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當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往的组织方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经落后。制度缺失、政策失误导致市场失灵、政府缺位、体制不活、机制不畅等弊病是其处于滞后、无序甚至荒废状态的主要原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论文 篇1: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建立起全新的发展建设机制,来不断地改进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合理地提升农田水利工作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所以,在实践的操作过程当中,还需要很好地结合现今的形势,结合当前阶段中国农田水利工作的时期特征,并且在很好地分析以及研究农田发展以及建设的基础之上,针对新型的问题,从财政、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法制法规、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土地的经营管理和开发等等制度角度人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建立起全新的工作指导方针,并且合理地改良管理以及运营的体制,加入相关的统筹以及责任的机制,对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进而为此项工作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中国农田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田水利;发展对策;土地经营

1. 新中国农田水利发展问题成因

农田水利工程发展不平衡、工程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情况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我國政治、经济、土地、财税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引起的。

第一是财税体制的变革,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对农田水利投入不足,投入责任未能做出相应调整。农田水利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支出领域来说,国家财税体制的变革对农田水利的影响是巨大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财税改革,将以前的统收统支改为以包干制为主,将中央与地方脱离。在1994年,国家进行第二次财税体制改革,实‘分税制”,将中央与地方收入和分配进行重大调整。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央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有事业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如:1980年,中央财政在农田水利事业上共支出2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87%;但当时中央财政难以维持国家机关的基本运转,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分配中占主导地位,而1981年起,国家又将农田水利事业费下放给地方。为此,1994年分税制产生后,中央和地方在收入分配格局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央财政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地方财政比例明显下降,但并未对农田水利投入责任进行相应的调整,地方仍然对农田水利建管经费负责,从而形成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的错位,造成农田水利投入主体责任难以落到实处。为解决农田水利事业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就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如对农田水利拨发补助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相较于农田水利较大的需求,每年的补助金如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第二是随着社会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和收入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农田水利增收功能弱化,农民筹资投劳的积极性不高。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事业缺乏积极性。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呈现多样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在农民总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

改革开放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空间小,主要依靠农业维持生计,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农业产出水平,为此,农民群众对农业水利重视度极高,相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强。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就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农业的依靠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的发展。虽然对此国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都没有明显的成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农业是其根本,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国际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将导致一个国家在发展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

国家法制环境的变化,使得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水,并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为此,取消了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等税费。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改革对乡镇发展的影响。但时至今日,各级政府并没有有效地消除税费改革对农田水利的影响,从而导致在无法可依、财政投入不足、税费计收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难度。

在改革开放以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模式发生变化,工程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资金密集型,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又因受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土地分散经营与农田水利集体收益发生冲突,国家没有对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化解矛盾,从而使得农田水利的发展限制因素较多而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脚。

2新中国农田水利发展解决措施

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农田水利的健康发展。

第一,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参与和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要求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农田水利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落实农田水利工作的实施。但是,由于我国农田水利点多量大面广,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光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群众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农田水利建设。

第二,建立中央决策、省级统筹、县级实施的管理体制,就目前农田水利发展来看,缺乏明确的管理体制,由于各级政府分工不明确,直接造成工无法有效实施,这就要求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明确分工,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

第三,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投入责任,由中央制定明确的农田水利发展策略,然后下发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落实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再通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从而有效实施农田水利工作。

第四,加大资金的投入。针对农田水利工程来说,需要国家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而目前,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直接导致农田水利项目无法正常运行,所以这就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

第五,加快农田水利相关法律制定,推进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目前,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为了改变农田水利无法可依的局面,国家需尽快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针对目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求推进其规范化建设,以确保其正常运转。

3.结语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对其非常重视。现在,农民在收入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农业生产并不是十分重视,这样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中工作,这样也使得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人员越来越少的情况,这样也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方面出现了人员过少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农业生产,一定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解决的措施,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宗才,韦春生.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9):30-33.

[2]王冠军胨献,柳长顺,张秋平,戴向前.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叨.农村水利,2013(5):10—14.

[3]孟秀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啪冲国新技术新产

品,2010(S):76.

