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物流工程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实践教学物流工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教学物流工程论文 篇1:

基于物流工程的应用技术大学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

摘 要: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凸显服务地方和行业特色。以物流工程为视角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三个方面,尝试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并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单位钦州学院为例,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物流工程;应用;实践教学

Key words: logistic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0 引 言

我国的物流学科建设比国外起步较晚,目前,高校的物流类专业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偏重于运用理论对流程体系的管理整合;另一类是工科类的物流工程专业,注重实际的系统操作及物流技术应用。

物流專业人才的相对缺乏,使得国家对“物流”及“物流工程”的发展非常重视,现全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其中170多所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多所为“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物流工程专业除了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素质之外,更加突出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掌握物流工程项目、物流装备设计和物流系统运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承担物流工程教学及科研的基本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契合点,特别是物流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以及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将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相融合,构建以工科为背景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失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

1 相关研究动态

纵观针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虽然略显混乱,但从文章对文献的梳理不难看出,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朱洪前(2006)、冯春(2007)、庞燕等(2008)、马乐等(2011)、段满珍(2012)和肖生苓(2015)[1-6]等学者虽然研究的切入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并针对性地给出了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体现了课程设置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马乐(2011)、张莹莹(2011)和罗建锋(2011)[7-9]等学者对物流工程实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张明会(2007)、邵新建(2012)、林兆花(2013)、覃玉荣(2014)和吕品(2015)[10-14]等学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其中物流工程与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相结合的研究也不时涌现,代表研究有程明等(2006)、周凌云(2009)和陈利民等(2014)等[15-17]。

总体上看,各高校的层次、环境和特色不同,在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时必然要考虑专业的服务方向、师资情况和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同时,为了避免专业人才培养的千篇一律,学校必须在考虑地方需求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来制定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吸取成熟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研究基础之上,以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为导向,以物流工程硕士点专业建设为背景,从物流工程的角度对原有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为拓宽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高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2 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将物流工程人才实践教学的理念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中,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为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点的培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结合对文献的研究和理论的参考,提出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三个方面来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

2.1 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研究

从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出,物流工程的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物流工程专业主要偏重研究物流系统规范、物流机械、物流设施、物流自动化等领域,我们可以结合物流工程课程设置的特点,来找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经调查分析,现有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普遍存在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实践环节学时差别较大,形式略显单一,现有的实践环节学时还相对偏低,课程设计和专业实验的学时较少;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料相对缺乏,无论是实习、实训、实验,还是课程任务设计都很难紧紧围绕着学校及学科的发展定位,多是临时应付,针对性较弱,无法体现出地方的办学特色;三是实习形式单一化,内容简单化,这体现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通病,调查发现,专业实习、就业实习大多数为参观的形式,与企业深层接触的机会较少。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缺乏,短期内难于适应岗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物流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角度,通过更新内容、优化体系、调整结构、精简学时等具体措施,对现拥有的物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精心优化,解决现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具备物流工程专业的特色,使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学校的定位保持一致。

2.2 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内涵

课程实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物流实验室是否能够满足地方性大学的教学需求,不仅在于它的硬件设备是否齐全、实验软环境是否完备,更在于是否拥有独具特色的实验项目及其与教学课程设计的融合和渗透。基于物流工程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实验室建设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实验室建设要具备必须的软硬件设备,让学生有条件对物流教学所涉及的硬件设备有较深感性认识,以此激发学生对操作方式、方法的深入学习;二是实验室建设应在满足教学实验需要的同时,突出以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可以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开发;三是实验室建设应具备现代化的信息特征,运用计算机云计算、虚拟仿真、信息管理与决策等技术手段,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实验室。

要体现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物流工程的发展方向、实验室建设的思路应重新进行调整,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及层次性。首先是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其次是专业综合设计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自主性项目综合训练,该层次的开放是对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深层次锻炼;最后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实验训练,学生与导师一起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初步培养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和创新性的科研能力。

2.3 制定具有物流工程特点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践教学课程优化和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之上,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修订,才能最终将基于物流工程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能够进行企业物流网络分析与规划,能够熟练进行物流工程技术操作的应用型物流技术人才,如图1所示。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践—修订—实践的完善,最终将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达到一致。

3 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优化——以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钦州学院地处北部湾顶端的钦州市,是教育部首批应用型大学联盟理事高校,2014年成为广西新建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学校确立“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办学方向定位,着力打造“区域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重点建设海洋科学与管理类、海洋运输与工程类、石油与化工类等三大特色优势学科专业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于2007年获批招生,专业建设主动服务于学校的转型发展,打造地方特色,寻求以物流工程为指导的实践教学优化,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径,在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3.1 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优化

