查找。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养成勤记的习惯。

提要式: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及时写下来, 这种笔记也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

总之, 写读书笔记, 应紧扣原文,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空谈感想, 还应联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写读书笔记,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增长知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

1. 勤查笔记严要求

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质量要“高”, 内容要“实”, 书写要“洁”, 形式要“新”。教师要做到每天一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实”、“洁”、“新”的要求, 将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 以督促学生坚持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 精彩3分钟:每天利用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 谈谈读书心得、阅读感言等。 (2) 定期评优:定期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将内容新颖、书写工整的读书笔记复印贴在学习园地中, 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3) 举办主题小报:定期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制成主题突出、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三、激励学生, 让做读书笔记成为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学生有时会把做读书笔记当作是简单的“复制”, 内容随意, 书写潦草。为此, 一开始做笔记时, 教师应严格要求, 规范书写, 要求摘录的内容要富有意义和价值, 心得或感想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日渐浓厚。比如,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点评时, 以表扬为主, 从而让学生愿记、乐记读书笔记。

以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读书笔记  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

阅读不是简单的阅览书籍,而是需要“手”“脑”“口”并用,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动手记录,也就是记读书笔记。然而,在当前高中阶段,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更遑论记读书笔记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认识,认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通过记读书笔记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读书笔记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十分重要,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意义重大。

1.读书笔记是对阅读的深化

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于字词句的体会也是表面的,很多时候阅读都是一目十行,浅尝辄止,使得阅读的效果低下。而记读书笔记则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放慢脚步,用心体会每一个细节,记录每一句精美语句,感悟每一处思想感情,使阅读成为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从而深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2.读书笔记是写作材料的初步积累

很多学生写作水平较低,针对一个题目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虽然高中生在阅读量方面要远远大于初中生,但是写作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积累,缺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神。而读书笔记,则是阅读过程中的点滴积累,不仅包括文字、词语,也包括句子、文章大意、写作思路、写作手法等,将这些记录下来,就会变成写作材料的积累,逐渐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1.鼓励学生动手去记

很多学生会以“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为借口,不去记读书笔记。因此,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首先就要鼓励学生动手去记,去写。比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留出几分钟时间,特意叫学生将自己想写的写下来,给学生创造机会,也可以开展一些读书笔记大赛,激起学生记读书笔记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与学生一同记读书笔记,以此勉励学生……总之,要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我要记笔记”的想法,慢慢形成习惯,就会主动去记。

2.指导学生方法

记读书笔记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告诉他们如何记读书笔记可以既省时间,又省力气,效率又高。比如,对于记录故事情节,完全可以利用简化语言描述:主人公在什么时间段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简单的语言完全起到了记录事情经过的作用,在今后翻看读书笔记时,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描述回想起故事情节。我们班上有一位学生暑假阅读了名著《傲慢与偏见》,但是读书笔记中只是简单记录了一些名句,而且比较混乱。问之,学生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记。”笔者引导他:“这本书是谁写的,她的行文风格怎样,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谁?都有哪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这本书中最显著的是什么特色?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你读书笔记中的构成因素,只要你细心阅读,细心记录,就会越来越游刃有余。”

3.拓展读书笔记空间

首先,读书笔记可以不局限于书籍。

很多人一听到“读书笔记”,就会想到书籍,认为其是在读书过程中记录的笔记。其实不然,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所阅读的、欣赏的不仅仅是书籍,也有一些诗歌、散文,还有同学的文章、老师的范文,以及报纸、杂志,甚至看电影、看电视、看网络小说……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只要自己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有所获,有所感,就可以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可以说是十分宝贵的积累,是一种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的“量变”。

其次,读书笔记可以不局限于笔记。

读书笔记虽然名称是“笔记”,但是可以突破拿笔记录和记在本上的形式。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卡片,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获记录在卡片上,随时拿出来翻看;也可以要求学生对优美的语句拍照,将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敲击在键盘上,上传到空间、微信、论坛,不仅有利于今后查找,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一段时间下去,班上学生的空间里传满了好词佳句,论坛里也写满了学生的心得体会。

三、结语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就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记下重要的知识如有不懂可以再看一下。为此,教师可以以此勉励学生,鼓舞学生无时无刻不记录,以滴水穿石之功,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秀娟. 让学生走向读写新天地 ——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 冉茂武. 教会学生作读书笔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6).

[3] 李弗不. 不动笔墨不读书——谈谈如何写好读书笔记[J]. 创新作文(初中版),2006(11).

