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结构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湖南作为一个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举措。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低碳经济结构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低碳经济结构论文 篇1:

产业关联视角下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①

摘 要: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差异显著,建立在碳排放量基础上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碳排放量,但是容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冲击。因此,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切入,将传统的产业影响力系数改进为产业碳排放系数,提出既可以降低碳排放,又可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关键词:产业关联 低碳经济结构 碳影响力系数

随着全球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产业低碳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主导推动力和新的增长点,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成为实现该目标的核心策略。但由于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产业关联关系,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充分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特征。本文以中国基于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结合相关年份的产业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各产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分析产业关联关系,以期对调整中国低碳经济结构有所帮助。

1 产业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

1.1 产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由于中国并没有直接公布CO2排放数据,必须通过化石能源消费、转换活动以及某些工业品生产过程进行估算。因此本文采用IPCC计算方法[1-3],基于能源消耗统计资料,首先测算各种能源单位能耗的CO2排放系数,得表1。

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前三位分别是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采掘业,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和采掘业,显示这三个产业是当前中国碳排放的主导产业。而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碳排放强度位居最后两位,为相对低碳发展产业。

2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碳排放影响力分析

依照碳排放影响力的概念[4-5],基于经典的投入产出法,本文设计了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用以反映当某产业增加一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的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记C为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组成的对角矩阵,得公式(3)和(4):

表3显示,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产业有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采掘业、农林牧渔水利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些产业单位需求的增加会较大的影响到我国的碳排放量。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这些产业毫无疑问成为了产业减排的重点对象。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均较低,应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推产业。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碳排放量虽然在产业中的排名较低,但是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较高,可见农、林、牧、渔、水利业仍然具备较大的减排潜力。

3 结语

从各产业CO2的排放量和碳影响力系数来看,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应该关注的重点产业应该是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化工金属产品制造业、采掘业等,综合而言可以归属为能源部门和工业部门。

针对能源部门的结构调整应该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要着重控制电力生产扩张规模和速度,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CO2;二是要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技术,提高发电效率。

对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要大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过快增长,尤其是对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二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其他高技术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使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提高工业发展中“低碳型”工业比重;三是在工業领域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回收与再利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纸等产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顾阿伦,何崇恺,吕志强.基于LMDI方法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6,38(10).

[2] Muangthai I, Lin S J, Lewis C. Inter-industry linkages, energy and CO2 multipliers of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n Thailand[J]. Aerosol & Air Quality Research,2016,16(8).

[3] 杨传明.碳足迹研究综述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5,35(3).

[4] 杨凯.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商论, 2017(14).

[5] 林举英,王姗姗,张瑞芹,等.基于投入产出表河南省产业关联及其碳排放影响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5,15(2).

①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全碳足迹关联复杂网络及协同减排研究”(17BGL14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产业部门全碳足迹关联复杂网络及差别减排责任研究”(2016SJB630111)。

作者简介:杨传明(1979-),男,山东莱阳人,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管理与技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周霞(1993-),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

作者:杨传明 周霞

低碳经济结构论文 篇2:

低碳环境下湖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研究

摘 要:湖南作为一个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举措。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结构 节能减排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中国将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湖南作为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省份,更合理地利用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湖南省低碳能源现状

湖南省低碳能源比较丰富,全省水力蕴藏量占全国水力蕴藏量的2.27%,年太阳能总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7%,境内10m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2万kW,风能资源潜在技术开发量为18.4万kW;碳汇基础也比较坚实,200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86%,在全国排名第五;低碳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如南车集团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项目研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湘潭电机的电气牵引技术、电动车辆制造技术均为国内领先水平。

3 分析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湖南将能耗降低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湖南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做好当今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三者关系中,调整经济结构是结合点和突破口,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站在全国视角,特别是具有相同区位因素的中部六省来看,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是湖南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向符合环境改善要求的“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关系,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外源推动和内源发展的关系。总之,我省“十二五”期间,唯有基本形成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格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得到巩固。

4 对策和建议

我们要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建议,主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我们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化解产能过剩。碳排放的“硬着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但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的“软着陆”并不是很容易。因此,利用低碳经济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是应该循序渐进,关停企业也应该分轻重缓急。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在9%~10%的水平上稳步健康地增长,而企业的环保发展也能逐步完成,新兴的环保产业也能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市场需求的高速膨胀下快速成长。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产业升级这条路。产业升级应该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学之路。我们要建立以长株潭为依托的低碳经济的实验区,要先推出低碳试点企业,由这些企业建立低碳发展的标准,再推而广之,逐步发展为低碳产业园区,最后形成高标准的低碳实验区,从而推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需要通过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保护天然林资源和加快人工林发展,增加对空气中已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同时,湖南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升级需要利用两种“效应”,即“鲶鱼效应”和“木桶效应”,要引入高新企业这条“鲶鱼”,对那些以高碳模式发展的传统企业形成冲击,促进传统企业的改变与升级。产业环境犹如一只木桶,产业发展水平会被那些短的“木板”限制,要坚决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扶持低碳环保型企业,产业升级的速度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柯健.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 馮茂娥.加快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网络财富,2010(8).

