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针对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单向计提的规定,本文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向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方向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全面取缔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减少资产减值的部分信息含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 篇1:

浅谈影响会计系统信息含量的因素

【摘要】 文章对于会计系统信息含量的含义和影响会计系统信息含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影响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是会计信息所处背景和披露时点。

【关键词】 信息含量;契约背景;交易背景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会计理论界的主流观点。那么,会计这个信息系统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信息被使用,或其对使用者发生作用时,它就具有信息含量(John A. Christensen等,《会计理论》 2006)。信息系统要成为一个运作良好的系统,它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备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有信息含量。从信息含量的角度来看,会计目标可以被描述为构建一个有信息含量的会计系统,会计数字的本身精确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判断事件的结构。比如,我们假定企业经营有好、中、差三种状态,由于会计计量遵循的会计准则等的不同,其可能对应的会计收益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所描述的会计收益在数值上明显是不同的,但是它们识别企业状态的效果却是完全一致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的会计收益清楚地判断出企业经营所处的状态是好、中还是差。从信息含量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等价的。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会计系统的信息含量呢?笔者认为影响信息含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会计信息所处背景和披露时点。

一、会计信息所处的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有两个功能:评价和交易估价。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去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还可以借助于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进行某项交易。这里所指的交易估价并非是对交易标的物价值的精确计量(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精确计量),而是用于帮助使用者去判断交易是否可行。在评价和交易估价过程中,同一会计信息可能具备不同的信息含量,可用于评价的信息未必会有助于对交易可行性的判断。相应的,会计信息所处的背景可大概划分为两个领域:契约背景和交易背景。

(一)契约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在契约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通过报告会计信息以解脱受托经营管理的责任,并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求相应的经济利益。企业管理者可以控制的行动有两个:管理行动的选择和财务报告的披露。管理者可以决定自己采取高水平的管理行动或是低水平的,可以将高水平的管理行动界定为H,低水平的管理行动界定为L;管理者也可以决定是披露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以T表示)还是披露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以F表示)。为了讨论的方便,在这里假定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即假定只有管理者提供高水平管理行动时,才能取得较高会计收益。管理者在作出行动选择时,有四个方案,即:(L ,T)(表示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活动,并如实报告,以下依次类推)、(L, F)、(H, T)、(H,F )。在各个行动选择下,会计报告传递的收益信号如表3所示。

在表3所述情形下,会计收益传递的信号无助于判断管理者是否采取了高水平的管理活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证管理人员如实报告会计信息,则表1可以精炼为表4:

在表4中,会计收益非常清楚地传递了管理者是否从事高水平管理行动的信息,即,如会计收益为600,则管理者采取了低水平管理行动,若会计收益为1 800,则管理者采取了高水平管理行动。

从表3和表4的分析过程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在契约背景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判断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也是将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目标时,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原因。

(二)交易背景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对交易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含量进行分析,实际上是判断会计信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知道,个人的交易行为实际是一种过程,当潜在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公司的股票时,他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信息评价交易的价值并进而完成或拒绝交易。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借款给企业时,他同样要判断借款这一交易的价值是否会给其带来相应收益。会计信息要想在估价背景下具备良好信息含量,它必须能提供市场中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在对决策进行价值判断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报告如果有利于交易中的一方判断出该项交易对其有利还是有弊,这样的会计信息就具有信息含量。

假定一个风险中立的潜在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对一个公司投资时,在没有任何信息来源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判断该企业经营状况为好(G)的概率为0.5,经营状况为坏(B)的概率为0.5,这时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看法被称为先验概率。如表5所示。

但是,投资者在接收到企业的会计信息y时,(yg代表好消息,yl代表坏消息)他对于企业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改变,这时的概率称为后验概率,可以表示为P(G | y),P(B | y)。 我们可以假定企业经营状况好(G),信号为yg的概率为0.375,依次类推,如表6所示。

假定投资者接收到企业的会计信息为好消息yg ,他根据收到的信息去判断企业经营是好还是坏,修正自己最初对企业的看法。根据贝叶斯法则,他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的后验概率为:

由此可以认为,由于会计信息的传递,改变了投资者最初对企业的认识。在会计信息为好消息的情况下,投资者较没有任何消息来源前更有把握判断企业是一个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并可能进行投资;反之,当投资者收到的消息为坏消息时,他更有把握判断企业是一个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他可能选择不投资。在表6所述情形下,会计信息明显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它影响了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信念(换言之,就是说会计信息是和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使后验概率区别于先验概率。这也就是将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目标时,相关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原因。同时,当将概率的知识引入会计信息含量分析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会计信息的传递只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不能保证交易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三)契约背景和交易背景下会计信息的属性

会计信息实际上具有两个属性:特定企业性和社会性。会计信息带有鲜明的特定企业性,这是因为会计信息是通过一个复杂的系统来传递的,所以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一般不可能雷同。会计信息的社会性是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可能会将某一企业的会计信息纳入由若干企业组成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契约背景下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特定企业性,交易背景下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社会性。笔者分析如下:

假定企业在时点T披露会计信息y,信息使用者通过观察T点披露的信息,去判断管理者在T-△T所采取的管理行动是H还是L,这就是管理契约背景下信息的运用;信息使用者同样根据在T点观察到的信息,来决定在时间(T+△T)是否进行交易行为,这就是交易背景下信息的运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契约背景下信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而交易背景下信息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未来是否进行交易做出判断。因为在契约背景下是对既定事项的判断,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特定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研究,会计信息的特定企业性更重要,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交易背景下则不然,因为交易尚未发生,参与人有很多选择,会计信息需要纳入市场中去研究,会计信息的社会性更重要。此时,只要是与决策者相关的信息我们认为都是有信息含量的,也就是说在交易背景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加重要。

那么,当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相关性出现矛盾时,是强调更相关还是更可靠的信息呢?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是因为导致会计报告的可靠性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谋取个人或局部利益对会计报表的人为操纵;二是信息取得的困难性。由于会计报告一般需要进行审计,可以说只要审计质量合格,理论上,一般的人为操纵都很难通过审计的鉴证;至于由于信息取得的困难性导致的可靠性差,笔者认为在资本市场中,作为会计报告的使用人一般可以识别由于信息取得困难而导致的计量误差。众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金融工具按照现行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公允价值来源或管理操纵导致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误差,投资者可能因为看穿了这些影响公允价值的因素,因而不在意调整了多少,而在意是否采用了公允价值(邓传洲,《会计研究》, 2005)。

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点

同一信息,由于披露时点的不同,其所携带的信息含量也会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信息的提前套现,导致了信息含量的缺失

作为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会计信息天然具有一种延时性。如果市场在会计报告公布前套现了会计报告所携带的信息含量,那么会计报告的公布并不能带给使用者任何新的东西,这样的会计报告是毫无信息含量可言的。比如,假定A企业是一家花生油的生产企业,2006年3月花生价格上涨,作为市场理性经济人就会预期到该企业单桶花生油的销售成本上升,那么,2006年6月该企业中期报告披露花生油单位销售成本上涨就不再具有任何信息含量,因为已经被市场提前套现了。

(二)未被提前套现的信息,公布时点不同,也具有不同信息含量

即使会计信息未被其他渠道的信息提前套现,但是时点不同,其信息含量也会有所不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会计报告分期报出。一方面,如果当期报告的信息不属于当期时间范围,就有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将当期实现收入推延到下期或提前确认,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另外一方面,不同时点的信息也确实携带不同的信息含量。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与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例,它们确认收入和成本的时点是不同的,如表7所示,在t=2时期,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收益已经携带了商品售出这一信息,但同一时期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收益却没有携带这一信息含量。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收入的确认应遵循可实现原则,而不是已实现原则,也是为了增加其信息含量。在新准则中,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为了提高其会计信息含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传递其价值增减变化这一信息。

小结

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它的存在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证明了其传递的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当然,会计系统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且,市场是动态的,信息是动态的,影响会计系统信息含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文中尚有不完善的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杜兴强,章永奎.财务会计理论.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 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 2005年10月.