《史记》读书笔记 篇4

《史记》读书笔记1

我看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六十六篇历史故事,分别有:《大禹治水》、《纣王失天下》、《不食周栗》、《周公旦辅政》、《烽火戏诸候》、《掘地见母》、《齐国称霸》……

《大禹治水》这一篇讲的是:在尧执政时,很多地方都发了大水,老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尧派鲧娶治水,一直到尧逝世都没有治好水,舜执政以后,便派鲧的儿子去治水,他到了水灾严重的地方调查,研究水的规律与流向,禹带领老百姓日夜开凿河道,带着测量工具出发了。一天,禹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家,他刚想走进家里跟他妻子聊天,就担心地说:“我还没有治好水呢!”他看了一眼,就走了。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上游有座龙门山,山很大,挡住了黄河水的去路,禹想:“要把黄河的水引入大海,必须凿开龙门山,可这工程量很大!”禹带领大家,用原始的工具在龙门山开山劈岭,最后治好了水,禹和大家欢呼起来!

《纣王失天下》这一篇讲的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首领叫纣王,他养了很多飞禽走兽,纣王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百姓生活痛苦,骂他昏君,谁反对纣王统治,纣王就施以重刑,把他们绑在烧红的铜管上。姬昌、九候和鄂候是纣王手下的三个部落首领,九候知道纣王喜欢美女,就将美女送去。美女不笑,被纣王杀掉。纣王还下令将九候杀了。鄂候劝纣王,纣王又将鄂候杀了。姬昌最后也被杀了。纣王临时抽调奴隶匆忙应战。战场上奴隶倒戈帮助周武王攻打纣王。纣王大败,只好自焚。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成语,我一般般喜欢这本书,因为有些词语还不是很明白。

《史记》读书笔记2

在看完《史记》中弥子瑕与卫君的故事后,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悲切之感。人生在事,都脱离不了“捧与弃”这两种形态。可如何使自身不迷失在他人的影响中,清醒地活出自我呢?我认为,当本分行事,对赞与恶都做好自己的本分,便可处之泰然。

君王本分,应理大于情,公正严明。自古以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向我们充分彰显了公平公正对治国的重要。卫君,不应以己情爱,对弥子瑕徇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灭国、商纣王宠爱妲己被灭国。对于君王而言,身上承担的,是国家、是子民。卫君未遵守自己本分,此乃其错。

臣子本分,应严守规矩,切忌逢迎。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正是对誉非的良好态度。弥子瑕不该倚仗君王宠爱,不顾尊卑秩序飘飘然。“伴君如伴虎”,臣子的本分是协理君王治理天下,而非阿谀奉承谋取利益。弥子瑕未守其职,此乃其错。

君臣和谐相处,更加为君为臣之本分。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臣子魏征是流传千古的君臣典例。魏征辞世,唐太宗言:“征逝,吾失臂膀。”弥子瑕,在卫君过分宠爱他时,并未劝谏卫君,反而失了本分;卫君,在容貌优异的臣子面前未树立出君王威严。君不君,臣不臣,此乃国之弊也。为二人之错。

万事纷纷扰扰,荣辱循环不定。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全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全是荆棘满地的。事物前进是发展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使道路坎坷,也要相信,未来光芒四射,希望充盈于生活。因此,一定不要在别人给予的快乐中迷失掉自我,只有坚守住自己,明白自身本分,才可以万事处之泰然。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现今社会,多的是“卫君”和“弥子瑕”。无数因反腐落马的”人民官"、偷息逃税的企业家、还有吸毒害人害己的“大明星”。他们迷失在欲望深渊中,被心性控制住了自己。由此可见,本分行事,才是平安度过生命的最好方法。

人生路漫漫。希望每个人都能恪守本分,对生活中的福祸,泰然处之。

《史记》读书笔记3

我几乎使用了一整个暑假来看这本《史记》但至今还有十几篇没有看。

《史记》是汉代的司马迁写的,那是司马迁还没有任何名气,但是凭着这本《史记》,现在可以算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史记》内容一共是一百三十篇,分成了“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和最多的一部分“列传”七十篇,如果再加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便是一百三十一篇了,其中司马迁话最多时间也是片数最多的便是“列传”部分了,然而这其中让我有一些感触,同时了解最多也是这一部分。