[3] 林宪斋.危机倒逼机制与河南经济结构调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4] 李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0(6).

作者:任勇

低碳经济结构论文 篇3:

城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从系统学、区域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并以济南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系统论,城市低碳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城市低碳发展相对独立运作产生的低碳竞争力和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低碳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供给的城市差异、集聚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转移成本、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低碳需求的城市差异、城市低碳经济结构、城市低碳文化和城市低碳公平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以上任何形成因素的创新均影响城市低碳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低碳竞争力;内涵;形成机制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低碳竞争力研究”(批准号:11BJJJ08)

[作者简介]慈福义,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循环、绿色发展。

(山东济南250014)

目前,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研究忽视了空间结构、区域合作、制度创新、公平等视角,深入研究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城市低碳竞争力内涵

城市低碳竞争力指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竞争中,遵循低碳发展的6R(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重组和再修复)原则,以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为基础,通过城市各组成要素(包括能源、“温室气体”、碳容量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相互配合与合理布局,以及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低碳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能为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修复由气候变暖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的最优化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城市竞争优势。

二、城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

(一)城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的系统学解析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看成系统,城市也是系统;3E(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因此,城市低碳竞争力形成遵循系统论的基本规律。

根据系统论,城市低碳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城市低碳发展相对独立运作产生的低碳竞争力

在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地域内,各低碳发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低碳竞争力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功能地域包括城市实体地域和乡村地域。因此,城市实体地域与乡村地域之间、城市实体地域之间、乡村地域之间低碳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形成城市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城市与外部区域之间低碳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城市低碳竞争力

根据系统的开放性,城市低碳竞争力受其外部区域环境的影响;在低碳发展系统中,上一层次的大系统影响下一层次的小系统。因此,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形成,要以高层次区域低碳竞争力最优化为前提。为实现全国低碳竞争力的最优化,会牺牲某些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强化某些城市的经济竞争力,需要建立合理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如碳补偿机制。

(二)城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区域经济学解析

1.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供给的城市差异

(1)生产要素供给的城市差异,通过城市动态比较优势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制度、科学技术、管理能力、资本、劳动、信息等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而且具有运转成本,不能够完全流动。因此,各城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存在差异性,并通过对城市生产成本与效益的影响最终影响城市竞争力。城市动态比较优势指从长期看,由区位、资金、技术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有利发展条件。可见,生产要素供给的城市差异,通过城市动态比较优势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2)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温室气体”、碳容量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能源、碳容量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分布不均衡,而且具有运转成本和不能够完全流动,导致其供给存在城市差异性。因此,能源、碳容量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供应价格存在城市差异性,进而通过对城市生产成本与效益的影响,最终影响城市低碳竞争力。根据低碳经济理论和城市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是指从长期看,由区位、资本、劳动、科学技术、管理能力、信息、制度、能源和碳容量等共同形成的城市低碳经济有利发展条件。综上可知,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供给的城市差异,通过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促进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提升。

2.集聚低碳经济

企业为集中再循环利用“温室气体”、共同利用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等,必然在空间上集聚,以实现集聚低碳经济效益。

3.低碳经济转移成本

转移成本指为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主要包括运输费用、时间成本、信息成本和心理成本。低碳经济转移成本包括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克服空间距离而在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如CO2的运输成本)以及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为克服空间距离而花费的碳成本,如运输过程中产生的CO2成本,在道路、运输管道等建设过程中的CO2成本。

低碳经济转移成本导致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具有不完全性,同时又限制了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优势和集聚低碳经济的实现程度,使低碳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范围。

4.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

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城市差异、低碳经济转移成本和集聚低碳经济导致城市低碳经济生产成本与效益的差异,进而产生了城市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从短期利益看,这是静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从长期利益看,则是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根据城市经济理论,城市动态比较优势是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必要条件,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必须考虑碳成本和能源成本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成本。因此,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成为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必要条件,对城市低碳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并通过产业布局影响城市的低碳空间结构。

低碳制度作为城市低碳经济生产要素,其城市差异性通过城市动态比较低碳制度优势影响城市的低碳经济结构。组织在城市低碳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制定城市低碳发展制度和规划,城市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空间结构,必然受城市低碳组织结构的影响。

