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遭受环境管制与绿色贸易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 要:绿色贸易壁垒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形式,其实质是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其他措施,阻碍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构成了实质性的贸易保护手段。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及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受到制约或限制,因而引发贸易争端。清醒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状况,并对这种现状进行必要的剖析,将有助于中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关键词:贸易保护;绿色壁垒;标准

1 我国入世以来,绿色贸易壁垒对农、畜、水等产品的出口的影响

(1) 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品种多。受阻的农产品从蜂蜜到冻鸡,进而延伸到整个畜产品和水产品。2002年1-5月,欧盟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产品。

(2) 对中国农畜等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从发达成员(欧盟、美国、日本)扩展到部分发展中成员(韩国、新加坡)。

(3) 中国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2002年1-3月,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产品共达12025批次,其中,中国为1140批次,占同期被扣产品总批量的9.48%,居受阻国家和地区的首位。

(4) 对中国进口农、畜产品的检验项目增多,检验加强。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验项目已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的检验增加到62种。日本厚生省2002年4月25日宣布,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中存在严重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决定对18种蔬菜进行抽检。

(5) 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发达地区省市的出口。2002年1-3月,我国沿海地区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产品累计896批次,占我国被扣产品总量的78.6%,其中,广东省为240批次,占21.05%,居第一位;福建为201批次,占17.63%。2002年1-4月,经深圳口岸出口的冻鸡出口数量和贸易额均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0%。2001年,我国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 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调整和补充,出现了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绿色贸易措施,涉及包括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安全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所管辖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它不仅对产品 (消费)本身提出绿色环保要求,还对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投入、生产方式、包装材料、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甚至工厂的厂房、后勤设施、操作人员医疗卫生条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绿色环保的要求,如美国实施的HACCP计划,其目的是更方便、更有效地实施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绿色贸易壁垒不仅表现为环境技术规定、标准,而且这些规定的执行过程也逐渐成为中国商品进入外国市场的严重障碍,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争议往往导致旷日持久的调查和取证,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并延误了良好的商机。例如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活鱼,就遭到长达45天的批批检验待遇,致使大量的活鱼死在码头,几乎无法再出口。

3 对我国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通常,一个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往往会引起其它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施绿色壁垒。目前,我国成为了受到美国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欧盟设置的绿色壁垒也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中国家也对我国地许多农产品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遭遇的国外主要绿色贸易壁垒指标见表1。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遭遇的绿色壁垒是范围在不断扩大,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1)双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检验产品的技术标准低。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仅就德国为例,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 -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名目多而水平低下难与国际水平接轨。

这在农产品、食品、纺织品等行业更为突出。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00项。而我国直到2001年,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其中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

(2)双盲——我国企业绿色观念淡薄,而且对国外的技术法规,标准缺乏了解。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到2003年6月,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纺织服装企业仅有38家。 另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产品只有3000多个,年产量仅2000多万吨。可见,我国许多企业绿色观念淡薄,未能意识到绿色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且,许多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也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和技术限制缺乏了解,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困难。

(3)竞争和分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出于产业竞争的需要,有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明显的歧视性措施。例如,日本为限制我国稻米进口,将检测指标由23项增加到121项,其中许多农药是我国从来不使用的,也要进行农残检测。再如,为限制我国菠菜进口,2002年日本公布菠菜中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为0.01mg/kg,既远远严于日本蔬菜中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限量(大约相差10倍以上),又大大超出美国,欧盟及国际组织标准(约为0.05mg/kg)。而且,发达国家往往将污染较多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倾倒工业废弃物的垃圾场。据统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35%危害生态环境,日本2/3的海外投资是污染产业。而且,这种行为也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成本 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环境保护格局。一些发达国家不但推卸责任,反而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壁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总之,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环境管制和绿色壁垒的形势是严峻的,政府和企业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户艳辉.直面绿色贸易壁垒[J].求实,2006,(2):145-147.

[3]刘辉,赵琳晶.我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绿色壁垒综述[J].北方经济,2006,(6):60-61.

[4]曹助力.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11-114.

