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强调语文在交流、思考上的工具作用,它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是由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人文性即强调语文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培养、审美教育的作用,体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样,聋校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应该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论文 篇1:

如何做好特殊儿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育

摘要:语文作为一项基础学科,在特殊儿童的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对于特殊儿童的基础知识巩固、学习指导意义重大。

关键词:特殊儿童;语文;教学;策略

一、更新特殊儿童教学观念,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找准方向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回归主流”运动相继展开。所谓“回归主流”,也称“一体化”就是让残疾学生尽可能地回到社会的主流群体之中,每天的生活模式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中受到适当的教育。顺应这一思想,进入主流社会的聋哑人就要求在读写、思维、智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此能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重任无可非议要落在语文教学的肩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聋哑教育界接受了新的思想之后,其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聋哑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就是重视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使特殊儿童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观念上必须实行七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能力的培养;二是由让学生被动地学,转变为乐学、愿学、主动地学;第三,由单篇课文或单方面教学转变到整体教学;第四,由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转变到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来;第五,由“满堂灌”、“满堂讲”的灌输式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另外由注重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即时教学相结合;最后要由师生的授受式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友爱的关系。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总结,一切工作都已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拓宽特殊儿童教学内容,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而聋哑童本身听不到,加之由此而直接导致的“说”的障碍,仅存的也就只有读或写了。所以,对特殊儿童来说,阅读和写作是他们获得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对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觉障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是聋哑校语文教学成效高低的主要考核依据。如果学生只会读而不会写,那么,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聋哑校的各科教学,都肩负着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因此,要提高特殊儿童的语文素质,提高聋哑校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尽力补偿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在特殊儿童尽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拓宽教学内容和特殊儿童获得信息的渠道。由一定的量而产生质的飞跃。量中求质,以质求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特殊儿童的书面语能力,而且可以丰富特殊儿童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同时受到思想教育。但阅读要根据特殊儿童各年级段的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起到以读代“耳”的作用。对课本上的阅读文章要侧重学知识,懂方法,课外的读物侧重用方法,成习惯。使课内课外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写作教学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综合训练,它对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写作教学,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果写作能力提高了,相应的特殊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认识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用性。因为特殊儿童虽然听觉器官有缺陷,但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是在有声世界里,长大后需要工作、学习,更需要与周围的人们交往,特殊儿童单凭手语是不行的。作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凡属学生亲身参加的活动内容进行写作,此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写作过程既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尤其对于特殊儿童来讲,写作是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作文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提炼主题的训练。例如,阅读爱因斯坦童年做小板凳的故事后,引导学生可以从勤能补拙的角度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重视特殊儿童创新教育,建立学生的宏观发展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创新教育,其实也是对教学的一项重大设计。《中共中央善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就要求整个国民教育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作为国民教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中的聋哑教育,也同样肩负着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创新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及综合能力的形成。聋哑校的学生虽有残疾和缺陷,但他们同样需要也能做到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

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改革聋哑校语文教学就要求从整体入手,建立宏观意识。这一整体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聋哑校语文教学整体的认识,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表达、演讲)、视听(看)四个系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联系。注重克服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教学或单方面教学忽视整体的作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观点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气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克服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森林的功能不是每一棵树的功能的简单的相加。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从整体的功能入手,从“听(看)、说、读、写”全方位入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力。

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王红星.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创设一方晴空.绥化学院学报,2010(4).

[2] 白 虹.新课程理念引领聋哑学生学会学习.云南教育,2005(14).