[3] John A. Christensen,Joel S. Demski 著. 程小可等译.会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作者:杜海霞

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 篇2: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方向信息含量研究

摘要: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针对新准则对资产减值单向计提的规定,本文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向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方向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全面取缔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减少资产减值的部分信息含量。

关键词:资产减值 信息含量 信号显示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背景

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公司信息的披露来表明自身的价值及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信号显示激发公司揭示”。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就是管理当局向资本市场传递关于公司信号的过程。这时的会计系统是信号系统,是管理当局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向资本市场传递信号,而信号传递的效果则反映了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可直接通过披露揭示管理当局对公司价值的盈利预测;也可通过审计质量、股利政策、资本结构等,间接地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信号。而会计政策的选择正是以其对稳健性原则的把握,间接向外传递管理当局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信心。然而,这种信号是否能传递到资本市场,是否纠正了信息不对称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现行会计准则是否能从资产的公允反映上市公司质量。

国外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Strong和Meyer(1987)研究了在1981~1985年之间公告计提资产减值的120家样本公司后发现,影响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最重要的因素为管理层的变更。同时,减值公司的每股现金流量和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参照公司。作者还运用市场模型来研究股票回报受资产减值公告的影响,将公告前1天至公告日(0日)作为减值公告期,其累计非正常回报为负数,但在公告前11天至前2天期间的非正常回报为正数。Zucca和Campell(1992)运用随机游走模型预测收益,研究了公布减值消息前后共120天内减值公司经市场调整的股票回报,市场对减值消息没有显著的反应。但在股利增长率、盈余与市价比、资产负债比、季度的资产回报率等方面,减值公司比对照组的表现差。

我国上市公司在1998年开始实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现有的与资产减值相关的实证论文数量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2000年以后且内容也大多局限在比较分析、理论探讨等方面。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股份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1999年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其他应收款,并增加存货跌价准备;2001年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四项计提增至八项,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简称八项计提)。资产减值体系将不良资产剔出,挤出了公司价值中的水分,反映了资产的公允价值,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加相关、谨慎的会计信息。然而,资产减值的计提有很强的主观性,计提程度没有可考量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减值明细表”的披露仍然带着浓烈的信息不对称色彩。本文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划分资产减值的方向,探讨减值方向信号显示作用,由此揭示减值方向的信息含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基于谨慎性的考虑,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更加稳健地确认了收益,计量了资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然而,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操作性差,造成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观性仍然很强,会计估计也仍有被滥用的可能。研究资产减值引起的资产质量变化是否能给投资者带来公司价值的信号,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做出新的判断,必须剔出人为操纵的因素。资产减值的信号传递功能会因两种因素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判断的最终结果。一是逻辑因素,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如果资产减值,必然引起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下降,最终导致股价的下降。另一因素是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如果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做出反映,将被投资者认为是稳健性的表现,显示了管理当局对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由此股价上升。在资产减值准备率过大时,逻辑因素将压倒心理因素,资产的预期盈利能力将决定性地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而我国目前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率相对较低,75%的公司计提比率在20%以下,5125%的公司计提比率在10%以下(朱炜,2003)。结合我国现状,本文以心理因素为主线,假设当管理当局对利润操纵的迹象不明显,投资者能够基本排除管理当局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时,八项计提对投资者而言是真实的。这时,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靠地反映了公司资产质量及结构,挤出了期末资产价值中的水分,提高了防范风险的能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将被视为管理当局的稳健态度,并以此昭示其对公司未来的信心。为此提出:

假设1:当投资者排除了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正相关

若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人为操纵利润,则资产减值的运用将无法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资产状况,管理者的稳健态度无从考证,投资者更无法推测管理当局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因此,当投资者认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时,会做出与假设1相反的判断。由此提出:

假设2:当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人为操纵利润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负相关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多样的,因此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反映无法界定时,心理因素导致的信号传递因素将会受阻,甚至失效。为此提出:

假设3:当投资者无法判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之间无相关关系

(二)数学模型股价形成是历史信息及心理预期的综合反映。基于“盈利能向市场传递新的信息”建立如下模型:

P1=a0+a1R1+a1Z1+e

其中:P1表示第1公司报表公告日前三日至后七日的股价均值;R表1示第i公司本年的年末每股收益;Z1为哑元变量,当第一公司本年度提取了资产减值准备时取1,发生资产减值准备冲回时取-1,未提取也未冲回时取0。