“列传”部分写的人物不是所有有名的人都写了,也不是写了无关联的几个人,更不是想起来谁就写谁,然而我觉得,这些人都是司马迁所有的可写的,从他的字里行间也不难看出,司马迁对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他很赞扬,有的人他便起了一种不喜欢的意思,对于有些人他甚至很讨厌,对他们有偏见。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西马前是一个非常不赞赏法家的人,尤其不赞赏的是法家的刑法,对武帝的统治也是及其的厌烦,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但是如果有的人认为不对的话,我便有两处能直接看出这一点,那便是《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两篇写出了司马迁对人义和侠义的官员的赞扬,以及对凶狠的官员(主要是武帝时期)的批评。在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刘邦项羽时期的官员的描写很多,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里面,虽然篇数少,但是写的人很多,而且对非常狠毒的或是法家人物抱着一些厌烦的态度,而对狭义的人加了一些赞扬。还有一件我认为是很有趣的事情,司马迁或许很重视友谊,以至于在某些文章中,还把自己的一个朋友也直接就那么加了进去,我认为写得还不错的。

《史记》读书笔记4

原来春秋时期有那么多小国,黄,许,英,六,蓼……居然有个国家就叫六国,好神奇。还有个英国被楚国灭掉了。

再次读到宋襄公召楚国成王会盟,果然出发点不同,看问题就不一样。楚国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师之后而自居,因此觉得应该拥有王号。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远了,虽然叫侯,其实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个拎不清的,没摸准楚国的脉,就敢叫成王来会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实我一直认为楚国比秦国更有优势,千里之国,有纵深,有积累,进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进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广阔的空间啊。

晋国最盛的时候配有六军,楚国大可以多搞几军,轮番骚扰郑、陈、蔡、魏、秦……秦国有肴关,楚国有长江呀。换一个方向,世界很广阔呢。

读书正行,读书正言,读书正心。

《史记》读书笔记5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

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可是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史记》读书笔记6

它是一本能丰富多彩大脑、填补专业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活泼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推荐。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一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该书也开辟了纪传体史书的方式,对后人社会史和文学类的发展趋势都造成了深刻影响。其创新的纪传体编史方式 为之后各代“史书”所承传。另外,《史记》還是一部出色的文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上面有关键影响力。

这本书不管在我国史学史還是中国古代文学上,都称得上是一座杰出的永远的丰碑。社会史层面暂且无论,文学类层面,它对古时候的小说集、戏剧表演、传记文学、短文,都是有普遍而长远的危害。最先,大体上而言,《史记》做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管理中心的规模性著作,为子孙后代文学类的发展趋势出示了一个关键基本和多种多样概率。《史记》所作的尽管是在历史上的登记角色,可是,根据“互见”即突显角色某类关键特点的方式 ,根据不一样角色的比照,及其在关键点层面的编造,具体把角色多方面典型化了。在各中华民族初期文学类中,都是有那样的状况,它是人们根据造型艺术方式了解本身的一种方式 。仅仅中国古代文学最开始的典型化角色出現在历史著作中,状况比较非常。从而,《史记》为中国古代文学创建了一批关键的角色原形。在子孙后代的小说集、戏剧表演中,所作的君王、英雄人物、豪侠、官员等各种各样故事情节,有许多是以《史记》的故事情节演变出去的。

除开角色种类,它的体载和叙事方式也遭受《史记》明显危害。中华传统小说集多以“传”之名,以历史人物传记式的方式进行,具备历史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角色平生自始至终为多元性,严苛按先后顺序进行剧情,并通常有创作者的立即评价,这一切关键特点,主要是历史渊源于《史记》。

《史记》好像要我做一次足不出门的历史时间旅游,领略到了哪个时期的一切,回望了各种各样另人令人难忘的历史大事件。感受了那时候大家的情感。

《史记》好像是一本有趣的小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名人绘声绘色的给你叙述她们的身上产生的趣味的饿小故事,领着你进到我们没有明天。

《史记》好像让我与一个史学家零距离的交谈。深深地的被他那精确及时的文学语言触动。在不经意间中也提高了必需的文学知识,丰富多彩了大脑。

《史记》读书笔记7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可以鉴往知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中,《史记》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史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三间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片段就是《殷本纪》了,《殷本纪》中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前库的钱堆得满满的……就是这样一个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却如此荒淫无度!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读一读《史记》吧,你会发现更多奇趣奥妙!