作者:谢玉仁 李志强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论文 篇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摘要】當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以往的组织方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已经落后。制度缺失、政策失误导致市场失灵、政府缺位、体制不活、机制不畅等弊病是其处于滞后、无序甚至荒废状态的主要原因。2011年中央1号文件鲜明提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把农田水利作为要突出加强的第一薄弱环节,明确要求农田水利建设。这是针对我国农业和水利的突出问题、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原因;措施

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指一些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分布在田间地头的池塘和沟渠以及小型水坝。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具有大中型水利设施所不能替代的直接作用,可以起到蓄水排涝和缓解旱情的作用,同时也为农业生产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发挥也离不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因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大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可是近几年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越来越弱化,甚至已经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水利服务单位功能弱化

1、乡村水利服务工作正走向滑坡甚至瓦解的边缘

在一般情况下,乡镇府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的是“农民自治”的政策,由农民自己对水利设施实施建设、管理,只有出现严重的旱涝灾害时才集中统一管理。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资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

2.水利设施的运营已由公益性、准公益性向企业化经营转变

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综合多年来的信息可以发现,水库、堰塘、泵站等水利设施市场化后,一是增加了农民的用水成本,二是农业灌溉的功能可能丧失,如泵站处理以后,因抽水价格高,老百姓不再找泵站抽水,泵站很快就死掉了;承包水库的人,则将水库用于养鱼而非灌溉。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具有公益性的水利设施陷入经营困境。

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农田水利投入却呈现逐渐弱化、恶化的趋势。近几年来干旱似乎一直与我国过不去,从几年前的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再到2010年的西南五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的打发部位干旱其实早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

1.河流塘坝设施失修老化

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纪50-70年代,解放后我国频繁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当时的决策者们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战略导向,通过各种努力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通过各种大江大河的治理与沟、塘、堰的建设,灌溉面积大增,使粮食生产不管气候如何变幻都可以长治久安。但近几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2.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无人问津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因此,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效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荒废。基层政府又因资金不足和上级没有要求而难以投入。

三、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

造成我国乡村旱涝频发、灾害不断的原因除了气候多变、地理复杂、生态脆弱等客观原因,人为因素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与匮乏是罪主要的原因。而农田水利设施过于脆弱又最为显著,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乡村组织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职能有待发挥

1.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环节

农村税费改革前,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基于其行政性的公权力,组织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退出农户生产环节,使农田灌溉丧失了组织基础与体制的支撑。

2.“一事一议”制度难施行

随着农村的公共积累和提留被取消,原来的公益性建设的“两工”政策被停止使用,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的集体组织能力和统一调配的功能被弱化。小型农田水利难以建立起良性、长效的管理机制。群众性管理组织由于灌排工程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低,又缺乏必要扶持,改革进程慢。

(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1.水利结构失衡,不同性质的水利未能有效衔接与合理配置

农村水利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功用各异的大中小型水利设施。在“重大轻小、种骨干轻配套”的策略和思路下,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国家只注重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与农民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湖等中小型水利的建设与投入。

2.供给主体缺位

(1)中央财政投入不足。农建投入自新中国以来一直以来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意见》下发后转变为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按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为主体,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机制运行后,国家财政逐渐减少了水利支农资金。

(2)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能力和积极性下降。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除靠少量的财政资金补助外,主要靠当地农民投工投劳。实行家庭承包制后,由于土地细碎分散,经营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有限,农民对改善耕作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缺乏积极性。

四、解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一项强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各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严格执行中央有关管理规定,努力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增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要扭转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确保国家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又要鼓励民间投资,教育、动员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而建立起国家、民间多远投资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加强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改变以往那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者人为破坏。

(三)科学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1.调整农田水利的供给结构,实施科学规划。政府应从整体、长远角度对水利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大中小水利工程统筹考虑,水库塘坝、水窖等相互补充,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在加快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内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支持灌溉、储水、排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扩、新建项目,做到主支衔接,引水、蓄水、灌溉并重,大小水利并进。

2.大力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村水利科技成果,尽快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村水利技术和方法。针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农村水利设备,建立农村水利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 王静 李荣 小型农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视界2014年第6期