作者:胡庆霞 周世明

第2篇:当前我国医疗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摘要:在中美贸易战、全球疫情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内国外医疗产品贸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收集近年来我国医疗产品出口的相关数据,对药材、医药品、医疗仪器与器械等医疗产品出口情况进行分析,为促进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2018年美国政府以贸易逆差为理由单方面对我国挑起政治化的贸易争端,极大影响我国出口贸易[1]。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据WTO报告,2020年4月已有80多个国家和海关地区因为疫情实行了出口禁令或限制措施[2]。国际贸易格局因为疫情和贸易保护加剧变化。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4+7带量采购”、“两票制”、“一致性评价”等各项药品政策改革,对我国医药行业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中美贸易战、全球疫情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内国外医疗产品贸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收集医疗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为方便分析比对数据,以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为依据,即按照药材、医药品、中式成药、医用敷料、医疗仪器与器械这五种医药商品类别收集整理海关总署的数据。整理得到2015-2021年4月上述五种类别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以及两者的同比增长率。

海关总署从2020年开始对关于医药品数量和金额的统计范围有所调整,将医药品分类改为了医药材及药品。为保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故2020年的医药品数据仍延用以前的统计范围,即将中药材部分的数据从医药品及药材的数据中减去。

一、我国医疗产品出口总体情况

1. 我国医疗产品出口金额情况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高速发展,每年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由此也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医疗产品出口金额在2008年增速明显有所减缓,根据相关报道分析发现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发达经济体受影响最大,各国进口需求下降。而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受其影响,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延缓[3]。2018年以后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增速略微有所波动,但整体仍是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医疗产品出口金额增幅明显变大,主要是医药品、医疗仪器与器械的出口金额大幅上涨,据分析是受疫情影响的原因。

2020年2月我国疫情严重,国内企业停工停产,医疗产品紧缺,医药品、医疗仪器与器械的出口额出现断崖式下跌,分别达到550895万元、269086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下降24.2%、41.3%。3月开始,我国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国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与此同时,国外疫情却快速蔓延,为管控疫情,许多国家停工停产停运并采取医药贸易保护措施,全球医疗产品的生产供应链遭到极大破坏[4]。我国医疗产品贸易状态随之变化,国内市场由紧缺向足额供应转变,再到趋于饱和向国际出口转变[5]。全球疫情严重期间国际市场需求大,我国医疗产品出口也逐步增长。医药品出口在5月和12月出现两个小高峰,出口额分别达到1663201万元、1868856万元,同比增长55.9%、65.8%;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额则在6月达到最高,为1514329万元,同比增长107.5%。

2. 我国医药品进出口总额与逆差现状

2015-2020年我国医药品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医药品的进出口总额达到4094亿元。但我国医药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对外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中。2020年我国医药品贸易逆差有所好转,达到1037亿元。2021年1-4月最新数据,我国医药品进出口总额为1808亿元,贸易顺差3.95亿元,贸易逆差状态有望继续好转。

二、医药品、中药材、医疗仪器与器械等三种医疗产品出口现状

由于海官总署2020年的统计分类的范围发生改变,2020年前后只有医药品、中药材、医疗仪器与器械这三个数据可供纵向比较,故选用此三类产品进行分析。

1. 我国医药品出口现状

2015-2020年我国医药品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增速有所波动,除2015年波动幅度不是很大。2020年我国医药品出口数量达到118.24万吨,同比增长7.4%。2021年1-4月,我国医药品出口数量为42.77万吨。

2015-2020年我国医药品出口金额整体上呈增长趋势,除2020年增速波动不是很大。2020年我国医药品出口金额出现大幅上升,达到1528亿元,同比增长28.5%,为历史最高。2021年1-4月,我国医药品出口金额为906亿元。

2015-2020年我国医药品出口均价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2019年略有所下降波动,2020年我国医药品出口均价达到12.93万元/吨,相比较于2019年医药品出口均价10.8万元/吨,增速达到19.72%。2021年1-4月我国医药品出口均价为21.18万元/吨,我国医药品出口均价有望继续增长。

