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探论文(通用12篇)
摘要: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能源和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政策;制约因素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资源结构问题。我国的资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矿藏储量中,煤炭资源的比例比较大,而天然气和石油的储量还比较少,以至于我国资源消耗以煤炭资源为主。我国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取暖,大多以煤炭资源为主,以至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污染。利用煤炭资源,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我国的资源结构,是限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也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技术含量比较低,竞争力也比较低。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因此,消耗能源的数量也比较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为代价。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了限制。
(3)科学技术水平问题。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出现的环境问题、能源消耗问题还比较严重,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因此,能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在利用、回收甲烷、储存、收集二氧化碳,分解工业废水,二次利用工业中的废气方面,都做得不够好。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废气废水回收利用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大多数企业为了考虑成本,很少会回收利用废气废水。
(4)缺少完善的公共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方面,我国还缺少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完善严格的公共政策,低碳经济就难以发展起来。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方面,都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无法全面的治理这些现象。执行公共政策的环境也比较复杂,有些公共政策会损害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某些利益,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操作。对公共政策的实行的监督力度也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贯彻落实公共政策。
2制定完善的公共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1)制定公共政策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我国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从立法方面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应该通过分析我国各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对存在污染严重、能耗比较大的企业进行限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保驾护航。还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不断的完善修订法律体系,保证低碳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制定促进发展低碳技术的公共政策。首先,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经济政策,大力支持发展低碳技术,拨给一定的资金用于专门发展低碳技术,为发展低碳技术提供较好的保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和发展模式,虚心学习他们的优势,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低碳技术和推广模式,增强低碳技术在我国的适应力。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低碳能源和低碳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
(3)制定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的公共政策。由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长期处于主导的地位,因此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经济政策,着力的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开发新能源。大力开发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的能源,注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要增加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降低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开展传统能源的节能行动,提高对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的排放。
(4)制定有利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公共经济政策。我国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小,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鼓励能耗小、使用清洁能源的绿色产业的发展,还要制定一系列的公共经济政策,限制使用煤炭能源的企业以及能耗高的企业的发展。还应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划,调整好产业结构,有效地解决,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传统能源企业的治理,鼓励他们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能源消耗少、碳排放少的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对于能耗少的第三产业,政府可以给予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根据碳排放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级别,给予他们降低税率、减免税收、退税等优惠措施。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公共经济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地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调整传统的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楚迤斐.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体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2]冯周卓,袁宝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主客体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
一、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控制气候变化的国家之一, 在2003年发布的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英国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 提出到2050年将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消减60%。
德国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技术创新来实现低碳发展, 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 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并网进行补贴。2006年, 德国政府提出“高技术战略”, 以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力量, 在国际低碳技术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
日本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节能减排。2004年, 日本环境省公布了一项旨在加速减排温室气体的新环境税计划。2008年6月, 前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名义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 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标志, 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并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到2050年, 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
虽然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但近年来,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利用问题, 相继提出了《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 前者的实施更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则以智能电网、新能源和节能增效为突破口, 旨在使美国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抢占新能源领域的制高点, 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推动美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分析
从上述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低碳能源政策,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技术政策, 降低“高碳”产业比例、调整产业结构的低碳产业政策, 以及倡导“绿色消费”、转变生活方式的低碳消费政策。其中, 以新能源的开发和低碳技术的创新为最主要的政策工具。
各国为发展低碳经济, 设计了各种有效的低碳政策工具, 其主要特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使企业节能减排, 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 如“白色证书”的标签计划、自愿减排协议;三是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综合运用政府管制、碳排放税、补贴、碳基金等多种政策工具;四是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力量, 促使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扩大资金来源, 减少公共资金的投入;五是鼓励公众参与, 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直接关系到低碳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碳排放总量的增长, 国际社会对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积极履行减排责任,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 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50, 并将这一目标作为今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因此, 中国必须制定并不断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1、开发低碳能源, 强化节能
解决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 要靠能源战略调整来实现。发展清洁能源, 是缓解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实现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同时,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的低碳转型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 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 目前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仍然是节能。实现节能的方式主要有技术节能、制度节能和结构节能, 一是要以技术节能为主, 主要手段是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要形成节能机制和节能产业, 三是要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 政府要组织力量进行低碳技术攻关, 通过政策导向支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优先发展。健全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 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设备制造、能源生产。
3、运用市场化政策工具, 加强经济政策支持
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经济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要从以“控制—命令”为主的政策工具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工具转变。具体来说, 要制定灵活的低碳财税政策, 如实行气候变化税、排放贸易机制、碳基金等经济政策;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契机,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
4、协调多方利益, 形成合力发展低碳经济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考虑政策的利益相关者, 协调项目开发商、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的利益。要处理好企业与行业的关系, 引导企业的低碳需要与行业、产业链的低碳发展规划相一致;平衡好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地方政府引导产业要因地制宜;鼓励第三方融资, 解决企业资金和市场问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全面参与, 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05 (11) .