5.低碳需求的城市差异

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和社会需求拉动机制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城市低碳产业结构、低碳空间结构和低碳组织结构必然受低碳需求的影响。低碳消费拉动城市低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空间结构的形成。低碳需求要求城市政府成为推行低碳消费的规范者和引导者,传统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中介组织提供低碳发展信息服务、协调城市之间的低碳发展利益如碳补偿等,形成相应的城市低碳组织结构。

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价值观等差异的影响,低碳需求具有城市差异性,低碳需求的城市差异是形成城市低碳产业结构、低碳空间结构和低碳组织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

6.城市低碳经济结构

根据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城市低碳经济结构(包括碳汇的空间结构)决定城市低碳经济水平,城市低碳经济结构是城市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是一种潜在优势,是城市低碳经济竞争优势的子系统。如果城市低碳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低碳经济效益小于城市低碳经济系统组成要素效益的简单总和,就无法形成最优的城市低碳经济竞争优势。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忽视了低碳需求的城市差异对城市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此,只有以低碳需求的城市差异为导向,以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城市低碳经济结构,城市才会产生最优的低碳效益和形成最优的低碳竞争力。

7.城市低碳文化

文化包括符号、价值观、规范、约制和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碳文化是影响城市低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低碳消费观、低碳法律、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有利于提升城市低碳竞争力。

8.城市低碳公平

低碳公平包括低碳绿色GDP的公平分配、能源的公平分配、碳排放权的公平分配等,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提升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低碳竞争力必然受低碳公平的影响。

根据演化经济学理论,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上任何形成因素的创新均影响城市低碳竞争力。

三、济南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

(一)济南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的系统学解析

根据系统论,济南市低碳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济南市低碳发展相对独立运作产生的低碳竞争力。济南市是市级行政区划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6R原则发展低碳经济,相对独立运作产生的低碳竞争力,是济南市低碳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济南市48户企业列入山东省千户重点用能企业,年节约能源48万吨,既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成本,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济南市包括城市实体地域与乡村地域,城市实体地域与乡村地域之间、城市实体地域之间、乡村地域之间低碳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形成济南市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济南天成节能工程有限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山东水泥厂有限公司(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庄镇)投资600多万元实施节能改造,年节电1400多万千瓦时,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二是济南市与外部区域之间低碳发展相互作用形成的低碳竞争力。根据系统的开放性,济南市低碳竞争力受其外部区域环境的影响。如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从2010年开始,根据泰安市的实际需要,加大充电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以满足泰安市电动汽车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济南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济南市低碳竞争力系统受高层次区域低碳竞争力系统的影响,如山东省以国家扩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为契机,把济南都市圈的7个城市纳入示范推广范围,统一享受国家示范城市补贴政策,提高了济南都市圈的低碳竞争力,同时也扩大了济南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提高了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

为实现中国城市低碳竞争力的最优化,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城市必须加强碳汇建设,发展能源消耗少、碳排放少的产业,导致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下降,受益的中、东部地区城市应对西部地区城市进行碳补偿;但由于根据东、中、西部的城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进行分工与合作,实现了1+1>2的城市低碳竞争力,与忽视低碳经济分工与合作下的城市低碳竞争力比较,进行碳补偿后的东、中、西部城市如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都得到提升。

(二)济南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区域经济学解析

1.济南市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供给

济南市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优势主要包括:(1)可再生能源比较丰富。历城区、济阳县和商河县的地热资源蕴藏量近10万亿立方米,太阳能(年日照时数2255小时)、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比较丰富。(2)低碳经济基础较好。第一,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基础好。济南市开发了以高温金属镀膜管、晶硅原料提纯、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为主的国际先进低碳技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是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第二,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基础较好。在节能、甲烷回收利用、温室气体分解等领域实施了一批CDM项目,已有济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山东中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HFC-23分解、济南垃圾填埋气发电等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3)济南市人民政府比较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制度较先进。如,济南市在2010年1月12日与中英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研究组签订了政府战略合作框架下济南市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研究(项目)暨“不同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项目。(4)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绿色观念较强。如,2010年7月,济南市市中区杆石桥街道办事处与山东大学“节能减排·全民低碳”宣讲团,在馨苑广场开展了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了公民的绿色观念。

济南市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劣势主要包括:(1)森林覆盖率较低。2011年,济南市的森林覆盖率约31%,低于泰安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莱芜市、聊城市、潍坊市等城市的森林覆盖率。(2)低碳经济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济南市目前尚无专门的低碳经济法规、规章,更缺乏低碳经济布局方面的法规。第二,低碳市场经济体制和低碳经济政策不完善。济南市人民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不足,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不够具体和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建立低碳GDP制度、完善的符合低碳济要求的产权及收费制度、生产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产品制度、将碳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的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低碳消费鼓励制度等。第三,重视规制性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忽视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的作用,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不足。