2. 我国中药材出口现状

2015-2020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数量达到131957吨,同比增长8.1%,与2015年的出口数量相比较却下降了23.3%。2021年1-4月,我国中药材出口数量为40731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2%,预计2021年继续呈下降趋势。

2015-2020年我國中药材出口金额呈波动变化。2020年我国中药材出口金额达到656125万元,同比增长3.3%。2021年1-4月,我国中药材出口金额为19156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5%。

2015-2020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均价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2020年出现量涨价跌现象,均价达到4.97万元/吨,相比较于2019年中药材出口均价5.27万元/吨,减少5.7%。2021年1-4月我国中药材出口均价为4.7万元/吨。

3. 我国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现状

2015-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金额及其增速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金额达到12593738万元,同比增长41.5%。2021年1-4月我国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金额为3829682万元,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31.2%,预计2021年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4. 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总体上,2015-2020年我国医疗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占比处于上升趋势,但比重很小。2020年我国医疗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比也才1.59%,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5-2020年,我国药材出口在医疗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比在逐年减少,由2015年的5.39%下降到2.30%,而医疗仪器与器械在医疗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比在逐年上升,由2015年的38.82%上升到44.14%。由此可见,我国医疗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正在逐年发生变化,初级产品比重下降、技术型产品比重上升。

三、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的挑战与机遇

1. 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自身不足之处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产品出口情况一直向上发展,但医疗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占比尚不到2%,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我国医疗产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出口小于进口。虽然2020年情况有所好转,但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发展。从我国医疗产品国际竞争力来看,专利性医疗产品不多,高端技术层面缺乏竞争力。

2. 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的自身优势

我国拥有较完善的医疗产品生产供应链,全球制药行业所需的大量活性药物成分和中间产品都产自我国。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我国疫情有效控制背景下,我国在保证国内医疗产品供应量的基础上转向国际市场,复工复产和出口贸易具有时间优势。我国还积极参与防控国际疫情工作,生产出口各国所需的医疗产品,展现大国担当,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有利于未来医疗产品的出口发展[6]。“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开放我国贸易格局,医疗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增多[7]。

4.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的外部机遇

国外疫情蔓延,全球防疫物资紧缺,部分发达国家医疗产品产业链薄弱,供应量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各国对医疗产品的进口需求仍然很大。而我国疫情控制好、医疗产品产业链也比较多,有能力生产各国所需的医疗产品。当下,居民的健康意识提升,全球老龄化逐步加剧,医疗需求是刚性需求。即使没有疫情影响,全球医疗行业在未来也必定呈上升的發展趋势,这种大环境对我国出口医疗产品是有利的。

四、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建议

1. 重视医药行业,提高出口比例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与总出口贸易步伐一致,贸易格局扩大,贸易水平呈正增长趋势。2003年的非典时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8年中美贸易战都没有对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在第一季度状态低迷,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国外疫情蔓延,我国医药产业有序复工复产,医疗产品出口有过短暂的暴发增长,随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020年整体来看我国医疗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然而,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长期低于进口贸易,且在总出口贸易中占比份额较少,我国应该增大医疗产品出口比例以继续保持这种出口正增长的发展趋势。

2. 高质量发展医疗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细分产品来看,我国医药品、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贸易一直呈高速发展趋势;中药材出口贸易近几年来逐渐缓慢下降;中式成药出口贸易2001-2013年呈缓慢增长趋势,此后到至今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医用敷料出口贸易则一直呈缓慢增长趋势。可见,我国医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有发生一定转变,即初级产品(药材)出口占比下降,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医药品、医疗仪器与器械)出口占比上升。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我国医疗产品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转型、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升。

2019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让我国认识到发展自主创新的必要性,此次新冠疫情的大爆发再次提示我国医药创新之路未来可期。政府也一直在鼓励和支持创新医疗产品的研发,加速相关产品的审评审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医药行业更应该加大医疗产品研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生产出具有区别化优势、高附加值的医疗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使出口贸易结构保持合理化发展趋势。

我国医疗产品出口整体向好,逆差状态有所好转,出口贸易结构正向高附加值医疗产品缓慢转变,贸易市场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在当下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等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应该继续保持医疗产品出口已有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正确面对自身不足和外部挑战,进一步优化我国医疗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提升高科技产品比例,控制好初级产品比例,积极谋求医疗产品出口贸易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少军.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2] BarlowPepita,vanSchalkwykMayCI,McKeeMartin,LabontéRon,StucklerDavid.COVID-19andthecollapseofglobaltrade:buildinganeffectivepublichealthresponse[J].TheLancetPlanetaryHealth,2021,5(2).