《史记》读书笔记8

关于司马穰苴的故事只有一个,杀齐景公宠臣庄贾,相比各种忠臣将领被害的故事,司马穰苴可以说是玩战术的心都脏,以此震慑三军将士。

太史公看不起司马穰苴,说把他的兵法与早前司马氏的兵法简直是侮辱云云。

仔细想想,这件事从表面来看,是司马杀了趾高气昂的宠臣,由此严明军纪整顿三军的励志故事。但是,这种事情,突击发生可以体现将领的忠直不阿,但放到司马穰苴身上却表现为奸诈。

其一,齐景公对有知遇之恩,他却算计他的宠臣,监军的事情是他自己要求的,约定也是他立的,从一开始就挖了个坑给庄贾跳,以宠臣之骄横,肯定没把和他的约定放在心上。而且,他明知庄贾会迟到却连最基本的违纪提醒也没有。奸诈之相,可谓全露。

其二,需用这种手段确立威信,可见其统军之术未见高明。

吴起为人残忍,功利性极重,杀妻的故事叫人倒吸一口冷气。最后为名利而死倒是应有之理。

孙子倒不失为出色的兵法家,吴王演兵那段,我觉得有一点小小的玩味之处,虽说军纪严明,也有点报复看不起他的吴王的意思在里面。

孙膑韩非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孙膑竟然对庞涓那么了解,却还是中了计,失去了双腿。韩非既能写出说难这样的绝世名篇,却既不能揣度秦王的心思,也不能了解自己同窗李斯,以致失去性命,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老子,其犹龙也。非吾等所能评价。

百战百胜武安君白起,也逃不过应侯之灾。大概不能自免吧。又说死前,白起自言欺骗坑杀四十万降卒,当死也。

王翦传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

我想这意思大概是说,三世都为名将,那这国家一定经常打仗,百姓不能安息,不能安息,长此以往,百姓必反,所以到了第三世即使子孙才能过人,不得民心终会失败,也就是受其不详了。

《史记》读书笔记9

假期里,我读完了《史记》。通过它,我看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善于用兵的孙武,围魏救赵的孙膑,知错就改的廉颇……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颗夜明珠,赵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书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项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早就看出刘邦是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之人,请求项羽在宴会上将其刺杀,以除后患。但项羽没能听从他的建议。范增又派项庄在宴会上舞剑刺杀,可时机太晚,被刘邦看出,刺杀失败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门口有个小贩在搞抽奖游戏。正好我兜里带了五元钱,看着那些“奖品”,不禁心动了。于是,我拿出一块钱。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说:“不要抽啊!那是骗人的!”我却听不进去,把所有的钱都买成奖券。结果,我一个也没中。直到现在,我还十分后悔,五元钱,就这么装进了小贩的腰包。这都是因为我没有听那个同学的劝告,一意孤行。

之后,项羽和秦军展开了一场战斗,项羽凭着勇气,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又把所有做饭的锅砸碎,每个人身上只带三天的干粮。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个个视死如归,以一当十,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一个周末,爸爸带我去“跳跳虎”游乐园玩。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走钢丝。开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着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刚走了一会,爸爸突然把手松开,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办?钢丝这么危险,我一个人怎么走啊!这时,我看到一个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着,旁边没有一个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小都敢走,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开始走。走了几步,我找到了窍门,走得越来越快,终于到达了终点。

《史记》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欢它。

《史记》读书笔记10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上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

《史记》仿佛让我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另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史记》仿佛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饿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史记》仿佛让我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读书笔记11

(一)、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秦始皇巡视会稽,在渡过钱塘江之际,项梁和项羽一块前去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这是会灭族的!”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曾经去咸阳服徭役,(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观看,刘邦看到秦始皇,感慨万千:“啊,大丈夫理应是这个样子。”

(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又过了好几天,项羽率军向西挺进,屠戮了整个咸阳城,杀掉了向他投降的子婴,烧掉了秦朝的宫殿,这场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并席卷了秦朝所有的财宝和妇女,做完这些,准备向东撤离。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许掳掠,这使得秦地的人们高兴不已,趁秦军在松懈之际,刘邦率军大败秦军。

(三)、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笑着说:“既然上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当初,我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他们没一个人活着回故乡,纵然是江东父老可怜我,拥护我为王,我又以怎样的脸面去见他们?就算他们不说什么,我自己就能安心吗?”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羽死后,楚地都相继归降了汉王,唯独鲁地不肯投降。汉王准备率领全天下的军队来屠杀鲁地军民,但考虑到鲁人对项羽的忠心,便派人提着项羽的人头给他们看,他们才向汉王投降。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史记读后感:汉王亲自为项羽发丧,还为他大哭了一场,然后离开了鲁城。