2.济南市集聚低碳经济

2009年3月13日,国家火炬计划中唯一的“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落户济南。目前,济南市东部太阳能研发生产基地已经形成国内唯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产业链,初步形成太阳能产业集群。太阳能产业集群有利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降低太阳能产业的企业、中介组织、研究院等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等,加强太阳能企业、研究院、中介组织、政府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区域低碳创新,因此,具备了较强的区域低碳竞争力。如,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是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中,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率先提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并在全国进行实践,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的太阳能行业唯一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3.济南市低碳经济转移成本

(1)济南北临渤海和京津冀大都市圈,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相连,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广大腹地的重要连接区域和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枢纽,有利于加强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的低碳经济联系,如吸引其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人才、新能源和学习其先进的低碳经济管理经验,接近低碳产品消费市场。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济邯铁路横贯东西,是济南与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的联系通道。京沪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和国道104、309等主要公路干线以及众多的省级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加上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形成了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济南与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聊城、德州和滨州,可以在1-2个小时内通达,便于“CO2”、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人才、新能源等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流动。济南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发达,低碳经济转移成本低,有利于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2)济南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密集,城市之间低碳经济转移成本较低,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劳动力、“CO2”等生产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实现济南市内城市之间低碳经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济南的低碳竞争力。(3)低碳经济转移成本的存在,限制了济南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优势和集聚低碳经济实现的程度,使低碳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如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济北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南的低碳经济转移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济北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等低碳经济园区的集聚低碳经济效益,提高济南的低碳竞争力。

4.济南市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济南市的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优势、低碳经济转移成本优势和集聚低碳经济优势提高了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

济南市根据低碳需求和动态比较低碳经济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了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

5.济南市低碳需求

(1)2011年,济南贺年会要求各旅行社积极倡导绿色旅游、低碳消费,重点设计绿色旅游项目,引导游客不参加高耗能项目,适量点餐,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提高了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了济南市低碳旅游业的发展。(2)济南生活用品租赁公司的家电、汽车、健身器材、医疗保健器械等产品齐全,目前有许多办事处、公司租赁该公司的产品;同时,该公司的产品也受到济南市民的欢迎。(3)越来越多的济南市民喜欢“二手”物品的网上交易,其商品种类繁多,包括书、儿童车、衣服、鞋、日用品等。低碳消费拉动了济南市低碳旅游业、低碳工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如太阳能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了济南市低碳经济空间结构形成,提高了济南市低碳竞争力。

6.济南市低碳经济结构

(1)济南市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若干低碳产业园,实现了低碳集聚效益,提高了济南市的低碳竞争力。如,章丘市明水经济开发区积极培育以华润电力(风能)开发有限公司、鲁阳风电设备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山东华氟化工有限公司的聚氟乙烯树脂、圣泉集团的核苷类医药中间体为重点的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以章丘海尔电机有限公司、山东华菱电缆有限公司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与传输产业,以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翔宇航空技术服务公司为龙头的航空维修、新材料、空港物流等产业。2011年,明水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山东省“低碳经济十佳开发区”。(2)济南市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向低碳转型。如,平阴县积极开展低碳经济,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将煤气式退火窑改为隧道式退火窑,吨管件耗煤由370公斤降至100公斤,污染物排放减少30%;在地产开发中,鼓励安装太阳能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在社区旧村改造中,大力发展沼气能源,将生活垃圾转换为能源用于照明、做饭,剩余有机肥料用于小区绿化,提高了平阴县低碳竞争力。(3)济南市委、市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每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定期调度节能减排工作进度,初步形成了职责比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节能减排的组织结构,促进了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

7.济南市低碳文化

2010年3月,济南市历下区在济南泉城路沃尔玛商场开展了“关注气候变暖,让地球更健康”的低碳经济宣传周活动。通过组织市民观看环境保护图片展、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手册和环境保护宣传品、介绍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和环境保护方法等形式,增强了济南市公民的低碳消费观念。在生态环保理念宣传教育的影响下,济南市公民的社会习俗开始向低碳化转型,如已经形成将在酒店没有吃完的食物打包的良好习惯,提高了济南市低碳竞争力。

8.济南市低碳公平

济南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政策和相关法规,促进了济南市低碳经济发展,提升了济南市低碳竞争力,但在低碳公平方面存在缺陷。如,自2006年,济南市开始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由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电价上涨,但缺乏对贫困家庭的配套补贴政策,导致贫困家庭的生活日益艰难,生存性能源消费不足,不利于济南市的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低碳竞争力提升。

济南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证明了城市低碳竞争力形成机制系统学解析和区域经济学解析框架的科学性。

作者:慈福义

上一篇:初一班级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英语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