[3] 华东.金融危机下促进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对策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04):72-75.

[4] 沈国兵,徐源晗.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及应对举措[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75-90.

[5] 王瑛,李舒婷.我国企业出口防疫物资的挑战与对策[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20,40(05):10-16.

[6] 程鉴冰.有效支持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有序开展企业防疫物资出口[J].对外经贸,2020(09):6-11.

[7] 任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产品贸易潜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2002325010004作者简介:张珵,1985,女,汉,籍贯:重庆市,职务职称:讲师,

学历:博士,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药事管理,国际医药贸易,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四川成都,610075

作者:张珵 刘慧 袁梦莹 颜源

第3篇:浅析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成因

摘 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指的是一个干事创业、求真务实、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环境。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想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关键词:政治生态;和谐政治生态环境;道德失范

一、政治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政治生态环境的概念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1]”如果政治生态环境恶劣,那么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在重视自然生态的同时,更要强调政治生态的“政通人和。”

(二)政治生态环境的特征

1、社会性

社会性也就是人类性[2]。政治生态环境社会性的表现是它的组织性,这种社会性是通过政党、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的, 因为当代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人和政党、社团组织所构成。

2、生态性

生态性也就是关系性, 即政党、社团组织之间, 政党、社团组织与周边环境之间, 周边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人心思进,人心思上。[3]”

但是,在整体政治生态良好的大环境中,政治生活中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政治不文明的现象,尤其是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个人权力缺少监督和制约

个人权力缺少监督和制约,这就大大增加了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的可能性。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大,选人用人、采购、审批、决策等权力都集中在个别人的身上,加之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难保证不出现权力的私用、滥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竞争性,使得投机取巧、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存在。加之当前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不完善,舆论监督又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自由度,使得领导干部营私舞弊变得轻而易举、无所顾忌。[4]”因此可以说,权力失控是领导干部道德失陷的重要原因。

(二)官僚主义严重,衙门习气浓厚,服务意识淡薄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用泥塑木雕的神像比喻、讽刺官僚主义者[5],但是这些现象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热衷于从政为官的传统,今天的“公务员热”就更是说明这种中国人的固有观念。

三、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主要表现为:

(一)制度约束

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的规则。但对于这个规则的制定却存在着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1、制度评价时是否做到了客观化。如果主观的评价客观化了,那么制度执行起来就是便利的,相反,就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产生腐败。

2、制度制定的“无知之幕”。“制度是制定出来约束人的,制定者也将受到制度的约束,那么,制定制度的人会不会为这些既得利益者开一个可以逃避制度约束的天窗呢,这就需要制度制定处在“无知之幕” 下,谁也不知道制度将会对谁更有利,或对谁更不利,这样制定制度的时候,就可以尽可能的达到制度制定的公正性[6]”。

(二)权力监督

“权力有倾向于腐败的特性,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7]”因此,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但对权力监督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困境:高官腐败,下级不敢也没有条件监督;同级因为利益关系,不愿意监督;上级又不能经常的有效把握实际情况。于是监督权力便成了一个难题。“一旦权力可以在真空中运行,就很难保障它不泛滥出制度的堤坝。[8]”

(三)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方面,这些不完善也常常诱使一些意志不坚定、道德不高尚的人经受不住考验。我国体制改革是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活力增强了,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而后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能够调整好利益的再分配。一旦当官,就拥有了很多资源和特权,那么如何来盘活这个无形资本,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切实好处,就很容易成为他们思考的问题,加之在如此繁荣的经济大潮的吸引下,有部分官员就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为了积累资本而腐败,比如,官商勾結、吃干股等等。社会转型期,各方面改革不可能完全同步进行,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在社会转型期不断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注释:

[1]出自: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出自:聂资鲁.论政治文明 [J].广州大学学报 ,2005,(9).社会性也就是人类性。只有人这一最高的生命形式才能组成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 而其他生物只是一种本能地为生存的需要而结成的共生关系。

[3] 出自:杜钢建.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 [J].政治学研究,2000,(2)

[4]出自: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用泥塑木雕的神像比喻官僚主义者: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座不动,十分无用。

[6]出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

[7]出自:杜钢建.人权绝对论与人权相对论[J].法学研究,1992,(2).

