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诚信扰乱就业市场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诚信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就业诚信。本文列举了简历作假、就业违约、笔试面试作弊等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不诚信扰乱就业市场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不诚信扰乱就业市场论文 篇1:

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究

摘  要: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业市场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的更加严峻及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多元化,这些都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民族院校大学生和院校在整体层面上诚信意识培养重视度有待增强,可能导致学生求职信息失真,从而扰乱就业市场秩序。因此,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就业诚信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建立更完善的诚信体系。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对策

社會诚信是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对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类行业企业是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对于任何企业或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而言,人才是主要因素。在国内,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为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动力,而对毕业生而言,要求就业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和可靠。民族院校作为国内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对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是学校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大学生是就业信息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之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直接关乎就业信息质量的高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行高质量就业政策[1],诚信是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在实际求职过程中,还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诚信表现并不理想,同时就业市场中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等因素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失信问题[2]。求职信息失真包括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其中故意失真的后果更为严重,因其往往与求职者主观刻意思想和行为有密切联系。故意失真往往跟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关系更加密切,其最典型的就是故意伪造求职信息,扰乱就业市场秩序等。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背景及意义

(一)加强诚信建设,稳定就业市场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行为方面基本理念的凝练。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把个人自律和外部制度结合起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3]。各种失信行为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起到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会诚信建设和道德文明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就业失信作为社会失信行为的一种,会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毕业生的声誉,因此现在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诚信工作的重视。多年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也为就业诚信体系和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尤其是就业诚信工作,也是政府推行诚信建设的有力举措。

诚信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成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随着就业市场内人才的大范围流动,跨地区、跨行业招聘等也对求职信息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也敦促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而诚信建设的制度化将有利于规范化社会诚信机制,并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牢固和优化的中国诚信建设体系[4]。失信所造成的就业信息失真容易导致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决策失误,使其利益受损。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一直破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整体的信用环境。因此,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促进就业市场和谐稳定发展。

(二)提升学生素质,营造良好氛围

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各类经济现状和社会发展进行决策,还要针对具体情形和各种复杂状况作出正确判断,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真实、可靠、正确的反映自身就业信息。相比较国内一流高等院校而言,多数民族院校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存在基础知识相对滞后、专业水平相对薄弱、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受限等问题,尤其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手如云的毕业生群体、理想单位招聘人数的限制,以及對目标工作的强烈渴望等状况,一旦心理底线被突破,就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信息失真等破坏就业诚信的行为。因此,民族院校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可能存在出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等方面因素,往往更加注重就业率等指标,而忽视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民族院校大学生有时迫于就业压力或利益驱使,加之自身缺乏相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或判断能力而实施就业信息不实行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使得诚信建设成为评价学生职业道德和从业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相适应,也是诚信体系建设及学生能力评价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建立以诚信建设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优化就业环境。

(三)增强诚信意识,优化就业质量

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存在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对就业诚信方面的相关制度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各类相关法律法规给出了就业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但在具体实施和应用中,有时受某些既定因素的影响或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信息的失真。此外,在诚信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和机制不足,处罚力度不够,执法过程不严等问题,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监管缺位现象,使得没有遵守就业诚信的行为未受到相应的处理,产生了不良效果,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约束力不够,导致违反就业诚信的现象发生。如果不重视诚信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坚决恪守就业行为准则,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与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相脱节。因此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廉洁自律的意识,有利于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有利于为就业市场输送更加合适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构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这也有利于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整体环境,而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系统有利于完善就业市场,促进和稳定就业。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引入信用信息概念

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都在探索信用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管理工作,如应用最为广泛政府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等。这些行业和企业在人才引进和业务推广过程中都会通过查询、验证个人征信信息,从而进行筛选和甄别。对于存在负面信用信息人员,其就业、个人信贷等方面将被实施不同程度的制约。当前,各部门、各行业的征信信息工作正逐步实现统一化、系统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信息交互和沟通的便利使得失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相应的约束,社会诚信环境能够得到很好的净化。因此,民族院校在大学生就业管理上,适时、准确、有计划地引入信用信息管理,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高效的统计和分析,对就业诚信的约束和监控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引入信用信息,有效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信用信息共享,联动奖惩机制等,从而更加规范民族院校就业管理工作。