[3] 刘 枫.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

作者:严宗霞

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论文 篇2: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突出语文工具属性,服务聋生职业发展的聋校语文教学

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强调语文在交流、思考上的工具作用,它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是由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人文性即强调语文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培养、审美教育的作用,体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样,聋校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应该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尽管聋生在生理上存在缺陷,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他们更应该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更方便地交流、思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更高文化品位的诉求都应该得到满足和实现。那么在聋校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聋校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出现了何种偏差,在以后的聋校语文教学中又该运用何种策略突出和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 聋校语文的工具性与聋生的特殊需要

1.1 聋校语文的工具性与聋生的学习生活

聋生由于早期听力受损,在语言形成的关键期没有得到足够的言语刺激,导致说话训练少,发音不准确,词汇积累少。他们是在进入学龄阶段后才开始系统地接受语言训练,逐步学习字词句段,掌握读写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聋生的语言习得起到了相当明显的补偿作用。另外,聋生的生理缺陷直接导致了他们抽象思维的缺乏,而学习语言文字又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有效方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效果也决定了他的其它学科的学习效果。聋校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体现在帮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聋生能顺畅地进行交流、沟通和思维、分析的基本前提。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高文化品位的诉求都是建立在听、说、读、写的前提上的,只有会读、会写,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有发展的可能性。

1.2 聋校语文的工具性与聋生的职业发展

由于我国聋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还远不能满足教育需求,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则更少,只有少部分聋生在经过中考或高考的筛选后能进入高中或大学继续学习,绝大部分聋生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或者在进行了简短职业培训后便直接加入了就业大军。而语文是聋生职业发展所必需的一门工具,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基于此,聋校语文教学的开展必须符合当前聋校教育实际,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即把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职业导向为主,切实关注到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从业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聋校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来发展人文性。工具性是聋校语文教学的起点,是聋生一切发展的基础;人文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聋校教育实现终极关怀的推动力。聋校语文教学必须在突出工具性的基础上提倡和发展人文性。

2 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选择出现的偏差

2.1 学科认识上,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有误解

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两种价值取向选择出现的偏差主要在于忽视了聋校语文的工具性,夸大了聋校语文的人文性。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受建构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我国的新课程理念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在聋校教学中被摆放到从未有过的重要位置上来。聋校语文教学高扬人文主义大旗,重视聋生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把情感教育作为课堂上重要的教学目标,甚至出现人文主义的泛滥,以致于一些聋校语文教师过度看重语文的人文性,一味讲究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反而把语文的工具性降到次要的位置来,这种舍本逐末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

2.2 培养目标上,对聋生“人”的定位不准确

在聋校语文教学实际中,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被有意无意地套在了聋生身上,造成了对于学生定位不准确。聋校教师很多情况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态度、文化品位的形成,给予学生较高的期望值。教师的这种高期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语文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的应用。尽管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高期望往往得到的都是低回报,这也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成就感普遍较低的原因。对“人”定位的错误另一方面来自聋教育的中、高考制度。在中、高考的应试大棒下,聋校的语文教育成为一种精英化的教育。在这种精英化的教育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高中(中职)毕业后都必须直接就业,因此,他们接受的语文教育应该是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大众化教育。精英化的教育与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矛盾的,只有少部分能力较强的聋生能够适应精英化的教育,大部分聋生接受起来都是十分困难的。精英化的教育对学生的定位是以学科知识、理论为取向的,与学生未来的技术型职业是相背离的。这种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矛盾,是聋校语文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对“人”定位不准确的体现。

2.3 教学内容上,过于脱离聋生的生活实际

聋校语文的工具性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上。聋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发展语言,便于交流、交际,为生活做准备。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将语言知识融入到生活的场景中,帮助学生掌握好语言、交流技巧。近些年来,普校语文教材不断修订,教材内容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了,更具有时代性,而聋校语文教材内容更新慢,与当下生活实际脱轨,没有普校教材那般图文并茂,生动有吸引力。聋校语文教材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普校教材在聋校中的盛行。但是普校的语文教材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又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很难理解课文中的情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胜枚举。例如,在聋校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说明文题材类的阅读,但因为聋生经验狭窄,对这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因而阅读相关文章也会感觉很吃力。

2.4 教学方法上,与聋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不相符

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没有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相符。因为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建立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学生失去听力后,只能通过手语进行交流,语言积累少,学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的实践运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交流练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却过于重视情感的分析,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实践运用,例如,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做的少,写的少;新课教学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组织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大意、思想感情,对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却挤压得很少很少;在对文章思想情感、中心思想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难以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无法形成情感共鸣;课堂与课外,教师安排的语言实践机会少,课堂的教学与课外的语言实践脱节。