(三)样本选取本文的研究针对我国2003年沪深股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避免不同行业盈利差别所引起的行业选择问题,研究样本选择了资产比例较大,研究期间受外部经济影响较小的以设备、仪器生产为主的制造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数据结构如(表1)所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较复杂的专业判断,各项准备的计提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指标。从陆建桥(1999)“关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可获得启示,上市公司在亏损时可能多计资产减值准备调减会计收益,为来年的“扭亏为盈”做准备;而在“扭亏为盈”的会计年度,可能冲回资产减值准备以达调增收益的

目的。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当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大于零且利润小于零时以及当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小于零且利润大于零时,出现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本文将173个样本区分为不存在盈余管理样本组(94个样本)和假定存在盈余管理样本组(79个样本)分别用于假设1和假设2的检验。最后用总样本(173个样本)检验假设3。

三、实证分析

(一)投资者排除了管理当局人为操纵利润本文选择了94家上市公司作为投资者排除了管理当局人为操纵利润的检验样本,做多元直线回归后,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所示的分析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哑元变量通过了10%以上的统计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完全一致。说明当投资者排除了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正相关。假设1得以证实。

(二)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人为操纵利润本文选择了79家上市公司作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检验样本,多元直线回归后,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所示的分析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哑元变量通过了5%以上的统计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完全一致。说明当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人为操纵利润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负相关。假设2得以证实。

(三)投资者无法判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表4)所示的分析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哑元变量未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说明当投资者无法判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之间无相关关系。假设3得以证实。

四、结论

根据上述回归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到当投资者排除了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正相关;当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人为操纵利润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负相关;当投资者无法判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股价之间无相关关系。同时说明在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以下现象:一是资产减值方向具有信号显示作用。如果能够准确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投资者会根据资产减值计提的信号指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做出判断。即只要投资者能区分有无人为操纵利润的存在,资产减值方向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二是投资者对利用资产减值操纵会计盈余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从样本分类检验后的不同结果来看,投资者对由资产减值引起的会计信息调整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公司价值分析,从而指导投资行动。三是《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具有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对资产减值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通过资产减值的方向指导投资行为。因此,保留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转回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样本数据表明,173家上市公司79家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人为利润操纵的嫌疑,而这79家中又有58家可能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冲回调增当期收益,说明原准则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除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是有现实意义的。

(编辑 殷功芹)

作者:来 华 乾惠敏 黄娇丹

会计系统信息含量因素论文 篇3:

新会计准则稀释每股收益披露的信息含量研究

[摘 要]稀释每股收益是反映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影响,计算并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本文选取沪深两市32家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指标来研究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探索分析稀释每股收益披露的信息含量。

[关键词]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 累计非正常报酬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对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会计盈余数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信息之一。

稀释证券的转换影响着基本的每股收益,从而影响市盈率(基于稀释的每股收益)。这是普通股投资分析的两个主要指标。稀释证券的稀释作用,又称淡化作用,指公司发行在外的可转换证券转为普通股,或流通在外的认股权证或认券(债券和优先股),认股权证一旦被用于购买普通股,将使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增加,从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减少。尽管实际转换或行权对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没有影响,但它可能表明一种信息并对普通股价格有影响。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检验会计每股收益披露质量对股价的影响程度。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在披露内容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要求,既要计算和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又要考虑存在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情况下,计算和披露稀释的每股收益。新准则规定,“潜在普通股,是指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投资者希望根据新信息不断评估证券的内在价值以确认是否可能通过交易获得经济利益。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稀释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揭示财务会计信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扮演的角色。

二、文献回顾

1968年,Ball and Brown通过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年到1965年年度会计盈利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他们发现会计盈利变动的符号(即盈利与亏损)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变动的符号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

赵宇龙(1998)是国内第一篇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该文借鉴了Ball and Brown(1968)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从1994年到1996年共369个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与当年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

薛爽(2001)以1998年和1999年发行A股股票的预亏公告作为研究样本,首次对预亏公告的信息合量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预亏公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郭菁(2002)以2000年和2001年公布过中期预亏、预警公告公司的中期报告为样本对预亏、预警公告的市场影响进行了检验。魏明海(2005)从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六个侧面回顾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

三、研究假设与检验设计、

本研究检验考察上海和深圳32家样本公司在2008年会计年度的稀释每股收益披露前后几周内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年度信息的披露能够向证券市场传递新的信息,上述两种符号之间应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上交所、深交所年鉴、月报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等权威的公开出版物,具体包括样本公司从2007年到2008年2个会计年度的会计盈余数据、各年年报公布日期,股价。