(二)加强信用档案建设

信用档案是反映大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依据。首先,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关管理制度。将故意提供不实就业信息,刻意隐瞒事实真相,违反诚信原则的学生列入“不良信用名单”,通过教育和指导要求其进行整改,提供真实的信息和可靠的数据;如果仍然出现故意违反诚信行为,则将其列入“黑名单”,并纳入信用档案,为就业市场提供个人信用记录作为参考,但对于无意提供的失信信息要充分了解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通过收集整理学生信用信息,不断更新信用档案,同时借鉴人事档案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对信用档案进行规范化、全过程的管理,同时学校在招录环节、过程考核和毕业流程等就业全过程进行详细记载,既便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作参考,也能对失信人员进行及时和严肃的处理。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学生的信用信息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共享并提供网络在线服务,从而便于信用档案的查询和管理,同时要合理使用档案信息,严格做好档案保密工作,提升保护个人隐私意识。

(三)健全信用奖惩机制

学校应当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环境,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信用奖惩机制,对学生实施全过程、多维度的信用评价措施。对于信用优良的学生在合理范围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如在奖、助学金评选、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尤其对于典型的诚信案例要广泛宣传,让诚实守信的代表和典型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而对于失信学生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批评和教育,在批评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在现有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其实施相应的约束和惩戒,如取消失信学生评优评先资格等。但对于严重失信并且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和个人,要将其失信行为载入个人档案,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罚。此外要做好学生信用信息系统的优化、更新和管理工作,实现网上查询和统一管理,确保民族院校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多元性。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营造诚实守信就业环境

就业诚信体系的建立本质是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管理。确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规范和制度,可有效防范学生就业失信行为。规范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建立大学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健全民族院校大学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多维度规范学生的就业行为,营造良好的诚实守信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个体差异较大,个性化的教育有助于弥补差异,助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5]。将职业道德转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和个人行为。同时,加强外部诚信信息共享,并引入外部监管,将大学生就业诚信融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从而由内至外有效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诚信意识。

(二)降低就业失信行为风险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失信信息容易被忽略,致使失信人员违法成本较低,就业几乎不受影响。将其失信行为纳入个人诚信档案,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参考,起到监督和震慑作用。同时,保存参与失信行为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失信记录,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强化对其他利益主体进行监督和震慑,同时激励其他利益主体对学生进行监督,降低失信风险。引导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就业、规范从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人单位的风险,提高岗位匹配度,提升公司招聘效率。

(三)強化诚信就业竞争意识

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为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规范、制约和惩戒失信行为提供了参考,还能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失信行为。失信学生未来就业将受到一定限制,诚信学生则会获得用人单位更多青睐,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有利于规范学生就业行为。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有助于夯实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规范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管理,增强学生竞争力,稳定就业市场,提升经济活力。

四、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可行建议

加快就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信用环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体系,制定配套规章制度,逐步夯实和完善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基础。

(一)加快制度建设,优化组织协调

制定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各类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准则,推进诚信管理机制建设,加快配套措施改革,完善就业法规体系,构建就业诚信规范,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细化就业诚信规章制度,提高就业诚信规范的可操作性,把就业诚信工作真正的落在实处。

就业诚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两者相辅相成[6]。进一步完善就业法规,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诚信评价体系,定期评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诚信记录,并将结果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会对其在银行贷款、信用服务、人才聘用等方面产生制约影响。诚信良好的大学生则匹配相应的信用激励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民族院校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各项措施和应急预案,学校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强化就业失信行为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机制,更好的维护就业市场的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