3 聋校语文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的策略

3.1 在学科性质认识上,意识到聋校语文的工具价值

聋校语文教学首先要了解“语文”的学科性质,只有对聋校语文的学科性质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握好方向,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有效,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满足聋生的学习需要。聋校语文课程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必须要建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不能脱离语文的工具性。我们可以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的人文性,但绝不可以不顾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仅仅为了人文而人文。作为聋校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情况来理解聋校语文的性质,在学科认识上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个维度,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3.2 在培养目标制定上,考虑到聋生的职业适应

只有定准了培养目标,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聋校语文教育是具有补偿性质的教育,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聋校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大众化取向,面向所有的聋生,为每位聋生将来的生活、职业做准备,而不是仅仅只是为了迎合和满足个别聋生通过高考跨入大学。同正常学生相比,绝大部分聋生更需要职业适应和社会融入,因此,聋校语文教学更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他们的语文基本应用能力、交际能力,以满足以后的工作需要。

3.3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联系到聋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不适用是聋校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聋校教材内容陈旧落后,很多学校都选择了普校教材,然而普校教材信息量大,难理解,因此,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是目前解决教材不适用问题的最好方法。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结合聋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常常遇到的生活场景,融入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更好地交流。例如课堂上可以选取购物、坐公交车、课间活动、工厂劳动等生活化的场景,作为教学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实际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与职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请假条、通知的写法、认识说明书,学会阅读文件、通知,筛选有用的信息,学会和同事交流,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

3.4 在教学方法采用上,重视聋生的听说读写

聋校语文教学方法上应强调以聋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主。这是因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是聋生的弱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字、词、句、段的理解,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一定要把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作为发展其它能力的基础。字词的教学也不可以脱离文章,一定要以文章为背景开展字词的教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言是一种习惯,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就聋生来说,他们语言交流机会少,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反复实践,运用语言。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用于语言交流实践,让学生多交流、表达,培养学生主动说话的意识。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读物,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增加阅读量。另外,还要注意学生书面语言与口语的同步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写作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外,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机会,例如组织参观访问活动,或者通过上网聊天、发手机短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 结语

本文针对聋校语文性质的论述,并不是有意贬低聋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聋校语文的工具性,不能片面夸大人文性。我们承认聋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但我们也要强调聋校语文的工具性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工具性做基础,语文的人文性就犹如建筑在沙堆上的高楼一样,随时都会崩塌,聋校语文的人文性必须立足于它的工具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EB/OL].http://wenku.baidu.com/vi ew/2a4b9f5377232f60ddcca121.html,2012-03-21.

[3] 庄香香.立足工具性,彰显人文性,切实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11(9).

[4] 龚晓琳.警惕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迷茫”[J].教学与管理,2011(4).

[5] 张德刚,曹玉龙.二十世纪初语文“工具论”为何形成“大统一”[J].文学教育,2011(11).

[6] 王桂艳.我国基础教育八次改革的历史研究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7] 陈央君.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人文性诉求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3).

[8] 史秋玲.聋校语文教材改革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J].现代特殊教育,2006(7).

[9] 曹兆欣,闫梅.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

[10] 王芳.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0(10).

作者:姚水生

基础知识教育语文论文 篇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的社会适应性探微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却形同虚设,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语文教学的误解,教材编写也没有结合学情做出很好的改变,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社会适应性,故语文教学难以发挥其价值效用。文章重在通过剖析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社会适应性