按照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在专业必修模块和专业限选模块中,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例如在《物流学》的课程中,增加物流岗位见习与之相对应,《物流信息系统》中有1个学分的物流信息實验,《港口物流》中有1个学分的港口物流实验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环节形式略显单一,课程设计和专业实验的学时较少问题。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中以能力为支撑,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点所对应的能力,例如《物流学》,考核其是否具备领悟物流的概念内涵与作用的能力;《物流工程》,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对企业物流系统的初步设计的能力等。将能力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导向相结合,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结合,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第三,以专业认知为基础,专业综合实践为提升,实行梯度式实践教学设置,通过认知——调查——实习——综合实践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践教学体系中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具备一定的工程类理论知识,获得了更多实践教学的机会,能力提升的空间比一般的实践课程设置要大很多。

3.2 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

根据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内涵,体现出物流管理专业工程类的特点,具备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实验室建设的要求,钦州学院基于物流工程的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层次清晰、目标定位明确。实验教学中心是以港口物流、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多学科资源共享的经管类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计划建设成为北部湾人才培训认证、跨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创业基础培训、海洋经济研究等功能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其次是形成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分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做到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教学。例如钦州市现代港口物流重点实验室,拥有货物进出港口装船设备、自动叉车、手动叉车、托盘、堆高机等现代化物流工程设备,可通过《港口物流学》和《物流工程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港口物流硬件实验室,拥有立体化仓库、自动分拣设备、叉车、堆高机、自动扫描设备、包装机、传感器、起重机、桥吊、岸吊等设备,为学生专业认知见习、物流管理实训等提供保障,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三,实验室紧紧围绕“以应用型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宗旨,有企业运营沙盘实验室+新商战沙盘,承担了《认知学习》、《开发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室,可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案例讨论教学,同时承担开放性实验课程。实验室能够让学生对物流的硬件设备有很深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项目的开发,对操作流程也能深入了解,极大地满足了具有物流工程特点的教学实验需要,具备了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条件。

3.3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践课程优化和实验条件充裕的前提下,钦州学院形成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程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理念、工程方法运用以及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物流工程岗位要求,确定了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能力、物流运营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能力、物流工程分析能力和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等六大能力,并匹配了能力与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物流工程分析能力,包括掌握物流设施选择的方法、具备物流设施布置和设计的能力、具备物料搬运系统的设计能力、具备仓库布置设计和配送中心规划设计能力、具备物流系统总体规划能力等;并以能力为基础构建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等四个模块。同时开设6个学分的第二课程:科研成果、科研能力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至少选三项),按第二课堂管理办法获得相应学分,其中听4次讲座可获得1个学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可占到总学分的31.05%。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备工程方法在物流领域中的运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管理实际运作等方面的能力。

4 结束语

选择物流工程的角度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优化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尝试,在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中,找到实践教学优化的三个支撑点:实践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钦州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应用型大学联盟理事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任,本文以前期理论分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钦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等三个方面与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相融合的一些做法,为地方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洪前,桂卫华,邓旻涯. 物流工程课程体系探讨[J]. 物流科技,2006(1):38-39.

[2] 冯春. 物流工程专业实验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82-183.

[3] 庞燕,王忠伟. 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 中国市场,2008(23):153-154.

[4] 马乐,李楠,张莹莹,等. 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21-323,394.

[5] 段满珍,米雪玉,贾红梅. 普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研[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7-99.

[6] 肖生苓,杨慧敏,李洋,等. 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3):303-305.

[7] 马乐,黄勤,郑璐,等. 浅谈开放实验室对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養[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378-379,402.

[8] 张莹莹,王春,郑璐,等. 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367-370.

[9] 罗建锋,周凌云,喻小贤. 物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的优化设计[J]. 物流科技,2011(9):129-131.

[10] 张明会,唐四元. 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市场,2007(45):123-124.

[11] 邵新建,李文锋. 物流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培养体系探索[J]. 物流技术,2012(3):152-155.

[12] 林兆花,燕珍,蔡晓丽. 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物流技术,2013(2):285-288.

[13] 覃玉荣. 物流工程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需求及其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J]. 物流技术,2014(17):474-476.

[14] 吕品,曹静雅,林瑛. 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教论坛,2014(5):93-96.

[15] 程明,张兆同. 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物流科技,2006(11):121-123.

[16] 周凌云. 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以淮阴工学院为例[J]. 物流科技,2009(10):121-123.

[17] 陈利民,杜金涛,王冬良.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 物流技术,2014(5):473-475.