(二)重视诚信教育,提升宣传力度

目前,民族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诚信等相关方面的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大学生诚信意识单薄弱化的现象。民族院校应从自身办学要求和特点出发,加大力度开展诚信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体系[7]。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中,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加大对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就业诚信意识,提升整体就业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媒体作用,大力宣传诚信就业典型人物和实例,深入剖析违反就业诚信案例。通过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诚信就业环境。

定期组织民族院校大学生全面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就业意识,使其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同时承担相应的失信责任。加大力度宣传诚信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提高学生素质,强化诚信监督

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潜力,强化管理体制,广泛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学生就业管理。加强学生自身业务能力,客观公正处理就业信息,熟悉各项就业政策,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双管齐下。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诚信体系建设还需强化内部和外部的双向监督。构建科学的内控体系,增强就业信息透明度。规范就业行为,加大违规惩处力度,降低失信行为风险,遏制就业信息失真等现象。从而完善就业诚信体系,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外部监督,通过社会对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行为进行监控和反馈,能够为学校就业诚信建设提供更多的信息依据,同时提高诚信就业宣传力度,为就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道德是就业诚信的基础,充分发挥舆论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审核制度,利用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强监管。此外,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监管机制、强化社会监督等都是有益举措[8]。

五、结束语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诚信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其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从政策、院校、学生三个维度提出可行性建议。民族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的重要因素,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就业意识,鼓励诚信就业,培养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优化就业环境,共同营造一个诚信的就业环境,有力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02):108-114.

[2]袁本新.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及特征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09):114-120.

[3]蒋承,李笑秋.政策感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基“三元交互理论”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2):47-56+188-189.

[4]赵建波.诚信建设制度化:内涵、困境及出路[J].求实,2018(06):62-73+109.

[5]史秋衡,王芳.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问题及要素调适[J].教育研究,2018,39(04):51-61.

[6]吴弘.诚信价值观融入信用立法研究[J].东方法学,2018

(01):81-90.

[7]闫利颖,颜吾佴.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3):71-74.

[8]周湘林.整合性全过程问责: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治理之道——以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

(04):80-85.

作者:侯睿 余俊乐 张文俊 张嫣

不诚信扰乱就业市场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原因分析及对策浅析

摘 要: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诚信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就业诚信。本文列举了简历作假、就业违约、笔试面试作弊等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诚信问题 对策

一、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关于诚信的教育。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意味着待人处事要真诚、讲信誉。诚信的本质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和弄虚作假。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中国高校近年来大规模扩招和大量民办独立学院的兴起,大学毛入学率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诚信现象,这不仅有损大学生的社会形象,也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做好诚信就业教育工作,有利于弘扬社会的诚信风气,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就业是高校大学生踏上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之路。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是就业双方考量对方诚信度的过程。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太大,由于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几率,会采取一些不诚信的手段,主要表现在简历作假、注水,就业违约、毁约,笔试、面试作弊等方面。

(一)简历作假、注水

用人单位希望招到高校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他们一般会将招聘条件张榜公布,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等这些“硬杠杠”之外,还会有诸如“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历”等这样的“软件”要求。为了适合、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些大学毕业生在个人简历上动足了脑筋。他们在个人简历上一一罗列了大学四年里的“光辉历程”,什么“学生会主席”、“文艺骨干”、“演讲冠军”等等。据报道,长春某外资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李女士说,现在大学生简历里普遍“注水”,学生干部、优秀学生、高分成绩的学生太多了。去年我们去一个学校招聘,收上来10份简历,6份简历中写的是学生会主席,竟占60%。至于其他的“头衔”,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当然,用人单位并不一定会认真地逐一核实这些资料,一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二则此项取证、调查的难度也比较大。不过,这种“全民皆干”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招聘人员的警觉,他们对毕业生的个人简历普遍持有疑义,并不会全部相信。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说:“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生诚信问题。我们每次招聘条件中都有要求,如果发现简历里掺有假信息,录取后也将立刻辞退。” 简历作假、注水似乎已经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聘时的“潜规则”。