[2]、郭印, 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 2009 (11) .
[3]、宋德勇, 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 .
[4]、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 2009 (2)
[关键词]低碳经济 激励理论 庇古税 碳税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
从理论上讲,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会产生“公共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即厂商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与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性(属于公益事业)。而经济主体出于追求个人利益的需求,不愿意主动为其付费,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s)”,这就使政府介入资源环境领域成为必然。而税收作为市场经济下最主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负外部性问题有最直接、有效的调节作用。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Pigou,1920)在其《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中建议,应当根据污染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达到平衡,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uivaintax)”。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特点是需要、限制和公平,具体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全球五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72年,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提交的《增长的极限》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以后,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三)激励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从政府角度讲,政府以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身份,依据所掌握的政策性资源和财力资源,激励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基本上是采取财政拨款、投融资、税式支出、产权交易等常规政策激励低碳经济发展。例如,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安排235亿元,2008年增加到418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2009年推动节能减排支出567.47亿元。目前,在农村实行的“以奖促治”政策带动了农村环保工作的广泛开展。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出口退税方面进一步明确促进推行节能减排的措施。
(四)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目前,世界经济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以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却在我国显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其迅速成长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2009年,国家通过出台多项财税和金融措施,在危机中找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如国家财税部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补贴消费者,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断加大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资金补助。全国财政新能源与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将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建立中长期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着力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二、我国现行低碳税(费)政策简析
(一)低碳税收政策
我国现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环保设备(产品)、投资的税收政策。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使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07修订版)中的国产设备,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二是企业使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中的国产设备,经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三是对专门生产目录内设备(产品)的企业,在符合独立核算、能独立计算盈亏的条件下,其年度净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节能、污染防治、环保技术转让的税收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流转税规制设计引导,包括消费税(成品油、小汽车、摩托车、游艇、汽车轮胎、汽油、柴油等,含铅汽油1.4元/升,无铅汽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1元/升,柴油、燃料油和航空煤油0.8元/升;低污染排放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增值税(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废渣生产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油母页岩炼油、垃圾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资源税(原油14~30元,天然气7~15元,煤炭0.3~8元),环境效果并不明显。二是所得税政策,如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减免企业所得税。凡经国家环保总局通过招标确定需要淘汰消耗臭氧物质生产线企业取得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1年6月14日,中国正式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多边基金的赠款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取得的指定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向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捐赠,可按税收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中华环境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如技术先进、条件优惠,其收取的特许权使用费免征所得税。
(二)现行排污收费政策
至今为止,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给人类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碳排放过量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经过近十几年来科学家对全球海平面高度和全球平均温度等数据的监测发现,两极地区冰雪大范围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十分明显。很多数据表明,全球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目前看来有好有坏,但从长远来看,整体是弊大于利。
1.2碳排放过量主要由全球工业化导致
自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增加了近一倍,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甲烷等。而全球气温升高又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如大旱、大涝、气温差异大等极端天气,给人来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1.3全球碳排放过量还将持续很久
科学家根据现有数据做出预测,如果世界各国仍沿用如今的.做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仍将持续下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并将进一步诱发全球气候的很多变化,甚至比如今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2实行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碳排放过量问题,给人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全球各国应该团结起来,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国家。
2.1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很少,因此实现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基础,而这些能源的使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也是我国如今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想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高我国能源使用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如风能、潮汐能等,从而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另外,还应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依靠技术进步带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2.2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环境的好坏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我国很多城市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空气中充满大量的有害颗粒,人类呼吸了这样的空气后,很容易导致呼吸器官疾病。另外,很多地区的酸雨天气造成建筑等腐蚀,庄稼颗粒无收,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为了改善民生,保证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改善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每一步上,从各个方面解决气候变化和高碳经济带来的民生问题。
2.3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和定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大国应该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 中国 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