从古至今,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髓所在,可以说语文对人的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不仅是对表面文字的吸收,更在于学习其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说语文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对学生的“三观”、思维等各种涉及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引导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延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合高中的语文教学却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通常比普通高中学生弱很多,学习习惯也没有高中生那么规范科学,因此将高中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能够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社会适应性,我们有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洞悉语文知识缺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掌握这些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帮助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更好地适应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的现状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实际考察工作,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过分突出技能培训,这是因为这些职业学校都将“职业”放在了第一位,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文化教育,尤其是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显而易见,在这些中职院校中,专业的语文老师往往得不到重视,他们会被学校安排诸如心理学课程、就业指导等非语文专业课程的其他课程,不仅不重视这些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工作,还增加了这些老师的课外负担,这就使得语文老师不能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倾注给学生。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因此它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应该和高中的有所不同。从学科角度来讲,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将语文基础知识与中职院校要求的专业特点结合在一起,对语文基础以及专业特点同等重视。一方面,为了符合中职院校的一些专业特点,中职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需要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上,要使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能够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另一方面,不能忽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让语文成为学生以后进入职场以及日常生活的工具,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二、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需求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绝大多数专业素养非常不错,在语文教学领域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都在课堂上讲解出来,但是因为没有了解到学生对语文知识接受能力的匮乏以及讲解太过繁复的语文知识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吸收不了这么多知识,或者说这些知识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比较高深的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知识就比较弱一些,并且中职学校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将知识与生活技能结合在一起,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性以及工具性。因此,当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术性知识而忽视了学生需求的时候,往往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学得一头雾水,老师恨铁不成钢,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最终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同时,根据我们国家教学改革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理念,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更多的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有必要更多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加他们的表现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有所提升。

(二)教学定位不适应

目前我们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定位时出现了偏差,导致中职语文教学的社会适应性下降。中职学校本身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教学特色就是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一直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但是,目前出现了这样一个偏差,就是许多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一种教学定位完全扭曲了中职学校的教育宗旨。

三、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适应性”

(一)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伴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语文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相应地需要增加重视程度,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应该结合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训。对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放在枯燥地讲解知识这个方面,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比如宁都师范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重点就放在了五个方面:第一,培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良好地解读以及领悟一些学前教育书籍,也就是幼儿文学作品;第二,培养学生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语文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语气以及肢体动作表达教学内容;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教学示范以及毕业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都可以根据各种工作的需要,清晰、流畅并且准确地与他人进行沟通;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准确流畅地完成教学备课工作以及各种文件工作,做到格式准确,文体规范,无错别字;第五,培养学生一定的活动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知道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并且使用这些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主观感知去吸收新的知识,学习能力也趋于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教育界要求对教材进行整改,增加一些有效的教材,删除一些低效低质量的教材。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删除那些与专业相关度不大、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材,同时增加一些可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并且让学生有兴趣的教材,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相应地提高学习能力。另外,教材可以按照上面提到的五种能力进行选择。举个例子,宁都师范学校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应用文写作培养。另外,该校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举办各种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口才以及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素养。这些方法不僅极大地帮助了这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积累了语文涵养与人文素养,并且使其掌握了一些必备的技能本领,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习,也符合不同职业能力的需求。

(三)作业设计贴近学生,体现专业特点

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作业设计,同时它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作业设计时,中职学校的语文作业需要体现这个专业的特点。比如,可以采取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画画、诗歌、故事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丰富作业的形式。再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的语文课文时,作业设计就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语文课文的描述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绘画一幅《荷塘月色》图,最后将学生创作的画作进行评选展示。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对这篇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课文。通过这样一些丰富多彩的作业设计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帮助他们对语文课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都非常重要,它对于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必备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三观”都非常重要。中职学校作为我们国家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语文教学显得越发重要。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条件,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务必要结合中职教育的专业特点,紧跟国家实施的教学改革目标,使得自己的语文课不仅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而且具有人文气息,同时具备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中职语文课程如果想要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就一定离不开中职学校的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的专业实际以及相应的语文基础结合在一起。为了让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结合社会与学生这两者的共同需求,提高适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初探[J].读书文摘,2017(17):94-95.

[2]黄森,王琼.浅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J].速读(中旬),2017(01):75.

[3]吉彦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11):24.

[4]王丽丽.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和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0(25):36.

[5]陈枫枫.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21):212-213,216.

作者:虞坚

上一篇:美育下的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高中助学金申请书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