作者:潘文昊

实践教学物流工程论文 篇2:

浅谈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师资体系、实践教学设施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六个子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 问题的提出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我们的物流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教育中都比较重实践教学,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尚未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笔者尝试着构建起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物流实际工作的需要,结合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特点,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应有以下六个方面构成。

⑴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以教育部《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在紧密结合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紧扣教学大纲,确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计划。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辅助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在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系和实施方案,并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

⑵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及其它实践教学辅导资料。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按照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课程及内容。

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和企业现场实习。

课堂讨论主要是在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以后,由老师提出议题,鼓励和引导同学们分小组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讨论甚至争辩,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安排特定的课时,借助一定的辅助教学手段(如软件、教具等)由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设计性的实验或操作,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习的内容。

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鼓励和指导同学们参加各项课外的科技活动,包括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项目、学科竞赛、创业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

企业现场实习是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二年级开始应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的实习,同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实习的力度,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

⑶实践教学师资体系

在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物流行业的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从事毕业设计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⑷实践教学设施体系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然要加大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比如建立以包括模拟仿真软件在内的各种软件为手段和方法将物流的各个功能和环节的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仿真出来的物流综合模拟中心,以及以各类物流实体硬件设施(生产运作设备、运输设备、物流信息设备等)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物流硬件设施的物流实验操作中心;根据学校的要求和专业理论课的情况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提前落实教学保障的各项措施。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努力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搞好实验室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建立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如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制造企业、港口等),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⑸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学院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让重视实践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把重视实践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在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積极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改革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和酬金计算标准,吸引广大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部门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从事毕业设计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完善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和效果”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学校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监控和考核存在不足,因此,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结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以及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有理有据、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理论教学效果评价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关系,也应该体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独特的特点,反映实践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当由四个大的部分组成:教学规划、教学过程、教学创新、教学效果。在每个部分中又可设立出若干个更为详尽的指标。

3 结论

物流管理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当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后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选取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如果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再在更多的班级进行推广,甚至还可以推广至其它类似的相关专业予以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敬贤,高等工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2]陈利民等,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4(3)

[3]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

[4]于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保障研究[J],中国市场,2017(36)

作者简介:毛成辉(1970-),男,侗族,硕士,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运输经济、物流管理。

作者:毛成辉

实践教学物流工程论文 篇3: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为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通过对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了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专业性社团作用、构建层次化课程设计方案以及走校企合作道路等四方面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与策略,同时基于教学反馈效果,提出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对象层次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进意见与建议。研究成果以期为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教学策略;实际应用

作者简介:邱欣(1978-),男,辽宁鞍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杨青(198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讲师。(浙江金华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第四期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QN2011049)的研究成果。

尽管当前教育界已经意识到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加之物流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鉴于此,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职业教学中,王浩澂提出了以“现场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1]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2]刘丹提出了“产学研”的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3]王晓锋、王海燕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4,5]万琼等提出“全面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力图通过综合考核使学生能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6]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7]但研究表明目前针对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定位、教学设计与手段、教学管理以及绩效测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不全面。基于此,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各因素出发,明确了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及策略,并通过实践应用反馈,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意见与建议。研究成果以期为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分析

1.学科定位与目的

从社会对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需求可以得出: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其“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不能只强调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员工;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深化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研发人才。合理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具有纵观全局、不脱离实际、用科学技术及现代化手段进行整体规划与部分优化的能力。概括地讲,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为主,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物流工程的生源为理工科学生,该类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事物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大量文字类的专业书籍并不敏感,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针对此,目前所有专业课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学校的网络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方便了学生的自学。在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完成了系统的教学资源,并将逐步推广进行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实践性教学中以形象理解、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生调研法、仿真培训、示范模仿法、课题研讨法、实习教学法。

3.实践设计

实践设计环节直接决定了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的成败。目前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设计遵循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顺序,共计包括四大类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1)课程实践。根据学院现有国际货物运输模拟系统,该系统可模拟货代、船代、班轮公司、银行、海关等各功能单位的运作过程。未来将引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模拟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系统等,使多数课程都具有仿真模拟环境,使学生实践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2)课程设计。现有的物流方向课程设计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课程设计、MIS课程设计。未来将扩大课程设计科目范围,使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物流工程意识和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管理实践能力。

(3)认知实习。组织学生通过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金华市各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讲座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配送。未来将增设大型国有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参观认知等。

(4)毕业设计。根据每个老师给出的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题目,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设计过程。