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 金融 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 工业 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
(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新减排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比如说建筑节能。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现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时一趟,将来高速铁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时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飞机了,同样便捷的服务,但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国长期以来反对核能的声音很强,现在为了搞低碳经济,又把发展核能提到议事日程,准备进一步更新和新建核电站。美国也启动了新的核能计划。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资源,中国比较缺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资源。
3.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原因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开的,我们可以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资源税。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资源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资源,那么征一个可枯竭资源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可以。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
第四,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几年以前我提出过一种设想,叫能源消费累进税制(或者叫碳排放累进税制)。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要强调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而不能是统一税率。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
第五,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范。
第六,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虽然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它耗能特别高,但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而且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有些领域是商业可行、能够产生收益的,例如用它来提高石油采收率。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三次采油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驱赶出来。中国大庆、胜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采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清洁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可以出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可以进口。像矿石,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比我们国内采矿的成本低多了。
国土资源网(2010年3月19日 12:23)
本网讯(马俊峰)低碳经济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主张减少资源消耗的经济,都是主张资源节约的经济;两者都是主张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都是主张保护环境的经济;两者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两者都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都是讲和谐发展的经济。
不同之处,一是提出的背景不同,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的经济;绿色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资源危机,减少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提出的经济。二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的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核算方式;低碳经济侧重的是资源的温室气体排放,绿色经济侧重的是资源节约利用;三是低碳经济的考核指标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个量指标的考核;绿色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式,是总量指标的考核。四是目标不同,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了多少排放气体,绿色经济是净增长了多少经济。
我们既发展低碳经济,又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我们要减少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减少负面增长,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两者相互促进,既是发展的过程,又是个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一、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管理的互动关系
1. 低碳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管理协同发展
在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优先落实是到一定的区域, 从而带动全国范围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普及。因此, 区域政府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政府引导区域低碳产业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有利于区域政府在“脱钩理论”的指导下, 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依赖, 建立新的政府模式, 促进自身“低碳政府”的建设;有利于区域政府优化职能, 完善资源管理、利用机制, 树立成本意识、节约意识和效益意识, 创建节约型政府;有利于完善政府机构设置, 优化政府体系, 提高区域政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质量, 降低政府能耗;有利于区域政府经济、技术、能源等制度的完善, 提升低碳发展管理能力;有利于低碳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从而促使内部事务管理低碳话的实现;有利于加强区域政府府际间合作, 促进区域公共管理协同进步。最终,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为区域政府的协同发展、资源优化提供可能, 促进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区域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
2. 区域管理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到需要, 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处理为价值导向, 不再以行政区划切割为价值判断。区域公共管理实行“区域性治理”理念, 不再受传统的“内向型行政”的影响, 许多超越行政地理界限的外部公共问题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区域联合有效的转化为内部公共问题进行处理。这就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地理界限的概念, 建立起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 区域间开发、合作、发展相统一的和谐健康的公共管理模式。最终为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发展我国区域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
第一, 优化区域内部分工与协作政策, 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 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 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 碳排放强度高。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的工业所占比重较高, 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存在比例失调等问题。
在发展区域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合理的实施调控产业的政策。促进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 构建低碳的产业体系, 转变发展方式, 走低能耗、低排放的道路。在区域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便于更好的落实产业调整的政策,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打破原有的行政地理界限的束缚, 以“区域性治理”的视角解决区域内部的产业问题。区域内部及区域间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合作, 制定长远的区域产业体系规划, 有利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低碳化的实现, 也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依据。
第二, 加强区域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新型工业园区的发展。在区域内部政策支持构建新兴的低碳产业集群, 发展以低碳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 降低低碳产业的生产成本。新产业集群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没有新兴的产业集群, 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会变成一纸空文。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来看, 新型低碳产业集群变革本质上是为了要解决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问题。
区域政府在新兴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在政策层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建立新兴工业园区, 并且建立适应新兴工业园区发展的外围环境, 建立和完善公共风险基金机制, 设立孵化器, 辅助低碳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完善。