参考文献:

[1] 丁忠甫,郑 林.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环境[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

[2] 杨敏.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M].决策,2008,(3)

[3]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207,

[4] 刘京希.政治生态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 武经伟,高萍美. 公民社会的人文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道德文化与政治生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6] 聂资鲁.论政治文明 [J].广州大学学报,2005,(9).

[7]杜钢建.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J].政治学研究,2000,(2).

作者:张悦

第4篇: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细胞组织,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然而家庭暴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进行概括,并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法律原因三方面对家庭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家庭暴力的相关对策提出肤浅的认识:一是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二是广泛开展反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三是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家庭暴力救助渠道。 【关键词】家庭暴力现状原因对策 【正文】

一直以来,家庭暴力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不同年龄、人种、社会阶层都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健康的问题。因此,笔者就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一孔之见,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

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即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象较多。原先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根据近期抽样调查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民、个体私营者家庭,在干部、教师和法制工作者家庭也是屡见不鲜。并呈身份特定、时间连续、行为隐蔽、手段多样等特点。

二、家庭暴力的原因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的和谐安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团结。随着家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它引起的社会危害也就越来越深广了。为什么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仍然会存在家庭暴力?就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笔者认为既有历史和社会原因,还有相关法律制度等原因:

(一)历史原因

男权思想的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男人是天然的统治者、妇女和儿童应以服从为美德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一系列封建伦理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妇女受四种权力的压迫,这就是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拥有权利,这种权利大到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或奴隶,丈夫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而妻子对丈夫只负有顺从的义务。“夫者,妻之天也”的男权思想虽然在新中国受到男女平等思想的校正,但男权思想的影响还很深。在男权思想支配下,很难把妻子和小孩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看待。同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麻木,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也成为施暴者恶劣行为滋生、蔓延的温床。

(二)社会原因

维权意识不高使施暴者有恃无恐。长期以来,家庭暴力的案件中受害者往往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加上相当部分司法人员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私事,不属于司法管辖范围,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和施暴者有恃无恐的气焰。在实践中,根据《刑法》、和《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杀人和重伤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使其成了相关部门不管不问的真空地带。

(三)法律原因

反家庭暴力立法相对滞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反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关于惩处侵害妇女、儿童、老人人身权利的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具体的制裁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我国法律在反家庭暴力方面还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家庭暴力未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司法机关就不会主动介入干预。

(四)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收入水平差别、教育水平差异、法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施暴者自身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或性格缺陷原因等等。

三、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暴力现象的发生,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社会的因素;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物质利益方面的原因。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1.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目前,国外对家庭暴力已从研究阶段步入法制化进程,已有40 多个国家采取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譬如,在英国,1996年《家庭法案》规定了“互不妨害令”、“附加挽留权”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在美国,许多州的地方法院创立了专门的家庭暴力法院,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一组法官办案;我国台湾地区也于1998 年通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从刑事、民事、家事和防治服务多种角度,治理家庭暴力问题。

鉴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薄弱以及《婚姻法》对此规范得过于笼统,再加上家庭暴力涉及行政法规、刑法以及民事法律各个领域,更适合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单独立法。因此,我国应当尽早颁布《防止家庭暴力法》,遏制家庭暴力现象,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细胞。

2.订立实施《婚姻法》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性法规。新修改的《婚姻法》虽然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内容,但都缺乏制裁性条款和可操作性。如第四十三条规定了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劝阻、调解,公安机关的制止及行政处罚,其目的是保障家庭成员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对于防止矛盾激化以及纠正受害人自救无力、求助无门的不正常现象具有实际意义。