(二)就业违约、毁约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招聘方和应聘方都有选择和被选择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都应该规范在一个前提之下,那就是“诚信”。没有彼此间的诚信,这种双向选择对招聘方和就业方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是制约双方的一个法律文本,一旦签订了用工合同,双方理应遵守。然而,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应聘时,普遍使用“广种薄收”、“骑马找马”的策略,广发个人简历,争取更多面试机会。一旦有单位愿意签约,也立即先签了再说。假如过后遇到更合适、更高薪的岗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毁约,然后“另攀高枝”。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用人单位不得不在签约的时候审慎再三,一拖再拖,毕竟用人单位不希望早早“抢”到手的“人才”一转眼又“飞”掉,让自己白忙一场。无故的毁约造成的后果是:用人单位为填补空缺,只得反复招聘,浪费了人力、物力,无形中增加了招聘成本。就业中的不诚信,导致就业市场同时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奇怪现象。

(三)笔试、面试作弊

笔试和面试是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的正常程序。有一些毕业生为了顺利与用人单位签约,在参加笔试、面试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些非诚信的手段。如笔试时作弊,面试前通过拉关系、找后台、塞红包等方式,与考官事先达成“默契”。这些做法突破了“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违背了公平就业,平等竞争的观念,破坏了就业过程的公平公正,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助长了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

三、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并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们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同样会给高校的大学生们带来冲击。追求物质、贪图享受,道德水准下降,诚信观念不强,使部分大学会在自身参与的社会活动中诚信缺失。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个方面,在社会众多领域又存在着诚信的危机。某些政府官员滥用职权、残暴地践踏着民众的诚信;某些食品企业昧着良心,只顾赚钱,疯狂地残害着民众的健康;某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大肆地搜刮着民众的钱财……,这些都给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某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69.3%的被调查同学眼中社会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只有15%的学生认为状况较好,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不乐观。这些社会消极影响造成大学生对“诚信”认识模糊,对“诚信”产生怀疑,对是否坚守诚信也产生了动摇。

(二)就业诚信的教育不足

一些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以就业率为唯一目标,只顾数字意义上的就业率是否达到指标,重视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存在着忽视就业诚信教育的现象。他们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引导、指导、协助“简化”成督促、催促,甚至“要挟”。例如,据有关报道,个别高校把是否与用人单位签就业协议作为能否拿到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如果不能在毕业前签约,就不能按期拿到毕业证书。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下,许多学生为了能早日拿到毕业证书而“炮制”一个形式上的就业协议,导致诚信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三)求职材料的审核不严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学校为追求就业率,对毕业生求职材料的虚假包装采取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材料中有意“拔高”自己,虚拟各种“头衔”,老师即使发现这些材料中掺了假,注了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对毕业生双向选择表、毕业生登记表等推荐材料审核不严,相关内容和学校评语让学生自己填写,老师只负责盖章。学校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毕业生就业做假行为的放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诚信的缺失。

(四)就业观念的严重偏差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成长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对现在的处境比较满意,对未来的生活期望过高。这样的心态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比薪酬、比地域、比专业,存在着薪酬导向、盲目攀比、随意签约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就业市场的实际状况和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他们容易受到周围同学不诚信就业行为的影响,尝试着去仿效、去投机,造成了自身就业价值观的扭曲,发生了不诚信的就业行为。

(五)招聘要求的盲目提高

在就业双向选择中,作为招聘方的某些用人单位,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提高招聘要求。例如,有些岗位本来对英语要求不高,却提出英语六级的要求;有些工作没有什么挑战性,却要求应聘者必须是学生会主席。这样有意抬高门槛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毕业生不得不刻意“包装”自己,势必促使一些条件和成绩普通的学生耍起“小聪明”,动起“歪脑筋”。他们只有在自己的简历上“做文章”,使自己的简历满足招聘单位的过分要求,才能获得一次就业机会。

四、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浅析

就业是一件大事,是一次可能关系到自己人生前途和事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应该谨慎权衡,应该努力争取。可是,无论怎样都不要忘记“诚信”是首要前提。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们千万不要在刚刚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留下“不诚信”的印迹。为了确保大学毕业生诚信就业,彻底杜绝就业中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