《史记》读书笔记12

(一)主要人物关系

1、秦穆公,公元前659年至6秦国君主

2、晋献公,公元前677年至651年晋国君主

3、伯姬、申生,为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一女一子

4、重耳、夷吾,为晋献公与大戎胡姬和妹妹小戎子分别所生同父异母兄弟

4、怀赢,秦穆公与伯姬之女,先后为夷吾、重耳之妻

5、圉,夷吾与怀赢之子

(二)老不要脸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和晋献公可以算是第一代领导人。晋献公的爹晋武公,娶了齐桓公的闺女齐姜为妻,武公年老体衰,不能爱爱,齐姜便与太子姬诡诸即后来的晋献公私通。晋献公继位,立齐姜为夫人,生公主伯姬和太子申生。

晋献公后来又攻占大戎小戎,先后娶大戎胡姬、小戎子,生公子重耳、夷吾。

再后来,又攻占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口味够重的吧!

秦穆公为了扩大秦国势力,要求与晋国联姻,晋献公把公主伯姬嫁给秦穆公,这是秦晋之好的第一次联姻。

(三)不要脸之官二代

晋献公宠幸小老婆骊姬,生了公子奚齐,有意废太子申生,找个理由让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都搬到首都以外的地方去住,八成是伯姬为弟弟申生不平,吹了枕头风,秦穆公攻打晋国,骊姬作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夷吾派人传话给姐夫秦穆公,说如果帮他回国上位,愿意割让河西八座城池作为报答。秦穆公就真的派兵帮他杀回晋国,登上了国君之位,即晋惠公。上位后夷吾反悔割让河西八城之承诺,杀死秦穆公来使,大臣丕豹劝秦穆公再次攻打晋国,秦穆公没有听。

前647年,晋国大旱,晋惠公向秦国请求援助(开得了口!),秦穆公听从百里奚建议,同意援助,分水陆两路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粮食。前645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惠公听从虢射的建议,趁火打劫,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反而战败,被秦穆公俘虏。因了姐姐伯姬也就是秦穆公夫人的求情,夷吾献出河西土地,把太子圉质押在秦国,秦穆公才没有杀掉夷吾,并把他送回了晋国。为了巩固秦晋之间的关系,秦穆公把他与伯姬所生的女儿怀赢嫁给了公子圉,从亲属关系上论,怀赢要喊自己的舅舅夷吾公公,圉要喊自己的姑姑伯姬丈母娘。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第二次联姻。

前637年,公子圉听说父王病重,逃回晋国,前636年,晋惠公夷吾驾崩,公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前635年,秦穆公怨恨女婿公子圉私逃,从楚国迎回了晋献公公子重耳,又把闺女怀赢许配给重耳,论起来怀赢首先是伯姬的闺女,也就是重耳的亲侄女,然后是自己亲兄弟夷吾的儿媳妇,重耳推脱了一下,后来还是接受了,娶了怀赢为夫人。这就是秦晋之好的第三次联姻。当年春天,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杀死晋怀公圉,立重耳为晋文公。

(四)为政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观古推今,政以德而立者,寥若晨星。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大言不惭、自欺欺人、欺世盗名、沐猴而冠者却比比皆是。此前,崔子称刘某云教女处世哲学不要脸云云,其实不怪刘某道德沦丧,礼仪堕落,不过是几千年传承其来有自,看今朝不要脸再放异彩而已。

呜呼!他们脸都不要,我们还能要什么?

《史记》读书笔记13

最近,我校正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其中我选择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每回看史记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痛彻的历史辩证分析,经典的场面一一浮现,不由得全神贯注,无法自拔。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书,在于他敢于写此书,并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耻大辱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整本书贯穿的`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则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喜欢的那段历史,而我的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引入的——战国秦末汉初群英之传。

窦婴:深陷绝望后的真情。死讯悄无声息的传来,窦婴在灌夫血溅于市的惨叫平息后,无奈的独处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门外,灌夫已离世多时,只有他一人独自呼吸着空气。祭奠无门,哭泣枉然。但后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如弃破履般的壮语: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一番话掷地有声,背后却是萧索与黑暗。从繁华富贵跃入凄清无闻,窦婴还要一边注视着当年门下歌咏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脸。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灌夫又为己身处险境。这时的窦婴终于在绝望中真正看透了浮华与虚荣,如同一个婴儿般抓住母亲的手,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一丝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于没有了追求权势、财富、青春的倚重点,他内心的真情迸发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论绝食而死还是弃市而亡,对一个早在坠落悬崖过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区别?