3.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控制家庭暴力事态应多渠道和多角度地运用司法机关和社会团体的职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威慑与教育作用。加拿大政府出台过一项“容忍度为零”的政策,规定对家庭暴力不分轻重必须立案,警察也有权入室制止;而离婚时,用作家庭生活的房屋全归被殴妇女所有。我国也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对施暴者的制裁应从重从严,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训诫那些用强制力满足占有欲的愚昧、野蛮行为,使家庭暴力无法作为“家务事”躲藏在不受控制的空间。 【结语】

总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任重而道远。随着家庭暴力的日趋增多和手段的逐步升级,整治家庭暴力、为受害者伸张正义、讨回公道,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把家庭暴力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的范畴,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社会救助、法律规范等一系列系统工程,才能达到预防、制止、消灭家庭暴力现象的目的,使家庭暴力在新世纪成为历史性话题,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1). 2.李明舜.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个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 3.杨淑鸿张爱军论我国家庭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甘肃农业 2004 年第5期

第5篇:当前我国肉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牛肉生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业实际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国有着丰富的品种牛资源,其中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为我国五大著名品种,其牛肉品质上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由国外引 进了海伏特、安格斯、肉用短角、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品种和西门塔尔等兼用品种牛,用来杂交改良当地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中国肉牛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一是牛业经济自身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广大农区特别是中原地区,养牛逐渐脱耕退役。二是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经济的投入,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牛业,由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特性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四是养牛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需要,也是实现村容整洁,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养牛业成为重要的重新规划对象,也是重要发展的产业。

我国肉牛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

2.基础母牛群缺乏保护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

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

4.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加之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优质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

5.牛肉供应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中低档牛肉产品居多,高档牛肉所占比率不足5%,仍需从国外大量进口。

6.肉牛企业普遍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对策

加大投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保护基础母牛 的政策措施,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行产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对地方牛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加速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主产区应根据各地方黄牛品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实施,对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进行研究,做到以保为主,保育结 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把潜在的商业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并加以选育和提高。

向奶牛要牛肉,推动奶公犊牛育肥以扩大牛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牛肉的60%来源于淘汰奶牛和奶公犊牛,而来自专门肉牛的牛肉只占40%,利用奶公犊牛育肥生产小白牛肉已经成为增加国际市场牛肉 来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奶牛生产过程中,奶公犊牛除极少数用做培育种公牛外,大多被直接宰杀流入牛肉市场。由于刚出生的犊牛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 的部分尚未发育,只能当普通牛肉售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收益极低。而同时我国肉牛市场却面临牛源短缺、优质牛肉供应不足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 和借鉴国外在奶公犊牛利用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向奶牛要牛肉,一方面能为每年约350万头的奶公犊牛找到出路,节约了奶牛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增加我国 牛肉产量,特别是提高高档牛肉的产量,实现奶牛业和肉牛业的有效结合。

加强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养殖方式转变,鼓励规模养殖利用当地的饲草饲料资源用于养殖架子牛和空怀母牛是降低养殖成本、发展节粮型肉牛产业的基本途径。规模化养殖,可以突破传统的养牛一条街、养牛专业村、养牛小区的模式,作到集约化养殖。给现代农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突出表现在:

1 破解了农村牧区加快发展肉牛业的难题,在农村牧区总体规划上,在村屯规划总体安排之外,在土地规划中利用荒山、荒坡、废弃地安排规模化生产。

2便于防疫,使牛的防疫工作按要求进行,粪便等废弃物得到综合治理,避免了疫病发生和传播。

3 便于先进饲养技术推广。

4 可以根据定量成批量生产出优质育肥牛。

5便于进行典型示范,拉动整体肉牛业科学饲养水平。

6有利于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协作进行一些大型项目的试验和推广,作到肉牛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 技术的推广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肉牛育肥、饲料加工调制、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利用、屠宰加工、质量监测与溯源等肉牛生产标准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肉 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不断强化技术支撑单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根据养殖户和加工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科技 攻关,并将相关技术组装成套,通过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方式迅速加以推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的启动运行以及国家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会有力 地促进我国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给以重点政策倾斜,特别是肉牛带区域规划和冻精政策性补贴等必将推动繁育体系建设和肉牛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家畜饲养向节粮型品种调整以及膳食结构改变的需要,肉牛业将成为一个大产业。在不远的将来,肉牛业一定会像现在的奶牛业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牛肉是投资、产值都很大的产业,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在外采购。近3年我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高档牛肉2000~3000吨。我国肉牛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第6篇: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事管理过于关注操作,而忽略战略性。 现在虽然已有许多企业将人事部门改换成人力资源部门,可是在功能方面以及角色的扮演上并无显著的改变,大多数仍承袭以前人事部门的工作,却忽略了与顾客的联系,没有关注顾客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因此,人事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只能是事后的一些修补措施,而真正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成为一种想像,根本无法有效地实行。这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也注定了人事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从而难免成为一个无法与业务部门并列的、具有相等地位的部门。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2)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在企业里通常的观念是, 一谈起人事管理,大家往往一下子就同人事部门联系到一起,即那是人事部门的事,与我关系不大。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得企业人事管理的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出来。这使得人事管理通常以一套员工管理行为的面目出现,缺乏内部统一的结构,无法体现出企业的中心目的。同时由于缺乏做出政策决策时所需的内部统一的结构,在塑造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时,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事后反应性的而非事前反应性的。

(3)人事管理者素质低。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往往认为人事管理无专业可言,什么人都能干,企业的人事部门成了“无专长人员的收容所”,这导致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组织中其它职能相比是较低的,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只知道处理例行日常事务,机械被动,不做研究、分析,管理凭经验,不了解业务,有的人在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了好多年,却不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及对业务人员的资格要求,难以起到支持业务发展的作用。

(4)人事管理不科学、不规范。这反映在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例如,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大专以上学历“来者不拒”,似乎不论什么职位都是学历越高越好。很多企业只重培训过程,而不重培训效果,似乎培训费花出去了,培训实施了,就万事大吉了。考核是我国企业存在问题最多的环节,大多数企业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核,考核的结果用来干什么,考核成了“认认真真地走形式”等等

第7篇:我国当前创业环境分析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03中国》的调查,在国家政策、创业服务、金融支持、创业投资、产权保护、创业教育、商务环境等九项衡量创业环境指标的评价中,我国在37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中下水平。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中,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优惠、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我们拥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在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和创业教育等方面差距仍然很大,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创业活动的重要瓶颈因素。有利因素

(1)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2003年11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鼓励创业

2004年2月温家宝对非公有制经济作出重要批示

2004年7月温家宝再次对非公有制经济作出重要批示

2004年7月国务院在山东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

2004年8月温家宝在温州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座谈会

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成果是“非公经济36条”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创新与鼓励创业

2007年3月两会通过《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

2)地方政府大力扶持

目前几乎每个省市都出台了力度不一的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下岗职工创业,鼓励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最大的优惠政策是税收

同时我国当前创业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创业扶持政策尚未全面落实

(2)创业成本比较高

(3)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4)融资困难是发展的瓶颈

(5)异地创业者遭遇待遇不公

(6)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不容易

第8篇: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二)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困扰食品安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由于广泛使用农药以及出现的滥用现象,造成在食品中的残留成为食品污染的新焦点。

1.农药污染

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扩大,有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广泛用于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兽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兽药的残留和动物性食源中毒现象也屡见发生.

(四)假冒伪劣食品盛行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2002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的白糖掺加硫酸镁案,其中白糖只有30%的白糖中,硫酸镁就占30%。除此之外,用头发的水解液掺兑的酱油;粗制滥造的饮料、冷食品;水果表面用染料涂色;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为白酒等。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使人们的饮食缺少了安全保障。

五)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6]。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六)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七)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八)管理缺陷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食品原料方面

农药和兽药使用增多或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等食品生产原料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增加。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不经必要的处理直接上市或供给加工用作原料,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日益严重。