(一)净化社会大环境,着力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诚信机制的建立需要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主流媒体应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批判和谴责各种失信行为,把诚信作为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让失信行为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从而使高校诚信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和导向。

(二)加强对学生诚信就业的教育

高校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应始终把就业诚信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应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校园模拟招聘会、社会实习实践等教育机会,结合真实案例,强化学生的就业诚信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从而端正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在遇到各种困难和困境的时候做出诚信的选择。

(三)转变就业观念,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确立与其能力、期望相适应的择业、就业观念。高校就业部门的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能力、特点和期望要求,帮助其正确评价自己的就业能力,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搜集求职信息,抛弃“一步到位”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努力获取更多的求职机会与发展的空间,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真正体现诚信就业教育的作用。

(四)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

与此同时,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对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学生平时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恶意欠费、是否考试作弊)记录,供用人单位等机构查询,以便从侧面了解该学生的诚信度。通过设置诚信档案,还可以在大学四年中,对学生的各方面行为表现有一个制约作用,有利于诚信行为的逐步养成。此外,对于学生的自荐材料、双向选择表、毕业生登记表学校就业部门应认真审查,确保材料真实可靠,把好“出门”关,不给虚假信息留空子。

(五)用人单位要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合理的招聘条件

用人单位在设置招聘条件的时候,不能盲目地搞高标准、严要求,而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恰当合理的招聘标准,确保选拔的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否则,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被迫作假”的动机,即使录用了也可能提高了用人成本,不利于公司效益。

(六)学校要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作用,率先垂范,做好监督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毕业班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学生组织,在率先垂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实行责任包干和分组联系,在广大学生中做好诚信教育和失信监督工作,以点带面,从而在广大毕业生从营造一种诚信就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大洋网.大四学生求职乱象:冒充学生会主席面试塞红包[EB/OL].http://shehui.v1.cn/sh/2010-11-15/1289782880751_2.shtml.

[2]汪芳.浅析大学生助学贷款中的诚信缺失[J].科技信息,2009,(18):683.

[3]裴毓侠.浅议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9-30.□

作者:路遥 仲伟伟

不诚信扰乱就业市场论文 篇3: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归因及对策探析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立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揭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各种表现及危害,并通过探究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寻找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将“明礼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传承且发扬光大。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一些领域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给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带来了危害,必须尽快给予教育引导和改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及危害

(一)伪造求职简历,传递虚假信息

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者的首要直观资料,也是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应聘第二环节的重要依据。客观真实的简历,能够简单集中反映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及自身基本知识技能。但是,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条件要求,或者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伪造求职简历。具体表现为制作假证书(包括各类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编造干部实践经历;涂改成绩单、专业排名等等。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筛简历环节并不查验或者当场查验证书原件,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干部实践经历的核实和认定在短时间内也较难实现,部分存有投机心理的毕业生利用可乘之机,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随意“包装”自我。

(二)面试夸夸其谈,掩饰真实自我

面试,旨在通过面对面的观察、交流和考察,评判应聘者是否具备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标准。为了使自己能够给面试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个别毕业生可谓挖空心思。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较好的方法恰当地展现出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夸夸其谈,有违真心地迎合用人单位,用一些面试速成技巧美化、拔高自我。比如,为了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将某一活动的参与者说成是主要组织和策划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将他人的创意思想挪为己用。这些虚假信息,必将影响和误导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真实了解和客观评价。

(三)利用不当手段,扰乱签约秩序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方自愿前提下形成的工作协议,双方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为严格就业市场规范,每位毕业生按编号限领就业协议书一份,只能与一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部分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心猿意马,花样百出。如:复印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协议,以求“万全”;隐瞒已签约事实,谎称协议书丢失,要求补领协议,另签他处;心怀“保底”思想,签约即想着日后违约,再谋高就。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加大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给学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制约学校就业市场的拓展和长效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短期收益诱发短期行为