新兴工业园区的建立应当依据生产清洁要求、循环经济理念以及工业生态学等原理, 根据区域自身的特征和优势选择相适应的类型。在新兴工业园区内部通过物流、能流传递的方式将不同的企业相连接, 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模型, 使得一家企业的副产品甚至废弃物能够成为另一家企业的能源或者原料, 模拟自然生态循环系统, 在园区内部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互依存的循环系统, 追求能源多级的利用、物质闭环循环和废弃物产生的最少化。
2.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区域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 是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滞后。发展低碳经济技术的重点是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 在我国工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相对缓慢, 产能落后, 整个产业体系技术力量薄弱, 传统落后工艺的在重点行业领域所占比例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 使得未来几十年内, 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 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 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 要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必须将区域技术创新政策真正的制定和落实。
第一, 实施区域低碳经济双向开放,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技术相对滞后, 而且在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研发, 如能源利用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都需要相对比较长的研发周期。这就使得区域内部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科技利用成果, 因此应当完善技术引进的政策体系,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技术, 促进我国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 我国内部各区域之间也应该加强开放程度, 东部技术相对发达的区域应当支持中西部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给予其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体制,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在先进技术引进的基础上, 应当加大科技开发投入,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体制, 增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中心, 从本质上改变低碳技术相对落滞后的现状。从政府层面为低碳经济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3.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利用政策支持
能源生产和消费都会带来大量的碳排放。降低碳排放, 能源行业是关键。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抑制能源消费, 降低能源的生产量和使用量, 才能达到碳排放降低的目的。
第一, 建立新型能源供应政策体系, 开拓新型能源利用渠道。目前我国的能源供应主要是石油、煤炭、电能等高碳能源。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 使得低碳能源能够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推广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建立广泛分布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一方面保障能源的供应, 另一方面又降低碳排放, 从源头上把关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二, 制定区域能源利用标准, 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就是以相同的能源消耗, 创造更多的产出;或者以较少的能源消耗, 创造出同样数量的产出。严格制定和实行区域能源利用标准, 通过“碳汇”、“碳金融”进行调节, 对于保障能源供给、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有着直接影响, 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
通过制定区域能源利用标准, 强制在能源利用方面舍弃粗放型利用方式,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如大力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 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 减少原煤直接燃烧, 应用洁净煤技术,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等。
三、结论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过程中低碳经济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发展战略, 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区域低碳经济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军, 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3)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税收政策
一、低碳经济与税收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一是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是能源危机的内在要求。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存量有限,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消费的速度超过生产的速度,能源危机四伏。
(二)税收政策扶持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庇古税
对于资源配置,市场也会失灵。如当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外部性问题时,庇古税便是应对策略之一,通过对那些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将外部性内在化。如针对污染征收庇古税,相当于是给了污染权一个价格,然后通过市场污染权的需求来确定污染量。
二、税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路径
(一)低碳产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产业正是积极响应号召,税收政策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税种可直接影响不同产业或行业,必然也影响该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向低碳产业倾斜。如消费税就有调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功能。税率表现的是税负的深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也是直接的,若针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设置相对于低碳产业较高的税率或者是对低碳产业设置优惠税率,则势必会对该产业或行业产生影响。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必然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税收优惠和减免税有较强针对性和直接性,针对要支持的产业或行业,那么给予其税收优惠,鼓励和扶持其发展。当然应加强征收管理,尤其是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严加征管,减少避税漏洞,严打偷税漏税,对整个行业都有整顿和限制作用。
(二)低碳能源
对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宏观层面,我国的资源税法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那么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对高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对其征收较高资源税,相当于设置一个壁垒,限制进入,部分会退出。微观层面,因为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相当程度上是行业垄断,如石油。但存在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规范的企业,所以必须要严加征管。
对于能源的利用,一是要解决由于投入大而形成的利用成本高从而如何促进利用,二是如何促使利用低碳能源的观念的形成。那么对于低碳能源的开发者而言,若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免税等,则可降低其实际成本;对于使用者而言,如若企业所得税中对于利用低碳能源有税收优惠,可促进低碳能源的利用。
(三)低碳技术
在鼓励扶持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我国税收政策从各个角度都有所涉及。如消费型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如IT业中的软件销售,可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等,促进技术推广应用。
不可置疑,税收对低碳技术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主要在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和交易阶段发挥作用。应加大研发力度,应该是政府主导、企业为辅的模式。但同时也应极力为低碳经济寻求商业机会,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技术所需的技术成本。因此,发展低碳技术,现有税收政策中,通过对税率、税收优惠、减免税的调整,都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目标而重新做出调整和安排。
(四)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而繁琐,最核心的是人的价值观的转变,绿色价值观的形成。税收政策对低碳生活的影响,一是间接性的影响,即从税收政策对产业、能源、技术等的政策影响间接辐射而来的影响。二是直接性的影响,即直接针对低碳生活而通过对税种、税率、税收优惠的设置和征收管理,促进低碳的生活方式的发展,相对控制高碳的生活方式。如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费用,可以抵免当期的个人所得税。
三、低碳经济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中的相关税种
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调控与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列入征收范围。改变计税依据,适当调高税负。近期可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适用税额。远期以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税,税款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明显。
2.对于消费税,一方面应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原生性消费品和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另一方面则是对现行消费品的税率适当做结构性的调整。