郦食其:坚守自我不为器。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馊计真是误了卿卿性命。但郦食其绝非一迂儒,他一声大喝能让侍从“惧而失谒,跪而拾谒,还走”,并自称“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会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之语。从而接受烹的厄运。因为他是为君主、为自己所执之念劝齐之人,而非一个只为用计助主然后谋功名利禄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驱来唤去,有智能的传声筒,而是认真选择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没错。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终释放主父偃的确被压抑的太久。游学四十余年,亲不认、昆弟不收,宾客弃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当他成为人上人时,他会骄横过人,会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食之。”这话放肆无理,读来却令我心酸。因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与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与不满。小人得志,贫者暴富时,会趾高气昂,会羞辱以前羞辱过自己的人来释放与宣泄。但主父偃却用同样的方式来折磨别人的同时,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载年华,他明白来日无多,但他并不看重生命的余下部分,并不着重享受已经无多的生命,因为他依旧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无法不将自己的一生定为被屈辱的失败的一生。所以,他会带着最深沉的绝望去暴发,用表面的释放去掩盖内心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而这种自决于世的方式表现出他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也最终将他送上绝路。他对自己的一生已然无望,死也无谓了。

死士:远古的浩荡绝响太遥远了,慷慨自决的背影。素灰的长袖随风拂动,坟间的青草见证无悔的鲜血。凌乱的头颅苍白无息的悬于集市,污秽的身躯旁野犬嗷向明月。这是死士的下场。只为那曾赏识他们的义主,一个看重他们人生价值、厚遇他们的恩人。这不是奴性,我反复告诫自己,在一个逐渐越发看重个体生命的时代,两者的确让我难以区分。自发抛弃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残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谓重大义,何是轻相抛,何是无耻苟存,何是忍辱负重,何又是自尊自爱?生或死,这是个取决人自身境界的问题。有人因惜命贬损后世,有人因轻死被人一笑了之。这全取抉于为何死,为何而生。

英雄:以一挡众的豪气。历史上,文士、策士、说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纸上纵横万里,或滔滔不绝,博古通今。他们或可谓仁人志士,或为贤相良丞,但在我心里,他们无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样,奋血沙场的武夫也并不是。因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种人:他们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全身而退,泰然如若无事。所以,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曹沫和怀璧请死的蔺相如用灼人的气魄令人生敬,进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无惧与胆魄令人艳羡与感慨。英雄的中品则如荆轲和聂政。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计未成而身死,不过却具有中国文化中对失败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条件:忠主,有勇有谋,明知死地而不惧,所以荆轲闻名久远。而聂政更类死士,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虽死,英名犹在。下品则是灌夫、专诸之人。勇气超绝,大而无畏,但智慧略缺。他们可壮一时,难有深厚内涵。

《史记》读书笔记14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著名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史记》读书笔记15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箸作,在中国文学上有重要地位。

每一次翻开《史记》,都仿佛是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名种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每一次翻阅《史记》,都被生动的故事打动。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讲述着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故事,带领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

每一次翻开《史记》,都仿佛在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地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读书笔记.史记.吕后 篇5

By 黑芝麻坊

大家觉得吕后这位妹子怎么样?

她就像一个来例假时的女人一样,心情烦躁,发发脾气,搞点小动作。有人说她有野心,是的,她的确有野心,刘邦的后代几乎全被 她干掉了。她也是个普通的女人,一旦掌权,首先把她娘家得兄弟姐妹们升上来,这些权利斗争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存在,很正常,没什么。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 在吕家掌权的时代,汉朝还是很稳定的,主要是她没有对天下的百姓征税加重徭役什么的,人心不失,就算怎么闹,其实也没什么!虽然她没有做出什么业绩,像汉武帝一样,但是她也没做动摇汉朝江山的事情。她离武则天差的就更远了。

她只热爱争权夺势,至于胜利后怎么办?她可没想过。总之,她热爱权势但是不爱天下,她是个可爱的小女人。

More

*黑芝麻功效与作用

*什么人适合吃黑芝麻

*黑芝麻怎么吃补钙

*蒸与炒黑芝麻不同

*黑芝麻治疗白发秘方

*九蒸九晒黑芝麻

*黑芝麻是如何治疗白发的*关于黑芝麻的4个谣言

*鉴别真假黑芝麻

*黑芝麻酱6种吃法 *黑芝麻存储小技巧

*孕妇可以吃黑芝麻吗

*超市的黑芝麻能当种子吗

*怎样炒出好吃不苦的黑芝麻-有图有真相

*黑芝麻本质

(一)*黑芝麻本质

《史记》读书笔记 篇6

《史记》主要讲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结构严谨,史实丰富,内容精彩,真不愧为全人类的历史瑰宝、文学著作。

