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若干思考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期以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步推进, 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逐渐从学术讨论的边缘走向中心。国外研究论著具有代表性的是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 以及约翰·范德格拉夫编著的《学术权力一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这两本著作的特别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均以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权力在高等教育系统各个组织层面和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与运行状况, 并没有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作严格的划分, 而是混同在一起, 统称为学术权力。其二, 注重国别研究和比较分析, 从各国实际出发, 以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典、英国、美国、日本七国为例, 总结出特点鲜明的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四种高等教育权力结构关系模式。为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资料, 但对其引用, 特别是针对我们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实践, 还需要进行分析和提炼。国内对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化, 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有:张德祥的《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潘慰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 别敦荣的《中美大学学术管理》。相关论文也有近百余篇, 以别敦荣、谢安邦、陈玉馄、张德祥、秦惠民、周光礼、阎亚林、肖应红的研究居多, 分析也比较透彻, 虽然有很多重复, 但可见学界对其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学者研究的特点在于: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为背景, 特别是把学术权力与行政力分开论述, 研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及在我国高校的实际运行状况, 并与国外进行对照比较, 主要目的是要把学术权力从行政权力下剥离出来, 这也是我国现实状况使然。不管怎样, 这些研究都进一步丰富了高教理论研究成果, 拓宽了研究的认识视域, 为实践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观点:

1 高校内部权力分类

从广义上讲, “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1], “从多种意义上讲, 组织是权力的同义语”, [2]“权力”现象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是一个群体、组织、机构内部的基本要素, 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权力结构则是指“权力”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分配模式, 及分配状况。高等学校是重要的教学和科研机构, 虽然不同于政府、军队等有严格等级划分的组织, 但作为一个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正式组织, 高校内部也存在着自身的权力结构。首先, 高校组织性质和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内部权力运行不是单一的权力互动模式, 而应是多种权力相辅相成、动态协调制衡的复杂结构。其次,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际惯例和学术界的一般划分, 高校的权力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即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其他利益群体权力;从权力的性质分析, 人们通常认为, 高校的权力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3];笔者认为高校内部权力依据主体和性质、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社会权四种权力。

1.1 政治权

政治权力, 存在于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之中, 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4]这种权力, “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5]高校中政治权力的主体是学校党委及其各级党组织, 客体是大学内部政治事务的管理和运行, 权力主体通过宣传、舆论、号召、引导、说服教育等方式影响权力客体。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高校的贯彻和执行, 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充分发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高校具体办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这种政治权力,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授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并对高校党委的领导职责和校长的职权作出了明确的界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表明:党委作为高校的领导核心, 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是指统一领导学校的一切重大事项、重要工作, 包括校长负责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这一管理机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延伸, 因此政治权力的存在一方面能够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监督, 另一方面确保高校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展, 使得高校的各项工作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吻合。就其权力主体而言, 高校政治权力隶属于高校党委会。作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延伸物, 政治权力是我国高校特有的, 也是区别于国外高校的重要特征。

1.2 行政权

所谓“行政权力”, 是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 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据, 由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这种权力由制度所赋予, 是一种法律上的授予权。[6]从外部关系来看, 高等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法人, 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以教师能够教书育人, 学生能够读书成才, 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得到贯彻落实, 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7]高校本身虽然不是一个政府机关, 不具有完全的行政权, 但是它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赋予了一定的权力, 也就是学校受政府委托行使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必须依法行使, 不得放弃和转让, 并且行使权力意味着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权力授予的同时意味着责任的产生。”[8]从内部来看, 它主要体现在高校的科层制管理结构之中, 是组织赋予管理层的职责和权力。按照国内学者的界定, 行政权力是指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在一定的组织管理系统中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做出决定的权力, 是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在一定的组织管理系统中按照固定的级别层次和职能划分, 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性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权力[9]。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 依托于组织, 其目的在于将管理, 权力和职务联系在一起, 高校内不同层次的行政权力大小取决于该组织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层次和位置。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权力一般分为3个等级, 即学校———学部或学院———系, 三者之间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 维持着高校的日常运作。纵观各国高校, 尽管作用范围有所不同, 但行政权力作为高校内部一种重要权力, 在维护高校正常运作、管理日常事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美国虽然单纯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结合在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法国大学行政权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 在纯粹的学校行政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本大学的行政人员仅体现办事员的特点, 在学校事务中的决策权力是十分有限的[10]。