四、模型建立

1. 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的确定:未预期DEPS=-,j=1,2,3,……32

W=2008

其中,=j公司w年度稀释每股收益,为w-1年度稀释每股收益

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的符号有3种情况,即(+,-,0),本文指研究(+,-)两个投资组合,另外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考虑了某会计年度发生的配股、送红股、派现金股利等会导致前后两个年度的每股收益不可比的情况。

2. 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确定

正常报酬率用市场模型确定某只股票在第M天的正常报酬率:R=C+br+a

用上面模型估计的b预测年报公布后的正常报酬率,用ER表示

非正常报酬率AR的确定:AR=R-ER

累计非正常报酬率CAR的确定:

CAR=(N表示样本点,m表示第m天)

五、实证分析结果

1. 未预期稀释每股收益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到,对于好消息的发布,即未预期每股盈余>0,累计超额回报率CARR基本呈现出了一个上升的趋势。从第-11天开始,CAAR出现了一个显著的上升趋势,但这一趋势在第-9天开始趋于平稳,直至第十天才又开始新一轮的快速增长。这一方面表明可能是由于公司提前泄露了消息,使得市场上的投资者提前“消化”了预期盈余大于0的“好消息”,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场对于盈利中的“好消息”反应迟缓,对公司盈余的预期能力并不强,难以从较早的时点进行无偏预期,近在公司年报公布的第十天CAAR开始有明显的上升。

而对于坏消息的发布,即未预期盈余<0,累计超额回报率CAAR理论上应出现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但在图中却发现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在“坏消息”发布日这一上升趋势有所放缓,但在其后又继续了这一上升态势。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对于公司中所发布的EPS信息,市场中的投资者并没有对其做出应有的反应,此外,这一现象也可能与我国2008年股票市场非理性投机、庄家刻意操作有关,从2007年开始,股票市场在经历多年熊市后迎来大牛市,投资者投资热情高涨、投机套利心理严重,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业绩不良股份、小盘股更易被操作进而谋求高额套利,因此,这类股份公司受到了庄家的格外青睐,甚至出现了投资者盲目追捧ST类股份导致其涨停的现象。因此,市场这类非理性预期行为也是导致UPS为负的公司累计超额回报率变动异常的原因。

2. T检验

图10表示将2008年样本按照未预期收益(UEPS)的符号形成的两个投资组合与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表10表示这两个投资组合在(-20, 20),(-10, 10),(-5, 5),(-1, 1)四个区间的累积超额回报率的均值与T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未预期盈余为负号的投资组合可以获得的非正常报酬率要明显高于未预期盈余为正号的投资组合,这与本文的预期相悖。这说明市场在2008年并不能有效地区分不同性质的会计盈余数据,进而使股价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同时,从表中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四个时间区间内,UEPS 为负的公司累积超额回报率的均值要大于UEPS 为正的公司,而且这一差异在四个区间内均显著地异于0,这进一步地说明了在2008年,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是半强势有效的,投机因素在当年可能是影响各公司股价的主导因素。

六、结论

研究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证明了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我国的证券市场正被注入一种基于资本本性的理性投资力量,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形成的那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弊病依然存在,对证券监管和其他领域的经济改革形成挑战。

2007年开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尽管如此,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仍没有摆在核心的和首要的位置,给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制造了或明或暗的障碍。最近几年,我国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为我国的会计系统发挥信息服务功能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另外,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半强式效率的假设,稀释每股收益指标对股票价格的预测能力不强,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稀释每股收益指标不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这种研究结果可能是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样本量较小,也有可能是大多数公司按新会计准则计算的稀释每股收益与基本每股收益一致,投资者没有太多关注。

参考文献:

[1]Ball.R..J. and 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1968(4):159-178

[2] Bear Stearns: Bonds II: FASB Plays Catch-Up with Market Innovations [J].2004(3):139-148

[3] 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41-49.

[4] 魏明海. 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28-35

[5] 丁远,张华,张俊喜.盈余管理:公司治理新焦点[N].上海证券报2007(8):4—20

作者:刘露露

上一篇:自来水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广电局主任履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