读了《史记》后,我发现了一个“定律”:每逢一个帝王昏庸无能,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他的王朝总会灭亡。每个亡国之君都是失去了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描述楚汉之争的那些章节。项羽身为一代西楚霸王,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这是多么遗憾啊!但这个遗憾并不是意外造成的,而是项羽刚愎自用、不重用人才、有勇无谋等自身因素造成的。刘邦开始时只是一介村夫,到最后却消灭了项羽并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也不是意外,而是刘邦求贤若渴重用人才、善用人才、善于抓住机会等多个自身的优秀品质造成的。

书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章节也令我印象深刻。周幽王落得个被外族人杀死的结局也非意外造成,那是因为他失信了。正是因为周幽王拿烽火这个重要战争信号开了几次玩笑,使诸侯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以至于在犬戎族进攻都城,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时,竟无一兵一卒前来支援,才导致国破家亡的悲惨结局。所以这应了一句古话:“人无信不立”。

《毛遂自荐》的故事让我得到了许多启迪。在赵国都城被围,平原君奉命带二十人到楚国向楚王求救兵,合适人选却只有十九人的情况下,毛遂勇敢的站出来自荐,这种勇气值得赞赏。在平原君和楚王交涉了一上午而迟迟未决的情况下,毛遂仅凭一张嘴,一段话就说服了楚王,这足以看出毛遂的机智超人,口舌过人,胆魄惊人。这个故事也告诉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勇敢地抓住展示自己的机会,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可以做的事,这样才可能成功。

史记中学生读书笔记 篇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就是一座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养料的宝库。《史记》则是这座宝库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自然也是选修教材的首选内容。《<史记>选读》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 体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 教科书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 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 提高文化品位。 (《<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第一页)

第一, 使学生懂得追寻人谋的道理

人文主义就是相对于神本主义提出的, 其核心理念就是抑神扬人, 以人文本。《<史记>选读》强调“人”的重要性表现得十分鲜明,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人性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 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司马迁写《史记》, 是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本一家之言”为己任。他注重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在写历史的时候, 总是对人事、人谋作仔细地观察和记载, 而且认为人们事业的成败兴衰主要在于人谋。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原因, 遇到问题一定要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原因。当前的一些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人已经习惯于自私自利, 遇到问题从来不找自己身上存在的原因, 老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怨天尤人。

第二, 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前提, 是爱国主义精神滋养的沃土, 是一个人, 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必须固守的精神家园, 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讲, 《<史记>选读》可以说是一座爱国主义的人物画廊, 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人物, 他们身上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 《苏武传》中的苏武等人, 考其行事, 都是有着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历史人物。而《唐雎不辱使命》、《荆柯刺秦王》等文中, 唐雎、荆柯面对强暴, 毫不畏惧, 头可断, 血可流, 绝不丧失气节,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等情节的叙述, 表现了蔺相如面对强暴的勇敢和机智, 同时也写出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赞道:“相如一奋其气, 威信敌国, 退而让颇, 名重泰山。其处智勇, 可谓兼之矣!” (1) 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于廉颇, 文中也是肯定的, 写他豪迈率直, 勇于认错, 通过“负荆请罪”的故事, 表现了廉颇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将领, 有知错就改的优良品质。

第三, 使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

关注生命的存在与价值, 尊重个体对生命的体验, 理解多元的生命价值取向, 是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之一。《<史记>选读》明显表现比一种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关注。孔子称:“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追求生的真谛有助于思索死的意义。司马迁重视生命的存在, 更重视生死的意义。先秦儒家“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是司马迁生命意识的核心。

《<史记>选读》中的众多仁人志士面对死亡慷慨赴难, 用生命来成就人生价值的不朽即是司马迁生命态度的印证。《屈原列传》中的屈原, 《项羽本纪》中的项羽, 《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 在陷入死亡与屈服的两难境地时, 以死亡作为最后的抗争, 用鲜血捍卫了生命的尊严, 是为“立德”;荆柯、侯赢为报国难舍生取义是为“立功’;孔子厄于陈蔡, 孟轲困顿生而世传《春秋》、《猛子》, 韩非被陷谋害而有《说难》、《孤愤》, 孙殡遭嫉斩足而著有兵法, 皆为“立言”;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死, 刘邦宁愿受漂目之食而不死是为“立名”。正是在这种追求不朽思想的影响下, 司马迁的生命意识比传统儒家更具韧性, 更为顽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太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义也。”所以司马迁反对将殉道牺牲推向极端, 不赞成见辱则死, 动辄舍生。他主张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之辱而舍生, 而是要发奋进取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遭受宫刑而不死, 为后人留下了不朽诗篇《史记》。他晚年希望《史记》能“藏之名山, 传于其人, 通邑大都。”《 (太史公自序) ) ) 就是要通过“立言”以实现自我的“不朽气”。此“立言”即“立名”, 立名, 是司马迁品评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 也是司马迁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记得中学时代常无名地问自己“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认真地读好《<史记>选读》定会受益匪浅。