4.学分课时分配

目前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要求的最低总学分为168学分:通识课程为56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 24学分,专业核心课程 25 学分,专业方向及拓展课程 24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39 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包括: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各8学分、课程设计4学分、案例教学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认识实习1学分及其他基础性实践14学分。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比重仅为23%,而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主要实践教学手段分别占10%、5%。因此未来在大纲设计时将扩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即降低理论课比重,将实践教学比重提升至30%或以上,表现为增加课程设计至8学分,案例教学至5学分,认识实习2学分,增设研究性学习2学分,创新性实践2学分。在有条件开设实践内容的课程中安排实践性课时,根据教师自身条件和实验室设备设置10%~30%不等的弹性实践课时。

5.考核方法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需要加强过程控制,形成面向整个过程的考核体系。目前学院的考核标准根据学校教务处规定,平时成绩占20%~30%,剩余的70%~80%均为期末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平时学习过程,因此未来的考核体系将扩大平时成绩比例,总评成绩应包含期末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两种考核方式,合理的比例分配及形式见表1。

二、实施方案与策略

1.以竞赛、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要是交通科技大赛,每年经过初选、复选及决赛答辩筛选出3支队伍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几年来,有多支参赛队伍对物流模式、仓储优化、B2B2C的配送方式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未来学院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竞赛等。此外,学院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一年中学生可以通过申报院级秋田课题、实验室项目、校课题、省级新苗计划等获得资金资助,完成了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目标。

2.发挥学生专业性社团作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舞台,师生的共同努力势必事倍功半地提高教学时效性与教学效益。而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对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目前学院具有交通运输协会这样一支专业性社团,社团的常规活动包括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社团调研、竞赛组织、课题组队等。教师在社团中扮演指导者与发展战略规划者,学生干部作为组织者,普通同学作为参与者。加大对社团的重视程度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切实所需,为学生提供课后的资源平台,高年级的同学在此传授专业学习与竞赛经验;物流企业管理者、操作者在此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先进理念、技术;普通同学在此相遇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与课题研究,感受团队力量,以此来完善课后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构建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梯度

目前专业的课程设计全部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全年共需完成4个课程设计,共7个学分,因此应设置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设置第一次课程设计,此时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了物流管理、运输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课设题目,让学生感受课程设计的流程化;大学三年级仍然完成3次课程设计,分别是上学期2次、下学期1次。所不同的是,提高每次课程设计学分均至2学分。上学期,在理论知识与专业认识的基础上,课程设计讲求专业化,将用专业的角度对模拟的配送中心、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设计;下学期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考虑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这样经过层次化的课程设计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为后续毕业设计环节和从事物流工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4.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与工学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单位有近10家,如金华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中宇物流公司、浙江金飞有限公司等。企业一方面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完成技术上的实操工作,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企业也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学子提供科研经费上的支持以及设备技术。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满足了“宽口径、重基础”培养理念下的适应性教学培养过程。

三、实践应用与现象阐述

1.课堂效益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方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及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方案等措施方案,实践应用中明显发现,学生到课率明显上升,课堂专心程度也有了积极变化,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计算机模拟等环节中,发挥了团队优势,从实践中深化理解了理论知识。此外,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实践教学,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比记忆书本知识更加轻松与深刻。

2.实践性教育使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包括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课外学术竞赛等。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学生分组进行,每2~5人一组,尽管生源在入学时为相同分数群,但由于性格秉性的不同,部分同学热情高涨,学习态度认真,能完成所布置的实践任务,而一部分同学浑水摸鱼,随意应付,对自己和团队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能力两级分化严重,认真的同学在多次实践之后专业技能、系统规划能力大大提升,而另一批学生仍然原地踏步,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案例分析为例,课堂实践中采用该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热情,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各种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但是高等教育仍然需要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对于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反复记忆、操作直到掌握。因此在期末试题中,应增加类似案例分析等素质综合性的简单考试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熟练度,了解个案中的特征,以免教师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寻找另一种考核方式来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价,同时也避免平时课堂中一些学生想蒙混过关的现象。

2.教学对象层次化

本科教育中不乏有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生,且学生在大学阶段已具有成熟的思想与自我定位,教师不需要对于学生的上进程度及未来规划有过高的要求,而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将绝大部分的实践任务变成弹性、自由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及发展需求进行选修。不要求学生全选,但要求学生做好做精所选择的每一个实践任务。

五、结语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澂.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15-20.

[2]李庆明.物流人才培养应准确把握宽口径重基础的科学含义[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2):119-120.

[3]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115.

[4]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88.

[5]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48.

[6]万琼.周旭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2):192-194.

[7]孙卫.侯凯.唐树凯.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92-96.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邱欣 杨青 阚宇衡

上一篇:高职院校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社区残联工作计划(精选2篇)