3.继续推进增值税的转型,增强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适时地将一些高碳产业纳入征收范围,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税收扣除和加计扣除等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设置环境税
欧盟一些国家征收碳税的效果表明,碳税等环境税的征收可以较好地起到节能减排作用。我国应积极探索,通过包括碳税在内环境税的设置,一方面使碳排放减少,从而使污染较少,能源结构优化,高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比率得到改善,对产业调整也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直接引导和促进低碳生活的发展,间接性地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三)整合和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首先应全面清理整合税收政策,形成系统的、有效的政策机制,真正地体现和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要想使得各优惠政策发挥出应有的政策作用,必须使其形成体系,避免单独的政策作用有限性的特点。在较高的层面对整个体系进行调控,通过政策组合形成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刘志林.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3]刘群.财税政策如何有效促进节能减排[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8,(07).
何为低碳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有别于过去高消耗,高增长,追求规模的GDP中心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9月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中提出了我国政府降低碳排放总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国务院温家宝在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决定到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比下降40%-45%。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为支撑、低碳政策制度为保障,通过创新低碳管理模式和发展低碳文化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
下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策略
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86.6km2,核心区的主体是现代商务功能,巨大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使得其碳排放不容小觑。在高标准建筑的基础上,虹桥商务区的目标是实现核心区域全面低碳排放,局部区域或者建筑实现“零碳排放”。采用热、冷、电三联供,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集中功能系统;核心区域全部为国家标准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超过50%以上,江苏武进高新低碳示范区2010年6月,江苏省武进高新区(图略)被江苏省发改委批准为省首家低碳示范区,并被江苏省住建厅授予“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2011年又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高新低碳示范区的规划面积为27.8km2,规划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为“一心六轴四片”。“一心”即示范区的商务、办公、商业、中心;“六轴”即示范区主要的“三纵三横”轴线与空间发展轴线;“四片”即示范区的四大功能片,包括滨湖生态片、生活与服务片、东北部与东南部的制造产业片。按照建设节能体系规划,低碳示范区具体分为零碳区、微碳区和低碳区三个部分[8]。示范区的建设追求六个“零”,“零工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距离”以及“零资源”。通过多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彰显了低碳环保的特色。
低碳示范区的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研究措施
低碳示范区的建设从绿色建筑层面出发,以完善区域建设为目标,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规划建设方案,从而达到符合低碳经济的、高水准的场地建设和建筑设计建造要求,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塑造独具魅力、和谐社会生活的典范。示范区规划制定与开发利用研究对示范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交通规划、能源规划以及公园绿地的开发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评估,并提出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环境保护与规划策略,指导相关决策部门的管理与评价。示范区的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研究对示范区的和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室内外工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设计,分析地域建筑合理的生态观和设计观,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特色空间的设计策略。示范区的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评价分析研究对示范区的场地土壤、大气、噪声影响以及水污染和光污染等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模拟和实证研究,开展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提出场地建设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措施。同时提出建筑材料与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使用策略与评价管理要求。示范区的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研究对示范区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对原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色管理与监督的具体实施方法,优化管理政策和条例。
结语
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而提出的。绿色建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从理性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角度,以提高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效益为目的,不仅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还能够降低环境的负荷,而且能够与环境相融,使建筑成为环境良性的有机组成[6],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推荐阅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和护理
微博监督的法律规制
我国法律补偿制度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之谈
建筑质量管理
会计国际化理由的论文
中压配电技术经济性的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題,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2008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
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沃尔玛2009年供应商能效提升项目启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与会者对提出的低成本节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兴趣,给予了积极评价,纷纷咨询。作为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实施了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作为计划的一个部分,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 鉴于大多数供应商对达成节能目标可能缺乏方案,沃尔玛本次大会也邀请了十几家能源服务商为供应商提供节能咨询服务。 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顾问多年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优质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途径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
途径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途径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途径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
面对的四大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理念最早见诸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1]。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对社会经济与物质需求的无止境追求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严重地破坏了环境。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大大的超越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优化生态环境, 确保能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旨在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实际情况看, 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期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2]。