从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爱国主义的养料, 以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我们今天的中学生, 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史记>选读》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和奋斗精神反映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和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虽然包含了古人个人功利思想的局限, 但这种建功立业正是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所应该学习和具备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总之, 《<史记>选读》有利于学生懂得追寻人谋的道理、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思考生命的价值,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修养, 健全学生的人格。

摘要:《史记》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 自然应该发挥其人文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史记>选读》对学生人文价值的陶冶当仁不让。

如何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篇8

一、让学生认识读书笔记的价值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为的基础,人的判断和行为是根据认识和思想来活动的,因此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学生的思想。一类学生认为写读书笔记就是浪费时间,自己不过是应付作业罢了。可以确定的是这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是很大,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图书和报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鼓励学生将摘录下的内容应用到作文中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进步水平与读书笔记的间接关系。

另一类学生认为读书笔记有用,但是自己懒于写。老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坚持做笔记的习惯、不可以半途而废,长期的积累与坚持才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总结原因,很多学生还是缺乏或者没有正确认识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得分享,使学生认识到做读书笔记带来的成长与进步,也可以请有做读书笔记习惯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起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我把每周的两节自习课作为学生的阅读与读书笔记课,使学生有集中的时间一起阅读。为了避免长时间单一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失去兴趣,可以将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时间设计得更加丰富些。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主办一次主题书单读书活动,学生们把自己近期看的比较好的书籍以演讲的方式进行介绍,并展示自己读这本书的笔记情况,哪里令自己印象深刻,为自己带来了哪些感动和启示等。

比如一位学生推荐的图书《小王子》,推荐理由是所有的大人最开始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美好的小事,偏见与成见的危险,人生探索的启迪,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小王子带给我们太多太多。这位同学用读书笔记摘录下了《小王子》里的温情语录,并且用的双语摘录,既文艺又使人回味无穷。“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这句经典的语录后来出现在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上面。浓厚的氛围使学生摆脱了为了写笔记而写笔记的压力感,真正找到为了丰富知识而写读书笔记的轻松、愉悦感。

三、掌握几种读书笔记方法

读书笔记并不是只局限于单一的抄写方式,学习多种读书笔记的方法,会从中找到不少乐趣。第一种是摘录式,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当写作需要时可以直接拿来用,实用性非常强。摘录式须要注意的是尽量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片段,做到“少而精”。第二种是体会式,即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第三种是提纲式,即把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思想、思路整理下来,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四种是剪报式,即将不用的书和报纸上有用的内容剪下来贴到读书笔记上。第五种是索引式,前提是你想用的时候可以找到这本书,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做好书名、题目、出处等详细记录。第六种是卡片式,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用卡片整理下来,可以随时带在身上读读、背背。除此之外,还有批注式、书签式的读书笔记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书籍,可以随时拿出来查阅。掌握了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充分实现读书笔记的价值和意义,并使学生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四、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选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读书笔记作为学生的一项学习积累成果,用于展示并鼓励学生享受坚持做笔记带来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相互学习。老师可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读书笔记展览活动,选取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们翻阅欣赏,并由学生投票选出“最美读书笔记”。

参与评选的同学还可以准备一些自己在平时做读书笔记时的心得体会,使其他同学也可以感受到读书笔记带来的成长乐趣。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批阅读书笔记,并认真写下评语。这种方式的交流不仅使学生在批阅读书笔记中找到了趣味性,而且通过批阅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一本读书笔记就是很多本书的精华,在别人的精华中汲取能量,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操,使学生用心体会读书笔记的美妙之处。

写读书笔记并不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情培养成学生的习惯,只有坚持做下去才会保持兴趣的延续性。因此,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把读书笔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多注入一些新鲜元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读书笔记的使用方法,使读书笔记真正成为积累知识的法宝。

上一篇:快乐烹饪作文下一篇:09上交经济学考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