(二)生产加工方面

少数企业和加工者无视国家有关法规和规定,无证生产或经营,生产流程不科学,没有严格的工艺条件约束,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更不进行必要的检验,直接使这些产品流向市场,这样的食品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类健康。有些企业生产流程控制不严格,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产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过程和储运过程中发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对人体形成危害,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三)市场和管理方面

市场体制不完善,使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缺少食品卫生知识,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卫生保障的经营者进入市场营销。这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 同时,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强,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力度不够。在我国出现食品中毒等事件和违规经营、违规操作后的处罚往往是罚款、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这样的处罚不能触及违法者的根本利益。这些非法生产或经营者,被处罚之后又会在别处重新开始他们的非法活动,又会重新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见监管和处罚不利,是导致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和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标准也由原来重视感官和理化指标转向重视安全性指标。。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蓄积量在逐渐增加,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必须加强有毒有害物的限制。总之,食品标准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环境污染、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标准必须随之改变,否则标准将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国食品类标准在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严格化,实用化,但是标准和食品安全问题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五、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评估比较落后;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的差距等。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应该在缩短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借鉴、总结并提出适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对策。 结论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我们应正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加大食品安全的科技投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全面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抓好食品安全,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有力保障。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下,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新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势头。

第9篇: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 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论。 关键词:气象观测;发展趋势;现状 1 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概念是指借助仪器和目力对气象要素进行的测量和判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的扩充,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战略研究》对气象观测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其观测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 2 当前气象观测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2. 1 成绩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约46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 2. 2 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离现代气象观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台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被迫搬迁,破坏了观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有些观测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传输设备落后,能够获取的数据在时空分辨率、观测精度、观测项目及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系统监测与研究的需要。 3 我国气象观测趋势展望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先进成熟的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门类较齐全、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气象观测网。在未来系列卫星上合理搭载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结构等探测仪器;逐步构成极轨、静止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小卫星等天基对地气象观测体系,开展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实现对全球进行全天候的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综合监测。

3. 1天基观测系统

是由传感器在中层大气之上的以低轨(极轨)和高轨(静止)卫星为观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测平台和与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组成的天基遥感探测系统。卫星的遥感仪器向卫星探测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测量精度以及全球、全天候、多波段观测”发展。 3. 2空基观测系统

传感器在地球表面以上、中层大气以下,并以飞机、漂浮气球及系留气球、火箭为观测平台的称空基遥感探测系统,以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观测对象。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规范和常规高空观测规范要求,高空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00km;加快国内商业航空器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建设,开展航空器气象资料下传(AMDAR)的业务应用工作,开发气象火箭下投探空仪系统,建立火箭探测试验、开发和应用系统。 3. 3地基观测系统

地基气象观测是以地面为传感器设置平台,以整个大气圈和相关圈层为观测对象,采用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性观测系统,既是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气候系统观测的主要部分,是气象观测真实性检验和天基遥感探测校准的基础。地基观测系统可分为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 3. 3. 1地面常规观测系统

全部建成测量准确度高、运行可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建设内容是调整站网布局,完善“三站四网”,形成260个左右的国家气候观象台、2400个左右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一级站约900个,二级站含约1500个) 、30000个左右区域天气观测站,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

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逐步向多功能综合观测平台和多圈层观测系统转变;建设城市天气监测站网、高速公路监测网及气象资料空白区(沙漠、高原、深山、海洋、滩涂、冰川等)的无人自动气象站网,使地面常规观测系统中的基本地面天气站网密度不超过150 km,重点地区建成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站网密度达到10~15 km,形成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齐全、观测准确度高、时效性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2010年前建成S波段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全国天气雷达网, 2020年建成包括双线偏振和相控阵在内的天气雷达网,开展雷达综合探测业务。积极推进激光雷达的业务化应用,发展微波辐射计和毫米波雷达。 3. 3. 2地基高空观测系统

主要负责对高空气象要素进行三维空间的定时与连续观测。布设覆盖全国的云地和云间闪电定位系统,建设国家级闪电资料处理系统,对全国闪电资料进行及时收集和综合处理,开展雷电防护及相关应用服务。

上一篇:酒吧装修知识汇总下一篇:驻村工作队长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