[2] 戴丽华 浅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 《华章》2013年21期

作者:刘亚晶 许文瑞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论文 篇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农田耕地面积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逐年增加,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不完善、功能退化等问题,使得灌溉水利用率低,且对农田的保障能力下降。为了提高我国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应当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灌溉水利用率;措施

农田水利保障农业生产和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维持生态平衡,它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充分条件。农民是农田水利事业的主体,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以及相配套的水利设施的功能退化,使得我国农田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因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导致的农业用水紧张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维持农田的基本生产能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农业节水的良性发展机制。

1 农田水利的现状

农田水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田水利作为一项基础设施,管理难度较大,投入大且见效较缓慢,经济效益大多表现在间接的社会效益上且收效不是很明显。极易被相关部门和人员所忽视,因而要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农田的重要性。就全国范围来看,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都是存在极大的关联,一次农田水利可以称得上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大量投入资金对农田水利进行修建和完善,维护清淤,以及建设新的农田水利工程。因此农田水利存在互助合作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农田水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活供水、水产养殖等兴利功能,也包括治碱、降渍、防旱等除害功能,能够为养鱼、蔬菜、花卉等增加产业服务,同时也能够部分承担农田耕地灌溉作用,为国家粮食任务的安全稳定提供一定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包括两种,一是如浅井、水池等面向少数人或个体的微型工程,二是相对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如农村的公共引水渠、水泵和水站等。在水资源和地形的约束下,公共工程通常都存在垄断性质,不能参与市场性的竞争,但是农民具有用水的基本权利,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水源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基本的服务,因而不得被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的特点

农田水利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农民的增产和增收。农田水利工程以兴利为主,在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同时,要降低费用,核算成本,不能讲营利看作是水利建设的唯一目的,尊重农田水利的公益性。

3 建设农田水利的战略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是灌溉总体面积却在增加,灌溉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过去在农田和农业水利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能量得以释放,并扭转了粮食长期供给短缺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产源主要是灌溉耕地,水利设施配套在现有灌区的更新和改造需得加快,并且是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的重要举措。由于不能够大幅增加农田水利的用水量,种植生产面积的扩大、灌溉保证率的提高均只能依靠灌溉水分水生产率和利用率。除此外,现代农业对灌水技术和方法、灌水用量以及灌溉保证率都提出了要求,因此现代农业依赖于灌溉,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步才能加大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并不能解决目前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农业并不能成为社会快速发展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此要想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较难的。所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我国农业建设之基础,是否能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我国不停摸索,以提高农业的综合实力,并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这样才能使农业成本降低并使农业生产效益提高。

4 加强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

建设农田水利的根本目标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无论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国家食物安全还是为了提高农田水利的用水率,以保证水资源向工业、城市以及生态环境的转移,因此最终的受益者仍是国家,再者是农民自身的负担较重,农民并不能够拥有土地所有权,因此使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是不可能的。所以各级财政管理以及国家应该加大水利农田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来保证水利农田的基本建设。

农村信用社应对农业发展起到扶持作用。三农主力军中农村信用社占据其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应该在防范风险下进行涉农贷款,并放宽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贷款政策。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分田到户进行集体行动,与以往的水利农田建设相比,较难进行大规模组织,但并不是没有相应措施,如动员农户合作及逆行农田水利的建设,重构合作机制。另外,应该对当地的农田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可以引入合作模式如用水户协会,对于良好合作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政a府应该进行适当的补贴,并帮助农户合作机制自立发展,最终使农户能够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5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措施

通过采取管道输水、渠道防渗能够减少渗漏损失,并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相较为可行的办法。但是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并不是降损的唯一措施,采用提高调蓄能力以及灌溉渠的反调能力、井渠结合、田间工程配套、土地平整等措施亦能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对水资源的利用实行统一管理,对农业用水进行有效地监管,严格控制农业用书总量,对田间灌溉水进行定额。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水的有效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动员农民进行节水工作,深化农田用水知识,落实农田水利的管护责任,促进农业节水的良性发展机制。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的长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田生产能力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节水治理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胡雯.转型期中国农业灌溉系统可持续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3]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述评[A].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中共延安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7:7.

[4]顾斌杰,严家适,罗建华.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利,2008,01:37-40.

作者:李征

上一篇:小学数学喜好保持论文下一篇:三八活动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