社会转型期,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公众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和收益,同时,直面和经历发展期需要不断健全的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系。转型期,变革与我们同行。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对短期收益的偏好,短期收益诱使短期行为。经济领域的合同欺诈、产品掺假;政治领域的欺上瞒下、假公济私;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无视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受短期高额收益的诱使,出现的个人短期行为。这些短期行为及其思想基础,对高校毕业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加之就业失信行为短期机会成本过低,投机收益相对较高,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诚信底线,选择失信于学校、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不科学的选人标准,造成逆向选择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但是作为买方市场主体,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具备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在招募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量化指标,比如设置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级考试、政治面貌、各类荣誉证书等进入门槛,当然,用人单位希望招募到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一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以下三点实际情况必须考虑:第一,完全符合准入条件的学生群体人数有多少;第二,考虑行业其他单位,目标优秀群体能否真正选择本单位;第三,准入条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准入条件来招募合适人才时,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会发现大部分空缺岗位似乎都是为少部分同学设置的,为了赢得就业岗位,甚至是面试的机会,他们不惜铤而走险,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就业市场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出现可乘之机

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本身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双向选择却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更需要制度约束和监管。这涉及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本文仅从毕业生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就业市场缺乏针对已签约学生的监管引导机制。已签约学生继续投寄简历,俨然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高校就业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重心却大多集中于未就业和处于就业进程中的两部分学生群体;其次,缺乏针对违约毕业生的限制和约束规范。虽然对于违约现象,不管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严加控制,但是,在就业前、中、后三个阶段,都缺乏易于施行且具有实际威慑力的操作标准,能够真正对违约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第三,缺乏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个人资料、就业进展等综合信息平台。毕业生信息核实周期长,毕业生“一人多签”现象发现滞后等,致使部分毕业生有违市场规则,扰乱就业秩序,投机取利。

(四)教育理念偏执,个体诚信品质缺失

素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但是,在基础以及传统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即智育仍在实质上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依靠高考平台,方能改变命运。如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往往使很多学校和家庭忽视或者淡化了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进入高等教育,大学则更多的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1],这就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在做人品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对于一些社会道德准则所不齿的失信行为,他们不以为然;另一方面,由于内心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在面对失信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诱惑时他们更易动摇,在面对他人失信得利时,也更会因为心里不平衡而“同流合污”。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经济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主体(博弈方)的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的关系。本文以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建立博弈模型,假定博弈双方只有两个策略:诚信和失信,且双方均能料到对方的所有策略,但并不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策略,双方在决策时都要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首先分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博弈。当用人单位失信,毕业生诚信时,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差于与其知识能力相应的工作,净收益为负(设为-1),用人单位招到好于其职位技能要求的毕业生,净收益为正(设为4);当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值正好相反。当双方都诚信时,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刚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双方净收益均为正(设为3),当双方都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均为零[3]。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博弈矩阵如表1。

类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诚信博弈分析,假定就业市场只有A、B两个毕业生。当毕业生A与B一方选择诚信,另一方选择失信,则诚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少(设为2),而失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大(设为6),当双方都选择诚信或者都选择失信时,净收益介于其中,且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较大(设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均为4,双方都失信时净收益均为3)。毕业生A与B的博弈矩阵如表2。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博弈模型与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类似,对局双方均有一个上策。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中,不管用人单位选择何种策略,毕业生都倾向于失信;不管毕业生选择何种策略,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失信。而在毕业生A与B的博弈模型中,无论A选择何种策略,B都倾向于失信;无论B选择何种策略,A都倾向于失信。因此两个博弈双方的结局都将是(失信,失信)。

以上分析是假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是单次博弈,即对局双方的决策不存在被发现的可能。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局中人的决策都有被发现的可能。这里仅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为例(毕业生之间的诚信重复博弈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假定就业中用人单位一方选择诚信的前提下,讨论毕业生一方的决策行为。首先,设诚信行为(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净收益为R1,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收益为R2;不被发现时,诚信一方的收益为X,失信一方的收益为Y。具体收益表如表3。