1. 能源需求加速增长, 以煤为主的不合理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比重过大, 核电和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电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发电比重小。加之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 电力、运输车辆、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产品已转化为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从2000—2007年, 中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 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到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这都使得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节能减排和其他发展目标尚未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 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 特别是重化工业, 致使产业结构不合理。为此中央政府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促进结构转变, 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逐GDP增长, 对节能减排不重视, 从而加剧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速度, 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3. 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手段与经济性措施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关键是低碳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尽管中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 但是与节能减排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相比, 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中国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 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 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
三、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应采用的财政政策
1.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特性, 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 很难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其快速发展, 应充分运用财政补贴方式, 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支持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鼓励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和消费。首先, 通过财政补贴扩大低碳产品、环保产品的市场份额, 降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成本及价格。同时, 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 特别是能效方面的准入门槛,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来促进低碳产品的推广。其次, 通过财政补贴, 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治理的费用并保护稀缺资源, 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如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对污染治理、低碳产业等项目, 在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政策等方面给予补贴优惠;对使用清洁能源实行价格补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另外, 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鼓励地方政府在公交、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和消费, 创建低碳城市。
2. 实施低碳税收政策, 引导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通过税收政策, 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调整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 建立环保类税种。将现行税收按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和环境税。将原对污水、废气、固体废物以及危险废物、噪音等方面的排污费改为环境税, 使之成为整个税制体系中继流转税、所得税之后的又一主体税种。我们应本着“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 对生产污染产品、排放污染物及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 按照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征收环境税的出发点, 不再局限于筹集环境治理资金, 而是逐步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向低碳化。其次, 修订现行税种, 完善相关的税收优惠。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征收资源税, 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调整消费税的税目:对电池、氟利昂、化肥和塑料包装物等产品, 煤和火电等污染性能源, 船和飞机等高能耗机动工具征收消费税;取消车辆购置税, 将其并入消费税, 按污染程度设置差别税率。通过以上措施使纳税人自觉保护和改善环境, 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最后, 考虑开征碳税。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而征收的, 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 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企业的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 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也是发达国家比较推崇的一个税种[4]。征收碳税有利于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并进行节能减排, 有利于经济结构质量的提高。
3. 强化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 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政
府采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项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 强制或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首先, 启动低碳产品认证工作, 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对低碳产品进行认证, 贴上“绿色节能”标识, 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节能环保产品及设备。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采购对环保产品的支持, 完善政府低碳采购制度, 规范采购实施过程, 加大政府采购对环保节能产品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 生产低碳节能产品, 给采购方更大选择余地, 满足采购需要, 对全社会绿色消费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其次, 扩大政府低碳采购产品范围。扩大政府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 明确采购国货规定, 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低碳消费活动, 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中国, 原则上凡是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购买行为, 都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政府采购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及低碳企业倾斜, 引导低碳生产与消费, 培育低碳市场,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立法保护国内政府采购市场, 保护国内产业, 支持本国企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采购对国内企业保护和促进作用, 培养一大批有竞争实力的绿色企业, 促进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最后,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把政府机关对环保产品采购的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中, 树立和维持政府采购制度的公信力, 完善细化质疑和投诉程序, 强制政府对环保产品的采购, 对集中采购机构组织的政府采购项目应该随时跟踪调查, 加大对拒不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行为的处罚力度, 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4. 通过转移支付制度, 支持地方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节能减排、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支持力度, 弥补地方政府财力的不足, 满足地方政府行使基本职能的需要。中国东部地区虽然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强, 财力充裕, 不需要中央财政过多的支持。中部地区有很多能耗大省和排放大省, 且财力比较短缺,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这些地区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的转移支付力度。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保护的压力相当大, 加之财政自给能力差, 财力紧张, 中央财政更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资源开发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财政支持和奖励, 引导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设立专项资金, 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安琪.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意义及政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8) .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0, (1) .
[3]杜飞轮.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0) .
【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探论文】推荐阅读:
低碳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及讨论论文07-11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06-28
低碳经济小论文10-10
公共经济学政府行为10-26
公共经济学题目补充01-20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12-06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09-27
低碳经济的内涵06-19
财政政策与动经济增长论文10-0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