1.3 学术权

高校作为科研和学术机构, 其内部一种最重要的权力就是学术权。高校的学术权力是学术组织或学术人员运用专门知识对学术活动中的学术事务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做出决定的权力。

从本质上看, 学术权属于一种权威, 一般而言是对于教授、专家、学术权威人士的认可和依从。因为只有“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 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 以及如何讲授, 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 谁己经掌握了知识并应该获得学位, 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最有资格成为教授。”[11]它不同于“制度化”“科层化”的行政权。如果说行政权力是形式合法化的, 那么学术权力所代表着的权威则是实质合理化的, 它尽管也存在着等级, 但不以严格的制度为依托。从权力来源上看高校学术权力是由学术活动本身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是学术界的认可和依从而赋予的权威和权力, 它继承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学者治校的传统, 而且作为传统性的权力, 至今仍魅力不减。从权力主体来看, 学术权一般隶属于取得较高学术成就的教授、专家、学术权威人士。着眼于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 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的主体虽然在教学、学术评价等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但在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却明显处于从属地位, 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行政权力泛化, 学术权在教学、学术活动中的作用也有所削弱。

1.4 社会权

“社会权力就是社会主体, 主要是指人民、社会组织, 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这个资源包括经济的、物质的等等, 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 支配力, 强制力”[12]这种权力是源自于法律, 这种权力的创设和行使以保障权利主体的权利, 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其具有民间性、自治性、多元性、公益性[13]。着眼于高校, 我们认为, 高校内部权力除了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三种权力之外, 还应包括社会权力 (社会权) 。如果说行政权力的主体是高校管理部门的官员及其辅助人员, 学术权力的主体是大学教授 (在部分国家包括副教授) , 那么社会权的主体则属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是教代会、工会、学生会、教师和学生社团等。

2 高校内部权力的相互关系

建立在对于高校内部权力划分标准不同的基础上, 国内外学者形成了对于高校内部权力的相互关系的不同看法。基于高校内部权力二分 (即学术权和行政权) , 学术界认为, 目前各国大学存在不同形式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模式, 通常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学术权力主导型的模式;二是行政权力主导型的模式;三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共同决策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14]顾名思义这一划分方法主要依据的是行政权、学术权地位的高低, 作用的大小。虽然这一划分形象地描述了高校内部权力的相互关系, 但其不免将高校内部权力关系简单化。

3 结语

综上分析, 我们认为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实际上主要由四个方面, 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社会权力构成。由于世界各国在大学传统、政治体制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四者在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不同, 作用也自然有所不同, 而正是彼此间在权力结构上以及作用上的差异, 才凸现出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同的特征。本文将高校内部权力划分为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社会权, 这四种内部权力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关系。

摘要:新时期以来, 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逐渐从学术讨论的边缘走向中心。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内部权力依据主体和性质、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政治权、行政权、学术权、社会权四种权力, 这四种内部权力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内部权力结构,高校内部权力分类,高校内部权力关系

参考文献

[1] (美) WRONG·D·H, 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页.

[2] (美) 理查德·H霍尔, 张友星等译.组织:结构过程及其结果 (第8版) [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22页.

[3] 参见谢安邦, 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1998年第2期, 第20页—24页.

[4]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57页.

[5]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39页.

[6] 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年第2期, 第43页—47页.

[7] 张文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依法治校[J].中国高等教育, 2003年第18期, 第5页.

[8] 公丕祥.法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9] 袁永红等.对高校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概念及其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第112页.

[10] 陈玉琨, 戚业国.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权力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 1999年第3期, 第39页.

[11] (美) 约翰S布鲁贝克, 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第31页.

[12] 郭道辉.论社会权力——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第8页.

[13] 参见黎军.行业协会的几个基本问题[J].河北法学, 2006年第7期, 第27页—28页.

[14] 参见殷朝峰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比较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3年第7期, 第12页—15页.

上一篇: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跨境电商B-B操作实务》为例下一篇:对建筑业现状的剖析及未来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