毕业生选择诚信的期望值为X(1-P)+R1P;选择失信的期望值为Y(1-P)+R2P,当X(1-P)+R1P>Y(1-P)+R2P,即P>(Y-X)/[R1-R2+(Y-X)]时,毕业生一方选择诚信,反之选择失信。要使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诚信决策,一方面,不等式左边——P值应越大越好,由概率基本知识知:P的最大值为1;另一方面,不等式右边——(Y-X)/[R1-R2+(Y-X)]越小越好。在单次博弈分析中提到过,在用人单位未发现毕业生失信的情况下,选择失信往往能够获得超过与其自身知识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选择诚信一般能够找到与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工作,表现为Y>X;在决策行为被发现情况下,按照社会公序良俗,诚信一方收益肯定大于失信一方收益,即R1>R2,因此不等式右边大于零。因为在不被发现情况下,Y、X很难加以控制,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控制R1和R2影响不等式右边,即R1越大,R2越小,不等式右侧值越小。综上,在重复博弈中,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一定时,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低,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高,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前提基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诚信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为第一课堂的正规学习和引导。第一课堂的诚信教育不仅应该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理论课程的正规系统学习和理解中,也应充分借助和发挥专业课堂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第一课堂教育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但不可否认,其在生动性、多样性等方面稍显不足,这就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和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习得和养成更多地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知、感化、接受、共鸣、内化直至升华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常规化的“诚信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以诚信知识讲座、诚信知识竞答等方式普及诚信知识;以寻找校园诚信大使,展示免费师范生诚信风采等方式,树立诚信模范标兵,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以诚信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发起对诚信热点话题的大讨论,使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和学习中,崇尚诚信品质,树立诚信意识。通过考试诚信承诺、就业践约守诺座谈、助学贷款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等常规工作,以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力求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处细小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规范的毕业生就业秩序,可以从制度层面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社会需要公众自觉的诚实守信思想和行为,这种自觉通过教育和社会文明加以维系;而同时,社会的诚信发展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公众简单地自觉性。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具体体现为:就业准备阶段,协议书、推荐表等就业材料的实名登记发放制;就业推荐阶段,毕业生就业材料的审查评价责任制;签约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权责保障制;履约违约阶段,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具体的限制约束纪律。就业过程中,井然有序的就业秩序,不仅能够为就业主体双方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同时,作为制度规范,它在引导和约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行为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就业秩序不应单单限于规章条款的简单设立,更在于达到对就业市场当事双方行为加以规范的效果,因此,就业秩序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激励措施能够放大人们对正向行为的期望和追求,惩罚措施则通过加大负向行为的风险成本而弱化人们对此类行为的选择。

(三)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个体关乎真假、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评判、行为的选择,受社会价值及道德规范的引领和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浓厚的社会诚信氛围,能够让大学生群体深刻地感受和体会到全社会对于诚信品质的鼓励和发扬,进而加深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和理解,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袭,消除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怀疑和误解,将诚信理念内化为一种信念,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诚信氛围的营造和深化必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而进行的。首先,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宣传作用。借助各种媒体形式,褒扬诚信,贬斥失信,使诚信者不仅能够获得物质肯定,更能在精神层面找到归属;同时,树立道德模范,用榜样的力量感化公众。其次,尽快完善社会诚信系统。营造诚信氛围,就是要借助全社会对于失信者“讨而伐之”的决心和力度,最大范围消灭失信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缜密的公民诚信系统(包括大学生)必不可少。完善的社会诚信系统,可以加大社会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力度,极大地提高失信行为的发现概率,增大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使失信者寸步难行。

参考文献:

[1]吴善添.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反思与制度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曾文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与对策[J].决策参考,2007,(5).

[3]童毛弟,王建明.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博弈[J].江苏高教,2006,(4).

(责任编辑:石 银)

作者:周静

上一篇:乡镇下半年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思想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